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我們今天是《無量壽經》的第十九講,內容也已經過半,今天開始就是講下半卷《佛說無量壽經》。應該這一學期盡量能把這部經典能夠圓滿。越講到最後,覺得每一講都特別的珍貴,也不知道,這是生起一種妄想,覺得說現在好像說趕緊把根本的(淨土)三經能夠講完,再沒有講就沒有機會了似的,是不是快要往生了一樣,就覺得確實不容易。而且再一個覺得,當時釋迦牟尼佛世尊在印度,不管是靈鷲山還是祗樹給孤獨園,講這個淨土三經也真是不容易。因為就是佛陀在世所面臨的這些弟子也罷,信眾也罷,當時聽這個淨土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個事的時候,都不是人人都能夠聽得進去的。縱然能夠人人聽得進去,也不是人人都能夠成就的,也是看自己的因緣福德了。

所以有時候想說講來講去講什麼呢,反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也在,大勢至菩薩也是西方三聖,就在西方,就這麼個事。那大家願意往生,你就好好念佛,那麼如果說不想往生,不信這回事那就繼續輪迴,反正法界就這樣子的,各走各的路,上上下下各循各的門。我們能夠在這裡講法,所有的意義就是說替他老人家再多說幾句吧,萬一說的多了,有的人本來不信信了,或者本來不那麼信得厲害,慢慢信得厲害了,本來沒有好好念佛,突然間因緣福德增到了以後,開始念佛,這些都是說不上來的。

因為從我自己來講,從接觸大眾同修來講,這修行真的不能用善惡來看。你有時候可能覺得說,簡直是一個業障種子,但是他突然間一反轉,真的能夠精進得,甚至要比修了好多年的突然間進步一大塊,甚至超出來。也有的很可惜,這樣學著學著,修著修著,退了道心了,沒有力量了,沒有志氣了。甚至信心都退了,這都是什麼呀,就是自己阿賴耶識裡邊的解脫種子菩提種子不夠。你看上去外緣引發的,覺得說是這個事情,是那個因緣,其實根本上而言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

那我想我們的共業福報還在,今天又可以宣開《無量壽經》的卷下,這算是又一個新的篇章。請大家翻到七十五頁,《佛說無量壽經》卷下我們一起來讀,這次讀的長一點,從七十五頁佛告阿難開始,一直讀到七十七頁的第二段,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就是爾時世尊而說頌曰,我們不讀了,這兩句不讀,一直讀到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就可以了。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好,大家看到了,這段經文是一氣呵成的,包括下面的偈頌,我們在講的時候,這個結合得非常緊密。為什麼呢,他開始所講的是說,十方有緣眾生,其有眾生,生彼國者,都同往極樂世界,這是一個總的一個狀況。那麼後面的三輩是次第的辨析一下往生的因果。

但是在辨析之前,他統共就是在前面的交代中,有一點是沒有疑惑的,這一點是什麼呢,就是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全部都住於正定之聚。這是我們在下卷開始的第一個內容,一個關鍵詞。很可能我們在此之前,也在願力裡面,或者其他的經典裡面聽過這個概念,說到了正定之聚就是不退菩薩。那麼它反映出來一個什麼狀況呢,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沒有邪定聚和不定聚的眾生。所以在講這個概念之前,首先我們看一下,就是佛告阿難開始,一直到七十七頁的次如中輩者也,這一大段經文其實反而是攝受下根的人同生彼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比如說咱們,咱們裡邊還要分三輩,在《觀經》裡面也說到九品,這都屬於下根人。大家看,後面我們剛才讀的最後一段你看,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這是菩薩,也就是在他們所處的國度裡面世界裡面,已經修成菩薩的境界了,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就是所有的,除了東方之外的南西北國土裡邊皆是如此。這一段其實是講到攝受上根人全部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後面我們再一想,就發現原來如此,上根下根凡夫聖人全往極樂世界去深造,總持國土。所以說,這裡是攝取的下根人,其實是正面告訴我們所得的利益。那麼後面這一段攝取的上根之人,是正面表示給我們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太殊勝了,增加下根人的慕求心態。你看,先是對我們之機,說有三輩的往生資糧,後面說他方國土裡面四維上下,那麼多的世界,修成菩薩境地的全往那兒走,全為了去親近阿彌陀佛,聽受經法,宣佈道化。

所以我們把這個總的層次先把它定位好。然後回過頭來大家再來看,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我們到現在,在此之前也講過,大家對正定聚有一個概念嗎?什麼是正定聚?能明瞭嗎?這個依照著我們祖師們給他進行的一個判別,前面我們講過說,畢竟證不證悟,有沒有證悟,或者有沒有因緣證悟,這是看他的這個,比如說邪定聚或者不定聚,看他的因緣而定的,這裡我們依著淨影慧遠法師在這上面,在教法上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邪定聚,什麼是不定聚,什麼是正定聚。如果我們依著咱們常說的聲聞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乘,依照著小乘法來講的話,你還是一個外道就是沒有入佛法之前,或者說你入了佛法了,但是你是一個常流轉輪迴中的凡夫,在這個質量層面生活的眾生都屬於邪定聚,在邪定裡面。

定是常在的,就是在這裡面打轉出不來,定力還很深。出這個邪定就入正定了,這是第一個。那麼第二個,如果說他聽聞了佛法以後開始修行了,大家聽到一個概念叫做五停心觀,比如說慈悲觀、不淨觀、數息觀等等,他選擇這麼一個,或者修四念處,總相念、別相念,或者修的慢慢地往出世間走,暖忍頂世間第一等等,這些都叫做不定。為什麼?就是修著修著,他會修上去又會退下來,有進有退。一直到暖頂都有退,到了頂位還有退,到了忍位以後,在善根裡面都不會再退了,就是說雖然是凡夫,但是能把善根修到這個高度的,再不會退的,再墮十惡業,墮到地獄裡邊。那麼這個時候叫做不定聚,在忍位之前,一直到暖頂。

大家不了解了,這叫做外凡,從聲聞法。那麼只有到忍位以上了,堅固不退,就是永遠不會退了,再造惡業了。只往上修,一直修成羅漢,或者預流,乃至到羅漢,這個才叫做正定,這是小乘法。如果從咱們大乘的佛法來講的話,什麼情況下叫做邪定呢,只要你在人天之下,就是你得不到人身,升不到天道,在這兩個指標你都不達標的話,那就墮到三惡道,或者包括修羅墮到四惡道,也算一個不好的狀態,這個時候就叫邪定聚。那麼你生到人道或者生到天道,他是不保證你一直能夠保存在這個,或者往外修,有可能還會往後退,一會兒又輪迴下去,一會兒又升到天道人道,這個時候就屬於不定聚。除非你開始修菩薩道,修得開始從十住起,開始入到十住的第一個住了,這個時候叫做正定,不會退,這叫做正定聚。

所以大家來看的話,總而言之,不管大小乘教法,這都有邪定、不定和正定。可是,他們對於正定的判別的話,基本上都是說有點保票,在修行的途中已經能夠慢慢地到了一個鞏固的地步了。但是相對這樣比較而言,只要往生淨土,不管你是凡夫還是聖人,是大乘還是小乘,不管你任何根性,大家要記住啊,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趨向於涅槃,一定會趨向於善行,不會修惡法,一定會能夠生到善道,一定會修行六度法門,一定能夠得到解脫。所以,就這一點來講,彼佛國中,無有邪聚,及不定聚。那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在下半卷的經文,一開始就提出了這麼一個概念呢,大家要明確了,真正如果說我們是為道往生的話,極樂世界的根本功德,雖然前面說到種種的莊嚴,七寶池也罷,八功德水也罷,道場樹也罷,樓閣到處可以見到他方國土等等諸如此類,可是一個根本的功德就是,所有的這些項目,都是為唯一的核心宗旨所服務的,就是為了入正定聚,只有能夠入到正定聚,才能夠入涅槃,能夠成佛道。

大家想想,我們也有這個經歷,為什麼說入正定聚這麼重要,你們有過這樣的感受,就是說大家都是修行人,都有用功夫的時候,但是這個狀態不一樣,有時候正念就強,相續得好,精進勇猛相應得多。那麼這個時候感覺到說,照這麼修下去的話,不要說開悟了,或者說登菩薩地了,成佛都覺得這快得不得了,你狀態好了,有時候說,就這麼下去這還能了得,真的是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就能得一心不亂,甚至得念佛三昧,有時候這種狀態是會出現的。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過個一天兩天算多的了,一個兩個小時有時候還算多的,可能念念相差的剛這麼上來,忽地一下子就沒了,這個感受沒了,這就等於說沒有定聚。

如果我們能夠始終住在這個最佳狀態的話,真的為什麼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呢,那是真的。就是一個凡夫只能夠有生以來,住在你修行曾經達到的最佳狀態,確實成佛很快,甚至一輩子就可以。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它就是有這個不定和邪定,不斷地佔據了你大多的時間。我們現在心上用功不是也是如此,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能夠始終入到定聚裡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就是說所有的時間不再有邪定和不定,唯一的就是最佳狀態。大家比擬一下,如果我們成功地往生到極樂世界,其實就是只把你的最佳狀態給你呈現出來,沒有一般和不好狀態的出現,就這麼一個概念。所以這裡講到說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因為有這麼一條,你看後面才說,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功德不可思議。主要就是他能夠讓這樣的邪定聚和不定聚的眾生,直接轉到正定聚裡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才打保票說一定會涅槃,一定是修善行,一定是生善道,一定是行六度,一定是得解脫,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那為什麼說能有這個不退正定聚呢?咱們這部經典裡面沒有這幾句話,我把它這裡抄出來,我們大家學習一下,在其他的《無量壽經》版本裡面講到為什麼呢,一個是心無虛妄。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行者,他心裡都是直心正念,大家仔細體悟,什麼叫直心正念?直心正念來講就是他的念頭,他的善法,他的道用質又好量又足,就是直心正念,念念迴向發願往生是非常堅固的。可以說從時間上來講,佔據了全部,不是說咱們一會兒有,一會兒無。從空間上來講的話,也是念念無間,不是說咱們說,在道場裡面的話聽法精進,出了道場或者不在三寶緣裡邊的時候,到了紅塵裡邊馬上就力量弱了,所以他這裡說心無虛妄,就是說直心正念,念念都能夠迴向堅固。

第二個位沒有退轉,咱們剛才說的,他就只進不退,只進不退的話,那麼這個果報畢竟能得。第三個最重要的是功不唐捐,所有修的善法不會浪費掉,那我們大家想想,咱們這兒修的善法會不會浪費?會不會浪費你覺得,三世冤是什麼來的,三世冤再換個說法其實就是浪費善法,就是這一輩子確實修得還很辛苦,很付出,可是如果你成就不了,到不了不退的點的話,到了第二世就成了人天癡福了,然後你又把控不住了,就在那兒享人天癡福,然後造業,第三世又墮下去了,這就把這一世的善法給浪費掉了,就叫做唐捐了善法。唐捐,普門品裡面有這個詞,就是白白地做了沒有享受到,就這麼給消費過去了。所以說在極樂世界善無唐捐,就是不會白修。所有的善,不會有三世冤,不會有善因感惡果,咱們這兒有時候因為糊塗知見不正善因感惡果。所以這裡才講到說能夠入到正定聚中,由於這樣,所以這麼多的佛才能夠出面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後面大家來看,你想,我們在咱們這兒修行,你作為一個眾生,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你要修到一個正定聚的話,雖然是有進有退也十分艱難,但是當然是可以的。可是你必須要入到菩薩位的行者,這裡的諸佛讚歎不可思議的功德在哪裡呢,就是成功地讓一個還處在邪定不定聚,這樣一個輪迴中的凡夫眾生,轉至正定,這裡讚歎的,再再告訴大家,就是因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特別值得引起十方諸佛皆來讚歎,因為很可能在他方國土裡面沒有這樣的待遇。特別是下面的幾句經文,就是正面的描述往生之因了。既然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往生之後是這麼一個功德,那你還得往生之前怎麼往生呢,非常巧妙這一段就嵌進去這兩大核心要解決的問題。你看: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這麼一段話。

這就是說,十八願還記得吧,四十八願的核心眼目,十八願裡面還說乃至多少念,對,還乃至十念,到這裡諸有眾生,大家要讀懂,聞其名號,就知道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信心歡喜了,乃至一念,為什麼說乃至,那就是說十念、百念、千念,念念念,盡形壽念,這都在裡邊,但是最低的乃至一念你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就這樣的。所以大家看這一段經文,每一段經文就次第是如此的嚴謹,這就是佛的聖言量。前面告訴我們往生之後的這一個主線脈絡,後面告訴我們,當然你往生了之後,你才能享受這個正定聚,那告訴你怎樣往生,前段是稱讚入正定聚,後一段是告訴我們易往生其國,就這樣的一個,從此到彼,皆是易行難信之法。就這一段這是下半卷的經文,一開頭就透露這麼個信息。大家再一次地要體悟這句話呀,這是佛獅子吼聲發出來的真實之語。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哪怕有一念的迴心,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大家看為什麼這裡比十念都少乃至一念呢?祖師們有的,因為眾生的根性,有的祖師們判別的時候,就說臨終的時候是十念乃至一念,但是大家看到其實這裡並沒有,經文裡邊有說臨終嗎,沒有講到臨終,那就是說,直白地告訴我們,至心信樂乃至十念,乃至一念,迴向發願,就能夠往生。

就大家要從這上面,我們要透過去才行,那怎麼從這個上面去透過去,就這一念,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念的概念。為什麼說一念都能夠往生呢,從理上來講,下面這個解釋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聽明白。從理上來講,但是理上的這個道理,現前我們現在還可能相應不到,不能夠完全理解到,只是從文字上這麼去隨順。從理上來講大家想,如果一個學佛的行者,他真的能夠一念與此能夠信入,就是這個信心能夠入這個一念,那大家想想,還需要什麼功勳呢,就一念生起了願生西方淨土中,大家想還需要什麼功勳呢。為什麼呢,你想一切眾生,從他流浪生死開始,我們現在也在流浪生死,現在一直就這一念,還有第二念嗎,大家想想還有第二念嗎?誰有第二念,從輪迴之後到解脫之前,哪裡有第二念,生生世世輪迴造業,從因感果,就在這現前一念中展開了無邊世界生死輪迴,還有第二念嗎?

那麼如果你從這兒能夠一念信入,整個現起一念就圓滿了,還需要什麼功勳呢?從流浪生死到成等正覺,起妄之後歸真之前,哪個能離開這一念,還有第二念,沒有了呀。所以你看禪宗上面悟開了以後,整個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沒有時空概念了,就這現前一念。在《大智度論》裡面說行般若波羅蜜者,就是行般若就是修法修禪修的人啊,說這個一念念力不可思議呀,能夠修得心清淨,早上講《楞嚴經》也是這麼說。那麼你真是念什麼來什麼。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夠念佛,即佛是心,即心是佛嘛,那這個時候你還有說我在念,在念他,或者說現在在娑婆念,將來要念得要往生極樂,沒有內沒有外,沒有解沒有縛,整個山河大地,現前一念,都是阿彌陀佛說法一樣的,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這上面,你有個是也沒有,非也沒有,正也沒有,對也沒有,錯也沒有,全是這個大光明藏,就從這個道理上能夠信入,就不需要其他的,這就叫一念。這是從理上來講。再退下來,我們就要從事上來過了。

否則的話,一聽理上來講,那有的人就說,誒呀,既然乃至一念,那好,那我們就好好地找個時間,到最清淨的一個廟裡,美美地把這乃至一念過一遍,我調治得自己最清淨,什麼也不想,用最真最切的心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迴向一下,好了,從此以後,我就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慢疑,造業,我看看能不能往生。大家想,如果這個人,假如果說懷的是這樣的心態,他這一念,是念佛多呢還是煩惱多?剛才我們講了,入妄之後歸真之前,全部不能夠離開這一念。但是在這一念裡邊,你只有用生滅妄想心,就在這一念裡邊,用一剎那心打了這麼一個自欺欺人的妄想,然後剩下的我們感覺到是時間,還有其他的想法,其實還是在這一念裡面,剩下的念裡面所有的空間,你都用來去殺盜淫妄,那這能叫做乃至一念嗎?這連個零點零零零一念都算不上,只是你一念一個剎那的妄想而已呀。

所以大家從這上,事上想裡面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把信心歡喜拋之腦後了呀,至心迴向不在其中了,所以還不是叫做願生彼國之人。所以大家從理上來講的話就是這樣,那麼我們怎麼從事上把這個理能給添滿呢,因為我們凡夫現在還證不到現前一念的全體顯現,所以我們的念頭不斷地有分割性,其實昨天、今天、明天都是現前一念,但是我們就感覺到昨天在昨天,明天還沒有來,就把它給割裂開了,雖然它本質上沒有分開,但是我們割裂開了以後就有前後的分別。這個時候,祖師們才給我們開示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在這一念之中,所以念念念佛才叫這一念圓滿。

能明白吧,我這麼講。這才叫做理上諦信,事上行持,完美結合往生西方。所以,大家說確實就是一念至心迴向就可以往生。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大家想想,如果說至誠一念皆可往生,那憑什麼往生呢,大家想,念念至誠一念往生,那就說明說,只要他一信以後永不再疑,常常發願迴向,對不對。那麼念念都在阿彌陀佛,那就等於說,全體現前的這一念,都在他,都裡邊已經充滿了他現前的信願之力量。都在這一念之中,盡形壽一念,那就等於說,他已經把現前這一念,他能夠得著的全部用這個添滿了,這是什麼效果,我們現在就是諦信不了嘛,所以還要積累這個修因,從因果福報上慢慢讓它去飽滿,所以大家不要在這個法義上去覺得說有割裂。因為我也碰到這樣的人,他說既然經裡面一念往生至心迴向,我就念一句啊,問題是,一個是你在試驗佛一樣,二一個,你念完一句以後,你還在這一念之中,另外一念中其他的念就沒了。

如果你當真這一輩子盡形壽就是要往生,這也叫做乃至一念,這個一念就貫穿你整個念念的過程,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想,這就佛已經告訴我們了,就這麼個往生方法,就這麼簡單,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只不過這裡面講到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在前面的願文裡面也說了,因為五逆,它毀這個世出世間的福田,因為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那麼世間的福田是父母,出世間的福田是三寶,所以這個是破世出世間的福田大逆,所以不能夠生。大家想想,所以你看,誹謗正法和造五逆罪是不是也是一念之力?他一念裡面被這個法給佔據了,所以他就迴向不起來了,不能夠信受。當然關於五逆誹謗正法,所有的經典裡面也是一致的。可是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甚至講到說,只有誹謗正法的人往生不了,五逆的人能夠臨終的話也能夠往生。

這個咱們可以從兩頭看,兩頭怎麼看,約人而言,就是約這個本人而言有兩類,一個是已經久發大乘心的人了,生生世世積累大乘發心,但是他這輩子遇到違緣了,他造了惡業,造了逆罪了,比如說《觀經》裡面的阿闍世王,但是這個阿闍世王雖然造了逆罪了,他最後一定是有重悔,比這個力量更大的悔恨心,發心求出離,這樣就能滅這個重罪,所以也可以生。《觀經》裡面就是這麼個意思。但是有的人從來沒有發過大菩提心,而且這輩子又現世造了逆罪沒有重悔,那這一類人他不能夠決定發生西方的心,所以說當然就生不了。這是本經和《觀經》裡面因為有差別,我們往一起會就可以了。

那麼從行上而言,這是約人言,如果從這個人的修行功夫上來講的話,他修行有的是修定,有的是修善,如果你能修成定力比較好的人,雖然造了這個逆罪,但是比如說他能夠最後把《觀無量壽經》裡面十六種觀法,正觀的善根能夠深深地觀進去,那麼確實可以除滅重罪也能往生,《觀經》裡面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有人造了逆以後,他並不能夠修這個觀佛三昧,念佛三昧,所以他雖然只做了一些其他的善法,不能夠滅罪,也往生不了。所以五逆罪能不能往生,我們在這個上面從人而言,從行上來講,都是有這麼一個差別,這是淨影慧遠大師判的。當然我想我們來學習淨土法門,就像印祖判的一樣,臨終生悔都可以往生。再者說了,既然我們都是號稱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那你就想想,就不要造五逆罪了,這個五逆罪這殺父殺母誰能殺的下去啊,你現在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咱們不造五逆罪,管他五逆往不往生,我們也不在這上面論,反正我沒有造五逆罪,那肯定就已經在這個往生之列,這不就好了嘛。

所以大家來看,這是這一段經文。從整個這一小段經文來看的話,第一條就是說彰顯我們生到極樂必住正定聚,讓大家去生這個慕求心理。第二個就是十方諸佛皆共讚歎聞名者皆能往生,增加人的去心,就是去到極樂世界的好樂之心,增加我們的去心。下面開始是,佛告阿難,下面就要正辨往生之業,叫人往生,叫人修往生,三輩。我們大家來看,還是依著這一念的功德,念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下面開始就是要講到三輩。那麼三輩來講的話,其實前面把往生的因行,就直白地這麼告訴了大家,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這裡為什麼又說上輩下輩,是從這裡開講方便接引才有三個差別相,讓根機上面的人不同,隨自己的能力而趣入,你屬於上輩也罷,中輩也罷,下輩也罷。特別是跟大家說一下,以後我們有時候出去學習或者跟別人討論起來,常會把三輩九品合在一起論,我要告訴大家,有時候三輩九品是指的《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上品裡面的上中下生,中品裡面的上中下,下品裡面的上中下,那麼上中下品屬於三輩,那個跟這裡面講的不一樣,不要混淆了,那麼九品是指上中下各有三生九品,這叫做三輩九品。有時候又是把《無量壽經》裡面的三輩和《觀經》裡面的九品合在一起,這裡邊叫做三輩,那裡邊叫九品。由於這個叫法次第好多祖師們在判別的時候,也有的想把它會合在一起,然後還最後講到說,上品往生的是怎麼怎麼樣的人,下品又跟《觀經》裡面又橫向去會通,其實我們覺得大可不必。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看《觀經》就是《觀經》,看《無量壽》就是《無量壽》,總歸這裡都是一些往生的條件,那麼我們隨自己的根性能夠趣入到其中佔住一條一例,就能夠往生,不必在這上面橫向,有時候反而滋生一些是非和疑惑。因為佛當時講法的話,光這個《無量壽經》也不是講了一遍,所以在場的人是什麼樣的根性,他都要照顧在場的人,那時候也沒有音頻,也沒有視頻,就是現場給大家講而已,所以肯定是跟聽法眾的根性有關,有的好繁,有的好簡,有的好難,有的好易,所以才這樣去劃分,我們這樣理解就可以了。大家來看,這裡我們看,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第一個,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看到了嗎,上輩者專屬沙門,出家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

大家看,這裡我們首先了解到,上輩專屬沙門。這又不得不說一下出家的功德。大家想,我們一切的眾生,都是因為有愛慾故,有這個幻身,幻相之身,那麼由有幻相之身呢,你這個身體得有外在的世界來承載你的身體,就得有國土,有了國土以後,這個幻身在國土裡面,慢慢地,我跟你對峙,我跟他合不來,這三三兩兩弄成一起最後就有了家舍,以至於我們現在就有了這麼一個大麻煩,就是有家。好像我這個話很反人類反動似的,可是大家要知道,就算我們這個世界,一開始沒有家庭這個載體,光音天下來的人,誰跟誰都一樣,連男女相都沒有。慢慢慢慢發展發展開始有了自私心了,有了男女欲了,就結合成家了,最後結合成家都不化生了,全部成了胎生,那就死死地綁定,就是一個大麻煩。為什麼說這裡叫做捨家棄欲,因為你有愛,那麼愛渴淨了,愛慾淨了,幻身才能淨了,幻身淨了,這個國土才能淨。

所以說在《般若經》裡面也講到說,菩薩摩訶薩志性好游諸佛國土,應遠離居家。你看我們現在,我最近還知道有一個裝修的公司叫居然之家,就是讓你覺得,哎呀,好嘛,家裡面溫馨嘛,這裡,故知出家為淨土的正因,因為他能夠第一個最難的就是遠離不淨,出家的功德。所以現在諸位都是有家有捨的,我也不是反對你們,但是我們知見上要知道,回過頭來看看家,剛才講了,本來是沒有這個概念,互相貪著,因緣成就,有了一個家的概念。那麼大家想想,有了這個載體以後,這個家的功能對於我們輪迴來講是它十分有利的。

它生生世世綁定這個,相續我們結伴輪迴,大家結伴輪迴,那一定走得比一個人孤獨走更好,更保險。為什麼,反正你不想輪迴了,我還要找著你讓你繼續,我不想了你也來找我,這不是有的夫妻就是這輩子這麼活著,一個要修,一個覺得不行,你修成這樣了日子還能過嗎,這就障礙啊。所以說,就輪迴來講的話,這個家的意義是很大的。所以說家對於輪迴的幫助有多大,出家對於解脫的意義就有多大。這是明擺著的事,一定是正比量的。所以所有的佛都是棄國捐王而作沙門,才開始他的成佛之路,大家要了解。

特別是我們現在講到出家,咱們也不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經典裡面的開示說沙門的功德,出家修行就像在水裡行船,在家有時候就像在陸地裡面划船一樣,確實比較難。你想好比一個人,你說一個福慧資糧,從過去世來講,你得有這個親因,你能夠這輩子成功出家,我想想這輩子我為什麼要出家,難道說我這輩子使了多大的力量,把我成功地弄出來了嗎,不是的,到了那個點,全憑過去栽培的業力種子,願力種子,不知道哪個善知識,大概是我師父吧,就教導了我一句,你發願以後要出家,很可能曾經也沒出,這輩子就出成了,就到了這個點上。所以首先從過去世讓自己事實上成為三寶之一,沒有這個親因,沒有這個大願是到不了的。你把這個緣了得不能到差不多清淨的份上,也是出不了,出不長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功德。確實也有行作沙門(心非沙門),但是好景不長的,他宿世的因緣顯現,他沒辦法了,又給拽回去了,又倒駕慈航去了,乘願回去了。

現在你看,那到了三寶裡面,為什麼說這個功德大,還真是,我現在仔細想想,不管你主動的被動的,你每天必做佛事,造的都是三寶業,發的都是三寶心,結的都是三寶緣,你沒辦法,你想弄一點俗情不給你機會。你說像我這樣的,假如果我說我現在不想修行了,沒辦法呀,昨天星期天,早上要去放生,那麼多人等著,必須你去放生,下午又要誦戒,你出家了必須誦戒,就你想不想每天都要這樣,那等於說咱們,跟娑婆往生極樂好修,跟在家出家好修也是一樣的,出家以後,你在僧團裡面,你就是這樣啊。

你想,首先我們出了家以後,你不管怎麼樣,咱們現在出家人越來越少,那你能夠湊個數,大家知道湊個數,數量決定一切,先數量慢慢多起來,質量才能夠出來,你說數都沒有了,現在出家人越來越少了,所以現在你跟數上增一分這也是大功德。你就當一個雲遊的和尚,人家看見你這個衣服,哪怕生起一念的因緣種子,這也是金剛佛種。有時候我們覺得說,見了和尚,有的不歡喜,罵,他罵一聲也是他要跟佛沾光的。只不過可能將來他入佛道的時候,也是用這個違緣給他入的而已,有的是順緣入,有的是違緣入。然後如果再好,你說你住持道場,成就大家來道場來禮拜,護持來佈施來共修,哪怕你在殿堂裡面當個香燈,就天天照看供桌,上個香,供個水,就這樣的話你,你想想殿堂莊嚴,香客的這些功德,你都有了,你說多佔便宜。

再何況你還能講個經說點法,隨緣這樣的開示,更如果能夠真修實證的話,能夠稱性地流露,著書立說,為大家的依怙,修學次第,這樣建立起來,那麼功在法界,功在千秋了,這都是出家功德。所以我有時候想想還真是如此,哪怕你道心生死心不是很切,可是一住到三寶地裡面,你就不管主動被動你要做三寶事業,你必須這樣子的。你都得做,所以大家想想你在家,你哪怕天大的福報,你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充滿著生活狀態,所以為什麼說上輩專屬沙門,不是片面的,確實如此,因為他能夠修諸功德。你看剛才講的,隨便舉手投足,存在的就是功德,修諸功德,那麼這樣,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所以大家想,確實且不論經裡面講的,我們現在也常講到,這個出家人,咱們就往一條上去理解,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出家有好幾種,有一種是身心都出家了這最好了,還有一種是身心都不出,那麼中間我們好說個說,有的是身出了心沒出,有的是身沒出心出了。

特別是有時候我們就好拿這兩句來說,就覺得我這個心出了我也不亞於出家人。我告訴你們,這個呀,真的這就是說這個道理倒是這麼個道理沒錯,可是大家要想想,你的身都出不了,你的心能夠出,那是多少人裡邊差不多能夠一個半個,能有這樣的境地,身沒有出你的心出了,很多時候我們是自以為是的。你想,你其他不說,就你經歷一次出家,你的生身之地,你的父母之邦,你的親朋眷屬,兄弟姐妹所有的這個,硬生生地要往斷切,那出家人剛開始就覺得這必須切呀。你切這麼一次,你的心力上到那個制高點,沒有人能夠體驗的,你沒出家你永遠體驗不到。我就再給大家說,你點點頭可能有點同情覺得,但是你的心體驗不到,這個同情不是可憐的同情,以為是感同身受,但是絕對你到不了,你就再說一千道一萬,你到不了那個點兒,他就是動真格的,就是你爹看著你,媽看著你,你就硬生生地走,所以你想有這麼一次一念迴心,那這就叫功德。

這不是出三界就必須這麼出嗎?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這裡說上輩專屬沙門。那麼這樣的話,特別是我們說的這個捨家棄欲,就是徹底捨這個煩惱家,捨這個生死欲。那這樣的話,先是說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然後發菩提心,這個是必須的,因為發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本源。淨土法門是大乘中的上乘,所以三輩裡邊大家看,每一段經文裡面必須以發菩提心為正因。這裡特別講一下,因為我在講《淨土十疑論》的時候,也講過《往生論》裡邊抽出來這一段,我們了解一下。就是有時候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發不起來就是要在道理上去對照調整,有一些行為或者心態是跟菩提心相違的,違背的,就導致我們菩提心會退,會發不起來。那麼有一些行為和心態,是長養澆灌菩提心的。你比如說,首先如果說從智慧的這個層面來講,不求自樂,我記得我有一次是去年前年吧,就是咱們這兒講《觀無量壽經》,居士林講《楞嚴經》,還有在西海南苑講《地藏經》,就一週三部經典,就把我給一下子轉得,就跟那發條一樣,轉得受不了了,累得吃完晚飯在天王殿前面散步的時候,就累得心力就不堪了。

你看現在這被一鼓勵就又上來了,現在一個星期要講五回,我已經就這樣了吧。為什麼呢?那會兒你看心力不夠了,結果我師父就來了一個信息,給我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話讓我平常聽了我沒感覺的,我覺得這個就是個刷上漆的話,看上去有顏色,但是摸著沒有溫度,那會兒就馬上相應起來了,你得心真的到了那兒,說不求自樂的話,不求自己非得怎麼怎麼舒服,怎麼怎麼爽快,那麼這樣的話,就能夠遠離我的心,貪著自己的身自己的身心世界,這就是一個相違的菩提法,你求自樂就會違,就會障礙菩提。第二個你得常心裡覺得說,不管怎麼樣,一切眾生現在都在輪迴中,所以就這樣常這樣想的話,就能夠慢慢地遠離這個把自己的先得安頓得好好的,再顧及別人,這都是會障礙菩提心。

常有憐憫一切眾生的心,這樣的話就不會只恭敬供養自身,這是得練的。大家要知道,就我們身為淨土行人確實得練,這個你不練的話,因為我們本能下意識就是先想自己嘛。所以慢慢練,是怎麼練呢?一個就是說不為自身求快樂,當然我們現在可能做不到,全部的說徹底把自己無我之境,那就慢慢地多想想,就是有時候要說服自己,比如說自己或別人的事,或者小事和大事。什麼叫小事呢?可能自己的事不太重要,但是別人的事,大眾的事,佛法的事,這個事比較大,至少在這個對比上,你得就是說明大義吧,從人的凡夫心上,你也得說什麼輕什麼重。

你不要說,大事裡面大家共同來修,一個共修或者一個學佛團體,稍微觸犯自己的一點點,不要說具體的利益了,就是一點點自尊心或者什麼就沒完沒了了,就這些都屬於染心,不清淨的,這就會違菩提,所以我們不要為自身。第二個你要有清淨心,唯一的就是拔一切眾生受苦,那我們也顧及不了那麼多,現在至少說希望大家都能夠知道淨土法門,能夠給他結這個淨土緣,這就了不得了。那最後就希望,反正我就是不管自己的心力夠不夠,我念叨我也要念叨一下,就是希望跟大家同生西方淨土。我記得我師父有些話,我現在想起來才真的是有感受了。他那會兒給我說念佛你要為大眾念,他給我說念為大眾念,現在才明白這念佛為大眾念,這還真是事半功倍,迴向為大眾迴向,都是這樣子。

所以你看我們學的他就一句話,已故者離苦得樂,現在者福慧增長。沒有說自己的親戚或者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的家屬等等,他就是這一句話,不管做什麼,人家已故者離苦得樂,整個法界,六道眾生。所以這就叫做什麼,要發菩提心。然後在這個情況下,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大家看,在這樣的話,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個呢就好說了,一向專念,那當然,一個就是口裡面稱念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一向專念,好多時候我們念佛念得不得力,為什麼?就是沒念上去,你稍微比別人強一點念上去了,這個念佛的功德,這個心境所呈現出來的境界,那是就是只要有人能夠修得上去的話,是不可思議的,一向專念,一個是稱念,二一個呢,憶念。前幾天講《印祖文鈔》,在線上給大家講,不管再忙再閑不忘彌陀名號,再忙再閑能夠憶念西方,不忘彌陀名號。就是隨你自己有事也罷,沒事也罷,這會兒是我們常有一句話說有事心不亂,無事心不空嘛,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修行人。

所以就是說,這就叫憶念,有事的時候你也知道憶念西方才是個主要的事,沒事的時候你也不是就偷安就啥也不管了,就享受去了,你還得說這會兒還得念,所以這就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稱念憶念,最重要的一個是迴向念,就是常要發願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大家一定要知道迴向很重要。這確確實實我開始入淨土的時候,因為那會兒信願比較足,我發現說迴向就不打緊了。現在越來越發現這個迴向呢,是必然要的全盤的一個可以一攬子的這樣的一個功德,很重要。總而言之大家看上品裡邊,你看其實也是跟戒定慧,信願行相脗合的。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成就的就是戒,戒學,對吧?發菩提心成就的就是慧,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成就的就是定,戒定慧。

那麼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這等於說顯現的是信,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其實就是行,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就是願,信願行。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法,說阿彌陀佛的事,次第這麼井然。我們有時候都讀經覺得說,這就這麼多經文,你稍微這樣一注意,都覺得說真是太殊勝了,佛講法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一句漏洞也沒有。這樣的話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然後化生以後住不退轉,必然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所以最後說,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大家要讀懂這些話,是故阿難,如果有眾生,就比如說咱們,欲,你想,於,在,你想在今世,這輩子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這是上輩。好,我們再來看中輩。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這開始講的中輩就是說首先僧和俗上一個簡別,就是哪怕你不是出家人沒問題。這大家就聽到了,關切到自身了,雖然沒有出家,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大修功德,這就等於說不能像出家人那樣大修功德。為什麼這麼說?首先第一個是,因為我們沒有出家的因緣,所以三寶的力沒有嘛,沒有三寶力的加持,所以不能稱之為大功德。或者是你在因緣中,你的福報也罷,發心也罷,綜合能力等等這些不夠,這些不夠。好像你比如說我們從護持上來講,那你只能,必須要有財資你才能建一個比如說一個大的道場,那沒有的只能發一個願一樣,所以從這來講的話,好像有點兒遺憾,不能做大修功德。

但是雖然不能做大功德,你只要依然發心專念,這個功德大小是不必強求的。大家看,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僧俗可以不計較,可是菩提心必須計較,一定得有。大家要把這些經句讀懂了,然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個也是必須的,一向專念。那麼至於說,這裡講到的說多少修善,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大家看多少修善,多少修善是啥意思呢大家理解?就是如同我們現在,就跟說白話也說,哎呀你能做就做點,沒多有少,這就叫多少修善。在一個因緣中,你自己單獨發心也好,跟大家一起結伴的共同做,一個人能力不夠也可以,這也叫做多少修善。反正不管你什麼樣的情況,不管什麼樣的種類,只要是重在這裡叫做修善,你修的是善法。如果你修的善法,你看具體這裡給我們說了:奉持齋戒就是供齋,齋僧;那麼起立塔像,那就包括起塔、建寺、塑佛像等等,我們現在包括說請佛像,印經等等都可以;飯食沙門這就是供齋,三寶裡面現在不是有千僧齋嗎,如意齋,羅漢齋;懸繒燃燈,這就是莊嚴這個殿堂,道場或者是點燈,點燈的功德還真是確實不可思議。

我從八月十五上了一下五台山回來以後,對這個點燈就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散華燒香等等這些不多有少,多多少少而言了,以此迴向,願生彼國。那麼只要這樣願生彼國,臨終時呢,還是什麼呢,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大家看到了,前面是什麼呢,是無量壽佛與諸大眾,這是真佛,這裡是化現其身,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但是雖然是化佛,與真佛沒什麼兩樣,還是你能夠隨化佛往生其國,也是住不退轉,功德智慧,僅次如上輩者也。所以大家就看到了,這個中輩往生的正因是什麼呢,必須要發菩提心,這是必須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也是必須的,然後呢,不管多多少少能修點福善,迴向願往生就可以了,就這四個方面。菩提心,常念佛,多少修善,發願迴向,就夠了。這就給大家打保票可以中輩往生。我們再往下,下輩者是怎麼回事?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這是說明說,就是淨土在他這裡是非常頭等大事,確實想成就道業,想往生西方,所以叫做至心欲生彼國,這個是沒錯的。

但是假使不能做諸功德,這裡我們就說假使不能做諸功德,也就是假如你做不了大功德,那沒有辦法,你連一個多少修善的機會也沒有。也就是說,甚至可能是只是隨緣而行,從來都沒有主動去修過功德善法。大家要聽明白,哪怕你從來沒有主動地去,因為一旦有主動就算多少有點善,對吧,那就等於說得判在前面多少修善的範疇,這裡是你連主動修善都沒有過,這才叫做假使不能做諸功德,就沒幹過這樣的事,就沒有主動做過這些,但是當發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還是不可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這樣發心,那麼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這是從量上開始了,一向專意,大家要記住專意是什麼意思?沒有專念,是專意,那就說明什麼?這種情況就是說,他是在專修,只想往生極樂世界,就好比咱們常說的,我也不懂其他的,我也不會其他的,這個淨土法門還是可以,我覺得這行,我就對阿彌陀佛,我就對極樂世界感興趣。有這樣的人,那麼大家看到了,他一心一意這就叫專意,其他的我不懂沒關係,只知道有淨土有極樂,那麼如果這樣的話只管念佛。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就是其他的都可以不去在乎,其他的都不去,非要去做什麼做什麼,這就前面講到的非要去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不是的,哪怕你就不能做諸功德,大家看這還不是說不能做諸大功德,而是不能做諸功德,那就大大小小的功德都沒去幹,就這麼直白。那麼這裡,唯一的比前面要加了一句話叫什麼呀,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後面加了句什麼,若聞深法,看到了吧,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大家看到了嘛,看到了這個苗頭了嗎?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什麼是深法?就是這個帶業往生,凡夫成聖之法,就這個法,這是最深法,念佛成佛之法,這樣的一個深法,他甚至搞不明白,他思維太淺了,深不進去,只好歡喜信樂,不生疑惑。所以大家看到了嗎,下輩往生者,我們來總的來看一下,大家這個一定要吃透,總的來看這個上中下輩,大家看到了嗎?上輩來講是以什麼為主?以行為主,看到了嗎,以這個行,你看專念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對吧。所以其實上輩裡邊就是以行為前導,來導他,顯他的信,引導他的願,是以行為主要的承擔。信願行三資糧裡面,以行為承擔。中輩者是什麼呢,是願為承擔,看見了嗎,還是一向專念多少修善以此迴向。那就說明中輩是以願來帶這個行,來同步這個信的,是以願為主承擔。那麼下輩者是什麼呀?是以信為主承擔,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這個信來同步他的願行。因為你看他都不能做功德,只能一向專意,一心一意地聞這個深法,不生疑惑。所以大家看,雖然我們常講到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以資糧而入道是淨土的成功之道,但是只要你不論從哪一個資糧去入,另外兩個資糧也是跟進的。這是淨土的教法,大家要把它吃透了。

怕就怕我們哪一個資糧也沒有真入,那就另外的資糧也是假的。所以說當你沒有信心的時候,念佛念得不頂用,至少對往生法門來講不頂用。那麼你沒有願力的話,那你能算真信嗎?等等這些,所以往生很簡單,就是往生不了,資糧不夠。佛經裡面後面有一句話易往而無人。這就是上中下三輩。這樣的話,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還是可以往生。下面我們就來看: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那麼三輩都能夠往生這樣大的功德,所以這裡才法界稱嘆,稱嘆阿彌陀佛的威神無極。什麼是威呢?就是攝受一切的眾生,凡夫眾生,下面又講到聖人眾生,就是一些大菩薩們。我們現在想想就為什麼對阿彌陀佛,對這個淨土就莫名其妙的有感覺呢?就對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會生起信心,這麼親切,這麼願意念呢?甚至我們,你憑心而論,咱們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哪個念得多呀?對嘛,當然是阿彌陀佛。

如果從世間的這個,我們說的人際關係上的常規來講的話,你從人家釋迦牟尼佛這兒聽的這個事,你倒念那兒去了,就不理釋迦牟尼佛。所以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威神,神是什麼樣呢?就用這樣的法門,就可以憑這個方法就得度,威神無極,就是沒有限量的,其他的都沒辦法跟這個比,所以才導致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一起來讚歎。讚歎完了以後,還有無量無數諸菩薩眾都來供養,諸菩薩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供養是來幹什麼的?來修福呀。然後聽受經法,宣佈道化,這是來修慧呀,福和慧雙修就在極樂世界,一切菩薩修行的總綱,到阿彌陀佛座下來究竟圓滿。這就是為什麼印祖常道,常道十方千賢萬聖,凡聖同歸,九界同歸淨土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我們了解的是立足於凡夫的本位,覺得這就是給我們設的,這樣的倡導太多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修到聖位的登地菩薩,都全部要到極樂世界去圓滿他的福慧資糧,因為那兒容易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佈道化,這就是修福慧去。由此而言,多少佛菩薩都是在極樂世界畢業的,極樂世界就真的跟法界的一個總高校一樣,那兒讀出來的,就可以隨時就成佛了,就去他方國土裡面去做佛了。就跟我們現在覺得最高學校讀出來的,那就肯定是整個行業裡面最精英的人才一樣,清華、北大。這就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我們剛才讀到這裡了。這是從長行上來講,那麼下面我們就要開始從偈頌上來講了,偈頌上的內容,其實跟前面的這段長行是一樣的。而且偈頌上面主要講的兩大版塊,主要講的兩大版塊是什麼呢?就是說十方的諸菩薩都往極樂世界走,這是一大版塊。

二一大版塊就是說什麼呢,所有的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這個偈頌裡面就是這樣子的。那我們都知道長行偈頌是什麼概念,大家知道吧,十二部經裡面什麼叫做長行?長行比如說前面的這些不規則的句組,數夠三十二個字就叫做一偈,所以以前的經書算說這部經典,或者這部論典有多少偈,不是這個軌則的語言,那麼只要數夠三十二個字為一偈,那哪怕你就是,前面的長行都沒有,三十二個字為一偈,一共有多少偈。後面的這個就叫做偈頌了,就是或者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四句為一偈。有時候又叫做孤起,有時候又叫做重頌,咱們這兒叫做重頌,就是把前面講的內容,再重新用偈語的形式把它講一遍,這叫做重頌。好,我們一起拿起經本來,把這段讀完。我們來先讀,讀到,一起讀完吧, 一直讀到廣度生死流這裡。一起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供養無量覺。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三匝,稽首無上尊。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應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回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踴躍皆歡喜。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做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諸佛告菩薩,今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滿十方。奉事億如來,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好,我們來看這些偈頌,這個我們大家聽的時候一定要跟著經文,因為這些偈頌幾乎都是就前面七十七頁的上面的這一小段的內容一個廣說,前面的這一小段屬於略說,略講,不包括前面的三輩,就是後面的這一段,就是有攝這個他方菩薩眾來到極樂世界,供養聞法,然後諸佛讚歎的這一段。

那麼這裡是略講,下面的長行正好就是對這一段內容的廣說。這個偈頌如果我們算四句一頌,一共有三十頌,三十頌跟大家說一下,你看前面的長行,就是上面的這一段,先是講十方世界不可思議如來讚歎阿彌陀佛,對吧。然後再講說這些菩薩們來這兒供養聽法。後面的偈頌正好把它倒了個個兒,三十頌分一半劈開,前十五頌講的是十方菩薩全部往極樂世界去供養聽法。後十五頌講的是什麼呀,這一段裡面的前面的內容是諸佛來讚歎,所以這個偈頌正好把長行的次序給反過來了。我們先來看前十五偈中的內容。前十五偈大家能找得到一直到哪兒嗎?四句一偈一直到七十九頁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找到了嗎?就是從這裡東方諸佛國,一二三四五,就到七十七頁的第十五偈,必成如是剎,到這裡,四句一個頌,這裡十五頌。到這裡我們先來看這十五偈,這十五頌裡邊大家要劃分一下,前兩偈,就是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第二個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為什麼分開說呢?前兩偈的第一個頌是東方的菩薩同往,因為東方是一個緣起,代表緣起,代表起頭。所以說東方這麼多佛國的菩薩,恆河沙的菩薩都去親近阿彌陀佛。

東方屬於法界之端,所以才說東方諸佛國 。那麼後面才引帶說第二頌,四方菩薩皆往極樂世界走,前兩頌就是交代這個。那麼後面的這個第三四五六七八,就是下面連著五個頌,一切諸菩薩開始,一直到第二頁的願我國亦然,看到了嗎?願我國亦然,這五個偈頌又是一個版塊,前四偈,前面四個講的是見佛供養,後面一個偈講的說希望我也願求其土,見土願求,你看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應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這是指的說見土願求,期望自己也能夠將來有這樣的國土。這五個偈是一個版塊,那前四偈屬於見佛供養,就是從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這個齎就代表我們彌陀經裡面講到的各以衣裓,盛眾妙華,就等於說懷抱著這些莊嚴的妙華去供養一樣,這個道理。那大家看到了,光這四句見佛供養,你得跟上啊,否則你就跟不了了,光這四句前兩偈屬於外事供養,哪兩偈呀,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這是拿東西去供養嘛,對吧。

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供養無量覺。這屬於外事供養,什麼叫外事?就是妙華供養,寶供養,香、衣、伎樂等等這些,這屬於外事供養。那麼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三匝,稽首無上尊。這屬於內事供養,就等於說前面可以說財供養,後面屬於什麼,對,法供養。

就是後一偈裡邊,後兩句從究達神通慧這裡一直到稽首無上尊,這兩句裡邊,前一偈,前面的這個是嘆佛自己的功德,嘆佛自功德。後面這一句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這是嘆利他的功德。因為這裡不是,等於說內事供養的話,前面是屬於口讚歎供養,後面是身禮敬供養,身禮敬,口讚歎,讚歎的話,前面是讚歎他的自己的功德,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是說佛自己的功德。後面的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屬於利他的功德。

整個這裡就做這麼一個劃分。大家跟上了嗎,跟上了啊,前兩個偈頌簡單,就是說東方的菩薩、十方的菩薩都去了,後面的這五個偈頌,前面的四個偈頌是說見佛供養,後面的這一個偈頌是見土願求,希望自己的國土也這樣。那麼在這前四偈頌裡面,是見佛供養裡面前兩個屬於外事供養東西來供,後兩個屬於內事供養。內事供養裡面,前面的一半屬於口讚歎供養。後面的說繞三匝稽首無上尊,屬於身禮敬供養。在這個口讚歎供養裡邊,前面的四句屬於讚佛自己的功德,後面的半句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讚歎利他的功德。明白了吧,明白了沒有,這個次序大家跟上。所以這裡你看,你比如說我們抽一句,稱讚佛的自性功德,說他是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這是讚歎佛的智德和通德,智慧和神通之功德。

因為智慧是神通的根本,般若空性的智慧,神通是智慧的妙用,只有證到這個境界,所以才能夠說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那麼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這是說佛的什麼呀,佛的福智功德,他的福和他的智,我們說福資糧和慧資糧,福慧。這裡的福就等於說,我們常說福報其實是智慧的資本,那麼這個智慧是福報的導向、指導,你有智慧才能正確的使用這個福報。你有了這個福報,很可能才能夠發生智慧。所以這兩個都是相輔相成的,這裡就是讚歎佛的兩種德行。後面說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的話,那就等於說,怎麼說呢,一個是自利,這是利他來講,慧日朗,就是佛的智慧能夠整個朗照世間,沒有不朗的地方。那麼消除生死雲,生死這個雲呢,就是障礙著我們的煩惱,分別煩惱之雲,所以說導致生死的,消除生死雲就是用這個智慧來對照,來觀照,這都是讚歎佛的自利利他功德。

這是這個偈頌,一直到願我國亦然。我發現這一段講的可能有點兒亂,你們是不是跟不上,能跟得上嗎,不要看我,不要離開經典,不要離開經文,因為要跟著內容。那後面大家來看,這不是前面兩個再加五個是幾個了,七個了,後面還有八個偈頌,從哪裡開始呢,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一直到必成如是剎。這一共是八個偈頌,八個偈頌裡邊,頭兩個偈頌是說彌陀如來現瑞相發起,發起這個殊勝。所以大家看: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回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踴躍皆歡喜。所以頭兩個偈是表達彌陀如來現相發起這個殊勝。那麼再一個偈是觀音菩薩見到瑞相奇特而發問,所以說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說佛為什麼這麼高興,這麼歡喜的笑呢?希望能夠把這個意思說出來。這是這一偈。那麼後面就剩下五個偈頌了,是指佛一一來酬答他的問話,說為什麼要歡喜呢。大家來看第一個偈頌: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所以第一個是什麼呢,給觀音菩薩回答說,記必成佛,給你授記要成佛了,給在場的要授記成佛了,所以說歡喜。

第二個: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這等於說給大眾授記了,知道吧。剛才是給菩薩授記,這是給大眾授記了,所以說記必成佛。那麼再往下面說,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這是第二個偈頌,就是說明說,既然授了記了,你一定有自己的佛國淨土,所以叫做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大家看到裡面都有願的力量,只要你願行起來了,就能夠成就,所以說既然有授記,一定能夠有國土。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做佛,這又是說既然有願力,你就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行持,所以必然能夠修成就而成佛。有成佛佛國的時候,受決當作佛,這是第三個偈。最後一個偈是什麼,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既然你能夠修成佛,那麼將來你的國土就會隨之而顯現,必成如是剎。能跟得上嗎?這是我們對這個偈頌做一個次第思路上的劃分,大家能夠這樣劃分出來的話,就覺得一個版塊一個版塊,它每一段文義都有所指,有所用意,說的是哪個法義,從前面的大家來發心去供養,然後既然供養了,有內供養外供養。在內供養中有的是口供養,有的是身供養,在口供養裡邊有的是讚歎佛自己的功德,讚歎利他的功德,這也屬於供養。

供養完了以後,就說必然也能夠成就這樣的國土,然後發起的歡笑,菩薩又來啟問,那麼問為什麼這麼笑,佛就給他說首先第一個好處是能夠授記必成佛,第二個畢竟得土,第三個願行行滿了必能成佛,第四個一定能夠有土,必成如是剎,大概就這個意思。整個這前十五個偈頌,就是說了前面的什麼內容呢?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也就是等於說把這一段情節,劇情給它拓展開來細講了一下,運用偈頌的形式。那麼後十五個偈頌主要講的就是,前面講到的諸佛讚歎,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釋迦牟尼佛也讚歎,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的諸佛如來都來讚歎,這是用了後邊的十五偈的內容。那麼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先做迴向。下面的內容下一次再來講。

好,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