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四(二分之三明尼戒法)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三十捨墮法之二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有檀越,晨朝著衣持缽詣其家語言:「我須酥。」彼言:「可爾。」即買與之。既買酥與,而言:「我不須酥,須油。」彼言:「可得。」彼即往賣酥家語言:「我不須酥,須油。」其人報言:「當作買酥法取汝酥,當作賣油法與汝油。」彼檀越即譏嫌言:「比丘尼無有厭足、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求酥索油、求油索酥。如是何有正法?若須酥直應索酥,須油便應索油,若須餘物便應索餘物。」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云何索酥求油、索油求酥?」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汝云何求酥索油、求油索酥?」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欲索是更索彼者,求酥已更求油,索油已更索酥。若求餘物亦如是。

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尼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捨不成捨,突吉羅。若欲捨時,應往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著地、合掌作如是言:「大姊僧聽!我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捨墮,今捨與僧。」捨已應懺悔。前受懺人白已然後受懺,作如是白:「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尼懺。白如是。」應如是白已受彼懺,語彼言:「自責汝心!」答言:「爾。」比丘尼僧即應還彼比丘尼捨物,白二羯磨應如是與。僧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如是白:「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持此捨物還某甲比丘尼。白如是。」「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捨墮,今捨與僧。僧持此捨物還某甲比丘尼。誰諸大姊忍僧還某甲比丘尼捨物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尼捨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捨物竟不還者,突吉羅。若還時有人教言莫還者,突吉羅。若不還轉作淨施、若遣與人、若故壞、若燒、若作非物、若數數用、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須酥索酥、若須油索油、若須餘物便索餘物、若從親裡索、從出家人索、若為彼彼為己索、若不求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尼於露地說戒,有居士見問言:「阿姨!何故露地說戒,無有說戒堂耶?」答言:「無。」「若與堂直,能作堂不?」答言:「能。」即與作說戒堂物。時諸比丘尼便作是念:「我曹說戒時趣得坐處,便坐說戒。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我今寧可持此物貿衣共分。」即便貿衣共分。後於異時,諸比丘尼故在露地說戒,彼居士見即問言:「何以故在露地說戒,無有堂耶?」答言:「無。」居士言:「我前所與說戒堂物作何等?」答言:「無所作。」復問:「所由不作?」比丘尼語言:「我等作是念:『我趣得坐處便可說戒,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我等寧可持此物貿衣。』即以此物貿衣共分。」時彼居士譏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以我堂物貿衣共分,謂我不知衣服難得當具五衣耶?如佛所說,能造第一福者,作好房施四方僧。」是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尼:「云何汝等,居士施作說戒堂物而貿衣共分?」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以居士作堂物貿衣共分?」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彼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檀越所為僧施異,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所為僧施異者,與作說戒堂用作衣、與作衣用作說戒堂、與此處乃彼處用。

僧物、為僧、屬僧。僧物者,已許僧。為僧者,為僧作而未許僧。屬僧者,已許與僧、已捨與僧。

若比丘尼,知檀越所為僧施異,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捨不成捨,突吉羅。捨與僧時,應往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著地,合掌作是語:「大姊僧聽!我某甲比丘尼所為僧施異,而迴作餘用,犯捨墮,今捨與僧。」捨已當懺悔。前受懺人,當作白已然後受懺,如是白:「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所為僧施異,而迴作餘用,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尼懺。白如是。」作此白已然後受懺。當語彼人言:「自責汝心。」答言:「爾。」僧即應還此比丘尼衣,作白二羯磨,應如是與。僧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所為僧施異,迴作餘用,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還某甲比丘尼衣。白如是。」「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所為僧施異,迴作餘用,犯捨墮,今捨與僧。誰諸大姊忍僧還此某甲比丘尼衣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尼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於僧中捨衣竟不還者,突吉羅。還時若有人教言:「莫還。」者,突吉羅。若受作五衣、若轉作淨施、若作餘用、若遣與人、若故壞、若燒、若作非衣、若數數著,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爾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主用隨所分處用;若與物時語言:「隨意用。」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安隱比丘尼欲來詣舍衛國。先舊住比丘尼聞安隱比丘尼當來,為往詣家家乞求,大得財物飲食,至期日而彼比丘尼竟不到。舊住比丘尼等自相謂言:「我等與安隱比丘尼共期至舍衛國,而彼不到。比丘尼衣服難得,應辦五衣,我等寧可取此物貿衣共分。」即作五衣分之。後於異時,安隱比丘尼來至舍衛國。夜過已,到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諸居士見即問:「阿姨何所求索?」答言:「乞食。」又問:「眾僧無食耶?」答言:「無。」後日居士至舊比丘尼所問言:「我等先各各出物,為供給安隱比丘尼,為作食不?」答言:「不作。」問言:「何故不作。」答言:「我先與安隱比丘尼共期來至舍衛國,而彼不至。我等作是念:『與安隱共期至舍衛國,而彼不到。比丘尼衣服難得,應辦五衣。我等寧可以此物貿衣共分。』即便貿衣共分。」時居士皆共譏嫌言:「此諸比丘尼無有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云何先為安隱比丘尼各各出物作飲食,而後貿衣共分。如是何有正法?我等亦知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而我等所以施者,正為安隱遠至供給飲食耳。」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尼:「汝等云何居士施物,為供給安隱比丘尼作食,乃貿衣而共分耶?」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居士施物供給安隱比丘尼作食,而乃貿衣共分?」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彼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所為施異者,若為食施用作衣,為衣施用作食,若為餘處乃更為餘處用。

自求者,處處求。

僧物者,如上說。

若比丘尼,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法,捨已懺悔如上。僧即應還彼捨衣,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語居士隨意用,若居士與物已語言隨意用,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一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安隱比丘尼有居士為檀越,到時著衣持缽至其家敷座而坐。時居士問訊:「住止安樂不?」答言:「不安樂。」問言:「何故爾?」答言:「所止處憒鬧,是故不安樂。」即問:「無別房耶?」答言:「無。」「若與捨直,能作捨不?」答言:「能。」彼即以捨直與之。時彼比丘尼作是念:「我設作捨者多諸事務,比丘尼衣服難得,應辦五衣。我今寧可以此捨直貿衣耶?」即便貿衣。後於異時,安隱比丘尼著衣持缽,至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問言:「阿姨!住止安樂不?」答言:「不安樂。」問言:「何以不安樂?」答言:「所止處憒鬧故不安樂。」即問言:「無別房耶?」答言:「無。」復問:「前所與捨直竟不作捨耶?」答言:「不作。」復問:「何以故不作?」答言:「我自作是念:『若以此物作捨者多諸事務,比丘尼衣服難得應辦五衣。』即以此物貿衣。」時居士譏嫌言:「此比丘尼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我與捨直作捨,而乃用貿衣。我豈不知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耶?但我等聞世尊所說,最第一福者作房施四方僧也。」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安隱言:「汝云何檀越與物作房舍乃用作衣?」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安隱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檀越與物作屋乃用作衣?」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安隱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檀越所施物異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所為施物異者,作別房用作衣,施作衣用作別房,若為餘處施乃餘處用。

若比丘尼,所為施物異,作別房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法。捨竟懺悔如上。僧即應還彼捨衣,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用,若數數著,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問檀越用隨檀越處分用,若與時語言:「隨意用。」若親厚人語言:「隨意用。」我當語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二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眾多比丘尼為作房舍故人間乞求,處處乞索多得財物。諸比丘尼即自念言:「若我以此物作屋者多諸事故,比丘尼衣服難得應辦五衣,我等今寧可以此物用貿衣共分。」念已貿衣共分。後於異時,諸居士問言:「前與物作捨者竟作捨不?」答言:「不作。」問言:「何以故不作?」答言:「我等自念:『設作屋者多諸事故,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我等寧可以此物貿衣共分。』念已即貿衣共分。」時諸居士聞已皆共譏嫌言:「此諸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以我等捨直貿衣共分。我等豈不知比丘尼衣服難得應具五衣耶?但我等聞世尊所說:『最第一福者,作房施四方僧。』」是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尼:「汝等云何以他捨直貿衣共分?」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檀越與捨直貿衣共分?」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尼已,告諸比丘:「彼諸比丘尼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檀越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所為施物異者,施與作僧房用作衣,施作衣用作僧房,若為餘處施乃餘處用。

自求者,自處處乞求。

為僧者,僧物如上說。

若比丘尼,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法,捨已懺悔如上。僧即應還彼捨衣,作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物主隨物主處分用,若與物時語言:「隨意用。」若是親厚者語言:「隨意用。」我當語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三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留置,彼畜多缽而不洗治,狼藉在地。諸居士詣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好色缽,故缽狼藉在地,與瓦肆無異。」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云何多畜好色缽,故缽不洗治狼藉在地?」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不洗治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缽即日應受持一缽,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法,捨竟懺悔如上。僧即應還彼捨缽,作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乃至非缽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缽即日受一缽,餘缽淨施、或遣與人;若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淨施、不遣與人,不犯。若奪缽、若失缽、若破缽、若漂缽、若自取用、若他與用,不犯。若所寄缽者命終、若遠行、若休道、若為賊所將去、若遇惡獸難、為水所漂、不作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四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多畜好色器,不好者留置,彼畜如是多器,不洗治料理狼藉在地。時有眾多居士詣諸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六群比丘尼,受取無厭、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器狼藉在地,如瓦肆無異。」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多畜器狼藉在地?」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等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多畜器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器應即日受,可須用者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十六者,大釜、釜蓋、大瓫及杓、小釜、釜蓋、小瓫、分杓、水瓶、瓶蓋、瓫及杓、洗瓶、瓶蓋、瓫及杓。若比丘尼畜多器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捨與僧如上。捨竟懺悔如上法。僧即應還彼捨器,白二羯磨還如上。若僧不還,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器當受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若作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若奪器、若失器、若破器、若漂器、若取自用、若他與器用;若彼所寄器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將去、若惡獸難、若水漂、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五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月期水出污身衣坐具。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著遮月期衣,若脫聽安帶。月水猶從兩邊出污衣,更聽作病衣重著,外著涅槃僧。若至白衣捨應語言:『我有病。』若白衣語:『但坐無苦。』彼比丘尼當褰涅槃僧以此病衣遮身坐。」時有旃檀輸那比丘尼,常自謂無有欲想,語餘一比丘尼言:「汝若月水出時從我取此衣。」彼報言:「可爾。」餘比丘尼常望此衣更不辦衣。於異時,栴檀輸那比丘尼月期水出,餘比丘尼亦月水出。時餘比丘尼遣使詣栴檀輸那比丘尼所語言:「前許我病衣,今可見與。」答言:「妹!我今亦月期水出,不得相與。」彼比丘尼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言:「前語我:『若月期水出,從我取病衣。』我常望得衣、不自辦衣,而今往索,不與我耶?」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云何許彼比丘尼病衣,使不自辦衣,今索不與?」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栴檀輸那比丘尼!許彼病衣使不自辦,今索不與?」以無數方便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栴檀輸那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許他比丘尼病衣,後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病衣者,月水出時遮內身,上著涅槃僧。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彼比丘尼,許彼病衣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除病衣已,許餘衣不與者,突吉羅。除餘衣已,許餘所須物不與者,突吉羅。若比丘尼許比丘尼病衣,後不與,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捨已懺悔如上。僧即當還彼捨衣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許病衣與、若無病衣、若作病衣、若浣染打舉在牢處求不與,無犯。彼比丘尼,或破戒、或破見、或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因緣命難、梵行難,許病衣不與,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六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諸比丘尼見語言:「世尊許比丘尼畜五衣,此衣是誰衣?」答言:「是我等時衣。」即語言:「妹!今是時非時。」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以非時衣受作時衣?」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時者,安居竟,無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

非時者,除此於餘時得長衣是。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若比丘尼,以此非時衣受作時衣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捨竟懺悔如上。僧即應還彼所捨衣,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非時衣受作非時衣,時衣受作時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七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與比丘尼貿衣,後[真/心]恚還奪取:「妹!還我衣來,我不與汝。汝衣屬汝,我衣屬我。汝自取汝衣,我自取我衣。」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云何與比丘尼貿衣,後[真/心]恚還自奪取:『妹!還我衣來,我不與汝。汝衣屬汝,我衣屬我。汝自取汝衣,我自取我衣。』」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比丘尼!與比丘尼貿衣,後[真/心]恚還奪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與比丘尼貿易衣,後[真/心]恚還自奪取、若使人奪:『妹!還我衣來,我不與汝。汝衣屬汝,我衣還我。』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衣者,十種衣如上。

貿易者,或以衣貿衣、或以衣貿非衣、或以非衣貿衣、若以非衣貿非衣、若鍼若刀、若縷、若碎段物乃至一丸藥。

彼比丘尼,與比丘尼貿衣,後[真/心]恚,自奪、若教人奪、藏者,尼薩耆波逸提。奪而不藏者,突吉羅。若彼得衣者,舉樹上、牆上、籬上、若橛上、象牙杙上、衣架上、若繩床上、木床上、大小褥上、若地敷上,若取離處,尼薩耆。取而不離處,突吉羅。此尼薩耆當捨與僧如上。捨已懺悔如上。僧即應當還彼衣,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和喻語:「妹!我悔,還我衣。」彼知有悔意還衣。若有餘比丘尼語言:「此比丘尼欲悔,汝還衣。」或彼借著無道理故還取,若豫知當失、若恐壞;若彼人破戒、若破見、若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為此事命難、梵行難奪而不藏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八竟)

爾時婆伽婆在毘舍離獼猴江側高閣講堂上。時毘舍離梨奢有因緣應從一居士得財物。時有比丘尼名迦羅,常出入此居士家,以為檀越。時梨奢語迦羅言:「我欲及阿姨一財物事。」報言:「可爾。」即為辦其事。彼得財物歡喜,問言:「阿姨!欲須何物?」報言:「止!此便為供養我已。」彼復問言:「阿姨!若有所須便說。」報言:「且止!何須說?正使我有所須,俱不見與。」居士報言:「但說,所須我當相與。」彼即指示一衣價直千張疊言:「我須如是衣。」時居士皆共譏嫌言:「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索價直千張疊衣,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彼即持與,復作是語:「若我往者,足自辦此事,可不失此衣。」時跋陀迦毘羅比丘尼至親裡家就座而坐。諸居士問言:「阿姨!何所須欲?」報言:「且止,便為供養我已。」復語言:「但說,欲須何物?」報言:「何須說?正使欲有所須,俱不見與。」報言:「當與,非為不與。但說,欲須何物?」彼即指示價直千張疊衣:「我須此衣。」時諸居士譏嫌言:「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索價直千張疊衣,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即與衣已,語言:「比丘尼何用此貴價衣為?」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跋陀迦毘羅比丘尼:「云何比丘尼乃從彼索價直千張疊衣?」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迦羅跋陀迦毘羅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乃從彼索價直千張疊衣?」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迦羅跋陀迦毘羅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乞重衣齊價直四張疊,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重衣者,障寒衣也。

衣者,十種如上。

若比丘尼求重衣時,極至十六條。若比丘尼求重衣價直過四張疊者,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當捨與僧如上。捨衣竟懺悔如上法。僧即應還彼比丘尼衣,作白二羯磨與如上。僧若不還,若受作五衣,乃至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索齊四張疊若減,若從出家人乞,若彼為己、己為彼,若不索而自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九竟)

爾時婆伽婆在毘舍離。時毘舍離梨奢有因緣應從一居士得財物。有一迦羅比丘尼,常出入其家以為檀越。時梨奢語此迦羅比丘尼言:「阿姨!我欲及一財物事,能為我辦不?」答言:「能。」即為辦之。彼得財物歡喜,語言:「阿姨!欲得何物?」報言:「止!此便為供養我已。」彼復語言:「若有所須便說。」報言:「且止!正使我有所須,俱不見與。」彼報言:「當與,非為不與,但說。」即指示一輕衣價直五百張疊,語言:「我須如是衣。」時居士皆共譏嫌言:「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索價直五百張疊衣,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即持衣與已,如是言:「若我往者,自足辦事,乃不失此衣。」時有跋陀迦毘羅比丘尼,還至親裡家就座而坐。時居士問言:「阿姨!欲須何物?」報言:「且止!便為供養我已。」復言:「但說無苦,欲須何物?」報言:「止不須說,正使欲有所須,俱不見與。」報言:「當與,非為不與,欲須何物?」即指示直五百張疊輕衣言:「我須此衣。」時彼居士譏嫌言:「此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索直五百張疊輕衣,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即與衣已便言:「比丘尼何用此貴價衣為?」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羅跋陀迦毘羅比丘尼:「云何乃從彼索直五百張疊輕衣?」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迦羅跋陀迦毘羅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比丘尼,乃從彼索價直五百張疊輕衣?」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迦羅跋陀迦毘羅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欲乞輕衣,極至價直兩張半疊,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輕衣者,障熱衣。

衣者,有十種如上。

若比丘尼乞輕衣時極至齊十條,若比丘尼乞輕衣過二張半疊,尼薩耆波逸提。此尼薩耆應捨與僧如上。捨竟懺悔如上法。僧即應還彼捨衣,白二羯磨還如上。若不還,若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數數著,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乞價直兩張半疊、若減二張半、若從出家者乞、若為他乞、他為己乞、不乞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竟)

一百七十八單提法之一

爾時婆伽婆在釋翅搜迦維羅衛國尼俱律園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

「若比丘尼,故妄語者,波逸提。(一)

「若比丘尼,毀呰語,波逸提。(二)

「若比丘尼,兩舌語,波逸提。(三)

「若比丘尼,與男子同室宿者,波逸提。(四)

「若比丘尼,共未受戒女人同一室宿,若過三宿,波逸提。(五)

「若比丘尼,與未受具戒人共誦法者,波逸提。(六)

「若比丘尼,知他有麁惡罪,向未受大戒人說,除僧羯磨,波逸提。(七)

「若比丘尼,向未受大戒人說過人法言:『我知是、我見是。』實者,波逸提。(八)

「若比丘尼,與男子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女人,波逸提。(九)

「若比丘尼,自掘地若教人掘,波逸提(十)。

「若比丘尼,壞鬼神村,波逸提。(十一)

「若比丘尼,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十二)

「若比丘尼,嫌罵者,波逸提。(十三)

「若比丘尼,取僧繩床、若木床、若臥具、坐褥,露地自敷、若教人敷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十四)

「若比丘尼,於僧房中取僧臥具,自敷、若教人敷,在中若坐、若臥、從彼處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者,波逸提。(十五)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先住處,後來於中間敷臥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當避我去。』作如是因緣非餘非威儀,波逸提。(十六)

「若比丘尼,瞋他比丘尼不喜,眾僧房中自牽出、若教人索出者,波逸提。(十七)

「若比丘尼,若在重閣上,脫腳繩床、若木床,若坐、若臥,波逸提。(十八)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自用澆泥、若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十九)

「若比丘尼,作大房戶扉窓牖及餘莊飾具,指授覆苫齊二三節,若過者,波逸提。(二十)。

「若比丘尼,施一食處,無病比丘尼應一食。若過受者,波逸提。(二十一)

「若比丘尼,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作衣時、若施衣時、行道時、船上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二十二)

「若比丘尼,至檀越家慇勤請與餅麨食,比丘尼欲須者,二、三缽應受,持至寺內分與餘比丘尼食;若比丘尼無病過三缽受,持至寺中不分與餘比丘尼食者,波逸提。(二十三)

「若比丘尼,非時食者,波逸提。(二十四)

「若比丘尼,殘宿食噉,波逸提。(二十五)

「若比丘尼,不受食及藥,著口中,除水、楊枝,波逸提。(二十六)

「若比丘尼,先受請已,若前食後食行詣餘家,不囑餘比丘尼,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此是時。(二十七)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寶,強安坐者,波逸提。(二十八)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寶,在屏處坐者,波逸提。(二十九)

「若比丘尼,獨與男子露地一處共坐者,波逸提。(三十)。

「若比丘尼,語比丘尼,如是言:『大姊!共汝至聚落,當與汝食。』彼比丘尼竟不教與是比丘尼食,如是言:『大姊去!我與汝一處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以是因緣非餘方便遣去,波逸提。(三十一)

「若比丘尼,四月與藥,無病比丘尼應受。若過受,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波逸提。(三十二)

「若比丘尼,往觀軍陣,除時因緣,波逸提。(三十三)

「若比丘尼,有因緣至軍中,若二宿、三宿,過者,波逸提。(三十四)

「若比丘尼,軍中若二宿、三宿,或時觀軍陣鬪戰、若觀遊軍象馬勢力,波逸提。(三十五)

「若比丘尼,飲酒,波逸提。(三十六)

「若比丘尼,水泥中戲者,波逸提。(三十七)

「若比丘尼,以指擊攊他比丘尼者,波逸提(三十八)

「若比丘尼,不受諫者,波逸提。(三十九)

「若比丘尼,恐他比丘尼者,波逸提。(四十)

「若比丘尼,半月洗浴,無病比丘尼應受。若過受,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大風時、雨時、遠行來時,此是時。(四十一)

「若比丘尼,無病為炙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餘時,波逸提。(四十二)

「若比丘尼,藏比丘尼若缽、若衣、若坐具、針筒,自藏、教人藏,下至戲笑,波逸提。(四十三)

四分律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