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一

龍樹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此中復說。破戒之人。於諸如來所有種種功德善法。不能成就。譬如王女出降貧士。至彼家已。謂其夫曰。我是王女。所欲如意。當須上妙燒香花鬘。眾寶瓔珞。嚴身之具。庫藏諸物。皆悉周備。若如是者。我則住此。貧士答曰。如上諸物。家中所無。王女聞已。乃呵責之。如是貧乏。我當去矣。佛言。彼破戒者。亦復如是。不能成就最上清淨解脫之女。亦不能得煖頂忍等所燒之香。亦不能得別解脫戒所成之花。亦不能得禪定解脫所成之鬘。亦不能得菩提分等種種庫藏。亦不能得聞思修等所成智王。亦不能得最上最勝正等菩提。亦不能得緣覺聲聞為其眷屬。是破戒者。由無善業。於現生中。則無福德。一切善人。不樂同住。有所言說。人不信用。於出世間所有如來功德法財。則為永失。

是時會中。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云何世尊。於弟子中毀犯戒者。不為宣說甚深法要。不復攝受。而見擯斥。咸謂如來非大悲者。佛告阿難。我於世間一切眾生。平等憐慜。於所說法。心無悋惜。由彼非器。不能堪任。故不為說。非如世間智者說法。於諸眾生。有違順相。若相違者。不為宣說。如拳握物。秘之不與。如有國王。作大施會。召諸沙門。婆羅門等。所須之物。皆給與之。有婆羅門。從餘方來。住立王前。多乞諸物。王聞語已。悉不與之。時有近臣。勸王隨意施婆羅門。王乃答曰。非有所悋。此人無德。故不與也。佛言。阿難。我亦如是。由彼破戒。非是法器。故不為說。設為彼說。不能領受。如器有竅。不堪貯水。縱使晝夜勤力添汲。尋復漏失。是破戒者。不能容受功德法水。亦復如是。設使少分違犯禁戒。是人亦於菩提分等。種種法寶。不能成辦。當知是人。所持淨戒。不名圓滿。不復增長。如是戒行。不增長故。於解脫法。亦不增長。於解脫法。不增長故。彼所獲得。非寂靜道。但得名為相似解脫。若於戒法。堅持不犯。是人則於菩提分等。種種法財。各各入解。如理思惟。得安隱住。汝等比丘。於此經典。常樂受持。為人演說施戒功德。得成福蓋。

若諸比丘。住正思惟。親近善友。樂聞正法。能除世間憂畏熱惱。遮遣惡法。不令生起。如滅熾火。使無遺餘。若諸比丘。住邪思惟。引生放逸。令心散亂。則唯攝取五欲因緣。是諸有情生煩惱處。決定失壞諸功德法。如非時雹。傷其苗稼。能招世間種種災難。常懷諂曲。無有慚恥。為彼白衣。譏毀輕慢。此非法人。志意下劣。於彼沙門清淨善果。心不希樂。於諸如來甘露法水。則不能飲。樂作諸惡。求趣險道。攝取地獄。餓鬼傍生。極惡苦處。而為依止。若於佛言。心不信受。雖少犯戒。則受劇報。何況廣多造作惡業。所感之果。其苦難量。如伊羅葉龍王因緣經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嚩囉拏城。施鹿林中。仙人墮處。為諸大眾。宣說法要。時伊羅葉龍王。知佛世尊在彼說法。發清淨心。欲詣佛所。親近供養。即作是念。我身龍屬。多諸冤讎。儻相會遇。必為損害。乃變己身。作轉輪王。相貌端嚴。威德自在。眾寶瓔珞。莊嚴其身。持妙繖蓋。乘寶輦輿。七寶千子。內外營從。復以九十俱胝軍眾。前後圍繞。復有百千外道梵志。婆羅門等。諸乞丐者。皆悉隨從。威神翊衛。如天帝釋。即時奔趨如來法會。

爾時世尊。有諸四眾。天龍藥叉乾闥婆等。恭敬圍繞。而為說法。時彼眾會。見是事已。咸生驚疑。前白世尊。此為何王。威德乃爾。佛語大眾。此非人王。且待須臾。自當知之。時彼龍王。到佛所已。頭面禮足。退坐一面。佛言。龍王。汝昔愚癡。今受此報。復有何緣。而至於此。宜應速疾起離此處。捨其變現。而作本形。可復來此。顯示眾會。時彼龍王白言。世尊。我輩龍身。然多冤對。忽此相逢。定興災難。由是之故。為變化也。時佛世尊聞是說已。勅金剛手大藥叉神。為彼龍王。隨逐守護。令至餘處。乃複本形。其身長大。麁澁乾裂。種種惡相。積集成軀。由先業故。而有七頭。一一頭上。有伊羅樹。由彼樹故。動搖苦楚。膿血交流。極甚臭穢。無數蛆蟲之所[口*(讚-貝+日)]食。複本形已。還至佛所。彼龍之首。在嚩囉拏城。其尾所至。怚叉尸羅國。時諸大眾。久離貪者。覩是惡狀。猶生驚怖。咸作是念。此何有情。感報如是。而來此耶。佛語大眾。此乃適變作轉輪王。來至我所。遣令起去現本相。爾時諸沙門。聞佛說已。咎嗟懊惱。默然而住。時伊羅葉龍王。既作龍身。悲啼白佛。唯願世尊。大慈憐愍。記我何時。脫此惡趣。佛言。龍王。今為汝說。當生諦信。卻後當來。眾生壽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彼佛記汝所經時分。脫此龍身。是時龍王。聞佛說已。舉聲號哭。淚若河流。佛以大慈。善言誨喻。汝當自咎。徒增悲苦。今此會中。難可久處。時彼龍王。深自剋責。我此惡業。無相似者。願承佛力。早離此苦。乃作誓曰。從是已後。盡未來世。心不邪思。不生放逸。乃至螻蟻。不生殺害。作是說已。頂禮佛足。即於會中。忽然不現。

時彼阿難即從座起。一心合掌。乃問如來。而此龍王。先作何罪。墮龍趣中。復由何業。而有七頭。一一頭上。有伊羅樹。動搖痛苦。膿血交流。唯願如來。為我等輩。說其因緣。令知罪犯。

爾時世尊謂阿難曰。乃往過去賢劫之中。眾生壽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迦攝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彼龍王。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作三藏比丘。厭怖煩惱。修遠離行。於空閑處。習奢摩他。從定出已。日已過中。入彼聚落。而行乞食。或有所得。或無所得。為人所呵。生諸煩惱。出其聚落。至阿蘭若。伊羅樹下。往返遊行。因以兩手。而取其葉。如是數四。摘已復摘。碎以棄之。時佛知已。呵彼比丘。為說戒相。俾令悔謝。彼不信受。而作是言。此無情物。何咎之有。由二因緣。受斯苦報。過時乞食。生於龍中。由不信故。生伊羅樹。

佛語諸比丘。彼伊羅葉龍王。作少惡因。今受多苦。自作其因。自受其果。非外地界水火風界。而能招集。皆由內心之所造作。

若諸有情。畢竟樂作非法黑業。於惡趣中。定受苦報。若諸有情。畢竟樂作清淨白業。於人天中。定受樂報。若諸有情。所作之業。善惡相參。雜受其報。是故比丘。於彼黑業。畢竟莫造。於彼白業。決定修作。果報卒至。猶如瀑流。善惡之業。影響無差。如有頌云。

 設經無量劫  彼業不能壞
 果報成熟時  眾生決定受

佛言。汝等比丘。當依佛語。如理思惟。於諸禁戒。不應少犯。是故我今委細分別毀戒過患。為令有情。深生怖畏。永斷諸惡。勤行眾善。汝等比丘。於此經典。為人演說。成就福蓋。

是時會中尊者阿難陀白言。世尊。是持戒相。云何了知。佛告阿難。欲入佛法。先持五戒。謂不殺生。離不與取。遠欲邪行。斷虛妄語。飲酒放逸。如是行相。各各了知。阿難。在在處處。城邑聚落。有諸善人清信士女。依止善法。樂持淨戒。發生淨心。於此五戒。盡其形壽。而能奉持。

如造作福業經說。云何持戒得成福事。若人能於一切有情。不行殺戮。是人得名持不殺戒。殺生者。從初起心。決定當殺何等物命。或令他殺。起加行心。正斷彼命。剸割受用。是人名為得殺生罪。

若人於他所有財物。離不與取。是人得名持不盜戒。偷盜者。謂於他物。不與而取。或行劫掠。或他遺忘。隱而不與。乃至從初。起加行心。盜其物已。是人名為得偷盜罪。

若人能離一切染欲。或於他色。不生侵犯。是人得名持不淫戒。欲邪行者。非親族家。衒賣里巷。生染欲處。皆不應往。或他親眷。常所守護。巧設方便。遺其珠瓔。或他遭難而生強逼。如是起心。乃至所作。是人名為得邪欲罪。若人能離虛妄所說。發言誠諦。心口不違。是人名持不妄語戒。妄語者。謂見言不見。不實言實。如律中說。如有比丘。自遠方來。或有問言。見某人不。彼實見已。答言不見。如是等類。得妄語罪。

若人於酒。誡已不飲。或風飄香。亦不欲嗅。是人名持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曰蘇囉謂以米糪。和合造作。二曰梅哩。唯用根果。或花葉等。取汁而成。此二種酒。具色香味。因風飄香。聞皆欲飲。飲已迷醉。則生放逸。三曰摩[寧*也](切身下同)。此略不說。是三種酒。若樂飲者。是人名為得飲酒罪。又如難禰迦經說。摩[寧*也]酒者。不應造作。比丘飲已。引生放逸。損費財物。受用不充。增益瞋恚。或相敺擊。惡言相加。多諸諍訟。已至失衣。裸形無愧。惡名流佈。善人遠離。廢忘誦習大乘經典。減損智慧。增長無明。不敬三寶。父母宗親。於族姓中。不為崇重。如是破戒。由飲如上三種酒故。生諸過失。是故應知。於殺生等。不復造作。常當遠離。

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一

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二

龍樹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今此略明持戒之相。始自諸根。任持密護。飲食知量。減除睡眠。常樂尊重。修諸梵行。聞昔受樂。不喜思念。復能顯示沙門功德。出離輪迴惡趣過患。近善知識。如理作意。樂聞正法。入解其義。除貪恚癡。斷諸煩惱。袪虛妄想。增長明慧。專求解脫。不生疲勞。設有毀犯微細罪垢。悉能發露。而不覆藏。一切財物。心無悋惜。常樂惠施貧苦眾生了知五欲多諸過患。於己眷屬恩愛纏縛。生遠離想。譬之深冤。獨處林野。捨諸憒閙。不畜長物。異諸貪夫。有來求法。不生慳嫉。即為宣說。令其信解。能以慧劍。除煩惱賊。得諸善人尊重讚歎。堪受世間上妙衣服。臥具飲食之所供養於諸肉味。棄絕亡想。及世名利。心無希取。於善不善。二種業道。若作若止。決定信解。自入解已。除去我慢。以饒益心。為他演說。化諸外道尼乾子等。亦生信解。安住佛法。自三衣外餘所有物。以清淨心。而施與之。是人則為住聖種族。身心清涼。離諸熱惱。了知六處。無有真實。猶如癰疽。為物所覆。常為煩惱蚊虻咂食。諸有智者。勤求方便。依正念處。及八聖道。善法香煙。而薰屏之。了知五蘊。猶如芭蕉。若生貪心。作不堅想。由彼貪故。失壞正道。先制諸根。令不散亂。漸令修習住三摩地。了知境界。本性唯苦。猶如棘林。稠密難越。亦如塵垢。坌污有情。以正法水。而澣濯之。如是觀察。彼蘊處界。生長諸惑。不可愛樂。此明持戒。而有二種。一者不清淨持戒。二者清淨持戒。如律中說。有二比丘。精進持戒。各處一方。善名遠布。時諸人民。咸仰其德。共詣彼所。親近供養。是時有王。名迦尼瑟奼。聞二比丘護持淨戒。與諸臣從。往至其所。見彼耆年。威儀整肅。修習禪定。乃生敬心。先意問訊。王曰。大德。如此持戒。欲何所求。比丘白言。我意來世願作國王。王聞語已。不生忻樂。云何持戒。無慧揀擇。返趣輪迴生死纏縛。汝為誑惑諸天人民。我今於此。不應供養。如是持戒。名不清淨。復詣新學比丘之處。王乃問曰。汝今持戒。欲何所願。比丘白言。承王顧問。我所求者。願成菩提。利樂群品。王聞是說。心大歡喜。如是持戒。則非錯謬。離諸垢染。名為清淨。我今應作最上供養。如是沙門。發廣大心。帝釋諸天。皆應供養。時諸人民。聞王稱讚。皆共合掌。禮比丘足。王乃顧彼諸侍臣曰。各持所珍。而以奉施。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如世尊說。有十種緣。名不清淨持戒。一者攝取損害。二者深著染欲三者不求出離。四者常生懶墮。五者遍計希求。六者退失正行。七者邪命自活。八者失安隱樂。九者寡聞不學。十者廢忘誦習。

云何名為攝取損害。謂於國王王子大臣。懼其威勢。常當遠離乃至種種諸惡律儀。比丘設為渴乏所逼。不應於彼。求水而飲。未斷煩惱。未得神足。不能自調。多生驚怖。

云何名為深著染欲。於五塵境。邪思相續。自性縱逸。廢善修作。

云何名為不求出離。捨於勝處。而趣非處。復毀勝處。讚五欲樂。

云何名為常生懶墮。數數思念過去所作非義利事。互相執諍。恃己所有資生之具。受用隨意。而生憍慢。多於耆年有德之人。不能致敬。託事不起。云何名為遍計希望。謂於知識同梵行者。互相諂讚。苟求利養。

云何名為退失正行。樂造諸惡。違越戒法。無善方便。起對治道。

云何名為以邪活命。畏己難養。心無止足。如律中說。邪命比丘。作非律儀。矯現異相。於大眾中。自矜己德。多言無恥。猶如狂犬。或恃種族。多聞論議。或於非時。為他說法。雖有少德。為貪利故。彼聞法者。多不信受。聞有人言。於某方所。有婆羅門大族長者。施諸衣服種種資具。即至彼所。謂長者言。我為耆德。當以最上奇妙之物。願先見施。是時長者恐生諠競。不違其意。而給與之。僕吏見已。咸生輕毀。所施不與。擯遣令去。時彼比丘。心生憂惱。於長者前。而作是言。我先不欲詣劣種姓。求諸所須。今既無得。住亦無愧。彼雖下族。亦能喜捨。如是比丘。巧言詭詐。以多求故。心常熱惱。

云何名為失安隱樂。彼持戒者。當應安住不苦不樂處中之行。非如外道尼乾子等。坐臥棘刺。五熱炙身。虛受勤苦。一無果利。若著於樂。亦無所證。但增放逸。後招苦報。

云何名為寡聞不學。外雖防惡。內無明慧。一向顓愚。不能諮問。

云何名為廢忘習誦。但思飽食。不能進修。充飫腸胃。不淨流溢。實非沙門。自稱梵行。猶如鳴螺。但馳虛聲。如是十緣。隨具一種。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諸修行者。應當了知。

若人深心決定信解。乃至小罪。生大怖畏。當知是人。善住淨戒。如律中說。有一長者。市得一僕。既幼且貧。賣身自濟。然彼內心受持佛戒。忽爾長者使令殺生僕即白言。長者正人。云何遣人而為殺業。於善不善。要當分別。為持佛戒。弗敢從命。長者感悟。乃止其殺。

復有國王。名計羅迦。常以嚴刑。而治於世。若彼民庶。有諸過咎。攝屬官者。悉當誅戮。時有一人。臨當被害。彼旃陀羅稽首王前。我今發心。始受佛戒。於諸罪人。誓不行殺。乃至螻蟻。亦不損害。王曰汝遵佛戒。違拒國令。既無所用。養汝何益。時旃陀羅復白王言。我今決定。不毀淨戒。願王試觀。帝釋諸天。尚於佛制。無敢違越。況我輩乎。王曰。實爾。當以嚴刑。先斷汝首。旃陀羅曰。我今此身。攝屬於王。然於後世。更有餘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當得世間上妙快樂。乃至諸天。隨意願往。於未來世。樂求善法。增長信進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滌貪等三毒垢染。淨盡無餘。決定當得預流等果。乃至如來淨妙法身。作是願已。於大眾前。高聲唱言。我今此身。從因緣生。於剎那頃。必當就盡。為護佛戒。心無憂怖。王聞是說。益增忿怒。即勅使者。驅旃陀羅。於尸陀林。而斷其命。時諸人民。咸生驚嘆。乃相謂曰。此大丈夫。甚為希有。為護佛戒。捐其軀命。

是故當知。一切眾生。匪拘小大種姓高下。但能深心。具諸慚愧。決定信解。而不毀犯。則得名為清淨持戒。

此中復明不清淨持戒。如律中說。有一比丘。修遠離行。棲止岩谷。忽於夜中。自取麨食。由怱遽故。而破其器。時眾聞已。訶彼比丘。雖處山間。而非時食。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

復有比丘。本婆羅門。後依佛法。出家修道。樂於曠野。單己而居。由慣習故。常於夜分。摺去袈裟。蹲踞而坐。有先徒屬。忽來省問。乃語彼曰。此若無人。汝可入彼菴羅林中。採果持來。弟子受教。即住彼所。乃為主者之所執縛。此亦說名不清淨持戒。

復有比丘。住阿蘭若。修寂靜行。入裡乞食。悞過淫捨。彼女問曰。持戒比丘。何故來此非解脫處。若樂和合。當入火坑。如是比丘。難居空閑。不善觀察。為彼譏訶。此亦說名不清淨持戒。

有二比丘。住阿蘭若。然實無德。自謂有德。隨諸商人。入於大海。暴惡黑風。非時而起。波濤洶湧。咸生驚怖。水族諸獸。摩竭魚等。交橫往返。觸壞船舫。彼諸人眾。紛擾悲號。或得浮濟。或為沉溺。時老比丘。墜水中已。顧己衰朽。命不能脫。即解浮囊。與其同伴。彼既得已。多取珍寶摩尼珠等。遂喪其命。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次復明彼清淨持戒。有一比丘。涉於遠道。乃為賊輩。悉奪其衣。中有一人。先作沙門。知其護戒。語彼徒曰。以草繫縛。捨之而去。比丘專念佛所制戒。一切草葉。不得挽絕。伏於道側。不敢少動。遇王畋獵。遙見疑是裸形外道。我慢不起。即往詰之。知是比丘。為護淨戒。不傷草葉。王嘆希有。乃令釋之。為設飲食。復施其衣。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有二比丘。自遠方來。欲往供養如來舍利。途涉辛勤。欲求水飲。第一比丘。為渴所逼。不暇觀視。即飲其水。第二比丘。雖亦渴乏。驗水有蟲。謂其侶曰。寧自渴絕。無傷他命。不應違犯世尊戒律。端坐林下。忍渴而終。以是緣故。生忉利天。見佛聞法。證預流果。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有優婆塞。久修梵行。忽爾其舍為火所焚誡諸子曰。汝慎勿以有蟲之水。而沃其火。所以者何。我護水中微細諸蟲。不顧財貨。豈為少利。而墮惡道。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是故智者。應當安住清淨持戒。畢竟遠離不清淨持戒。當知如來出現於世。常樂利益一切有情。閉惡趣門。示生天路。燒煩惱薪。拔貪慾本。化諸眾生。捨家離縛。皆令獲得吉祥安樂。究竟超越生死瀑流。乘智慧舟。到於彼岸。漸次圓證菩提涅槃。建大法幢。摧諸外道。我慢高舉。諸不善行。皆使發心。勇勐精進。以正法水。洗其渴乏。彼聞法已。依教修學。積集法財。功德寶藏。安住神通。出離三有。了勝義諦。住解脫處。如是持戒。諸佛所讚。當知是人。為世間眼。能導眾生。至安隱處。亦如明燈。能破癡暗。如清淨水。能滌罪垢。如妙良藥。療煩惱病。如大醫王。善拔欲箭。如世良田。生功德苗。善能教示懈怠眾生。令生喜心。樂持淨戒。

若人樂作不善業道。如冤同居。必遭損害。如依外道婆羅門法。而求出離。返招殃咎。當依往古諸佛教法。袈裟幖相。以求解脫。則能銷滅諸不善根。令諸魔軍。生大憂怖。以智慧力。斷除煩惱。得大名稱。離諸衰患。究竟成就妙菩提道。如說馬鳴智者堅持淨戒。善說法要。現生獲得名聞義利。復生天中。受勝福報。增長明慧種種功德。當知善能持淨戒者。猶如貧士。獲其賢瓶。隨所求者。皆得如意。常當精進。恭敬守護。如事師尊。無疲勞想。持淨戒者。亦復如是。

如世尊說。清淨持戒。則能獲得十種功能。一者由持戒故。凡所施為。無有錯謬。不生煩惱。心常喜悅。由喜悅故。深心樂法。由樂法故。身得輕安。由輕安故。受勝妙樂。由妙樂故。引生禪定。由得定故。了知實際。了實際故。安住菩提。棄背障染。住無我智。則能永斷微細煩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向涅槃界。二者由持戒故。所有三業。不造眾罪。遠離惡趣。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所作福業。眾善現前。隨意往生。勝處受樂。三者由持戒故。美名流佈。聞者稱讚。四者由持戒故。睡安覺安。身心無惱。五者由持戒故。常得諸天愛念守護。六者由持戒故。處大眾中。心無怯弱。七者由持戒故。不為非人。伺求其短。八者由持戒故。得諸惡人。視如親族。九者由持戒故。所須無乏。不假希求。常得善人恭敬供養。十者由持戒故。所願隨心。皆得成就。若欲求生最上種姓。大富長者。婆羅門家。或復求生六欲諸天。乃至色界無色界天。或求離欲阿羅漢果。寂靜解脫。咸得如意。如是持戒。所獲功德。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若我具足次第宣說。窮未來際。亦不能盡。如向所明。持戒功能。何人曾獲如是勝報。如佛大仙。皆悉成就。從初發心。修持淨戒。乃至獲得三明六通。力無畏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美妙分明。圓滿無減。紺髮右旋。如蜂黑潤。項[佩-一]圓光。猶如滿月。面貌端嚴。如蓮華敷。形儀挺特。如融金山。雙足平正。妙善安住。身肢圓滿。如尼俱律陀樹。常以愛眼。視諸眾生。凡見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濟。出離惡道。於諸世間。而無與等。故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諸眾生。受持淨戒。則能獲得如上功德。與諸如來。等無有異。善能利樂一切有情。故佈施後。明彼持戒。次第行相。如前已說。汝等比丘。常當一心。樂行施戒。為人顯示。則為具足成就福蓋。

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