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各位蓮友,各位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聞思講堂的同修們,大家吉祥。今天又是週三,又是十五,我們如約還是來一起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那麼特別說明一下,今天又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的紀念日。我們常說,佛不出世眾生的眼睛都是睜不開的,所以把佛叫人天眼目。有這樣的一種聖人,能在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那麼在他的教法輻射範圍內,就意味著可以說是這些眾生的一種福祉。現在我們雖然生在佛後,但是能跟佛法的世尊所說的教法還能相應,有這個機緣,所以想想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那麼在兩千多年前的今天,我們知道去過印度的人,大家有的人去過。去過印度的人去過雙樹林間,都知道有一個叫拘尸那伽的地方。那麼我記得我們那會兒去參拜的時候,全球的好多各個國家的佛教佛弟子。有的也是四眾弟子由師父領著,有的是完全是出家的僧團,全部去那兒參拜,那個地方有一尊佛的涅槃像。我記得我們那會去禮拜的時候,進去了以後,因為都是中國佛學院和普陀山佛學院的法師,真是不到那個情境中,感受不到佛涅槃的這種,我們常說的這種人天悲憫的那種心情。

那會好像是三十多個師父吧,一起我們拿了一個,黃色的這樣的一個蓋被。因為佛的涅槃像他是吉祥臥,所以大家就繞著先念《心經》完了以後,繞著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後就是領頭的大法師們從兩端,一人拿著就把這個蓋被從腳下一直拽著到脖子,這樣的給覆蓋在佛陀的身上。當時的那種來自佛陀聖地的加持,釋迦牟尼佛法身常在的這種感應吧,和身為佛的內子,因為必竟是出家人嘛。這種心境真的是身臨其境了才能夠從心底裡生起。

所以你看一晃又到了我們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了。大家有的也許讀過《遺教經》,還有《涅槃經》裡面的內容就更講得詳細。但是我們今天如果說從淨土的角度來,更為覺得稀有難得。如果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幾乎半生的時間都在弘法。我們說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成道以後就開始弘法,一直到最後涅槃的時機。那麼想想他在這三百多次的講法中,如果不在方等會上講淨土法門,說《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成就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那麼我們今天在此時此刻,所有我們講的這些內容,大家要知道是我們不得而知的,沒有機會知道的。特別是能夠說,在遺教法中還能夠把橫超法能夠學習到手,用在心裡,最後能夠成功的往生。在這個大世界的成住壞空,輾轉這種大輪迴中,你遇到佛能夠出世,有這樣的教法給我們奉行,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阿彌陀佛!

所以說我們現在在學法的時候,一定要真的是受持。這受持法特別不容易的,你看彌陀的《四十八願》裡面就是,幾乎每一願的內涵都有讓我們受持的功德。所以我們說來學習《四十八大願》,在今天來講可以說是更為的有一番意義吧。請大家憶念本師的恩德,追隨本師的教法。

好。那麼我今天開始要講到從第二十六願開始,「菩薩得金剛那羅延身願」。那麼在此之前,前幾願上一願講到供具等等,就是一切圍繞著供養,「被弘誓鎧,供養諸佛,開化眾生」這樣主題講起的。那麼其實我們今天的這幾願的內容,基本上也還是為「被弘誓鎧」而服務的。就是前面的那條總願上面的分願,願願都是為了上求下化。那好,我們今天先把這個願文給大家貼出來。

大家來看第二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說假如果我成佛的話,我國土中的菩薩各個都有像。那羅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常說的金剛力士。金剛力士這樣的體魄,這樣的身形。如果說這一願不能滿足的話,那麼我就不成佛。大家要去過五台山那兒還有那羅延窟。佛法裡面那羅延是力士的意思,金剛力士。金剛表示不壞,堅固。你看我們在學習《金剛經》的時候,就說金剛不為一切物所壞,能壞一切物。所以大家如果去看到,應該是河南的龍門石窟的話,那個大佛旁邊就是唐朝開鑿的雕像,兩邊就有金剛力士,身形可以說是慈心怒目。整個形像一般都是以肌肉發達,還是以人的這種形象,穿著都是這樣的,武將這樣的身形來表法。

為什麼這裡要講到說得那羅延身呢?因為在前面我們開始講到說要「被弘誓凱,積累德本」的話,那麼大家要知道,都是修行人都有這個感觸,一定要有一個堅固的身和心。如果說從一個凡夫來講,無始劫來我們幾乎生生世世培養的都是軟暖情見,而且我們所遭受的又是具足了生老病死的五陰四大業報身。他既不是法身,也不是修行的萬德萬行的果報身,他是一種輪迴的業報身。

所以這個身體他是既染污又脆弱,在上面可以說我們賦予了太多的是非吧。在是的時候,就是在順境的時候,我們所有的觸覺,感受,一旦中計了我們就軟了。就是學佛最害怕的說幸福美滿。說實在的如果一個人,能夠軟暖的這樣的幸福美滿的生活到老的話,也是沒有福德的一種表現,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沒有出離心,遭受不了逆境,練不出來迎刃而上的道心。

如果我們在逆的覺受中,那往往就有打擊,報怨,回不過神來。最後自己把自己擊倒了,就是退了,沒有力量了。所以為什麼說叫做軟暖情見呢。那麼你想想一個修行人在自己前進的步伐上尚且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勇猛堅固的身心力量的話,怎麼能在生死海中去度化眾生呢。所以說這裡的金剛那羅延不僅僅代表是身形的堅固莊嚴,也代表心性的精進勇猛,不退。這是國中菩薩在第二十六願裡面所具的功德。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我們都知道,不管是自修也罷,度眾生也罷,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國土裡面,大家來修行佛法,有一個外緣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護法。你看在我們這兒如果道場裡面都得供護法,特別是在藏地的話,這些威德金剛,瑪哈嘎拉等等這些。那麼從咱們漢地來講,最為人所熟知和緣份深的就是韋陀菩薩和伽藍菩薩,特別是韋陀菩薩。

那麼如果說從這個角度來講,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也就是說他是不需要護法的。為什麼呢?自身的身和心,就具足了護法的身和心。也就是說修法者和護法者同具足堅固功德。那麼這個殊勝來講的話,確實是在咱們娑婆世界就不能比的。你看一旦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如果說得到金剛那羅延身的話,那就等於說他們的金剛之身心就具足了。本身當體自我自性上就具足了護法的功德,是這樣子的。所以確實護法很重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當體自我具足護法功德,這對一個修行者來講的話,那就等於說是外護和精進勇猛的心就具足了,不會退了,不會軟了。

你看在咱們禪門裡邊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典故,就是高峰妙禪師那會兒是個大修行人,他的成就非常高。但是他在修道的時候,也是遇到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容易犯睏,老是昏沉的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打坐的時候自我為了對治,就心裡想把命豁出去吧,他就在懸崖上去打坐。在懸崖打坐的時候,還是抵制不住這個昏沉的習氣,打盹。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呢,在懸崖上一摔下去就沒命了,還能攝得住身心。慢慢久而久之了又把這老毛病犯了,有一天終於一個盹打下去掉下去了,掉下去萬丈深淵,心裡想說哎呀這下就死定了。掉著掉著快要掉下的時候,突然感覺到就是被一個護法,金剛力士一樣的給接住了,把他救下來了。

他就很歡喜的心裡想,你是誰呀?結果這個力士就說我是韋陀,韋陀菩薩護法來了。這麼一說以後,高峰妙禪師就非常得意,覺得說自己修行還不錯,能感動韋陀菩薩前來救度。他就說像我們閻浮提這樣的人,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應該已經不多了吧,能夠在懸崖上拚命來打坐修禪。結果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人太不行了,南閻浮提多的是。由於我護持你,你一下子就我慢生起來了,那從此以後我不護你的法了,五百世不護你的法。五百世不護你的法,那就是一世一百年就是五萬年嘛。那結果高峰妙禪師就很沮喪,覺得自己當時忘情了就生了這麼一個傲慢心。那麼他懺悔了以後心裡想著,不護就不護吧,我還得去懸崖上再去打坐,如果不去修的話我這成佛之道遙遙無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去坐去了,坐著坐著果不其然又打盹又掉下去了。掉下去沒有辦法,說這次韋陀菩薩也不護法了,必死無疑了,結果快掉下去的時候又被接住了。他就反問說又是韋陀菩薩,說你不是不護我的法了嘛。說一念懺悔心起來,五百世就過去了,所以我現在覺得你這個懺悔心生起來,離佛又更近一步,所以又來護法了。你看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確實是需要護法的,因為是我們的業報身是軟暖心。這個時候就是護法對於我們遣除違緣,增進內心的力量來講,他們是暗中有功德的。

所以最近也快把《地藏經》講圓滿了,那裡邊堅牢地神護法,護法品,大餓鬼王,最後連觀音菩薩出來,都讓暗暗的護持修行人,來護持地藏王菩薩,護持修行人。你看這裡講到的,國中的菩薩全部能夠得金剛那羅延身。這個內涵就意味著我們到了極樂世界都是自護法,不需要他護法,這是非常殊勝的。特別是金剛那羅延身,大家要知道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像在經典裡面說有十個人,有一頭健壯牛的力量。十頭大青牛,才有一頭普通像這樣的一個力量。

十個大像有一個獅子王的力量。十個獅子王的力量才有一個大力士的力量。大力士的力量多了才有他化自在天天王的力量,再一個才有魔天子的力量。一切的魔天子的力量才有一個魔王的力量。十個魔王的力量,才有半個那羅延的力量。十個半那羅延力量,才有一個那羅延的力量這麼大。大家想從開頭的十個人,到十頭牛,到十頭象,獅子王等等,這麼多的層層遞進,這就是說金剛力士的力量有多大。

你看在金剛密跡裡邊《楞嚴經》裡面也講到,說有人護持修《楞嚴咒》的行人。說如果有這個天魔鬼神或者壞法的時候,金剛力士就說了,說用拳頭把他的頭一下就能擊碎,這麼大的力量。所以說這裡這個法表的就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怎麼可以有不退的功德,怎麼不會生軟暖是非,天天把我們時間都耗走都在軟暖是非中耗乾了,就是因為有了金剛那羅延的身心。

所以這也是阿彌陀佛見到他方國土裡面有一些人,也可以說是道心非常純粹,也可以說出離心非常的堅固,就是在修行的路途中因為遭受了引誘,或者打擊,中途半途而廢了。所以在這裡,才在他的國土裡面建立《四十八願》功德的時候,設了這麼一個藍圖,一定要具足金剛那羅延身。這是第二十六願。

好我們再看第二十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大家來看這一願叫做「萬物皆悉殊特願」。也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切天人,國中的天人,乃至一切所有的萬事萬物。他這裡形容的是「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就是說在極樂世界從正報到依報,是極其的莊嚴和超絕殊勝的。所有的萬物都有無量的莊嚴,清淨和光明,這些依報正報的不管從它的質量上,形狀上,顏色上,光明上,都可以說是無以倫比,不能用語言來讚歎,也不能用心來測量的。不但說十方國土裡面的這些眾生,不能夠明瞭這種殊勝的境界,連得了天眼通的,得了天眼功德的這樣的眾生也不能明瞭。完全「辨其名數者」,就是一樣一樣的把極樂世界的好情形好風光,能給它點出來做不到。如果能做到我就不成佛,就要殊勝莊嚴到這種地步。

這一願大家來看,就是在淨土的三部經典裡面,其實都有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佛說無量壽經》裡邊它是展示非常的詳細。像講到七寶樹,寶地,八功德水,微妙的音聲,普薰的香氣等等,一樣一樣的都有非常詳盡的訴說。那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邊那就更加的,特別是觀法裡面觀照佛和西方三聖,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莊嚴的時候,從寶座到身形,到天冠等等這些白毫光中,可以說這裡講到「窮微極妙」的。

我們設想一下,什麼叫做微呢?微就是一般人難到的水平。你看如果從兩個角度來講,一個是廣大,所有的這些我們凡夫的心量,就鋪展不開到那個層面。一個是精微,我們凡夫的心量來講是粗糙,躁動的就精細不到那個層面,所以才叫微。再一個就是,他方國土裡面沒有這樣的殊勝情景,這才叫做微。什麼叫做妙呢?既然如此的殊勝,我們就講不清楚,沒辦法說。你只有自己到了那兒去看,去感受去受用。而且在微和妙上面還用了一個「窮微極妙」,所以才叫「無能稱量」。實在是沒辦法說,只能以此方的比擬。

那大家想想,其實這個功德,就是說怎麼能有這樣的超勝的國土。當然這個國土,如果說從佛的國土裡來講,那自然而然就具足這樣的功德,具足這樣的微妙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們可以從邏輯上去描繪的。可是真正說一個,大家要知道這一願的殊勝之處我們要讀懂,它的角度在哪裡呢。就是一個具足業力還沒有斷乾淨,煩惱也沒有清除完的這樣的一個凡夫,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還能夠直接享用,面對沉浸在這種「窮微極妙」的國土境界中的話,這是最難的。沉浸在這樣的「無能稱量」的這樣的一種「嚴淨光麗」中,這是如果不到佛的層面做不到。凡夫能夠做到憑什麼?就憑因為有這裡的《四十八大願》第二十七願。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在講《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就講過,說為什麼極樂世界他能夠攝凡夫入聖土,就是你本來不屬於你能所見的這個世界國土的殊勝情形,但是被你所不具備這個資格的情況下,就能夠全體跟具足資格佛的情況下同時享用,這是一個難得之處。蕅益大師當時講到,極樂世界的這種功德他講了一句什麼呢?叫做橫具上三土。就是雖然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了。

這個裡面牽扯到如果依著天台宗的教法,這裡我們特別講一下。如果依著佛法的四種層面來講,天台宗有四個教,這四個教叫做「化法四教」,就是佛度化眾生的教法內容。這教法內容從高到低有四個級別,就叫「藏通別圓」。那麼「藏通別圓」它修法是有區別的,藏教只能修空觀,而且是「析空觀」,析色見空,見到空性。通教叫做「體空觀」,是當體見到空性。別教修的是中觀了,不是空觀了,因為中觀才代表佛性,才是圓滿的,是中道智慧,不偏空不偏有,所以它叫做「次第三觀」。它不能夠一心三觀,先修空再修假,再修中。只有圓教,是空假中一心三觀。所以依照著這四種教法,就有四種根器的行人修行,就會呈現出四種殊勝不同的國土。那麼如果說從四種國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來講。

如果是五濁惡世眾生,五濁重的就生在了凡聖同居的穢土。如果五濁輕的就生在了凡聖同居的淨土。我們現在凡聖同居的穢土。如果說修空觀,修的是析色見空的,就生在方便有餘土的穢土了。大家記住這一點是講到二乘的行人,他是修解析空性而見空的,他就生在方便有餘土。雖然是了生死的聖人之土,但是也有淨穢,他在穢土。如果說修通教的體空觀,那麼他就會生到方便有餘的淨土。如果說用別教菩薩,別教菩薩修「次第三觀」,那麼他就在實報莊嚴的穢土。如果按照圓教菩薩修「圓融三觀」,一心三觀,他就在實報莊嚴的淨土。這都是有差別相的,不一樣的。

那麼如果說能夠「分破無明」,就是別教的菩薩破了十二品無明,他就以為到了究竟極果了,其實只破了十二品無明的時候,叫做「分證」,「分證」的話就在常寂光穢土。「滿證」就是圓教的菩薩破盡四十二品無明,圓滿無漏的破了無明煩惱以後,究竟圓滿成佛了,就叫「滿證」。在常寂光的淨土,這是最究竟圓滿的土。那麼常寂光的土,是本質上的一種體性。實報莊嚴的土是層層無盡的緣起莊嚴,就是這裡講到的「窮微極妙」都是指的淨土。那麼我們一旦成功的往生,一個凡夫雖然往生到凡聖同居,我們還是往生凡聖同居,因為我們是凡夫生到極樂世界。雖然還是往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但是這個凡聖同居的淨土就橫具了上三種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和常寂光的功德。

為什麼能這麼說呢?經文裡面有校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就是我們在凡聖同居的淨土中,就在我們所見的淨土,凡聖同居的淨土中,諸上善人在其中,佛在其中,凡聖同居。菩薩在其中,凡聖同居。羅漢在其中,凡聖同居。所以說一旦我們雖然往生到凡聖同居,從凡聖同居來講它是一個凡夫土,我們還是凡夫。從凡聖同居的後面說的淨土來講,它就橫具了上三種,橫具了就是同時具足了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土的「窮微極妙」,「殊特無能稱量」。就是這個意思。

你看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把它定位到這種橫具的功德。我們這裡只有豎具的,不具橫具呀。豎具就是你到了哪一層你享受哪一層功德,享受哪一層法喜殊妙。你不到那兒你享受不了,這就叫做豎具。豎的層面。那麼就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橫具了這種功德。所以說這樣的一種功德直達無盡莊嚴的佛,九法界都無法徹見的佛的莊嚴果海。這樣的功德從如來藏心《四十八願》中,精巧構思的功德能到這種地步,真是只有佛能夠說,能夠見。所以你看,這一願設的就是這樣的。

特別是這裡我們要講到「形色殊特,窮微極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一切的世界它雖然說如來藏性,稱性發揮。那麼表現在我們凡夫的這種緣起法中,一定是四大所成。地,水,火,風。那麼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根本元素它來顯現世界,它也是不一樣的。它也是看人下菜的,可以這麼說。如果你是一個凡夫,它給你就是漏劣的四大呀。你看我們身體裡面的地就是像骨頭,肉。水就是血液,唾涕唾沫這些個液體鼻涕。那麼火就是溫度。

風就是呼吸,進出口會喘氣。這就是對於人來講,四大就給我們呈現成這樣。那大家不要忘了,這個四大來造世界,這四大它是可以無窮盡的發揮,因為它是如來藏性的莊嚴功德所顯現的。那麼在我們凡夫這個漏劣心中,它只能夠這麼做呈現。但是如果把它到佛的果地的時候,它就發揮到極致了。

你比如說我們這兒江,河,湖,海能夠淹死人,會氾濫,還會染污,會發臭,發綠,最後乾枯。可是在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裡邊,它就沒有這樣的情景出現。大家都知道不但還能長養諸根,還能夠除飢渴,而且水是隨意的,隨你的想讓到膝蓋就膝蓋,想讓至腰至脖子,自然灌頂。也能夠說法,水能說法。然後在水池子裡洗完澡了就能夠增進道業。這是把可以說地,水,火,風的水元素,就是依照如來藏性的本具功德,隨緣又隨到佛的究竟圓滿的果報中,顯現成這樣的一種叫做「形色殊特,窮微極妙」。能到這種地步才說,得了天眼的眾生都沒辦法「明瞭辨其名數」。

你比如說我們,大家都學過《佛說阿彌陀經》吧。《佛說阿彌陀經》裡不是說,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乃至白色白光的等等這些,最後有一個形容蓮花的功德是什麼呢?「微妙香潔」,這就是蓮花的四種德。在極樂世界的這種賞一個蓮花,我們的化生的出處都有這種功德。「微妙香潔」,什麼是微呢?它在微功德裡面就列了四種,後來祖師們乘性演繹這個蓮花功德,他說有一種叫做幽微。

幽微就是說淨土法門甚深法義不可思議,一般人根本信不了,只有大智舍利弗,或者文殊菩薩這樣大根性人才能夠直下承擔,這叫做幽微的功德。還有一個隱微的功德,就是它隱在污泥裡邊,它泥中出來,不跟生在高原或者陸地上的百花去爭艷。這個功德就意味著淨土法門它是橫超法,它不跟你豎出的這些法門不跟你爭奇鬥艷。第三個叫做細微,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的,猶如天畫,不知道一個葉上有多少八萬四千脈,一一脈又有多少莊嚴,這等於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叫做細微。最後一個微功德叫精微。就是指的淨土法門絕代,最具圓頓無上了義,所以叫做精微。

你看「微妙香潔」的微都有這幽微,隱微,細微,精微的功德呀。所以一朵蓮花一片葉子上面都有這樣的功德,想想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怎能不是說「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的這個《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發的殊勝的種種功德,特別是在設淨土依正莊嚴的這種願中。我們為什麼說轉佛的功德,為我們自的功德呢。就是我們依照佛的這種具足的種種莊嚴,帶起我們自我本質,就是以佛的本質的種種莊嚴,帶起我們自我自性的種種莊嚴。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這個法義。就是說淨土法門,我們去嚮往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去修的時候他一定是鎖定什麼呀?目光投向就是這條願裡面說的,佛果的這種清淨莊嚴。那麼我們在用心,就是我們的凡夫的低水平漏劣的這個現前的妄心,去緣的時候,緣的是什麼?佛的真心中顯露出來的這樣的無量莊嚴。那麼就等於說我們用漏心來緣真心莊嚴。這樣的話以佛的真心莊嚴作為本質的境界,而用他作為影子一樣帶著他作為一個模板,作為一個典範,由這個典範帶起我們自性中現在沒有顯現,但是也是本具的跟佛一樣的莊嚴。

所以唯識宗不是有本質境、帶質境。就是佛的莊嚴,這裡「窮微極妙」的莊嚴屬於本質境。我們帶著這個本質,佛的本質帶起我們心中的自我莊嚴,這叫帶質。但是雖然我們是妄心去緣,緣的是真心,真心跟我們的妄心相結合的時候,我們的妄心就被佛的真心給帶成真心了,佛的真心就對我們的妄心他有一種淨化作用。所以整個莊嚴現前的時候,全部是以他莊嚴為自莊嚴,以佛心莊嚴為眾生心莊嚴,就是這麼個意思。

這是說到這裡了,特別又給大家講到這個地步。所以這一願就是,國中的天人和一切萬物,能夠具足這樣的功德。如果有天眼的眾生能夠把它的殊勝能夠說出來的話都不算數,就「窮微極妙」到這個地步。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常說到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八個字特別不好理解,但是理解透過去以後就真是法喜充滿。以他心為自心,全他及自,全自為他。大家想那個時候不就是我們正要金色花開,蓮花化生的時候嘛。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就是這橫具的功德大家要記住,真的是我們這兒沒有這樣的教法。這是第二十七願。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十八願,「極樂道樹普建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那麼這一願特別是以樹作為載體來進行表法。為什麼這裡要作樹呢?大家要了解這麼一個內涵。就是說一般的諸佛,都是以菩提樹來做佛事的。大家知道在他方國土裡邊,有好多世界的形狀就跟菩提樹一樣,所以一切諸佛都是以菩提樹來成就佛事的。但是能夠見到菩提樹的人,不是人人都能夠見到的。福德深厚的人能夠見到菩提樹,那麼如果福德淺薄的人,他就沒有機會見到菩提樹,所以就得不到菩提樹的加持,而迅速見道,修道,不退等等這些功德得不到。

你看咱們在我們這個國土菩提樹也不多,也不是人人都見得到。當然在印度的菩提伽葉,那現在那棵樹還非常的可以說是鬱鬱蔥蔥,非常的繁茂,這真的是好的緣起。好多全球的佛弟子到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都覺得加持力那真的是不可思議的。那麼法藏比丘他就是觀到他方國土有的眾生,他沒有機緣見菩提樹,所以他在極樂世界的國土中這個樹功德,是個很重要的功德。每一尊佛都是在樹下成道的。那麼能夠接觸到樹莊嚴,接受它的加持,迅速開悟,乃至證到不退轉,這是可以說阿彌陀佛願海里面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了。

為什麼說呢?大家還記得《彌陀經》裡邊說「其佛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那麼這三句話表法表的非常的嚴謹。「七重欄循」,欄循就是我們說橫著的欄杆,欄杆就一定是表什麼呢?我們說的防護作用,就是表戒法的。「七重羅網」羅網是什麼呢?網是一個繩子和另外一個繩子,橫豎這樣打著結起固定作用,就是定功德,表的是定。

那麼「七重行樹」是什麼呢?就是表的智慧。為什麼用行樹來表智慧呢?你看這裡的人家的樹是直的呀。「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是直直而上的。沒有一點點我們這說的,什麼麻梨疙瘩,也不會有樹結。所以樹功德是表什麼?就是表智慧的。勤修戒,定,慧,正好就在「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中就給它表達出來了。

特別是樹的智慧,為什麼說跟智慧是相應的。因為我們常知道直心是菩薩道場,沒有諂曲虛偽之心,是一個從內到外,表裡知行合一的這樣的一個顯現,這才叫做真正的智慧。我們現在都是聰明。所以說由這個完全不打結的樹,直直而上高四百萬里者來表達什麼?極樂世界的天人的智慧是無可比擬的。不但高四百萬里還有無量光色,表什麼呢?根本智和後得智。可能大家聽我講法的話很多時候都會提到這個詞,也再再的給大家解釋過了。

那麼樹的葉子和樹幹組成的樹,這個樹幹就表智慧的根本智,這個樹葉子就表後得智。樹葉子就鬱鬱蔥蔥圍繞著主幹,但是可以說一葉一如來,就是遇到什麼樣的眾生,它怎麼樣顯現方便善巧,怎麼樣跟你打交道,怎麼樣設方法,怎麼樣引誘你往前走等等這些,這就像樹葉子一樣。那麼樹幹它是一個總的出生樹葉子的根本智慧,兩個相得益彰才稱之為鬱鬱蔥蔥的叫做菩提樹。

所以說這條願因地中他就形容過,說極樂世界的這種風它是不急不躁,徐徐緩緩的吹著樹上的枝葉,自然而然就會流出無量的妙法音聲。那麼這個音聲還會普傳到他方國土,凡是聽到妙音的人,都能夠得到甚深的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間都不會退轉。

所以你看這裡就可以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他在所有的加持中,樹的加持作用是尤為突出的。而且到了極樂世界他不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去這樣漸次的去修證到無生法忍,就是靠佛的妙心顯現為「七重行樹」,發出無量的法音所得到的加持。所以說樹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它的這種跟智慧的相應。那麼法藏比丘在這裡就是說,不但國中的菩薩,特別提了一個「乃至少功德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管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哪怕你的功德很小,甚至說還不夠,不要說證無生法忍了,連基本的這個菩薩道種智都沒有。雖然如此或許連羅漢的一切智都沒有,可是一旦到極樂世界由樹功德加持,這樣的一個「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這樣的一種超強的智慧能量,同步的引領你不斷的讓你快速的擴張,增進到這樣的一種智慧量海中。

那麼這一願的話特別提到「乃至少功德者」,就是指的功德少的話一定是凡夫,可能修行還不太好,甚至品位還比較下。但是只要能夠入到極樂世界法場裡邊,這個道場樹的「無量光色」,就能夠對我們起到甚深的加持。特別是我們到了極樂世界,這個菩提樹它也是具足六塵的,什麼呢?就是它的色,香,味,觸,法,像我們在《佛說無量壽經》裡面就講到,眼睛看著樹的這個無量光色,鼻子聞著隨風飄過來樹上散發出的溫雅德香,那麼口裡嘗著樹的隨風過來散發的的味道,身體投入到四百萬里樹所放出的光明,然後以這個心緣到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殊勝之中,念念如此不退轉直至成佛道。而且裡邊經文裡講到,保證是六根清澈,無諸惱患。你看就是這樣的一種加持力。

無論我們這裡,你看我們出去看個風景說有山,有水,有植被。現在特別是冬天到了南方還有一點綠色,在北方所有的植被都死了,就剩點蒼松翠柏也是灰頭土臉的。而且我們只能眼睛看到遠遠的,看到這樣的身形也很矮,也有好多根結。可是極樂世界的這種不論我們哪一根接觸到菩提樹,不僅僅是眼根見到它的色,哪怕還沒有看到它,風吹過來樹的味道和光明照過來了,那麼當下我們的心力就會得到佛的加持,就會得到甚深法忍。所以你看才能夠叫做六根明澈,無有惱患。就始終就是這樣一種相續狀態。

所以說只要一旦往生到西方淨土,就所有一切的萬物載體都是佛力的住持力量。佛力住持力量直透我們的六根門頭,深入到我們的微妙心性中來。所以你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說白了就是對眾生做一個全面從始至終的,點滴不漏這樣的一個全面加持。就是讓你在六根門頭,頓時念念不間斷的轉染成淨,沒有任何擾亂任何退轉。你看這是跟前面的一願「那羅延身願」,它是可以說是有承載性的,有銜接性的。你只有那羅的身心,才有這樣的安住,有了這樣的安住,才能夠只進不退,這不是相得益彰嘛。這就是第二十八願,菩薩道樹普見願。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二十九願,「受經普得智辯願」。就是受持經法的人,全部都能夠得到智慧和辯才。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這一法你看,從剛才樹的這一願來講,是由直直的來體現智慧的部分。那麼得了智慧以後,既然以後得的智慧去體現度化眾生,那一定是從兩個方面。從自利和利他的角度來顯現嘛,從自利和利他的角度來才能體現出來辯才智慧。所以這裡你看「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受讀就是自利,持說就是利他。從這種願文中我們可以想到,如果說每一尊菩薩,你看他們都是在受讀經法,不間斷的諷誦持說。那麼自己是別人的善知識,自己是所有同修的善知識,所有同修又是自己的善知識,個個在受持,個個在諷誦持說。你想想光正報就是一個超級的共修狀態,何況依報都是會念念的宣說法音,就這麼一個世界。

所以「普得智辯願」為什麼叫普得呢?這個普得不僅僅這裡講到的說,國中的菩薩,國中的菩薩只是作為正報的代表受用者。其實所有的依報也可以說是普得智慧辯才。要不然怎麼能水功德也能夠淨業,樹林能夠講法,還有鳥等等這一系列,一切的樓閣,七寶都在宣說法音。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依報是隨著正報也有受持說的功德,正報持說,那依報也會得到這個法的加被。法的加被由依報來體現表法,還回來又為正報所受用。依報與正報之間,正報與正報之間,依報與依報之間,整個就是一個大講堂,大法會。你說怎麼能夠不得智慧辯才呢。

你想在我們這個世間,像咱們法源寺每一屆的小師父們,本科畢業了以後然後讀研究生,讀研究生開始就會有在大雄寶殿每一個人,就開始必須這是任務了,開始講經說法的鍛煉了。那麼天天有這樣的鍛煉,他在講之前慢慢的講之後,他的講法的能力,對法的領悟,甚至方便善巧的給別人說的讓他能夠通達。這都是一系列要不斷增進,不斷的鍛煉,要沉浸在這個相續的狀態中。你沒有這樣的經歷的話,你就很難出來。

你看藏地也有喇嘛的辯經,他都是這個功德。就是為了什麼呀?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受持,持說。所以這裡願文中的受持,讀誦,諷誦,開演等等,這些都屬於什麼呢?佛法裡面叫做法行。依靠對於教法的受持,讀誦的這種法行,才能開發出我們的辯才智慧。

所以這裡法藏菩薩就是看到他方國土裡邊,可能是有的能夠受持,但是沒有辯才。有的有一些辯才,但是他受持的功德又不夠。或者能夠有受持有辯才,但是可能說相互不能夠做增上,輾轉利益。那麼這裡就把這些都給避免了。有了內在的無礙智慧,那麼表現在外在的演說佛法,這就叫辯才。辯才根本的支撐就是要有智慧。所以在佛門裡面常體悟到這個辯才智慧有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

什麼意思?就是從法無礙辯,就是一切的法,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種種差別。比如說我們有時候把佛性又叫做真如,又叫做法性,又叫做法戒,又叫做般若等等,那麼它就是每一個概念在表這個法的時候,它都是從一個角度,一個功德上來側重顯現的,那你就得要把這辯解清楚,都能夠通達無礙。

那麼這裡所說的「而不得辯才智慧者」,就是一切世出世間都能通達無礙。不但極樂世界的現前法通達無礙,到他方國土的現前法也是通達無礙的,這叫做法無礙辯。義無礙辯的話,就是表達了各種名字它所闡述的含義。那麼有時候這個意義是指法的自相,還是共相,各種等等這些義理上的。我們說其實法無礙辯的話,就是各種各樣的軌生物解嘛。那麼義無礙辯就是由軌生物解表達出來的內涵,語境,那個境界你得了達。還有辭無礙辯的話,就等於說你對各個世界,各個民族,各個眾生的種類呀土話呀,鄉里鄉黨的這些當地所說的俚語你都得通達。真正極樂世界的菩薩來的話,他到英國就說英語,而且說英式英語。到了美國就說英語是美式英語。到了中國說中文。到四川就說四川話。到了廣東就說廣東話。這都沒有礙的,這就叫辭無礙。那麼辯無礙就等於說,可以從一個法上可以展開無邊的這種智慧,沒有枯竭的時候。但一般是這樣的說法,這裡我們常說的四無礙辯,等等這些確實是如此。

這裡在另外的譯本裡講到說阿彌陀佛,會隨著往生到極樂世界眾生的喜好呀,隨他們意樂給他們說法。這樣一旦剛剛往生蓮花化生出來,就按著他們原來修習的習慣,全部一聽智慧明瞭,匯入到佛法的一乘海中。就等於說你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麼你在哪個國土來的,這個國土的修行法門是有多少種,那麼你當時修了一些什麼法門,阿彌陀佛都能觀得到。一旦看到你成功往生,蓮花化生出來,他就趕緊湊熱,我們說趁熱趕緊吃。他也是趁熱給你講你相應的這個法,把你引誘到極樂世界的究竟一乘法上來。那麼你馬上就迴向成一切受讀經法,諷誦持說的這個功德全體現前了。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所以說第二十六願、二十七願、二十八願、二十九願,諸如此類的種種願力,條條都是在提前的這種設置功能中,鎖定了我們往生後的一切福利。大家學習《四十八大願》要始終不移的往福利上來會。這些可以說這些殊勝的功德中,有的是依著我們此方世界而設的,有的是依著極樂世界而引導的,有的是整個法界的通法中,來同步讓我們迅速提升的。就是等等的這些每一條願我們都要作意,都要對照。當然每個人聽法的這個相應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喜好說極樂世界的種種的依正的莊嚴,佛多麼莊嚴。有的人喜好說七寶池八功德水多麼的養道。有的人喜歡一旦開了蓮花,趕緊入法會去聽聞說法。有的人相應善知識,清淨海眾,每天飯食經行。種種就是只要我們經文裡面有校正的,你就發揮自己的心量,無邊去對接遐想,去觀照。這全體都是我們將來的往生資糧。

大家要知道特別是你看,我們釋迦牟尼佛今天是他的涅槃紀念日,那麼他老人家已經色身融入法界了,不是死了哈。那麼他還在他的淨土裡邊依然在講釋迦牟尼佛的法。而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見不著了。一開頭給大家講了,去了印度也看到他的遺像,那是非常可以真是畏愛兼抱,悲從心起。那麼一旦我們入到淨土法界的話,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是即時就可以回到釋迦牟尼佛的娑婆淨土中來。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給他頂禮,供養,還感謝他說,多虧你在娑婆示現那八十年中講了淨土法門,說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你看多麼的殊勝呀。所以請大家憶念本師的功德。

好今天時間關係就到這裡,三十願開始我們下一次再講。好請大家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