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戊五、結示法要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頁。我們講因果同時,借緣顯現。

從因果轉變的角度,佛教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那麼我們要知道,業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業?為什麼蘋果掉下來,它不是一個業?

所謂的業,它必須要從內心發動出來,一個有明瞭分別功能的心識發動出來的叫作業。那麼現在有個問題了,就是造業的時候,是剎那剎那生滅,那麼造完以後這個業跑哪裡去了呢?

比方說,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每一個動作都是無常的,你四十五分鐘把八十八佛拜完以後,這個行為就沒有了。別人來看你時,他看不出你做了什麼事情,剛剛那個業跑哪裡去了呢?

業跑到你的內心去了!當你內心發動業的時候,它同時又反熏到你內心深處去了,所以你的內心已經產生變化了,你自己感覺不出來,除非你長時間的修行,會感覺到一份的寂靜,它就是你善業增長的一種徵兆。

所以,當這個業還沒有表現出來時,這是我們改變的最佳時機,因為它還在潛伏的狀態,有無量的可能性。如果這個業已經成熟冒出來了,就很難改變,因為它變成異熟果就很難改變,只有認命了。比方說,你今生的很多相狀,都是已經成熟的業力。

佛教界比較重視來生。佛教的思想,是為了未來而活。佛陀的意思要你盡量放棄今生,你要把所有的目標放在未來,這是佛教的思想。因為你今生能夠改變的有限,而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但是,關鍵就是說,你要先了解怎麼改變,從哪裡改變。當然從你的種子改變。因為你的來生,是由你的種子去產生果報的。所以,你要產生生命的改變,就必須要了解這個種子的性質。

我們來看第四十五頁。

我們一般人還沒有成就聖道之前,是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都具足。我們曾經做慈善事業,也曾經造了很多的罪業,只要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以有所得的心去創造的業,都叫有漏種子。

我們看圖示,有漏種子這個地方。第一個,名言種子,屬于思想這一塊,引生等流果,你用什麼思想去造業,你的思想就會增長廣大;第二個,業種子,它會產生苦樂的異熟果,三界六道的異熟果。都是有漏的,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無漏種子,是以空性智慧為中心的。比方說,生空,這個就是我們待會兒講到的我空的智慧,這是二乘的解脫道。那麼法空乃至於空空(俱空),空空就是連法空也空掉,那就是真空妙有,無住生心了,這跟大乘的空性相應,是菩薩跟佛果的無漏法。

從學佛的角度除非有很重的業,一般人都是從思想來判定水平,尤其是禪宗更明顯,都是從你的思想判定你修行的水平。

我們先撇開業力這塊不談,就是說你來生最有可能去的地方,要從你的有漏種子跟無漏種子來判斷。

第一種人,如果你的情執很重,你把世間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要,那你要離開三界就很困難,因為你造的業幾乎都是有漏種子。就是說,在你內心深處那個強大的引力,那個有漏種子的勢力非常強,幾乎很難改變,你來生一定在三界得果報,就差在你是快樂還是痛苦而已。你的情緒變化很大,情執很重,感情很豐富,這就很難離開三界,因為你的種子都是有漏種子。

第二種人,是對三界果報的愛取相對減少。無漏種子特別的觀念在空性的智慧。就是我們一再強調,你要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是很重要的概念。站在空性的角度來面對人生的觀念建立起來,你才可能去創造無漏的正念的種子。我們平常的心,都在一直釋放出去,就像我們平常跟三界綁上很多繩子一樣,你臨終突然要切,是切不斷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往生不是只有皈依阿彌陀佛而已,不是那麼簡單。請你要小心!你跟三界結下的重大業力,要慢慢地把它降低。它是兩塊: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要從娑婆世界走出來,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照到你。就像你要走出房間,才能夠得到陽光的普照一樣。所以有漏種子不能種太多,可以有,但是它必須在調伏狀態。所以我們臨終的正念,跟你的人生觀、跟你的思考模式有關係。你要站在空性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個很重要!這一塊我們待會兒會講到,就是所謂的解脫道。

現在先談安樂道。就是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判斷你來生是不是快樂,那是靠你的善業;判斷你是不是容易往生,這跟你的善業就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就看你的智慧水平,你對人生是怎麼看的。你站在一個本來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對人生,還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的角度去面對人生,就影響你的臨終正念。這是有漏跟無漏的差別。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看第三,貫通三世,強者先牽。

前面是講到業力的生起,這以下講到業力慢慢增長廣大。為什麼有的業力會增長,有些業力它就不會增長,對你不會產生影響?這是有條件的。

我們看,產生強大的業力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心力要猛烈;第二個,它所對的境緣,要是上品的境緣。比方說,父母、師長、三寶等等這種上品境;第三個,是很重要的,叫相續,它必須要數數現行,才能夠產生強大的勢力。

這三塊當中,從事後彌補的角度來看,對於過去已經造的業,最重要就是相續這一塊,我們還有機會做的就是斷相續,因為前面兩個都不能改變,那個業在造的當下都已經定局了。你當初造了什麼業,這個已經是過去。諸位要知道,只要是過去,你就不可能回到過去去改變,你不可能跑到前生,勸你不要做這件事情,不可能!但是業力的改變能夠著手的就是這個相續,你不要再刺激它了。就像一棵樹,你不灌溉它,它慢慢會枯萎。雖然這個種子還在,但是它會枯萎下去。

我們舉一個難陀尊者改過的例子來說明。

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弟弟。他出家以後,一方面思念在家的太太,因為他在家跟太太感情非常好,但是他也隨著佛陀修四念處,所以他這時有漏種子、無漏種子都具足了。

大智慧的佛陀知道他的內心狀態,首先以神通力把難陀尊者帶到忉利天去。難陀尊者看到忉利天的天宮很莊嚴,大家在那邊忙著莊嚴宮殿,但是裡面卻沒有一個男眾。佛陀說:「你去問問看,這個宮殿是為誰蓋的。」他就問:「你們這個宮殿是為誰蓋的?」宮女說:「我們是為佛陀的弟子難陀尊者蓋的。」他說:「我就是難陀尊者。」她說:「不行,你現在是人的果報,要等人的果報結束了,才能到天上享受天福。」這是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佛陀又把難陀尊者帶到地獄去,看看刀山油鍋。那個獄卒準備要升火燒油鍋。佛陀跟難陀尊者講:「你去問問看,這個油鍋是為誰準備的。」獄卒就說:「難陀尊者由於持戒修行的關係生天,但是天福享完以後,會來受用油鍋的果報。」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他不知道當來的果報。你能知道當來果報時,你的怖畏心就生起來,所以難陀尊者後來不敢再打妄想,就把產生這種罪業的相續力量給斷了,他就不再去思念他的太太,專心地一心修學聖道。那個油鍋就慢慢消失掉了,後來他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你學習業果,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不是改變業力。我們很難改變業力,因為我們生命活得太久了,不可能用短暫的幾十年,去改造我們過去無量劫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改變什麼?改變思想,這是最重要的!業力等你到了極樂世界再來改變。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業力沉澱下來,不要讓它起現行。

因此,斷相續心很重要。罪業是一棵有毒的樹,你不可能讓它消失,但是你可以不給它澆水,它就慢慢枯萎了。所以說為什麼「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業不一定消失,但是它對你沒有力量。所以明白因果的人,關鍵就在這個相續。我們要讓善業不斷地相續,讓惡業不能相續,這樣子才可能帶業往生。

(四)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看第四個,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前面是說明業力的生起乃至於業力的強大,最後我們講業力的改變。

我們過去的業因,由於今生的造作,可以變成增強跟減弱,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的思想改變以後,我們的業力會有兩種改變:

第一個,今生局部改變。比方說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本來算命先生算他活到五十三歲,今生沒有兒子。後來他遇到雲谷禪師,跟他講一句話「命由己做,福自己求」。命由己做就是你過去的業,你不能改變,但是你今生可以改變你的心態。他檢討自己心態的過失:刻薄!做人個性太清高了,不能容人,所以他沒有兒子,水清則無魚。於是他開始改過,包容別人,心量擴大,慈悲心造了很多的善事。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活到八十幾歲。

所以諸位!如果你今天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你生命都沒有很重大的改變,可能方法錯了,你沒有改變心態。你不能只是一直做慈善事業的,因為心念會主導業力,不是業力來主導思想。如果你完全沒有思想,完全沒有宗教信仰,你的心就是很暗鈍的,那你就完全由業力來引導你。但是正常情況下,你是用思想來引導業力,所以了凡示現他的成功,來自於他能夠改變思考模式。當然這個只是局部的改變。

第二個,來生大格局改變。我們說過,今生的改變有限,真正的改變在來生,來生可以有大格局的改變。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改變了以後,會對過去的業力產生主導性,這是講到業力的改變。

(五)業力結果

第五,我們看最後的總結。前面講了業力的生起、增長廣大和業力的轉變,最後看業力的結果。

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我們前面花了大概兩堂課的時間來學習業果,這一段就是它的總結了。

我們一般的業都是保存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算賬?臨命終,就是無常到的時候,把你過去生、今生的業一起算,強者先牽。所以這時你一生就像做夢一樣,這個夢即將要結束了。當然夢境裡的東西都帶不去,但是,你在做夢的過程中所做的行為、業力保留下來了。

這個地方說出了兩件事情:第一個,萬般帶不去。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如同做夢,沒有什麼結果。你在夢中不管做到什麼夢境,醒來時沒有結果。但是,你的過程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業力會貫穿死亡,來生繼續受用。

尤其是淨土宗的人,臨終時,按照印光大師的規劃,你今生的福報要留四成,平常只能受用六成。有些人,他福報大,就死命地花福報,這人是愚癡。因為生命的轉變在臨終,臨終時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你很難生起正念。所以平時你想買一百塊的東西,最好買六十塊就好,這樣沒有錯,就是你要留點資糧,到臨終時用。我們必須為臨終的正念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你不能把福報都享盡了。

我自己的觀察,老一代的,懺公師父那一代的,他們修十分的福報,我估計只花三分而已,他們留七分。到我們這一代,大概十分花五分,花一半。到年輕一代就很可怕了,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有些年輕人,他是死命地花福報,那臨終就非常不利了。因為壽命雖然在,但是福薄,福報享盡時就很糟糕了。福報享盡,那當然是罪業起現行,臨終時肯定插滿管子,罪業的相貌完全現出來了。

所以諸位!你如果有志於拼往生的話,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請你留點福報臨終時用,這很重要!善終,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福報不一定能幫助你往生,但是它會創造一個讓你保持正念的好環境。就像我們平常一樣,如果在一個很安穩的環境,我們容易提起佛號;如果你身體病痛,牙齒又痛、肚子又痛,你佛號就提不起來了。臨終算總賬那是非常殘酷的,「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為未來考慮,一定要把臨終時的福報規劃下去。

丁二、三法印

我們看丁二的三法印。

前面的安樂道,講到苦樂的問題,這一塊我們全部講完了。這個以後,談解脫的問題,就是解脫道,三法印。有三個法來決定你是不是解脫。怎麼知道我的生命能夠解脫呢?要看你的生命當中是不是出現了三種的功德法,來判斷你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道人。就像印章一樣,有三個法。

哪三個法?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大智度論》云:「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

什麼是三法印呢?

第一個,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變化的。就是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我們今天跟昨天不一樣了。由此類推,明天跟今天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樣。所以生命像水流一樣,剎那剎那生滅變化,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一切法是無我的。我們知道生命會變化,但是它往好的方向變化,還是往不好的方向變化,我們自己不能做主,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命,我們沒有主宰性。

第三個,生命最終的歸依處是寂滅涅槃。這種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是最深最終的涅槃寂靜。

你內心當中能夠有三種認識:第一種,一切法是無常的;第二種,一切法是無我的;第三種,生命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的,那麼表示你已經趨向解脫的功德了。

這三法印,一切外道論議所不能破壞。即便他有種種的言說也不能去轉變;一切法的體性是無常無我,是涅槃的,就好像冷相,你不能把月亮的冷相轉成太陽的熱性。所以一切法無常無我的本性,是不能夠去傷害的。即便你能夠傷害虛空,也不可能改變三法印。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從安樂的水平提升到解脫的水平。

戊一、諸行無常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諸行無常。這是無常概念的建立。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諸行無常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時,對人生的概念,是一種善惡的概念,就是我們要斷惡修善,這是一種業力的思考,這時你頂多是個好人,但是跟你了生死沒有絕對關係。

如果你要從生命的安樂提升到生命的解脫,那麼你的智慧就要提升了,就不是從善惡,而是要開始思考空有的問題了。空有問題再上去就是真妄的問題,這個到了下堂課菩提道我們再說。

我們先講解脫道。你開始要面對人生,不是只有善惡的業力而已,你必須要把人生空有的這一塊釐清。你開始要戴著空有的眼鏡來觀照自己的身心世界了。要把「空」跟「有」釐清,首先你要有的第一個智慧,就是無常的概念——生命會變化。

我們一般人,早上看到自己的車子跟昨天長得很像,因為我昨天看是這樣,今天看也是這樣,後天再看還是這樣,所以產生常見。那麼慢慢慢慢地就產生自我概念,尤其是因緣變化少時容易產生這個常見。常見的結果就產生一種愛取。所以解脫道最重要的就是調伏愛取。首先調伏的是所愛取的相狀,就是無常。我們要告訴自己,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無常變化的。

我們把它作一個解釋。「行」就是造作遷流,那麼「諸行」就是一切的有為諸法,「常」就是恆常不變,就是我們會認為,欸,我昨天的房子跟今天的房子都一樣,就產生一種常見。但事實上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因為它背後是由因緣和合的,它不是本來就有的,不管是物質的色法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的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其實諸行無常,我們前面講出離心時也講到諸行無常,套到人生來說有三個概念:

第一個,人生充滿了痛苦。從無常的角度人生沒有快樂,因為它給你不安穩,沒有安全感,所有的快樂都在變化。就像經典上說,魔術師拿一塊布,這塊布今天變個兔子給你看,你看得很高興,這塊布明天就變成一隻貓,後天變成一塊石頭,或者變成一團火,這塊布是變來變去。所以在三界當中,對於這個果報體,我們是追求安穩的,但是事實上三界沒有安穩的東西。

第二個,生命是無有止境的,它在無常變化當中,有一種相續的力量,因為業力的相續就讓生命相續,所以輪迴是沒有止境的,這種痛苦是沒有結束的。只要你沒有離開三界,痛苦就不會結束。所以我們不要以為今生造了善業,來生得到福報就叫離苦得樂,這個沒有究竟,只是吃個止痛藥而已,你的病根在於輪迴。所以從佛法三法印的角度,你沒有離開輪迴,根本談不到快樂。就好像三界火宅,火燃燒時,你在牆角的地方喝杯咖啡,你還是沒有離開三界的火宅,所以輪迴是沒有止境的。

第三個,輪迴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能從三界的痛苦得到任何啟示,這種痛苦是白費的,你去地獄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出來以後沒有讓你更有智慧。

所以從輪迴當中,我們可以知道無常。小乘的思想說無常,它在詮釋什麼?詮釋苦諦!它只要講諸行無常,就把整個三界的果報全盤否定了。所以聲聞人從諸行無常這四個字開展出人生沒有價值,輪迴毫無意義。第一個,它給你痛苦;第二個,它欺騙你,欺誑性,它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第三個,你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毫無意義。所以聲聞人為什麼會把人生看得那麼悲觀?說悲觀也好,其實他是非常地厭惡,主要就是從諸行無常開展出來,從無常得到很多的結論,它是痛苦的,這種痛苦無止境,且毫無意義。

我們在修行中遇到痛苦,但這個痛苦會轉圜成一種增上的力量。而你在三界裡的痛苦對你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諸行無常,等於是否定了整個身心世界的果報,讓我們調伏對它的愛取,調伏所攀緣的相狀,這是第一個。

戊二、諸法無我

第二個,斷除能攀緣的心。能攀緣的心是什麼?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凡夫的心有兩種攀緣:第一,攀緣外境;第二,向內攀緣內心的自我。

我們看看攀緣內心的自我是怎麼回事。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諸法無我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前面的諸行無常,是調伏我們對於外在因緣的執取。那麼諸法無我,是調伏我們對內心世界的執取。首先我們先解釋什麼叫「我」,再來說明為什麼是「無我」。

「我」有三層意思:真實、主宰、自在。特別是主宰,我們能夠主導一切。但是,一切法的顯現,其實是由因緣的業力顯現出來,我們之所以受用一切,不是因為有個我,而是因為有業力來主導人生,這個就是諸法存在的規律。

淨法是清淨的因緣和合。你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有修學信願行的因緣,而顯現出正念;那為什麼我們流轉生死呢?因為我們貪戀娑婆世界的果報,觸動了有漏的業力。在染淨法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主宰的自我可得,完全是因緣的力量在推動我們的生命,所以叫諸法無我。這個「我」的概念,它是遍佈於五蘊:色、受、想、行、識。《楞嚴經》認為從了生死的角度——我們不講成佛這麼高的水平,而從臨終正念的角度來看——你只要突破前面三個就過關了。色、受、想,它管的是三界的分段生死,行跟識管的是界外的變易生死,這一塊我們不著急處理,到了淨土再來處理,我們要調伏色蘊的自我、感受的自我、跟想蘊的自我這三個。

首先我們看看色身。我們可以主導色身嗎?不可能!我們如果能夠主導色身,我們會讓色身不變老,但是做得到嗎?做不到!所以色身不是我們主導的,是因緣來主導。

第二個,感受。你能夠主導你的感受嗎?也不可能。你受到痛苦的刺激,用針刺你一下,你就馬上有痛苦的感受了,感受不能控制。

第三個,你的思考模式能夠掌控嗎?也不可以!你前生如果是男人,就是男人的思想;你今生變成女人,就是女人的思想。那你前生男人的思想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了!所以人生是不斷地因緣變化,這就是水流思想,它不斷地變化,沒有主宰性。

在這個地方外道就提出質疑了,說如果我們的色、受、想,我們的色身感受跟想法,都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誰來造業,誰來得果報呢?外道意思就是說,因果一定要有一個自我,因為「我」去造業。這個業是誰造的?我造的嘛,一定要有一個恆常住、不變易的自我去造業。那麼誰來得果報呢?也是我來得果報。所以外道質疑佛陀說,如果沒有自我的概念,因果就不能建立了。

佛陀說,因果的思想,不一定要自我,不需要自我。你用你的心去造業,得果報時也是用心來得果報。你的心不斷變化,所以你的果報也不斷變化。每一個東西都在變化,沒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那麼諸法無我,就使令一個人他的自我意識調伏以後,攀緣心就停下來了,變成寂靜了。

我們一個人會造有漏的業力,一定是一種對立的思考,一定有個我相人相的思考。自我意識消滅以後,人生沒有對立,直接從十二因緣裡那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整個生死輪迴的開關全部關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最後生老病死滅了。

整個生死業力,有一個最重要的總開關,就是自我意識了。如果試著去調伏你的自我意識,臨終時那個生死業力對你的干擾會降到最低。除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以外,調伏自我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整個業力的帶動、那個輪盤的轉動,是由自我意識去推動的,它是整個業力的核心。

所以我們整個生命,全部都是你一念心去造業,然後由你來生那一念心去得果報,然後你再用來生那一念心去造業,再由第三生的心去得果報。看你那個心是男眾的心,還是女眾的心,然後你再用第三生的心去造業,由第四生的心去得果報,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

嚴格來說,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是一念心在流轉。心造業,心去得果報。當然你這個心,過去心跟現在心不一樣,現在心跟未來心也不一樣,但是因為它的變化比較緩慢,而且相續性很強,它是剎那生剎那滅,所以我們以為有一個自我,其實是沒有。這是一個流動的心去造業,然後一個流動的心得果報了。這是一種調伏自我的概念。

我們修行無常無我以後,最後的結果很重要,涅槃寂靜,這是解脫道的一個很重要的相貌——寂靜相。我們把它念一遍。

戊三、涅槃寂靜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涅槃,它有寂滅的意思;有離系,這個「系」就是煩惱,煩惱會繫縛我們,讓我們覺得很躁動不安,不得自在;有無生意思,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也就是說,這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修行人,透過無常無我兩種的智慧,去照我們的身心世界,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當然不是大乘的究竟空,是小乘的我空,五蘊裡面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麼這時,內除三毒的煩惱,外脫三界輪迴之苦,而證得不生不滅、永恆安樂的涅槃。

所有的煩惱,都一定有個對立的思考,一定是二元法、二分法。如果我們還是活在二分法的世界,有個我,有個你,那我們就很難避免造生死業。人生沒有我跟你的差別,只是很多因緣互相的碰撞,如此而已。

那麼彼此互相的碰撞,從佛法的角度彼此互相增上,讓這個因緣不斷地蛻變,往好的方向走。但是這個因緣當中沒有一個自我,就是有很多的妄想。妄想當中,彼此先互相增上,把妄想的部分慢慢減少,把善根的心慢慢增加,最後心變成清淨法身,變成寂滅涅槃,如此而已。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自我在裡面。

所以,自我意識消除了以後,煩惱沒有了,生死的業力沒有了,生死的果報當然也沒有了,涅槃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了。永離苦惱,寂靜安樂,故名涅槃寂靜。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涅槃寂靜。可能有些人還不是很懂。佛在世時,北印度有一個國家乾旱,長時間沒有下雨,這對古時候的農業社會是很嚴重的。所以國王就召集大臣來討論。有智慧的大臣就說,我們應該找修道人來祈雨,天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只有用修道人修行的功力來跟天溝通才有辦法。國王答應了,就把所有的修道人,包括佛弟子,包括外道都請來。

佛陀也答應了,派出了迦旃延尊者帶了幾個大阿羅漢,到了北印度去參加了祈雨的法會。當然外道也參加了,浩浩蕩蕩好幾十個人。共同主持祈雨的法會。這裡有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阿羅漢一入定,龍王肯定要買賬的,所以龍王就乖乖地把雨下下來。

但有一個問題,這麼多人在祈雨,不曉得這個賞金要賞給誰,不知道是誰有這種功力把雨給祈下來,國王又發愁了。大臣說:我們可以測試一下。有個有智慧的大臣說:我聽說修行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功德,他有一種寂靜的力量。我們來測試一下誰有寂靜的力量,誰就是這次祈雨的大功臣。

大臣就安排了兩個飯局。第一個,請所有參加祈雨的修道人到一個馬房去吃飯。這飯很粗糙,環境也很吵雜,外道就非常生氣,把他罵一頓。而這些大阿羅漢寂靜地走出來,什麼話都沒有說。第二次在皇宮請大家吃飯,環境非常好,飯菜也做得特別精緻。外道就讚美有加,阿羅漢吃完以後,也是寂靜地走出來。後來國王就把錢賞給了阿羅漢,因為他們心中有寂靜的力量。

所以阿羅漢的心,他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我們一般人的心,就像那個強力膠,在唯識學上說,我們心跟外境接觸時會「取」,會把那個心跟境黏在一起,叫作取或者叫住。聖人的心,看到外境時能夠無住!他是寂靜的,就是這種涅槃寂靜樂。

好,我們作一個總結。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是究竟的快樂。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可破壞的。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我們從人天的安樂,要轉成大乘的菩薩道,這個寂靜樂很重要。它雖然不圓滿,但是它是趨向大乘真空妙有很重要的一個過渡。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要把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自在,叫作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

我們為什麼在三界里弄得焦頭爛額,活得很不自在?其實你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業力,那佔一半而已,是我們去執著它,弄得我們很被動,變成心隨境轉。其實「境」不能主導我們,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楞嚴經》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他的心到了廁所,都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他問阿難尊者為什麼?佛陀說:因為我不為它所轉,所以它就聽我的,它就被我所轉。佛陀在受馬麥痛苦時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

你們想想看,同樣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如此地操作,我們卻轉不過來?我們內心的功能跟佛陀內心的功能,從潛在的功能來說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搞得全身是業障,這是我們錯誤的思考。

所以現在要導正我們的錯誤,就是當你不求時,你的人生慢慢可以去主導外境;你去求外境時,那就是外境來掌控你。所以,人生只有兩種情況:看是人生來掌控你,還是你在掌控人生。就看你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這兩種的差別,在於你對外境的追求。求得越多,人生就越被動,越不自在。

因此人生是有軌則的。你的心操作錯誤,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悟,輪迴頓息。如果我們把心當做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台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得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機器是相同的,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們學佛、成佛之道,雖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時,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就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關掉。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兒。現在我們把安樂道、解脫道,從離苦得樂的概念提升到涅槃寂靜的概念,下一個概念就是真空妙有,是最高的境界。大乘的思考模式到底是什麼?大乘佛法怎麼操作它的內心世界的?它比二乘更高,不但是不攀緣,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思考,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