四分律卷第十七(初分之十七)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九十單提法之七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十七群比丘往語六群比丘:「長老!云何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云何入空、無相、無願?云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耶?」時六群比丘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則已犯波羅夷法,非比丘。」時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云何入初禪、二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為犯何罪?」上座比丘報言:「無所犯。」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詣六群比丘所問言:『云何入初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彼即報言:『汝等自稱得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他作疑惱,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眾多比丘集在一處共論法律,有一比丘退去。退去者心疑,作是言:「彼諸比丘與我作疑。」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故作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故疑惱他比丘,令須臾間不樂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疑惱者,若為生時、若為年歲、若受戒、若為羯磨、若為犯、若為法也。為生時疑者,即問言:「汝生來幾時耶?」報言:「我生來爾所時。」語言:「汝不爾所時生,汝如餘人生,非爾所時生。」是謂問生時疑。云何問年歲時生疑?問言:「汝幾歲?」報言:「我爾所歲。」語言:「汝非爾所歲,如餘人受戒者,汝未爾所歲。」是謂問年歲時生疑。云何問受戒生疑?問言:「汝受戒既年不滿二十,又界內別眾。」是謂問受戒時生疑。云何問羯磨生疑?問言:「汝受戒時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是謂問羯磨生疑。云何於犯生疑,語言:「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謂於犯生疑。云何於法生疑?「汝等所問法者,則犯波羅夷,非比丘。」是謂於法生疑。
若比丘,故為比丘作疑,若以生時、若歲時,乃至法時疑,說而了了者,波逸提;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其事實爾不故作;彼非爾許時生,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便語言:「汝非如許時生,如餘人生,知汝非如許時生,其事實爾。」彼無爾許歲,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便語言:「汝無爾許歲,如餘比丘歲,汝未如許歲。其事實爾。」若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語令彼知,還本處更受戒,故便語言:「汝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其事實爾。」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語彼令知,還本處更受戒,故便語言:「汝白不成、羯磨不成就非法別眾,其事實爾。」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恐後疑悔,無故受人利養、受持戒比丘禮敬,欲令彼知如法懺悔故便語言:「汝犯波羅夷乃至惡說有。」復若彼為性麁疎不知言語,便言:「如汝所說自稱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行。」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與一比丘親厚,然跋難陀釋子數數犯罪,向彼比丘說:「長老!我實犯如是如是罪,汝勿語人。」彼比丘報言:「可爾。」復於餘時跋難陀釋子,與彼比丘共鬪。時彼比丘向餘比丘說:「跋難陀釋子犯如是如是罪。」諸比丘問彼比丘言:「汝云何知耶?」比丘報言:「跋難陀釋子向我說。」諸比丘問言:「汝何不向餘比丘說耶?」彼比丘報言:「我先忍便不說,今不忍故說。」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言:「云何汝等覆藏跋難陀釋子罪?」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覆跋難陀釋子罪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覆藏餘比丘麁罪,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知犯麁罪不犯麁罪後,乃知麁罪,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有疑者,佛言:「不知,無犯。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知他比丘犯麁罪,覆藏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麁罪者,四波羅夷、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知他比丘犯麁罪,小食知食後說者,突吉羅。食後知至初夜說,突吉羅。初夜知至中夜說,突吉羅。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明相出波逸提。除麁罪,覆餘罪者,突吉羅。自覆藏麁罪,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麁罪,突吉羅。麁罪麁罪想,波逸提。麁罪疑,突吉羅。非麁罪麁罪想,突吉羅。非麁罪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麁罪不麁罪想若向人說;或無人可向說;發心言我當說;未說之間明相已出;若說或有命難、梵行難,不說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四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羅閱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先為親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貧者八十千。中有一童子名優波離,父母唯有此一子,愛念未曾離目前。父母念言:「我等教此兒當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即自念:「當教先學書,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復作是念:「教兒書亦有身力疲苦耳。更當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念言:「今當教兒學算數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父母念言:「今教兒學算數,亦有身力疲苦耳。今當更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今當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復念:「今教學畫,恐令兒眼力疲勞。當教此兒更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眼不疲苦。」即自念言:「沙門釋子!善自養身安樂無眾苦惱,若當教此兒於沙門釋子法中出家為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後於異時,十七群童子語優波離童子言:「汝可隨我等出家為道。」答言:「我何用出家為?汝自出家。」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語優波離言:「可共出家為道來。何以故?如我等今共相娛樂,於彼亦當如是共相娛樂嬉戲。」時優波離童子語諸童子言:「汝等小待!須我往白父母。」優波離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為道,願父母見聽。」父母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別,而況當生別。」優波離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唯願聽我出家。」父母亦如是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不欲令死別,況當生別。」爾時父母得優波離童子再三慇勤,便作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當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耳?』即作是念:『若教學書乃至畫像,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勞兒身力眼力以致疲苦。』念言:『唯有沙門釋子!善自養身無眾苦惱。若令此兒在中出家者,快得生活無有眾苦。』」時父母即報兒言:「今正是時,聽汝出家。」時優波離童子還至十七群童子所語言:「我父母已聽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時。」時諸童子即往僧伽藍中,白諸比丘言:「大德!我等欲出家學道,願諸尊見度為道。」爾時諸比丘即度令出家受大戒。
時諸童子小來習樂不堪一食,至於夜半患饑,高聲大喚啼哭言:「與我食來,與我食來。」諸比丘語言:「小兒待須天明,若眾僧有食當共食,若無食者當共乞食。何以故?此間先都無作食處。」爾時世尊夜時在靜處思惟,聞小兒啼聲,知而故問阿難:「何等小兒夜半啼聲?」爾時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大戒。何以故?若年未滿二十者,不堪忍寒熱、飢渴、暴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若身有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復不堪持戒、不堪一食。阿難當知,年滿二十者,堪忍如上眾事。」爾時世尊夜過已集比丘僧,以此因緣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年滿二十當受大戒,若年未滿二十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責癡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知年滿二十不滿二十,後乃知不滿二十,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年滿二十應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與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癡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其受戒人年不滿二十,和上知年不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亦知不滿二十,於眾中問:「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年數、或默然,或眾僧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僧問:「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亦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亦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僧或不問,和上及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知不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亦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及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不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亦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眾僧無犯。
彼比丘知年未滿二十,授大戒三羯磨竟,和上波逸提。白已二羯磨竟,和上三突吉羅。白已一羯磨竟,和上二突吉羅。白竟,和上一突吉羅。白未竟,和上突吉羅。若未白為作方便剃髮,若欲集眾和上,一切突吉羅。若眾僧集,和尚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語;若傍人證、若信父母、若受戒已疑,佛言:「當聽數胎中年月數閏月。」若數一切十四日說戒以為年數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五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鬪諍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是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作如是念言:「何故眾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即觀察,知六群比丘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如是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鬪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乃至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鬪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言:『汝等不善觀不成觀,乃至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鬪諍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諍事如法滅、不如法滅,後乃知如法滅,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知諍事如法懺悔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如法者,如法、如毘尼、如佛所教。
諍者,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
彼比丘知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如是言:「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除此諍已,若作餘鬪諍罵詈者,後更發起,一切突吉羅。若自發起已鬪諍事者,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已共餘人鬪諍罵詈後更發起者,突吉羅。觀作觀想者,波逸提。觀疑者,突吉羅。不成觀有觀想,突吉羅。不成觀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觀作不觀想;若事實爾;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便作是言:「不善觀乃至不善成滅。」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眾多比丘從舍衛國欲至毘舍離,時有賈客伴,欲私度關不輸王稅,時賈客問諸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比丘報言:「欲至毘舍離。」賈客人言:「我等可得與諸尊共伴不?」諸比丘報言:「可爾。」爾時諸比丘與此賊賈客共伴行私度關。時守關人捉得已,即將至波斯匿王所,白王言:「此人等,私度關而不輸稅。」王即問言:「此賈客私度關不輸稅,此沙門復有何事?」守關人報言:「與此人為伴。」王復問諸比丘言:「大德!實與此賈客為伴耶?」報言:「實爾。」復問言:「諸尊!知此人不輸王稅不?」報言:「知。」王言:「若實知者法應死。」時王自念言:「我今作水澆頂王種,豈當殺沙門釋子耶?」時王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於眾人前即勅傍人,放比丘令去。受教即放。時王眾中皆大聲稱言:「沙門釋子犯王重法,罪應入死,然王直小小呵責而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汝等云何與賊賈客共伴行?」爾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言:「汝等云何與賊賈客共伴行耶?」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共賊伴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諸比丘不知是賊,以非賊共伴行,後乃知是賊伴,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是賊伴,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結要,疑。佛言:「不結要,不犯。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知賊伴,結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賊伴者,若作賊還,若方欲去。
結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
道者,村間處處道。
若比丘,知是賊伴,共要同道行,至村間向處處道行,至一一道,波逸提。無村空曠無界處,共行至十里者,波逸提。若共行村間半道,突吉羅。減十里,突吉羅。村間一道行者,突吉羅。方便欲去而不去,共要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結伴;若逐行安隱有所至;若為力勢所持;若被繫縛將去;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字阿梨吒,有如是惡見生:「我知世尊說法,其有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阿梨吒比丘有如是惡見生:「我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欲除去阿梨吒比丘惡見,即往阿梨吒所,恭敬問訊已在一面坐,諸比丘語阿梨吒比丘言:「汝實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耶?」阿梨吒報言:「我實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欲除阿梨吒惡見,即慇勤問之:「阿梨吒!莫作如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阿梨吒!世尊無數方便說法教斷欲愛,知欲想,教除愛慾、斷愛慾想,除愛慾所燒、度於愛結。世尊無數方便說,欲如大火坑,欲如炬火,亦如果熟,欲如假借,欲如枯骨,欲如段肉,如夢所見,欲如利刀,欲如新瓦器盛水置日中,欲如毒蛇頭,欲如捉利劍,欲如利戟。世尊作如是說欲,阿梨吒!世尊如是善說法,斷欲無慾、去垢無垢,調伏渴愛、滅除巢窟,出離一切諸結縛,愛盡涅槃。佛如是說法,汝云何言:『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慇勤問阿梨吒如是說時,阿梨吒比丘堅持惡見,實定而言:「此是真實,餘皆虛妄。」爾時諸比丘不能除阿梨吒比丘惡見,便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告一比丘:「汝持我言往速喚阿梨吒比丘來。」彼比丘受教,即往阿梨吒比丘所語言:「世尊有教喚汝。」時阿梨吒比丘聞世尊喚,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佛問阿梨吒比丘言:「汝實有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耶?」阿梨吒答言:「大德!實有如是言。」佛告阿梨吒:「汝云何知我所說如是?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愛法,如上所說。」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聽眾僧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呵諫。應如是諫,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故。「阿梨吒!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法。」白如是。』『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僧今與作呵諫,捨此事故。「阿梨吒!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法。」誰諸長老忍僧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應作如是呵責阿梨吒比丘,捨此事故白四羯磨。」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餘比丘作是言:『我知佛所說,行淫欲非障道法。』眾僧亦應呵諫白四羯磨。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時,堅持不捨,彼比丘乃至三諫,捨此事故。若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受語者善,不隨語者應白。白已當語言:「我已白竟,餘有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眾僧所呵責,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初羯磨。初羯磨已,當語言:「我已白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當捨是事,莫為僧所呵責,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當語言:「已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可捨是事,莫為眾僧所呵責,更重犯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作白已二羯磨竟捨者,三突吉羅。作白已一羯磨竟捨者,二突吉羅。白已捨者,一突吉羅。若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未作白作是語:「我知佛所說,行淫欲者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羅。彼比丘諫此比丘時,餘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者、若有餘人遮:「汝莫捨此事。」眾僧諫已不諫,遮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初語時捨;若非法別眾諫、若非法和合諫、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若無諫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阿梨吒比丘言:「云何汝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阿梨吒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眾僧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白四羯磨。應如是作,為阿梨吒比丘作舉,作舉已作憶念,作憶念已與罪。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僧今為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誰諸長老忍僧今為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時阿梨吒比丘,僧作惡見不捨舉羯磨。六群比丘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與作惡見不捨舉羯磨。云何供給所須、共止宿言語?」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為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而供給所須、止宿言語?」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如是語人未作法,有是惡見不捨,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不知有如是語、不如是語,後乃知有如是語,或有作波逸提懺、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邪見而不捨,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如是語者,作如是語:「我聞世尊說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
未作法者,若被舉、未為解。
如是見者,作如是見,知世尊所說法非障道法。
不捨惡見者,眾僧呵諫而不捨惡見。
供給所須者,有二種:若法、若財。法者,教修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學問誦經。財者,供給衣服、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同羯磨者,同說戒。
止宿者,屋有四壁一切覆一切障,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或不盡覆不盡障。若比丘先入屋,後有如是語人來;若如是語人先入,比丘後來;若二人俱入宿,隨脇著地,一切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比丘不知便入宿;若比丘先在屋,如是語人後來入屋,比丘不知;若屋一切覆無四壁、或一切覆而半障、或一切覆少障、或一切障而無覆、或一切障而半覆、或一切障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或露地,如是一切不知無犯。若病倒地;若病轉側;若為力勢所持;或被系閉、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一名羯那,二名摩睺迦,不知慚愧共行不淨。爾時羯那、摩睺伽自相謂言:「我等從佛聞法,其有行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二沙彌言:「云何汝等自相謂言:『我從佛聞法,行淫欲非障道法。』」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二沙彌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自相謂言:『我從佛聞法,其行淫欲者非障道法。』」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此二沙彌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此二沙彌作呵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應如是作呵諫。立此二沙彌於眾僧前眼見耳不聞處,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二沙彌自相謂言:「我從世尊聞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若僧時到僧忍聽,呵責彼二沙彌捨此事故。「沙彌!莫作是語,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白如是。』『大德僧聽!彼二沙彌自相謂言:「我從世尊聞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僧今與彼二沙彌作呵諫,令捨此事故。「汝沙彌!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誰諸長老忍僧今呵責二沙彌令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眾僧已呵責二沙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二沙彌,眾僧呵責而故不捨此事。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二沙彌:「云何汝等,僧呵責而故不捨惡見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二沙彌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二沙彌,眾僧呵責而故不捨惡見?」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二沙彌已,告諸比丘:「眾僧應與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白四羯磨。應如是作,將二沙彌至眾僧前,立著見處不聞處。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二沙彌,眾僧呵責故不捨惡見。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自今已去此二沙彌,不應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宿、三宿。汝等不得。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白如是。』『大德僧聽!此二沙彌,眾僧呵責故不捨惡見。眾僧今與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自今已去此二沙彌,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應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宿、三宿。汝今不得,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誰諸長老忍僧為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時六群比丘,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便誘將畜養共止宿。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沙彌作是言:『我知世尊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作是語,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諫時,此沙彌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乃至再三呵諫,令捨此事故。若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捨者彼比丘當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二沙彌城中擯出便往外村,城外擯出還入城中。爾時諸比丘,亦不知是滅擯不滅擯,後乃方知是滅擯,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言:『我從佛聞法,若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乃至再三呵諫,令捨此事故。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捨者,彼比丘應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滅擯者,僧與作滅擯白四羯磨。
畜養者,若自畜、若與人畜。
誘者,若自誘、若教人誘。
共宿者,如上說。
若比丘先入宿,滅擯者後至;若滅擯者先至,比丘後至;或二人俱至,隨脇著地轉側,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比丘先至,滅擯者後至,比丘不知;若房四方無障上有覆,廣說如上,露地無犯。若癲發倒地;若病動轉;或為力勢所持;被系閉;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十竟)◎
四分律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