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1-1)前 言
平常我們念佛,我們的念頭大都是隨著妄想而走,所以念佛的力量,剛好就跟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打佛七就不一樣,它是----「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是要把佛號投入到我們內心深處,建立一種堅定的善根;兩種相貌完全不同。
當然,想要把這句佛號在心中建立起來,就必須要有相對的準備,就是古德說的:必須要調和你的身心世界,把身心調和好,念佛才能得力。
平常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很躁動不安的,而佛號是一種清淨寂靜的功德,兩者基本上是不相應、不相融的。所以必須把身心世界,調整成佛號能夠安住的環境;就像種樹一樣,必須把泥土調整一下,創造適合樹木生長的環境。
正 文
怎樣把身心世界,調整成跟這句萬德洪名相應呢?
智者大師提出了三個原則:就是「調身、調息、調心」。這三個內容,由粗到細來看:
一、首先「調身」:我們的身心世界,最粗重的就是這個肉體的色身;而在打佛七當中,最大的忌諱就是「緊張」!你說:你擔心佛號沒念好。其實你越緊張越糟糕、越緊張佛號越念不好。應該要把色身放鬆,你一放鬆,氣血自然會順暢;氣血順暢,你的精氣神飽滿,就容易生起專注力;所以不要緊張,你一緊張就弄巧成拙了。
我教大家在拜佛、經行的時候,身體要保持一種下實上虛的狀態,你的腳掌可以微微地用力,但上半身要完全放鬆,讓你的氣血能夠順暢的運轉,所以身體絕對不能用力,要讓它完全放鬆。簡單講,調身之道就是──讓你的身體放鬆、柔軟。
二、其次,「調息」:我們的身體需要氧氣,才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大家在拜佛、經行、坐念的時候,必須讓身體達到有氧的狀態;氧氣不足,你的精神不好就會昏沉。所以一定要讓你整個呼吸─深沉而規律。呼吸最好能夠深一點,不要太淺,稍微深一點;而且呼吸要有一定的規律,讓它能夠很自然、很規律的換氣。當你念到沒氣的時候,不要勉強,把嘴巴閉起來,用鼻子吸氣。
我一再強調:吸氣的時候心裡念佛,嘴巴是閉起來的,是在吐氣的時候念佛;總之,必須要正常的換氣,讓身體有充分的氧氣,來提供你的整個修學能量。所以必須要:調和你的氣息,讓它規律而深沉、深沉而規律。
三、調身、調息之後,回歸到「調心」─調我們這個明瞭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凡夫的心,本來不複雜,但已經被我們搞得很複雜,整天胡思亂想、向外攀緣,這是沒辦法的事,已經變成這樣子了;現在要它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剛開始難免會有困難,所以必須要有一些方法。
那麼,我們今天想要把心安住在佛號、安住在本尊功德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印光大師教導的:「一句佛號,念、誦、聽!」也就是對佛號的專注,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從心起
內心當中,必須保持歸依佛號的狀態。有些人念佛,佛號只是從嘴巴生起,內心不當一回事,心中照打他的妄想──「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就是心口不相應。所以佛號必須從你內心的意樂而發動出來──念從心起。
接下來,聲從口出
然後,你的嘴巴要創造一個音聲。我看有些人打佛七不出聲,其實不出聲,對你非常吃虧,如此念佛很難上路。你要讓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卻不把佛號創造出來;就是應該跟著你的佛號走,而你又不創造佛號,那你要跟誰走呢?只好跟著妄想走了!所以必須要清楚、分明的把你的所緣境----佛號現前。嘴巴一定要振動,創造一個聲音的相狀出來;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也可以。淨土法門是以音聲來攝持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一種音聲佛事,我們講「誦」,就是聲音從嘴巴出來。
第三個、聽,再把佛號聽回去
「聽」!是聽你自己的聲音、聽你當下的聲音。雖然說我們有將近三百個人在打佛七,整個講堂當中,有三百多個佛號,但是你只能取一個佛號當所緣境,就是聽你自己所創造出來的那個聲音。
如果你取別人的聲音,那是「向外攀緣─循聲流轉。」聽自己的聲音,那是向內安住,叫做:「反聞聞自性」。兩種效果不一樣、方向也不一樣;聽自己的聲音,是向內安住;聽別人的聲音,是向外攀緣,越聽越散亂;聽別人的聲音,只能夠當作一種助緣,真正的所緣境是自己的聲音,這個大家要清楚。
而且是聽你當下的聲音,不要管前面那句佛號念得怎麼樣、也不要管下句佛號念得怎麼樣,每一次就聽當下的聲音,聽得清楚、分明。
「一句佛號,念、誦、聽」。聽你當下的聲音、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就是一種內心的專注。簡單說,在整個佛七當中:
1.調身-身體放鬆。
2.調息-讓呼吸規律、順暢。
3.調心-保持專注。
事實上,我們所舉辦的佛七特色,是一種太極拳式的念佛。
所謂「太極拳式」的念佛:是希望大家的每一個拜佛、念佛、經行動作,都能夠在一種放鬆、專注、緩慢的狀態下進行。我們這種佛七,就像流水一樣。古人說是:「滴水長流,則能穿石。」那麼堅硬的石頭,這麼柔軟的流水,但是小水不斷地去穿石頭,終究還是把石頭給穿破了。
而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亦復如是,我們的身心世界像行雲流水,表面上柔軟,內心卻是堅定、氣勢非凡─表面柔軟,但是氣勢澎湃;所以念佛要帶一點氣勢。我看有些人念佛無精打采的,這樣也很難上路。我們可以外表柔軟,但是心中要帶一點氣勢,這樣煩惱才會怕你。所以整個佛七最好的學習對像,就是向流水學習─柔軟,才不會受傷。
我們這種太極拳式的佛七,身心比較不會出狀況、也很少人著魔;不像有些人,用一些偏激的方法來修行,會出現很多狀況來,因為太剛強,跟過去的煩惱罪業產生碰撞,就容易受傷。我們從來沒有看過流水受傷過,但是卻能夠破壞堅固的堤塘,因為它是屬於「外柔、內剛」的性質。
結 勸
「念佛」就是這樣:面對無始的煩惱與罪業,我們必須保持柔軟,但又充滿了氣勢。這就是我們整個佛七,從第一天到第七天,希望身心世界都能保持「放鬆、專注、緩慢」──身體放鬆、內心專注而充滿了力量、動作盡量要緩慢。這是我們打佛七的三大原則,也是我們調和身心的主要原則。
(1-2)前 言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修「本尊相應法」。換言之,我們整個修學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來世的解脫,主要是仰仗本尊的功德加持。所以,在修學過程中,主要做的事,就是使令我們這充滿業障的心,跟本尊的廣大功德,能夠產生「感應道交」,就做這件事,也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以凡夫心,投佛覺海!
正 文
如何讓我們這念心,進入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海呢?
天親菩薩提出了「五念法門」,會歸起來,就是要具足三種心:
第一:禪定心。第二:智慧心。第三:大悲心。
透過禪定、智慧、大悲,使令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那麼這三種心,由淺入深,剛開始是先修「禪定」,就是要讓你這念心,對於佛號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對佛號產生一種專一的「安住」,所以一定要一句佛號念、誦、聽,你自己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這個聲音再聽回去──自己聽自己的聲音。
當然,佛號在我們心中,剛開始運轉的時候,不會那麼順利,因為我們心中有很多妄想,這些老朋友,早就存在我們心中,所以對佛號會產生一種排斥的作用,應該怎麼辦呢?
印光大師教我們一種方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遇到很多煩惱的抗拒,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
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
念佛人,不單是嘴巴念佛,內心當中,應該要有一種堅定的力量,就是那一份的堅持。當你堅持佛號、妄想自然就會消失,因為妄想是虛妄的,所念的佛號是真實的。很多人佛號之所以沒有念好,理由只有一個:你根本不堅持佛號!一個人沒有堅持光明,當然就會被黑暗打敗。
問題是:如何對佛號產生堅持呢?
你看打佛七,一路念佛,有些人很快就能夠把佛號抓住,使令佛號在心中相續的運轉;有些人佛號雖然在心中,但是沒辦法生根,就是留不住佛號,念沒幾句就跑掉、念沒幾句就跑掉。我想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原因----「事出必有因」,佛法說是「諸法因緣生」。
如果你覺得你的佛號,好像在心中留不住,那表示你對佛號,完全沒有一種「歸依」的心情。所以印光大師說:如果你的佛號老是念不好,那你就要好好思惟----念死無常!
你要思惟:我們是一個將死之人,即將面臨死亡。這時候,我們所打的妄想:財富的妄想、眷屬的妄想、事業的妄想、各式各樣的妄想,當死亡到來時,全部都會被破壞掉。在這個時候,真正能夠幫助你、引導你超越死亡、帶你到安樂處,這個最忠實的朋友,就是這句佛號了,還有什麼可以依靠呢!你今生花了那麼多的精神、體力,所追求的財富、眷屬、名聲,此時萬般帶不去,只不過是一時的因緣而已。所以:透過無常的觀察,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朋友、什麼是一時的朋友。」這個你要很冷靜的看清楚!
一個人對於佛號,能夠產生真實的歸依,其實是要帶有一點「智慧」的。一個人迷迷糊糊、一天過一天,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是一時的因緣,很難珍惜這句佛號,不會把佛號當一回事。所以念佛人要有智慧,才能真實的看到生命中,什麼只是曇花一現的因緣,什麼是臨終決不離開你,而且能陪伴你、幫助你渡過最困難的死亡過程,然後帶你到更安樂的地方去,這個才是你最真實的朋友,你要看清楚這個相貌。
印光大師說:我們要不斷的思惟----念死無常。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必須面臨死亡。但是等死亡到來的時候,再來想這件事,那就太晚了;到時候手忙腳亂,根本就分不清楚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客人。所以必須提前觀察死亡,跟你最真實的朋友,慢慢建立一種非常堅固的感情,就是我們說的:「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的心情,否則等到臨命終再來培養,來不及了,因緣太薄弱了!
這一份堅持的力量,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是從你那一念歸依的心,所發動出來的!宋朝有一位居士叫「吳瓊」,從小出家,後來因為遇到特殊因緣,就還俗了。之後回到家鄉,住在偏僻的小鄉村;他們家是做殺業的----殺雞、殺鴨,因為他沒有其他的專長,只好跟著家人做這件事。當然,他曾經出過家,也知道因果的道理,所以多少有一點慚愧心,但是為了生活還得去做。
過了幾年之後,有一天,早上醒過來,頭上長了一個腫瘤,像石頭一樣的腫包;他內心感到很害怕,知道這只是殺業的花報而已,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的刀山油鍋;心中生起了慚愧心之後,不敢再做殺業了,就離開家鄉,到道場去修拜懺。
他也知道,所有的法門都來不及、時間不多了,他就一心歸依無量光、無量壽﹔當然這種乞求救拔的人、業障深重的人,對佛號的歸依是非常強烈的。他就這樣專拜阿彌陀佛、憶念阿彌陀佛,經過了將近三個月的用功。有一天,突然跟身邊照顧的人說:「我明天就要往生淨土了,先跟你們道別。」他的那些同參道友,知道此事後,也有來送他,就在大眾的助念聲中,他最後說:「佛來也!」,就安然地坐化了。
關於吳瓊居士的公案,是出自於<龍舒淨土文>。王龍舒居士把這個公案提出來,說明一個造惡凡夫,雖然內心充滿了殺生的罪業,但是當他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在心中啟動了之後,還是能夠把殺業的力量給消解,而往生到淨土去。
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力,不怕煩惱跟罪業,問題是:你要能夠在心中,把它運轉起來!
我們可以這樣講:太陽是不怕黑暗的,有太陽的地方、不可能有黑暗,問題是你要把太陽帶動起來。所以要看清生命的真相,佛法還是重視般若波羅蜜,你要知道生命在流轉當中,什麼是真實的永恆功德、什麼只是暫時讓你受用的因緣,這樣才能產生一種真實的抉擇、真實的歸依;然後從真實的歸依心,對佛號產生一份堅持。
結 勸
當然,凡事起頭難,佛號對我們來說很生疏,心中的妄想已經打那麼久了,每一個妄想都跟我們非常熟悉;在這麼多、又這麼熟悉的妄想當中,想要讓佛號運轉起來,就看你願不願──「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看你的堅持力量夠不夠!
畢竟真與妄,本來就勢不兩立,你要能堅持真實、虛妄自然就消滅;你不能堅持、妄想就把真實掩蓋。我們現在心中有佛號跟妄想,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你無所謂、佛號就被妄想破壞,就這麼回事。
總之:面臨生死關鍵時刻,整個成敗的關鍵,誰能夠「堅持佛號」,誰就能成功!
(1-3)前 言
淨土宗的整個修學,所強調的是感應道交──從「平時」的感應道交,而達到「臨終」的感應道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感應道交,跟一般外道有所不同。你看我們一般民間宗教,或者多神教,也有很多感應的事蹟,你去拜一個石頭、拜一個樹神,也可能出現感應之事蹟。
正 文
大乘佛法跟民間宗教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大乘佛法感應道交的特色:是「向內安住」。一般民間宗教的感應道交:是「向外攀緣」。
兩者方向不一樣;所以古德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菩薩的心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是不動念頭的。
不動念,那我們怎麼跟佛菩薩感應呢?
為什麼佛菩薩不主動救拔我們呢?因為所有的行動必須由心來推動,佛菩薩安住在無念,感應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你去啟動他。怎麼啟動呢?「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這句話,道盡了我們跟佛菩薩之間、接觸的關鍵點,就是你要把心的善根準備好─心要「寂靜」,才可以感應道交。也就是你這念心的磁場,要跟佛菩薩的磁場,調得相隨順,才可以感應道交。
我相信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人,絕不是在起煩惱、躁動的狀況下成就的;如果你在起煩惱,還可以感應道交,那肯定不是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可能跟其他眾生感應道交,因為磁場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至少內心要有一點善根:禪定、智慧、大悲心,才可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過去在美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聖誕節的晚上,站在一個賣鞋子的櫥櫃前,看到一雙非常漂亮的鞋子,兩個眼睛就一直盯著這雙鞋子,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不肯離開。這時候,外面漂著大雪,很寒冷;鞋店的老闆走出來問說:「小男孩,你有什麼事情,為什麼不回家呢?」這個小男孩就告訴老闆說:「今天是聖誕夜,您可不可以替我轉達上帝,希望他把這雙鞋子送給我,當作我的聖誕禮物?」鞋店老闆看到小男孩這麼虔誠,就請他到店裡面坐,倒一杯熱咖啡給他喝,對他說:「你坐在這裡等一等,我進去跟上帝報告你的意思,看上帝怎麼說。」老闆走進去一段時間之後,就出來跟男孩說:「我跟上帝溝通過了,上帝的意思是說:他只能送你一雙襪子,你穿這雙襪子,去找你要的鞋子!」講完之後,老闆就幫他穿上一雙乾淨的襪子,然後送他到門口,小男孩就離開了。
經過幾十年之後,鞋店老闆接到一封信,裡面寫著:「在幾十年前,因為你給我那番鼓勵、給我一些寶貴的金玉良言,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鞋子。」最後署名:美利堅共和國總統-林肯敬上。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意思是說:「上帝不能把鞋子直接送給你,你自己要有一些努力過程!」
我覺得這個故事跟大乘佛法的生命觀完全相同。大乘佛法對於生命的看法,只有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生命的改變,一定是由你明瞭的心去主導;所有的外在因緣,都只是一種助緣。你要到地獄去,沒有人可以推你到地獄去,是這念心讓你自己到地獄去;因為你內心累積很多煩惱、罪業,所以變成<楞嚴經>說的,心比較沉重,是你的心把你帶到地獄去了。又,為什麼你會升到天上去了呢?誰把你送去的?還是這念心把你送到天上去的;同樣的,也是這念心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
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會歸起來,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所創造出來的;離開這念心,什麼都不存在,這是大乘佛法對於生命的一種真實描述。
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知道:阿彌陀佛把四十八願創造出來之後,心中沒有任何想法,並沒有鎖定目標跟誰感應道交、跟誰不感應道交,完全是「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沒有任何的分別。他就把四十八願釋放在法界當中,誰能夠找到鑰匙、密碼,就能打開;不管你是五逆十惡,不管你是什麼善人、惡人,只要密碼對了,西方之門就被打開;密碼不對,來生再努力一次,就是這個道理。
真正去修行是很辛苦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走這條路,因為──沒有人可以把禪定送給你、沒有人可以把智慧送給你、也沒有人可以把慈悲送給你,是靠你自己修來的!
<智度論>上說:佛菩薩有很大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分享,唯有善根不能跟眾生分享;只要跟解脫、了生死有關的,就沒辦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花三天的時間,在這個地方不斷地憶佛、念佛,去栽培禪定、智慧、大悲的理由,因為修行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
結 勸
「心力」與「佛力」的相互關係:
必須用內心的善根,去打開阿彌陀佛那扇門;如果你的善根不具足,門就打不開,裡面很多珍寶,你就無法受用,是這個道理;淨土法門一定是「以自力帶動佛力」,這才合乎佛法的因緣觀。
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如果誰說「可以幫你加持,之後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肯定不是真實的善知識。沒有這回事情,那是心外求法,大家要了解。
問:打佛七的時候,要如何「攝心」─把心安住在佛號上?
答:幾乎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必須要攝心,沒有例外。其實這個「攝心」,有一個方便法可以用,《楞嚴經》上說:我們這念心,它的作用表現在六根門頭─眼睛叫做「見」,耳朵叫做「聞」,鼻子叫做「嗅」…也就是整個心的作用,主要是表現在六根的見、聞、嗅、嚐、覺、知。而這六根活動有兩個方向:
一、當六根「向外攀緣」時,帶動生死流轉之門。
二、當六跟「向內安住」時,趨向涅槃安樂之門。
六根同時具足二門:向外和向內。但是不論你是修禪宗、或是修密宗、淨土宗,只要跟了生死、解脫有關係,修出世間的功德,六根一定要向內安住、反聞聞自性。
但是,我們不可能同時去緣兩個根,不可能同時處理耳朵、又同時處理鼻子,一心二用,什麼事都辦不成;所以必須選擇一個最容易修習的圓通本根。
那麼,在整個六根當中,釋迦牟尼佛說:娑婆世界「耳根」最好修──用耳朵來聽聲音、從聲音當中來反聞聞自性,最切合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基,修行比較容易成就。因為耳根在諸根當中,具有兩個特色:
第一、容易成就「專注力」
通常我們用眼睛去看東西,必須用力才看得清楚;用鼻子去嗅東西,經常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如果是用耳朵聽聲音,不但可以聽得很遠很遠,而且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聽得很清楚。耳朵的功能特別強,所以耳根容易產生專注力。
第二、耳朵所產生的「相續力」,比較不會疲憊
我們在修習三昧時,像:念佛三昧、楞嚴三昧、法華三昧,都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打佛七需要七天的時間,諸位可以試試看,如果用眼睛去看佛像七天,你的眼根肯定會受不了,眼根沒有相續的功能,容易疲憊。
但是「耳根」不一樣,就算聽一整天的聲音,也不會有疲憊的感覺,耐久性、持久性特別強;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娑婆世界宣揚佛法,都是靠聲音。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文字;念佛、持咒、聽聞經典,全靠音聲----口耳相傳,這叫「音聲佛事」。所以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也是用自己的耳根來聽自己的聲音,容易抓住所緣境,這是耳根第二個特色─不容易疲憊。
《楞嚴經》說:「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意思是說:若以六根入門,不必全部修,只要一根攝住了,其他五根就全部攝住。好比我們跟一個人接觸,專心聽他說話,大概就沒辦法專心其他的,所以說「一根攝入,六根都攝入。」也就是「六根歸攝入一根」。
那應該怎樣來攝心呢?其實只要把「耳根」攝住了,你的心就攝住了!所以不要去管你的心是不是攝住,因為心無形相,你也不知道它在哪裡,但是佛號是有形相的──只要你心中的佛號還在,你的心就攝住;佛號不在,你的心就跑掉了!
簡單說,攝心的方法是: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一定要聽到每一句佛號的聲音,只管你的佛號在不在就好,這就是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