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五頁,我們講到十二因緣。

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般世間的道理,只建立一個生命——你今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它是一世生命的因果論。這個太狹隘,佛教是不這樣講。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量的,就像流水一樣,你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就好像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又會影響到明天的你。我們把昨天、今天跟明天這個因緣擴大,也就形成了前生、今生、來生。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生命,包括外在的物質,包括內在的思想,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你前生打了很多妄想,可能打了佈施的妄想,造了佈施的善業,所以讓你今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前生脾氣很不好,今生看起來相對丑陋。你前生打很多很多複雜的妄想,就創造你今生複雜的人生。

當然我們對結果只有認命,「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徒不要否定業力的存在,你要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來生,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了。你抗拒,怨天尤人,可能把來生也破壞了。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今生,會把來生也賠掉了,因為你整天抱怨,於事無補,也浪費了時間。你倒不如心平氣和地從逆境當中去積集資糧,去懺悔業障,去把握現在的因緣,創造來生。

所以你要早一點認命,才可能早一點上路。如果你還在跟命運抗拒,那你是非常不理智的,你在浪費時間。不管今生活得滿不滿意,我們應該概括承受,因為那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要去承當過去所做的行為跟思想。你承當,你認命,你的心才會靜下來,去思考你未來要怎麼做比較重要。

你從善業而來,不表示你就往善處而去,不一定。你前生表現好,不見得你今生就表現好。來生很多的變數,因為你今生有很多的選擇,所以比今生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爭千秋爭來世,因為今生短暫,而且今生你是沒辦法爭的,那是既成的事實。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他會無條件的去接受今生的命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但是我會把生命的精神放在創造未來,我怎麼去面對今生的因緣,去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這個比較重要,規劃來生比較重要。也就是說,生命是相續的,它是互相影響的。前生的你一定影響了今生的你,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來生的你。

從佛教的因緣觀,你今生的因地去創造來生,這一塊是比較重要的。如果你很認真地去看佛經,佛陀很少講到怎麼去改變今生,除非那個經典是很低層的經典。只要是中等以上方等時以後的,特別是越高階的經典,佛陀都要把目標放在成佛,放在往生那種遠大的目標,把心放在這裡。你今生一點逆境算什麼呢?那是一時就過去了,而且你也不能改變。我們不能在一個既成事實的地方浪費時間。

所以當我們的生命已經形成一個識,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當這個識開始投胎的時候,你一生大方向的格局已經定案了,你很難改造了。

即便是一個阿羅漢,他跟眾生沒緣就沒緣。諸位!你看禪宗很多的祖師開悟以後,他師父說,你不要出去度眾生了,你度化眾生講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那個人是準備要關門的。因為你跟眾生沒結緣,不是你講得不好,這個因緣前生就定了。所以說為什麼我們要去放生、要廣結善緣?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當這個識開始投胎的時候,就注定了你今生整個的格局,整個因緣變化,大方向已經定案了。當然你今生的努力,你注意身體,注意一些健康飲食,會有微調,有微細的調整,但是你身體的體質,人生的格局已經定案了,大方向的框框已經畫出來了,你只能夠微調,不能做大方向改變。你要改變,請你去改變來生,來生是一張白紙。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可以把它重新畫,把過去全部重新洗掉重畫,可以。

所以,當生命從識、名色到六入的時候,從業力的滋養,已經形成了你人生的格局,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跟外面接觸。

四、觸

我們再看,什麼時候跟外面接觸呢?我們看「觸」。

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觸」就是跟外面的一種覺受,感觸,對外面認識的開始。我們從母胎出來的時候,就開始跟外境接觸,生起一種直覺性的認識,但是還沒有分別好壞苦樂的功能,這叫作不帶名言。你只是直覺的感受到痛苦,你就會哭;你直覺感受到快樂,你就會笑。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你不能對苦樂的所緣境產生分別。

這個「觸」,在東西方的命理學是很重視這個觸。就是你從母胎生出來,跟外面接觸,叫見光,母胎本來是暗暗的嘛,那一剎那你接受到三個磁場的作用:第一個,地球的磁場;第二個,太陽的磁場;第三個,月亮的磁場,這就是陰陽的磁場。

你本身身體也是個磁場,三種磁場的角,它會形成一個角度,這個時候你一出來見光的時候,形成你出生的年月日時,在西方叫作星座,在中國叫作紫微斗數,八字。這個時候,你一旦接受到外面的磁場時,就形成你的性格,你的格局的大小,你跟六親的關係,這個時候你人生大方向的格局定案了,跑不掉了。你一出來的時候,接觸到了太陽月亮地球的磁場,它會形成一個角度,形成強大的磁場,你一出來見光的時候,你的整個色身的磁場跟它感應,形成你整個人生的命運出來。

當然那些所謂的命理學者,他不知道原因,他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過去的業力,他只知道結果就是這樣。其實這個是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的。

那麼當我們跟外面接觸的時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再往下看,「受」。

五、受

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捨之感覺,名之為受。

其實這個「觸」的時間是很短的,跟外境接觸的是一剎那,馬上產生一種「受」,就是種感受領納,產生一種歡喜跟討厭的情緒。我們對於所接觸的環境——對於違背的環境會產生痛苦的感受;對於隨順我們心情的,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對於中庸的境界,會產生不苦不樂的捨受。這個感受是直覺作用,它也不帶名言,這個時候你心中還不能說話,還不能分別。

一般小孩子,就是還沒成長的小孩子,他的受多,想蘊比較少,所以他造業力薄弱。但是現在小孩子從小看電視,接受很多資訊,例外。現在小孩子比較早熟。正常古時候的農村小孩,他的心都是直覺的感受,沒有太多想法,這種人造業力薄弱,他造的業都不會很強。

你看為什麼動物造業不能列入罪業計算?你看老虎把一個鹿吃掉,你們認為這是什麼業?是罪業嗎?不能講罪業,它是無記業。如果老虎吃掉鹿是罪業,那糟糕了!這個老虎永遠沒辦法超生,這就形成惡性循環了。它過去的業變成老虎,結果這個果報又讓它造業,這就一因多果了,不合理。老虎所作的業,只是跟著業力走,它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業力,它沒有造新業的功能,因為它的「神識闇鈍,猶如夢中」,夢中造的業是不能得果報的。

其實六道當中,只有人的業是最強,因為他的思考能力最強。一個眾生會到地獄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在人的時候造的罪業,只有在人的時候會創造重大的罪業。一個人會到很深層的地獄,一定是在人的時候出狀況;一個人會往生到淨土去,也一定是他做人的時候修來的,沒有其他情況,很少有例外!你說,欸,有些動物它往生了,特例!它的心識特別靈巧,這種是特例。

我們在生命當中,只要牽涉到重大的善業、重大的罪業,一定是在你做人的時候造的。其他的五道,要麼神識闇鈍,要麼心識散亂。如諸天心識散亂,造的業都非常薄弱,只是在還債而已。

所以當「受」產生的時候,其實他沒有什麼造業能力。因為他直覺,他想吃什麼,也沒辦法跟你溝通,他不高興就哭;他歡喜就是笑,所以這個時候他沒有造業能力的。

六、愛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有造業能力呢?他養成了思想了。我們看「愛」。這個人的性格開始生起了,他已經有造業的功能了。我們看「愛」。

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這個「愛」其實也包括恨。他跟喜歡的境界叫愛,跟不喜歡的境界別離就是恨。其實就是一種想蘊,就是從感受提升到一種想法,當然他就會染著。染著什麼呢?當然是感受給他的訊息。

我們的感受有六個門,我們跟外界有六根門頭。你可能從眼睛這個門進來,你看到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它 pass 到你的心中,給你去打妄想;你聽到一個音聲,從耳根這個門進來的,有一個影像它也 pass 到你心中,形成你的妄想。所以你有六個門都打開的,它不斷地接觸很多的訊息。

但是有些訊息你是不在乎的,過了就算了;但是有些訊息你是很在乎的,因為跟你是似曾相識,你很熟悉的,這個就要注意了。就是你過去生特別喜歡這種影像,不管是來自於眼根給你的影像,或是耳根給你的影像等等。

這種影像它經過思想的時候,會有兩個過程:第一個取相;第二個分別。感受是沒有相狀的,諸位!感受就是得到一個刺激,他可能會快樂,可能會痛苦,但是心中沒有影像。你會打妄想,「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把它抓出來,一定有一個相狀在裡面,你才可能打妄想。沒有相狀,你打不了妄想,一定有個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是眼根給你的,你看到一個東西;也可能是耳根給你的,當然也可能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你回憶過去,捏造一個影像出來也可能,或者你規劃未來,打未來的妄想,也可能。總之你會打妄想,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一定取相。

第二個,你開始對這個相狀安立名言,你開始說話了。如果你喜歡它,你會安立好的名言,這個東西不錯,這個豆漿很甜美,你開始安立好的名言。其實豆漿就豆漿,你自己給它畫上彩色的,你自己把它安立名言的。所以豆漿在你生命當中就扮演一個你喜歡的角色;你討厭一個人,就安立一個名言,這個人以後就扮演一個你討厭的角色。其實角色都是你自己說出來的。

我們承受的業力,只是一個東西現出來,但是真正的好壞是你自己的名言思考,這個世界是你自己把它畫出來的。如果說這個人障你的道,這個人是你的冤家,你這樣想,他果然變成冤家,你信不信?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增上緣,是你的善知識,他果然變善知識。這一塊,我們下一堂課的唯識學會詳細地說明。

其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名言安立的世界,是一個妄想的世界。其實外在的世界對我們影響是短暫的,不要再認為你業障太重,而是妄想太重。其實外境給你的刺激是短暫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外境只給你第一個訊息而已,接下來就是你自己在想。你怎麼想的,這個世界就開始變化了。

所以感受叫作唯識所現。從唯識的角度,它只是很誠實地把業力現出來。你過去有善業,它表現你如意的境界;你過去有罪業,它顯現出痛苦的境界,如此而已。

到了「愛」,叫作唯識所變。從唯識所現就開始變了,風雲變色了,你開始把它加上彩色了:這個東西我喜歡,那個東西我不喜歡。明顯地安立一種對立的世界。

到了「取」更厲害,唯識所住——住在上面了,人生無解了,從此以後無解了,而且你的生命跑不掉了,你來生定局了。只要這個「取」你不改造,你大概來生要去哪裡,今生已經定局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想法跟執著,你大概跑不掉了。

修福報是不能大方向改變生命的。諸位!我們知道,如果你要做人,你不改變你的思想,你就照你今生的標準,不要說往生淨土,你要到天上去都不簡單,都要改造思想。天是要有德行的,你要有慈悲喜捨廣大的胸量才可以做天人的。那淨土更是,你要跟彌陀「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要順從本願,要發菩提心。所以到了佛教裡面,只要比較高的水平,那就講到心理素質了,不是講業力的問題而已。

所以,我們從前面業力的顯現——唯識所現到唯識所變,到唯識所住,這三個是關鍵,人生的轉換在這三個。前面的果報是過去了,我們都不談過去,你比較有福報,那是你的過去。我們佛教是爭未來,當然我也隨喜讚歎你的過去。但是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不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過去不等於未來。

當是一個感受的時候,你感受的快樂痛苦,這不能怪你,要怪也就怪過去的你、前生的你。你對哪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特別有感受,你一定有業力。你覺得這句話聽了很刺耳,你前生一定有誹謗別人的業力,一定有的。

每一件事情的出現都有道理的。如果你深通佛教的緣起,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不可能!如果你沒有業力,這個東西你聽到以後,你會等於沒有聽到一樣,你都沒有感覺,因為它沒有夾雜業力。這句話對你來說,不管他罵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你會一點感覺都沒有。

只要會刺激你的感受的,一定有業力,事出必有因!但是這一塊我建議你放下,不要跟過去的業力抗拒。我一再強調,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命運,你跟過去抗拒,這叫作浪費時間。好好注意你的未來。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這叫認命。

但是到了「愛」的時候你要注意了,你的想像很重要。所有經典的學習,就是改造你的思考模式。我們盡量養成一種佈施的思考模式,有東西盡量試著跟人家分享;養成一種持戒的思考模式。這個思考模式到了六波羅蜜,我們會詳細說明。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佈施的本身重點不在幫助別人,叫作歷事煉心。你必須透過佈施的這個行為,你才會產生一種廣大的胸量,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安排出來的善巧。所以改造你的思想很重要,因為這個是關鍵了!

當然淨土宗就是兩大思想: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這是你要建立的思想。首先你要想辦法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第二個,你要想辦法了解極樂世界。很多人對極樂世界是陌生的,這對你非常不利。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好樂,不可能!你沒有去過澳洲,你很喜歡澳洲,不合理呀。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去想,你沒辦法建立一個堅定的思考。你一定要透過學習,你要說服自己一定要聞思。所以這個想像力,已經開始在引導你的未來了。注意!到這個「想」要注意了,它已經在牽動未來了,而不是在受果報而已。

這個「想」,當然受到業力的刺激,我們不能否定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警告菩薩,特別是屬於那種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不到淨土去的菩薩:你最好不要墮落到非常貧窮的地方去,盡量不要,你要修佈施。因為什麼?如果你生長的過程太過貧窮,你很難關心別人,這個是有關係的。你今生的痛苦太多,委屈太重,要你發慈悲心幫助別人,真的有困難,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埋怨。

所以菩薩不能墮入到貧窮的地方。你看《八大人覺經》,就是這個意思。菩薩要廣施佈施,因為適當的痛苦會引生你的出離心。但是過度的痛苦,會養成一種偏激的性格。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感受影響思想,這個也是有的,但是大部分就是透過教育來改變思想。

我們的思想有三種情況:第一個,繼承過去。你過去喜歡佈施,你今生還喜歡佈施;第二個,環境的熏習。你從小成長的過程也會影響你的思想;第三個,你所接受的教育。比如佛法的教育,你接受小乘的思想,你就是喜歡出離心,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你接受大乘的思想,你會站在大悲心菩提心的角度,你會更廣結善緣。這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總而言之,這個思想已經在影響我們的來生了。諸位!你遇到事情是怎麼想的,很重要!要注意喔。這個叫作種性,其實你的性格已經影響種性了。這個思想已經不是果報了,它已經是一個因地了。

七、取

那麼思想時間長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我們看下一個「取」。

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到思想的時候,人還沒有定型,但是他長時間的思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他自己會產生一個法執跟我執,他會認為:這個就是我的性格了,我就是這樣子了。好,你的人生定局了,你的未來也定局了。

為什麼我們修行一定要不斷地憶念真如?一定要安住空性,思惟我們本來清淨?要經常把生命歸零?就是要把這種你形成的定型的性格把它洗掉。你本來是沒有性格的,只是你忘掉而已。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從大乘的角度,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思想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你本來清淨,你不就是離家出走太久了,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搞成這副德行!其實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你本來就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可以發菩提心、可以成佛的,你要有遠大的志向。所以這個「取」,會讓一個人定型。

這個「取」就是什麼?我們看一下。

「取」就是開始追求了,一定要得到。它由不斷的妄想而來的。這種執取就會造成一種堅定的、強烈的身口意的繁興,你會很習慣地去對某一件事情產生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麼集成一種未來身心的痛苦,名之為「取」。

不是每一種業力都會得果報,不是你今生所做的業力都會影響你臨命終,不是的。但是有一種業是會影響你臨命終的,就是你不斷地造作,而且你是用歡喜心造作。你每次造這個業的時候都非常歡喜,誰勸你都不聽的,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這個就是已經落入「取」了。

這個只有大乘的空觀有辦法救你,因為你根本不想改變。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麼回事,怎麼改呢?」這就是「取」,這個時候,你來生的圖畫已經畫出來了。當然可以改變,這個改變的部分我們待會兒會說明,有二乘的方法跟大乘的方法。

八、有

經過你的這種愛取——一種思想跟執著的結合,到最後變成一個結果「有」。什麼叫「有」呢?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了。我們看看。

有是存在之意,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有」就是存在,存在什麼呢?存在一種強大的生死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罪業。它是怎麼來的呢?由於愛取的數數造作,就產生一種放縱自我意識,去推動、去追求的行為,構成潛在的生死業力,那麼他一定會招感來生的果報,名之為「有」。到「有」的時候就沒救了,尤其是臨終的時候。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業力有兩種:一種業力是由愛取而來,你沒有愛取,不能造業。如果說這件事情,是別人拿刀子架著:欸,你去幹什麼,你不做我就把你殺了。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發自於自己的愛取,不是發自於自己的心甘情願,這個業就不能成立了,這是不增長業,因他是被強迫的。所有的業一定要你主動地去追求,這個業才算。

這個愛取造的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約平常。你平常喜歡做什麼,你就去做什麼,這個叫作發業,發動業力;第二個,約臨終。你臨終的時候起了一個愛取,叫作潤生。一個是發業,發業的愛取;一個叫潤生。因為臨終你不可能造業了,你已經躺在床上,你怎麼造業?但是它會滋潤你的業力去得果報。它扮演一種滋潤的角色——觸動。

本來你造了很多善業的,結果你臨終突然發脾氣,糟糕了!你觸動你過去的罪業了。你本來造很多罪業的,臨終你卻起了往生的善念,欸,觸動了往生的善業,你運氣好!當然也不是運氣好,你一定有修行,否則你很難反轉。所以說這個「有」,它可能是一個平常業力的累積,也可能是臨終的觸動,這兩個都有。當然從這個地方來看,它偏重在臨終這一塊,因為他馬上要得果報了。

所以這個「有」它本來是一種你內心深處的業,但這個業不能叫「有」,它還沒有成熟;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突然起一個念頭去碰觸到它,你臨終的愛取去碰觸到你阿賴耶識當中的某一群業力,讓這個業力表現出來了,這個叫作「有」。臨命終的時候,透過你的念頭的刺激所浮現出來的業力,這個叫作「有」。那麼這個人在臨命終即將得果報了。

己三、未來因緣

我們看他後來會怎麼樣。到這個時候今生結束了,我們看他來生怎麼回事,我們再往下看。

一、生

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那麼由前面的愛取,去刺激到業力,創造了一個強大的臨終的業力叫作「有」。這個「有」一旦形成的時候,如果你把業力刺激起來,你就很難往生了,助念也都沒有用。往生的人不能讓這個「有」出現,你只能夠刺激淨土的業力。你不能把三界的業力刺激起來再調伏它,你沒這個本事,除非法身菩薩。往生是不能把「有」刺激起來,你不能觸動十二因緣,你才可能往生。你觸動了生死業力,你一定不是它的對手。不要高估了自己念佛的力量。

諸位!我講實在話,你念佛的時間相對你過去造業的時間,是不成比例的。我們心中很多地雷,最好的方式是閃過地雷。你不能說:「欸,我把地雷碰觸起來,我再戴那個防毒面具。」你幹麼把它觸動,觸動起來你就跑不掉了。臨終的時候不能觸動生死業力,這個我們到時候會有方法。

所以這個「有」是關鍵。往生的人在十二因緣裡面,不能經過「有」這個階段,不能經過「有」。他沒有經過死亡,這個就是功夫。你怎麼閃過「有」,是你成敗的關鍵!你必須在沒有觸動生死業力之前把阿彌陀佛感應出來,只有這個原則而已。「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個時候不能觸動「有」,觸動「有」你就沒辦法,你就跟著跑掉了。那麼怎麼不去觸動「有」,我們待會兒再解釋。

我們先講「生」。那麼你一旦有「有」,你大概就跑不掉了。誰救你都沒有用,因為你陷入了自己所構成的一種妄想執著當中,佛都救不了你。一個人要跳火坑,是誰都拉不住的。那麼只好怎麼辦呢?只好去投胎了。這個時候,就有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當然是經過愛取滋潤過的強大的業力。在六道當中,如果你刺激的是善業,你就往善處跑;你刺激的是罪業,你就往惡道跑,那麼完成新生命的開始名之為「生」。這是受生。

二、老、死

受生的結果是什麼呢?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面臨死亡。我們再往下看。

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一個人既然受生,他最後當然就是——不管他活得快樂,還是活得痛苦,他一定要面臨死亡,當然就是產生了憂悲苦惱,就是一個這樣的情況。

這個就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所經歷的階段。我們不斷在輪迴當中,不斷地歷史重演。從過去的業力,刺激了今生的妄想執著;從今生的妄想執著,又帶動下一個業再去得果報。

直到有一天我們遇到了佛法,偉大的佛陀出世了,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我們開始做出改變。

戊三、結示

這個十二因緣的改變,有兩個關鍵:

小乘的學者從無明下手,修無我觀。尤其是緣覺乘的人,他是利根人,直接從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他先破無明。這等人一定要有禪定,而且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特別高深,帶一點出離心。

但是這一塊就不簡單,你挑戰自我意識,那就不是一生一世,利根人需要四生,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轉,你也不能結婚,一結婚這就重新來過。四生都是修梵行,然後相續用功,智慧高超,把自我意識破掉,利根人四生證阿羅漢果;鈍根的人六十小劫,那是很長的時間。

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一部分的概念。在聲聞法當中,我們是選擇我們需要的部分。從淨土宗,有三個東西是很重要的:受、愛、取。

淨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師的建議,最好把果報放棄。前面的什麼識、名色、六入、觸這種現成的果報,不管你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報大有時候變成障礙,但你要是放下,它就變成增上緣。

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的東西放下,專心處理三件事情:

第一個,你的感受。因為整個臨終的時候,其實來自於你的愛、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裡跑的。但這個思想一定受到感受的牽動、受到六根的牽動,才有這種想法。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是五十歲以後,最好把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攝六根。我們不敢說做到淨念相繼,但是你起碼這個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訊息了。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過佛法修學的。我告訴大家: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這個門慢慢關掉,加上一個小窗戶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關掉,你還要工作的,是吧?還要面對你的定位吧?關得越小越好,沒有必要的事情少管。這個就是先把感受收攝一下,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分心。生命有限,精神體力有限。

那麼你把這個「受」一收攝,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你這個是源頭嘛。所以為什麼思惟苦諦,為什麼觀受是苦?就是用這個苦來刺激這個感受。你喜歡攀緣,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我們的感受到處活動,我們得到什麼?諸位!我們得到輪迴的果報!我們真的快樂嗎?未必!你的快樂來自於善業,不是來自於攀緣。該是你的快樂,你一點都不會少掉的。你說:「欸,我都攝六根,我福報這樣大,我不是很吃虧嗎?」不會的!你會有更殊勝的快樂,更精緻的快樂。那個是不要透過感受的,是透過你心裡的法喜。

所以淨土宗,如果你有志於往生,到晚年你一定要把六根關掉,慢慢關掉。你不要再接觸那外境的剌激了,不要再跟外界的業力接觸了。因為業力給你的快樂讓你貪愛,業力給你痛苦讓你心理不平衡,對你都沒有好處。你把六根關掉,業力對你衝擊降到最低了,這是剛開始就從源頭下手,把六根門頭慢慢關掉。

第二個,調伏你的執著。因為你的思想問題不大,但是你思想跟執著結合,這就糟糕了!這一塊從小乘的角度是把「取」完全斷滅,他修無常觀無我,把執著完全破壞掉了,破我執。大乘佛法不這樣做,它是疏導,我們是把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這個水你弄得不好,叫作黃河氾濫成災;你加以疏導,它是灌溉良田。

注意!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墮斷滅。你把你所有的執著都斷掉了,沒有錯,你把生死業力的力量斷掉了;但是你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叫作錯損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沒有了。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的——追求無上的菩提,追求西方的淨土。所以你這個「取」是引導,透過你的思想去引導「取」,叫欣求極樂。

其實整個修行,在十二因緣當中只有三個重點:就是感受、思想跟執著。但這個思想是關鍵了!你透過思想向外調伏感受,透過你如理思惟的思想,去改變你的執著——從對娑婆世界的執著,改成對淨土的執著。

淨土宗的執著是好的執著。我們一般不叫執著,叫作「發願」,其實就是執著,體性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不安立執著這個名稱,叫作發起菩提心,發起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就是取,它本質就是取。

所以整個修行就是,如果就聲聞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一塊。所以人天乘是調伏罪業,讓我們臨終無障礙;聲聞法——二乘法是調伏愛取,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業力降到最低,讓我們在臨終時內心的干擾降到最低。你不能夠把生死的業力刺激得很重,然後再跟它拼往生。你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人這樣做,而且你也拼不過它。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雖然心中有很多地雷,但他可以閃過地雷——我可以不碰觸。我沒辦法把你對治,我閃過總可以吧?那怎麼閃過地雷呢?就是不要刺激它。我們雖然在心中還有很多的罪業,還有生死業力沒有得果報,你臨終不要去碰觸它,沒有事的,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這一塊。

所以在整個二乘法當中,整個修行就只會歸到兩句話:一個思惟苦諦,收攝你的六根;一個就是調伏愛取,就做兩件事情。

丁五、菩薩乘 分三:戊一、 總標六度所依。戊 二、別示六度行相。戊 三、結 嘆 六度功德。

我們再講菩薩乘這一小段。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約自利而言,名「覺悟之有情」,謂菩薩於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發廣大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上求三世諸佛之菩提正道。二者約利他而言,名「覺悟一切有情」,謂菩薩於因地覺悟後,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門,度化十方一切眾生。

我們從前面的人天乘到二乘,現在牽涉到菩薩乘,就是我們的正修了,我們的主修課程。那麼菩薩,它本來的印度話叫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就是抓兩個字叫菩薩。

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這個「覺有情」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約著成就自利來說,是覺悟的有情,已經覺悟的,他有這種智慧的觀照。當然他的觀照,菩薩不是觀照業力,也不是觀照妄想,他是觀照真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直接觀到生命的原始點——本來面目,所以他徹底地覺悟,原來生命是可以重新改造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信解大乘教法,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六度,上求諸佛菩提正道。這是約著自利,他安住了空性以後,發了菩提心。

第二個,從成就利他的角度,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覺悟一切有情。他因地覺悟以後,依止菩提心、六波羅蜜來度化一切眾生。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從前面的人天、二乘,都偏重在破惡這一塊,都在處理我們過去生留下的這些不良的後遺症,包括業力,包括心中的顛倒妄想。前面都是在處理過去的不好的東西。到了菩薩乘,你要幹一點實事,要做事情了,不是斷惡而已。

這個六度法門有兩層意思,我們會看到,他從自利的角度也修六度,從利他的角度也修六度。是這樣的:

如果你是一個聖位的菩薩,聖位的定義就是法身初地以上,六度法門以利他為主。所以你是以大悲心來引導你的智慧,來引導你的空正見,以大悲為上首。如果是初地菩薩,他是感情多於理智。他是以眾生為考量,眾生怎麼樣,我就陪你玩,我先跟你結緣。所以菩薩叫作普門示現。《法華經》最高級的智慧,就是普門示現。一個初地菩薩在六度法門,他是陪著眾生玩。他沒有說:「哎呀,不行,我八十八佛還沒有拜。」沒有這種事情。但這個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那麼我們凡夫六度是幹什麼呢?我們凡夫的六度以自利為主,我們叫作借事修心——假借六度的相狀來成就自己的波羅蜜。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無有眾生可度,因為他是借眾生的相來修行。

所以這個六度的性質就是看你了:如果你水平是初地菩薩,那你這個六度叫作普門示現。你看看《法華經》,普門示現怎麼做,你就照著做。如果你是凡位的菩薩,你沒有資格普門示現,你只有借事修心。所以這六度有兩種:一個是自利的六度;一個是利他的六度。

這個時候是廣泛的。我們前面的人乘天乘調伏罪業,調伏顛倒妄想,都是在處理過去的問題,這個地方是在開創新的格局,你用新的格局來面對你的生命。

這個菩薩的六度,它是有依止的,有善根力的,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六度的依止。前面只是偏重調伏,思惟苦諦調伏愛取,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到了菩薩道的時候,在調伏當中增加了兩個力量——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安住力,還有引導力,把所有的修行導歸淨土,導歸佛道。所以到了菩薩道的時候,整個善根具足了。他不是只有調伏,他把安住力跟引導力放進去了。

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你的善根是完備了,不是只有對治而已。你開始在創造新的格局,叫作成就佛的菩薩種性,你開始把佛陀的種子種下去了,不是消極地調伏業力、消極地調伏愛取、消極地減少生死業力而已。你開始去買一個菩提樹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叫作三種功德力: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以三力來發動你的菩薩道;再以六度又增長你的三力,產生一個善的循環。

這個詳細的六度,我們會看到,它是一個非常開闊的世界。我們從前面的一個保守的調伏罪業、調伏愛取提升到六波羅蜜,那麼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我們預定六度法門會有兩次的教授,還有一次的研討。研討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解脫道跟菩薩道。有問題大家可以先彙集,我們先做一個選擇。跟課程比較有關係的,比較一般性的,我們會提出來跟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