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匯釋
○二問答啟白。
僧集不(答雲僧。已集)。和合不(答雲和合)。未受具戒者出(若有。即遣出。答雲未受具戒者已出。若無。即雲此中無未受具戒者)。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若有人說欲。即雲某甲等說欲及清淨。若無人傳欲。即雲此眾無說欲及清淨者)。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答雲此眾無尼來請教誡)。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雲說戒羯磨)。
大德僧聽。今白月十五日(或黑月十五日。或黑月十四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說戒犍度雲。大迦賓[少/兔]。在仙人住處黑石山側。靜處思惟而作是念。我今若往說戒。若不往。我常第一清淨。爾時世尊知其所念。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耆闍崛山忽然不現。乃至迦賓[少/兔]前。敷座而坐。時迦賓[少/兔]禮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知而故問。汝在此作是念不。答言。爾。佛言。說戒法。當應恭敬尊重承事。若汝不恭敬布薩。尊重承事者。誰當恭敬尊重承事。是故汝應往說戒。不應不往。應當步往。不應承神足往。我亦當往。
隨所住處人多少。共集一處說戒。不和合說戒者。突吉羅。
年少比丘。於布薩日。應先至說戒堂中。掃灑。敷坐具。具淨水瓶。洗足瓶。然燈火。具捨羅(此雲籌。五分律雲。粗不過小指。細不過著)。若不知者。上座當教。不教。不隨教。皆突吉羅。說戒竟。應收攝。
若一比丘獨住者。至布薩日。應詣說戒堂掃灑如上。若有客比丘來。若四。若過四。應先白已。然後說戒。若有三人。若二人。各各相向說。今僧十五日說戒(或十四日)。我某甲清淨。如是三說。若有一人。應心念口言。亦如是三說。
不得非法別眾。非法和合。及法別眾羯磨說戒(解在羯磨法中)應法和合羯磨說戒。
有病及三寶事。聽與欲清淨。應口言。若身現相與欲清淨。若不現身相。不口說者。不成與欲清淨。若受欲清淨已。便命過乃至應滅擯等。不成與欲清淨。若睡。入定。或忘。不故作。名成與欲清淨。若故不說者。突吉羅。若不能如是者。應扶病比丘至僧中。若慮或能死。一切僧應往病比丘所圍繞與作羯磨。若病者眾多。能集一處者善。若不能者。諸比丘當出界外作羯磨。更無方便得別眾作羯磨。
不應稱事與欲清淨。聽如法僧事與欲清淨(稱事者。我與某事欲。不與某事欲也)。
聽受多人與欲清淨。受者有事。聽轉與欲清淨。若事畢。應自往。
說戒時。八難事起及有餘緣。聽略說戒。八難者王。賊。水。火。病。惡蟲。人。非人。餘緣者。若大眾集床坐少。若眾多病若覆蓋不周值天雨。若斗諍事。或說法夜已久。應齊明相未出時作羯磨說戒。有五種說戒。一者說序。餘以常聞告知。二者說序及四棄法。三者說至僧殘法。四者說至不定法。皆以餘者僧常聞告知。五者說序乃至終。若八難中一一難起。隨難遠近以為廣略。若無難緣。不得略說。
若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或來。或不來。應與作癡狂羯磨。病止。應解。
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戒比丘懺悔。犯者不得受他懺悔。如法懺悔已。然後說戒。
若比丘。正說戒時。或知有罪。或心疑。若向眾說。則致鬧亂。當語比座。或心念言。須座罷已。如法懺悔。如是者得聽說戒。
若一切僧盡有犯。或生疑。當向清淨客比丘懺悔決疑。然後說戒。若無客比丘來。當差二三人向比近清淨僧中決疑懺悔已。還所住處。住處比丘當向此二三人懺悔。然後說戒。若比近無清淨僧。應作白普同懺悔。然後說戒。若不識罪名罪相。俟有客比丘持律者來。應請問之。如法懺悔。問。普同懺悔。法式云何。答。一人作白之後。各自改往修來。他時若遇清淨比丘。仍鬚髮露悔除也。
若客比丘。聞見有舊住比丘。應求。應喚作羯磨。若不求。若求不得。便作。若不喚作。皆不成羯磨。得罪。若不得。便喚作。亦不成羯磨。無罪。舊住於客亦爾(處處尋覓為求。高聲唱告為喚)。不應於比丘尼乃至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說戒。除天龍鬼神。
第三分雲。若僧破重得和合。聽作白羯磨和合布薩。大德僧聽。彼所因事。令僧斗諍。誹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別住。令僧塵垢。彼令僧為作舉罪。今已還解。已滅僧塵垢。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作和合布薩。白如是。
若有比丘犯僧殘。或應與波利婆沙(此雲別住法。隨覆藏若干日。應行若干日)。或本日治(解在治罪法中)。或摩那埵(解在第二篇中)或出罪。皆隨應與之。然後說戒。
若有比丘。犯波逸提。是中比丘。或言波逸提。或言提舍尼。彼見犯波逸提者將此比丘至眼見耳不聞處。教如法懺悔已。至彼言提舍尼比丘所。語言。此比丘已如法懺悔。應作如是已說戒。
若有比丘。犯偷蘭遮。是中比丘。或言偷蘭遮。或言波羅夷。而皆是多聞知識。彼作是念若今日說戒。或能令僧破壞。聽遮說戒。若未說時遮。若說竟遮。皆不成遮。若正說時遮。成遮。
若彼遮說戒人。三業有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應語言。止。長老。不須起此斗諍事。莫用此比丘語。便應說戒。若其人三業清淨等。應問言。以何事遮。為以破戒。為以破見。為以破威儀。為見何事。為聞何事。為疑何事。若不能具答。隨所舉無根與罪。然後僧應說戒(以無根初篇舉者。與僧殘罪。以無根僧殘舉者。與波逸提罪。以無根餘罪舉者。與突吉羅令懺)。
若有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或與無病者互相遮。應語言。佛如是語。須待病瘥。應如法說。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說戒。
或有異住處比丘。斗諍不和合。欲來此說戒。此眾應十四日。若十三日說戒。若聞今來。便疾集僧說戒。若聞已至界內。便出界外說戒。若聞已入寺內。應為具浴器等。密出界外說戒。若客比丘喚說戒。應答言。我曹已說戒竟。若舊比丘說戒竟。客不得遮。客說戒時。舊比丘得遮。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若不得。應作白卻說戒。大德僧聽。今不說戒。至黑月當說戒。白如是。若客待不去。應作白第二卻說戒。若仍不去。應如法強與客問答。
僧祇律雲。說戒有三種。若十四日(月小故)。若十五日(白月及月大故)。若中間布薩(和合義故)。中間布薩者。布薩時若僧不和合。一比丘於中唱言。若僧和合時當作布薩。若無一比丘唱者。一切僧得越毗尼罪(或云越法罪。即應懺突吉羅也)。一比丘唱者。一切僧無罪。若十五日不和合。應初日布薩。初日不和合者。應二日乃至十二日布薩。若十四日應正布薩者。十三日不應作中間布薩。便就十四日布薩。亦是中間布薩。亦名正布薩。若月大者。乃至十三日和合。得作中間布薩。若不和合。不得十四日。應就十五日布薩。何以故。不得頻日布薩。應隔日布薩。是名中間布薩。應十四日布薩者。不得停至十五日。應十五日布薩者。不得逆。就十四日。若有因緣者得作。
應示布薩處。
得晝日布薩。
賊是林中王。能作不饒益事。若布薩時賊入者。即應誦餘經偈。若賊知比丘法作是言。沙門。我已知。但說先所誦者。爾時比丘應急誦。使章句不辨。令彼不知初中後。若有王來。亦應如是。
比丘受具足已。應誦二部毗尼。若不能。應誦一部。乃至應誦一綖經(謂初篇四事)。布薩。應廣說五綖經(謂五篇二百五十戒)。若有因緣不得者。乃至應誦四波羅夷及偈。餘者僧常聞。若不誦作布薩者。越毗尼罪。若舉眾不利者。應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薩。餘三人界內作三語布薩。即是罰上座。
不聽合誦布薩。若誦時忘者。餘人得授。
不聽逆誦。若誦時有忘失者。得還補誦順。
若布薩誦將畢。有客比丘來及座者。即名得布薩。不應為更誦。若客比丘言。我未曾聞廣說波羅提木叉。願為我廣說。待僧罷已。然後與誦。
不聽向未受。具足人說五篇罪。得教語。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盜。不得殺生。不得妄語。如是比得為說。
不應早作布薩。若一比丘住者。應待客比丘來共作布薩。若無客來。有罪者應作是念。若得清淨比丘。此事當如法除。作是念已。應心念口言。今十五日。僧作布薩。我某甲比丘清淨受布薩。如是三說。
若布薩竟。有客比丘來者。應隨喜言。長老已作布薩。我某甲隨喜。若不隨喜。應出界外作布薩。一住處不得再作布薩。若比丘遠行。布薩日。至比丘住處作布薩已。不應默然去。應囑沙彌。若園民。若放牧者。有比丘來。語令知此中已作布薩。若無人者。應書柱戶扇。或散華作相。彼後來者。應問。應求相。不得輒作布薩。
與欲時應與能持欲入僧中說者。取欲時。應自思惟能傳欲不。
不得取眾欲。得至三人。
不聽與欲者多集者少。不聽與欲者與集者等。應與欲者少集者多。
比丘尼與欲。比丘應受。若上座。應言我是僧上座。不應受。若教授尼人。若誦戒人。應各自說不應受。若守房人。若病人。應言我不至僧中。更與餘人若言我是乞食。我是阿練若。我是糞掃衣。我是大德人。不取欲者。越毗尼罪。
布薩不肯來者。偷蘭罪。若為衣缽等事不來。不與欲者。越毗尼罪。
時集。應與清淨欲。非時集。應與羯磨欲。時集亦得與兩種欲。
若比丘。共啇客行。至布薩日。有恐怖難。商人行不待。得行作布薩。先應籌量齊幾許得誦戒竟。若山。若石。作標幟。伸手相及。羯磨作布薩界。然後作布薩。復次若比丘多。無床坐。一切伸手相及。得立作布薩。若有坐。坐作布薩。若比丘老病。不能入坐。床角相接。得臥作布薩。
十一事不名與欲。一者我與長老欲。我向取某甲欲並與(問。四分聽轉與欲。亦聽受多人欲。僧祗不許。此將安從。答不許之意。大約恐其疏漏。設能善為憶持。則從四分亦得)。二者明日當布薩。今日與欲。三者出界外與欲。四者與比丘尼欲。五者與未受具足人欲。六者取欲已出界外。七者與欲已出界外。八者取欲已還戒。九者與欲已還戒。十者比丘病。與欲已。聞僧中說法毗尼。自力就聽。坐久疲苦。以先與欲默離坐去。不名與欲。應更與。十一者布薩日僧集。不來者與清淨欲。若暴風雨。若火。若賊。諸比丘盡驚散。不名持欲到僧中。若一人在。是名到僧中布薩有七事應遮。一者不共住人。二者別住人。三者未受具足人。四未說欲。五未行籌。六為和合義故。七和合未竟。
五分律雲。遣沙彌。應著不見不聞處。應看床下。以燈籠遍照。
聽向有罪比丘悔過。不得向同犯者悔過。若病比丘。聽向同犯悔過。
若守護杖士不肯去者。但說戒序竟。言餘僧所常聞。應作如是布薩。若有王來亦爾。
若有因緣。不得五種說戒。應言。今十五日布薩時。各共正身口意莫放逸。此亦得名布薩。不得不布薩。
說戒時中忘。應傍人授。猶忘。更授。三忘。應更差人續次誦。不應重誦。
若斗諍。若說法。說律。論議。若多得佈施。不容說戒。皆聽至明日。
應先請說戒人。
應先作諸羯磨。然後說戒。
不應並誦戒。
不應歌詠聲說戒。應直說之。
十誦律雲。聽二種布薩。一十四日(月小)。二十五日(白月及月大)。一食前。二食後。一晝。二夜。
毗尼序雲。比丘及尼。得互聽說戒。不得互為說戒(問。四分雲。不應於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說戒。今雲比丘及尼得互聽說戒。豈說戒前。定無羯磨等事耶。答。作羯磨及遮說戒。皆是舉過治罰之事。故不應令尼等知。若既作誰請教誡之問。尼方入眾禮請。此時但有布薩一事。雖復坐聽。自應無過)。
先相嫌人。不應與清淨欲。不應與懺悔。
不得為小因緣故。住道中說戒。若欲說戒。當上高處立。觀知近處有精舍無。若有。應入中作布薩說戒。
若共賈客行時。賈客住。廣說戒。若小住。略說戒。若不住。三語說。若都不聽住。各各口語。今日布薩說戒。若有白衣在比丘中。不得口語。應一心念。今日布薩說戒。若有賊難龍難鬼難亦爾。
辯 問。僧祇開行布薩。與此不同。畢竟安從。答。僧祇開行說之條。重在必說。十誦分廣略之致。意在隨機。今亦隨力隨機可也。
問。毗尼法藏。是比丘規式。一切未受具人。不得為說。而梵網獨聽國王。發隱復援十誦毗尼序為證。乃僧祇五分並皆不許。不知安從。答。若論通途軌式。則僧祇五分應從。倘有格外機緣。則十誦毗尼可用。至於梵網。自指菩薩戒。非指比丘戒也。
根本尼陀那雲。不得與授學者欲。得取其欲。
律攝雲。褒薩。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集眾說戒。便能長養善法。持自心故。又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除不善故。若於住處但有四人。皆可同集。不應別住。亦不取欲。若當處無說戒者。應就餘處長淨。若於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不得過第二長淨。應向有說戒處。
若眾破重得和合。可作吉祥長淨。得解捨置法。應乞大眾作別時長淨。
附 五歲比丘。當誦戒誦羯磨使利。聽依能誦戒者夏安居。誦戒者安居中命終乃至五逆等。若後安居未至。當詣比近處結後安居。若請比近能誦戒者來過安居。若已結後安居。諸比丘應詣比丘處。有學誦序者。若誦四事者。誦十三事者。二不定者。三十事者。九十事者。若誦餘殘法者。彼各誦所得已。還本住處。教一人使誦。若一人不能盡誦者。隨先所誦。各次第誦。不得重誦。若爾者善。不者。但說法誦經。
十誦雲。說戒比丘。先當暗誦令利。莫眾僧中說時錯謬。
毗尼母雲。不應用歌音誦戒。當以高聲了了誦戒。歌音有五事過。一心染著此音。二為世人所嫌。三與世人無異。四妨廢行道。五妨廢入定。
出家至五臘。要誦戒使利。不誦戒者。有四種過。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離依止。三不得作和尚。四不得作阿闍梨。
比丘法。要誦波羅提木叉。若不誦者。有誦毗尼處。三時就彼處住。何以故。若所犯所疑。懺悔解疑。得除罪也。何故名布薩。斷名布薩。能斷所犯。能斷煩惱。斷一切不善法。名布薩義。清淨名布薩。
○三正說戒序。
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汝等諦聽。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懺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者。得故妄語罪。故妄語者。佛說障道法。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懺悔。懺悔得安樂。
緣 舍利弗於閑靜處作是念。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往問世尊。佛言。隨葉佛。拘那含佛。不為諸弟子廣說十二部經。不結戒。不說戒。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世。佛法廣流佈。佛及聲聞滅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攝故。如種種華。散置案上。風吹則散。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為諸弟子廣說經法。亦結戒。亦說戒。彼諸佛及聲聞眾在世。佛法流佈。佛及聲聞滅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法善攝故。如以線貫種種華置案上。雖為風吹而不分散。爾時舍利弗。即請世尊結戒說戒。佛言。且止。佛自知時。若有比丘犯有漏法。然後結戒。為斷彼有漏法故。比丘若得利養。若得名稱。為人所識。多聞。多財業。便生有漏法。有漏法生。當為結戒(斷彼有漏法故一句。乃戒學之綱宗。向此著眼。則於開遮持犯思過半矣)。
證 根本律雲。芭蕉若結子。竹葦生其實。如騾懷妊時。斯皆還自害。利養及名譽。愚人所愛樂。能壞眾善法。如劍斬人頭。
律攝雲。五因犯罪。無羞恥心。無敬教心。情懷放逸。稟性癡鈍。忘失正念。
釋 障道法者。障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相無願。障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懺悔得安樂者。得初禪乃至阿羅漢果。
律攝雲。先有犯。今默不言。更招其罪。如餘時中。他問實答。此亦如是。設令有犯而不憶知。無妄語罪。憶知而默。亦為妄語。由現身相。表語業故。障礙法者。一於現世障諸善法。二於未來礙生善趣。欲求清淨者。清淨。謂是涅槃。為求涅槃故。不為畏他詰責治罰而說於罪。發露即安樂者。有五種相。一切勤策。治諸懈怠故。二由無罪。治諸過失故。三由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無悔。治諸惡作故。五由寂定。治散亂心故。
五分律雲。波羅提木叉者。以此戒防護諸根。增長善法。於諸善法。最為初門。
○四結問。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雲。但為三問者。略則闇昧之人卒難知。廣則恐多延時令眾倦。
初說戒序竟。
○二正列戒相八。初四棄法。二十三僧殘法。三二不定法。四三十捨墮法。五十九波逸提法。六四悔過法。七眾學法。八七滅諍法。此之八科。總為五篇。初即初篇。二即二篇。三乃遍通初二三篇。故名不定。四五皆第三篇。六是四篇。七八皆第五篇。言七聚者。依初二篇方便等流。別立偷蘭遮聚。因三篇下諸輕方便等流。別立惡說聚也。
○初四棄法三。初總標。二別列。三結問。
○今初。
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釋 僧祇律雲。波羅夷者。謂於法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如是未知智。等智。他心智。苦集盡道智。盡智。無生智。於彼諸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又於涅槃退沒墮落。無證果分。於梵行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所可犯罪。不可發露悔過。故名波羅夷(一法智。知五蘊等各別自性。二未知智。亦名類智。知五蘊等差別之相。謂苦無常空無我等。三等智。亦名世俗智。知諸有情修行差別。及知諸法名相等異。四他心智。知他補特伽羅心心所法無所疑滯。五苦智。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六習智。亦名集智。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七盡智。亦名滅智。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八道智。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九盡智。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十無生智。我見苦已。不復更見。乃至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已上即聲聞十智德也。涅槃。即聲聞斷德。梵行。即清淨戒品。乃智斷二種果德之因。今皆退沒墮落。無復出世因果分也)。五分律雲。波羅夷者。名為墮法。名為惡法。名斷頭法。名非沙門法。如針鼻缺。不可複用。如人命盡。不可復活。如石破。不可複合。如斷多羅樹心。不可復生(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直而且高。葉可書經。此樹若斷其心。即便枯死)。
律攝雲。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又他勝義。才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煩惱所摧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又復能生惡趣之罪。名波羅市迦(近圓者。圓。謂涅槃。受比丘戒。則能親近涅槃。故名近圓。亦名具圓。以此具戒。是涅槃正因緣故)。
○二別列四。初淫戒。二盜戒。三殺戒。四大妄語戒。律攝雲。先淫後殺。此依犯緣前後而說。又依由前引生後故而為次第。由不淨行。便行偷盜。既行盜已。遂殺怨家。殺已問時。便作妄語。又復煩惱最強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勝。其相云何。謂無厭離。不忍。不證。然無厭離最強盛者。立為初二。一於淫慾。二於資財。不忍故行殺。不證故妄語。
○初淫戒。大乘同制。大乘雖許懺悔。須見好相。或復得遇佛菩薩等為說深法。頓發大心。如淨業障經。維摩詰經等所明。然必具大慚愧。生大厭離。絕不覆藏。篤切悔過者。乃能承當此事。則與此中授學法原相仿也。如或無恐怖心。無決斷心。雖大乘亦豈輒通懺悔哉。若夫見機得作。止謂在家菩薩。非謂比丘。菩薩戒本。具有明文。請詳觀之。問。菩薩比丘根本若破。一失永失。不得名為菩薩比丘沙彌。若大乘許通懺悔。要見好相。可得重受。小乘決無重受之理。既小乘不許。豈有單菩薩耶。答。大乘重受。雖以見相為期。比丘法中。畢竟永無僧用。今設菩薩比丘破根本後。依大懺除得見好相者。若先已作與學羯磨。即是菩薩與學比丘。若先已作滅擯。即是菩薩優婆塞。不名單菩薩也。又問。懺法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無生。倘有犯重戒者。或顧體面。或無清淨僧。不依作法。但依取相無生二種。可得滅罪否。答。犯罪是惡法。尚自不顧體面。懺悔是善法。云何反顧體面。若有顧體面心。則全墮分別妄識。雖欲取相。決無感通。雖觀無生。決難契會。至於缺清淨僧。無處作法。以殷淨心。專修取相無生二懺。既非故欲覆藏。亦定可滅重罪。古雲寧缺前前。莫缺後後。正謂此也。非謂顧體面而缺前前也。又問。授學一法。似與大乘相仿。然終無任僧用。未審依大行懺見好相已。仍得入僧數否。答。荊溪大師輔行記雲。小乘教門。尚不開懺。雖曰還生。無任僧用。沙彌犯已。懺成進具。大乘所許。事可通行。儻聽大僧。招奸來詐。況寶梁誠訓。足數無文。信大小區分。聽制條別。小無懺重之說。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懺夷。以足小乘僧數。依大懺已。內進己道。何須混濫。以惑時情。(文)夫深譚玄妙。無過台宗。而闡揚教門。終不壞於事相。良以開權顯實。則即事純真。故藏教之法。一不可廢。倘欲以大破小。便非絕待妙矣。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還戒。戒羸不自悔。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在毘舍離。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饒財多寶。持信堅固。出家為道。時世谷貴。比丘乞食難得。須提那子將諸比丘詣迦蘭陀村乞食。母聞子歸。往勸捨道還家。再三不允。乃令與婦安子。使種不斷。便捉婦臂。將至園中三行不淨。時園中有鬼命終。即處其胎。九月生男。字為種子。後亦出家成道。時須提那行不淨已。常懷愁憂。同學問知其故。具白世尊。世尊集諸比丘。以無數方便訶責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汝須提那。云何於此清淨法中行。乃至愛盡涅槃。與故二行不淨耶。告諸比丘寧以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緣墮於惡道。若犯女人。身壞命終墮三惡道。何以故。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法。斷於欲想。滅慾念。除散欲熱。越度愛結。我說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樹果。又如假借。猶如枯骨。亦如段肉。如夢所見。如履鋒刀。如新瓦器盛水著於日中。如毒蛇頭。如輪轉刀。如在尖標。如利戟刺。甚可穢惡。佛所訶責。訶責已。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事理二和)。二令僧歡喜(各護三業無相惱觸)。三令僧安樂(各護身口不相惱亂)。四令未信者信(入五停心及四念處)。五已信者令增長(由四正勤得暖法觀)。六難調者令調順(以戒淨故。能得四如意定。登頂法觀。折伏煩惱)。七慚愧者得安樂(慚第一義天。愧內凡位人。成就五根。住忍法位。不復退轉)。八斷現在有漏(五力能排五障。世第一法。伏道滿足)。九斷未來有漏(七覺八正道。發苦忍真明。訖金剛心。斷一切見思種子)。十正法得久住(阿羅漢所作已辦。令勝義正法不滅)。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犯不淨行。行淫慾法。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如是結戒已。時有跋闍子比丘。愁憂不樂淨行。即還家共故二淫慾。諸比丘白佛。佛言。汝癡人。犯波羅夷不共住。若比丘不樂淨行。聽捨戒還家。若復欲出家修淨行。應度令出家受大戒。乃更加。不捨戒戒羸不自悔之言。復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與雌獼猴共行不淨。按行比丘見之。具白世尊。故更結戒文如上。
釋 若比丘者。名字比丘。相似比丘。白稱比丘。善來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結使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是中比丘。取最後義。共比丘同戒者。佛為諸弟子結戒已。寧死不犯。是中共餘比丘一戒(戒體無二)。同戒(戒相無別)等戒(具足受持)是名同戒。云何名為不捨戒。顛狂捨戒。心亂捨戒。痛惱捨戒。啞捨戒。聾捨戒。啞聾捨戒。顛狂心亂痛惱啞聾人前捨戒。中國人邊地人前捨戒。邊地人中國人前捨戒。不靜靜想捨戒。靜作不靜想捨戒。戲笑捨戒。若天龍夜叉餓鬼睡眠人死人無知人前捨戒。若自不語。若語前人不解。如是等不名捨戒。云何捨戒。若比丘。厭比丘法。便雲。我捨佛。捨法。捨比丘僧等。作如是語了了說。是名捨戒。戒羸者。或有戒羸不捨戒。或有戒羸而捨戒。若比丘。厭比丘法。常懷慚愧。意樂在家等。但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婦兒。村落城邑。園田浴池。我欲捨佛法僧乃至學事。我欲受持家業。乃至欲作非沙門非釋子法。是謂戒羸不捨戒。若作是思惟。我欲捨戒。便了了捨戒。是謂戒羸而捨戒。云何名波羅夷。如斷人頭。不可復起。比丘犯此法者。不復成比丘。故名波羅夷。共住者。同一羯磨。同一說戒。不得於是二事中住。名不共住。
僧祇律雲。若向五眾及白衣等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學。捨說。捨共住。捨共利。捨經論。捨比丘。捨沙門。捨釋種。我非法門非釋種。非比丘。我是沙彌。是外道。是俗人。如本五欲我盡受之。是名還戒。云何捨佛。捨正覺。捨最勝。捨一切智。捨一切見。捨無餘智見。捨羅睺羅父。捨真金身。捨圓光。捨三十二相。捨八十種好。若捨一一佛名號。皆名捨佛。即名捨戒。若言捨過去未來佛。不名捨戒。得偷蘭罪。又外道等亦各言有佛。若實欲捨佛。假言提外道佛。不名捨戒。得偷蘭罪。若戲笑說捨佛。越毗尼罪。若誤說。心狂。無罪。云何捨法。法者。非三世所攝。其相當住。所謂無為涅槃。離眾煩惱。一切苦患。永盡無餘。若言捨此法。若言捨過去未來法。盡名捨戒。若假言捨外道法。得偷蘭罪。若戲笑說。越毗尼罪。云何捨僧。僧者。世尊弟子僧。謂四雙八輩。信成就。戒成就。聞成就。三昧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智見成就。應所恭敬。無上福田。若言我捨是僧。是名捨戒。若言捨過未僧。若言捨多比丘。皆不名捨戒。得偷蘭罪。若言捨過未多比丘。若言捨一比丘。越毗尼罪。若言捨過未一比丘。越毗尼心悔(即責心突吉羅)。比丘尼亦如是。若言捨和尚。是名捨戒。若言捨阿闍梨。不名捨戒。得偷蘭罪。過未差別及假言戲笑等同上。云何捨學。學有三種。一增上戒學。謂波羅提木叉廣略說。二增上意學。謂九次第正受。三增上慧學。謂四真諦。若言捨此學。皆名捨戒。假說戲笑等同前。云何捨說。謂三種說戒(十五日。十四日。及中間布薩)。若言我捨是說。是名捨戒。云何捨共住。共住有二種。一者清淨共住。眾悉清淨共作布薩。二者相似共住。不清淨作清淨相。與清淨者共作布薩。若言我捨共住。是名捨戒。云何捨共利。利者有二種。一者法利。受誦問答。二者衣食利。同受一施。若言我捨此利。是名捨戒。若但言我捨衣食利。不名捨戒。得偷蘭罪。云何捨經論。經論有九部(即前十二部中。除方廣授記及無問自說)。若言我捨此經論。是名捨戒。若言捨過未經論。不名捨戒。得偷蘭罪。復次若比丘言。我捨佛。佛捨我。我離佛。佛離我。我遠佛。佛遠我。我厭佛。佛厭我。我休佛。佛休我。如是皆名捨戒。乃至經論亦如是。是名還戒。若瞋說。卒說。獨說。不了說。因諍說。獨想說。向眠者說。向狂者說。向嬰兒說。向非人說。向畜生說。向不解者說。皆不名捨戒。戒羸者。彼作是念。我不如捨佛法僧乃至捨諸經論。復作是念。我當作沙彌。作俗人。作外道。彼心念口言。未決定向他人說。是名戒羸。若說戒羸事者。語語偷蘭罪。復作是心念口言。我捨佛者勝。乃至我習本俗人者勝。是名說戒羸事。語語偷蘭罪。
五分律雲。若言我當行外道儀法。語語偷蘭遮。若言我當行白衣儀法。突吉羅。是不名捨戒。若口言我捨戒。名為捨戒。
律攝雲。行。謂聖道。淨。謂涅槃。由八正道。方能證會。作不淨行。正違彼故。
相 是中犯者。若與一切人非人畜生男女二形黃門大便道小便道及口中。若自。若他。入如毛頭。於初住出三時中。隨有樂想。盡波羅夷。方便而不入。偷蘭遮。於根壞者及非道行淫。盡偷蘭遮。教他者。偷蘭遮。教他而不作。突吉羅。比丘尼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滅擯。不犯者。睡眠無所覺知。不受樂。一切無有淫意。及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十誦律雲。有五相名狂人。親裡死盡故狂。財物失盡故狂。田業人民失盡故狂。或四大錯亂故狂。或先世業報故狂。若雖有如是狂病。自知我是比丘。作淫慾。得波羅夷。有五種因緣。令心散亂。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亂。或非人令心散亂。或非人食心精氣故心散亂。或四大錯故心散亂。或先世業報故心散亂。若雖有是散亂。自覺是比丘。作淫慾。犯波羅夷。有五種病壞心(即痛惱所纏也)。或風發故病壞心。或熟發故病壞心。或冷發故病壞心。或三種俱發故病壞心。或時節氣發故病壞心。雖有如是病壞心。若自覺是比丘。作淫慾。得波羅夷。若不自知。不犯。
善見律雲。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屎而捉。如旃檀無異。如是顛狂。犯戒無罪。
僧祇律雲。若比丘。以染污心欲看女人。得越毗尼心悔。若眼見。若聞聲。犯越毗尼罪。相觸。得偷蘭罪。乃至入如胡麻。波羅夷。若身大。雖入不觸其邊者。得偷蘭罪。若女人身裂為二分。就二分行淫者。偷蘭罪。繫縛令合行淫者。波羅夷。云何名受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云何不受樂。如好淨人。以種種死尸系其頸上。又如破癰。熱鐵燒身。又云。若欲心隨女人後行。步步越毗尼罪。欲心與女人隔壁語。語語越毗尼罪。
附 善見律雲。若長老聞此不淨行。慎勿驚怪。何以故。如來憐愍我輩。為結戒故。說此惡言。若不說者。云何得知波羅夷偷蘭遮突吉羅。若法師為人講。聽者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佛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慚愧心而聽。何以笑。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音義
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
比丘尼八敬法中。半月半月。應從大僧求教授人。故須致問。若有尼來請。即於此時出眾致禮。然後白雲。比丘尼僧某甲等。和合禮比丘僧足。今從僧乞教授人。爾時眾僧如常差耆宿往教授之。若無耆宿可差。但語言。謹慎莫放逸。今此事久已不行。故但答雲無尼來請也。
迦賓[少/兔]
或云劫賓那。此翻房宿。禱房星生。舊云金毗羅。此翻威如王。
舍利弗
舍利。此翻鶖鷺。其母眼明似之。故以為名。弗。此翻子。即是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子也。又翻身子。其母好形身也。尊者名優波提舍。智慧第一。為羅睺羅和尚。
芭蕉若結子四句
芭焦生華。狀如蓮瓣。中有甘露。其甜如蜜。若生此華。則此枝便壞。竹葦開華結子。則竹林隨敗。騾不自生。皆驢共馬交遘而生。騾若懷妊。必傷其母。
毘舍羅
或云毗耶離。維耶離。鞞捨隸。吠舍離。此翻廣嚴。亦翻好稻。亦翻好道也。
迦蘭陀
此雲好聲鳥。或云是山鼠之名。
須提那。跋闍子
俱未見翻譯。
四雙八輩
即四向四果。
九次第正受
一初禪。二二禪。三三禪。四四禪。五空處。六識處。七無所有處。八非想非非想處。九滅受想。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禪時。深心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入一禪。心心相續。無異念間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