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聞思講堂諸位蓮友,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南無阿彌陀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那我們還是繼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學習。在上一講中我們主要是跟大家講到核心眼目《四十八大願》十八,十九,二十講了三條願。當然從願文的劃分上來講,我們一開始也給大家交代過了,它是從多角度,針對不同世界,乃至此方,彼方,法身,眾生,乃至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的菩薩,所有的方方面面的來展開它願力的內容。

但是我們總結一下。你想法藏比丘當時他是以自己因地開始向成佛之道邁進,所以幾乎內容的全體體現無外乎就是在成佛之道上。不管你從開始初發心,乃至積功累德,到了淨土以後繼續修行,從此到彼然後一直的成佛之路,所有的願力的加被和這些功德,全部體現在這條主線上,這個我們不要繞開也不要搞錯。

今天晚上我們就開始從第二十一條願講起,那麼這二十一願是叫「各具三十二相願」。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天人們,他從身相上來講跟佛的身相是等同的。

那麼我們先把今晚要給大家講的願文這幾條,先給大家羅列的貼出來,請大家先過一遍。大家來看「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你看剛才我們講的就是這些願文,針對每個萬類眾生,因緣,發揮所起的針對性都不一樣。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基本上都是著相眾生,除了佛菩薩乘願再來之外。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才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這個提倡和教導。但是「虛妄之相」它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們常知道說「真如實相,是無相而無不相」的,它是具足了一切恆沙功德的這樣的一個現象,就是一切的狀況,都可以發生,都可以成就,作如是理解。那麼雖然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發生,都可以成就,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修因和證果上它一定會體現出一個在我們的評判標準中,肯定會有一個最圓滿最具足的狀態,那就是我們常說的佛的身相。常說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在我們這個世界只有佛才能具足這樣的相好,但是在極樂世界一切的眾生同步具足。這也可以說是無差別,平等的極樂世界的一個功德。

特別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你想修成這樣的相,從修因證果要用一百劫的時間,用一百劫的時間來莊嚴這三十二相。所以我們常說的「百福莊嚴」,就是用一百個福報才能莊嚴一個相好。那麼這一百個福報又是怎麼算的呢?我們常說的百福自莊嚴。你比如說會治眼睛的醫生,所有世界眾生的眼睛都瞎了,他能夠治好,這算一福。或者說所有世界眾生都得去死,他把他們的命給救下來,這也算一福。就是一個相好,就用這麼一百種福報來把他修圓滿,才能感的這個因果。所以我們常一個詞叫「百福莊嚴」就是指的這個。

那麼修行相好,確實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我們從自利的角度,就是自己利益的角度。雖然是虛幻之相,可是一切的行法,一切所感的因果,都是用相來表達的。為什麼我們從人的有情相來講,從我們的世間相來講,你看為什麼一定要三皈依呢?這也是相,皈依之相。為什麼一定要受五戒呢?為什麼一定要有在家,出家之分別呢?為什麼又要受菩薩戒呢?從成佛的路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大乘,小乘,大乘五十二種階位的差別,等等這些,這都是相。

那麼這些相的體現,他跟所行的境界是相匹配的。從自利,就是自己利益的角度來講,我們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說無上的正等正覺的這個境界,就是體現集聚在這三十二種相中。所以假如我們的身相不莊嚴到三十二相的這個地步,無上正等正覺就不住在這個身相中。這不是刻意的說他有挑有撿,是一定修行的功德和這個相是相匹配的。所以說修三十二相來自我莊嚴,就是為了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可能有點難以理解說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怎麼會住在相中呢?大家知道一切的功德,都是由相來體現的。

你看。如果說地獄的受苦逼迫相,就是由強大猛烈的五逆十惡業功德所住的。那麼五戒功德,它住在哪裡呢?就住在人的這種相中。十善業的功德它就居住在天人的這種相中。那麼瞋恚的功德就住在阿修羅的相中。等等等等……總歸所修所得的法,與相應的相一定是同步的。所以我們說修行相好相好,它從自利的角度肯定是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從相上就可以看到他的心,這是自利。

那麼從利他的角度來講,一個相好莊嚴,表達法身所有的功德究竟圓滿,讓見者能夠生歡喜心,能夠生信仰尊敬心,知道他有智慧,有德能,可以崇敬。你看我們確確實實好多大德的這個德相莊嚴,是從修行中來的。可能我們修行人這個相還會變,都會變的。大家也都是居士這麼久了,你仔細觀照一下確實這個相會變。你從開始我們說發心皈依,修真實行,它慢慢就會變。特別是有一些發心出家,特別特別是有一些受戒以後,這個福它會迅速的增長的,持戒福德功德非常大的。

那麼有時候一輩子修行到了老和尚,老師太呀,最後他的相打破了男女一切,都是一個慈悲清淨的相。師太現的是丈夫相,比丘現的是柔和相,這都是跟修有關的。所以說相好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如果在咱們這個世界,六根如果不具足的話,還不能出家。在佛陀的時代,迦葉尊者,須達多長者都是在佛的威儀相好的攝受下,才出家才做護法的。還有一些要害佛的這些逆子,結果他一見到佛陀以後就五體投地,連凶器都拿不起來,這都是屬於相好的攝受力。這裡你看既然相好如此的難得,所以法藏比丘在這裡,他觀照到他方國土的眾生,為了修這三十二大人相,都是非常的艱辛跋涉的,非常的積功累德的這種漫長,所以他就用這個願力來設,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即刻就現果報功德,果上的功德三十二大人相,就具足了。

當然對於佛陀的聖相我們也作一個了解,我們常說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三十二相是主要的,每一相每一相。八十隨行好就是每一相上又是表現的怎樣的一種特質,怎麼樣的讓人覺得生一些隨喜心。大概我們介紹幾個,我們了解一下。三十二相就時間關係不一一給大家說了。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相,嘗試著對比一下,看看你在哪裡比較突出,可能你過去這個法就修的比較好。

你比如說從第一相,叫做「足下平滿相」。就是佛的腳掌他跟烏龜的腹部一樣,他是平滿的飽滿的,不是非常的凹進去的。這個相就看我們大家試試看我們的手掌,腳掌,是不是平滿的,這是由於過去建立了堅固的誓願,所感的功德。第二相叫「足下千輻輪相」,就是在腳下面有一個千輪寶,這樣一個用肉的脈絡紋相顯現出來這麼一個千輪寶相。可能我們到外邊去朝拜,或者什麼,都會看到說這裡有大佛足,大佛足刻下來,西安的大雁塔就有。這個佛的兩隻腳印下去,中間有一個千輪,這樣的一個寶圖案。這個相就是佈施了種種的資財所感的。還有第三個也是足下的,就是後足跟是廣大的,腳踝他是飽滿的非常隆起來的。這個就是不輕視別人,所得的果報。

再比如說佛的手指是非常細長的,我們每個人的手你們看一看,手指又細又長,像蓮藕一樣,這樣的一種,這就是過去用正法不斷來救度眾生,所感的手指細長的相。而且還有指尖有一種幔網,我們現在想想,好像跟鵝呀鴨子呀,你看鵝的那個掌它中間不是有連的那個幔嘛,就是說沒有像人的手掌這樣十指隔開。佛的手指張開的時候,他是有幔,就是網狀的有一種發光的,這樣的一種殊勝情形。這個相就是過去沒有去破壞別人的眷屬,所感的功德。這是很難修的,其實手指間的這個。再包括手足柔軟,這就是過去上妙衣服供養父母師長,生病時親手為他拭洗身體,所感得的。比如還有一個叫垂手過膝,膝蓋,就是兩隻手立正挺胸的時候,手垂下來能夠長得過膝蓋。這也是非常難得,這種相是過去沒有我慢,好佈施,不貪著,親手下行佈施,所感到的功德。這叫作垂手過膝相。

而且佛的身上的一切毛髮,從頭到腳都是右旋的。他這個顏色是紺青色,這是由行一切善法,能夠讓一切的有緣眾生瞻仰而起歡喜心,所感的功德。像皮膚潤澤,就是皮膚非常細,非常薄,沒有雜染的這些東西,這是以清淨的衣物,房舍,樓閣等等佈施供養於眾生,遠離惡人,所感的功德。還有佛的上身是寬的,像獅子一樣,上身非常的魁梧,這是等於說不兩舌,叫人仁和,少斗諍等等這些所感的殊勝之相。總歸等等等等吧,中間還有一個,應該就是牙齒。牙齒有四十顆,佛的牙齒有四十顆平滿像雪一樣,這也是過去口業守得非常好,兩舌惡口,嗔心等等,修習平等慈悲。再比如說他的舌頭,是廣長舌相,應化佛。

你比如說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就像他這樣的身相,這屬於應身佛。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覆到髮際,非常的薄軟。這是以大智慧迴向法界,所感的相。就是這個相,一旦具足了廣長舌相,能夠滅一百億八萬四千劫的生死罪,能夠聽到八十億佛菩薩給他現前授記,就是修到這個相具足的時候。那麼最後一個相當然就是我們說的「無見頂相」也就是「肉髻相」。「肉髻相」就是頭頂上有這個肉隆起來,這是過去修善法所感的功德。這確實是「無見頂相」,在經論裡邊形容的像春山吐日一樣,往起隆起。當時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的藍毗尼的時候,藍毗尼神是他的養母,就是給他接生下來,一直撫養他。這個藍毗尼神,他其實已經是登地的菩薩,八地的菩薩。當時想看太子的頂相,為了看太子的頂相,他用八地菩薩的神通上到無量恆河沙佛世界,都看不到釋迦太子的頂相。所以你看「無見頂相」這是最圓滿的,也是最不共的相。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我們自己也都知道說這三十二相,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具足什麼樣的相,一切一切都是要外相來體現的。那麼這裡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下,現前就得這三十二相。所以大家想為什麼叫「一生補處」,三大阿僧祇劫叫三祇修六度,一百劫種相好。就等於說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連百劫種相好成佛的末尾,都在佛的加持下提前具足。直接為什麼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在這面面俱到的這樣的一種相,這樣的一種心地中,同步發揮往佛果上邁進,而且是快速的邁進。這就是彌陀的願力,第二十一願,一切往生者都具足三十二相好。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十二願。二十二願是一個可以說內容非常豐富的一條願文,也讓人讀起來非常有加被。確實我那會讀到這條願力的時候,覺得說真的是太殊勝。「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不但照顧到他往生後在娑婆世界的這種下的可能,他還讓往生到極樂世界,速速的增長現前功德。所以說這一願,等於說我們知道往生淨土五經一論裡邊,有一部根本的論典叫《往生論》。《往生論》裡邊等於說我們在迴向的時候,叫做往向和反向,往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那兒往生。反向就是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眾生。就是我們的迴向發願往生,要帶著這兩種同步的內涵。所以常我們說不但要發願而去,還要乘願再來。那麼在這樣往生者的人群中他有差別相的,有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一直在那要成佛,再度化。有的他到了一生補處再度化。但是有一些眾生他本身就具備,猛烈的菩薩種性的這個習性。

所以你看這裡講到說,「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那麼「來生我國」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是打保票的,沒有問題的,你就在這兒修行快速成佛。但是還有一些菩薩呀,他的願力非常大,你看因為是菩薩種性必然有本願嘛。所以說「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他根本的誓言是在為了度化眾生,為了回入娑婆度化眾生。所以這樣的菩薩,他一旦往生以後,他迅速就回到這個惡世界來度化眾生。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人家這種度化眾生,叫做「自在所化」。這種「自在所化」等於說,本願就是自願的放棄了在極樂世界現前的享受型修法,他要在娑婆世界行這種慈悲型修法。但是我們要知道人家這個,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他到地獄去救苦不是去受苦去了,他是去救護去了。

我們在沒有往生之前,基本上都跟犯了罪有貪,嗔,癡,就會有因感果。那麼就跟坐牢一樣,你坐定了你出不去。那麼人家來就等於說人家沒有罪,是為了探監,探獄,在監獄裡來探望這些受刑的人,所以來自願,本願。「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所以這個還是有根本上的差別的。那麼為了眾生故,那他可以說是為了修福慧圓滿資糧,就會「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所以我們想想這些就是說。這一願成就的其實是,比較精進度方面格外的一些菩薩眾。為什麼呢?因為精進大家都知道,「六度」裡面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精進度裡邊他是有差別的。我們常說精進不懈,有被甲精進,有攝善法精進,有饒益有情精進。

那麼這裡講到的菩薩「游諸佛國,修菩薩行」,具體的過程他們就是積累以精進為根本。像被甲精進就等於說菩薩度眾生的時候,在生死苦海中,就像一個勇士去打仗一樣。他在敵人,為什麼叫做敵人?因為都是生死,都是魔的子孫,那你去救度他們,真的就跟敵人一樣。如果你弄不好就他們把你度了,不是你把他們度了。所以比喻這個時候就是「被弘誓鎧「,就是被著一個戰鬥的鎧甲一樣,這樣的話精進勇悍的這個菩提心,才不會退,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心。要用這種堅固誓願鎧甲,所以叫被甲精進。如果沒有這個被甲精進的話,很可能有一個非常妙的比喻。就像那個鴨子,鵝去游泳的時候,雖然浮在水裡邊,它是由於這種精進,他不斷的這種菩提心的長養,他不會被水把它的毛給沁透的,叫被甲精進。

攝善法精進,就是指的在一切善法上。比如說去圓滿佈施,圓滿持戒,圓滿利益眾生等等,都是讓他圓滿的去完成,勇猛精進的行持。因為你攝善法精進,就是我們行善他不是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的。毛主席都說過了,做一件好事不難,做一輩子好事可難了。這都是我們眾生的本性,天然心理,所以這裡叫「積累德本」。「積累德本」就是指的攝善法精進。那麼「度脫一切」就是指的饒益有情精進。饒益一切有情度脫,安置在涅槃彼岸,脫離生死苦海。所以說這裡整個這一系列,其實主要就是說菩薩的精進不懈。正因為如此的精進,他才能夠有這個「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的發心。如果你沒有這樣強大的心力,你是根本精進不起來的。

諸位咱們都是修行人,都知道這個精進有多難呀。懈怠是一種天然的狀態,有時候我們真是久而久之呀,這種退心自己是管不住的。這需要不斷的祈請三寶加被,佛菩薩支持,護法龍天出手。那都有時候是進三步退二點八,差不多能留兩分就不錯了,很多時候是這樣。特別是身為凡夫,他的心念是無常的。我們做一件事情,很難就是一直這樣進行,做著做著他一定會生疲厭心。你看為什麼有時候就是說要能安忍,包括我們講法,包括我們來聞法,包括我們每週如約而至在星期三,包括我們一聽請合掌,大家一起來念三稱本師,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這些東西,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新鮮激情,覺得有加被,久而久之你會疲厭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精進心起來,用佛法的正知見,始終提攜自己說,我的反面的想法是錯誤的,是損毀我的法身慧命的。那麼我們一直堅持這是正確的,哪怕有時候心裡不太願意,那也在行為上先把它不要斷。行為上一斷了,心裡一塌了,這就真的是徹底就走遠了。所以就不能叫做「被弘誓鎧」了,就不能「度脫一切」了。

那麼你看願文裡面說,這樣的菩薩他「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他所修的這些法就是非常的殊勝,「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到十方去供養佛。「開化恆沙無量眾生」,這是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倒也罷了,他是有技巧的。第一個是「使立無上正真之道」,第二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兩句話就可以說是有密意的,為什麼?一到了極樂世界的菩薩眾以後,他再回身去度化眾生時候,他一定是帶著淨土法門為根本的度化的法寶和手段去的。為什麼?首先是「使立無上正真之道」。什麼叫「正真之道」?成佛之道。從相信因果,知道輪迴,要求解脫,了生死,最後得涅槃。這就是「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就是他們在他方國土裡邊開化眾生的時候,一定要先讓他們把這種知見先建立起來。建立起來以後再進一步引導「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什麼叫常倫諸地呢?就是在我們這裡,比如說咱們娑婆世界,我們修行成佛。這段時間一直給大家在講,說有五十二位的階次,一地又一地,次次的,這個每一個地步往每一個地步往上修,這是叫常倫,就是這是常法。都得這樣,不能出這個。

我們常說的倫就是天倫之樂的意思。就是在這兒大家都是這樣子的,必須這樣子的。但是從極樂世界往生的菩薩,再回過去度化眾生的時候,他就可以弘揚淨土,是超出常倫諸地的。他把淨土的教法,橫超法直接帶到娑婆世界來,進行演繹。他方國土去進行宣說,這樣才叫做「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所以說菩薩往生後再乘願回收的功德來講,就是等於說這樣的菩薩,其實他一旦往生了以後,首先他是「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他的主修道場都在極樂世界,必竟成佛。那麼分身散影的道場就在「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供養佛也罷,開化眾生也罷,立正道也罷,甚至宣說淨土也罷,但是所有的這些功德體現在哪裡呢?你看最難的最可貴的是什麼?「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不這樣我就不成佛。什麼叫「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他以極樂世界的主修行道場,再散影的到他方國土去修行,同步的時候當下就修,在我們這個世界最難修的普賢十大願王,普賢之德。

確實我們這裡太難修了,你說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我們倒著來說普皆迴向,我們能普皆迴向嗎?我們總是捨不得那一點功德生怕迴向完了,一定要留點給自己,給自家眷屬。普皆迴向就是說我一點都不要,全部給眾生,平等的給眾生。我們有時候如果這樣發心的時候,心裡還得咯噔一下說,啊呀這就沒了,捨不得了。

你比如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當然在禮佛,都給大家說先開始多拜佛。皈依的時候首先要迎請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寶。那麼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我們禮過去佛我們知道,過去的燃燈佛,迦葉佛,也可以。禮現在佛我們也能做的到,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設教教主,阿彌陀佛在西方正在說法,都能禮,可以禮。但是禮當來佛能不能圓滿就不一定了。

可能當來佛彌勒佛,我們能圓滿說一心頂禮,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問題是未來佛,一切我們現在現前的眾生,都屬於未來佛。你能禮敬的下去嗎?你能知見上把他平等的說,過去的佛跟未成的佛現前眾生一模一樣嗎?像常不輕菩薩一樣。你說可以禮敬一切諸佛,現前的這些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好可能跟你比較親密的,或者說不太搭界的,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的。但是最最親密的你能禮敬的下去就不一定了,你的冤家仇家你能不能禮的下去,就更不一定了。所以說「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光這個禮敬諸佛,普皆迴向乃至隨喜讚歎,我們常說隨喜讚歎,是多沒有成本的一個修行方法,做不到。天生的這種嫉妒心就是做不到。什麼事都隨喜,平等的隨喜那就更難做到。

但是這一切在極樂世界,全部能夠做得到。因為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設進去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菩薩們的總體的這種精進修法。所以這一條願,可以說是菩薩現起剛才所說的還向所得的利益,不管是住在一生補處的這種地位,還是說到他方無量的世界隨順眾生,都屬於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以這樣的情形,等於說在他方國土,特別是在娑婆世界幾乎是沒門的,所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我們要每一句每一句體悟這些教法,這些言教。甚至四個字的這種形容,他裡面就密含了好多這種不可思議的跨越和淨土根本稱性的功德法海。所以這叫「菩薩一生補處願」。這樣的甚深法門,這樣的修行境界,如果說就我們現在沒往生,還在求往生之前,這樣還能不能往還再說的話,確實是不可思議的,是不搭界的。就是幾乎是提鞋都沒有資格,設想都設想不來的。但是一旦成功往生了,就持平了,就具足了。所以說這是二十二願。

我們再往下看二十三願。二十三願是「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個就等於說,開始剛才的那一願算是總願,從第二十三願開始是這條總願的分說部分,接下來的這幾條願。你看前面講到的說「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這是第一句。那麼這裡就開始講到「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所以這裡講到的前提條件大家不要忘了,還是「承佛神力」。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的願海功德。一入願海這種與佛同儔,就是跟佛的境界就同步了,雖然你是個凡夫,跟佛的境界同步修。大家不知道能不能會的上來。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在我們這簡直不可思議的,所以常說果海因緣,因緣果海是相通的,就在這個法上見分曉。

你們看,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什麼情況下知見與佛同儔呢?前幾天剛剛在楞嚴的法會上,我不知道這裡聽法的有沒有在聽楞嚴,應該有。講到天台的「六即佛」。天台的六即佛,是從凡夫修到佛的六個位次。那麼「理即佛」「名字即佛」是頭兩位,到了「名字即佛」的時候,就等於什麼呢?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如果說在教法上來講叫做「大開圓解」。這個「大開圓解」我們通常所形容的就是他的知見跟佛是同儔的。這個知見是很重要很重要,怎麼能夠說與佛同儔知見如此重要呢?禪宗門下特別講究見地,其實不僅僅是禪宗,我們學佛也特別講究這個見地。

今天晚上我還跟另一位大德法師在商討。我說確實現在現階段,只能我們以這樣共同的一塊往前走。他也說,說我們現在講法很多時候是什麼?以知為見。他說真正的要以見為知。什麼叫做以知為見呢?就是說要以我們現在所看到這些書上,佛門中的這些祖師爺們,或者說他們這些大德菩薩們應現,他們以他們修行功德所見到的那個層面,那個境界說出來的一些見解。但是這個見解我們還沒證到,沒悟到,那麼我們就只能隨順著佛菩薩的教言,祖師教言去知道他們的見地,這叫以知為見。我們只知道他們的見地,我們就當作我們的見地。其實我們不像他們一樣是真正知道,見到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見地在我們來講,只能算知識。很多時候大家其實也知道我們現在的講法,就是這個水平。只能結個因緣,法緣。然後了解了以後,可能種一個很好的種子,相續中把這個聞法的功德相續下去,那麼會有好的增長,真正的見慧把他給拔出來,見地,見到了。但是現在我們還是以知為見。

但是真正的這些祖師們講法,他是以見為知的。就是以他自己所悟,所證的這個境界,作為所知的表達,讓我們去領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說知見開了,開了智慧就知見與佛同儔,就跟佛的知見一模一樣了,不管是從知從見。但是我們這個世界雖然你跟佛的知見同儔了,修行人你還得從凡到聖慢慢的去修,你一點煩惱還沒有斷呢,你得對治習氣慢慢的向佛邁進。

而淨土這個願海你看。「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遍至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這是只有佛才有的功德呀。如果說從行為上來講,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才能到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現前一念頓見嘛。大家為什麼說,你看說打破時空以後三世現前了,時間打破三世現前了,空間打破了十方現前了,所以十方三世就像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所形容的境界一樣,這個時候全在佛的覺行圓滿中顯現了。那麼這樣的功德,由佛具的功德,一個往生的凡夫就在佛的願力下,跟佛一模一樣的具足這種修行功德。

所以我們這兒的凡夫開悟了,知見與佛共,行為還是凡夫。在極樂世界這樣的凡夫開悟了,不但知見與佛共,行為也與佛共,這樣的加被力。由於這樣的加被力才能夠具足說。「一食之頃,能夠遍至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一食之頃」就是其實他並不是說,真的吃了一頓飯的功夫,你的速度那麼快,而是一念的現前,一念心海就具足了這樣的功德。真正我們這兒開悟的一些大德講過一切的萬物就如凌空影像。就像《楞嚴經》裡《圓通章》說了十方諸佛國土,週遍圓明的。像淨琉璃內懸明月一樣,這樣映澈表裡的。所以我們想一下這種聖功德,佛功德,一旦往生的凡夫,就能具足這種修法。我們在這的話不要說具足這種修法了,這種想法都想不起來,這種境界我們都設想不過來。但是阿彌陀佛不這樣他就不取正覺。所以這叫做「普供諸佛願」。

大家記住,國中的菩薩往生了以後,我們就可以隨時一念親近十方三世,無量諸佛國中,諸佛菩薩和他們的清淨海眾。乃至他們那裡的,說實話還可以客串一下。去他的佛國裡面幫助這些主教的佛菩薩們,去度化一下眾生。在他們的國土裡面,可能有的眾生還沒有得度。那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隨時就可以去他那兒去客串一下。就像經文裡面不是有時候描繪,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正在說什麼法門,然後他方國土的佛就知道了,會對他的上首菩薩說,往東方多少多少恆沙諸國,有釋迦牟尼佛正在說《法華經》,正在說《圓覺經》。然後這個菩薩就來了,啟問呀,領受呀,一唱一合,還讓本國土中的這些未得度的弟子因此因緣而得度。這都在往生以後可以做到。為什麼?能夠遍至無數,無量億。

大家要知道這個「遍至」,不是說從一個到一個,從一個到一個那累死了。像我們現在人你說從天安門趕到景山,再從景山去國貿到王府井,你一樣一樣的,不要說坐公交什麼的,你跑去,開著車連一點都不堵,你也得有時間性呀,一個一個的去。這裡的「遍至」就是指的十方為一,一為十方。整個這裡打通,不動本座而起身動作週遍十方,這樣的一種境界。所以才說跟佛是同儔的。不動本座中起身動作,這是第二十三「一時普供諸佛願」。

第二十四叫做「供具自皆如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就是說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在他方供養諸佛的時候。你像我們的話現在到廟裡面去供,一定是大包小包的帶著,採買一些供品,請一些供具,法寶然後供到道場裡邊。那這一念頃到十方國土,隨身帶著的話得帶多少呀。怎麼辦呢?「現其德本」。就是在諸佛前「現其德本」,如果你想供養什麼就會出現什麼。即刻應念即至,悉皆如意。就是需要供什麼,就去供什麼,如果不這樣的不取正覺。

這個可以說就是法藏比丘他是怎麼來設身處地。他用他的修行的時候用法眼看到,他方國土有一些眾生想供養佛,但是他沒有這個供養的資糧,也就是說沒有東西。那麼有他方國土的一些眾生資糧是具足的,但是他沒有福田,不在諸佛前。大家知道我們常說佛的十號叫應供,如來應供。這個應供跟阿羅漢的應供還是不一樣的,佛叫做全應供,全功德,也就是真正九法界的福田。唯有佛是天中天,聖中聖,最大的福田,所有的福田中是最殊勝的。所以有的時候一些國土裡面說有這個福田,佛在,但是他沒有供養的資糧。有的世界裡面是有供養的資糧,沒有佛。如果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那麼就不會生起福慧圓滿的功德。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都能夠如意,就是需要想供什麼,馬上就現前了。那大家想為什麼要說現前如意,而不是帶著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都知道所供養之具叫四事供養,就這個供養三寶特別是僧團來講,供養醫,藥,臥具,飲食等等這叫四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藥品。那麼有時候我們在道場裡邊也有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及至有時候我們去看到有一些幢,幡,縵,帳,等等道場裡的莊嚴具,這都屬於一種供養,確實是如此。就是這個供養也是要因時因地,因發心的。你說我們這兒的供養是因為我們這兒要吃飯,所以說就要飲食供養。那我們這兒要生病,所以就要醫藥供養。他方國土如果說人家那不是用咬著吃飯,不吃飯怎麼辦呀,不生病,都不生病那你供養藥品是多餘的,這是添亂了不是去供養了。或者有一些地方的話,人家自然衣食具足的話,你就不要去供養衣了。在這樣的國土裡邊,我們這兒的這一套供具就不流行了。

所以真正這樣的為什麼叫「現其德本」。就是從他的修行功德中顯現,所對的境在哪個國土,流行什麼供具,他就現前什麼供具。在哪個佛前,供養什麼如法,他就顯現什麼供養。是這樣才叫做「諸所求欲供養之具悉皆如意」。因為他方國土裡面沒有這一套。只能在當時的情形下,到這個國土裡邊,供養他國土裡邊,所流行的這種供養這才叫做「悉皆如意願」。

說到供養特別也多說幾句吧。你看這裡講到的這個供養之具如意者,就是我們剛才說了嘛,要因時,因地,因情況來供,要看我們的發心。也不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就咱們這個國土,你看我們現在供養,有時候就是這種發心他可能也做了好多,但是發心不細,要麼是他出了錢,弄的這個東西很粗糙,他也搞不清楚。要麼就是說,供是供了,就不到位,中間散落了很多等等,這都是我們現在現前,人的一種漏劣性吧,出現的這種不如法。或者是有時候,供的也不需要。你比如說這個地方很多他都用不了,你還繼續供,供的弄的好多都放壞了。這都是屬於不是說剛好,這裡講到的說,所求之欲如意給供的。

我記得我有一次去終南山的時候,終南山有一個延壽寺,在延壽寺裡邊有一個很老的古廟的小殿堂。那次確實是把我真的是很感動震撼吧。廟堂裡面佛像也非常的奇舊,所供養的這些幔帳等等也點了燈,就是很古老的一個廟。那個佛像都說白了說實話罪過的說了都不怎麼莊嚴,都是以前泥塑的佛像。但是就在佛像前的前面的頂上有一個手工,就像這個四方連續文一樣一樣的一格子一格子這樣,每一塊布顏色都不一樣,連起來了整個大概有被面那麼大。每塊布雖然顏色不一樣,也很舊了,被香薰塵埃熏的很舊了,風化的好像你拿一下就能撕破一樣那種感覺,像出土的一樣。可是每一塊上面,都用手工繡的吉祥物,寶瓶,壽桃,乃至等等就是這些,然後四邊還非常精細用以前像我們縫褥子一樣有邊,黑的邊,中間是彩色的,相信那個幔帳已經很久很久了,但是依然供在那裡。當時我看見這個才想起說,這確確實實才叫做功德無量。我們現在好多時候供是供,但真是功德有量。不用心不能說不發心,是不用心,或者說沒用對。這就叫不如意嘛,這裡講的。

你發心者也不能如意,受供者也不能如意,這件事情也不如意。但是極樂世界的這種供養法,都是到哪個國土該供什麼,如法,正好雪中送炭,該供的都能夠現前如意的顯現出來。所以每一件供養,每一次供養他都是非常圓滿的叫做「供具自皆如意願」。這是第二十四願。

那麼今天我們還能講一願,還有一點時間,就是「菩薩演一切智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這句話比較短。那我們來看,前面還記得剛才頭一條開始,第二條講的願就是「一生補處願」。他除了「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外,還有一個叫做什麼?「開化恆沙無量眾生」。那麼你要去「開化恆沙無量眾生」,那不是說光供養就行了,你得幹什麼呢?得說法呀。這就是法藏比丘看到有一方的國土裡邊,雖然這些菩薩們能夠供養,但是他說法的能力不足。由於這樣這個供養就不能夠圓滿,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以他就一定要為了讓供養的最高層次,法供養顯現出來,那麼他就加持到說,一切往生到極樂世界菩薩,都能夠演說一切智的能力。

一切智,這是佛的究竟智慧。這個就是有一個名相上的差別我跟大夥說一下。一般我們都有三種智,叫做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一切智是指的阿羅漢的智慧,道種智是指的菩薩的智慧。只有一切種智才是佛究竟圓滿了,具足了一切智和道種智,同時正反可以靈活運用的,這樣的一種智慧。但是這裡的一切智,並不是阿羅漢具足的智慧,而是就指的佛具足的這種智慧。梵音裡邊大家可能知道,梵文裡邊把他翻譯成叫作薩婆若。就是有時候又叫老般若,我們漢文裡邊有一個就是也常說的話,但是也比較好像口語一點叫做老般若,就叫薩婆若。也可以叫後得智。

那麼這個一切智,他的這種智慧,就是說如實的了知一切世界,一切的眾生界,乃至有為無為法中,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這些因果差別。那會兒有外道就對佛的智慧不是有質疑嗎,他就在一個林子裡面劃了個圈,就問佛說,你說這麼多林子裡面有多少葉子?當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有多少多少片葉子。後來這個外道偷偷的把另外的圈外面的,又拿了些葉子給加進來,又問說,那你覺得現在有多少呢?這佛就說,現在比剛才又多了多少葉子,說的連一片都不差。當時外道就為佛的智慧所折服了。

所以這裡來講,其實從總相上來講叫做一切智。別相上另外一種稱呼叫一切種智。是這樣的一個智慧。那麼這裡就由於具足了這樣的智慧,才能夠說法無礙,具足種種的辯才。我們說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都具足了這樣的一種智慧。那麼法藏比丘在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時候,他就說,如果到了極樂世界的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就是到我這兒立刻就要具足這種說法的功能,具足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的功能。

這樣才能夠圓滿的真正意義上去「開化恆沙無量眾生」。大家要知道開是什麼呀?就是給大家開佛知見。化是什麼?就是度化他入佛之道。那麼你要讓他開,要讓他化,那只有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得講法呀,得說法呀。那這種說法,你除了要有因緣之外,你得要有智慧的折服。那智慧的折服,一切的眾生這不光是針對咱們娑婆世界。他方國土裡邊有的這些眾生們,他天性很可能人人都是阿羅漢。在方便有餘土裡邊,就所有的眾生都是阿羅漢。那你在那兒去度化,攝受他往生極樂世界,那你必須要有一切種智,就是這裡講的一切智的功德,你才能把他攝受住。否則你還是凡夫智,你去給人家阿羅漢的智慧,你能夠開和化嘛。你自己都沒開,沒化。所以說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才可稱之為究竟圓滿的具足開化恆沙一切眾生的功德。

你看這裡的話,這幾願我們再往前推一下,就完全跟前面「一生補處」的這條願力是相脗合的。看說「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如來,開化眾生」,那麼無非就是讓他們立上無上正道,修習普賢之德。後面我們講的從二十二願開始,幾乎二十三,二十四都是他的分願。就是前面的這條算做總願,這條是分願,進一步而說的。

那麼今天講的這幾願的內容,如果說攝這些,像我們這個世界初機眾生來講,他都意識不到這些願的珍貴之處,就是往生後這些福利能夠意味著什麼。那如果我們對於教理,修行用過功夫的人,都知道說能夠一入極樂聖境,即刻就現前這種,佛的果地功德的行法。以凡夫資歷來修佛之行法,這永遠都是一個極樂世界的主旋律。這種主旋律,一直要唱到我們究竟成佛的時候,持平了以後他才停止,因為不需要了。可是這樣的主旋律幾乎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根本沒有這樣的教法。就是你想出來也達不到。但是在極樂世界全體現前。請大家生起稀有歡喜心來了解,在彌陀願力下面的這種種的加被,殊勝的這種大跨越功德。當然這一切說是說得視野這麼高,都是要我們得腳踏實地的去往那兒走。這所有今天講的願力,前提是什麼?都得往,都得生。往生不了是不行的,得不到這好處。那要往生就得用真心,深心,至誠心的來去念佛。在信願的基礎上。

前幾天的備課,也看了一些大德的開示講到。有意思,也跟大家說說。看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因為現在大家有的也在實修群裡邊,每天迴向,一天多少。有的我們也會拿著計數器,念佛珠,有的念佛珠還盤的挺好的,真的顏色也很深了光溜溜的。那麼盡量避免口念彌陀心散亂,泛泛悠悠的這種念。當然這樣念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它能不能在往生的時候起作用就不知道了。為什麼呢?佛門裡有個公案很有意思。說有一個人一直念佛,結果往生了以後,到了閻王那兒了。他覺得說他老念佛怎麼到閻王老爺這兒來了。然後閻王老爺就把他念的佛號,就給他阿賴耶識,取出來就像麥子一樣,說抬一個鼓風機把他念的佛號給吹一下。吹的時候呢,所有的這些佛號,就跟那個搓下來的麥杆皮一樣,都被吹走了,裡面只剩下一棵麥子,就只剩下一句佛號是管用的,停在那兒了。最後調查了一下,記在生死簿上說他念這句佛的時候呢,當時來了老虎,在野地裡碰到老虎嚇死他了,被追上了,趕緊下意識的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因為害怕真切的念出來了。其他的都是虛念的,都像麥皮一樣被吹走了,就剩了那麼一棵。

所以我們在學習《四十八願》的時候,不但要嚮往極樂世界往生的這種樂,還要思地獄苦。樂和苦永遠是敵對的,你能得到怎樣的好處,就意味著同時有同步的危險,看我們來怎麼樣取捨,欣厭。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隨喜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