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期中座談(一)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是課程的研討。我們前面講了發心篇跟正見篇,這兩個部分都是屬於佛教修學的理觀。理觀,就是對於真理的觀察。

龍樹菩薩把佛教的修學分成兩大塊。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的功德甚深廣大,它不但有現世的安樂,更重要是詮釋來世的解脫。那麼整個修學當中,我們剛開始進入佛教時是依止一種信仰。

這種信仰有兩部分:第一個,對三寶功德的信仰。我們相信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無所不在,他一定有能力能夠救拔我。所以我們對於整個佛教的修學,第一個深信三寶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第二個,對於業果的信仰。我們相信生命的背後,是由業力來主導。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就是依止一種深信業果、皈依三寶的心情,這兩種信仰在支撐著我們修學。

但是這地方有個問題。我們內心當中除了這兩個信仰以外,我們心中的光明是沒有打開的,我們的心還是跟著感覺在走。所以這個時候只有一種善業的修學,只有業力的修學,還談不上正念。所以你這個時候對臨終是完全沒有把握。因為你平常都沒有正念,你臨終怎麼可能有正念?不可能!

所以我們這個信仰式的修學,對臨終你是完全沒有把握的。因為你不知道臨終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你這個信仰式的修學有個很大的缺點:你的心禁不起刺激。信仰式的修學,當你的生命是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看不出它有什麼問題,因為你沒有面臨考驗,但是八風吹你的時候,你就糟了!

信仰式的修學缺點在哪裡?就是八風一吹,你的心就動。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你的生命永遠充滿了不確定。你要起善念,你要起惡念,你做不了主。你的生命完全由外境——當然這個外境是受業力來掌控,就是完全活在過去。過去的善業要加持你,你的生命就快樂;過去的罪業要刺激你,你就得痛苦。

所以信仰式的修學,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完全沒有把握的。我們只有希望佛菩薩加持——不要有逆境來刺激我,因為我們沒辦法去調伏我們心裡的波動,所以我們要從信仰式的修學提升到一種智慧的修學,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佛陀所說的真理。

這宇宙人生到底有什麼道理?就是我們常說的空正見。你開始觀察緣起緣滅。人生它是有緣起緣滅的:一朵花,春天出生了;一朵花,秋天凋落了。「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為什麼春天百花盛開?為什麼秋天百花凋落?這個地方宇宙間是有真理存在的。

所以我們要慢慢從一種業力的修學,開始去觀察宇宙間這個緣起緣滅的現象界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道法,是值得我們去參透的。這就是我們開始要深層地、全面性地修學佛法了,而不是表面式的修學。就是說,你這個人已經開始進入佛教的大門了。我們以前是在佛教大門外面,欣賞佛教,沒有入門。

所以我們有志於要追求臨終的正念,你的心中除了一念信仰的皈依以外,你要打開心中的光明,了解生命的真相,你才可以掌控生命。

人生只有兩種情況:要嘛生命掌控你;要嘛你掌控生命,這兩種情況,沒有第三種。你不明白道理,你就很被動了。一個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你的生命只有一句話就說完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的業力讓你快樂,你就一定快樂;你的業力讓你痛苦,你一定會痛苦,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命運掌控。你完全活在過去,你就跑不掉的,因為你沒有智慧去突破那個障礙的。所以我們慢慢研究道理以後,就可以開始去突破很多很多的問題了。我們開始怎麼樣?化被動為主動,開始掌控我們的生命。所以你開始開創未來,就從過去跳脫出來。跳脫過去,開創未來,一定是要靠智慧和願力。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道理,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說,我們以前是受命運來掌控,當你明白道理以後,你開始掌控命運,開始規劃你的未來,開始不受過去的影響。簡單地講,一個人要從過去跳脫出來不簡單,佛陀說:命運是一個生命的水流。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當然也可以從現在流到未來。但是我們一般人要從過去跳脫出來不簡單,不要說跳脫過去,你要從昨天裡面跳脫出來都很難。你昨天做什麼事,你今天一定要做什麼事,這種等流性,你就跑不掉了。

所以這個空正見,對我們來說,就是生命的突破。原來人生剛開始——我們把人生歸零的時候,是本來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人生觀,破壞我們內心的自我概念。

古德講一句話說:「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輪迴的人生經驗中,慢慢把這個本來清淨的面目,把它越捏造越小,變成只活在自我的意識裡面。我們把自己的世界弄小了,不是世界本來就這麼小,是我們自己妄想把它越捏造越小。所以我們現在很難走出自己所捏造的蜘蛛網,這個妄想執著,你走不出去的。其實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你的妄想,什麼東西都是你自己障礙自己。

所以學佛就是突破你自己的妄想,從妄想裡面走出來,面對彌陀的光明。臨終的時候我們會起顛倒,也是你的妄想障礙你。所以你必須要以般若的智慧走出妄想。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有辦法在你心中所織出的蜘蛛網當中,它能夠鑿破一個洞,讓你走出心中的妄想。這個東西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做得到。外道都做不到,雖然外道有高深的禪定,能夠入八萬四千大劫不動,但是佛陀說:你還是活在你的妄想,只是你那個妄想是禪定相應的妄想,是寂靜的妄想,如此而已。

佛陀如果沒有出世,誰都走不出妄想。只是你那個妄想是比較漂亮的妄想,或者比較糟糕的妄想。所以《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水泡中,只是你是修習善業的、修習禪定的,你的水泡稍微大一點,漂亮一點,如此而已。但是水泡的本質沒有改變。

所以慢慢研究佛法的真理以後,我們開始試著從過去的妄想中走出來,這個叫作轉凡成聖。我們必須從過去的思考模式走出來,就是你開始去跟你的內心做很深層的溝通,其實佛教就是一種改革——思想改革,你必須要靜下心來跟過去的你溝通,告訴它——它做錯了什麼。我們如果思想沒有錯誤,我們不可能輪迴生死的。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出現一定有原因的,沒有一件事情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可以享受多大的福報,你的壽命有多久,誰會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這個道理簡單的只有兩個字,就叫「業力」。

所以我們一個人要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外面。我們說一個凡夫,臨命終的人就是內憂外患。外在有業力的牽動,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生死業力,它不會放過你的。你只要念頭一動,就被它帶走了。它在外面跟你招手,它說:「來啊,我有很多快樂的果報等你啊。」很多祖師在臨終阿彌陀佛現前之前,是先現天的果報。你臨終的時候看到宮殿,看到很多快樂的資具你心動不動?你想,如果你沒有真實地把人生參透,你肯定念頭一動就完了。阿彌陀佛連來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你心跟它感應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內憂外患,內有妄想顛倒干擾你一念往生的心。我們往生的心,臨終的時候很辛苦。好不容易栽培一個往生的善根,內有妄想的干擾,外有業力的引誘,糟了!你只要稍微一點差錯——一念差池全體殘,你今生的修學全部白費了,你來生再修一次,但是來生不見得就比今生好。諸位你要知道,你今生衝不過去,來生更糟糕了,因為環境更糟了。所以你遲早要解決這個臨終正念問題。

臨終的時候就是怎麼樣?就是臘月三十算總帳!你平常欠人家的錢都得還了。不是今生喔,過去生所修的善惡業一時都現前,平常打的妄想也現前,當然我們念的佛號也現前,所以這個時候真妄交攻。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栽培了淨土的善根,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信心,我們對淨土的功德有願力,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但是關鍵是誰能夠突破障礙,誰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關鍵在這裡。

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你沒有突破自己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沉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沉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了。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臨終是在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是非常不吉祥的,大概不太可能往生了,因為他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輪迴的相狀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怎麼可以驚慌失措呢?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瞭、寂靜安穩、安穩寂靜,這是共同相貌。然後提起佛號,他要能夠不隨妄轉。

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所以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擾,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業力不干擾我,妄想不干擾我,那你就是修到業盡情空了,你不是一般人了。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沒有任何烏雲。做不到的,這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但是這個烏云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

所以諸位,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過去留下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繼承。重要的是,你怎麼去面對你的過去,能夠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走出來。我們現在後悔都沒有用,關鍵是我們要解決怎麼面對未來的問題。一個人要能夠面對未來,首先你要面對你的過去。你沒辦法從過去走出來,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失去了未來。

走出過去,只有一個方法——般若波羅蜜,沒有其他的方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否則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留下很多生死業力。要以經典來說,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如果有相狀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這就是我們的過去。你怎麼辦?只有靠智慧來面對,你別無選擇了。

我們研究智慧以後,開始知道怎麼去處理過去。當然這個智慧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佛陀的傳承,經過祖師的開導。所以,如果你今天對佛教的修學,不只是希望能夠讓你的生命離苦得樂而已,更重要是解決生死問題,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要注意臨終的正念,就要去注意怎麼面對過去所留下的業力跟妄想。因為臨終的時候肯定是內外夾攻,外有業力的干擾,內有妄想的障礙。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佛法的主要因素——怎麼面對我們的過去所留下的障礙。

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去培養臨終的正念。當然剛開始你要先有個目標,要從過去跳脫出來,你要有個引導,你前面要先有個方向。所以你要先發願,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你先要有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沒有目標,你就很容易被過去牽動。所以發願是第一個——引導力。

第二個,安住力。你要不隨妄轉,你心中一定要有個房子住,你要先安住下來。調伏跟安住是分不開的。沒有站穩腳跟,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來,不可能。這是安住力,然後是調伏力,這三種力量。其實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無量的妄想當中打下三個木樁: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三種功德力具足了,剩下就是你的生活歷練了,慢慢讓它增長廣大。但是起碼我們剛開始先把這樣的雛型建立下去,先把這樣的一個概念建立下去。

所以理觀,它可能是一個薄弱的概念而已,沒有錯。但是你這個薄弱的概念,經過你後面修行篇行門的歷練,它就慢慢地增長廣大,所以理觀要有事修來磨鍊。但是如果你連理觀的雛型都建立不起來,你事修就是在修福報,因為沒有心地法門,你就是完全在修習善業了,那就糟糕了!所以理觀的時候是一種概念的修學,是一種思想的建立。但是到了理觀以後就要事修了,我們下一堂課開始講到歷練的事修。

這就是前面兩科的主要的因素。

我們今天的研討課是這樣的一個安排,我先講出我們現場的同學,還有網絡班同學的問題。我們網絡班有八百五十個同學,來自十個國家,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問題,有些代表性的我們把它彙集,我們現場的同學跟網絡班同學的問題,提出了四個主題,四個大題目。前面三個是跟現生有關的,還有一個跟臨終有關的,總共有四個題目。

我們講完一個題目以後,我先做簡單地說明,然後你覺得還不懂,你可以提問,我回答;還不懂,你還可以提問,直到你這個問題過去了為止。我們提出四個主題,四個主題講完以後,如果還有時間,我們再討論,看看還有什麼問題可以討論。

我們先看第一個主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懺悔業障是否在向佛表達所做的業障之後放下,還是要每天的懺悔?直到什麼時候為止?

【師父答疑】他意思就是說懺悔業障到底是一次性的做完就好了,還是每天要去做?那麼這個懺悔業障,簡單地說是這樣:你懺悔業障,要先判斷你是輕罪重罪。佛陀說你要吃藥之前,先判斷你的病是輕的病還是重的病。如果是輕罪一次就可以了——向佛菩薩表達你的罪過,自我訶責,然後發願不再造作。一次性的懺悔就可以了,不要再想,就放下。這個就是我們後面講到五戒十善,只要是中下品的,一次性的懺悔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是上品的,那麼就只有懺滿一年,至少要一年。如果你中間見到好相,比方說夢中見到你洗澡,吐出穢物,見到很多光明,這就不用懺滿一年,就是要見到好相。如果見不到好相,你至少要懺滿一年,每天懺,懺滿一年。你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都可以。

那這樣有個問題。可能你今生沒有造重罪,但是你怎麼知道你前生有沒有造重罪?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所以這個懺悔業障有時候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這個懺悔業障的概念,請大家翻到講義第三十五頁,我們做一個複習。其實我們之前有講過這個概念,我們看一下。

懺悔業障是什麼概念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業是怎麼形成,這個業障是怎麼回事。我們一個業力的形成,它有一個造作,有個活動的。比方說身體一個活動,或者嘴巴講一句話,或者心理上有一個起心動念。那麼身口意的造作,在活動當下會產生一個種子。如果是善的,產生善種子;如果是惡的,是惡種子。這個地方,從業轉成種子是一個方向,這個叫作熏習,業力熏習成種子。但是這個種子其實還有一個方向,它會反射回去,這個種子還會起現行。

所以,我們剛開始叫造業,但是時間久了就形成一個業力了,就是說你不造不行。其實我們剛開始造罪業的時候,你第一次第二次業都造得不重。在唯識學上說,你在造罪業的時候,第三次以後最重。因為你第一次造的時候,還有慚愧心;第二次還有一半的慚愧心;第三次造的時候,你就完全沒有慚愧心,那個時候已經形成業力了。

但是,這個時候業力不一定會形成障礙,因為這個時候它還是在醞釀。所以福報大的人特別要小心,因為福報大的人造罪業你感覺不出來,除非你這個業造滿了,叫惡貫滿盈,這個業要造到滿出來它才會有障礙。所以它在醞釀的時候,完全沒有徵兆。所以這個業的可怕就是說,它沒有造滿之前你感覺不出它的可怕,因為你福報大,你該享受的快樂還是享受;因為你的福報現前,業力在種子位。但是等到你業已經造滿了,就來不及了。其實人生的矛盾就在這裡。它還沒有造滿的時候,你感覺不出它的可怕,等到你知道怕的時候來不及了,問題在這裡。所以你只有自我反省,不能等到業造滿了,已經現出花報了,你再懺就很難懺了,你發現得太晚了。

因此懺悔業障,只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把握第一時間。你最好在業還沒有造滿之前,就趕緊發覺到,把它斷掉,這個是最好懺悔的,很快就會消失掉。即便沒有消失,至少它很容易沉澱下來。等到這個業已經造滿了,滿出來了,甚至於今生已經出現花報了,那你發現太晚了,你再懺悔,那真的是要命!所以這個懺悔只有一個概念,就是你的時機是早是晚,就差在這裡。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趕緊處理他的罪業,他不能讓業滿。因為唯識學講得很清楚,引滿能招業力牽。你說:「欸,我們兩個同時造罪,為什麼我有花報,他沒有?」他還沒造滿,你先造滿了。

這個業造了以後,諸位你看,它到得果報中間,有很多的點點,很多虛線,看到沒有?這個就是你的時間點。懺悔業障要及時啊,諸位!業力的輕重,它是累積而成的。沒有一個業是造一次就得果報的,沒有!所以佛弟子佔了很大的便宜,他會自我反省,這個很重要。因為你沒有自我反省,誰勸你都沒有用。等到業力滿出來了,你知道怕了,來不及了,你就要付出代價了,而且是慘痛的代價。

所以這個懺悔業障你要及時。要及時,你就要每天反省自己,靜坐常思己過,每天反省一下你的身業、口業、意業,有沒有比較重大的過失先抓出來,每天睡覺前把自己今天的身口意 review(檢查)一下,你有沒有什麼問題要處理的。因為你沒有把它懺悔,它明天會再造作,它這個種子會起現行,會產生一種滾雪球的力量,輾轉增盛。就是說你沒有把這個開關關掉,它明天還會再做的,肯定的,而且它一次一次地猛利。因為你現行熏種子,你給它一個能量,這個種子又起現行,現行又再熏種子,就是產生輾轉相續了。懺悔就是從中間斷掉,把它的相續心斷掉,我不能讓你相續下去!

什麼叫懺悔業障?簡單地講就是說,當你的業還沒有滿出來的時候,就把這個業給關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你看一個水缸,你每天滴水、滴水、滴水,「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這個造罪,佛陀就是用滴水的水缸作譬喻,今天滴,明天滴,等到它滿的時候,你來不及了。你必須在這個水缸沒有滿的時候,趕緊把水龍頭關掉,這叫懺悔業障。這時業雖然在,但是它起碼臨終不障礙你,因為你沒有再造作了,它變成不增長業。

就是以《楞嚴經》的角度,他的業沉澱下來了。我這個水裡面很多污泥,但是我不去攪動它,它不會障礙你的佛號的,它不會障礙你往生。我們現在不要要求業盡情空,我們先要求不要障礙我往生,這個業起碼你不能障礙我往生,我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都沒關係。但是你今天不斷地造作,這個業力它的勢力就強大,它肯定障礙你。

所以「願我臨終無障礙」,你現在就要準備了。不是說你到臨終的時候再求無障礙,你現在就要做臨終無障礙準備了,哪些比較重大的罪業趕緊關掉。臨終怎麼來得及呢?你把這個業力培養得又肥又壯的,臨終你怎麼面對它呢?你哪是它的對手呢?所以你懺悔業障,趁你現在死亡還沒有到來之前,趕緊把這個強大的罪業破壞掉,不能讓它形成氣候,記得!讓它變成一個沒有力量的罪業,叫作不增長業,它雖然有,但是今生暫時不干擾你,你就成功了!你就有時間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那這個業怎麼辦呢?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阿彌陀佛有的是方法,佛教有的是法藥,但是你現在沒有辦法處理,起碼讓它不干擾你。這就是懺悔的意義——斷相續心。

好,那麼這個懺悔業障,諸位有沒有問題?這個主題很重要。你這個懺悔業障不知道怎麼修,那「願我臨終無障礙」就沒有你的份了。你一直在念佛,一直在造罪,你臨終不一定過得了關,你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那你現在還在念佛,還在造罪,那「願我臨終無障礙」怎麼安立?你這不是講一些空話嗎?

這個主題有沒有問題?這個主題很重要。從臨終正念的角度,懺悔業障是很重要的功課。你最好每天都做一點,可以做十五分鐘、二十分鐘,沒關係,因為你多一道程序。它是這樣,你一天過一天,這份功課沒有做,你就會忘記反省自己。我們一個人很容易反省別人,但是不容易反省自己,這個是我們的盲點。你會忘記,你覺得我今天好好的,但是你要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發覺不對勁。所以有時候這個功課,它某種程度就好像你做那個 x 光檢查一下,你掃瞄一下你的五臟六腑,有沒有什麼毛病,趕快把它找出來。所以事修,佛陀安排很多功課,他有他的道理,借事觀心。從這個事修裡面,它會帶你去反省一下,你今天有沒有什麼問題出現?趕緊在它還沒有形成氣候、產生強大業力之前把它關了,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懺悔業障。

好,那這個主題有沒有問題?請說。因為我們有網絡班的同學,大家慈悲,用麥克風。

【學員提問】……

【師父答疑】這問題非常好,請坐。謝謝你。剛剛這個同學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今生造的業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向佛菩薩發露,對不對?但是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我們不知道。佛菩薩也想到這個問題,叫作總相懺,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個叫總相。就是我不知道我過去做了什麼,但是合理地推論,我前生一定做過殺盜淫妄的罪業,那麼這個就不是別相懺。別相懺就是說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我向佛菩薩發露:那我做錯了,我發願,我寧捨身命不再造作了。這個是別相懺,你針對某一個特殊的個案來懺悔。

但是我以前造了什麼罪,我哪記得?那就總相懺。所以懺公師父他的八十八佛或者三十五佛,「南無普光佛」拜下去,起來的時候,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個總相懺。就是我不知道我什麼病,但是有一帖藥,是什麼病都可以治的,那就是這個法門——總相懺,可以的。它沒有針對特殊的個案,但這樣子可以把你不知道的業給懺乾淨,也是可以的,這個叫總相懺。

那就是有別相懺、總相懺,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既然我們都是妄想妄念,我怎麼知道哪個是善念,哪個是惡念?

【師父答疑】好,問得很好。我們都活在妄想,所以我們沒有判斷能力,我們必須要從經典上學習。佛陀對於善念惡念是有明確的定義的。當然身為《佛法概要》,其實我們《佛法概要》只是一個很 rough 的,很粗顯的帶大家走一次佛法的道次第,但是你千萬不要希望,你聽完《佛法概要》,你就什麼都不要學了,不要這樣想。

這是一個通途的課程,你覺得你哪一方面不夠,比方說你發心比較不足,你要找跟發菩提心有關的經典來補強你自己;你覺得你的正見比較差,我沒辦法判斷善惡念,那《百法明門論》講很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高慢,什麼是慳貪,什麼是懈怠,什麼是放逸。很多人把懈怠跟放逸搞不清楚。懈怠是比較輕微的,放逸是比較嚴重的。懈怠就是我今天不想做功課,但是我還不至於放逸;放逸是很想要起煩惱,我不做功課,不代表我就想起煩惱。所以如果你對你的念頭的判斷能力很差,我建議你讀《百法明門論》。

佛陀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特點,我們這個是一個通途課程,那你覺得你有所不足,你要找專業的課程去補強你自己。所以《佛法概要》是一個整體性的介紹,它不可能針對一個主題深入地探討。那這樣講的話,你半年、三個月怎麼講得完?但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什麼,修行是怎麼回事,建立一個概念,理觀是什麼,事修是什麼。所以《佛法概要》它是給你一個很大綱的了解。知道你現在需要補強哪一方面,然後你再去做補強。

所以我們所有的判斷,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幫助你往生的,什麼是障礙你往生的,我們不能完全靠直覺。要從經典學習,佛陀說了算。所以你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只有透過學習。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看經典的時間稍微多一點,你會發現一個事實,我們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真的。佛陀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你試試看,你現在想一件事情,用你的想法去想,然後再去翻翻經典,你會發覺你的想法跟佛陀說的不一樣。然後你就知道什麼叫作顛倒妄想。但是你慢慢地去從日常生活印證,你會發覺佛陀是對的。然後你對佛陀的信心就慢慢增加了。

佛法是可以印證的。它跟哲學不一樣。哲學家講出一個道理,它不一定是對的,只是他的概念而已。但是佛陀的話,是他自己修證過來的——「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佛陀是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講這個佛法,他走過來了。所以你要是不學習佛法,你只好跟著你自己的感覺去判斷,那你就不知道對不對,就沒有人知道了。但是我要提醒你大部分是錯的。我們的人生經驗所得到的知識,沒有辦法去處理人生的問題。其實我們現在受的所有教育,只有辦法處理生活的問題,沒辦法處理生命的問題,真的。你不管接受什麼教育,沒辦法處理你生命的問題,沒辦法。但是會讓你生活好一點,因為你學歷高,你可以做很好的工作,可以幫你處理生活的問題,但是生命的問題一點都沒有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個不同的領域。所以我們怎麼知道我的念頭是對是錯,你只有從教理學習,看佛陀怎麼說。

這個懺悔業障,還有沒有什麼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法師一直在講重罪問題,必須至少懺一年,見好相為止。那麼如此說來,一個人犯殺業……

【師父】對方有死亡嗎?對方死掉。那就重罪。

【學員】那犯後他每天不停地懺悔,殺人的念頭一次又一次在他心中再現,直至一年,那是不是又數數熏習了?

【師父答疑】我懂你意思了。請坐。謝謝。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謝謝你。他的意思我重複一下,就是我們今天已經犯了一個殺業,或者做了一個淫業或者偷盜的業,那你懺悔,你一定要把它給翻出來。那翻出來的時候,按照你的說法就是說,你又再數數熏習,對不對?

但是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現在把你所做的行為翻出來的時候,你是用隨喜的心還是懺悔的心,這很重要。如果你是念念隨喜或者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這個時候的懺悔就更糟糕,因為你沒有懺悔的心;但是如果你今天把這個現出來的時候,你的心是追悔的,這個力量就薄弱了。這就不一樣,那就懺悔了。

今天你這個影像已經做了,因為諸行無常,你造了業,這個已經變成種子了,那為什麼還要把它逼出來呢?因為你逼出來的時候,你用一個新的心態來面對它,就是我用後悔的心來面對它,那就不一樣了。這個種子變成被你破壞掉了。如果你把它逼出來以後,你再回憶的時候是念念地隨喜,那麼這個現行重新回到種子的時候,勢力是增加的。這樣講你懂嗎?

你再把這個影像調出來有兩種可能:讓它更大;第二個讓它更小。如果你是用懺悔的心,就是「一切我今皆懺悔」,你是用這種訶責的心來面對這個影像,這個業力是減損的,力量是減損的。它一次一次地減損,一次一次地減損。

當然,最好你能夠安住空性,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更好,你這個問題就完全不是問題了。就是你本來沒有業障,這業障是後來因緣形成的。所以你用如夢如幻的懺悔,來對治如夢如幻的業障,這個最好。如果你有這個概念最好,站在「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來懺悔,就是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如果你有這樣的概念是最好,這業障的消除更快,而且更徹底。就像蕅益大師說,你有這種安住空性的概念,「滅業障如翻大地」。從大地上翻轉,不是從根拔起而已,就像那個堆土機整個大地挖起來,這棵樹一點都沒有作用了。

所以懺悔是不是能夠很乾淨,某種程度除了你的用功以外,你的智慧水平,你的觀照力很重要,智慧力很重要。如果你是從業果的角度來懺悔——我造了罪業,所以我該懺悔,這也不錯,但是這樣子速度會比較慢。「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也不錯了,深信業果。

但是,如果你從深信業果的基礎再知道「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那你這個懺悔的水平更高了。就好像說,我們以前不小心種了一棵毒樹,這棵毒樹釋放出來的空氣很肮髒,已經影響到我的呼吸了。你要把毒樹移掉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你用鏟子去鏟;第二個,你找一個挖土機來挖。這兩個速度不一樣吧?這就是有理觀的人在修行上他佔了很大便宜。不但是懺悔,你所有的事修,你有理觀,那以《楞嚴經》講,日劫相倍。

佛法的修學本來就有高低的,沒有高低的話你就不需要判教了。那智者大師天台判教,華嚴宗也判教,如果每一個法門都一樣高的話,那就不需要判教了。那怎麼判?這教怎麼判?為什麼有圓教、別教?法門的確有高低。就是你用什麼方式去處理問題,它產生的效果會不一樣,會不一樣。我們待會兒會講到空性的問題。小乘用小乘的空觀來處理問題,跟大乘的空觀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我們相同的病吃不同的藥,效果不一樣。

你今天學教理花很多時間,但是從長遠來說你沒有吃虧。你雖然花很多時間,你看人家在那邊拜佛打坐,我來學教理,你沒有吃虧。當然你現在吃虧,但是等到你懂了以後你會看到——他先跑,但他是騎腳踏車在跑,而你這個車子一開的時候開得很快。學教理剛開始吃虧,但是你懂了以後,你從後面追,你一點都沒有吃虧。我保證你不會吃虧的!因為你處理問題比別人快又徹底。

當然我們感謝佛陀的說法,有佛陀的說法我們才有這樣傳承。要不然我們誰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做呢?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出世,歷代祖師的慈悲,代代相傳,慢慢開演,最後到末法時代,我們還有這個傳承可以學習,讓我們知道該怎麼處理我們過去的問題。

好,懺悔業障有沒有問題了?剛剛還有一個人要提的,來,請說。

【學員提問】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請法師開示一下,如何念一句佛號才能達到這樣懺悔業障的效果呢?

【師父答疑】你這個問題,如果看《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有提到。有人問蕅益大師說:那個念佛為什麼要修理觀呢?他提的問題跟你的問題是一樣的。這個問題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真的有人問蕅益大師;第二個是蕅益大師自己假設的。那這個就不管了,反正《彌陀要解》有一個問答。

問: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何須理觀?

蕅益大師說:如果你沒有正念真如,沒有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念佛,他說,你日課十萬,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然後每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你念了一百年,從你過去生業障裡面,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

他說,你如果只有事修沒有理觀,完全不明白空性的道理,不知道業性本空,你就從事相上跟他拼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他說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你就知道業障有多重了。我這樣講可以了嗎?

所以你沒有理觀,你要處理你的過去,impossible,不可能!他假設你活一百年,而且假設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極限了,一個人一天能夠念三萬聲佛號不簡單,念十萬聲你幾乎都沒有睡覺,沒辦法睡覺了,而且一句佛號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子把它加乘起來,你把你過去的業障所消的只有爪中土。因為你完全事修,沒有理觀。沒有理觀你就不能到彼岸,沒有辦法超越。般若波羅蜜到彼岸,所以這個六度無般若,空成有漏因。

我講實在話,佛弟子如果從精進的角度,我們比不上外道。我們哪是外道的對手?外道修苦行持戒,每一個人都比我們精進。但是他吃虧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外道他沒有佛陀的傳承,吃虧在這裡!吃大虧了!不懂善巧,硬幹!所以我們感激佛陀,就是說,你用智慧來處理問題跟沒有智慧處理問題,那是差很多。

我們有幸皈依三寶,這個是你今生最大的福報。你要沒有打開經典來看佛陀講什麼,你怎麼弄都不對。你想想,你無量的生命,有無量無邊的過去,你今生就只活了一百年,你怎麼用一百年的時間處理你無量的生死,這怎麼可能?

所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從臨終的正念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從淨土宗可以快速往生,因為淨土宗他一定要走捷徑。諸位!你今天如果不是修淨土宗的話,般若波羅蜜不著急。你看那些修藏傳佛教的,其實很多人都修下士道,藏傳佛教他不告訴你般若波羅蜜,因為他想,你又不著急往生。藏傳佛教你要去皈依一個上師,他一定叫你先修皈依,然後深信業果,斷惡修善,其他就沒有了,頂多頂多跟你講一個無常的概念,輪迴的痛苦,讓你稍微厭離一下生死,然後你幹什麼呢?你就準備輪迴了——增上生。藏傳佛教,除非你善根很深厚,否則他不會叫你受菩薩戒,也不會講般若空性智慧給你聽的。他們只有高階的僧伽教育才講這種高深的佛法。

但是淨土宗為什麼要早點告訴你?因為你要處理生死問題了,你沒有時間等。淨土宗是一個速成班。諸位你要知道,你走的是速成班。就算你二十歲學佛好了,你活到六十歲,你要在四十年之間處理業障和煩惱,四十年你要扣掉吃飯、睡覺,你還要去度假,對不對?你要把所有的時間都扣掉,然後你就知道你還剩下多少時間了。而你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去處理無量劫留下的業力跟煩惱,沒有般若波羅蜜行嗎?你想想看!

淨土宗是速成班的,要解決生死問題。你要走難行道,那生死問題這個根本先放下,先求增上生,先善得人身,所有的難行道都是來生先得到人身,遇到好的上師,遇到好的師父,遇到三寶的攝受,繼續修學,生生增上。只有淨土宗是——我不要來生了,我今生就要出離了。淨土宗是速成班的,所以你要修淨土宗,你就要有決心,你沒有時間到來生去,你哪有時間等待來生?你只有今生,你拼不過去就沒有了。所以淨土宗的人,是要比一般人還更著急,因為你的時間有限。說實在,走難行道的根本就是 relax yourself,輕鬆——我今生怕啥?只要來生得到人身,我就成功了,那標準很低的。深信業果,皈依三寶,你就不要學那麼深了,是吧?

但是你如果選擇淨土宗,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你開始要跟你過去無量劫算帳了,你跟你過去要結帳,你看那過去要不要放過你。你不到臨命終你不知道怕的,所以不見棺材不流淚就是這樣子。這個佛法有道理,就是因為你所有的業障要起現行,都是到臨終再算帳了。所以業障的可怕,它平常不露聲色,到臨終才出來,讓你措手不及。

淨土宗是在今生就要解決生死問題,麻煩在這裡。所以你要學的般若智慧,你一定要學到,否則你根本沒辦法過去。你光是生死關都過不了,妄想關、生死關都過不了,你怎麼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臨終要先站穩腳步,阿彌陀佛才可能現前。沒有一個人是臨終起顛倒,阿彌陀佛現前,這怎麼可能?「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你的水這樣波動,阿彌陀佛怎麼現前呢?他現前你也看不到。

我們一定要在臨終業障現前的時候,能夠不迷、不取、不動,不隨妄轉,阿彌陀佛才可能現前。你要站穩腳跟了以後,彌陀才可以把手伸出來。所以你為什麼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就是這個道理。

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臨終起顛倒的時候,阿彌陀佛會現前,不可能!不是他不要現前,是他做不到。因為他沒辦法跟你感應,你的磁場跟他磁場要相應,你至少要順從本願。你在起顛倒,阿彌陀佛安住正念,這兩個根本就不順從。你不順從他,他怎麼救拔你?你們兩個不同一個方向,阿彌陀佛往西方走,你往東邊走。你跟著妄想走,你順從妄想,你們兩個怎麼感應道交?你們兩個磁場,一個往東,一個往西,這怎麼感應道交?

我們不可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但起碼你要讓你的方向跟阿彌陀佛是順從的,至少是同在一個道上,這是最基本要求。沒有叫你斷煩惱,沒有叫你消業障,也沒有叫你要具足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資糧,都不要。但是起碼你跟阿彌陀佛的內心要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你的心跟彌陀的心是同一個方向的,這要求最低了吧?順從本願,要你順從,這最低標準。他沒有要求你達到彌陀的本願,至少要你順從。但是這個「順從」兩個字就夠你修了。因為我們一般是順從妄想,順從外境。最初等的是順從外境,然後慢慢遠離外境以後——脫境、脫根、脫塵,慢慢的順從妄想。現在你要順從本願。

所以你的心理要重新建設,這就是你為什麼要接受教育。你必須從過去的你走出來,創造一個新的你,你才可能往生。一個人沒有脫胎換骨,沒有改造思想,正常情況不可能往生。因為你會輪迴,就是你順從妄想才輪迴的,合理地推論,我們的輪迴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會在這個地方繼續輪迴,是因為我們的心是順從妄想,這是我們的習慣性,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待會兒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