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各位,我們蓮友,也是將來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是《無量壽經》的第二十講了。可以說進入下半部以來,就進入講這部經典的倒計時,大家來發心聽聞,包括有的還一直也在居士林聽《楞嚴經》,《楞嚴經》現在也進入倒計時了,已經快進入到最後一卷。那麼拿我自己來講的話,雖然是一切法無我,但是這個講緣起我中的這種覺受來講,這幾年一方面呢《楞嚴經》已經將近三年,《楞嚴經》講完就三年。那麼其實從《楞嚴經》開始開講,一直到咱們這邊的淨土的專(弘),這個道場是專講淨土,差不多從《淨土十疑論》開始,信願行,《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也把淨土三經也差不多可以說緣法中,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就在我們今年年前吧,應該能貫完,現在已經講到二十講了。我想說對於皈依三寶,聞思修來講,每個人的覺受都依照自己的根性、福德和因緣中來念念地去體驗,進退之間搖擺不定,有時候精進,有時候懈怠,有時候煩惱,有時候清明。
但是不管怎麼樣呢,用這個法來結緣,確實是有時候這種陰德,這種我們不曾知曉背後或者引發一系列的殊勝因緣,真是不可思議。你看,早上我也是在備這個法義,昨天覺得,昨天晚上備法義備得坐的腰酸背痛,把這個往下一放就回寮房睡覺了。今天早上起來了又坐到桌子旁邊,一直到快吃午飯,我就在想,天天地這麼去看這麼寫或者怎麼樣,這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不對。說真正的佛法的學修難道一定是這樣子的?非得就死框在這個方式上嗎?大家對於佛法的修習聽聞,還是一定要我來講人家才來聽嗎?那假如我死了,這個地球不是依然還在轉嗎,這成批的眾生還依然往極樂世界往生嗎。結果這也跟菩薩安排一樣,我在往這兒出發的前期,差不多半個小時,就來了一位也曾經是一起的同修,也是佛弟子,就用語音給我發了好多感恩的話,雖然是論調非常長,可是我聽得也非常感動,我覺得她就是發自肺腑的內心的一種真實覺受。她怎麼說呢,她說最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發小,都是女眾嘛,結果她最燦爛年少的女孩,一個女兒突然間出了車禍,她就把照片還給我發過來,非常漂亮,真的是跟明星一樣,出了車禍了以後,整個半邊的整個臉都沒了一樣,就這麼個狀況。
所以整個家裡就跟天塌下來。天塌下來以後,她覺得應該去安慰她,帶著安慰的這個心,去看到她們家一大家族人要舉行這個葬禮,又要擺這個整個的(亡宴),還在海邊的城市,在沿海地帶的城市里邊擺亡宴,就是得請大家來,就舉辦的喪禮嘛。那麼她就一念心動了,覺得說其它的不說,馬上又要動刀子殺好多海鮮,那麼全家這麼大的禍事,也激盪不起來一點點說這個人生是苦,或者說能夠走入佛法智慧的這種覺受,她就覺得很可惜。本來她說自己安慰安慰她的這個發小就可以了,那麼看到這個場面以後,她突然間就激盪起說,她覺得自己責無旁貸,接觸了這麼久的佛法,她應當把她們家,但凡能夠有一點機會,她就要竭盡全力地把她們扭轉一下這個事態。
結果果不其然,我說這真是菩薩龍天護持,她就開始跟那個發小講,說你不能這樣舉辦,大家哭哭啼啼的,然後完了又到處去殺這麼多海鮮,說還不如吃素宴,給孩子積福,本來她已經走得這麼難麼。慢慢呢,這個發小還是家裡的老幺,上面有六個兄長和姐姐,一個一個地說服,剛開始人家不買賬,差點就要把她攆出來,在這樣的一種對境前,她還是又在當地去打聽哪裡有寺院,哪裡有出家的法師,去到那兒以後,跪在地上祈請說,能不能給去做一場莊嚴的超度佛事,人家廟裡只派兩個人。
結果這個城市我去講過好多次法了,大概這就是因緣吧,他問說在哪裡你有依止師父,你怎麼不去找,說在北京離得遠呢,一說問說,哎呀宏海法師也有過法緣,大概我也不知道人家道場裡或者哪個地方聽過法吧,然後師父慈悲,最後就把全寺院的僧眾給祈請到殯儀館現場。整個殯儀館當天都受教化了,為什麼呢,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寧靜、莊嚴、做這個佛事唱念這麼好的,說人走了以後可以這麼處理,因為他們見到都是哭天喊地,尋死上吊,就是沒完沒了的這種情形,所以把家人也都給感化了。最後一開始要攆她走的那些哥哥姐姐們,最後握著她的手說,哎呀多虧了你,沒想到素齋也可以做得這麼豐富多彩。原來以為素齋除了豆腐就是青菜,說這怎麼,沒面子呀,怎麼拿得出手呢。
後來她跟我也是感恩,線上語音說,說為什麼這麼大的力量?就是我應該這是算前年了吧,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在西海南苑講了一部,後來又在網上的正法學堂,大覺世間正法學堂講了一部,她自己私底下又復聽了一部,她說聽了三部《地藏經》,所有的力量發現佛法如此的不可思議,一路上她發心的過程中,這種家人的改變,事態的發展,整個外境通過她的發心,能夠如此的扭轉和隨順,她就覺得非常感恩。
後來我也給她回了個信息,我說也非常感恩你,你這麼給我一說,我覺得講法又有了很大的力量,這個氣又續上來了。所以說這就是法的力量。今天我們掀開法本,每次大家掀開法本都要感受一下,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親口在印度講的,不是我們現在拿著一本書看到一堆字,要這麼來受用,這麼來承擔。那麼我們現在已經講到下半部第七十九頁,上次我們讀的一共三十個偈頌,這三十個偈頌的兩大版塊,一個是說諸佛讚歎,另外一個是說十方的大菩薩眾,往極樂世界往生供養,生到極樂世界,主要是這兩大版塊。那麼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跟大家已經貫到說,四維上下的無量菩薩,都到極樂世界來聽阿彌陀佛說法。
然後得到這個授記,然後知道他將來一定會做佛,還一定會有自己的佛國淨土,非常歡喜,這是一大部分。今天我們從諸佛讚歎的這一塊開始貫起,就是第七十九頁的第三行,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找到了嗎?這第一偈頌就是正勸,正面的勸導說什麼呢?說讓大眾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呢?聞法樂受行。大家對於極樂世界的這個聞法樂受行,跟咱們這兒不一樣,我們這兒雖然也說聞法,不一定是樂的。一個不一定是全情投入,不一定是滿分受用,不一定是盡力起行,都上面的邊邊角角不斷地克,不斷地扣,就跟回扣一樣被這煩惱給回扣完了。所以說極樂世界,由於聞法樂受行的這個功德能夠產生什麼效果呢?大家看,疾得清淨處。馬上這個身口意三業就相應在無染的清淨心性中,就是這樣子的。這就是我們的法和極樂世界的法同是一個法,為什麼我們這兒聽完法要往生西方淨土,而不在這兒修。從聞思修上面就質量不一樣。這是第一個偈頌,後面連續四個偈頌,大家緊盯著,這幾講一定要盯著經文,否則你跟不上,因為他讚歎極樂世界一切菩薩的莊嚴、妙用、發心、修法,十分的井然有序,密不透風,所以大家一定要盯著。後面四偈就是彰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大利益,究竟利益。
我們來看,第一個半偈是什麼呢?第一個半個偈是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往生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利益是得神通利益。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第二個利益能夠受菩提成佛道之記,直接給你授記,什麼時候成等覺,什麼時候入妙覺,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功德是什麼?一旦往生,保障能夠得圓證三不退,不退位,所以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家看,自致不退轉是自然而擁有的不退轉的功德,自然而然,而且是這種在大眾聞熏,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的加被之下,自然就是自發顯現出來,你能夠當下就入到這個不退地步,究竟不退,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功德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定會發起大行大願。所以你看菩薩興至願,至願,一個是心地,內心上面真誠地真切地發起;二一個呢,這個願力可以把我們的心性擴張到圓滿,所以說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就是願我的國土將來跟極樂世界一模一樣。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在這裡停頓一下,說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無量無邊的菩薩去往生都能乘載得下,因為咱們這個國土是業力變現的,你說現在稍微人多一點,這中國上個世紀,稍微人口控制不住了就開始計劃生育,為什麼,就是這個外境呢它有限,所以現在非常擁擠,這也是一個共業,資源不夠。但是極樂世界發現了沒有,全是這些往生者的願力所成,願力所成的就等於說,我們現在往生是跟阿彌陀佛有緣,那麼我們往生了以後我們還有有緣眾生,將來往生的皆是一個極樂世界,但是又是各是各的有緣極樂世界,這個法非常微妙,大家仔細地去體悟,這就叫做什麼?即得起願之利,到了那兒了,馬上能發起這種大願。
最後一個是什麼,都能夠去供養十方諸佛的大行利益。先是大願利益,這是大行利益,你看普念度一切,名顯滿十方。奉事億如來,飛化遍諸剎。那我們大家這裡有一段核心的偈頌是什麼呢?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這等於說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發願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這是給我們透露的希望,對我們的期望,就這麼一條消息,也是唯一的根本消息,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所以現在當我們有時候在這個教法上那麼的種種的計較,甚至有的大德提出來一個,這樣的一個倡導的時候,又說太走得極端了,生怕把大家都帶到極樂世界去,就跟我們有時候說,這都出家了可怎麼辦?這都往生了娑婆世界可寂寞得怎麼得了呀。這個凡聖心境呀不在一個層面。
所以大家來看這是什麼呢,第一偈和後面連續這四偈,這是五偈一共,五個偈頌對吧,後面開始這十個偈頌呢,就是頌前聞釋迦牟尼佛讚歎,自己讚歎了。我們大家來看。這十個偈頌開始是講什麼呢,講這個,舉這部經典太難聽聞得到,不是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後面的四個偈頌,是讚歎阿彌陀佛給往生者大眾授這個菩薩記,最後三個偈是以這個教理來勸誡大家一定要莊嚴、殷重信受這個法門,這個聖法,這是我們後面講的這十個偈的全部內容。大家來看,第一個,從初半偈第一個這裡講到的,若人無善心開始,這兩句話是第一個說明什麼呢,不是一個善人,你過去善法修的不圓滿,根本聽不到這個經典。這裡就是彰顯這部經的深重的意義,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是什麼?舉有善法的人才能夠聽聞到這個,顯這個經微妙,前半部分顯經的深重,這半部分顯這部經的微妙,所以說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這裡邊有一個直接的聯繫,就是我們過去世受戒,發心受戒,守戒持戒,所以才有今生此世聞到這個法的機會,戒律的功德不可或缺,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那麼後面再有半偈,就是舉惡人不能夠信這個法,說明這個法這部經典非常深重。大家來看,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可是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前面是顯這個微妙,這裡又說太深重,為什麼?惡人聽不到。除非再一個是什麼呢,有善人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前面已經說了它深重微妙,這裡又進一步彰顯深重微妙?為什麼呢?一個說你犯了惡行惡業你聽不到,讓我們遠離惡行惡業,這有深深的用意。那麼造了這麼樣多的善法,才能有機會聽聞這部寶典,讓我們羨慕遂起而起善修,才說這部經的深重和微妙,以此來彰顯。再一個的話,彰顯我們本經如此的深重,就杜絕了大家輕易地去誹謗輕視,一說起《無量壽經》了,大家知道這部經典的份量有多重,這是其一。那麼這部經典如此微妙,讓我們生恭敬心好樂心。所以每一句,佛都是步步為營,勸大家斷惡修善得解脫,這就是經典。
我們每一念把經都往這上面會,當下就是修行。那麼這是前三偈,後四偈就開始讚歎阿彌陀佛的智德殊勝,令大家來歸趣了。大家來看,第一句是什麼,你看: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所以我們有時候讚歎淨土法門的殊勝呀,大家都常會聽到,我已經不止十次八次地說這個形容,就是說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明瞭,菩薩只能知其少分。那說實在的,我開始聽那會兒,善知識不知道哪位大德講這個話的時候,我也是內心,發自內心地下意識地覺得,這就是一種溢美之詞,因為佛講法肯定在講這個法的時候就說這個法好,講那個法就說那個法妙,反正這也好那也妙,大家一起來隨自己根性契入就可以了。現在我自己也不這樣認為了,為什麼?淨土法門它就是,真的你看,這是佛的聖言量說,羅漢菩薩都吃不透,譬如從生盲什麼意思?
就是以他們的羅漢菩薩的智慧神通,去解析淨土法門的原理,就跟生下來眼睛就看不見的人一樣,他就這麼點兒認知,欲行開導人,還去給別人開導。所以說講淨土法門只能照著說,這確實我自己講法的原則也是這樣。
所以大家要知道,隨順佛菩薩祖師的教誨才是一個正路。他們沒說的你不敢亂說,因為但凡能說的他們一定會說,不能說的他們才沒有說,你覺得這個是對的,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說?那就說明說出來了會引發錯誤的連鎖反應,他不說,不是他們不知道,有時候我們的小聰明,得點小慧就覺得說,在那兒指點江山。還有一些學者們,你比如說我們淨土宗十三代祖師,明明已經有印光法師列在那兒了,還要給他說不對,淨土宗的初祖應該是誰誰誰,而不是慧遠大師,就好像自己是千古第一高人一樣,能把整個這個給擺平了,這不是,多可笑。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說,第一個是諸聲聞菩薩都不能夠測這個法門,第二個誰能測呢?唯佛獨明瞭。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只有佛能夠講,佛能夠說,佛怎麼給淨土法門定位?面向我們的時候,呈現出來怎麼樣的一個修學體系,你就乖乖地依著走,哪怕說可以說確定,淨土法門的幕後的繁雜的這種巧妙設計,從一個凡夫怎麼樣點石成金地轉成聖者,一定有更為複雜,我們根本觸摸不到的這個微妙法義,肯定有。但是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現在要知道的,是往生之後的情形。我們現在所有的你修淨土要成功,重中之重現在是什麼呢?當務之急,就是要趕緊先往生。
你不要探到他的幕後,去看人家怎麼弄,那後台的整個這總後台的設置非常的繁雜,往生之後自有你的看頭,所以這說唯佛獨明瞭,這是淨土的弘揚的一個訣竅,大家記住,我們以後分享也是這個原則。再往下看,這一步一步層層遞進地講到淨土的深奧,一切人都得了聖道了,你去思維都不能夠知道,大家看: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這三句,這個三對六句就是講說,所有的人你現在講,不要說講了,你思維都思維不到。這等於說把前面的兩個交代我們的說,淨土法門的深廣這樣,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一個(補充),這樣的一個從思維解析上面的一個補充。就是斷我們的,其實這句話大家發現了嗎?它的功德就是要斷我們的偷心,斷我們對教理的執著,斷我們對文字的這種辨析上面天生的這種染著分別。所以你看說假使一切,這是什麼,假使一切人就表人之多呀,你說這有多少人。皆悉得道,具足皆得道,人這麼多但是都不是凡人,是什麼呢,都是得道的聖者,德行勝,殊勝。
淨慧知本空,得道了以後呢,還不是一般的小道,是淨慧知本空,就是跟這個空性,空解已經入得很深很深了,入了大乘佛法,對於空性的相應也不是一般的水平了。億劫思佛智,時間之久,觀照之久,就是用你的智慧去觀,達這麼久。窮力極講說,你說說說說的言有多少多,你的語言有多麼多,就算如此,然後盡形壽,一輩子都幹這個事,還不知道。所以你看這種修飾詞裡邊透出來的微妙深廣法義,人這麼多,德這麼聖,解這麼深,觀這麼久,言這麼極,到了極致了,盡形壽還不能知道。所以這就是看什麼,得了聖道其所不知,下面最後兩句就是總結讚歎說哎呀,唯佛的智慧,只有佛慧才能搞定,所以說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就是說只有佛的能量,佛的智慧觀照,才能把淨土法門給它徹底地明瞭解析清楚。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面就是有深義,你看,話鋒一轉,下面的三偈就是,在這個上面開始反勸了,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淨土法門的修法是以信願行,是以信,有的是隨法行,淨土是純於信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有局限呀,大家看: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就是學淨土法門的訣竅,首先第一偈就舉了三難,一個是壽命已經難得了,二一個能夠生在佛世已經難值了,第三個你有這個信心了。這三個難你現在都得了,那麼你所當下的視野在哪兒呢?不是讓你搞明白深奧的教理,是讓你依著信願起行,否則今生此世一過,失之交臂就來不及了。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最後你看,每一個話再話鋒一轉都是一卯扣一環的,壽命難得,差不多已經半輩子多了。佛世難值,這輩子還碰到淨土法門在這兒聽著,那麼人有信慧,能不能生起信慧且不說,沒有反感就是大福報之人了,對淨土沒有反感沒有輕視已經就是大福報的人了。
所以呢,再下面就是列舉能夠到了極樂世界,在這兒能夠聽聞到經法,就能夠得到大利益,能到極樂世界。所以大家看: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就是你能夠聽聞這個佛法,勸人來發心,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生起敬重心,這樣的話太可喜可善了,要生大慶幸想,你太有福報了,自己這會兒有,心裡生起大的歡喜慶幸,而且釋迦牟尼佛親口給我們說,則我善親友,我們的本師教主都這麼教化說,你如果說,隨著我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一種講法來,攝到這個淨土同修裡面來的話,你就是我的善親友,就不是教主和弟子的單純關係了,是善親友,因為什麼,同願生西方淨土,釋迦牟尼佛也常在西方,乘願再來,那我們現在也是發願而去,這就成善親友了,是故當發願,就是一定要發起這個意願,決定要去。最後一偈是極令一定要去: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你看這裡就是說決定要去,假如果這是打比方滿世界都是火,到處都是熊熊大火,讓你往過走的去聽聞這個法,修學這個道,你也要發心什麼呀,去的,去了就知道什麼,能夠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自然而然就成就自利利他的菩提道果。
所以大家要看到這裡的會當成佛道,就是自利的果報,那麼廣度生死流就是利他的果報,德果,殊勝的功德之果,到此我們就把這三十個偈頌,花一點時間跟大家這麼貫過去,希望能夠加深印象吧。總之以上都說的呢,都是說諸佛稱嘆十方菩薩往極樂世界修,來供養,甚至授記作佛等等這些。我想從這三十個偈頌裡邊學習,我們至少要建立起來兩個重點的見地,對於淨土的見地。
什麼見地呢?你看前面七十九頁的最上一句,叫做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這個見地是什麼呢?就是你先要通達法性,一切都是平等寂滅不二的,跟這個空性要相應,你跟空性相應,你才覺得佛土與佛土之間不會有相違,不會有障礙。如果你沒有這個空性的相應,那麼娑婆世界就是實在的,這個福慧慈緣都這麼堅固,噌地讓你出,你都飛不出去,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空掉,那下意識地就會懷疑說,腳踩的大地如此真切,怎麼會有極樂世界那麼美妙呢,自然而然心地的障礙就生起來了。
所以第一個我們對淨土就是,在講經之前都告訴大家了,正因為一切如夢幻泡影之法,所以才有成功往生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們第一個見地就是,一定要先達法性,法性是什麼,就是空性,一切法皆是空寂的無為的,這樣的話,佛土與佛土之間不會有障礙,讓你產生疑情。第二點就是建立發願,一定要相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具足一切功德。那麼由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帶去我願往生的這個願,就一切願都圓滿了,這樣的話說,你看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發起這個求生的願力,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這樣的話就不在自身上面,自己的內心上面生起限量,覺得說,哎呀,盡管我知道一切空性,佛土在西方,我根本就到不了,又有這樣的障礙。所以這兩個要點一定要克服。萬法皆空,那麼一念往生是自然而然,非常微妙和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你把這個法給相應把握得住。
那麼其次呢,你要生願力,願力跟阿彌陀佛願力一對接,那麼就無限的極樂世界國土,是你本來你就是它的主人。所以說這兩個,能夠真正一個學淨土的人,要從這兩點要框死,要從這兒能夠證入。為什麼呢?因為畢竟我們在通常情況下,還會遇到這樣的一些見解,你比如說包括不要說,一般我們碰到一些凡夫好說的人,就哪怕是祖師的開示裡邊,如果他是講禪法的,你就不能夠以淨土會。在禪法裡面都是說心即是土,土就是心,心淨就土淨嘛,這個道理是沒錯的。但是你不是個禪根機人的話,你一聽就產生執著,為什麼?有的人執心就是土,唯心淨土,心就是土,說我心淨了土就淨了,就開始不信淨土,其實他從心就是土,即心即土,唯心淨土上,他也沒有信進去,為什麼這麼說?他不知道既然唯心,心淨了國土就淨,那麼這個心染了國土也是染的。對不對,那我們現在現的這個國土是染的,就因為我的心不淨嘛,心淨了自然國土就淨了嘛,這不是明擺著跟淨土的法門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他當下就停止了,說唯心淨土,我心淨了就國土就淨了,我幹嘛要往生,就給自己設障了。
那麼大家想想,如果我們說的,心淨則國土淨是對的,但是沒有淨土哪裡來的淨心。你的心淨是以什麼為標誌呢?是不是以國土淨為標誌?那麼你的國土不淨你的心就沒有淨,你這會兒不懷疑自己的心沒有淨,為什麼就懷疑說土沒有淨土呢?你的心沒有淨感的染土,為什麼就懷疑說心淨了以後,所感的不是淨土?就覺得離得很遠。有的還有一些人執心就是佛,當下我現前,我心內,我心裡就跟那個,是有一些人呢,說我心誠就行了,不要拘於形式,他就不知道所有的形式都是心的內容。再再地給大家講,執心是佛了,他就不肯念佛,問題是怎麼樣呢?你執心是佛,是心了了就成佛了,可是你現在心沒有了呀,心沒有了你就成不了佛,成不了佛你怎麼算了心呢?只有了了心才能成佛,可是你不念佛什麼時候才能了心?這不是一卯扣一環的明擺著的事嗎。
所以大家要在,這真的這就是淨土的核心見地,淨土見地是非常之高的,不要說了,就對照著經文我們對比一下,這麼多的大菩薩已經得到授記了,還從一個佛國到另外一個佛國,怎麼樣?去奉事如來嚴淨佛土,我們算什麼人?所以說有時候雖然聽聞了這樣的經法了,我們內心還是自己比較陋劣,覺得往生就不知道說念一聲佛名,在經裡說的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所以一旦這個疑根沒有斷,它就是罪根,你的疑根斷不了它就會演變成罪根,就會發展就會變大,所以大家知道,只有我們的信根圓滿了,那全體的福根就夠了。信根圓滿福根就圓滿了。所以你看這裡講的若人無善根,不能聞此經,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希望大家要從這些法義上能夠契入。說到這裡了,隨自己的因緣和福報,看能受用多少,擔當多少,看你到底是世間法的雜草叢生中能夠鋤開多少,把這個聖法能夠播種下去。好,我們下面就是要再往後面講了,下面的這一大段文呢,就可以說是廣說這個無量壽國,這些菩薩們所修行的殊勝微妙法喜快樂之事。既說到彰顯了極樂世界國土壽命的長遠,往生者光明的殊勝,三十二圓滿相的具足,智慧也是殊勝的,永離惡趣,可以到他方或者自己接受都是供養非常多,聞法是不間斷的,這個法堂在講法,所有的菩薩都是修行和功德都是圓滿的,就不離這一大塊,無非兩大主題。
我們讀著,大家都知道了,極樂世界的生活唯一的主旋律就是自利利他、利他自利,就這樣,活著人家就是這麼個活法,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也是自利利他,出去遊蕩散步也是自利利他,去聽經聞法更是自利利他,自己修行也是自利利他,總歸就是這麼一個主旋律,我們把經本拿起來,到八十頁。先讀一段,讀到八十一頁的示現同彼如我國也。一起來: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這一段大概因為前面一直在說阿彌陀佛,現在又把他的兩位弟子也要隆重介紹一下,就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當然這段經文依然跟前面的願文相應的話,就是說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從自利而言的話一定能到一生補處,從利他而言的話,可以依照自己的本願,自己原來的心願,要麼在極樂世界成一生補處,要麼不至一生補處,就是在花開見佛之後,就回身應現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莊嚴自己的佛身佛土,這都在願文裡面有具體的內容,所以這裡就是完全脗合地兌現。第一個是講到說光明殊勝,這裡講到彼國菩薩,這裡還有一些諸聲聞眾,你看第一個是彼國的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內容,第二個就講到這裡的光明殊勝,這就指的國中的聲聞眾。
我們這裡再給大家強調一下,極樂世界是沒有像咱們這兒的二乘小乘法,不分二乘,為什麼呢,這裡講到的聲聞眾,是依照著我們這兒習慣性的稱謂,主要是從他斷煩惱的能力上來講,達到了聲聞這個水平。可是極樂世界的聲聞眾,他是跟菩薩的發心是一樣的,但在咱們這裡就不一樣,聲聞只是以自了為主,菩薩才以利他為先,這就是差別相。所以這個聲聞眾的名號是從斷的煩惱斷了多少,這個水平跟咱們這兒的聲聞是持平的。那麼他的光明就比較短一點,身上的光明有一尋,一尋有多長呢,知道嗎,一尋有多長,四十里呀,四十里叫由旬,這裡的一尋一般是指的八尺,就我們人兩隻手臂伸長,差不多有這樣的寬度,就叫做一尋,所以聲聞眾身體的光明只有一尋,比較短。那麼菩薩的光明就照百由旬了,這個由旬才叫四十里,有時候六十里,八十里,都有解釋,是印度的一個計量單位。
這裡最主要是突出這兩位菩薩最尊第一,他們的威神光明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度化之土,一尊佛出世所度化的範疇,所以大家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能夠在咱們國土輔佐弘化呢,一樣的,他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這裡,你看,阿難還,當然也祈問了,連阿難都不知道極樂世界有這麼兩尊大菩薩,白佛說,彼二菩薩其號云何,叫什麼名字,佛才告訴他,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這只是引發出來的名號,最重要的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消息呢,這兩位菩薩修行成就是從何處往生的,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大家看到了,這就是說,這兩位菩薩都是在咱們娑婆世界修成就,命終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
你想,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已經是果後之因了,就是已經早就成佛了,無量劫來就成佛了,只是在這一期,我們的視野國土中,一方面示現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位上首(菩薩),一方面又不妨礙這,輔佐釋迦牟尼佛弘化,大家想輔佐釋迦牟尼佛弘化,他還示現的說要,以這個國土中,這一期示現尋聲救苦這樣的一個身份,來最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要說明什麼呢?
為什麼說千經萬論同宣,就那麼多經典裡面全部步調一致的,除了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的修行過程,他們的度化眾生,最後他們的結局卻是往這裡會的,就是這兩位大菩薩的結局都是如此。他們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度化眾生領眾修行的楷模呀,為什麼給他們兩位設置了這樣的結局,也就是這兩位大菩薩為什麼最後還依然示現這樣的一個成就套路呢,觀音菩薩在他的經裡邊講到,觀音菩薩發誓什麼呢,如果持誦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土者,我誓不成等覺,這觀音菩薩的願力。大勢至菩薩我們講《圓通章》說,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所以他們都跟阿彌陀佛是同一個願力呀。這樣的菩薩都命終轉化生彼國土。
大家仔細讀這些經文,何況後面你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就是何況其他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首先是身相圓滿具足,都是三十二相。第二個智慧殊勝,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為什麼說智慧殊勝呢,智慧成滿,深入諸法,就是能夠證到這個法性,我們說的宇宙萬法這個真理,智慧成滿到達這個點上了,能夠深入到法性上面。究暢要妙是什麼呢,究暢要妙是說,讓眾生怎麼,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一切的法門的道理他都通了,回過頭讓眾生怎麼走到這一步,方便隨眾生的樣子,給他設一個局讓他到這裡來,也都通了,這叫做究暢要妙。這就是智慧殊勝。接著由這個智慧,當然會引發神通呀,你看神通無礙。待會兒會講引發的這個三明六通,神通無礙,那麼諸根明利就是六根門頭不會被染,不會糊塗,始終是清淨明利的。
得忍還不同,有的鈍根的人能夠成就二忍,有利根的人得不可計無生法忍,二忍是什麼還記得嗎,成就什麼二忍,音響忍,柔順忍。這裡講到利根得不可計無生法忍是什麼呢,就是在萬事萬物,法法頭頭,一切的人和事上面,他已經能夠安住在無生法性中了,再不會有生滅,不會有影響,不會有起伏了。任何法現前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對待,這叫得不可計無生法忍,這是利根的人。所以大家看,那麼這個鈍根、利根從哪兒來差別的呢,就是咱們在娑婆修行的時候已經就看出來了。可能往生最後倒是一個結局,但是差別相在這裡還有高矮,所以我們要在這上面。最後是什麼呢,生到彼國者,永離惡趣。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當然還有餘地是什麼呢,除非你還跟前面講的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示現同五濁惡世的眾生的話,就像咱們國家一樣,我們娑婆世界,如我國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口吻,如我國也。這個示現同彼是什麼概念呢,大家猜想一下,既不受惡趣,那麼會不會生到惡趣,
所以你看每一段法義裡面真的是非常微妙,淨土法門真是深不可測。你能夠解到哪裡悟到哪裡,它就呈現在哪裡。你比如說,就咱們總的來看這一段,這可以說,就是說一個往生和度生是完美地結合的一個開示。首先中間列舉了這兩位大菩薩,他們都是法門的代表,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又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好助手。那麼既能夠侍奉在無量壽佛的兩側,還能同步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去大轉法輪,這個是怎麼做到的,大家設想一下,所以我們就知道東方和西方,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東西兩土它是交相造化的。我們現在因為在染,所以就只看到娑婆,娑婆跟極樂是相互交叉教化,為什麼,娑婆就跟花一樣,開花,你從這兒開始修得開花,往生極樂世界,極樂就跟果一樣,極樂世界將來蓮花化生出來的這個果,能離開你娑婆世界的信願行嗎,這個果是從哪裡來的,
一定是因花開了以後才來的,這個花能夠割裂開來說花是花,果是果嗎,由於你的信願行,所以才有極樂世界之果,它是交相造化的。所以說,從這個原理上來講,他們早已經成功往生了,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但是雖然常住極樂,還能夠入到娑婆,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你看,他們修行,這裡用的是一個詞,修菩薩行命終轉化,什麼叫做轉化,他不是我們這裡常說的死了走了,現在我們下意識聽一句往生,我們都覺得說,一定要覺得離開這兒才去那兒,人家這是轉化,聽明白了嗎,轉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概念,這就非常微妙,顯示的是什麼呢,人家已經顯現在極樂世界上首菩薩,依然隱在娑婆幹什麼,尋聲救苦,這才叫轉化。轉化就等於說,從這兒轉到那兒,那邊顯了,這邊隱了,不是說這兒沒了,那兒出來,那就叫取捨,不叫轉化了。所以這裡叫命終轉化。我們輪迴其實也是轉化,誰說怕死,死不了的呀,說真能死,一死百了,不要受苦倒也好,死不了呀,你這輩子不想苦,你就算自殺了,下輩子更苦,還墮地獄呢。所以說這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給我們從自利利他提供的兩條同步的保障。
就等於說我們到機場裡面,你自己走也行,旁邊站在電梯上,同時你也走,電梯也走也行,你們坐過那電梯嗎,就等於說是這種保障。你電梯也走你也走也行,你不走了電梯是走的,這個走是一定能走的。等於說我們在娑婆世界,大家心安的,為什麼,常有這兩位大菩薩保佑,因為他們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什麼訊息,就是常在娑婆,雖然身居極樂,常在娑婆呀。縱然我們本願力,這又第二個信息,給我們提供的什麼,依照我們的本願力,回入娑婆度化眾生,你不受惡趣,這不受惡趣可是多種多樣的,一個是如果你在極樂世界成就,就永遠沒有惡趣的機會,沒有三惡道,連名都聽不著。假如果你乘著本願來到娑婆世界,第一個如果你是小行菩薩的話,保障你不落到三惡道,這叫做不受惡趣。
假如果你是大行菩薩,已經徹證無生法忍,能夠直入地獄去遊戲神通,那麼可以示現地獄餓鬼畜生,明白吧,但是只有它的相,沒有它的受。這也叫做不受惡趣。所以大家知道這就是大行的菩薩,隨你自己的願力示現同彼,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但是決不會再神識迷了,沒有隔陰之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宿命,等等這些,這就是這一段講裡面給我們講清楚。所以我們這麼一對照,假如果我們成功地往生了,那就必然是自利利他是同步而行。有時候我們在這兒想說,管不了,這五濁惡世受不了,度不了眾生,自己又度不了,我就往生,只管往生,好的,你只管往生,只要往生以後,這全給你補上,一下補上,所以這個是這一段。好,我們再往下看。
這一段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大興供養,一個是供養諸佛,一個是受別人供養,供養殊勝,我們一直讀到八十二頁的還其本國。把這一段讀下來,大家一起來: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好,你看人家這段突然輕舉,這是一種什麼境界,突然輕舉,大家來看,佛告阿難,又講到極樂世界菩薩的,這是從供養功德上來描繪。
那可以說前一段的話,剛才講的主要著重說下化眾生,那麼這一段就等於說親自去十方去供養諸佛,屬於上求佛道,這段經文。彰顯往生的菩薩們能夠廣興供養。我們這兒,我以前總愛說個戲論,說所有的法門裡,咱們世俗心來講,隨喜法門最沒有成本,供養法門捨的更多,你必須真實貨,真金白銀你得拿出來。在極樂世界所有的法門都沒有成本,都是唯心本具的功德。就體現你心,你想我們這裡勸導大家行這些法門,為什麼,它是以物表心,以法表心的。你說真說去,比如供養來講,我們說去供養佈施,接受供養,接受佈施,兩廂都不在三輪體空裡面,那就必須要以這個物資來表法,以這個物資來修法,以這個物資來匡正你的心法。如果你光說隨喜或者什麼不捨,那麼你的心肯定沒到那兒,在我們娑婆世界它是必然此理,勢所必然,就是這麼一個情況,誰也說不過去。
而且我們在佈施,大家學習佈施功德品裡面,以前講佈施的內涵,那肯定是的,同樣的發心,同樣的對境,那肯定是捨的多就比捨的少的強,同樣的能力。為什麼呢,他拿多的,他心滴的血就比你多,這是明擺著的事,這個話丑理端,肯定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小人之心了,說滴血,就是這樣的。你說我們這個世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賺來的都是心血。可是在聖道法裡面你就得這麼迎逆著修呀,不管什麼法,大家不要以為佈施法好像是迎刃而上,所有的持戒也是,禪定也是,就是在刀刃上割,不斷地割,割割割,割疲了,割修圓滿了,割不了,你說我們的心這麼散亂,所以才要禪定來對治,就讓你乖乖依附在一個法上。我們的心這麼向外攀攬,這麼躁動,這麼分別,就讓你忍辱。三業總是管不住,就讓你持戒。
都是一樣的心路歷程,就讓你在這個刀刃上割,讓你修,都是有成本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都是無量劫來跟自己的心做鬥爭。但是這裡你們看,這又要對比了,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大家想,就這些話,我們稍微琢磨一下,就覺得這麼多菩薩於一食頃,當然這一頓飯的工夫,人家那兒的吃飯還跟咱們這兒不一樣,前面講到了,但見色聞香實無食者,說白了就是一念,一念的這樣的去十方法界去供養諸佛,還不是到一個地到一個地,這種時間速度能成立嗎,大家覺得能成立嗎,這麼久遠的空間,真的能跨越得了嗎,你想想,既然佛,我們說佛是週遍法界的,遍法界心,法界藏身。那麼菩薩的神通,前面講到的又如此的突出,那到底這些菩薩供養這些佛,是佛來呢,還是菩薩去呀,如果他們都修的好,依照我們教理都會說,如如不動,感應法門,怎麼怎麼樣,那麼這個東西是怎麼從菩薩這兒到佛那兒的呢,如果光說不來不去,怎麼接受,怎麼供養呢,這個法事,這個夢幻佛事怎麼成就呢?大家想想為什麼,為什麼要一食之頃,這是一個問題,大家要大參究,就是一食之頃,就是一念之間。這個問題又講到六祖慧能那會兒講到,到底是幡動呢,風動呢,然後六祖大師就說,仁者心動。
你看,一樣的心動,那兩個人是在煩惱分別中動,這裡這麼多的菩薩跟佛在供養法中動,都是在動心。但是那兩個人動的是什麼呢,六祖給他們說的是為了破迷,讓他們開悟的,這裡的心動是什麼呢,是圓滿大做供養佛事的,一樣的動兩種境界。前面他雖然在動中,他就當真動沒有靜的部分,所以就不能夠在那分別,你說,公說公,婆說婆,六祖給他們斷官司,這裡的動是,都如如不動,隨緣,菩薩是弟子,佛是教主。那麼我就應該去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圓滿我的佛道,就這個佛事,就在一念中無差別中完成,這就叫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去恭敬供養諸佛世尊。所以大家看,這每一個這樣的,廣興供養,為什麼,這就是本具的,可以說神通力,心地法門上本具的。再往下看。
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你看,這是不是沒有成本,是不是沒有成本,那為什麼沒有成本呢,因為人家心平等了,福慧已經具足了,所以心念一啟動,所有的所需的供養具,你看,華香,音樂,衣蓋幢幡等等這些七寶,包括所有的這些瓔珞,這些供養之具自然就化生出來,這就說明極樂菩薩不但具有本具的神通力,還有本具的功德力,福報力。我們現在本具的福報力顯現不出來就得修,修得好點了露的多一點,修得不好點了,露的少一點,修的太差了全部埋沒了。每個人的福報是不是這樣顯現的,而且我們顯現的時候還要必須有什麼,二元對待的差別相,就是兩端的執著,我有福報,我得有錢,去買你的那個東西,我才能去供養。可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人家本具的福德力,想怎麼顯就怎麼顯,全部已經就緒了,而且不需要對等地去交換了,當體就是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然後呢再進一步看,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
為什麼在空中就能夠,先供養這麼多,慢慢地又在空中化成華蓋呢,這就是本具的轉化力,因為已經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了,所以就這個東西一下子就能變成那個,又能變成一個,無非就是物質色法嗎,它空掉了就隨心所欲地變現。所以你看,我們有時候看電視劇,嘩地變成這麼一個,嘩地又,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為什麼,就因為他空掉了,所以本具的轉化就是這樣子,在虛空中又化成華蓋,這樣的顏色非常的殊勝,香氣特別的聞熏久遠,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能夠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隨其前後,次序一點都不亂,先開的先轉化的先沒了,後面轉化的再沒了,依次有序地這樣起伏。就是無生滅法中幻生幻滅。這樣的話,這麼多的菩薩僉然欣悅,就是大家都特別高興,非常的歡喜,在這樣的情況下,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讚歎佛的這種歡喜,大家都歡喜,這就是本具的圓滿力。所以你看這段話其實就說,本具的神通力一食之頃,隨心所欲是本具的福報力,空中化成,轉化華蓋是本具的遊戲神通,也就是轉化力,眾皆歡喜是本具的圓滿力,都是心地法門中顯露出來的殊勝功德,所以我們說一千道一萬,只能用殊勝,只能用功德,只能用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就這麼讚歎。
供養佛已,你看,歌嘆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除了財供養,還有法供養,完了以後,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至本國。所以由這句,突然輕舉,我們也要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講到說,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度脫一切眾生。這是等於說,他回入到染土裡面去什麼,去度化眾生,對吧。甚至有的可能會遊戲神通落到地獄,我們前面沒有講,但是後面講到去他方佛國淨土去供養諸佛的時候,最後來了這麼一句,突然輕舉還至本國,大家洞察一下,只有到佛國淨土才突然輕舉還至本國麼,只有嗎,示現同彼,落到三途,無間地獄,同樣也是突然輕舉就可以還至本國,所以才有這裡講到說,神通自在,常識宿命,不受惡趣的功德。這不是受罪去了,不是業力所牽引,地獄是若非威神,即須業力,極樂世界的菩薩全是本具的威神,所以這裡只是講到供養諸佛國土裡面去供養諸佛,聽受經法的時候突然輕舉,入到無間地獄裡邊去度受苦眾生也是一完成任務就可以突然輕舉還其本國,隨意轉化,並不是說命終轉化,念念都是這麼轉化。
所以這是指的供養功德。下面開始就要講到極樂世界的聞法情景了。彰顯在極樂世界聽聞佛法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的。我們一起再拿起經本八十二頁,把這一段讀一下,佛語阿難開始,一起來: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大家看,阿彌陀佛講法,所有的諸佛菩薩天人都聚集在極樂世界的法堂,叫七寶講堂,這個名字真好聽,叫七寶講堂,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這可以說是在總會場的情形。我們大家看,聽法的人這裡有好多級別,聲聞、菩薩還有天還有人,當然這是前面講過了為了因順餘方故有這樣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從他們所帶的業、斷的惑上面還是有差別的,在本國裡邊染土裡邊修的時候還是有這個差別相的。所以雖然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從待遇上來講是一樣的,但是斷的煩惱所具的業還是儲藏性是這麼的一個差別,雖然這個業永遠不會現行了。那麼如果按照咱們這個國土的話,這些人分個三六九等,為什麼要有五乘教法和三乘教法,就是不一樣。五乘教法是從世間說到出世間,最低的兩乘就是為人天乘說的,人乘和天乘,希望大家能保住人身所以講五戒,希望大家能保住升天,那麼修十善,所以五戒十善就是屬於人乘和天乘,運載你,始終停留這個船上,人天之船。那麼四諦法門十二因緣這就屬於二乘,也就是說小乘聲聞乘,菩薩乘屬於大乘,還有一佛乘,只說直了成佛,究竟中道佛性之法,這是五乘。有時候還講三乘就是指人天乘、聲聞乘和菩薩乘,這又是一個區別。
就是你是這個水平,他只能給你講這個層面的法,低了你不愛聽,高了你聽不懂,他必須這樣來應機施教。但是在極樂世界所宣的法,告訴諸位,純是一乘教法,就是沒有其他乘。只有真實法,沒有方便法。你看咱們這兒最後才鎖定在《法華經》裡面才講到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才把這個真實法給說出來。極樂世界根本不用這麼繞彎,你直接一聽就見佛性,入佛性,開示悟入佛知見,只要你一聽就能夠悟,就能見佛性,他不在其他方便乘上去作意,去引導。包括在七寶講堂裡邊,不但是這個講堂裡講的是一乘法,乃至一一華里邊,樹中,光裡邊,風聲水聲都是說的一乘法。大家聽了一乘法以後,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可是雖然這樣的話心解得道了,這些菩薩們將來還要到他方國土裡面度化眾生,那就不一樣了。就是把往生淨土法怎麼樣的給它編排設置的邊邊角角圓滿體系,到這個適合這個國土體系裡面去要說,這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時候表法是表什麼,大家看。
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就是這個一乘法,被菩薩們在他方國土裡邊,成佛也罷,度化眾生也罷,去講解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怎麼適合怎麼來,怎麼方便怎麼來,無邊無際的隨意可以來。所以叫做隨風四散。這個隨風四散,一方面表極樂世界非常有序出來的音聲,大家聽了還是這個一乘之道,可是在方便法中,就是供養他方國土講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他方國土每一尊佛裡面都有過的弘,就不一定了,我們不是再再地給大家講,如果在香積佛國弘,他能說話嗎,那的人不說話你咋辦,還有他方國土裡面有無聲世界,你們能體悟無聲世界嗎,就是人家一天的溝通載體不是用聲音,聲音這個法在他們,有的世界沒有,那你能像咱們這,我坐在這兒嘚吧嘚說一天,沒有說這個概念,這個現象呀。所以這就是說,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就表一乘法到了他方國土依然是最後會到一乘,特別是淨土乘,但是方方面面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所以這樣的話,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諸佛。這就是聽了法以後生起了歡喜了,然後這麼多的菩薩眾普散華香,共奏音樂,而且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就說明人家那兒,至少是非常有序的,大家都講究禮貌,按排隊來,有秩序的,不是像我們這兒爭先恐後,插班插隊。所以說更相開避就是很有秩序。再一個表的是什麼,就是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在他方國土裡面講的時候,相互開避的。在這兒適合這麼弘揚,就這面開那面避,在那兒適合那麼弘揚,就那麼開這面避,都是從現象上來表法的微妙,從微妙上來體現現象,就這麼個情形。所以大家慢慢去體悟。這一段我們總結一下,第一個就是阿彌陀佛在七寶講堂裡面所講的法呢,所有的聽法眾,不是聽完了以後,什麼從要信解行證,什麼聞思修,當下就是即信即解即行即證,所以才叫做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你說,你說的這個法,我當下就信就解就行就證,直接就聞思修全體具足就住到三摩地裡面了,所有現前的境界都是對境起正觀的,人家那是七寶講堂裡面是這麼講法的。其次,這裡講到在七寶講堂裡面阿彌陀佛講的時候呢,傳到外面就是四方自然風起,寶樹出五音聲,這就說極樂世界的法是依正不二,我們這裡只有有情正報才說,無情是聽不了也表不了的,一般情況下表不了的,除非你的根性很大,把無情當作這個,你善於去解讀這個無情表法,像我們這兒還是以有情為主。可是極樂世界就是說的情與無情同生(圓)種智。所以才能夠說四方自然風起,出五音聲,情與無情同生(圓)種智。前後來往,更相開避,就是對於所有的法義能夠事理圓融,不會有割裂分別之苦。
這個在我們這個世界最典型了呀,人家那兒就是,可以說以天台教法就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的,我們這兒的話,聽完了《地藏經》,聽《彌陀經》講完了以後,說因果,說的大家都覺得害怕因果,怎麼怎麼樣,要依因果而行,要好好地去戒殺吃素持戒,等等這些。好,你再一聽《金剛經》,一聽空法了,就覺得,難道這些都不對了嗎,他就不知道,這樣越對,那個空法才能顯現出來,所以這裡叫做更相開避,沒有對峙衝撞感,咱們這兒聽了法,這個聽完了就去衝撞那個,就覺得昨天聽的那樣,今天聽的這樣,就以為肯定有一個不對,就跑來問了。
所以大家在這些上面,應該仔細體悟,說明事理是圓融的,觀法是一心本具的,不會有前後開避,有次第的割裂感。所以大家看: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也就是人家那兒聽法越聽越對,越聽越歡喜,越聽越解了明瞭。可是在我們國土裡,有時候聽的就,聽對了還行,一句聽不對就麻煩了,就疑情就上來了。再加上所參加的法會不一樣,各自說的法門不一樣,宗派不一樣,法師們的風格不一樣,那就更糊塗了,更這一盤菜炒不成了。可是極樂世界,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就是這個法就這麼一個總緣由,沒有二個法,你不會弄錯,也沒有你弄錯的機會,就這麼一個法,就這麼一個原則。所以你看,我們有時候講說,講學佛法,有些東西是固守的,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道場,人人皆會講法,但是人家在頒宣法時候,還是無量壽佛為主,全部給我來集在七寶講堂來聽,就守著這個不能亂。這也是一個秩序,正因為有了這個秩序,所以才能夠前後來往,更相開避。大家都法喜充滿。
好,下一講我們就要開始講到更多的功德了,從八十二頁一直到八十五頁,百千萬劫不能窮盡,這一大段都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從五眼,六通,三明六通,修六度沒有過失,再打比喻說,猶如雪山呀,大風呀,地水火風等等全部給比喻進去,但是有一個要求作業,希望大家回去要稍微讀的熟一點,不是說你要讀的多麼背下來,多通順,問題是什麼呢,下一講開始講這一段的時候,它是非常緊湊,前兩句後三句,再後兩句前三句等等,它一段一段都層次非常分明,表什麼法,表什麼法,表什麼法,你自己要稍微熟悉一下,才能夠把它隔段隔段的比較心裡有數。所以希望這次回去複習一下,主要複習一下八十二頁到八十五頁這一大段。好,我們今天時間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