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三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總收七覺下。第三會通相攝。即瑜伽意。於中有二。先正相攝。念通定慧者。遍行定慧故。四念是慧須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須念方守境故。後雖是前三下。通妨。謂有問言。既是前三。此何重說。增故名覺。

疏。依位所明下。第四辨果。雜集雲。覺支修果者。謂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七覺支是見道自體故。瑜伽雲。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跡已。則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

疏。又雖一剎那下。第五分位。謂雖見道迅速有十六心。義則一剎那中七法俱起。功能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搗篩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齊發。念除妄念下。別示異相。

疏。大乘七覺下。六明理觀。即頓門禪意。不念諸法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到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雲。若知離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亦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則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等。餘可虛求。疏第七八正。疏文有七。一約類辨意。二釋名。三出體。四釋文。五辨果。六類攝。七權實。今初。言約類者。即七類中名現觀後起道。言辨意者。為斷修道諸惑故。總含雜集五門之中所緣境也。故彼論雲。八正所緣境者。謂即後時四聖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諦如實性為體。釋曰。即疏文中現觀後起意也。

疏。離八邪故下。第二釋名。瑜伽雲。問何因緣故名八支聖道。答諸聖有學已見跡者。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對疏可知。疏八正自體下。第三出體可知。疏文中下。第四釋文。即當辨相。全是雜集之文。而合八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廣意不殊此故。釋正見雲。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釋曰。所得是一。安立是二。即二見道合名正見。疏中依前所證真實者。即真見道。依實揀擇。即相見道。

疏。正精進者。瑜伽雲。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勐勢力發起策勵。其心相續無間。今雜集意。但顯功能不顯其相。

疏。正念者。瑜伽論雲。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所攝正念及與正定。

疏。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別誨示等者。上攝八為六。今等取後四故。雜集雲。道支修果者。謂分別誨示他。欲令他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德障淨故。

疏。然其八中下。第六類攝即瑜伽意。以戒定慧三流類攝之。於中有二。先正攝為三學。後定慧大同下。對同揀異。異唯在戒故。瑜伽問雲。何故此名聖所愛戒。答以諸聖者賢善正了。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等事不作律儀。由彼長時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戒。既獲得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等。釋曰。即新建立意也。

疏。若依此經下。第七顯權實。由上所明皆約寄位故。示本經真實之義。今文略舉。具雲隨順菩提修八聖道。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遠離一切諸邪見故。起正思惟捨妄分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常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恆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起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礙故。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心常正定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諸三昧故。釋曰。據此文證。豈不深玄。

疏。上之七類總以喻顯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論皆有此文。並以樹況於道品。故名道樹。第二護小乘行可知。

疏。大文第四彼果分者。前已指經故此不牒。即從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下。是然總唯二果。前一開二。後一開四。便成六果。然有二門。一行斷分別故云。二中一離障果。二成德果。二對前分別。故云前從護煩惱生。後從護小乘生。隨文釋中。具以六果別別對前。今初一是護煩惱者。以修道品對治行故。遠離煩惱顯涅槃故。業亦隨亡。初為二果。

疏。所起執著出沒是此總相者。此是斷惑正斷三地正受解法慢故。

疏。本即所有身見等者。疏文有三。一釋經。此中二我計執自高說為我慢。非定法慢。二而雲下釋論本字。三此中身見下。出所斷體。於中有二。一約實位說。具引唯識已見初地。二約寄位既是初果。初果初斷見故。

疏。以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財物故。自己有所得。即前執著出沒法定兩慢。此為所護。總用三句釋論護字。疏五中下總料揀也。五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

疏。得道品等者。正謂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並如前說。

疏。第二成德果。文中二。先開章名。如下釋。次此之四果下辨所從。言初二護小心果者。對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狹心。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從狹小二心所生。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報恩心果。上護狹心是利他心。上護小心是自利心。護二利行為報佛心。俱護小乘即是心欲。今更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為報佛恩故。是其果。言後一是護小乘行果者。即發勤精進果。前護行中修二利行。謂成就莊嚴佛土等有五句。經前四自利後一利他。今皆勤行即是其果。上言後一復從前三果生者。即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謂於前增上心欲得滿足故。報恩心得滿足故。於勤精進得滿足故。下疏文具。

疏。前中初果者下。隨文釋也。先釋第一果。通約護小故云上求下救。

疏。今初即牒前小乘中總句者。總句經云。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疏文具配釋之。

疏。二治少欲功德者。謂不欲佈施頭陀等。今求上上勝法治之。三治不求勝智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攝善。初一治不離惡則惡止善行。總為自利。四即利他則離自利利他二行之過。亦是自分。後二亦勝進。前解後行解。言自見取者。執取自見以為勝故。

疏。起報恩心果。疏文有二。先對三地明報恩義。則通對狹小。後上希求下。即近對護小乘中護小心也。

疏。先別明後總結。亦可別明是報恩行。總結三心是報恩德。

疏。別中彼行有九種類攝為七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論攝亦可九句。初一報恩心中六報恩行。後二解釋。今初總欲起行順佛化意也。

疏。二有二句依同法者。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和善自行同住不擾於人故。共為同法起報恩心。言順同行善友意者。以於同行起和順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於善友成報恩行。疏二句依法起行者。依師受法造緣修行。名依法行。順師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為直。以石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軟。

疏。無稠林行論經下。有一句雲無諂曲心。論釋雲。不妄說己德。經以稠林含於諂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詃。

疏。初二依人下。通相收束。約經初有三句。一句於師。二句於友。次三依行。經有四句。前二成德。後二離過。後二依教。一領教二得旨。

疏。寂滅通結餘句者。無覆無慢受教得旨。皆寂滅義。此依古釋直順經文。若准論經三句小異。忍名善心成就。調柔雲寂滅。寂滅雲善寂滅。論雲善心成就者。是對治修行。增長故者。結前增上心欲果。此果從前第三分護煩惱行。及護小乘行二種對治生。彼治此滿故名善心。今雲忍者。即忍可也。論雲寂滅心成就者。是前對治修行增長力故。即結前二離障果。由護煩惱對治家力。得無二障故。既無二障故曰調柔。論雲。如是善寂滅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顯。釋曰。善即初句。寂滅即第二句。總合上二為善寂滅。成彼報恩心果。雲彼果前二句顯。由此一果通。從前二種對治增上。及二遠離生故。釋曰。總上三句結前四果。

疏。謂二利行下。此釋果名。於前不舍下。辨所生處。正是無盡行相者。以今經文釋成第四無盡行相。先牒前者。此果正從護小乘行生。而是前果成時。此果即成故。

疏。若琴絃之緩急者。此是如來教守樓那。彼是大富長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後。精勤修道。足下血流。佛問。汝曾鼓琴耶。答雲曾鼓。絃緩如何。答云不鳴。絃急如何。答雲即絕。當如何可。答雲。不緩不急。佛誨之言。修道亦爾。

疏。六修習過餘者。即經無等等精進。前句行修之初。此句行修之次。依前起行行修勝出。故名過餘。後句行修之終故無能壞。

疏。九自斷疑等。即善分別道非道。言如無畏者。謂如四無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難言。若言聖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羅漢有瘡疾等。佛於此難正見無由。心無怯畏善為決斷故。論雲能斷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習故。疏分二疑。二疑皆斷為正修習。

疏。本心界滿足果者。疏文三。初釋名。二出因。三引證。初中即是經中總句。心界清淨清淨即滿足。界即性義。心性差別故。先釋心界。言菩提分心者。謂依菩提心樂欲心也。即前增上心欲果釋滿足。雲正念真如修上道品者。以稱如修是滿足故。即前起報恩心果。二由精進故者。是滿足因三故。瑜伽四十八下。引證先舉論。後故知此果下。疏釋論可知。

疏。此一自分下。皆勝進者。勝進八句。前六自利。後二利他前中為四。一第二句於他起解。二第三句於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離障。四有一句障除得證。三中一除煩惱障。二除所知障。雲秘密疑事。言微細法慢者。是下品慢難知為微細。微細故秘密。

疏。八上依佛力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護故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舉論。後此除定中智障下。疏揀異第五句智障。今顯於化生中現多三昧。定障解脫故。方能化生。第二位果中。疏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明有者。既為出世不依世間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無。從表心出家下。明出家前卻。問何以前二在攝報中。此在調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於行中說疏。言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從教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別行德。可以言顯。亦名阿含。即證體上有阿含起名示現也。

疏。風等不壞者。經云風雨等緣所不能壞。不似火光風飄雨濕皆能滅無。今風吹不斷雨洗還明。而雲等者。餘光不奪不似星月日光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餘寶不及魔合上風。煩惱合雨。別地行中。不捨眾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攝報果中破眾生身見者。自破微細見故。餘例前知。四地竟。第五難勝地。

疏。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位。二約三學。三約出世間。四約所得法。初中二。一約地論。二仁王下約他經。於中有二。初雙牒二經。約人以配。揀前地論約所觀行。二以七地未斷分段故者。是賢首略釋七地為羅漢之由。然瑜伽攝論唯識皆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聲聞者。正明配位。即仁王文。經云爾焰聖覺達地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第五地雲。勝進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術故。我是一切智人。滅三界疑等煩惱故。集無量功德故。即斯陀含。第六地雲。常現真實住順忍中。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煩惱盡故。乃至證阿那含。第七地雲。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滅三界習因業果。住最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無生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釋曰。言第十者。此經通約三賢十聖。為十三位。修十三觀故云十等。

疏。言難勝者解深密下。此第一釋中。先引經。後。此從初說下。疏釋初分經下引證。言初分者。即勝慢對治。而是治當地慢隨順如道。經云。佛子。菩薩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即其文也。

疏。唯識同此者。上引攝論即是本論。唯識全取彼論。世親釋下即釋攝論。於中二。先舉論。能合難合下。後釋勝相。

疏。瑜伽雲者。即四十八論。諸相應增上住文。其莊嚴論即第十三。彼偈云。難退有二種。能退故難勝。今疏所引即彼論釋。其顯揚論即當第十三。此但引於當地之文。此前論雲。五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超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已下。疏文全同。但有人云。諸法微妙慧蘊。今略無二字義已足故。其十住論亦十住婆沙第一。疏然諸經論下。四結前旨同。若據實位下實寄對辨。既初地中已能雙照。豈至五地方有雙行。故知。約寄即彼經上卷菩薩行品。疏故此地中下。三明斷章。先標名。即前四地下釋意則已盡。唯識具雲。五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於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分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釋曰。此地真如名類無別。故緣彼道名無差別。本分名身淨我慢障。四地出世取身淨故。由此欣滅如前已釋。餘諸經論言異意同。疏由斯證得類無別真如者。四證如。疏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賴無別。唯識釋雲。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此由難見。攝論名為相續無差別法界。世親釋雲。謂於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無性意同。而梁論雲。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諸佛相續身不異者。眾生迷此萬類之異。諸佛證此居然不異。中邊論雲。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者。上約極果。此正順今。疏其所成行下。五成行。舉此二者。以證淨智而達五明。成於真俗不相違故。

疏。此二無礙下。第六得果無差別。法身二諦均故。故疏結雲義旨相順。

疏。第二正說下。疏文有二。先依論科。後初則加行下。疏釋但屬四道。不釋其名。下疏自釋。

疏。論雲勝慢下。此釋分名。然論具雲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已說解法慢對治。今此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釋曰。上皆論文。疏已分釋。先正釋名。後前地下。對前揀濫。前中具分二慢。疏即後總句。順如與如同一念者。總句。經云隨順真如故。何法同如即十平等。然十平等已是隨如。何故名同。由取勝相則不順如。今若順如則不取勝相。故為能治。

疏。前地治解法慢。對前揀濫。雖與前地同皆治慢。前是世間所治則劣。今治出世身淨之慢。則勝於前故名勝慢。安得濫哉。言得出世智不染身故者。前創出世成念處觀。不染於身即是身淨。取此不染所以為慢。淨無淨相慢何由生。

疏。名深淨心者。此句向上成二平等。以約如法而論等。故名之為深。以約淨法而論等。故名之為淨。故云深淨心也。二者向下。則成此地觀解之心。則五字分二平等。二字是淨所依。其深淨心是能依心。故次引論雲。於平等中心得清淨。言深淨心即是論經。今經但云清淨心耳。

疏。此復何異下。對六地揀先問。後此有三下答。三中一所治通局通染則勝。二能所前後。若舉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猶淺。若舉能觀以入所觀。此觀則深。三能治通局。一向局理。六地則深故。

疏。結雲此皆地地背相捨離。以勝捨劣。又上三義亦皆相成。由初所治局故。能治則通事理皆等。何獨身淨由所治通。能治則局一理平等。無染淨故。淨慢未除以等成觀。此五地中已成等觀。後六地中以觀入理。則以初後成於中間。

疏。即果位十力等者。此一等字等餘果法。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釋平等平等淨心。前已總釋。

疏。前中合為三學等者。釋前六中二門分別。一約行。二約位。今初略囑經文。云何見疑二淨相顯。此二同是根本。六種煩惱之中二故。戒取依於六上開出。又執為道相微難見。別為一句。

疏。若約位下。二約位隨難委釋。言欲生真慧者。即出世見道慧也。

疏。次三在見道等者。

疏。釋此三而文有三。一正釋。二入見道時下徵問。三涅槃說下引答問中。言十使俱斷者。開之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約重故。涅槃三十三因釋觀方。迦葉問雲。如來說。須陀洹斷煩惱如四十里水。云何言斷三結。一我見。二非因見因。三疑網。佛答雲。此三重故。亦攝須陀洹人一切所斷結故。譬如王出。雖有四兵但言王出。又云。此三何緣獨得名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又眾生聞斷多則退轉。故但說三。

疏。又十使中下。二約見修所斷分別言餘四通於見修者。謂貪瞋慢無明。見道之中四障見道。亦皆已斷有障修者。不與斷名。故略不言。

疏。三本三隨者。隨者是末。身見即我。我於過去為有為無故名常見。我於未來為作無作。則起斷見。故說邊見隨於身見。言邪見者。撥無因果以於諦理猶豫不決。遂撥為無。故說邪見隨於疑網。既非因計因必取為實。故說見取隨於戒取。根本既斷枝條自亡。又言隨者。三本名轉如手轉輪。三隨名隨如輪隨手。

疏。上五大小並同者。結前五淨生後二淨。二淨大小開合不同。在位亦別。於中有二。先約小乘。後約大乘。於大乘中先行後位。約行同時義分斷障。即行斷淨成德。即菩提分法上上淨。

疏。若約位分下。二約位。即增微分別。七地已還。雖亦進行斷障義增。八地已上非不斷障進行多故。是以二位各得一名。第二明如道行。疏又順經意下。以下依論但順三心。此之半分及後二分。皆是住心。攝於三位。此隨如道攝第五住。

疏。智清淨等無癡亂故者。即下經文雲。十重觀察四諦法門。名智清淨。正是無癡知第一義。如實而知即無亂義。而言等者。等取利益眾生勤方便勝。皆無癡義。與彼行中釋於無癡。義甚相順。

疏。攝德無盡故者下有四果。第一即名攝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果故。

疏。總中四句皆是正修行故者。問四中。初一是四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後經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意。一能治之行。必因所治展轉相由。皆是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淨相。以十淨心而能治之。即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不取淨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故。後十淨雖是所治。隨如道時。亦不捨前十淨心也。若遠公雲。皆正修行是論通難。恐有難雲。若此如道取前淨心。淨心復取四地覺分。亦應覺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為此答。答雲。此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三地既是世間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

疏。後句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淨心者。即經隨順真如。論雲。隨順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淨心不退轉現成就故。隨彼平等清淨法住。釋曰。不退轉心即此隨如。末句意雲。既以前句治於深心。取淨相竟。今以不取深淨之心隨至不退轉行。常於平等中住。為順如道故。疏雲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次論結雲。菩薩如是深心安住。名為隨順如道故。疏雲則能隨順真如。正是取此論文也。言平等即如者。會論就經。經云隨如論取平等。云何是同故云平等即如。如前已釋。問論雲深心安住。何異前隨彼平等清淨法住。答前唯住平等故。疏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則行順如。為深心住。

疏。後別明中。顯隨如行有八種者。問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八助顯真如觀故。二如中起行俱無所著。方顯隨如。別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

疏。順經釋論。經云得念意與智力故。即以意為思慧。遠公雲。念是聞慧念持教故。意是思慧思求義故。智是修慧。以能離障上勝進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經無意與言故。以念當二慧智當於修。第二不住道。

疏。所知法中智清淨者。諦是所知之法。智於其中照見離垢。故名清淨。慈悲攝物名利益眾生。無墮稱勤善巧為方便。

疏。瑜伽住品者。即四十八。論雲。如是菩薩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勝性。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

疏。言實法者。然有二義。一約真實名實已如疏文。二約對下十門隨機異名故。名實法。

疏。二明開合者。疏文有四。初一是合。後三是開。三中一約所化法分別。二約所益分別。三約化類分別。

疏。三對實法以明通別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別。但各一故。第十門望前五門。則名為別。但觀滅道之二諦故。望六至九唯觀一諦。則亦名通。遠公後五亦言通者。何名通別。所觀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稱別疏。今初瑜伽十句不顯文詞者。即上住品。論雲一切文詞如契經說。但取經義。其所立義似今論釋。但有小異故別出之。疏文有三節者。彼先具列三節之名。一為此說。二由此說。三如此說下。疏具辨。疏如次可知者。如次苦集滅道四諦次第。即是今經六七八九。

疏。為說四諦十六行等者。謂苦下有四。即苦空無常無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緣。滅下有四滅淨妙離。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諦。疏即四重。二諸諦等者。言四重者。一假實二諦。二事理二諦。三四諦勝義二諦。四安立非安立二諦。廣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者。以四諦為俗故。遠公亦說三種二諦。一就相分別。情想之有名為世諦。無相之空名第一義。二相實相對。妄想之法情有理無。名為世諦。即此經中空如來藏真實之法。相寂體有名第一義。即不空如來藏也。三就實分別。不空藏中體名真諦用名世諦。今諸諦第一就第二門似非得意。疏不同瑜伽等者。瑜伽但云依曉悟他。是以通也。

疏。為說法空第一義諦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內勝義。與前第一四諦之俗。共為第三重二諦也。三之與四明上二諦非一異義。三則非異。四即非一。又三即二而不二故。經云覺自共相。論雲俱處四即不二而二。論疑是一由不二故。經了差別由而二故。又四即於諦常自二。三即於解常自一。五即總了二諦緣起相性。即仁王雲。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疏。六為正見者。前中三疑四謬五離正念。並非正見。今無此非方為正見。故可明示四諦差別。則不隨事執不謂空無。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矣。事謂苦事所有受皆苦故。集能生苦。

疏。無學之智如是而知者。是釋經智字為答外問。滅是滅理何得言智。故此釋雲意在取滅。

疏。道言無二者。略牒經文。具雲出生無二故。論經云起不二行故。既稱滅知故不生二行。

疏。前列實法下。應有問言。此之四諦與前實法。俱列四諦有何別耶。答意可知。若准遠公上釋。則前實法四門各別。今則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同。亦是一理。

疏。未得本質故者。本質有二。一約未證佛智。則佛智為本質。二既未證於如來之智。於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質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親證故。

疏。第二利益眾生勤方便勝者。既為利益觀有為等。何偏明悲。對上觀諦智清淨故。其中雖有諸行悲為主故。

疏。虛妄二字觀內五蘊者。是疏標舉。謂妄想下論釋。從此明下疏釋論。常作我想慢事故妄者論釋。從此辨下。疏釋。疏詐偽二字觀外六塵者是疏。標舉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是論。此顯下疏釋論。其世法盡壞故偽是論。此明下疏釋論。上虛偽二境者。虛是內境偽是外境。皆能引心合皆名誑。妄是內心詐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名惑。疏論雲常等下。向來疏文。合於二境二心。以配誑惑。論中內外能所別明。先明於內先所取。後能取後世法盡利下。明外能所。亦先明所取。後明能取。細尋易了。

疏。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者。上釋誑惑下釋愚夫。前有兩對今唯就前五蘊能所。以明愚夫。五陰是人也。第二別起悲觀。疏正明起願願救生義者。經云求佛智。而雲救生。正同三地。欲救眾生不離佛智。

疏。今初無明有愛是流轉因者。義至於此。從故生下皆屬果攝。若取經句。應至故生以為句終。

疏。牒前訶後者。牒前深苦訶後重苦。

疏。機關苦事者。遠公釋雲。容物動處。名之為機。於中轉者說以為關。因名為機。苦果隨轉說之為關。今疏意亦爾。不別配二字。

疏。二欲求中受欲者。欲求開二。一縱情五欲不懼當報。是造惡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惡。今是此人順境生貪。違則生瞋。癡迷上二。不言習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之中。亦以過輕故略不說。亦得含在受欲之中。疏觀如實中下。對前料揀可知。

疏。明遠彼滅不向滅者。論雲趣無畏處。不求十力大聖導師。意雲。欲趣無畏之滅。不求證滅者耳。

疏。順怨道故者煩惱結使名為稠林。是魔所行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遠真道。

疏。略不明老者。上依論觀生老病死。生苦在初病可卒加。通於老少故經明之。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顯故云略無。亦合有也。

疏。總中無父曰孤者下。別之中經有八事。具釋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後之四事明其有惡。各用二事釋前之一。

疏。常起邪念故為其覆翳者。依無明住地起妄想心。名為邪念。流注相續故曰常起。不同四住善惡間生。

疏。不聞正法故為彼纏裹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間。間則不纏。不聞善間故為纏裹。

疏。二興慈中經有三節。一初為物修因。二獨一發心下孤標大志。三以是功德下以善益物。初令淨障為涅槃因。言畢竟清淨亦涅槃果。後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令得菩提果。今疏雖總釋義亦已。圓。

疏。先牒前總明上來修善者。略舉修善。實則兼前智慧觀察。見生有苦有惡無治無救。故修善根而為饒益。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饒益故。

疏。前二為救未來者。令住善因得於樂果。屬未來故。即利樂義。頻見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微善後令增長。故得樂果。亦是上令捨惡。後令增善。疏下有五種令諸外道等者。前五世樂下五出世。五中一起信。二去邪。三正解。四起行。五得果。自下大文第三。疏有四聖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後四中下釋其差別。前中一攝功德勝者。聞等功德修成名攝。二修行勝者。勝進所行善修習故。三四利他中。三利他行。四利他智。

疏。一忍辱柔和勝者。能忍他惱名為忍辱。能將護他說為柔和。以柔忍故緣不能動。二皆拒惡故名為愧。唯崇戒善故稱為慚。謂內懷下釋慚愧相。慚者羞天故不誑幽。愧者羞人故不誑明。不招譏毀即護他也。

疏。乃至命難不捨戒者。釋堅固言鵝珠草系即命難也。

疏。一增長因行者。福能生智故名為因。二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疏。六起淨土行。論重釋雲。云何莊嚴無煩惱染。得堅固智慧眾生住在其中。及佛法莊嚴故者。意雲。淨土有三種淨。一相淨。七珍嚴等易故不明。二住處眾生淨。三法門流佈淨。後二難故論重出之。既發意能成即具三淨之因。廣如初地淨土願中。

疏。七依佛法身起行者。依彼相好法身起行求故下依義皆然。

疏。九敬重法行者。上來行德依法成故第三教化眾生。

疏。應化自眾者。隨彼眾類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

疏。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者。一切愛語皆有三種。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勝益愛語。三皆開示因果之益等。

疏。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門之一唯有一也。

疏。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者。一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者。一現法利行。二後法利行。三現法後法利行。以勸離欲令成就故。

疏。上三即難行者。難行唯三故。

疏。八總願一切門一切種者。一切門者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滿。三惡慧令慧滿。四慳悋令捨滿。言一切種者。或六或七。如淨行品。

疏。利行愛語亦可參用者。示其所學。約令行邊即是利行。約其示邊即是愛語。

疏。如瑜伽四十三者。即指其源。瑜伽九門淨行品已引。

疏。第二結行成益者。亦名勝進行也。

疏。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障對治等者。染即煩惱是第五內明為治。障即所知是前四明為治。然瑜伽十三中列五次第雲。一內明。二醫方明。三因明。四聲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順彼論。疏算數即數建立者。第十五中說聲明。論雲。云何聲明。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第一法施設建立相者。謂名句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不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第二義施設建立。略有十種。一根建立。謂見聞等。二大種建立。謂依持洗潤等。三業建立。謂往來宣說思念等。四尋求建立。謂追訪等。五非法建立。謂殺盜等。六法建立。謂施戒等。七興盛建立。謂證得喜悅等。八衰損建立。謂破壞怖畏等九受用建立。謂飲食覆障等。十守護建立謂育養盛滿等。第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者。謂男女非男女聲相差別。第四時施設建立者。謂過現未來三時聲相差別等。第五數施設建立。謂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數。二者二數。三者多數。第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略有五相。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略。四彼益。五宣說。若頌等名為根栽。如是五種總名處所根栽建立。釋曰。今當第五。又數以記數算以記位。謂一縱十橫等。瑜伽中意略已具矣。

疏。咸善通達正當明義者。釋其總名也。言種種諸論等者。即七例中論體也。七例如初地。

疏。鈔具引。即六論為體等。即等上亦等其類。六中隨一容有多故。從地水火下略示六論之二。於一諍論自有其四。

疏。圖書下即六中之第二論也。隨世所聞即釋上義。出所宗尚故。疏又此圖書下重釋。即因明中論所據也。所據有十。謂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別能成立有八。謂宗因喻同異類。現比教量。今此出教量下。兼現量。

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論故。論中但有書字。為所用事中忘障。取與下即論釋此障。論但通雲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釋曰。今以義節論文。於此一障自為三節謂一事中障。二解中障。三業中障。便以疏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書之。言作不作者書之言不作。未必惡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准之。

疏。印璽亦是現量者。論中有印而無於璽。今以加璽故云亦是現量顯現可見故。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即是論釋印字。如鹽米等以印印之。則無強取。

疏。三又善下醫方明者。然瑜伽醫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永滅善巧。四已斷病不復更生善巧。今文具之。

疏。即四大不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者。即本論文。從善療下。疏以瑜伽四義解釋。一即第三除斷方便。二即第四斷已不生故。涅槃雲。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其療治除斷即是第三。其一善字即當第四。從顛至蠱下。辨初二義。先總指經。後於中下別屬顛等。內四大下皆本論釋。然顛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調故沉重地病相。冷水病相。黃熱火病相。風相多端。其顛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顛狂故。應食不食。食不應食。應作不應作等。故生諸病。鬼魅蠱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病故。從論經說咒藥等者。疏會論經。今經無咒故論以藥咒為能治。即是今經善方藥攝。病因死因即是所治。以咒藥力應死不死。

疏。四文筆下工巧明者。瑜伽工巧有十二種。今略有六。一書算計度數印工業。而文筆讚詠但屬書攝。其算數計度通其二明。前疏之中已配聲明。故此不說。二音樂工業。言皆憂惱障對治者。即是本論。凡言對治皆是本論。絃竹娛耳故除憂惱。三營造工業。四營農工業。而言亦者。草樹華果有兩句故。布列宮苑即是營造。樹之園圃即是營農。

疏。此即不喜樂障治者。峻宇彫牆朱軒玉砌。居然悅情。況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洪波躍淵漁。清風吹落華。縱意林流間。歡愛彌日夕。豈能憂哉。五生成工業。能作能成故。言系閉障對治者。家有千金不死於市。何能閉哉。六佔相工業。是所得報分過惡因障對治者。先舉論。謂皆由下是疏釋論。不知過去作業因感。便取外相為吉凶源。乃造惡業排凶招吉。安得可耶。今示因招使修德業。排凶招吉即為能治。五星者。東方歲星主春主木。西方太白主金主秋。南方熒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央鎮星以主於土。通主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漢書雲。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凡物之精上為列星也。言二十八宿者。謂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廣如大集四十中。經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佈安置諸宿辰曜。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眾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眾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眾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於國師。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貴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於一切眾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堯部沙國。二者牛宿主剎利及安缽竭國。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國。四者虛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華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盧那國。及諸龍蛇蝮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佈置四方諸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釋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經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窮玄象。非我之愆。難勝聖人不習而利。然天垂象聖人則之。故系辭雲。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釋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瑜伽之中餘六工業者。一和合工業。二咒術工業。三商賈工業。四成就工業。五防邪工業。六事王工業。廣如彼釋。

疏。殺生祀祠求梵福者。即智論百論皆說。外道殺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能生梵天治其邪見。

疏。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脫者。外道以彼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謬計。此經論中唯說世間為內明者。經明隨順世間智故。

疏。上來所釋等者。本論亦不全屬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別。瑜伽之中廣顯五明。與此相應故雙用之。

疏。又論與經有不次下。意揀古人。今疏以論就經之次。古人依論次第異經。刊定記中全寫探玄。亦不對會二經之殊。況辨論釋與經之異。恐尋論者。及見古疏怪其不同。故結示耳。

疏。但於眾生不為損惱事者。賢首品雲。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是時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種種業。不作逼惱眾生物。但作利益世間事。即其義也。而論但云異障中無障故。餘皆如疏釋。疏三發起清淨論經云憐愍眾生故出者。出即今經咸悉開示耳。第二位果中。疏證智契如事為真金者。論雲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真金等。釋曰。證智為真金。如為所契之理。智為能契之事。事合於如故云如事。教智能顯上之如事故如硨磲。

疏。日月等光者。遠公雲。梵本唯以星光喻於此地。意雲。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應合然餘如前釋五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