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甲一、前言

今天是我們佛法概要第一堂課。在正式上課之前,我想要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它的目的何在?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為什麼我們會努力地學習,為什麼要辛苦地工作,為什麼我們要很忍耐地去維持一個家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種本能不需要學習,乃至於一隻螞蟻牠都知道要去找飲食,找牠的洞穴,為什麼呢?因為牠要離苦得樂。因為這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使令我們的人類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觀察我們眾生所追求的快樂原來是有過失的,這個必須佛陀出世以後,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那麼以佛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生命當中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第一個,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是無常敗壞的。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是變來變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說,世間的快樂「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你得到了世間的快樂,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你知道隨時會失掉;當你失掉的時候,你心中是傷心憂惱的。所以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讓我們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靜、不安穩,我們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擔憂中。這是第一個過失,讓你今生不得安穩。

第二個是最嚴重的,就是來生的過失。它會帶動我們無量劫的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在享受世間快樂的時候,不管這個快樂是來自物質的享受或者是感情的交流,只要是世間的快樂,你一定會產生愛取,你一定會陶醉在這個快樂的感受當中,深生好樂不願捨離。而這種愛取的煩惱,就觸動了生死業力,帶動了煩惱障、報障、業障,就把生死輪迴的開關打開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在三界輪迴,因為我們想得到快樂。而不幸的是,這個快樂充滿了陷阱,你只要享受世間的快樂,你就要付出輪迴的代價。可以這樣講,你為了短暫的快樂,你必須要生生世世在三界裡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你不會記取教訓的,你來生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佛在世的時候,有幾位剛出家的比丘,在做完功課的時候聚在一起聊天。諸位都知道,佛世時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比方說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因為外道有禪定,所以他一但接受佛法的正見,很快成就阿羅漢了,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有一些企業家、政治人物出家的,這些都是有大福報,但是他也有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後,當然平常跟佛做早晚課,那下了殿以後在家裡閑聊。有些企業家談他過去榮耀的事情、輝煌的事情,講完以後大家就哈哈大笑。

佛陀在寮房裡面天耳遙聞,他聽到這件事,就緩慢地走出寮房,到了這個比丘討論的地方,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們在幹什麼呢?比丘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就訶責這些比丘,佛陀講一個偈頌,他說:「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他說你們以前覺得世間的榮耀快樂,其實是有過失的、是有障礙的。「常在燃燒中」,我們看到快樂的假相,沒有看到後面是有火,有煩惱火、有業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這樣的快樂值得你們哈哈大笑,如此的光榮嗎?

那麼怎麼辦呢?這個快樂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個快樂就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呢?因為我們心中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他不是依止智慧,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無明——幽暗之所蔽,這個「暗」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我們每一個人追求快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買到房子就是快樂;有些人對房子不重視,他認為買一輛車是快樂的,各式各樣。但是總而言之,我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追求自己認為的快樂,這個從佛法角度來說,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愚癡,你無始劫來所熏習的這種習慣性的思考,就是直覺性的思考。我們願意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我們陷入了生死輪迴的陷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很大的悲哀,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喜歡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又陷入了輪迴。

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

「何不求光明!」其實我們是可以從快樂中跳出來,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出世,就是說你可以換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願意追求快樂這件事可以理解,這是每一個眾生的希求。但是你必須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覺之外,加一道心中的光明,你的快樂的本質就大大提升,你會把生命中有過失的快樂,轉成一種沒有過失的解脫的快樂,我們叫做萬德莊嚴。你可以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萬德莊嚴,這是沒有過失的快樂,你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主要是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沒有必要生生世世輪迴下去,我們是可以作出選擇。所以「何不求光明」,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學習佛陀的教法,從教法上去思惟,我們的內心就會從黑暗轉為光明,由這個光明的判斷,我們再去追求快樂,而這個快樂就是一個功德莊嚴的快樂了,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為什麼要研究佛法概要?就是把你這種帶有生死輪迴痛苦的快樂,轉成一種功德莊嚴的快樂,是做這一件事。它可以引導你生命的改造。當然這個我們應該要讚美、感恩佛陀的出世,讚美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法加以整理,讚美歷代祖師把佛法代代流傳,讓我們在末法時代還能夠得到這個教法,讓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也能夠點燃心中的光明。

好,這是簡單地說明佛法概要的目的。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好,我們看講義第一頁。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我們這次課程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甲一、前言,前言當中有三小段:

第一個,先解釋標題。我們把「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簡單地解釋一下。第二個,教主略史。世間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所以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應該對佛陀一生的歷史有所了解,這是一個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從第二堂課開始,就會發覺佛法是甚深廣大,佛陀的法不像聖經只有一本,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經。我們在深入法海之前,先抓住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法有一個核心思想,有一個根本法寶,由這個根本法門再開出枝末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深入廣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佛陀的根本思想、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先掌握住,就是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談談佛法的根本思想。這個是整個在進入主題之前的一個應有認識——前言。

第二個正文。這個是我們佛法概要探討的四大主題。

第一個,談談發心。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發願,然後再以願導行,你要先知道你希望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才可以啟動的。因為佛法的內容太多了,我們生命有限,佛法廣大。你發願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國王的果報出現?你來生要到淨土去,你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讓你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我們只能夠選擇性地修學佛法,因為佛法廣大而人生短暫,你必須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先有目標,然後你才能夠選擇哪些東西是急迫的,哪些東西是暫時不急迫的,所以這個發心篇,首先設定目標。

第二個,正見。這個很重要。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個就是心地法門,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個,是修行篇。從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我們廣泛地說明修行的方法,付諸行動。

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這是證果篇。

前面的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因地的修學,是我們要做的。最後的證果是我們未來來生的果報。

這佛法概要總共有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

最後,我們看甲三的結勸。我們講完正文以後,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總結,整個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係。我們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我們把這個相互關係連結起來,來作一個說明。最後總結勸修,我們以古德兩個偈頌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二十四堂課所要上的三大主題:前言、正文、結勸這三個主題。

甲一、前言初、解釋標題。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義。

乙一、解釋標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甲一、前言。

先看第一個,解釋標題。

「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我們先解釋「佛」。

我們說學佛,學佛,那麼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什麼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

好,我們看這個釋名,請合掌: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好,我們把經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做什麼事情,都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才有行動。

那麼在《佛地經論》上說,什麼是佛呢?他能夠對一切的法(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聖人的清淨法)、對一切的種相(種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淨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了解,也能以種種方便法門,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地醒過來了,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蓮花開,偏重在生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有內觀外慈,內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也是有生命現象的。我們看到佛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瞭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六根的作用,只是說我們這個明瞭的心,雖然本體與佛都是一樣,都是清淨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瞭心性比較情緒化,容易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佛陀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後,你行菩薩道也做了很多慈善事業,結果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做慈善事業,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惻隱之心,他悲憫眾生,觸動他的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這個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我希望,我們淨土宗人慢慢了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的願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發願求生淨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麼你這種情況是帶有感情的,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衝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地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地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是: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因為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願力——誓願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教育以後,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願力。這個地方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因為他已經對宇宙的真理,產生覺悟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我們前面講到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是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先看兩方面的二義,先看覺察,再看覺悟。這兩個一起念一遍,請合掌。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佛者,覺也。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兩個不同的觀照:對內跟對外兩種觀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內觀跟外觀。

從對內來說,叫做覺察,它能夠覺察煩惱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瞋癡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當中活動,就像賊。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好不容易佈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寶,但是你這個脾氣一發,你的這個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壞了,就像盜賊把你的珍寶偷走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方法,要把這個煩惱的障礙消滅掉,否則你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然後又把資糧破壞掉,又積集資糧,又破壞掉,我們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積起來,這個叫做覺察。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第一件事情,先觀察自己,這個很重要!這個次第不能錯!諸位!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痛苦,就是我們對人生的操作有問題,操作錯誤,這個很嚴重啊!我們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遇到事情我們先看別人對不對,這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你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你的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是向外攀緣,你頂多是個好人,你不可能變成一個道人。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操作,發生第一件事情,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這是空觀的智慧,把自我意識空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內調,你要內觀才有資格外慈,幫助跟度化眾生。所以這個覺察是第一件事情,先把你自己的煩惱賊調伏了,這是空觀的智慧。

當然身為菩薩我們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穩下來而已,我們開始外觀,這個觀,就觀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現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說,人事的差別這個不是障礙,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假觀的智慧,自己產生障礙,所以這個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我們沒有好好學習一切法的差別事相,就好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里糊塗什麼都不知道,只有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要學習兩種智慧:一種是內觀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別人,怎麼樣去幫助對方。只是第二道比較複雜,第一道比較深妙。空觀的智慧比較深,但是它比較單純,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觀就不一樣了,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甚深廣大,你要學心理學、學科學、學人際關係,菩薩道的所知障太廣了,塵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線,你只要做一件事——內觀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視假觀,因為小乘以出離心為根本,它生命的訴求是以自己趕快離開三界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觀的內調以外,還要假觀,調他,安住在多事多業多希望住。菩薩戒就是這樣,你要廣學無量法門,你不是讓自己離苦得樂,你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淨土宗,它偏重在內調,它的確是偏重內調,因為淨土宗的訴求,我發覺,淨土宗前半段走得有點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這一塊,你看印光大師,他說,生死沒有把握之前,少管閑事。所以淨土宗在沒有求生淨土之前,他的行為跟小乘有點類似。但是不完全一樣,因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的希望規劃在到了淨土以後,然後再怎麼樣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把利他這塊往後,把那個 schedule(計劃)往後延遲。

所以,在淨土宗這一塊,它偏重在空觀的智慧,對於利他這一塊,相對於藏傳佛教這種生生世世在三界裡轉世的,有點區別。你看藏傳佛教,他們那些菩薩不得了!你看看他們的佛學院內容,要學風水、學打卦、學算命,因為他們要接觸無量眾生啊,每一個眾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樣,所以他們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淨土宗,你學這個就雜修了。但是,諸位!我要提醒淨土宗所有的菩薩,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傳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天這條路你要走。所以我們不能去譭謗人家,你要隨喜讚歎。

為什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學習要廣?就是要擴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隨喜讚歎,你要把未來的路先鋪好。如果你譭謗了某一個法門,其實對別人沒有影響,你障礙你自己!你說唯識學跟你沒關係,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你可以不學唯識嗎?可以不學中觀嗎?可以不學華嚴嗎?你學佛要通達無量三昧啊!那樣不得了,那假觀的智慧不得了,不是解脫道而已,你要成就菩提道啊!

所以,無量法門,我們可以不涉入,但是所有功德,我們皆隨喜。我們自己內心當中隨喜所有的功德,到了淨土你親近十方諸佛的時候,你學佛的道路是暢通的,因為你隨喜讚歎。「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因此,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但是我們必須為未來佈局。你未來的日子還很長,成佛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你最好是先把這個道路打開。

我們在修學當中,偏重在佛法概要,這次的主題,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也偏重在「覺察」這一塊:怎麼善調其心,怎麼達到臨終正念。所以怎麼幫助眾生這一塊,我們可能輕略帶過,只希望大家保持隨喜讚歎就好。

這個是講到覺悟的內涵,接下來我們談談覺悟的次第,它的修學有三個次第。

請合掌,我們先念一遍。

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

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好,我們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時,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這兩句話太重要了!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重點中的重點,主要就是讓你了解這兩句話。你現在可能不很懂,沒關係,但是三個月以後,你再來讀這兩句話,我希望你是真的懂了。

我先簡單講一下。「悟性真常」是「開顯真實」,「了惑虛妄」是「破除虛妄」。所以整個佛法概要,從淨土宗臨終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兩件事:一個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破除顛倒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這個是最根本的。

那麼這種內調以後,我們如果還有時間,再來做覺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度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覺行圓滿。把前面的自覺跟覺他兩個都做到了,這個就是功德圓滿,當然我們偏重在第一個「破妄顯真」。

那麼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見篇主題以後,我們先講因果善惡的概念,因果的思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為你不能造太多的罪業。我們不可能永遠離開所有的過失,但是你不能去碰這些,有些重大的過失是不能碰的。淨土宗雖然是隨念,它不談業力這一塊,但是,業力會影響你的心念,這兩個它有關係。如果你罪業太重,你臨終的時候障礙太大,因為罪業會讓你身心世界產生極度的痛苦跟傷害,會破壞你的正念。

所以,我們先談談業力,怎麼趨吉避凶,先減少過失,尤其是有些重大的過失你不能碰,殺、盜、淫、妄根本重罪,你千萬不能碰,否則你光是業力這一關,你就過不了。所以我們在正見篇,先談談怎麼斷惡修善,怎麼趨吉避凶,先談這一塊基礎。

接下來就談到真妄的問題了。善惡是基礎,真妄的問題就是整個主軸——怎麼破妄顯真。破妄偏重在空觀,就是消滅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來消除我們生命中的對立。所有的煩惱跟妄想,都來自於一個根本的思想,就是你的自我意識太重了。我們跟眾生有對立,才會產生煩惱;你沒有對立,不可能有煩惱,所以遇到問題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識。

有三個好朋友要出家,他們就選擇一個很有名的禪宗道場去出家。古時候出家是要考試的。第一個人就到知客寮,知客師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師,啪!打過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這個人一點主見都沒有!」;那麼第二個一看,哎喲,第一個被打了,第二個就進去知客寮,知客師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呢?」他就說:「我自己要出家的!」啪!「目無尊長,你爸爸都沒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出家!」那麼第三個,他想兩個都被打,第三個就去,「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讓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頭滑嘴!」

我想這個公案,諸位在禪宗經常看到。其實會看禪宗公案的人,他會了解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那個假相。因為禪宗打你,重點不在你說什麼,他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動,有沒有對立心,有沒有自我概念在裡面。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講一句話是挨打的,後來他心靜下來,他講同樣的話,是沒有挨打,是被讚歎的。因為祖師會看到你內心,是不是仁者心動,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他打的不是你的行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識。

所以,這個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就是說,我們要先經過破妄。諸位!我勸大家,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自我意識的這種雜染沒有慢慢調伏,你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但是這句話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你這樣做不對。佛法的次第你搞錯了以後,你是越修越糟糕。因為你自我意識沒有調伏,你福報修了老大,你福報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說什麼都算,你的自心中的這個我啊,也慢慢地養得又肥又大,對你非常不利。因為你這自我意識,是一切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輪迴的根本。

你怎麼處理你的自我意識呢?

你心平氣和地看看佛法,其實佛陀教育弟子,剛開始修學佛法,你要先靜下來,先大死一番,先做內調,不是要你馬上去做善事,不是。雖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馬上做,你要先內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力、調伏力,然後才有資格從空出假,隨緣去做你的慈善事業。你這樣子以後,你有這種心地法門的攝持,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羅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句話說: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為什麼呢?因為你修福報沒有做觀照力,福報越大,別人對你恭敬就越來越厲害,你那個自我意識就越肥大,臨終的時候你就完蛋了!因為你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人事因緣的對立,一對立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帶動了業力,業力就帶動了生老病死,你等於是觸動了生死輪迴的重大開關。

佛法的修學,你要先內調,你才有資格去做善事。所以說為什麼他要先自覺才覺他,這個次第是不能錯的。好,那麼我們把這個覺悟的內涵跟修學次第,簡單地把綱要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