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第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

各位,今天開門紅一樣,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隨著又是新一年的開始,這個新學期我們繼續講我們的淨土之路。在上一次的時候,我們中間休息了一個學期,今天之所以開始要講到《無量壽經》,就是跟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一遍,圓滿我們淨土之路三部經典,根本經典的學習,因為大家都知道此前也講過《阿彌陀經》,也講過《觀無量壽經》,所以今天再把這最根本的大經開始發心學習一遍,可謂我們淨土之路的這個理論也算是完備圓滿。而且這部經典歷來稱之為大經,所以它在淨土三經中的份量其實是最重的。本來今天跟大家約的是這一期開始講《彌陀要解》來著,後來想想因為《彌陀要解》可以放一放。我們先還是把這三部根本的經典學習完,也符合我們對於淨土經論的學習次第,是以經為根本。

我想來學習這部經典除了我們端正依然的聞思學習的發心,精神面貌和長久的安忍堅持,因為聽經聞法必定是入道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加行,可以說也是常我們說的是修行的正在進行。所以其實給大家一再再次地講過說,如律如法地聞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發心,能夠共造這個往生的殊勝因緣。

當然今天開始我看到諸位手裡都有一本了,今天基本上看不到,可能連經題都講不到。今天我們主要就是講學習這部大經的開篇。首先建立一個見地,其次說四點,也算要求也罷也算效果也罷,這是我們今天主要的內容。為什麼要設這樣的內容,今天只講一個開篇的板塊呢?我想咱們如果說涉及到淨土,或者已經深入地來修學淨土的,已經幾乎是成為一個常規的知見了,這甚至我有時候覺得在備這次課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有淨土有點千古奇冤一樣,冤在哪裡呢?就是我們一般常用習慣的提倡說為什麼要修淨土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直接往生極樂世界,把生命依托在這樣的一個終極目標和形式上。很多時候咱們佛教的信徒,特別是比較能夠全身心地靠倒的這個淨土分子吧,幾乎都會講說考慮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契機契理,那麼現在是末法時期人心太陋劣了,其它的都修不了,所以說這個基解,因為根機,解理解法的能力太膚淺了,根性太暗鈍了,那麼靠自己實修實證上不去,所以才被迫無奈不得已而為之來修淨土。這是幾乎我們成了一個考慮到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生在五濁惡世,在《大集經》裡面也講過麼,說末法時期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連一個都稀罕。唯依淨土得度生死,所以我們就形成一個常法,很多時候包括跟同修們,有另外的法門一塊兒這樣溝通的時候,都覺得你一定要學淨土,你其它的修不了了,因為我們在末法時期五濁惡世,根機不夠了,所以才說修不了難行的通途之法。

所以好像就是希望渺茫了才觀機逗教,大家以淨土為歸,當然這是對的,前賢往聖大都是做如此的提倡。可是今天我們想讓我們眼前或者說我們的見解上更為一亮,就是說且不說生在末法生在五濁惡世,如果說現在哪怕生在佛前,每天常隨佛陀,常在靈鷲山祇園精舍講法,依然要修淨土法。首選淨土,全身心地投入,直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希望我們今天把這個開篇聽了以後,至少建立這樣一種可以說是為淨土法門平反,因為它的法門殊勝顯現,不僅僅在沒辦法了才修的,而是還有其它的辦法依然我情歸淨土。

這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個前奏的開篇。那麼我想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下,當然,因為第一講我不知道諸位聽法的久近或者說接納的這個深淺,反正先來點乾貨吧,大家總歸都在學習佛法,都知道一說學習佛法,在我們這個國土,在釋迦牟尼佛所設的教法中大家都知道,我們就不講淨土,今天從什麼呀,都知道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講空的,是不是?在娑婆世界都是提倡空的,出家叫作遁入空門,你一皈依了,別人就說你四大皆空了,不能跟我爭鬥,把利益讓給我。都講空法這沒有錯,大家都知道《心經》裡面也說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的就是空性的般若智慧。所以我們今天索性潛通這個淨土就從般若講起。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我們坐在這裡,大家都有六根門頭,眼在看耳朵在聽,就現前的境界中就能體悟空性,那我們能抓得到嗎?所以我們第一個比喻,今天我們用三個比喻,第一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從這兒來講起淨土。我們講空性的時候,我們是否真正意義上能夠把握到這個空性?盡管諸位都知道說萬法皆空,我們從理論上辨析的比較清楚的時候,但是指導修證的時候就不一定了。我要跟大家講因為空性的見地,不要說見地,就是說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難度是非常大,不是我們空口就說這麼一句空就可以了。因為要跟大家交代,就是佛門裡面講的空有兩輪叫兩種說法。那麼為什麼老提倡向空修,向空去邁進,向空去解脫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立足的是一個真實有的世界,始終在有法中,什麼都覺得是現實的,物質的,確實的,真實不虛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要知道真正的空性,它不是說有的層面,也不是說我們現在說的這個空的層面。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聽進去,它是超越了空有的相對對待法,然後還不能偏空不能偏有,又把空有完全包容這樣一個中道的,現前的,當下的,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這樣一個感覺,這也是相似說法。

所以說但是我們現在凡夫聽法我知道,包括我在講諸位在聽,大家無一例外地都會立足於有的層面,無一例外地理解為一說空就空空如也了,雖然我們也在讀《心經》,也在講《金剛經》,知道這是由文字般若來提倡,但是基本上都是嘗不到空性的真正的本味的。你看甚至也有時候,修的阿羅漢已經入了聖位了,大家知道阿羅漢已經是聖人了,他所證的空還叫頑空,不是真正意義上完美意義的空性。所以首先第一個見地,我們就要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是緣起性空的。

就像咱們今天一場法會,四面八方奔來,然後就是這麼一講,一個半小時完了又各自散去。就在這個情形中不斷地顯現的都是空性的,只是我們現在立足於有的層面把它執著固化了,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它一定是超越了空和有的執著,又包括了空和有的現象,叫作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這麼講大家能聽得懂嗎?把這個辨析清楚,就是說原來空性指的就是一切不真實的幻象,但是真實的空性就是從這個幻象上來體現的,所以我們首先你要定位佛法,這個東西定不准,以後你的心都是散的。不是離開我們現在虛幻的本身而別有一個真實,就是從這一切法上見到它如夢幻泡影的本來面目,而依然在這一切法中穿梭來往,就是生活在其中的。所以大家一說到佛法就在生活中,人間佛教,都是指向這個根本的義理,緣起性空。

那為什麼要跟大家講這樣的呢?就是說在我們凡夫聽空一定是執著於有的狀態,不能與空相應的,所以體悟不到說一切有法當下是如夢幻泡影的。而是總是我們在想追求空的時候會怎麼樣?總是試圖把它給抹殺或者說除去才以為是空的。所以說我們下意識地說到空的時候對於淨土,我們通常都把說淨土是指有的,有求的,有東西分別的,有染淨曲直的,好像說就完全違背了佛法的空義了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同修或者師兄弟之間,乃至法師之間都為這個淨土的教義和通途的法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會不到一起,會有牴觸。其實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已經走入到什麼了,很危險的斷滅空或者是頑空中了。這個上面大家一定要釐清。所以在這樣的要求下他就會覺得說,哎呀你具足這麼求信願,一定要往生,這跟佛法的空性的這個常法的步調不一致呀,從此就開始誤解空意,更不能夠了解淨土的直接痛快。

所以請大家,實際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是不與淨土的教義相違,反而恰恰是我們發願深信求生淨土最根本的理論所依,大家要知道。正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法藏比丘當時阿彌陀佛的前身才能夠建立淨土。正因為如夢幻泡影,我們才可以信願往生。正因為如夢幻泡影,我們才可以從染—凡夫,做淨—聖人的跨越。我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何以故?大家想想你說如果法,一切的世間的現象不是如夢幻泡影的,咱們不要說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就不說了,連因果輪迴都建立不起來。你們想過沒有?如果一切法不是夢幻泡影,不如幻化就是實在的呀,永遠真實的,你怎麼轉化前身後世呢?怎麼發展前因後果呢?

我們真實存在的話它就是這個東西在這兒永遠都不會變幻,那它就是真實的,主宰的,不變的,不是如夢幻泡影。所以因為我們在這個如夢幻泡影的法中,就是現象世界中,見不到它如夢幻泡影的本質,就顛倒地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所以當這個如夢幻泡影的輪迴、因果、升沉,有苦樂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覺得說它是真的,就去感受。但是這絕不是真正的空意。所以你真正能了解的這個你就知道因果才等於空,輪迴就等同於空,往生還是空,因為空所以有因果,因為空所以能夠輪迴,因為空我們恰恰才能確定往生。我不知道大家作意一下,作意就是你們設想一下,你想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如夢幻泡影,極樂世界也是如夢幻泡影,我們在這兒修行,天天提倡大家信願行這其實也是夢幻泡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發的也是夢幻泡影,能生的我們的還是夢幻泡影,接引的西方三聖也如夢幻泡影。這是對的,不違背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不能成立不能實現。但是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要修淨土,就是在一樣的如夢幻泡影法中,我們在這個世界全部都當真了,沒辦法幻化起來。包括我們聽到這個,你下意識你們聽到如夢幻泡影這句話,馬上就當真了。我們可能哪裡知道說我們現在正在如夢幻泡影地進行呀,依然在表達著如夢幻泡影,我們做不到。我們就一聽就說,原來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一定要信的。正因為如此,既然當了真,那只能在真的世界中進行啟動機製,只能在這樣真實地相信極樂世界,真實地相信阿彌陀佛,真實地發願,真實地一生就要往生西方。必須依著這個世界的水平來匹配同步進行我們去修行,這是把大家先拽到高處,然後再從高處往下滑,然後高低之間你看看怎麼走。因為我們現在一說既然如夢幻泡影了,那麼就是說,既然如夢幻泡影你還去極樂世界幹什麼呀?不要去生了呀,呆在本地就可以了。很多我們現在所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原來在這兒都屬於邪知邪見,給大家講。當你說的時候,當真這麼認為的時候,已經你就不是如夢幻泡影了。

所以導致我們如夢幻泡影的家庭、事業、財產、眷屬一個個我們都如夢幻泡影不起來,反而說如夢幻泡影的淨土不必生,這就是斷滅空性。大家記住,再有人如此認為就屬於斷滅空性。佛說了執著有,像須彌山大都沒關係可以化,執著空,像芥子那麼一點點很難度了再就。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有時候讓他勸他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相信極樂世界,他怎麼也信不起來,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正因為夢幻泡影見不到這個空性,所以才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阿彌陀佛的願力中一到極樂世界全體自然的如夢幻泡影的智慧即刻就開始顯現了,控制不住地顯現。你們設想一下這就是往生的意義,在我們這裡全部當真,一旦成功往生,全部夢幻,自然夢幻,那應不應該往生?所以大家想想正因為是如夢幻泡影,我們才能往生,如果不如夢幻泡影,我們一個是真的娑婆,一個真身,這都是真的,你怎麼入蓮池海會?所以這個法是絕不會變的,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包括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還得修這個如夢幻泡影,是這樣的一個機製。

所以我們才這裡今天斗膽跟大家說一句,這種話說的時候,怕你們的見地上不來,那麼畢竟我們講法也這麼久了,聽法也這麼多了,念佛念的可以說這境界跟上來了,包括可能我自己講法的積累也夠了吧,今天因緣到了我要告訴大家說,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的,娑婆世界,極樂國土,我,阿彌陀佛,咱們大家都是。可是問題是這個如夢幻泡影,它就能很奇妙地往生,往生是真的呀。就好比說天上的月亮它下不來,地上的水上不去,可是這個水中就能顯現月,這個月就映在水中呀,你說這是為什麼?但是它月亮就真的映在水中了,水裡面真的出現了月亮。我們往生就是這樣夢幻泡影。所以祖師們也說東西不相往來就能夠感應道交呀,凡聖各住其位就能夠頓然往生呀,全部的道理為什麼支撐著呢?就是由於如夢幻泡影。所以大家你要想把淨土給紮在心裡,必須先從夢幻泡影上著手,否則你過不來。看你能理解到哪裡,沉不到底兒呀,沉不到底兒,別人一說的時候你就又可能動了,或者這個法沒紮在心裡,別人從另外一個角度闡述佛法,因為佛法是通的呀,正反面,結果你是正的看得久了,他從反面開始說,你就受不了了,有礙了,障礙。

所以說既然如夢幻泡影,我們就當真去信願行,依然在夢幻中行,但是極樂世界佛力加被,現證這個夢幻之法,還是在夢幻中,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供養諸佛。都叫作夢幻佛事。所以第一點大家要記住了,之所以淨土法門體現的雖然跟我們常法,就是在這個世界的空法,看上去是有別的,但是理論的本質完全是一個味道。能理解嗎?就是一切如夢幻泡影的法全在其中並不相違,而且淨土法門的絕對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是什麼呢?不去追求空性,我們現在去追求空性,十有八九是東倒西歪的,我見的太多了,包括那些禪和子們每天都那麼捨身忘死地參,入不進去,福德不夠。但是雖然它不去追求空性,但是它完美地在體現空性,就是往生本身就表的就是如夢幻泡影法。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夠聽懂這裡?所以第一點,我們要記住為什麼說生在佛前依然學淨土,就是因為它潛通常法,潛伏的潛,就是暗地裡,就跟我們真正的佛法的唯一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現在證空性,證無生太難了。

大家知道我們說的《金剛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知道只有到通教的登地的菩薩才能夠又無住又生心啊。在此之前生心的時候他就無住不了,無住的時候他就生不了心,你可能理解嗎?就是起心動念的時候,他就一定是有住的,如果他要無住,他就不能起心動念。所以想想念佛就叫巧入無生,什麼叫作巧入無生呢?就跟你吃糖一樣,他給你一塊糖,這糖裡面包著藥呢,你不要管這藥,你吃糖就把藥吃進去保準治病,所以叫巧入無生。所以因為無生而無所不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想怎樣就怎樣。因為無念而無所不念,所以到了極樂世界想去度誰就度誰,就這樣。所以第一個我們就要記住真正的表達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真實境界,反而恰恰就是往生淨土一法。這是第一點,第一個譬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第二個比喻就是要聯繫到我們常說的,你們聽過沒有一句話:開悟的楞嚴,還有什麼?成佛的法華,一般我們都把法華比喻成在這個世界我們成佛的純圓獨妙之法,就是最佳的法。大家讀過法華經嗎?有讀過嗎?你們聽過裡邊有一個大富長者窮子喻沒有?都讀過,有哈,什麼叫大富長者窮子喻呢?其實就把淨土的妙道給暗合在其中。那我們第二點就講為什麼要生在佛前要修淨土,這是就是能夠得真實大利。你看在《無量壽經》裡面說:如來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彌陀經》裡面講: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

所以第二點我們為了說淨土的這種情懷,首先墊點咱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大富長者窮子喻,在《法華經》的信解品中,信解品中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這麼一段典故,須菩提大家知道吧?《金剛經》也是給他講的,他叫慧命須菩提,就是佛的慧命都是由他來續的。那麼當時這個釋迦牟尼佛給須菩提授記,授記就是授記你在什麼時候成佛,國土是怎樣的,多少劫正法,度多少眾生,全給他說了。說了以後這個須菩提就歡喜的受不了,大家知道嗎?歡喜的受不了就雀躍的就是說,哎呀,我跟著佛陀出家居僧之首,是首席十大弟子,說年並朽邁就是我活了這麼老了,從來沒想到再進一步地修,因為他是阿羅漢二乘人,說再進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世尊以前給我講法的時候,說了這麼久,我當時老在聽,我只是修的是念說空相,無相,無作等等這些,說我與菩薩的遊戲神通,淨佛國土這些法我想都沒想過,一點都不愛聽,只有佛今天給我講了這個授記以後,聽到這樣的稀有難得之法,他自己的感覺是什麼呢?說無量的珍寶我不求就得到了。大家知道不求就得到。

在我們世間不求就得到,除非你幹嘛?幹什麼呀?託夢呀,啥都沒求,自然就來了,這是幹什麼?你一定有一個大富長者,就是你爸有錢,繼承嘛,直接繼承遺產,這就你一點兒都不要那個什麼,直接就過來成了你的了,而且早就是你的了,就等著你去受用。所以首先我們了解什麼叫作大富長者窮子喻,就是為了成佛,講這個《法華經》裡面成佛,成佛的時候好多人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也不敢這麼去覺得我也能修行佛法,我將來能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樣,他不敢這麼想。後來佛給他們講了以後,他們自己說原來如此,就自己在那兒自說自導編了一個場景一齣戲。這齣戲是怎麼樣的?就是比如說有人年幼的時候就離開了父親,比如說咱們流浪在生死苦海六道中的我們,小的時候離開父親就走失了,長到十歲,二十歲,一直到五十歲,已經長得很年老了,還是窮困潦倒,自己去到處去乞討。那麼乞討的時候,他有一天乞討到他的故鄉故國來了,到了故國以後,他的父親已經就是說突然間發了大財了,整個家裡的這個奴僕、牛羊,車乘,戶吏,等等就是整個國土(家產)富可敵國,他的父親已經到了這地步了。

那麼這個父親發了財以後,他的兒子找不著了,離開五十多年了,這就從來沒有跟別人說起這事兒,就自己一個人憋屈著,還自己想說我雖然有這麼多的財寶,可是沒有兒子,一旦有一天我沒了這些財物終究要散失的,沒有一個可以囑託的人。所以這個時候他每每想起自己的兒子就覺得說,啥時候讓我兒子回來把我的遺產繼承以後,我就說意思就是他心裡就沒有什麼罣礙了,就會這裡原文是坦然快樂、無復憂慮,沒有憂慮,這叫愛子心切。那麼結果這個窮兒子流浪到他的故國,父親住的這個地方的時候,遠遠地就看見他爸,整個這個僕人圍繞,這個坐著七寶就是羅漢床,腳踏的都是紅木傢具,就跟咱們現在的人一出來坐的豪車,大家恭敬圍繞,寶帳華蓋等等,香水莊嚴到處灑的是香水。他一看這就說這麼有勢力的一個人!他嚇壞了,他覺得這個人肯定跟我沒關係,就後悔跑到他跟前,就說萬一被他跟前的這些隨從們把我抓到了,這不是我幹活的地方,我還是趕緊走吧,他想去找一個活兒幹。這種情況下他說我在窮人堆兒裡面賺一點錢夠吃喝就對了,呆在這兒萬一把我逮著了就慘了。

所以當時經文裡面作的是說: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就趕緊跑了。咱們就是跑了,就跑到這兒來了,現在跑到娑婆世界來了,窮人堆兒裡啊!貪瞋癡具足都是窮人。看見佛國淨土,離得遠遠的說根本與我無關,大家知道好多不能信受淨土的人就認為極樂世界與己無關。他不敢信,他不敢承擔不敢去繼承,他說哪兒有這等好事呀?不勞而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見到兒子,他一眼認出來了,哎呀歡喜得,終於有人繼承財產了,就趕緊命所有旁邊的人給我把兒子給抓回來,抓到跟前兒。可是抓到跟前兒,兒子不知道他的發心嚇壞了,當時就暈過去了,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了,休克了,休克了以後旁邊的人就拿冷水給他灑水,最後把他起來了。父親看到眼中了,說哎呀不敢這樣對他了,知道說兒子意志下劣,自己太豪貴了,所以就不要告訴別人這是他的兒子,說放了他放了他。這個兒子就很歡喜地又回到他那個貧民窟去討生活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想了一個招兒,就讓他周邊的這個僕人有長得比較不順眼的,看上去就是窮巴巴的沒什麼福德的人,穿著不好的衣服去找這個兒子去,到跟前兒說我們家裡有活兒,說幹什麼呢?天天「掏糞」,說這個活兒最適合你了,給你的錢不敢給的多了,略微比貧民窟裡面多一點兒。這個窮子就覺得說:好啊,給的錢多一點兒,我就去你們家幹活兒。這就慢慢上道兒了,為什麼?心開始發,有一點兒信相,這就叫:密遣二人,形色憔悴,在《法華經》裡面的原話,設了一個局。

那麼,這個父親見到兒子了,就覺得非常歡喜,就開始引誘他了,把自己的好衣服脫掉,換上不好的衣服,粗鄙的衣服,就好比這個監工的一樣,說大家好好兒幹啊。他就在那兒去了,完了以後他就湊到兒子跟前說,你是個好人,你是個好人!從今以後我多給你點兒錢,你就當我的乾兒子吧,我家裡這個管家也不在了,慢慢兒以後你這個櫃檯上取什麼呀,庫房裡面你幫著我點兒,我覺得你是個好人。這個兒子就覺得說這還可以,又給他加了點兒錢,他就慢慢兒在他們家二十年中慢慢地幫忙了,可是一直他的主業還是掏糞,不讓他掏糞,他受不了,覺得這個錢他不敢拿。大家要聽啊,這待會兒要用的。但是慢慢就是以義子自居了,這個在原話裡面叫作心相體信,就是慢慢兒心有點兒感覺了,但是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就是說還在停留他的自以為還是個打工的,不知道他是這兒的親生兒子,狸貓換太子一樣。

再這樣的話最後一幕是什麼呢?最後兩幕是長者開始有病了,有病了他知道他的財產就把窮的這個兒子叫過來說,你好好管理,我也有病了,我看你當我管家這麼久,你也不浪費,也為人公道,那麼你以後徹底這個家有可能我要交給你了。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兒子的下劣之心猶未能捨,還覺得沒有這麼好的事兒。最後一幕是這個大富長者也慢慢地知道了兒子已經心陶(通)泰,融通陶泰,這個融通陶泰的功德取決於什麼大家知道嗎?就是講般若時的時候,用般若整個的畢竟空不斷地給這個兒子講法,最後他才說原來佛果,究竟果就是法華涅槃,就是一個過渡時期。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才把一切的大眾叫到旁邊說,諸位要知道,這是我的親兒子,是我所生,我五十年沒有見,慢慢兒才把他找到,現在我要告訴大家我所有的一切財物全部不保留的就是他的。這個窮子聽到以後大歡喜說這樣大的寶藏我啥也沒幹就自然就來了,這就叫大富長者窮子喻,是法華七喻裡邊叫做信解品。

為什麼給大家講這個呢?就要知道最後大富長者是完全把他的財產,就是佛的所有的功德,一點兒都不漏地全部給了他的法王子。所以這個兒子你看從開始自己在貧民窟裡面幹,就跟我們說,說白了就跟自己說修點兒好功德吧,今天要這個佈施點兒,明天救濟點兒,這就等於說我們在哪兒呀?在貧民窟裡面呆著。慢慢兒地開始上道了,還有四念處,慢慢兒要觀無我、觀不淨等等這些一點點兒地修數息,好艱難呀,收不住自己的心。這就等於說好不容易到了大富長者家裡,雖然入了佛法,修的是小法,他不敢承擔呀,修的小法就天天那你就掏糞吧,知道掏糞說可以維繫你跟我發生的關係,但是最終絕不是靠掏糞你能像我一樣富有。最後慢慢當管家,這就開始修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就你好好修,猛猛地修,不斷地修,反正你就這幾十年一直修,可是不管你怎麼修,大家知道最後靠的什麼?還是靠的繼承。

最後徹底還是大富長者把這個家產送給他,他才真正成了大富者。所以就這個信解品非常的微妙圓滿。大家想想就淨土而言,你看一切的通途法門,我們都推崇說橫起往生佛國,就是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直接成佛,那麼一切的這個通途法門都是在此土成佛,那麼這個時候惠以我們的真實之利,就是我們都是窮子呀,大家要知道我們本有的家,就是這個大富長者家就是我們的,我們是極樂世界的獨子,一夢夢到娑婆,就是一走五十年的光陰。夢到娑婆以後窮困潦倒呀,現在生佛國就是最直接痛快地讓他繼承這個法財,哪裡有人敢去這麼認為,不敢接這招兒呀,哪有這麼好的事呀?就跟現在這世道這麼亂,說這是不是騙子,要不是這哄得我將來要坐牢嗎?你看這個窮子就是這樣認為的,不敢繼承佛果他的法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發現了沒有,整個從始至終這個大富長者的視野內全部是他的兒子,是不是?這就是阿彌陀佛佛光攝受整個法界眾生攝取不捨。就是我們所有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阿彌陀佛的視野中,他發願的時候,就是已經知道我已經離得這麼遠了將來要回去繼承。他修五劫的時候就是給我們賺家產,他淨土成立了以後就是把家產都給我們建立好了,僕人農夫整個都給你這一系列都弄好了,他讓你起信願行就是你還有那麼一點點兒的不相信,不敢去那就信吧,覺得這跟你無關那就願吧,那你覺得自己還要應該天天掏糞,就念著阿彌陀佛往這兒走吧。就是這樣的一個,所以佛力加被攝取不捨我們才能成就。大家想想,如果站在這個大背景下,為什麼我們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通途法門在這個角度來講,不是絕對的,在這個角度來講全是鋪墊,你們敢不敢信這個法?就是包括六度萬行,包括十二因緣的反觀,包括這個四諦苦集滅道都可以不修的,就念佛就行。但是念佛這個法你信不起來,不敢來繼承,那就先給你鋪墊吧,你先去貧民窟幹點兒活兒,在家裡來掏點兒糞,慢慢兒管個家,在櫃檯上,那就好了。所以這一切都是鋪墊,最終只有淨土為歸。

所以這麼多的大祖師,這麼往醒了點,就為告訴大家最後都是以淨土為歸的呀。你說這麼多的千賢萬聖,最後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往生極樂世界。這次在五台山的時候,把《華嚴經》又讀了一遍,華嚴經就是我們講的大本無量壽經,大家要知道這個說法絕對沒錯,所有的佛國淨地這些等於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縮影,裡邊描繪的境界。所以說這個窮子自己的一切都是方便過程,最終的一幕就是直接繼承大富家產。這就叫成佛之力叫真實之力。所以第二點大家要記住,我們就是為了得這個真實之力而必修淨土的。所以阿彌陀佛如來就是大富長者,剛才說給咱們賺家產嘛,最終我們聞名往生脫胎換骨,花開見佛的時候,就直接成為淨土法王子。就是這個系統,這一切的步驟從始至終這都在阿彌陀佛剛才講全程的關注之下加被成就的。所以大家想想剛才講了密遣的情節,就是設的這個局,你們發現了沒有?在《法華經》裡的原意是什麼呢?

就等於說,當時佛不是講法嗎?講了這個圓頓大法成佛的法都不敢信,不敢信以後只好開始講小乘法,慢慢再往大乘會。所以當時把那個環節就比喻說,講小乘法就等於說遣了兩個比較不怎麼好的人,去跟他像同事攝一樣走到他窮子面前,把他給帶上。這是叫做小格局。在這個世界我們聽法的小格局,大家不要忘了什麼叫大格局呢?大格局你設想一下,誰是這個長得不太好,然後到我們跟前的人?誰?誰?看你敢不敢設想的這麼究竟,到底是誰呢?對,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的老比丘僧,就是阿彌陀佛從西方極樂世界密遣在娑婆世界的這個侍者呀,大家知道嗎?莊嚴報身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我們給大家講《觀無量壽經》不是說蓮花中有多少光嗎?光裡面化多少佛嗎?到東方世界去幹什麼呀?度眾生呀。這其中有一尊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你想如果真正這會兒阿彌陀佛的報身顯現,那我們眼睛也要瞎了,人也要發狂愚癡了,整個就瘋掉了,為什麼,因為那份家業太大了呀。早上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我們現在還在吃著斷食在這兒活著呢,人家那兒全是大首楞嚴禪定為食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沒辦法,只有派一個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大富清淨海眾中的一個角色。

化作八十歲的老比丘,在娑婆世界這麼成道一番,然後告訴你這麼多法,最終直指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千經萬論同宣。所以大家想想這個窮子真不能相信啊,你現在我們說這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派來的,好多大法師他都不能這麼信,說實在的,絕不能這麼信,他覺得這簡直就是把淨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覺得受不了,為什麼?因為沒有繼承,沒有繼承的能力和心力,他只想著自己賺。所以說這就是勸窮子歸家繼承寶藏,我們現在在東方也要願認彌陀之父發心回家,我們成就果地,絕不是自己賺的,而是從佛那兒繼承的。這是第二個譬喻,就是惠以真實之利,所以哪怕我們生在佛前,依然情歸淨土。

第三個好像在《觀經》裡面給大家講到,第三個比喻是叫作二河白道喻,我不知道大家在還記得《觀經》裡面講過,就是善導大師給《觀無量壽經》著疏的時候,做了一個修淨土的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心態,他當時做了一個比喻。他就是又白一切,就是求往生的人說,今為大家說一個比喻為了守護信心。今天也把它摘出來給大家,就是以防外道邪知邪見來作難,怎麼樣的一個比喻?是這樣的,就是說有一個人想向西走一個百千里路,那麼在這個時候中途碰到一個河,這邊兒是水,這邊兒是火,一條河在南,一條河在北。那麼他是從東往西,就好比我們人往極樂世界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兩條河非常廣闊特別深,中間就有四五寸的一個白道而已,白道就等於說我們現在差不多隻能放下兩隻腳。那麼這個白道只有四五寸,但是這個白道從東岸到西岸是能看得見的,差不多有百來步長。問題是這裡邊兒的水呀波浪過來了,把這個道兒給澆濕了,那邊兒火又燒上來,又把這個道兒給看上去很燙。就是這個道兒走的也不安穩,水比喻我們的貪,火比喻我們的嗔,水火就是我們的煩惱常相交替,我們心歇不下來。

這就是一個凡夫,那麼這個人到了這個空的地方更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這個時候後面有什麼?惡賊群獸追著來了,見這個人孤單,想要把他給殺掉。他害怕得趕緊從東往西走,突然見到這個大河的時候說,這個河南北見不到個邊畔,中間就這麼一道白道兒太狹小了。那麼我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覺得說可能我要必死無疑了。那麼終於到這個河邊的時候,後面的惡賊獸也來逼迫他,東西南北想避走的時候又有惡獸毒蟲來想要咬他,唯一的就是向西尋道而去。可是這個時候還看見水火一會兒上來了,恐怖得非常害怕,在這個時候他就說反正我,也就是咱們啊,你要想啊,反正我往回走也是死,停在這兒還是死,那麼往那兒走去了也許死,但是有可能不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種不免死就是我向著這個道兒往前走去,既然有這個道兒一定能夠有辦法可以度。恰恰就是這個時候就是這個心不太安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這時候突然間怎麼樣,東岸出來聲音了,說:仁者,你只管尋著這個道兒走,沒有死難。就是說肯定沒有死難,你只管走就行了,好好往前走。西岸那邊又傳來聲音,說你只管一心正念,當時的原話是:一心正念而來,我能護汝,總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所以這個時候自當正身心,決定往前走。東岸就等於說是釋迦牟尼佛,說你只管往前走,不會有死難的。那麼西岸就是阿彌陀佛呼喚,四十八願直接伸到你面前,你只管走向我而來。雖然這個比喻是說,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雖然煩惱這麼熾盛,可是只要我們的信願白道兒不斷,哪怕它很窄,大家知道啊,哪怕它很窄,也決定是往生的資糧,這就是帶業往生,不一定把煩惱斷盡,哪怕我們的煩惱很大,這白道就這麼窄,那麼我們走的是什麼?靠的是兩土世尊的合作關係,一個遣,一個接。

這就叫二河白道喻,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呀?這個東岸還有群賊在喚說仁者回來,你回來吧,我不會殺你的,這個道太險了你不會走,趕緊回來咱們一塊兒玩。就等於說我們的煩惱還召喚我們吶,貪瞋癡還引誘我們吶。這個時候雖然我聽到這個聲音,也絕不回顧,一心正念而行,須臾間到了西岸,離諸難以後呢當時說善友相見,慶快無比,此是喻也,就是終於見到老家的人了,他鄉遇故知了,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你看這個東邊就比喻我們是娑婆火宅,西岸比喻是極樂寶國。這些群賊詐親就是我們的六根六識,五陰四大,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等等,總歸我們的身心世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想我們的善心雖然微,可是他這個白道只要不斷,雖然貪愛心嗔心還總會起來燒我們的善心,損我們的功德法財,就是我們雖然修行,可是很多時候還是有煩惱這很正常。只要我們尋著這個勸遣往西走,釋迦牟尼佛雖然滅了這個教法可行,西岸有人喚彌陀的願力接引就沒有問題。

為什麼說到這個我們第三個?就是因為修淨土,哪怕生在佛世,正法時期修淨土,為什麼?因為彌陀給有一個保任成功,其它的法門不保任的,只有淨土法門保你成功。就是你只管走來嘛,就這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解讀這個比喻,我們只管走,依著咱們的信願,只要你走,盡管這個白道確實走得還挺艱辛。這為什麼我們有時候一塊兒念佛了,還挺煩惱的,甚至不修也罷,修了還更煩惱,這就是水火浪不斷地上來侵擾,後面的惡賊引誘,就是有時候放逸了懈怠了,覺得想造點業或者什麼,惡賊還會引誘。但是盡管如此,只要你走在白道上,就上了極樂(之道),就保任你成功。這條白道就是彌陀願力在娑婆世界接引的末端。看上去很窄但是整個願力彌滿的隱形在接引,只要你踏上去,水火賊亂就永遠不受它侵擾,這就叫保任成功。

這個譬喻就是我們具體在修行的功夫上大家知道,這條白道很可能我們走得也很窄,但是你不要氣餒,妄想煩惱還多,往生心可能還佔得很少,但是只要你在這道上,就是你的信心和願力不退,不斷地前行就能到彼岸。因為他們兩個,一個遣送,一個迎接,一個說正念直來,一個說我能護汝,這是打保任的。所以大家就是這樣,我們修淨土確確實實就一門心思踏上去,只管想著西方念佛。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要想說是散心,是正心,念的如法不如法,你就只管念,只要一心正念就在這條白道上,只要念水就在退火就在退,賊人就不現了。你走在這條白道上一心一意,就等於說我們怎麼講呢?念得呀很多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這個就是念得只有你孤身一人,娑婆世界茫茫人海,一切的人際關係都得甩在身後,只有彌陀越來越明瞭,這就是白道的功德。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就是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的修行的心念功夫。真正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記住念阿彌陀佛的關鍵就是信願,這個東西是說不得,可是又要不斷地提醒。你沒有真信願,別人說你信不到那兒,感覺出不來。但是你不斷地提醒這是關鍵,如果念的正念念得久了以後,這種出離的智慧它是自然顯現的。就是你念得相應以後就非常明瞭地能夠觸受到娑婆的這個苦境,這種苦,逼迫也是苦牽掛也是苦,甚至這種起心動念很舒服很愜意,起心動念都是苦,就如同我們走在白道上,有時候是水來了漫一下,有時候火燒的,好像難受才苦是吧?後面的怨賊騙你的時候,非常笑臉相迎讓你往回走更苦,大家知道嗎?所以這種安住心,起心動念在娑婆世界一下子瀰漫開了,那個信願就降下來。只要你念得信願一上去,所有的娑婆世界一切人事都能夠把它馬上就割斷,咬死了往極樂世界走,就根本對娑婆世界不是說舒服不舒服的問題,就是沒感覺了,就這種狀態。

所以大家好好念,再往深了念這種信願出來的時候,就是不但我們娑婆世界一切所對的境界,我們每天留念的這個人際關係或者一切的對境,就包括我們自己的色身,乃至我們起一心動一念,這種分別染污,就時時刻刻都能觀照它的這種不究竟,這種輪迴之因,一旦這個心清淨了就念得就即刻顯現這個捨離,而這種捨離的智慧他是以什麼方法表現呢?是把它照的清清楚楚,就跟《心經》裡面照見五蘊皆空一模一樣。所以你看這就是潛通常法,又給你惠以大利,最後還能給你保任成功,就這三條就搞定了。所以如果說我們的心性完全與信願念佛相應的話,這種脫離感就會非常強,脫離感出來的時候全體仰靠到彌陀的願力,所感的極樂世界的莊嚴,就覺得自然就在這種覺受中了,忘我地就在這個白道上了。那個時候你就不覺得有一點危險,一味地只有信任,兩岸的護佑,六賊的逼迫哄誘,乃至水火都不在我們心的顯現中了,就確定我一個人就在這兒必到西岸,決定沒有一念回頭之心。

所以大家想每個人都有機會給你設一個二河白道,這就是彌陀單單為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設的,單獨為我設的,一旦到達終點了大事就辦了,就這麼簡單。總而言之淨土一門啊,第一個從理論上,絕對是潛通常法的,你不要以為淨土跟佛法好像說得多了,老給大家說這是橫超法,不要用豎出解,完全能解的,行易方便。從利益上來講這是真實大利,唯願作佛嘛。從修證上來講保任你就一生成功,這樣的一個法出來了,那麼我們就要今天開始建立這樣一種知見,不要說人在五濁惡世根機不堪了,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生在佛前,常聞佛說法義,根機上品一切法門都能夠入心,即刻上手得利益,也要修淨土念佛求生極樂。這是一個淨土行人絕對的見解,你如果真正把心提到這兒了,那可以就是說把淨土法門的一些千古的冤枉也給它掃淨了不少。

所以說從這幾處希望大家把平常習慣的思維,把對淨土的見地能夠讀透它的這種殊勝優越所在,徹底的從這個法門平等中,又能夠全情的見到配合了差別相上,最有利於我們修行最突出的部分來承擔,全身心的投入到淨土法界。總歸反正是確實是利益太大了,說一千道一萬,你想想,你說我們是幹什麼坐在這兒吧?我們皈依幹什麼?持戒幹什麼?天天修行幹什麼?就是為道而修,為成佛而走,那你想到了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將來極樂世界成佛,除了這些你還要幹什麼?大家想還要幹什麼?除了這些資糧,我們還需要什麼呀?帶著這樣的知見,我們來學習《無量壽經》。因為有一些見解,有以前的大德們講過,一部經一句佛號就夠了,那有人就出來反對,有的人又到處要去學的時候又說你一門深入,不對。所以就看我們的見解在第幾層而已了,沒有對不對。

這是我們跟大家講說一個淨土的見解,今天花一點時間。我們回到講這部《無量壽經》一個前期的要點上,就是希望大家能出這幾種效果,我們再進行了解一下。第一個就是說,咱們從下一講開始就是要入經題了,入經題入經文了。第一個就希望我們講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第一個效果就是我們能夠安住經文法界,大家在聽經的時候,我們來聽法聽經,習慣上我們都是聽經文的內容,為我們所聽到了,然後明白這個道理了,依這個道理行,每部經都有講說的主線,義理,故事情節,人物場景。可是大家發現沒有?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領受到經文的平面效果,你們把經文翻開,就是在這讀的時候經文裡面這麼說的,它只是一個平面效果,沒有生起立體感。這個效果不大,為什麼這樣呢?

就是因為我們現實世界裡有為法就把我們的立體效果給佔據滿了,全情都在娑婆國土裡面,所以就與經文描繪的這個事和理這種距離始終存在,又覺得這麼文縐縐的描繪,就沒有把心貼在這個文義上,其實經文一點都不文,翻譯經典的都是大菩薩乘願再來的,我們現在讀每一部經,哪一部經不是流淌的呀?哪一部經不是直白的呀?白的比我們現在有些文章都暢快淋漓,就是不肯花心思,覺得與己無關,說白了就是你不想學不想修,僅此而已,沒有藉口。

所以說聽法就是應該從我們的心地上,希望大家從下一週開始,從心地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全情的向經文法界靠攏,為什麼把它叫做經文,又叫做法界?法界就是世界的意思,就希望我們並不是從文字義理,而是在聽的時候,從境界上活生生地展開,這就是一種觀行的功夫。大家要知道,從聽聞淨土經典也是體現我們的念佛功夫。我們常有一個詞叫做隨文入觀,就是你能夠專注清淨地安住在經文的境界中世界中,領略其中的時候不就是領略其中的修因證果,發願度眾生的事嗎?臨摹嘛。

所以希望大家這一點要注意,就是我們在聽經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參與者,不是一個旁觀者,不是一個了解者或者是一個試圖者,不是這樣的,當下我們就是一個在其中者,這是第一點。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如果你把心安住進去,就像到我們大北京幾進的院落一樣,進了一層又一層,就像法源寺,走著走著以為沒了,又曲徑通幽處。你看佛在靈鷲山講是一個時空,後來又把極樂世界現給阿難看這又是一個時空,阿彌陀佛在成佛十劫之前因地修行又是一個時空。就是各個世界都有菩薩正在往生又是一個時空。我們全身心的在這種真實感中來體悟經文的內容,就是要把它調成為現場,把這個心地法界徹底打開投入進去,這樣效果就不一樣了。大家知道這樣對我們信願的開發是一種莫大的(提升),有時候我們,你試試,用心一念就能頂這種平常泛泛的心百千萬億念,因為你用心一念直接進去的時候,可以到平常不到之處。所以這是第一點,希望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能夠安住在經文法界。

第二點的效果是希望怎麼樣呢?就是對淨土生起進一步的,就是生起一個所以然的受用。在清朝有一位大居士叫彭際清,他也給《無量壽經》做過《起信論》,他寫得非常好,寫過《無量壽經》的一部註釋。後來有咱們民國年間,就是說上個世紀有一個很有名的老居士叫做李炳南老先生,他就在作序的時候就寫到,說這個淨土宗專門所屬的典籍,其實應該三經並齊的,可是《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就是什麼呢?人難其行,人難其誦,就是《觀經》是講十六種觀法,一般人觀不起來,這是第一點。那麼《無量壽經》太長了,太長了,而且大段大段的耗時間,就是很難有人去讀誦,所以差不多這兩部經基本上是束之高閣的。

唯有最暢的就是現在的《彌陀經》一部而已。你看我們現在基本上讀誦都是《彌陀經》。大家要知道《無量壽經》又稱小本華嚴,《彌陀經》又稱小本無量壽經。我們從中慣性的認知和學習中主要以《彌陀經》為主,因為秦人好簡,好簡慣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彌陀經》雖然精到一定程度可以代表淨土經典,但是也容易導致我們忽略《無量壽經》和《觀經》。那麼《觀經》重在觀法還自成修學體系。只有了解淨土法門,極樂世界,深入淨土的時候,《彌陀經》太略了,大家知道嗎?就是它裡面重要的持名一法是《彌陀經》的核心執持名號,只是講這法的,所以它對淨土裡面的依正的莊嚴,特別是四十八願的內容,根本就沒有辦法讓我們能夠思察到位。

你比如說在《彌陀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彼佛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這麼一句話,什麼叫做眾苦,什麼叫做樂呢?在《無量壽經》裡面就大量的鋪墊描繪,極樂世界是怎樣的行樹呀,四寶圍繞呀,在《無量壽經》描述上真是讓我們身臨其境,說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的光明所不能及,那為什麼?什麼光明,什麼光明。說無量壽佛的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怎樣怎樣。說到七寶樹的時候說周滿世界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乃至內外都有這個諸浴池,就是八功德水的七寶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乃至三十,或者百千由旬,黃金池者底什麼沙,白銀池者底什麼沙,描繪的非常詳盡。真是讓人心馳神往,這個《彌陀經》裡面是沒有的,特別是《無量壽經》裡面的五惡五痛五燒,就把咱們這兒人的這種劣性,見不得人的這種心思全給講透了揭露出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更加貼切地激盪著我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心。這是舉一個例子,就是為什麼呢?就是讓我們知道其所以然,為什麼苦為什麼樂?為什麼要應當發願生彼佛土?為什麼說執持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為什麼?因為他有願力作為保障的。等等,所以說這一切的聖言都要讓我們在希望我們聽了以後,在原來極樂世界的這種,我們影響中生起所以然,也就是更加具體真切的受用。

剛才講提升到以往的不到之處。這就是從兩個方面,希望大家一個是從真度,就是真實感,因為我們現在,你不是要把現前的娑婆世界的真實感淘換成極樂世界的真實感。所以就靠經文的描繪,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意念上這種細化,對具體描繪的觀察作意要有真實感,這是真度。二一個特別是什麼呢?就是廣度,像我們以前所憶念一下想像一下極樂世界,你想我們以前的容量可能不大,通過學習這部經典就把極樂世界在我們心中的幅員,更加遼闊起來,我們常說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你把這個九百六十萬細細地走一遍你才知道什麼叫祖國大好山河。你現在只知道首都北京,經濟上海,北上廣,就這幾樣嘛。所以這就是我們學《無量佛經》,讓它越真越廣,越廣越真,是同步的。這是第二點。

如果說大家能夠這樣的如法思惟的話,如法受益的話,那麼必然就能導致我們期望的第三點是什麼呢?還是依然老調,就是希望聽這部經以後,能夠深化我們的信願行,深化,深深地紮進去,徹底地把它化開,讓在各個關節裡面都起到作用,自然而然的作用,叫做深化,你不要這麼一聽就過去了,什麼意思?這就又得回到咱們修淨土的老調來,咱們說要想成就,無非就是信願行。現在我們說有時候,也跟大家說有時候我們學習,說學習佛法應該有次第,那當然是有次第的,好像說那你們淨土法門就扔給一個佛號就不管了,然後還有一些人就覺得說會有一些其它的法說,這才是修學圓滿次第非常殊勝,好好的念佛人轉頭走了,又去掏糞去了,他受不了嘛。

這是從上上例下下,不是說掏糞都不對。這個話有時候一斷章取義,別人又說那你在說娑婆世界修六度萬行這是叫掏糞嗎?現在我們不是從繼承遺產上論嗎?所以說轉頭就走了,這些真的是太可惜了。比如說從次第來講,如果從大次第來講,那一切的通途修法都是淨土的加行加修,最終就是成就淨土的信願,所以很多人為什麼中途半途而廢,或者說修著修著就是說修不下去了?乃至從頭根本就不信淨土,這是為什麼?就是福德資糧不夠,掏糞沒掏夠呀。知道麼,福德資糧不夠,所以能信淨土,咱們都已經掏糞掏足了,這爹這會兒已經這四十八願都發到這兒了,最後法滅的時候一百年的時間就是《無量壽經》呀,這就等於說大富長者要死了,你這會兒再不繼承就晚了,你徹底掏糞去了。所以說我們要知道淨土不是沒有次第,一切的通途其實都是淨土的次第,萬善同歸嘛。

如果說一定要講法門次第,信願行就是淨土的次第,怎麼沒有次第?而且這種次第它是圓頓教法,就是信裡面有願有行,願裡面有信有行,行裡面有願有信,它是這樣的一種次第,一二三,三二一的次第。所以說這個人的業障你看從哪個道上在論。有的人他雖然修行不是很精進,天天嘚吧嘚,他沒有這樣,他天天吊兒郎當,但是他的信願很深,他的福德在這方面非常深厚,絕不會改,就是一信永不再疑的這種。有的人你看著他天天說得也好,做得也好什麼的,但是稍微後來有一些動盪他就扛不住。哪怕動盪,我們再墮無間地獄,還不能壞信心,淨土的信願,哪怕你這輩子沒往生成,那就說明你緣沒結夠,沒修到那兒,信願不紮實,可是你這個線不能斷,這個白道不能斷,這是一句狠話,不能常說。所以大家要知道說我們雖然業障重煩惱重,也不是很老實地念佛,可是一直能夠堅持,這還算可商量,再接再勵。

很多時候有的人就一句佛號他覺得念不下去了,淨土法門他覺得依托不上了,我遇到的人太多了,有些還修行的很好,清修的住山的都有,我就想不通他怎麼就說那會兒我念佛也念的好著呢,後來說不行我一句佛號念不下去了。我實在想不通怎麼能一句佛號念不下去?你說你念得好壞多少咱們就不說了,怎麼就念下不去了呢?那我想想無非兩個方面出現問題,絕不是說你學佛沒學好,次第不夠,絕不是在這上面。他們往往容易找藉口說其它法門有次第更圓滿,淨土方面我得慢慢的先把什麼搞好了我再來。其實是哪裡出了問題?第一個厭離心不夠不明確,就是他根本不想了生死不想成佛,說實在的。第二個就是大乘種性培植不夠,你什麼佛號念不下去?就是你沒有信願了嘛,你有信願怎麼會念不下去呢?一天一聲總能念吧?一聲不念你想一下總可以吧?所以你看在經文裡面有叫做一向專念,我們很多時候為什麼說臨終十念都能往生?一向專念就等於說我們信受了這個淨土法門以後,一向就念阿彌陀佛往生,那麼臨終十念也屬於一向專念的範疇大家知道嗎?臨終的時候造了這麼多的惡,有人給他提醒一下說你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時候他就突然間,初機行人嘛,就入心了,這個時候一念,二念,三念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到念十念的時候他死了,這還在一向專念之中,所以絕對能夠往生。大家想過麼。

所以這個聖教決不會自相矛盾的,所矛盾所違背的就是我們自己理解不了,透不過去不敢往那兒信。一定要在上面設門檻,說你得怎麼怎麼樣。你硬生生的等死,我相信能往生,這種修法一般人不敢修呀,就這樣。所以剛才講到我們念佛,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作為一個淨土行人,真的如果說信願表達要怎麼樣,是隨時隨地的,哪怕你主動不能舍下說隨時隨地可以走,至少是該死的時候你不要怕,或者雖然有點怕,把心一橫,反正我有阿彌陀佛,怕什麼呀?總得這樣一下吧。所以隨時隨地該走就走。

真是這樣的,這就是法的加持。所以說我們學習《無量壽經》,要深化信願到什麼程度?以往我們都是講說要提倡大家要真信切願,什麼是真信切願?我今天提一個新名詞兒,真正的真信切願到圓滿狀態是什麼樣的?這個詞可能聽起來覺得很過分,不信之信,無願之願。什麼叫做不信之信呢?就是就信而言,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轉凡成聖,在這個裡面說往生淨土最好成辦,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早已經成形了絕對可行,往生以後成佛指日可待,回入娑婆度眾生自在無比。就是這一套的程序是佛親口說的,我聽明白,聽明白就好了,你就不要再在這上面議和論,該怎麼辦呢?你看所有的經裡面:有諸眾生,聞佛名號,歡喜信受,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在《無量壽經》裡面說無量壽佛所有的願力功德神通智慧,圓同太虛空一樣。我不知道這個不信之信真的是我這次讀《華嚴經》感觸到的,就是佛的智慧,經文裡面講的大乘廣智不思議智,我們現在信的就那麼一點點,只是狹義的就信他一定會來接我而已。

我們不知道他怎麼一定會來接我,就是說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妙用,一旦你全了解之後你就會信說他不可能接我,他非接我不行,由不得他了。這才是佛的智慧和功德,你能信到這個份上,圓同太虛空,週遍河沙界,就是我們不可以用我們的情計去度量,去猜測,只是能夠聽到這部經的人不驚不怖不畏,就是不驚恐不恐怖不害怕,這樣的話決定信入,就是我信了,你不要再跟我說信不信了,那是多餘的,我信了你還說什麼信?這叫不信之信。早就信了具足信了,大家能聽明白嗎?所以這個叫做不信之信,能這樣的話,經文裡面講:當知此人,與無量佛所,深植善根,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諸聲聞百千萬億倍。所以說菩薩以信入佛智慧成就,人家經文裡面叫做什麼信?無邊無盡信,大家仔細聽這些話加持力很大,什麼叫無邊無盡信,就是連信和不信的對立都沒有。

就是這樣,你還說什麼呀?得此信心不退轉,會怎麼樣?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得這三個功德。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剛才講到有些人退了說念不下去,就是心雜亂了,破壞了,染著了。什麼叫做心不退轉呢?淨土穩了,不會覺得說他方國土有沒有,阿彌陀佛在不在,這二有法門決定生信,就不退轉了。不雜亂的話一門就決定夠了,其它的就不用了。不可破壞,就覺得說絕不會被他宗,就是其他法門的善知識,所以為什麼有時候需要廣學多聞?就是你越廣學了以後,別人破壞不了你的淨土信心。要不然稍微他說點見好就收的話,你馬上就被勾引走。現在的人特別容易被勾引,所以說就三心二意,就心性沒底了。什麼叫做無染著者呢?一心一意,只為往生,只為往生去只為成佛,只為成佛而去往生,其它的都不在這個道上,什麼三界狹小的心量,有求之心,希望回報一點,趕緊給我保佑,都不在這上面,這叫無所染著了,明白嗎?不在這小打小鬧上弄了,這叫做不用再信之信,叫無信之信。希望大家今天以後能建立這樣的信。

什麼叫做無願之願?發願往生是決定不改悔之事,人就要在生活中把這個往生的人生觀調製成下意識的狀態,就不要大家再常要提倡,還用多說嗎?還用刻意地表達嗎?始終不進行刻意地表達了就叫無願,始終有求生的本願,就叫之願,這叫無願之願。所以大家想對於這個願,你怎麼理解阿彌陀佛的願你都理解不了,怎麼設想你都設想不到,就這麼個願力。他的願力大到什麼程度?就是一旦你知道這回事你就搞定了。就這種周徹法界,為什麼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剎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什麼大願,普賢十大願王,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段話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只有我們成功地往生了以後,才有可能把普賢的願王讓他產生圓滿的實踐意義。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面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根本就做不到,只是那麼提倡一下。

所以大家想想四十八願裡面有一句話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只有往生了以後,也就是說只有阿彌陀佛的願王才能讓普賢願王變成現實,你想想普賢已經是願王了,阿彌陀佛的願才能讓他變成現實。這叫無願之願,就是我們願往生的單純性保持的極佳,法爾就是這樣的因緣,法爾就是這樣的成就,不刻意了就叫無願之願。一切都是平等的,就是發菩提心嘛,發菩提心就是說對一切法沒有功德利益之想,就是我們這種願力是自自然然的,沒有刻意心分別心,就是極致願往生的這種無意的狀態。我不知道這個表達都表達不了,你們自己會意去吧。就這樣,無願之願。

就跟你有時候提醒說你這會兒呼吸著,說為什麼呀?有空氣嘛。對原來還有空氣。願力都要願到這種地步,好像不要提它,可是它念念都在你的呼吸之中。但是有一個問題說,如果沒有刻意,一切都平等,這裡怎麼建立這個願王的殊勝?就是彌陀願王,一切眾生都是由我們的心建立的,心的建立,所以我們的心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我們清淨的話,就是我們這個心性本來都具足無量光壽大家知道嗎?本來都具足無量光壽,乃至地獄惡鬼眾生的苦,他的清淨心中也本不可得這些苦的,都是無量光壽的。所以為什麼說叫做無願之願呢?就是因為我們本來一切眾生其實是常住極樂的,大家想這個話,是常住極樂的,由於常住極樂,突然間在夢中幻出來一個娑婆世界,本來是常住極樂醒著的,突然於夢中幻有娑婆了。

待我們夢醒的時候娑婆還在哪裡?娑婆就沒了,所以真正意義上哪裡有個可厭離的哪有可欣求的?只要夢一醒就在極樂了,入夢就在娑婆了。你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的話,你就等著夢醒,念念這個迴向我趕緊夢醒,這是不是無願之願?是不是?就是這個狀態,沒有一點多餘的要往生的銜接詞,就是自是不歸歸便得。這叫做無願之願。大家想想,如果真能夠把這個無信之信,無願之願你能解了了,你能安住得上,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深信切願,萬善一乘了義,能夠住在通途法門裡面,別開橫超西方的生念。雖然成功地往生能夠頓見無生,這就是奧妙,你真要把往生和現前修能夠二合為一,又不妨礙我依然往生,就在這裡見分曉,本來就是。

所以只有無信之信,無願之願,這樣的信願念佛才能徹證無念之念,念佛三昧,大家仔細去會。這是第三點了。最後一點了,最後一點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典?希望有一個什麼效果?這就關係到我們現前當來一切法界眾生,因為在《無量壽經》,我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一共有五種譯本,下一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五種譯本,在另外的版本裡面講到,他方國土有一億菩薩,一億菩薩就因為聽聞不到這部經典,不知道淨土法門而退了道心大家知道嗎?一億菩薩就因為聽不到淨土法門就退了道心了,你想我們現在設想一下,你們都是修行人,這麼久了,也心繫淨土。假如果這會兒說淨土法門是騙局,罪過的話,一旦你們聽到這句話是真的以後,你說你會怎麼辦?那就覺得解脫無望,這可怎麼辦呀?三大阿僧祇劫再從頭再越,所以說為什麼退?因為絕望,成道遙遙無期,他就修不下去了。心性怯弱,在經裡面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他沒有大安,沒有大安就不能做成佛之事了,所以就退了。

所以大家想想,你看本法門本經的加持力有多大?由於這樣的功德,所以在本經裡面講到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就是想聽這部經典而不能得,沒辦法得不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就是等我們正法要滅的時候,最後都滅了,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就是佛格外的慈悲把這部經典單獨留下來,止住百歲,一百年的法,所有的經道都滅了之後,只有《無量壽經》還能住一百年。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還有眾生能夠聽到這部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無量壽經》,就是我們會自然而然的隨著我們的因緣,輾轉的因緣,相續的因緣,讓這部經留一百歲,注入到我們自己應該的承擔,就是我們這個環節當下就是一個環節了,由於這個環節,所以我們要今天想講也得講,不想講也該講。因為這其中就是止住百歲的一個環節,我們今天開始講這部經,就等於說由於我們今天講才能夠讓它飽飽滿滿地將來能夠止住百歲,多活一百年。

所以必須要講,既然佛有這樣的懸記,懸就是提前授的記,一者說明說流佈這部經典的因緣,二者告誡就是讓我們來弘揚本經,我們來聽聞這部經典也是佛力在加被,我們繼續去流通,要有眾生輾轉學習相續的因緣機會,也是佛力在加被。我們今天來學習,下次開始正式講,也等於說依教奉行,是佛所授記的,這是決定不必懷疑的,現前就是這樣。所以說帶著這樣的知見來,我們學習這部《無量壽經》。特別是我們大家也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剛才也講了,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這都是經中之王了,三部經王,這都是大乘經典的核心,大乘的根本法。那麼你要想到凡夫往生後若能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生補處必定成佛,現前就住在華嚴境界,全體能夠得到,所以大家想想由於《無量壽經》這個媒介宣說,就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真正地具足楞嚴、法華、華嚴的功德。

所以大家想想,這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豎出法中,楞嚴,法華、華嚴是諸經之王,在橫超生死的經典中全憑《無量壽經》。這才是真正當之無愧末法的經中之王。楞嚴、法華、華嚴都可以給它來進行註解,所以這樣的一種地步。所以是帶著這樣真正的我們現在很少能夠重法輕身,就是把自己不當回事,把佛法絕對的當回事。我們現在聽經法都得哄著,誘著,行著,不斷地說快來,快來吧。古來的話你要聽法,哪有那麼容易的?讓你進不讓你進還是兩碼事,所以就是越來越顛倒。但是我們也要把這部經典要殷重起來,為什麼?黃念祖老居士給這部經典注經的時候,他是以身心供養三寶,裡面他自己當時怎麼形容的?

閉門謝客,拚死經論,拚命地伴著命,哪怕死在這兒了,來這樣給它注這部經,寫這部論,後來六年才粗略的成了。他自己寫成這部論的註釋過程中也是百感交集,說夏天的時候多麼的熱,有時候冬天的又怎麼冷,注到一下子心開意解處拍案就感恩叫絕,說佛法太妙了。最後他寫的時候講到什麼呢?說本來是為報佛恩而注這部經的,結果他越注越發現佛恩太難報了,報不完。說本來是發心註解而注這部經的,結果給這部經註解的時候,他發現這本經根本沒辦法注,注不了,太深太幽太玄了。他是這樣的一種態度,最後才說一部經典就是把禪淨密一味的融通,說持名的方便,事事無礙的境界,真是他說越深越明,越明越深,入到佛法大海里面了。所以他當時都知道說,雖然這部經典可以說圓融絕待,就是微妙精深,不可窮盡的,就等於說知道這部經典就像大海一樣,所以說他所注的這部實際上只講到猶如大海的一滴一樣,他注的經典。

我們也可以這樣講,雖然我們在這裡講,其實下一步講開了,我們也不準備怎麼深度地發揮,就是從信願上平鋪直敘往後貫,來感受佛的這種承諾,這種加被,特別是四十八願,五惡五痛五燒。我們也要講到這部經就像大海一樣,我們這個小小的法會,這麼多諸多的因緣,也就跟海里面的一滴一樣,一個毛端一樣,可是我們不要忘了,雖然它是一個毛端,我們也要自信,這一毛端這一滴,絕對來自於深深的大海,沒有離開大海。這就是我們《無量壽經》今天給大家講一個開篇,記住三個譬喻就要足以建立我們(淨土見地),以後不要說我們末法時期修不了的才修淨土,要拍著胸脯說我就要修淨土,釋迦牟尼佛來了再現前說法,我還是修淨土。

那麼學習這部經典有四個希望大家,一個是能夠深入經文法界,再一個能夠知道進入極樂莊嚴之所以然,第三個能夠深化信願,無信之信,無願之願,第四個當之無愧的我們注入了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的殊勝因緣。好,時間關係,今天我們第一場就到這裡,下面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