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各位蓮友,我們今天是《佛說無量壽經》的第六講,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把經文聖言貫到:何故威神光光乃爾,後面是我記得讀了幾句,這個時候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我們從這兒開始講起。這裡一直講到說:是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就講到這裡。這段話大家看到了這裡釋迦牟尼佛,這是他們在曾經的靈鷲山上的對話,這部經典,還在他們那個時空法界裡面,當時世尊對阿難非常的首肯,也就是前面阿難讚歎地說從住這個奇特之法,到這個如來之德,最後是佛佛相念。就是說阿難把佛的常規所行境界,他是理解的非常到位的,這不愧為多聞第一,為什麼我們說多聞多思他有這個水平,所以再者這裡佛就非常的首肯,覺得可以說是當時釋迦牟尼佛一方面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契,回過頭來往這個娑婆世界來,介紹這個淨土和流淌這個淨土法門的時候呢,覺得很順暢,就是這個水的法脈一下子流開了,阿難就像一個閘口一樣,很自然地把這裡一把馬上就流開了,很順暢。所以在這裡很歡喜欣慰,也很意外,說你今天怎麼能夠到這個地步,發問到這個地步。

當然阿難也說了說,不是其他人教我的,佛以為是有天人暗中囑託阿難來讓他問這個法門,問這個教法。所以阿難他就說以自己的智慧所見才問的這個法,所以大家看到這裡很微妙,就是因為見到奇特的瑞相,從而知道要說奇特之法,才引出了這個奇特之問,因為自己所見以往不同。所以這裡才講到說: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就說:善哉阿難,所問甚快!讚歎他大快佛心,為什麼能大快佛心呢,要講到這個法門要大快眾生之心了。他具有幾個非常關鍵點,他掌握得很到位,就是會聚的非常及時。一個是稱機,正好這個根機到了這個地步了。二一個當法,就當要講這個法,第三個合時,跟這個時間脗合,就在這個時間段。所以這三而合一呢,佛就讚歎阿難以這個甚深的智慧,內心的智慧來問這個法。所以你看他後面說: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這是佛對阿難的首肯和讚歎。

什麼叫做真妙辯才呢,也就是說這個辯實,他所辯解的這個思辯這個法義是真實不虛的,不是吹捧的,不是花言巧語在這兒奉承的。那麼辯才就是說他表達得很到位,可以說是在這裡把平常的多聞的功夫顯現出來了,所以這裡佛才讚歎阿難由內智發的外辯才,和他同時具備愍念眾生這個慈悲之心。所以大家看在佛國淨土,在這些聖者和弟子們的對話中,這才叫常住在這個真實之法和度世之道上,他們的一問一答,一來一往全部都在這個解脫和慈悲的境界上,這相對我們來講,好像見了只問你吃了啥,今天晚上去哪兒,我們的常規語言都是這樣的。你說染土淨土能有得一比嗎,所以阿難在這裡非常的愍念眾生,問了這個義,佛也讚歎他。

下面開始就是要講讚歎他所問的利益了,阿難既然你問我問得這麼好,那有什麼真實利益呢。大家來看,第一個是: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這裡講到說阿難慈悲是憐憫眾生,可是阿難當時還沒有證到,連羅漢果位都沒有證到。大家要知道慈悲有次第的,有水平的,像我們現在也有慈悲心,也會可憐這個,也覺得憐憫那個,但是這都是凡夫的一種,凡夫一種在貪瞋癡的支撐下的一種善法而已。那麼羅漢也有慈悲,可是羅漢他就是到了這兒了,我趁機能拉拔一下,我之前老聽他們,咱們常說拉拔拉拔,我現在慢慢才搞懂拉拔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到跟前了,順勢把你順水推舟幫一下,把你帶上來,就是他不能夠,是有盡的,不能是無盡的。

所以這裡才說如來以無盡大悲,就是佛的這種慈悲已經到了極致了,大家想為什麼在講淨土之前,提前來說這麼一句話,我自己也反思了,就是一定悲到極致了才說應該說淨土。佛這個時候就是說他這種悲心,他根本就不是為了迎合你,而且直接指導你是最需要,最急切的,最能解決問題的,在這裡說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才叫做無盡大悲,就是完全設身處地為大夥著想,才說,必須說,一定要說了,要說淨土。所以這才叫第一個是如來之悲。

第二個真實之利,你看: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為了,既然出世間光闡成佛之道的教法了,那一定是為了什麼呢,為了救濟度群迷嘛,到這裡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惠以真實之利。給大家在開篇的時候也講到說,唯有淨土這一法,千載一時不足為喻,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在這個時間才教導真實之利。那最後一個是說: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你看到這裡第三個就是太難遭遇了,一個是大悲無盡,二一個真實之利,第三個是非常難遭遇。大家看到這上面有一句話叫做猶靈瑞華,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猶就是好比,這個靈瑞華一樣,這個花就是我們常說的優曇花,優曇樹上長得這個優曇花,它這個開花可不容易了。《西遊記》裡的人參果是多少年一結果來著,五百年一開花,五百年一結果,是吧,這個優曇花據說是三千年開一次花,就這麼難。

三千年一開花,這樣的植物,你看這裡來配備比喻淨土,說時時乃出,說到那個點了偶爾這麼出現一下,所以: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所以大家想想,我們來常說淨土是根本法門,總持法門,為什麼呢?它解決了就是核心問題,得的是核心利益。你看這裡講到一個是大悲,一個是真實之利,二一個稀有難得,就是把這個值得信賴、一次搞定,機會難得,就是從這幾個核心角度來襯托出這個法門全部解決的鎖定的是核心背景,其他的不論的。就跟我們說你要抓住核心利益,那大家想想我們的核心利益是什麼呢,從釋迦牟尼佛城門那兒看到生老病死的時候,就鎖定了我們的核心利益就是要把生死搞定。生死搞定了,就等同於說不要再輪迴,這就是我們核心利益。那麼首先這樣要搞定,必須有佛來說法教化啊,要用這種慈悲心啊,那麼你要得到佛講這個真實的利益呀,而且這個佛不是常有的呀,偶爾的才出現這麼一次,偶爾才講這麼一法。所以大家在這裡來看看,這才叫做難值難見。

再往下看:今所有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你看前面介紹的是什麼呢,介紹的就是說這個核心背景下,說這個法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那麼既然難得了,就一定會給眾生帶來非常豐饒的利益。

這就開始講到說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當知開始是讚歎佛的什麼功德呢,智慧。大家來看,如來正覺,大家讀《心經》的時候會有一句什麼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什麼,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所以就是說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就是佛的智慧,第一個無上正覺,是沒有跟他看齊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不可能有跟佛併駕齊驅的。其智難量呢,是說他究竟的涅槃的這個佛的這個境界法性,智慧是非常深的,所以叫其智難量,說明他的智慧深。多所導御,就像前面講的:住導師之行,從這個慈悲的攝受,到威德的折服,種種手段來教導調御凡夫有情眾生,這就說他的智慧是廣的,大家要跟進上來,其智難量是說明佛的智慧深,多所導御(說明)佛的智慧廣。

慧見無礙,在佛的知見中與諸法門知見無礙,隨便他怎麼說不會講錯。與諸行門無礙,為什麼呢,因為他行如來之德,所以這裡講到的是慧見無礙,是說他的智慧自在,其一個是深,再一個廣,這裡說智慧自在,最後說無能遏絕,大家想想無能遏絕就是他的智慧殊勝。不要說跟他等都沒有了,何況還能夠遏絕,遏就是遏制的意思,能夠蓋過他呀,所以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

那既然無能遏絕,他有一個什麼功德大家來看: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那麼這裡講到說佛以一餐之力,一頓飯的工夫這是第一理解點,一頓飯工夫能夠安住無數無量億劫的這個壽命,哪怕再長一些也沒有問題,因為他沒有這個生老病死,不必剋服這個生死苦海這個代溝嘛。所以他的壽命這是顯現佛的色身自在。另一方面這個理解點還要講到一餐之力跟壽命億百千劫,一餐之力的話呢,時間這麼短,一頓飯的工夫,這是一個比喻吧,概說。

那麼億百千劫呢,時間這麼長,為什麼一頓飯的工夫跟億百千劫居然能夠進行溝通呢,大家要思(考)這個問題,所以這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部經典的核心內容,時時刻刻緊扣著這個經題。念劫圓融,一念一劫都是圓融,都是等同的,只不過在我們凡夫界裡面時間有長短而已,本地風光中沒有這麼一說,所以講到這是佛的色身自在。

另外一個理解點跟大家講到,我們都說這是一餐之力,一餐之力是什麼,就是吃東西,對吧?!大家要曉得這是在我們娑婆世界的吃東西,叫做什麼,叫什麼食,段食。我們這兒吃東西必須做好了,拿過來一口一口咬著把它吃掉,這叫段食。明白吧?那麼真正的食在整個法界來講,不是整個世界,所有眾生都這麼吃的。我們這兒是段食,又有觸食,就是六塵接觸到外面的六境生了好壞的感覺來去吃。那麼還有一些眾生他是用思食,思考的思。他就進行意識思這個很好的事,描繪很好的感覺,他就能飽,還有這樣的食。還有的眾生用意識來食,叫做識食,意識的識,大家知道地獄裡面的眾生就是用意識來吃東西,地獄裡面有吃的嗎,那怎麼活呀,他用受苦來支撐他的生命過程,所以他的生命過程體現就是他有意識而已,再什麼也沒有,就叫識食,上面無色界的天人也是用識來維持生命。

那麼再有一種,比如說叫做禪悅食,修的禪定,住在禪定裡面長養諸根,這是可以的。你比如說上了初禪以後,人家就沒有食色性,就可以不吃東西。還有一種叫法喜食,修法人聽聞法以後,法喜充滿,以滋養慧命。那麼還有一種叫做願食,修行人我們發起來大願,修萬行來執持我們的法身。還有一種叫念食,就是我們常以出世的善根來滋益我們的慧命。還有一種叫解脫食,就是小乘人證到四果得了阿羅漢,大乘人證到無生法忍,用涅槃的樂來長養他的解脫性,這叫做解脫食。這裡的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裡面的內涵其實也就是已經證到解脫食了,徹底解脫了,那麼壽命億百千劫這就不在話下了,因為無量壽了,沒有一個壽命的概念,始終當下常在,解脫食,這也是叫做一餐之力。

這是讚歎佛的色身自在。再我們往下來看: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大家還看到前面還是用過這幾個詞,還記得吧,前面是用到諸根悅豫,姿色清淨,這是指的報身佛的德相,因為他還看見佛,今天氣色可以,這個風采不錯,坐在那裡就覺得很歡喜,這是報身佛的德相。報身佛是有修才有德,有因後才有果,它是納入到因果體系中。這裡為什麼叫做諸根悅豫,後面加了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又加了不變和無異呢。這裡講到的是什麼呢,是指的佛的法身功德常住不壞,這段話來講,是指的法身功德,不是報身功德。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我們自在不自在?你看不自在到什麼程度了,我這麼一問大家趕緊搖頭,當下就是不,不自在,緣起就不自在,而且這種不自在你們還非得搖一下頭我才明白不自在,要到了佛的境界裡面,你一起念,他一動心,都是共振的,還用多說嗎。

所以大家有時候想想這種自在,為什麼說高僧大德是孤獨的,那種自在真的就沒有語言可說了呀,就只管看著這個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六根門頭,真實的無言之教,你說還有啥呢?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什麼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些,我們都覺得有自在,有點感覺了。現在我看到有時候,這微信圈裡一發,其他時候不發,只要一出去玩就開始發了,山美水美,空氣好等等,這就好像已經很自在了,你說眾生,這就是我們人道這已經。這裡講到的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他的前提是什麼,究暢無極了,任何法沒有局限了,能在一切法中最為殊勝。因為人家都活得沒有什麼呢,一點局限都沒有了,大家想想一點兒這個執著都沒有。所以才能叫做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當然這裡為什麼叫做究暢無極呢,就是因為定慧已經究竟了,所以叫做究,一個是禪定,一個是智慧,這才能叫究,只有這兩條路能通達到究竟的境界。

那麼這兩條路人家都已經走到頭了,已經走得完全通暢了,所以叫究暢,那麼既然證到這個境界,那麼佛的境界不可限量,就叫無極,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心也得自在,法也得自在,身也得自在了,心也得自在了,這就是佛的功德。從解脫上來講沒有一切束縛了,大家想什麼叫解脫,就是不被任何的力量所牽制了,這不是最自在的嘛。你說我們現在有沒有力量被牽制呢?人家都這個人膽小,或者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有所顧忌,大家想想我天天怕這個,怕那個,其實是怕誰呀,就怕我,我怕得罪人,其實是怕得罪他以後傷害我。所以過來過去就是有我,所以沒有自在,人家一切自在了。從智慧的用度上來講,度化眾生根本不要什麼刻意用什麼功力了,沒有什麼道行不道行了,都是因緣會聚的自然而作,什麼都可以度,這叫度眾生自在。所以在這個論典裡面也把這個自在講過一些概念,我們這裡乘機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做佛證到自在。到底是怎麼個自在?第一個就是命自在,壽命的命,命自在就是佛菩薩這個壽命長壽呢經無量阿僧祇劫住世都沒有障礙,大家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活了八十歲就走了,那是因為我們要覺得佛法稀有難遇,所以他才示現的,所以叫命自在。

第二個是叫心自在。就把心調伏得調柔得入了無量的三昧三摩地清涼境,遊戲神通沒有障礙。我跟大家講呀,這個還真的是,你這個心自在了,其實真的一切就自在了。咱們不放過生吧,你們跟著不都念過一自在一切自在。這個也是咱們淨土法門祖庭的,靈岩山都知道,靈岩山在蘇州的木瀆鎮,也是十三祖印光法師當時弘揚(淨土)的地方,現在是誰在住錫呢,也是佛門裡面已經上百歲的叫明學長老,你們聽過沒有。明學長老前幾年我們記得那會兒中佛協開佛學教育委員會開會的時候,在蘇州開,那我跟著我們另外的法師,他是從靈岩山出來,那麼這個法師也是從靈岩山,當時出去讀書,又回去看長老,老和尚聽到了以後,大家知道那會兒還沒有上百,應該有九十八九吧,九十七八九歲,親自從他的寮房丈室裡面迎接到山門這裡來迎接這個法師,這就是老和尚的德行。

所以說這到了老和尚以後,你看百歲的老人,為什麼說這老人家自在,他寫字大家知道寫字的時候呢,老和尚現在歲數也大了,手有時候拿起筆來非常艱苦嘛,所以很少讓人家,不好意思去請這個墨寶了。但是有一次他應該是寫了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呢,還是寫了一個佛字來著,這個字呢,就是被一個完全不了解佛法,不知道佛,一個大書法家可能給看到了,那這些書法家想必這個佛門跟書法也是有不解之緣,他肯定也見得多吧,他也沒學過什麼佛法,或者修行,沒這個感覺,但是他說了一句話,見到老和尚的字,他怎麼說呢,他根本不知道有明學長老,他只說了一句話,哎呀這個寫這個字的人已經完全沒有脾氣了,所以大家想想,完全沒有脾氣了才叫做心自在。

我們現在脾氣還比較大,天天得忍著,這叫心自在,那為什麼有脾氣呢。你想要的沒要到,結果還被別人要到了,這不就火了嘛,所以第三個自在就叫資具自在,一切物資供養莊嚴諸佛世界,他有這個資具自在的能力,能以無量珍寶嚴飾一切世界,這也叫做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那大家想想,那既然像極樂世界的這些眾菩薩們,以無量珍寶嚴飾一切世界,極樂世界菩薩就可以有這個自在功德了,那為什麼呢?就因為他具足這個福慧莊嚴。那我們現在還在哪裡呢,因為我們現在隨業,在因果中,你因上種了,你果上有了,你得自在了,你因上沒種這個,你果上得不到,你不自在呀。所以第四個就叫業自在,所造的諸業隨順時間機緣地點而能夠現無障礙的受種種果報。

大家聽過一句話叫做享受業果,這是一種修行法門,享受業果就隨緣嘛,好了就好了,隨時都可以享受這個好的生活,可以富麗堂皇。不好了就不好,我依然就什麼了,孤苦伶仃也行,他沒感覺。這就叫享受業果,業對他造不成影響了,如是因如是果,本來就這樣,他不在上面有任何的牽掛和這個對立。所以這叫做業自在,業自在了自然而然就會受生自在,想去什麼世界在什麼世界,想度化誰生到他跟前,這就叫受生自在,受種種生,這裡邊不僅僅就是說一定是聖人了,現凡夫身也可能的,現人身也可能,畜生身也可能,牛呀馬呀,乃至螞蟻都可以,這就叫受生自在。受生自在,那麼你受生去為什麼呢,你是為了度化眾生呀,你得講法呀。

我們有時候也不知道說在這個動物的世界裡邊肯定還有釋迦牟尼佛嘛,也有釋迦牟尼佛,或者阿彌陀佛化現,他們到底在怎麼說法,他們那兒的淨土法門怎麼流傳的呢,所以這叫解自在,就是演說各種微妙甚深之法,因為他勝解已經成就了。沒有不理解的教法,沒有不理解的語言,沒有不可以施捨的方便了,所以叫做解自在。而且可以隨意在諸佛的剎土出現,成等正覺,這叫做願自在。

那麼具足了這樣的功德,神通廣大,一個和多個,大的和小的,方的和圓的,變來變去,就像觀音菩薩一樣,有這個四臂觀音,還有多少呀,十八臂觀音,還有這個千手千眼觀音,他隨意可以變現,這叫神力自在。那麼總而言之,這些最後他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能夠辯才無礙,叫做法自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全部建立在究竟智慧自在成正覺的基礎上,所以這裡叫做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是這個道理,我們講到這裡。

那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後面說阿難諦聽,今為汝說。然後阿難就正中下懷對曰:唯然,願樂欲聞。願樂欲聞也行,有時候這樣讀,那麼下面就要開始再讀一段經典了,這段經典裡面非常殊勝,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好多的佛的名號功德,所以我們讀的時候也就跟念佛了,大家從下面,從佛告阿難,一直讀到皆悉已過,找到了嗎?四十八頁開始,一起來: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獅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好,大家來看,從這裡開始呢,就開始進入到本經的正宗分了,進入到正宗分,這是佛告阿難。大家來看每一部經典裡面都會提到佛告長老舍利弗,佛告阿難,這是佛如實相告,如實相告呢,我們一定要知道是佛之所量所見的。像我們一般把所知量的這個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境界吧,這一切都是把它理解為,你看這裡叫做,我們說的叫做聖言量,只有佛說的才能稱之為聖言量,佛告阿難就是聖言量。

因為我們一般把,這個什麼叫量,就是你的理解,這個境界,這個現實,這個意思,說明這個問題,是個定論這就叫量的意思。一般的話咱們佛法上有一種是叫做現量,就是大家都在現場,我們現在說福慧慈緣,我們聞思講堂在這兒給大家講無量壽經,這是大家都所共同看到的,聽到的,這是沒問題的,這就叫做現量。那如果說我們不知道除了福慧慈緣,外面我們現在就看不見摸不著,外面在哪裡。

如果不知道是王府井的人,他就不知道,這就有人給他推比度量了,說這裡是福慧慈緣,出了門口是王府井,往那邊是王府井,往這邊再往那兒是天安門,就是這樣推比,在這個比較地說東西南北,前後左右,這麼一比較你才知道哪兒哪兒,這就叫做比量了,推比度量,以此推及彼,怎樣怎樣,計算出來的。就像公式一樣,這叫做比量。

那麼在這個比量上面我們有的所見的是說的對的,有的可能就說錯了,你比如說看到那邊冒煙了,大家以為著火了,趕緊往那兒要救火,結果去了以後,發現那兒是一塊冰塊,夏天了在冒氣,不是著火了,而是因為寒冰在那兒冒煙,所以這就是我們認知錯了,就叫做非量。我們現在其實,咱們在娑婆世界都在非量的認知中,那麼這一切都比不上聖言量,在佛的境界中他描繪出來這個聖言量,所以這裡才講到說佛告阿難,是指佛講的聖言量,仰仗佛的聖言,來開始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路途。所以這裡講到說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呀。所以大家為什麼我們一說說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真的太多了。

你想整個法界,佛的這些數量要比咱們娑婆世界人的數量還多呀,多多少,那你想法界的眾生有多少。這裡還沒多列出來,一共後面我們剛才讀的這些佛號共有五十三尊古佛。首先是從錠光如來出現於世,錠光如來是誰知道嗎,知道嗎?要不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替阿彌陀佛宣說他的淨土法門呢,他們倆過去是同一位親教師,錠光如來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燃燈古佛。那麼這裡從錠光再往接著數一共有五十三尊相續出世,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就說明殊勝因緣中他的遠因緣是殊勝的。這五十三尊古佛說明阿彌陀佛,也就是下面要出家的在法藏比丘在久遠劫之前一直已經在行菩薩道,在積累德本,種下很深厚的善根,才能感得他突發奇想要建立一個淨土來攝受眾生。

你想在這五十三尊古佛裡面,他也知道難處呀,肯定在修行路上一會兒進,一會兒退,一會兒精進,一會兒懈怠,一會兒輪迴到天上,一會兒又下墮人間等等這些,他就知道這個難處,生生世世的這種菩提路遠,而且他修的都是常規之法,每一尊佛出世都是講的這個法,八相成道,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都是這個法。所以說這五十三尊古佛,其實都是阿彌陀佛的親近的本師,雖然有五十三尊的差別,大家要看到了像我們讀這些佛號裡面呢,好像要麼是從他的光明上來講的,他的名號,要麼從他的功德,所成就的功德上來講的,要麼是從他這個色身莊嚴上來講的等等這些,要麼從比喻上來講的,這都屬於佛的別號,佛的通號就是他們都得叫佛,都得叫如來,都得叫世尊。那這裡我們雖然有五十三尊的差別,但是我們要記住佛佛是道同的。佛與佛之間一定是正等無異的。

道同,第一個他的行法是同的,修行的行。眾生不是都是聽到佛講法,然後再如說修行,修行這個菩薩道皆成佛嘛,成的佛是一樣的佛境界,對吧。所以他的行法是同的。第二個他的教法也是同的。佛說的法都是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這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佛佛道同第二個教同。第三個所有的諸佛都是證到這個真如大涅槃,無住涅槃之理才能稱之為佛,才沒有差別,所以他的人是同的,就是你到了這一步都叫做佛,不管你怎麼到。

那麼到了這一步,到了哪一步呢,你證到這個無住大涅槃真如實相之真理,沒有差別,所以最後一個理也是同的。行法是同的,教法是同的,人是同的,理是同的,叫做佛佛道同,五十三尊全部正等無異,這是佛的本功德上來講。差別相上來講,那麼各有各的名號,所以大家來看,這些佛從中可見,經文後面就講到,為什麼要列這麼多的佛號,大家也要理解阿彌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的這份苦心呀。

後面的經文裡面講到說什麼呢,講到說有人對著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就是聽了阿彌陀佛的這個法門的法以後說什麼呢,說: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當時有人聽了這個法以後,當場就說哎呀,我們這些眾生現在能夠受到佛的這個度脫呀,都是佛過去世求道的時候謙苦所致呀,他累生積累為我們而修,你看這五十三尊古佛,都是法藏比丘一尊佛一尊佛地親近,累劫勤苦。在這樣的過程才使我們現在有了積累德本、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你看,由於他的累世勤苦,親近了這麼多的諸佛,才給我們呈現出這麼一個法門,讓我們一世勤苦,大家記住,一世而已。

一世勤苦,須臾之間,生到極樂世界,快樂無極,這就是這裡羅列這五十三尊古佛的內涵。另外你看既然錠光佛叫做燃燈古佛,那麼大家剛才聽了就這麼聽了,我也有時候沒怎麼跟大家問問題,我們也不善于思考,你們想過沒有,既然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對吧,那他是先給釋迦牟尼佛應該授記在前,怎麼現在阿彌陀佛先成佛了呢,你們想過沒有。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多少了,十劫了呀。

為什麼,為什麼釋迦佛沒有他成佛快呢,就是因為走的是快速道。他的緣起,他的設教 ,他的度眾生都是走的快速道路,所以早了十劫。彌勒菩薩因為懈怠又比釋迦牟尼佛晚了九劫,所以你看這都是在因地,有因有果,所以從來講的話也就是說法藏比丘在因地,他從聞法發心,出家修道,最後禮讚佛發願,設計的都是一條快速的,讓眾生快速得解脫得度道路。所以這裡講到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終於要講到後面說,過了怎麼辦呢,要引出來下面的文章了,好,我們再往下讀一段,這一段我們就這麼貫過去了。再往下讀,一直讀到忍終不悔。

好,一起來: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曰: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如來顏容,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獅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佈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好,大家來看,這一切都是千里伏筆一樣,你看我們一開始講到說,為什麼前面講到說佛這個無盡大悲,矜哀三界,出興於世,這就講到說這個法門馬上要講它是稀有的。那為什麼又說佛的這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呢。

就說這個法是難信的,佛的境界是稀有難信的。既然稀有難信,可是它還來之不易,經過五十三尊這樣佛的累劫這個親近修行,親近諸佛而起修行,是指的法藏比丘,那麼一直終於到了什麼呀,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終於擺渡到這裡了。世就是世間,那麼與人與事皆得自在無礙,就叫做世自在。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是人王。如果與法得自在,就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叫做世自在王如來,他還有一個名號叫做世饒王佛,這裡講到的是佛的別號,那麼後面的這些應供、等正覺、明行足,這我們都知道,一直到佛、世尊,這是種佛的通號,我們明瞭就不細講了。

大家來看每一尊佛,這個佛,世自在王如來出來他最重要的一個度眾生的項目是什麼呀,每尊佛出來都有他的因緣嘛,釋迦摩尼佛走的時候不是說該度的已經度了,沒有度的已經種了得道因,得度的種子已經種了,這就安頓好了。那麼這個世自在王佛這一生出來做佛,最重要的一個度生對像就是什麼,就是這裡的這個: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就是度這個國王來了,大家來看,他聽了佛講法當時有過啊,講法以後,怎麼樣,心懷悅豫呀,你們有過這種心理體驗嘛,就是法喜充滿,善根顯發,信心入道的時候,覺得一定能成佛,這輩子一定可以往生,就那個時候,就那種狀態。在這種狀態發起無上正真道意,就發起由內而外的真實,什麼叫做正真道意,大家說什麼叫做正真道意,就是我們說的上求下化的真實菩提心。真正的正真道意就是一顆菩提心。但是菩提心你不要覺得說這裡講到說,正真道意菩提心,要自利、要度他,要這個怎麼樣在人世間這個發慈悲心,深入誓不成佛度盡地獄眾生,不是的。菩提心的首要條件,大家再往下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菩提心的首要條件是什麼,是什麼,是出離心,不要搞錯了,沒有出離心的菩提心一定不是真實菩提心,大家不要以為說出離就是動不動冠以小乘的帽子,自顧自己,沒有出離心,你這個菩提心有可能是什麼呀,是貪著心。所以大家想想,你看做到這樣的修道很不容易呀,在世間的九五至尊,最上的五欲六塵他都捨掉了,作了一個沙門行者。

我們學佛是多麼尊貴的一件事情。我每次讀到棄國捐王,國家也不要了,國王我也不當了,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江山美人嘛。你想想,你一想到人家天人聞到我們這兒四十里以外就臭得不想聞,你說我們這兒有什麼了不起的。所以這個時候為什麼呢,因為捨掉一切的榮華富貴之藏,他也具足這個藏,人家想要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也是一種藏,就能得到諸佛平等法身之藏,所以說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不捨世間的這個榮華富貴之藏,你得不到諸佛平等法藏,就是這樣子。所以這才叫菩提心的真實的第一個內涵,就是要有出離心。所以法藏比丘的這個名號大家想想多殊勝啊,將這個修行得到這個諸佛菩薩的微妙的法藏,一切諸法無不在其中呀,這是一個。二一個,他要開闢一個新的修道成就之藏啊,建立淨土之藏,度眾生的新的一個方法之藏,所以叫做法藏。那麼新的度眾生方法之藏由什麼來承擔呢,由四十八願的根本藏來承擔的,後面我們要講四十八願,這才叫法藏,四十八願度眾生。

所以說因為有這樣的非同尋常的資質才說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你看看出家是不是大丈夫所為呀,非將相所能,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你看這裡,他的品德和志願都要很大,跟一般的世間人要迥然不同呀,所以大家想想,有時候我們說出家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不管你能,我們以前的老和尚都是這樣講的,說你能把這身衣服一直給我穿到死,你這輩子就成功了,你不要談什麼高妙,說作祖師呀,什麼弘法,就把這身衣服給我穿到頭,在這末法時期。所以大家想想,能夠出家後再行這個大丈夫行,最終能夠證這個大丈夫證,佛的所證,這才叫高才勇哲呀,與世超異也是說到點兒上了,你看與世超異,在世間來看就是跟大家不一樣呀。人家都要擺弄個髮型,今天換一下,明天換一下,你倒把頭剃掉了。

人家每天都換個款,今天穿個什麼裙子,明天穿個褲子,後天弄個西服,你就非得弄這個圓領方袍,這不是跟世間不一樣。所以說這都說到點兒上了,叫與世超異,大家我們說這叫俗氣的異,真正的異它的與眾不同是修習成佛之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稱之為行作沙門,與世超異。所以在這個《印光法師文鈔》裡印祖也講到說真的要當一個出家人呢,不是誰都可以出的,確實如此。他說第一個,你要真正發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一定要調到這個心上來。再一個呢,還要有過人的天資,這個也很重要。你說實在的,你說你出了家,身為僧才,你說你弘法利生的事,你連一樣都拿不下來,這確實那你就沒辦法給三寶去添磚加瓦,所以說的確還要有過人的天資,否則不可出家。

另外現在我有時候,我也現在是越來越多的能遇到這種機緣,微博上也有,微信上也動不動就問我說,要出家了,就是父母不同意,或者世間的因緣還沒了,等到了的時候我就要出了,你啥時候了呀,你說什麼是不是都是不了了之的呀,我們出的那時候能想的這麼多嘛。劈裡啪啦三下五除二而已,管你什麼這個不同意,那個不同意,誰能同意呀,這個世間就是拽著你讓你入世,紅塵中輪迴的,你要出你還不得拼一把勁兒呀。

所以有時候現在也是,都問我說出家有什麼條件,我說什麼條件都不要,你真想出就一個條件,你真想出,你是不是真想出,你想想你得首先覺得說出家是高貴的,第二個你說這種寂寞孤燈清淨年華你得耐得住呀,大家想想,不要看,你不管在都市里面你永遠都是孤獨的嘛,都是只能跟法相應,跟任何相應,你這個就是你出家的敗筆,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我們出家要把自己原來十分堅固的人事物的所有的環境你都抖摟一下,你有這麼一次,你想想你這輩子的功德有多大,我們難得有這麼一次抖摟,這不是也是在種子裡邊嘛。

所以大家這裡講到了說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最後呢,詣世自在王如來所,還是表達他的恭敬心,五體投地,右繞三匝,然後開始長跪合掌,以頌讚曰。諸位有的可能也大家也都這個皈依過,動不動就說長跪合掌,你看這不是後來佛門裡面杜譔的呀,直接從佛的在世的時候,他是佛這個做這個佛事的常規威儀,一到佛面前都要右繞三匝,然後長跪合掌,請法,讚歎,這樣才能得到佛的加持,才能夠領受法的內涵。

大家來看,下面就開始讚歎世自在王佛的種種的殊勝,這是法藏比丘發自內心的一個讚歎,這個讚歎也代表了他誓取佛國淨土的一個決心。所以我們來看,這個可能稍微我們就速度快一點了,因為這也是很有序的,我們大概了解一下。首先從這個光顏巍巍,大家盯著經本,光顏巍巍,一直到超世無倫,這是讚歎佛的身功德,色身的功德,前面是讚歎佛的色身光明,光顏巍巍,威神無極,這樣光明,如是炙熱的光明沒有能比得上的,所以叫無與等者。哪怕太陽、月亮,摩尼寶珠的光明都不能夠跟世自在王佛的這個光明比較,所以叫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就是把它們的光都給蓋下去了,跟佛的光比起來,它們就像一個黑不隆咚的墨水一樣,啥都看不見,猶如聚墨。

完全顯現不出來,就像一團聚墨一樣的,這是指佛的色身光明功德。那麼如來顏容,超世無倫。這是讚歎佛的相好功德,所以我們大家不是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每一句話都不是瞎說的,全是從佛經抽出來的。所以這是講到的相好光明,這是讚歎佛的身功德。那麼正覺大音,響流十方,就是佛的無上正覺的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普遍的弘揚宣流於十方世界,這是讚歎佛的語功德,口業功德。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到這裡,這是讚歎佛的什麼功德,對,意功德,身口意功德。前兩頌是讚歎他的所證的功德,用佛的意,佛的內心所證的功德,所以叫做: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這是他所證的境界非常殊勝,已經窮到諸佛法海,窮其源盡其理了,到了最極無上無等了。

那麼無明欲怒,世尊永無,是說他的斷德功德殊勝,所證的境界殊勝,因為什麼,因為斷了煩惱,所以叫做證德殊勝。那麼所斷的煩惱,斷德殊勝,因為證的境界,所以斷了煩惱,所以叫做無明欲怒,無明就是無明煩惱嘛,慾望就是貪嘛,怒就是嗔嘛,所以這叫貪瞋癡,世尊都沒有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雄獅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這是什麼呢,總的來讚歎佛的功德,佛是比喻為人中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嘛。然後說法如獅子吼,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他的智慧、光明、威德等等都能夠一出動就能震動三千大千世界了。當然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說震動大千呢,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所化的國土範圍,所以他一出世,自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這也是說於其一切法而隨意自在,法中之王那麼才叫震動大千,這是讚歎佛的功德。讚歎佛的功德呢,下面開始叫什麼,我也要見聖思齊,求佛所證的功德。

先讚歎佛,下面我也要如你一樣,所以在這裡讚歎完佛的身語意功德以後呢,發了一個願,也要證得與佛無二無別的功德,發願要圓成佛果。我們再往下看: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佈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大家看這幾個偈誦,四句為一個偈誦,搞清楚,四句為一個偈誦,那麼首先這裡的第一個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這是他去求的佛果裡面是先求佛的福慧圓滿,成就佛果。那麼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是求利他的功德圓滿,福慧圓滿是自利的功德圓滿,這不是上求下化嘛,這是求佛的第一個功德。

那麼第二個是求,既然你要成佛,你得有道道,你怎麼成佛呢,人家佛都是這麼修過來的,有成佛的因才有成佛的果呀,所以第二頌就是欲求成佛的因,前面是求成佛的果裡面,求他福慧圓滿的果和度眾生的果。下面是開始求成佛之因,也就是說成就佛果必須要發願,所以這裡他講到說:佈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大家發現沒有,成佛之因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啊。佈施,戒就是持戒,忍就是忍辱,精進就是精進,三昧就是禪定,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聚足了六度了。你看這裡是讚歎佛的成佛的因,成就了佛果,我願意修行六度中的,比如說我修佈施吧,佈施可以調意,調伏我慳貪的意念,我們捨不得的這個念頭。那包括持戒忍辱精進,乃至三昧禪定智慧,這都是福慧圓滿的最上的修道之法。

所以大家想,令一切生死恐怖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大安樂,所以說: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東林寺的方丈和尚叫大安法師,他就是讀到這個時候就受不了,才自己起這個名字叫大安。所以你看人家現在東林寺的大安法師也一直就是專弘淨土,那大家看,這個偈頌裡面說的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了,人家相好光明,色身光明,這個斷德證德全部究竟怎麼來的,六度萬行中來。所以大家來看哈,你看像這個佈施,因為這些都是對治我們人性中的六大毛病嘛,對吧,我們的毛病是什麼呀,一個是貪嘛,捨不得慳貪。

二一個就是毀犯,不守德行,不守道德規則,第三是發火就是瞋恚,再一個就是懈怠,每天啥都不想幹,就想懶著。我記得哪一天在這個微信上看見這個說,說不要跟我說怎麼,就是我唯一的事兒就是想不工作,是怎麼說來著。這個再一個就是散亂,我們行的二六時中都是散亂的,還有一個就是愚癡,不明就裡,不知道因果輪迴,不知道佛法。那麼恰好這六度就是來對治我們這個凡夫的習氣。你看佈施對治慳貪,所以我們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那麼持戒就是對治我們的毀犯呀,不守規則。你看到處都是貼的,請勿吐痰,大家不要吐痰,請大家排隊,按秩序排隊,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老有毀犯啊,不遵守這個規律,所以這裡才叫有持戒,有(攝)律儀戒,有攝善法戒,有饒益有情戒。

由於我們有瞋恚,所以才有忍辱,有生忍、有法忍,有無生法忍。生忍就是對一切人家謾罵你,整個稱譏毀譽八風吹不動了。法忍就是冷也罷,熱也罷,惡劣環境也罷,舒服無比也罷,都不受影響。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都不生不滅,當下證到無生法,忍辱。由於我們有懈怠所以有精進,第一個叫披甲精進,就是往前衝,出家的第一次出家就叫披甲精進,管他三七二十一,先衝出去,披著鎧甲嘛,衝入敵陣裡面亂砍亂殺,就要這樣斷煩惱,修善法,叫披甲精進。還有攝善法精進,看見那好事了搶著去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啊,就你今兒發了這個心趕緊去做,到明天很可能就退。

還有一個叫利樂有情精進,這就是精進了,對治這個懈怠。那麼禪定對治散亂,所以我們有四禪八定,有世間禪定,還有出世間禪定,還有出世間上上禪定,首楞嚴禪定,念佛三昧禪定等等這些,對治我們的散亂。還有智慧對治我們的愚癡。但是我們要知道這裡強調了,大家看到了,如是三昧,智慧為上。就是這六度中要以般若智慧為最根本,為什麼都叫六波羅蜜呢,前五度你不管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得依般若的空性(智慧)的這個基礎上才能說圓滿,所以我們一般都把什麼呢,前五個法門就像一個盲人走路一樣,一定要智慧般若為眼睛,前五個就像走路的腳一樣,沒有眼睛你只管去走,就會出問題,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求成佛的因就是為作大安。

我們再往下看: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大家看看這是多難得的開示,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就是假令有那麼多的佛,數如恆河沙的佛,百千萬億的佛,你供養這麼多的佛,都不如你一心一意的求道堅正不卻。所以我們就說這一段話是我們淨土得以成就的眼目。一心一意修無漏解脫道法,你看這種開示。你看,就因為這都是法藏比丘的,他的見解,他讚歎佛的見解。所以就因為他能夠一心的去修這個堅正不卻的去求這個道,反而能夠成就了法界最具福報的佛國淨土,你看我們娑婆世界還是有漏的。我們常說的說有所得有所不得,無所得無所不得,這就是求道堅正不卻,一切無所得,全部捨出去,最後反而全體具足,最具清淨莊嚴,一心一意地求菩提佛道換來的這個結果。同步的大家知道。

所以說後面開始從這個譬如恆沙,諸佛世界開始就等於什麼呢,就是說,要開始發心要成就淨土了。為什麼呢?你前面講到了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那你怎麼去讓大家大安呢,對不對,一個無非是從教法上使大家大安;二一個從修法上使大家大安。但是法藏比丘他讓的大安是什麼,從發心成就淨土上讓大家大安,這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看無量壽經裡面所有緣起緊緊圍繞著橫超生死。

所以下面我們來看,成就淨土,法藏比丘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建立的。第一個是以光明遍照是淨土的一個主題,阿彌陀佛的一個功德,最重要的功德。所以這裡面講到說: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你看他這就開始帶有願力的性質了,就是他要建立淨土,第一個這個淨土你要光明遍照呀!所以在經文裡面講到了說其他的佛,有的是能夠照一佛,二佛、百佛、千佛世界,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遍照無量無數世界,還攝取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揪著你,就用光明揪著你,就用這種輻射揪著你。而且這種揪著不是說,我把光明放出來了,你們愛照不照,愛聽不聽,就像追影燈一樣揪著你不放,這叫攝取不捨,所以這是光明遍照。那麼第二個他的要求是淨土第一。你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為什麼後面讚歎他說志願深廣,前面讚歎他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他什麼都與眾不同。我們世間還說,怎麼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吧。

佛門裡面有時也說,不想當大和尚的和尚不是好和尚。人家也是,人家要造的國土,令我作佛,國土第一,佛裡面他都要當頭,你說他的志願多深廣。其眾奇妙,就是一切的依正莊嚴,在其他的國土裡面不具備,成就不了,在我那兒就行,道場超絕。所以極樂世界是總持國土。而且裡面還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這條最厲害,就是一入到他的國土裡面就得了什麼,一切度世泥洹之道,佛滅度圓滿的涅槃就叫泥洹,大家明白了吧。這不就是往生到他的國土就等同於成佛嘛。具足了這樣的功德,才能當之無愧的叫做而無等雙,大家聽明白了啊。

好,再往下看,最後的一個條件是什麼呢,除了光明遍照,淨土第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令一切眾生得度: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你看,這才是真正淨土的最終的一個攻關項目,就是所有的眾生往生到我這裡呢,必須快樂安穩,才能達到為作大安的效果。大家跟得上嗎?

好,我們繼續。後面講到說從這個幸佛明信到忍終不悔這一段,這就是等於說感慨了。怎麼個感慨,大家來看,就等於說今天我在這兒非常榮幸在佛前發願,那麼佛一定能夠明白的證知我的發願是真實的,所以說幸佛明信,很慶幸在佛面前發願,所得的果將來也一定是真實的,所以說是我真證。那麼發願努力精進的積功累德,成滿我的所願,十方諸佛都能夠以他們的無礙的慧眼見到我所發的立願,所以十方之佛也能夠知道我的心行,這是對佛的徹底的皈依信仰。你看人家這種智,就是明明就現前就知道十方諸佛都能知道我的心行,跟諸佛溝通,最後他表了一個毒誓,誓願什麼,假令我的身體墮在三塗,乃至難毒之中呢,我所有的修行都會安忍不動,沒有任何的反悔之心,依然精進不懈。這是法藏比丘在這裡向佛表明心跡的。向世自在王佛。所以大家聽到這裡,你看,一尊佛是怎麼成的,光前面的一念心動起來都在這個高度。法藏比丘的這個菩提心確實是真實不虛的,這裡他不但在佛面前明心,發願表白,也是請諸佛加被護念,讓他不但有願,而且有行,願行合一才能夠讓真實的淨土成就出現。

所以說前面一段說如來奇特之法等於說把淨土法門就講完了一樣,前面這都是略講,後面才開始慢慢的說,開始說什麼呢,說法藏比丘怎麼修行,怎麼成就佛國淨土,在此之前其實就等於說略講,直接就把四十八願在這一段裡面講完了,大家看到了嗎,四十八願的內容其實都在這一段裡面。特別是我跟大家講啊,昨天晚上我在備課的時候,我就發現了,真的我們要發起這個隨喜讚歎和慚愧的心,為什麼呢?就是法藏比丘這一切的大成就直至成佛他的發願起行,都是用他的行山來填這個願海的。就是人家的這個菩提心完全合格,經得起檢驗。昨晚我特別把這個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特別把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拿出來對照一遍,完全脗合,是一顆真正的菩提心,大的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菩提心裡面,願文裡面講到什麼:入到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就是你首先得發心,首先得發願呀,說願立起來了,眾生才能度,心發了,佛道才能成呀,是不是這樣的。那麼當時在世間出世間,當時我看了一下真的是世出世間皆是如此。大家想想我們現在,我們要做一件什麼事情,你是不是先得計劃在心裡邊,然後你才能夠步步為營的依著這個希望理想,每天去積累進行,最後才有可能成功呀。大家想我們一切的事業成就,不是都由理想指導生活,生活實現理想,這不是只人世間的事兒,是整個法界都必須這樣。所以你看我們這裡,今天用一點點時間格外的說一下這個,我覺得太重要了,對我們每個人來大家發心。你看這裡對證的說法藏比丘發的這個菩提心,為什麼說是合格的菩提心呢。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到說什麼呢,說有菩提心呢是有正有邪的,那麼說世間有的行人未究自心,沒有往心地法門上會,但知外物,或者求名聞利養,這就名之為邪,這種發的菩提心叫做邪。只有為生死,為菩提,這就叫做正,所以你看法藏比丘這一句不如求道,堅正不卻,說明人家的菩提心是正的,而不是邪的,對不對。

再講到說什麼呢,比如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一點退怯,說這個眾生難度的不生一點疲厭,這樣的發心叫做真菩提心。如果說你有罪你不去懺悔,有過你不去除去,外清內濁,剛開始非常精進,慢慢就懈怠了,雖然你也有做好事,但是你夾雜的是名利心,雖然你也修善法,但是為罪業,還有染污,這就叫做偽,有真有偽的菩提心。那麼法藏比丘這裡是什麼呢,你看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嘛,對吧。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菩提心人家是真的,不是偽的。再一個菩提心還有大,有小,你看眾生度盡了,我願乃盡了,菩提成了我願方成,這叫做大菩提心。那麼看到三界像牢一樣,我趕緊要出三界,看到生死苦海,冤家一樣,我趕緊自己度了,根本不管別人,這叫做小,大菩提心,小菩提心。

法藏比丘:我當哀愍,度脫一切,十方眾生,快樂安隱。說明人家的菩提心是什麼,是大的,不是小的。請大家在這些上著眼,這經典和論點,經律論三藏裡邊步調一定是一致的,否則它就不圓滿了,不到位了,不如法了。再一個還有菩提心有圓的,有偏的。你看這裡講到,如果你覺得心外有眾生,這就講我們所說的自性眾生誓願度了是不是,你覺得心外有眾生佛道,你願意度願意成。你天天功勳也不忘,知見也不泯,那麼這就叫做偏的菩提心。如果你說自性眾生,自性佛道,願度願成,你的心像虛空一樣,願像虛空一樣,行像虛空一樣,所證的這個境界也像虛空一樣,這叫做圓菩提心,圓滿的,而不是偏的,偏頗的。那法藏比丘人家這裡講到說,光明遍照,遍此諸國,道場超絕,他以國土的這種莊嚴,他的國土莊嚴,就是自己所造的極樂世界,對不對,以自心所感的極樂清淨無染來帶動眾生自心的莊嚴光明遍照,虛空世界,這就叫做圓菩提心,菩提心是圓的,不是偏的。所以我們這樣一路走過來,大家發現啊,真正的法藏比丘的這段願文就是發起了真正的正的不是邪的,真的不是偽的,大的不是小的,圓的不是偏的,無上菩提心。是法藏比丘所發的。

這樣的一個菩提心由法藏比丘所發起來,所以這裡呢真的是這一段幾乎就整個把四十八願都高度的濃縮在這個稀有難遇的這個願力中了,所以大家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貫這個經文的時候,大家要用心,用心來聽。因為確實這個經文呢,如果我們平常不用心的去了解,去學習的話,這些內涵,這些次第我們就可能就看不出來。如果我們一起來共修共學,那麼不但能夠把這些內涵次第看出來,還能夠引發我們自己的見解和我們的行為,這才是聽經聞法的功德所在。所以希望大家,特別是咱們講淨土,我們都知道淨土他不是談玄說妙的,淨土他提倡是真修實幹的,是老實念佛的。你看有法藏比丘這麼一樣的跟我們演繹一番,世尊這樣巧妙的在沒有任何一部經典在這個序分裡邊能夠作這麼大篇幅的這種鋪墊,他都有這個用意在其中的,希望我們能夠善於理解。淨土確實就是這樣的。

你說他談玄說妙嘛,這些都是平常話,大家一聽都契合了,但是你能把這個契合始終保持的跟自己的心行同步,就像佛跟阿難講的,人家都在法上論劍,比劃,那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大家能不能這樣呢,就跟我們平常見了大家打個招呼,分享點法喜充滿,說的時候就跟說我們約好了,你看現在我們比如說大家報個旅行團,對吧,約好了要去好地方轉一轉,去雲南看看,四川看看,到了國外去旅遊勝地轉一圈兒,如果有的小資一點,或者再者說還帶點宗教信仰去印度朝聖,只要這個團一旦立起來了,大家就合夥在一起天天到一塊說咋樣,到了那兒怎麼怎麼辦,路途中準備什麼什麼,我們能不能在見了的時候,說咱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應該怎麼樣,就把心境設在這樣的一種境界中,是否可以呢?應該可以,常常努力。了生脫死也許就在今生。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本來也準備下一段開始講到說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完這個頌就開始要請法了,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要擺渡引出來什麼呢,淨土法門的啟建工程,開始要找人設計了,畫圖紙,然後怎麼修行,怎麼成就,有什麼要求,後面這一段經文在本經來講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在下回分解了,要在下下回分解,就是下一週咱們不是五一嗎,五一因為大家都放假了,那我們也隨順放假一次,到八號的時候是我們下一講的繼續進行,請大家記住就可以了。現在我們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