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好,各位聞思講堂群三的諸位同修們,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好,各位蓮友們大家晚上吉祥。我們今天還是依然對於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而成就了極樂世界。我們專程這次的學習,就是對四十八願的內容進行一個稍微深度的學習。從中來依照著每個人的因緣和喜好,來激盪我們內心生起的真實的信心。

前段時間有同修師兄弟也講起,他說法師聽你講法,我從始至終聽到就是「信」字。我也覺得怎麼說呢,本人才疏學淺,我從內心深處覺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信心,雖然我們有信、解、行、證的次第,但是你信的就是信這個法,解也是解這個法,行也是行這個法,證還是證這個法。所以也可以換一句就是,解是解這個信,行是行這個信,證最後還是證這個信。我一直說特別在咱們淨土的行人中,對於這個信量和證量的關係幾乎是同步的。我想之所以把淨土稱之為大頓圓妙的根本最深層次的一個內涵,可能也是在這個信上面體現的。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個信的根本。確實一切都是以信為根本而展開,我們的一切淨土解門、行門,也是最終都是為「信」服務的,這個不可以動搖。

在上一講開始我們幾乎每一條願力,都是帶有「聞我名字」這樣的前提。今天開始有幾條願力就沒有說到「聞我名字」,而是對於極樂世界生活的情狀進行了一個描繪。

比如我們馬上講的第三十八願「妙服自然在身願」。它是很貼切的把我們這個世界,日常生活的狀態做了一個比擬。我們常講到極樂世界要與我們這兒比擬,不能與我們這情見。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設想,就是對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這種比擬,是否可以理解是當我們依照娑婆世界的生活情狀,把它進行了昇華到真空妙有這樣的極樂世界的一個自在體現的時候,它並沒有離開我們現在業已形成的這個習氣的模式。就是我們吃、穿、行走坐臥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模式。很多國土是這樣的模式,但是有的國土也許不是這樣的模式。他們也會依著他們的模式,成功的依照他們的模式中的極樂世界法門的設置,往生了以後,還是帶著他們的習氣來進行修學,快速的證悟空性,證悟緣起性空,證悟無生法忍。

不管依著我們每個人去的帶著這種本國土的習氣,他最後證悟的境界一定是一樣的佛的境界。但是他在方便的體現上,每個國土有每個國土的情狀。既然咱們這個國土是這四十八願,那麼他一定是隨順著我們這兒種種特色得以展開。下面將要講到的這三十八願就是這樣子,我們把願文給大家貼出來。

大家來看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文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的穿。我們常說食色食色、穿衣吃飯,好像是圍繞著我們這個世界最主要的日常旋律了。當然關於這個衣服,我們在講到天人的時候也常會講「天衣無縫」。在咱們這個世界流行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特色。當然從世間法來講,好像西服跟牛仔褲是比較永恆的主旋律。

但是我們這兒的衣服它是很漏劣的。現在的衣服,好像隨著人的福報越來越淺,衣服的質量也越來越差了。似乎好像是什麼高科技的材料,其實最根本的棉麻我們都穿不著了,裡面摻雜了好多的化學原料。記得我那年去拜山,這都是僧服嘛。上衣拜了窟窿,後來被倒了墨汁,又被爐子上烤了燒爛了。最後不知道做了一件什麼緣起來了,師兄弟把我那件衣服就給燒掉了。燒了以後一點的灰、煤都沒有看到,最後變成就像馬路上的瀝青一樣,那麼一塊東西。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情狀。

當然在三界內天道,天人的衣服要比我們殊勝的多。我們常說天衣微妙,綵帶沒有縫好像跟這裡講的一樣,沒有裁縫的痕跡,無縫。像咱們再往上的四天王天,他們的色身也莊嚴也很清妙,所以衣服的份量也很輕。四天王天的衣服差不多隻有半兩,雖然他們的身高有半里路那麼高。忉利天就只剩兩錢多了。夜魔天和兜率天的衣服重量差不多隻有一錢左右。像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就連半錢都沒有了,就這麼輕。

我們想想天人的衣服,肯定是非常的華麗和莊嚴的。但是不要忘了,雖然天衣也是如此的華麗莊嚴,可是它是增長染著的。特別是我們三界內的色界,對於這個色身微妙莊嚴是非常執著的,所以色界的天人他就相比的就是身形,看看誰的衣服莊嚴。這是我們一般在三界內的染著的一種情見下。

極樂世界的這個衣服他是自然在身,也沒有裁縫、洗、燙、熨等等這些,也是非常華麗要蓋過天人,要比天人更為莊嚴。可是這裡有一句修飾是什麼呢?「隨念即至」而且是「如佛所讚應法妙服」。「如佛所讚應法妙服」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說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很多比丘弟子要隨佛出家。只要世尊他說一句「善來比丘」這樣一加持。(不像我們現在出家的時候得自己去買一身僧衣,把頭剃掉了。)那會這麼一說,要出家者自然鬚髮就脫落了,袈裟就披在身上了。這就是善來比丘的功德。這種功德只有佛在世的時候才有。像他的常隨眾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從這點來講我們看,這個修飾語看起來好像說加了一句,它所表法的內涵非常重要。為什麼重要?就是我們在三界內的衣服一樣的華麗,問題是它是讓我們去染著、去享受、去把你的精力投向於輪迴的道路。但是在極樂世界它的衣服再怎麼華麗,它是附有法的相應。這種華彩和飄逸勝過諸天,可是它要伴隨著法的相應,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它有這樣的加持力。所以我們仔細想想,這一條願力看上去好像很稀鬆平常,就描繪極樂世界的衣服殊勝。它始終緊緊的圍繞著修道、道業的增進。

還有一點跟我們這兒不一樣。咱們這兒常有一句話叫做「富貴修道難」。當然也有少數人在富貴中能夠修道,很少有這樣的根器,這樣的功德。所以就必須來變得簡單、少欲知足、去出家嘛,出家了以後穿的是袈裟。因為你沒有把心思都花在吃、穿上面才好辦道。當時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為什麼得了袈裟,當時他出宮的時候還是太子的衣著,非常的華麗。後來還是有天人化作一個獵人,設了一個局,方便的跟他兩個人把衣服一換才算換上袈裟的。你看在我們這個世界,他一定是很簡單、很標誌性的才能表這個法,說出世法,說清淨無為不染著的法。

但是在極樂世界,哪怕這個天衣它再怎麼莊嚴、再怎麼奢華、珠寶怎麼多(都是七寶),它始終是能夠表法讓人來加持往道上會、往無為法上會、往無漏法上會的。這就是不同之處。所以這裡發願的一句「如佛所讚應法妙服」它指的內涵表達在這裡了。就是再怎麼華麗,它一定是跟法相應的,跟水鳥、樹林、寶池一樣都是讓人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特別是還有一句這叫「隨念即至」,每一句都是表的他的功德。這一句是什麼呢?就是說在這種法的加持下,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的這種催熟下,我們都是必須自然的現前在這個心地的念力中來做佛事。你看衣服它是「隨念即至」的。

大家想想在我們這兒,基本上衣服都是把我們心地給迷幻住了,給束縛住了。大家都說最近流行什麼衣服呀,到商場裡面去的時候都是去看這個時髦,讓我們的心去分散的、去亂的。可是極樂世界他的這種「隨念即至」的功德,是有兩個前提。你要「隨念即至」首先前提是你必須念頭要清淨、要專注、要無染,這樣的話才能夠讓這個念力,跟物質有相互轉化的能力和水平。

因為我們這兒不存在這樣的事。我們這裡你穿好衣服也罷,乃至吃點好的也罷,他是怎麼呢?你必須心在這個幻相裡面去攀緣,不斷的去攀緣把它造作而成。就是不斷的要讓你的心念,在這個相續的因果上、輪迴上給它施加力度。但是極樂世界他是一個反力度。他讓你這種隨念就來的這個,就是把我們的念頭轉化成為物質。所以一個念頭必須清淨、專注。另一個念頭的力量還要大。也就是念頭他是單純的、他是無染的。其實說白了就是禪定力。就是在佛的這種願力加持下。

我們看大安法師講的現代科學比喻非常微妙。他說我們一般的都是從質量,原子裂變的時候質量轉換成能量。但是在我們的世界裡做不到把能量轉化成為質量,極樂世界就可以。他的這個「隨念即至」功德,其實就把修行人當下具足的這個能量,再把他反轉成質量,衣服出現了、缽也出現了、飲食也出現了,而且還不會真的去吃,因為他是無染的。

所以你看他一系列就沒有裁縫,沒有去洗乾淨,也不要去染色才怎麼樣。他是自然而然心念怎麼動,他就怎麼來。而且不管心念怎麼弄、怎麼來,他始終都在無為法的攝持中。這是第三十八願所以叫作妙服自然。妙服就是這個服裝它是微妙的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可以像咱們這兒說什麼的確良呀、什麼卡基呀、什麼羊絨這樣的去衡量,全不在此列,所以叫做妙服。自然的話它不是通過人工有為的把它造作而成的,他是自然而然「隨念即至」的。這是對於衣服的殊勝功德。

那麼我們由此就知道衣、食、住、行嘛。自然而然就知道了食物也是這樣的,住的七寶樓閣也是這樣的,走起來的這種蓮花托足,或者非常華麗莊嚴的這種車輛等等這些,全是「隨念即至」的,舉一反三就可以知道這個效果。所以這是第三十八願。彌陀用願力來設願「應念即至」的功德。而且這種念頭的佛事全是往無為法上會的,往定慧上會的。

再一個我們還要明白一下。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阿彌陀佛要設這條願。好像這條願太稀鬆的跟其他的願力,比如說能夠得六神通、能夠證無生法忍、或者能夠不墮惡道,相比來講這條願力好像不是十分的必要和殊勝,太生活化了,好像不專業修行。其實這正是顯示極樂世界是極其的專業修行的。

因為法藏比丘因地的時候,他看到他方的國土為了此種事它會障礙辦道,至少從時間上來。你想我們這裡幾分耕耘幾分收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為了衣、食、住、行,你得每日操勞呀。大家想想你看我們現在在世俗的社會中,一日三餐你想吃什麼?怎麼搭配衣服?去工作場所還是赴個宴會,都要把衣食排在首位很煩惱和障道。再一個我們這裡去做衣服的話,你得造業呀。我們現在穿的其他的不說,就這個綾羅綢緞絲織品,絲織品這個絲綢它必然要殺害桑蠶呀。那我們這兒吃個東西你種地,一個犁耕下去一下子就要傷害好多生命呀。

盡管我們說現在慢慢的都變成自動化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自動化並不是隨念即至這種稱性而出的。我們這的所謂的自動化發明也罷、科研也罷,它還是這個業力相續而起的。但是極樂世界它的功能表的都是稱性的,自然具足的,不假造作的。所以請大家從這幾個方面去深入的體悟一下,極樂世界這種自在無礙和他的應念功德。這是第三十八條願力。

下面我們再看第三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幾條願雖然沒有講到聞名號的功德,但是他的相續性、關聯性還是非常強的。你看上去這條願好像跟前面的願,一說著衣服又開始說到漏盡比丘了,其實他的次第是非常合理的。為什麼?前面雖然我們說的衣服這麼的殊勝,這樣的出現應念的功德,但是你還得沒有染著。如果你有染著的話,那就造的是輪迴的業。所以緊接著這條願的一個標準就是說,因為極樂世界的天人,所內證的境界都跟漏盡比丘是持平的。

大家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的衣服自然出現的時候,如果說他引發貪慾,我們要知道一旦引發貪慾的話,引發了第一念就會相續不斷,越滾越大呀。大家想想我們對於很多物體、東西、物質,是不是都是從第一念而有的後來的相續果報。比如一念嗔恨,一念稍微不爽的心生起來,它就會不斷的微小轉大,後世的時候就成了一個相見分外眼紅的仇人了。對於一件事情剛開始稍微嘗試一下,久而久之就會久習成性上隱了。抽煙就是這樣的,第一根的時候你想就說試試看,抽著抽著就放不下了,就成了煙筒了。

這就說明我們這兒只要一個細節引發心念一動,那麼你往哪兒緣,往哪兒想,就會有一系列的反應,越來越大,一見傾心。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有無漏的功德,就是不染著、不生這一念。為什麼這裡叫作漏盡比丘呢?漏盡比丘其實就是我們說的阿羅漢。阿羅漢用智慧劍殺煩惱賊,就叫漏盡比丘。順便給大家說一下,如果要證到阿羅漢果,一定是以出家的身份而證得的。前面的聖人初果聖人有可能就是在家的,菩薩有可能是在家。但是如果說出世的阿羅漢,阿羅漢一定是出家僧證的。所以這裡才用了叫做漏盡比丘,因為比丘現的是出家相。

那麼阿羅漢有什麼功德呢?就是他貪、嗔、癡煩惱斷盡了,漏斷盡了。漏就是煩惱,有漏法嘛。「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有一個內涵就是無生嘛。等於我們說的不再受輪迴的果報了,一系列。無生就是從第一念他就生不起這個貪染了,不再生到三界的輪迴中,貪染中來了。所以說國中的天人既然所受的快樂,這種自在解脫樂,他和漏盡比丘一模一樣,所以對再怎麼奢華的衣服他生不起貪染了。不像咱們這兒進入惡性循環。他是如如不動的。

所以他從相續上就連根斷掉,沒有這樣的過患。大家看這裡基本上都是清淨的。極樂世界的水功德是開神悅體的,蕩除心垢的。吃的東西是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的,飄的香味都是溫雅德香讓你無所耽著的,這樣的一種生活環境。你想想所受的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這是自然而然的。必定不起貪、嗔、癡凡夫之心了,那就沒有一系列的。所以這兩條願力他是緊緊的一卯扣一環的,看起來好像怎麼前說衣服後說漏盡比丘。

我們知道在咱們這個世界要修到無漏,解脫道的話是非常難的。從這個外方便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最後開始修著四加行暖、忍、頂、世第一完了以後,才能一念中修這個無漏智慧法,才能入到聖流。入到初果以後,再往羅漢才能徹底斷盡煩惱,才稱之為漏盡比丘。在咱們這的話,一個漏盡比丘的時間最快的得三生,最慢的得六十劫,羅漢是三生六十劫。辟支佛要修到漏盡是四生一百劫。但是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不說煩惱斷不斷,我們不在這個上面考量,只是在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下,你就跟漏盡比丘的這種自在快樂所證的果位,所享的法喜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第三十九願保障了,就是到了那兒從阿羅漢的法喜受用起步而修,這也是這一條願力的信息。

好,我們再看第四十願。第四十願就更為殊勝了「隨意見諸佛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前面的時候,有一條願力叫作「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有照見的功能,前面那條願等於說是照見的功能。這裡不一樣的是什麼「隨意欲見」,就是應時如願。這種想見就見,不想見可以不見,需要時見,不需要可以屏蔽掉不見,這個跟前面的功德是一樣的。

但是這裡的所見的是什麼呢?是「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全是嚴淨的佛國淨土,沒有染土。所以我們大家設想一下,你看這裡「於寶樹中」就是跟個天然的大屏幕一樣,而且這種寶樹中見這是一個表法。我們可以把他領解為,這僅是華藏世界的一個現象的體現。就是以這一個層面的現象,來訴說極樂世界具足了華藏世界的功能。怎麼個功能呢?你看在咱們這個世界,我們都覺得現在空氣污染成這樣,到處去找鄉村、古鎮、田園生活。古代的時候陶淵明寫過《桃花源記》。我們一般的設想說,在我們本國世界的本土中,找到這麼一塊相對來說清淨無染的淨土,然後好像能過某一個渠道,這樣好不容易的在其中,然後我們是我們,他們是他們兩碼事。

但是這裡的不一樣的。極樂世界從寶樹中見他方淨土,寶樹是一個載體。他其實就是華藏世界事事無礙的一個相互影現。極樂世界的人見他方國土的時候,不是像電影一樣去描繪試圖投入進去,而是真實立體的平等互換功能。我不知道這樣表達大家能否聽清楚。就是極樂世界睹見的他方,跟他方睹見的極樂世界是平等的。就是跟這些佛國淨土裡面,在他方佛國淨土裡面也許也有這樣的功能照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照見他方國土。

所以由於這樣才有《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說的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去供養他方諸佛,後面一條願力也講到了。所以確實不是說風塵僕僕的,千里迢迢飛的速度很快的去供養,而是一個國土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隨意的去顯現總持無量的佛國淨土。想見就見、想去就去、想進入就進入、想出來就出來,就是這樣的一個方便。不但去供養無量諸佛,親近同修道友,就可以進入他們的現前世界中,一切進出來往是自如的。甚至都沒有從此到彼的進出感,他是相互影現,又是同在法界的。這樣的話才能稱之為叫作「隨意欲見嚴淨佛土」,還是「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

另外這條願力也可能是法藏比丘,作為一個法脈的傳承所設置的。大家還記得他在因地的時候,也是世自在王佛告訴了他二百一十億個國土的這種天人的粗妙,國土之染淨,然後他進行了一個選擇性的設置,才成就的這個極樂世界。所以這也是他成就極樂世界以後,在極樂世界的這種現前境界中,留下了這樣的一個特別的法脈傳承功德。他是這樣修證過來的,有這麼一個曾經修法的方便。那就說明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將來在構造自己所屬的國土,去攝受接引自己無量劫來所種下結緣的眾生的時候,他也是得這樣去構造國土。就在極樂世界不用在世自在王佛現前,只要在極樂世界就等於說隨時都可以看到他方,全是淨土功德的一個總匯。所以是非常殊勝,這是這條願力。

下面我們再看第四十一願叫作「聞名諸根具足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的這個保票是什麼呢?就是法藏比丘觀到他方諸國土的菩薩眾,如果能夠聽聞、聞信阿彌陀佛的名號,生生世世直至成佛都能夠六根具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壞不缺,否則的話便不成佛。大家知道為什麼要發這條願力。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六根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常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身業就是由身根,語業就是舌根,意業就是由意根來造業的,那我們常常講到說六根確實是我們造業的障礙。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還有《普賢菩薩行願品》我的願無盡,這願從哪裡來的?也是從意根上來的呀。這個常不輕菩薩去禮拜這些未來佛的時候,他怎麼修的功德呢?他不得身根去禮拜嗎。包括《法華經》裡面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去燃身供佛的時候,不是由身根來才能做的這個功德嘛。所以六根既是造業的最大障礙,也是我們修法的無上法器。這個萬德洪名,就能夠成就我們六根廣大的德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大家知道,我們常說皈依三寶。在極樂世界也是說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可是六根不具足者,在咱們娑婆世界的戒法裡面是不能出家的。六根不具足不能出家,這就是一個揀別的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不能夠讓大眾生起來歡喜心。說白了大家看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對出家的人身份已經夠多的誤會和戲論了。看到長得六根莊嚴的大僧、法師們還要戲論一句說,你長得這麼好你為什麼要出家呀,可惜了。你不負責任、不娶媳婦、不生孩子、不為社會作貢獻,好端端的你就出家了。對於一個六根具足莊嚴的僧人來說,大部分都是這種形象描繪了。何況說殘廢的六根不具的,那就更不知道怎麼說了。生不起歡喜心了誹謗了。肯定是說本來身體有病,日子過窮了討不到老婆才出家的。這下更好了殘疾才出家,出家人就是這樣的,沒法過了才出家的。都成了這樣的一種尋常之見了。所以六根對於表法來講是必須的。

我們對於僧寶的尊重人天師表、這種尊貴感、這種講究、一定要建立起來。那麼首先就是要六根具足。否則你的三寶裡面的僧寶就有障。其次,如果說六根不具足的話,還會影響到什麼?影響到聽經聞法。首先從總的來講一個修行者,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如果要快速的成就佛道,必須依靠這個具足德相的色身。你看我們見到這些大德莊嚴妙相、結跏趺坐、慈悲的面容、整個大丈夫的氣質,就非常有攝受力。馬上你的心地就柔軟了、就欽服了。而且菩薩道中相貌莊嚴、壽命長久、語言具足威德、財富具足圓滿有這種大力量等等這些,這都是資糧呀。

如果我們說六根不具有缺的話,他就有障礙就不行的。所以說第一個六根要具足,是作為僧寶不能有障。第二個作為法寶六根不具足也會有障,剛才講他會障礙聽經聞法。我們首先從自利來講話,如果是盲聾暗啞,你如果是一個瞎子,你拿起佛經你能看嗎,你見不到法寶呀。如果你是聾子,佛陀在世或者佛陀滅度後,他的弟子法師們講經說法,你能聽得到嗎?經聲佛號、晨鐘暮鼓能警醒嗎?他沒有感覺呀。如果是暗啞的人你又說不出來的話,那從利他的角度,你怎麼去分享佛法去給別人講經呢。再一個我們講經用的是舌根,包括我們頂禮的話用的是身根,身體的這個眼、耳、鼻、舌、身、身根,我們看經的時候要用眼根,包括我們思維記憶還要用意根。

所以說意根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說六根不具,以為是不缺胳膊少腿就可以了。意根也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到說,有的人縱然遇到名師,教視令熟,但是還是旋得旋忘。裡邊講到是人有業障或故於大乘經典不能記,才要安淨水一盞,迴首向南,還要鄭重發願,然後戒邪淫妄語,五辛酒肉等等這些,這就是淨我們的意根,那個時候他就是意根不具足的。大家都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都知道裡邊有這樣的一個祈禱的功用。

所以為什麼說成就六根的德用廣大,又回到這裡「聞我名字」,就是聞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上來講,他就具足了能夠成就我們的六根德用廣大。由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保證你生生世世不缺六根。大家知道如果修道能夠保證六根具足的話,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多難呀。難到什麼地步呢,那會兒法藏比丘觀到他方國土修行人。你比如說娑婆世界吧,我們知道修成佛之道有三大阿僧祇劫。你修到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時候,才能保證不墮女身,才能夠脫離女身。可是脫離了女身了還有身的時候,還有過去的這種宿世的業力,可能讓你受到殘廢六根不具的果報。一直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還有這個六根缺漏的障礙「為人所譏嫌」。在這裡有多難。但是阿彌陀佛的這條願力的攝持,就讓我們徹底的免去了,只要我們能夠聞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夠免去六根不具,盲聾暗啞,三塗八難的八難之一,就可以免掉。

所以這條願力兩個方面,一個是從他方國土來講。菩薩都免不了宿世業力而受根缺的果報,所以有彌陀的願力護念,一切菩薩從聞信名號開始,一直到往生極樂世界或者說成佛,生生世世都不缺六根。另一個方面從西方國土來講,一旦往生徹底遠離了根缺的過患。所以這裡統而攏之就是說,從聞到名號一直到成佛,再也沒有六根不具的過患了。這就由一句萬德洪名給我們打保票。只要一聞在耳根,意根受用,徹底承擔了,就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說「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四十一願。

好,我們再來看第四十二願「悉得清淨解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條願還確實是從教法上來講有些內涵的。我們都知道學佛要走中道,我們常講到不能偏。你是偏空也不行。偏有也不行。偏定也不行。偏慧也不會。偏止也不行。偏觀也不行。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所以叫作「定慧等持」。

我們常說「止觀雙運」。在咱們這兒你修法不能偏頗,我們常有個比喻叫作什麼呢?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你偏掉一科的話,就等於說吃偏食你營養就不行了,那麼走路可能就走的有點不穩了。可是在咱們這個世界,偏頗是常會發生的事。我們世間常說福慧雙修,我們修了福了就忘了慧了,就全變成癡福了。修了慧了就不修福了,最後成了幹慧了。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人裡邊,幾乎是普遍的一個事情。

大家看羅漢、阿羅漢還有慧解脫和俱解脫的差別。有的時候慧解脫了不得俱解脫,他就是這方面佔的多那方面佔的少。所以彌陀願力裡面有一願,有一個條件是「皆悉逮得」,就是全體具足清淨解脫三昧。什麼叫作清淨呢?就是從寂的角度,實相他是寂淨的無染的叫作清淨。什麼叫作解脫呢?清淨解脫就是寂照平等,叫作解脫。所以這裡講的解脫具足止觀定慧的等持。全體具足了等持的功德以後,才能稱之為清淨解脫。

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解脫、不清淨呢。就是縱然我們修學的時候,比如咱們說止觀。大家聽起來止觀好像有點專業,止就是我們常說的定,定力的禪定這個功夫多一些。觀就是智慧,觀照的功夫多一些。這個止,如果說我們在凡夫階段的時候,就是相對修止修的多一些。你常住在止中的話,它就會給你一系列的昏沉、枯寂這種感覺出來,心比較低、弱。如果你在觀中的話,它又往往會掉舉、散亂,始終你把這個東西平衡不了,不能夠雙管齊下。所以真正的在菩薩道上,要到了深位的菩薩才能夠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好多淺位的菩薩基本上都是,「應無所住」了就不能「而生其心」了,就必需定在那兒了。「而生其心」就活潑潑的出來說話作事或者行方便善巧,就不能「應無所住」,他就一定有住了。所以這就叫作什麼呢?不夠清淨解脫,沒有雙運。

這一願就是彌陀的願力他的這個加持內涵,就是讓全得到住到這個三昧裡邊,能夠總持這個定慧止觀。我們常說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相融的這個狀態中自在的去做佛事。為什麼呢?依然是這樣。這也是法藏比丘觀察到他方國土裡邊。你像我們這個世界它是動的世界,散亂的世界,所以我們這兒強調說要有定,要修禪定。還有一些世界它是非常枯寂、寂靜的世界,那可能在他們世界裡面修,強調觀想,強調觀,強調隨緣。

針對我們這個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裡面說,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聞到名字以後,就可以把他在菩提道上修行中總是過不去的關口,融化不了這個,給它很容易的融化了,能夠住到三昧裡邊。這樣的話「一發意頃」,就是只要你動一個念頭,「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

大家注意到這個地方,就是「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的話,這是什麼呢?這一願讓國中的天人,一念之頃就可以分身無量的在這樣的一種動的境界中,還依然能夠不失定,不失掉寂的這個禪定功夫。這種動那是超級動了。我們這的話你稍微動一下,你好不容易打坐一會來人說話,或者剛要誦經的時候,又誰讓你出去辦個事。所以大家叫苦連天說沒有時間修行,怎麼怎麼樣。人家極樂世界「一發意頃」,無時無刻不在修行,因為不失定意呀。那我們這個世界如果聚個會,聊個天熱鬧歡騰,那更不行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這只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動而已了。

能夠同時去他方國土供養無量諸佛,這叫大動,法界動。在這樣的動中,依然不會失去定的功夫。那就說明在這一願力的加持下,他方國土的菩薩眾就是在這個名號的加持下,他能夠讓阿彌陀佛當時在成佛道路途中(搞定了寂照圓融)的這個功夫,現前就能夠體現在他的定力中。而且是怎麼著,越動反而越淨,越有反而越空,他是這麼一個狀態。就等於說完全很自在的超越掉我們始終過不了這個關卡,他把這個關卡不但超越了,還可以隨意的把這個關卡進行發揮。

你看以前的祖師們有講過,怎麼講呢。說我們凡夫的情形是境窄了,就是所面臨的境界窄了,我們的心才能定。要不然為什麼你看從一個凡夫開始修止觀的話,外具五緣。外具五緣除了持戒清淨、衣食具足以外,還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什麼呢?遠離村落,就是遠離開人群熱鬧的地方,閑居淨處。就是你的境界始終一個人乾乾淨淨的、無依無靠的、沒人打擾的、你才能入到這個地步。境越窄了心才能越定。

可是菩薩超越過了以後他就不一樣了,他是反著練的。是怎麼著,是境越寬心越定。怎麼叫境越寬心越定,他所面對的境界越廣、越雜亂,反作用回來的是他的心越定。說白了也是什麼呢,就是他照的這個功夫越廣,他寂的這個功夫就越整合的核心能量就大。所以由此從這條願裡也體發出來,你看最近在線下給大家講法的時候,講天台宗的時候圓教初住的菩薩。初住的菩薩他有一個什麼功德呢,就可以到一百個國土去示現八相成道,去度化眾生,去成佛。那麼到二住的時候就可以到一千個。依照我們修行的次第來講,肯定是你的心越清淨才高嘛。可是他這是什麼呢,心越清淨反而體現出來他緣的境,就是能夠度化眾生去的世界才越廣、越散、越亂、越輻射面寬。所以他很巧妙的,在沒打破之前他好像是成正比例的,你緣的境界越窄了你的定力才越高了。一旦打破了以後,他成了反比例了。

這樣的話我們套在這一條願文上大家看。得到這種清淨解脫三昧以後,他能夠住在這三昧中「一發意頃」。這就是一念念力的作用,就可以「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且越供養的多,越在定中不失定意。這就是人家極樂世界的現狀。你說為什麼這麼殊勝呢,要到這地步的時候在咱們這兒按照通途修的話,了不得了呀。在凡夫的眼裡那簡直就是等同於成佛了到這個地步,離佛已經不遠了。

但是這樣的菩薩怎麼邁不過去這個坎的時候,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彌陀的願力攝持,能夠做這樣的廣大佛事的同時,還能夠不失定意。就是隨意的怎麼廣的去生其心,還能夠無所住。在這樣的無所住中,能夠盡情的去生其心。進入到這樣的一個良性反比例中,來進行衡量。這又回到「聞我名字」的功德上了。

所以大家念念想想,我們現在能夠聽聞這個名號,真的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了。雖然也念不起來,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這都是佛金口宣說的,他的這個殊勝的功德。那我們只能夠去承擔、去受用。你想為什麼說「聞我名字」,每一條每一條都有這樣的功德,那大家想想,如果我們念我名字會怎樣呢?執持我名字會怎樣呢?念念都不忘,念念皆是我名字,那會怎樣呢?那個時候都不用說了,真的。那就講的這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你就親自領略了他們所有的風光。名的風光、暗的風光、顯的風光、密的風光全部領略了。那時候就簡直很可能說,我們在講的時候都成了多餘的了。

所以你看大家一直聽法,前幾天也跟另外一個法師說起。我說我這些年也在號稱講法,不瞞諸位善知識們,我說這幾年的講法對我的功用來講,我就稍微有點信佛法了。當然這種信的話,大家自己去悟吧。不是我們皈依了就覺得信了。說真的有因果輪迴口上說說就信。

真的有點信了,信到什麼地步呢,我想是就是這個意思。當時我們正在看一個書法老師,這個書法老師可能非常能說明這個問題。我說真的他有善根。人家沒用一句佛法,真的把佛法的這個學修、修證講到位了,人家怎麼說呢。說到我們著名的律宗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是上個世紀有名的大德。說到他的書法,他怎麼評價呢?他開始還引用了蘇東坡說過一句話意思是說,寫書法寫到這麼好才算真好了,就是不追求它的好了才算真好了。他就評價說,蘇東坡的這個境界(原話我忘了)確實還是俗人,他說比弘一大師境界要差了一老大截了。

他把弘一大師前期的書法、後期的書法、晚期的書法都給相比了。他說弘一大師的這個書法最後到了什麼地步呢?就是他已經如此的高妙的技巧之外,他並不把書法當書法了,他當時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他認為什麼呢,他說寫書法再怎麼寫的好,這本身還是一件俗事。就超越到這地步的時候,才真正把他的這種乾淨的小孩一樣的體給顯現出來了。當時我就聽得非常的受用。我覺得說這個書法老師真的講的到位。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我們把聽經聞法,包括我講經說法,也跟練書法一樣。你如果說一定要怎麼,包括我給大家說一定要講的好編排的怎麼,大家一定要聽的妙,受用。我告訴大家如果從聞我名號、念我名號、執持我名號上來講還是一件俗事。這件俗事只不過讓我們說,為了進入認識到說法也是一件俗事,寫好了也是一件俗事,學習經教天天在嘴上來宣講,如果從修證上來講,也許也是一件俗事。

希望大家能夠深化這樣的去認知。那麼很可能會觸發我們,對持佛名號的心力和時間更為廣大一些吧。我們並不是說真的要傚彷這個老師,就否定我們講經說法本身。可是講經說法他是有終歸有旨趣的,就是他是有指月一樣的,他是指月的功德,包括這《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我們並不是說天天要在這編排、比較這《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給我們提供的福利和好處,但是如果我們深深的信進去,陷入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真的去領略他功德的時候,才發現這一句全體就在名號的功德中去求索和擁有,是這麼一個意思。希望善於領悟不要錯記法義。

那好今天我們就講這五條願力。後面還剩六條願力了,我們下次正好再給大家一起來講。今天時間也到了,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希望願以講法諸位聞法的功德,一起迴向十方四生九有一切有情,願一起同生西方淨土中。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隨喜大家。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