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戊四、業果輕重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頁。

我們講到戊四、業果輕重。業果的輕重有三段: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我們講到第二個,約外在的環境來說明業果的輕重。

當我們在建立佛教的思想、建立正見時,就是開始在做因緣的觀察。佛教的因緣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跟業力結合起來,才有今生的果報。

我們今天的主題——業果的道理,偏重在業力這一塊。所以學佛人剛開始要改造自己的業力,因為業力影響到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它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有間接的關係。它主要主導我們生命的苦樂。

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積集資糧。第一個,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死亡之前,趕緊懺悔;第二個,就是在生命當中,盡可能地積集善業。

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不一樣。聖道門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來生安樂的果報,比方說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等。但是淨土宗的目的,在斷惡修善,偏重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這部分。

雖然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是靠正念,但是,這個正念是要有條件的。古人說「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遠相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到來時,要為自己準備一點臨終的資糧。

一個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過去的善業盡情享受,死命地花他的福報。花到臨命終時,大概福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善終的人很少,就是沒有病痛折磨、安安穩穩往生的非常少,因為他福報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透支了。

所以,淨土宗認為:既然臨終的正念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儲存一點資糧力讓臨終來受用。臨終的正念(明瞭的心)要現前,身心世界必須在一種沒有很大傷害、沒有很大干擾的安穩狀態下才可以生起正念。

淨土宗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大部分的目的是為了準備臨終時用的。從臨終的角度來說,懺悔業障比積集資糧更為重要。因為我們臨終不一定要很快樂,但起碼不能有障礙。這時就必須要注意,你的身、口、意當中,有沒有很強大的業力,就是我們說的增長業。

我們會來到娑婆世界,每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喜歡造身業,做殺生、偷盜、邪淫的罪業;有些人殺盜淫做得不多,但口業很重,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有些人貪、瞋、癡熾盛等等,所以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把自己的盲點抓出來。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樣。醫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幾種病,他先治你最重的。我們對治自己的問題也是一樣,要把你的盲點找出來,就是所謂的增長業。

就是說,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這個行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這個過失的,你要小心了。第二個,你要做這件事情時,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誰勸你都沒有用,深生好樂,用猛利的心來數數現行。這時在你的生命當中,這個業已經形成了增長業。

這種業在臨命終時,一定會起現行,它就變成臨終正念最大的阻力。如果我們沒有懺除這種罪業,就變成臨終時正念起現行,罪業也起現行。這時就很難從罪業裡面扭轉出來,因為我們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業的干擾的。

所以,為什麼淨土宗人要盡量地去淨罪集資?因為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個安穩的臨終環境——所謂的善終。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公案,我們把它作一個例子來說明。

宋朝的曹彬將軍,他是宋太祖打天下時一個很重要的大將軍。他年輕時讓人家算命看相,看相的陳先生說:「你的額庭飽滿,眼神炯炯有神,年輕時一定飛黃騰達。但是晚運,這個下巴,這個地閣,有凶煞之氣,有凶相,你很難善終,要麼生重病而死亡,要麼有殺身之禍。」

曹彬對算命看相這事很相信,就自我反省。他說:我這個人脾氣暴躁,沒什麼耐性,個性刻薄,所以我要開始自我調整。後來有一天,接到軍令,要去攻江南。那時江南守得很緊,他知道像這種死力抵抗的,一旦攻下城,一定是大屠殺,所以他就裝病。其他的將軍就來看他,慰問他說:「你得什麼病?情況怎麼樣?」他說:「我這個病非常嚴重,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救,就是你們向我保證,一旦攻破城以後,不要濫殺無辜。」

這些將軍都是他帶出的子弟兵,就對天盟誓。對天盟誓,在古時候是很重要的。他們向上天歃血盟誓,這件事情就傳出去了。傳出去以後,江南老百姓聽了:喔!他把我們打下以後不殺我們,那我們乾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他因為這一念的慈悲心,就用平和的方式把整個江南征服了。

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變了。他回到家鄉以後,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說:「你的相貌改變了,以前下巴的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個很大的陰德。」古人在這段公案裡作一個批註說:一念慈悲心趨吉避凶。

我們從佛法的因果道理來探討這個公案。相由心生,他有這個凶相肯定就有劫難,他的業障跑哪裡去了?消失了嗎?沒有消失!諸位要知道,業力必須有煩惱的念念支持才能相續。他的個性改變了,思想改變了,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其實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把一個業障改變了,不可能!這樣子「願我臨終無障礙」就變成不可能了。我們的生命有限,無始劫來留的問題太多,生生世世留的業障太多了,但是有一點很重要:改變你的心態!就是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業障,就像《楞嚴經》說的你可以讓業障沉澱下來。

所以懺悔業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變思考模式。我們在造業時一定有一個煩惱在活動,你把那個煩惱停下來,雖然過去的業還在,但是它沒有煩惱的滋潤,就不能起現行,那個業就沉到大海去,這叫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簡單地說就是:你有業障,但是不要去刺激它。這叫「帶業往生」。

我們大家都有業障,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時,業障不起現行,有些人業障起現行?因為你去刺激它。這個地方有地雷,你不去碰觸,它不會爆炸的。所以懺悔,更重要的就是改過,要斷相續心,否則這種「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的煩惱,一定會觸碰你的罪業,到時候會破壞佛號的正念。

所以,整個因果的道理,其實就在講怎麼樣去創造一個臨終安穩的環境,就是你要減損這種惡念的勢力,是這個意思。

我們來看講義。講到重罪、重業,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境有關係。我們把它念一遍。

四、由事故重——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

前面一段是約著我們內心活動的狀態,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所面對的環境,所面對的這種境緣,由事故重。以下提出了七種,後後重於前前。

先看第一種,「殺害大身的傍生」。「傍生」就是畜生。就是說,殺一隻狗,比殺一隻螞蟻來得重,因為狗的身體比較大;殺一隻牛又比狗的身體大。反正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大身,身體越龐大的,去殺它,業越重,這是第一個判斷方式。

第二個,「人或人相」。首先,對所有的六道行殺業,其中以殺人的業是最重的。有人質疑,為什麼天的果報比人還殊勝,為什麼用咒語殺一個天人果報是中品罪,但是殺人是上品罪?因為在生命當中,唯一有可能產生生命改變、修學佛法的,只有人道,這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人是最重。其次,人相,具有人相的動物,比方說猴子、猩猩。這種動物心識比較靈巧,它長得跟人一樣,也是兩隻腳走路的,殺害這種動物,它的痛苦會加劇,所以這個業也判得重。

第三個,「父母兄弟」,就是親屬,相對來說也比較重,尤其是殺父母。

接著「尊長委信」,就是師長,委信就是地方上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他能夠去判斷是非的,比方說現今的法官、檢察官等等,這種業也是重。

「有學菩薩」。有學菩薩,特別指的是發了菩提心的居士,他發心來建立道場、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有對佛教的使命感,殺這種人,比殺一般人重。

「羅漢獨覺」。此處的羅漢獨覺,偏重在僧眾、僧寶,僧寶有住持三寶的作用,所以殺害他,就直接影響到三寶的住世,這個也是重。

最嚴重的就是,因為佛陀沒有現前,不能殺,但是你用瞋心破壞佛像,這個也是重。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可能有些人會產生疑惑。我們前面講到業果時,都強調以心為主,心為業主,為什麼外境能夠影響業力的輕重呢?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

比方說,我們去瞻仰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時,第一念,它是外境沒有錯,因為是一種直接的領受、感受這尊佛像;但是第二念你開始想像,把外在的佛像轉成你心中的佛像。諸位!我們不能夠去受用外在的佛像,這是共業所感。我們在受用時,不管造善造惡,一定要把外在的佛像轉成心中的佛像——就是心中的影像,然後才能造業,才能夠去受用。

所以,第二念開始想像以後,於境取相時,取到的這個佛像在你的心中,所以傷害的是你心中的佛像,問題在這裡。當我們殺一個人時,殺害的是心中那個人,關鍵在這裡——是心作地獄。你殺害心中的人,就是傷害你的功德,是這樣子造成的,還不是殺害外境造成的。

在戒律裡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但是你把他當成一棵樹,結果不小心,車子開過去把他撞死,但是那時你心中出現的是樹的影像,這不犯重業,雖然他是一個人。當然你欠他一條命這個是別報,但是不足以影響到你的總報,因為你傷害的是心中的那一棵樹,你心中是作樹的轉想。所以殺人要得重罪,對像一定要是人,而且作人想,你心中要清楚現出人的影像,然後採取行動把他殺害了。

所以,諸位!在造業時,我們是在自己內心的影像造業,外境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當你在起煩惱、起瞋心時,你傷害的是心中那個影像。這就是為什麼外境會影響到我們的業果,因為它沒有離開你的內心。

好,我們看最後的相續。這是講次數,加行故重。

我們把它念一遍。

五、加行故重——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菩提道次第廣論》——

最後一段,講到次數、數量的問題。這個地方有五段,來說明這些都是屬於重罪。

第一個,或已殺生,或正殺生,或將要殺生,具歡喜心,具踴躍心。

這個地方把殺生分成之前、正做、跟做了以後。我們前面講過三時都沒有慚愧心,在造之前,心中是有預謀的,不是臨時起意的,在殺生的行為發生之前都已經有計劃了,這是之前;正殺生時也沒有任何慚愧,殺完以後念念地隨喜,這種就是重罪了。三種狀態都具足殺心,這是重罪。

第二個,不但自己做,還勸他人一起做,而且別人做時,彼此互相稱揚讚歎,彼此隨喜讚歎;見到同行者內心起大歡喜,若自作、若教他作乃至於見作隨喜,三個都具足,都是屬於重罪。

第三個,是累積了長時間的怨恨,然後才從事殺生。就是說你恨心非常地堅固,所以在殺生時,是無間所作,你不是一刀斃命,而是殺了很多刀,而且是殷重所作,內心非常地猛利,這也是重罪。所以你看,殺生,一刀斃命的,跟殺他十刀的這個業就不一樣。因為次數越多,表示你恨心越重。

第四個,或於一時頓殺多生。雖然你殺的是螞蟻,但是你殺的數量太大了。螞蟻是一個輕罪,是因為數量多的緣故,數量的累積而轉成重罪;或者在殺眾生之前,刻意讓他先產生猛利地痛苦,產生怖畏,再來殺害,這都屬於重罪;或者對於孤苦貧窮,或者是哀戚悲泣這種弱勢團體,比方說女眾、小孩等等,所造的殺害,也是屬於重罪。

前面是約著心跟境的強弱,這個地方是約它的次數。我們前面說過,不管是什麼業,只要它次數多,業就會轉成重。慈濟功德會在台灣,做出很大的貢獻,它啟發大家的善念。慈濟的證嚴上人,剛開始在做一些功德時,她希望她的會員每天出一塊錢。有人就說:「師父,這太麻煩了,我乾脆一個月給你三十塊錢好了。」她說:「不可以!你每天出一塊,每一天都產生一個佈施的善念,這叫數數現行。你一天給我三十塊,只起一次的善念,然後你就忘掉了。」

證嚴上人是大智慧,懺公師父的修行也是如此,點點滴滴。諸位!你要知道,比方說,你一年就打一個佛七,打佛七時,每天拜一千拜,然後其他的時間都不拜佛,這比不上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一年,這叫作點點滴滴。

我講實在話,那種暴風雨式的修行,沒有用。平常不拜佛,遇到打佛七就拜一千拜,拜個三七二十一天,然後就不拜了,這個一點用都沒有。就像那個水你根本沒辦法累積。你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三年,不可思議!你就知道這個定課的重要。我們不要那種暴風雨式,突然間來很多水,那只有氾濫成災。但是你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

諸位!你慢慢了解因果道理,就知道什麼因緣會讓你修行進步,什麼因緣對你進步沒有幫助。這種暴飲暴食的修行,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逞匹夫之勇沒有用,你的心態也不可能改變。

所以,這個加行就是次數,水滴式的修行遠遠超過暴風雨式的修行,因為它數數現行。我們生命的改變,本來就是要一段時間慢慢醞釀的。也就是說,你不管造什麼善業,次數要多,最好每天都能做一點功課,念念佛,這樣子也就會把佛號力量加強,加行故重。

戊五、結示法要

好,這個地方我們講到業果的輕重,最後我們把業果的道理作一個總結,總共有五段。

第一個,總相。「平等流類,絲毫不爽。」

先看第一小段。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把因果的道理作一個複習。首先,佛教的因果思想跟一般的因果思想不一樣,它是三世的。也就是說,你造的業,不可能馬上表現出來,它要一個醞釀的保存。所以佛教因果觀是很複雜的,不像儒家思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沒那麼簡單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一重,現在未來一重。要懂因果道理,記住兩個字:一個是恆,一個是轉。你把這兩個字記起來,對整個佛教的因果思想就全部掌控。

什麼叫恆?就是你要繼承過去,生命是相續的,今天的你一定繼承了昨天的你,昨天的你一定繼承了前天的你。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的果報,繼承了過去的業力。所以你今生的果報不能怪現在的你,今生所有的遭遇,跟你沒有直接的關係;今生的行為是影響來生的你。佛教是隔代受報的,你今生快樂也不是今生造成的,你要讚美你的過去;你今生痛苦,也是過去造成的。所以因果的思想,第一個它是有繼承的概念,繼承過去,叫作恆,它有恆常相續的功能。

第二個,轉,我們是可以開創未來,人生是可以改造的。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機會懺悔業障,積集資糧,調整你未來的相貌。

這是因果的第一個總說。就是它有繼承過去跟開創未來兩個相貌,同時具足。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我們看,絲毫不爽。前面我們解釋平等流類,佛教的因果觀就是水流的思想。以下講到它互相的對應,有五段,我們請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丑陋從瞋恚中來。高位從恭敬中來,下位從憍慢中來。

因果,它是有一個對應的關係。比方說,財富是怎麼來的?是從佈施的心跟佈施的行為創造出來的。貧窮是怎麼來的?是慳貪的心跟慳貪的行為創造出來的。從思想跟行為的結合而來的。

佈施創造財富,在唯識學講了很多,我們簡單作一個說明。它基本上分成兩類。比方我們佈施,包括財富佈施,也包括你佈施體力做義工的佈施。如果你佈施財富、做義工,內心是心甘情願起大歡喜,你得果報時,財富是輕鬆自在的,你會生長在富貴的家庭,很自然地得到長輩的加持,得到財富,是輕鬆錢,它不帶業。

如果你在行佈施做義工時,是心不甘情也不願,勉勉強強把它做完了;你雖然做了,得果報時就有問題,因為你因地夾雜著煩惱。所以得果報時,雖然你也很有錢,但是你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天被老闆罵。雖然你也得到了錢,但是這個錢,得來很辛苦,是辛苦錢,因為你因地有問題。你這個種子種下去時,就不是一個純粹佈施的業。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你要麼不做,既然要做,為什麼不快快樂樂做?你要為未來著想。所以這個佈施有帶業的佈施跟不帶業的佈施。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如果你覺得今生是健康長壽的,那你過去生是喜歡原諒別人,包容別人,很慈悲的。你如果今生常生病,你過去生可能有殺業,瞋心也比較重,這個跟過去生有關係。

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有些人看起來就特別地尊貴,有氣質、貴氣,就是他喜歡持戒。反過來,如果這個身心世界是屬於比較卑賤低劣的,過去生是破戒,尤其是六根不具,這跟破戒有關係。

身相莊嚴是你從過去生忍辱、遇到逆境衝擊時,選擇安忍不動而來。如果說,你遇到逆境時,選擇抗拒,產生對立,就會長得丑陋。

如果你的地位比較尊高,就是過去生謙卑。如果你是地位比較低下,跟過去生憍慢有關係。

這個公式,其實是可以兩說。剛剛是從今生來推過去,你也可以從今生來推未來,這個公式可以推過去,也可以推未來。推未來就看你因地的內心。比方說,你今生多分來說,你的財富願意跟人家分享,佈施,可以預測你來生是有財富的。你今生遇到事情選擇忍辱,而不跟人家計較,可以合理地推論,來生不管你去哪裡,你的身相是相對莊嚴的。所以這個對應的公式,可以從果報來推過去;也可以從你現在因地的內心來推未來。

這個公式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因果不能抵消。有些人以為做了錯事,拿錢佈施三寶就沒有事了,這是兩碼事。佈施有佈施的善業,過失有過失的罪過,不能抵消的,除非你懺悔。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因果是不能抵消的。在佛教史上有一個公案,叫作賴提公主的業報。賴提公主是波斯匿王的一個女兒。波斯匿王有三個女兒,我們上次講到一個善光公主,現在講他另外一個女兒,就是賴提。善光公主長得很莊嚴,但是賴提公主非常丑陋。丑陋到她出生以後,波斯匿王根本不讓任何人看,覺得太丟他的臉。經典上說,她的頭髮像草繩一樣,非常粗糙,身相也丑陋。所以她一出生,她的養母就把所有窗戶都關起來,不准任何人瞻仰。

賴提在這個封閉的房間慢慢長大。長大以後總要嫁人,波斯匿王就頭痛了!他找來侍從說:你去找一個年輕人,一個貧窮人。不能嫁給貴族,因為嫁給貴族就傳出去了。找一個平民老百姓,長得相對莊嚴的,就把這個公主嫁給他。嫁給這個年輕人以後,波斯匿王跟這個年輕人說:我給你很多錢,還給你官做,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把公主鎖起來,不能讓別人看到。這個年輕人就答應了。

這個年輕人本來是一個低下的平民,他得到官位以後,就躋入了上流社會。所以他白天就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當時上流社會的聚會,多分來說都是要帶太太去的,只有他一個人單獨赴宴。大家都知道他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就說你應該把公主也帶出來。但是他就是不敢帶出來,因為國王有要求。大家就想出一個辦法說,以後參加聚會,誰不把太太帶來就罰錢。

第二天,這個年輕人吃早餐時,悶悶不樂,賴提公主說:「你今天早上好像心情不太好。」他說:「是的。」就如是如是地把這件事報告出來。公主聽了以後,非常慚愧!她因為自己的身相丑陋,在家讓她父親蒙羞,嫁出去以後讓她的先生蒙羞。

所以她先生出去以後,她一個人面對牆壁,遙念釋迦牟尼佛,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向著牆壁拜下去懺悔。拜到第三拜,她抬起頭來看牆壁時,釋迦牟尼佛在牆壁裡面,現出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身相。賴提公主一看,就用種種美好的言辭讚美佛陀。她一讚美時,頭髮開始改變了,由粗轉成柔細;她繼續讚美,身相變成非常莊嚴。讚美完以後,佛陀就消失了。

她先生回來說:「欸!你是誰呢?」她說:「我是賴提公主。」她就如是如是地跟她的先生說,她是如何因為懺悔而得到莊嚴。這個年輕人就把賴提公主帶回到王宮,波斯匿王也很高興,就帶著大家去見佛陀,請示賴提公主過去的業緣。

佛陀說,賴提公主過去生,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是大富長者的女兒,非常喜歡佈施,尤其是三寶,出家人,她特別喜歡佈施。但是,她看到出家人威儀不好時,有時就會譏嫌、謾罵這位出家眾。所以她有佈施的善業,也有惡口的口業。她得果報時,這兩個果報、兩個業同時現前。她能夠衣食無缺,享受王宮家庭富貴的安樂,但是她因為口業的關係,也讓她的身體非常不堪,相貌丑陋。

所以說,業是很多元化、很複雜的。我們今生的果報,為什麼沒有十全十美?因為它是很多業結合起來,不是單一的業。也就是說業是不能抵消,只有透過懺悔才能夠改變,就是斷相續心。

第一段,我們先說明總相:第一個,繼承過去;第二個,開創未來;第三個,它是絲毫不爽,不能抵消。這是第一個總說。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別各別說明業果各別的相貌。

我們看第二個,因果同時,借緣顯現。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一段,是說業果是怎麼生起。

我們看講義上有一個小圓圈。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當然是由內心先發動,發動身、口二業,這時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阿賴耶識先形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是唯識學的專有名詞。不是說你內心就有一個黑點,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內心是沒有形相的,它只是套用這個種子,因為種子有生長果實的功能,就是取用種子這個名稱。也就是說,我們造業時,它不是馬上得果報,先經過一個貯藏。

怎麼知道一個人造了業以後,內心就有種子?也沒人看到。你去參加一個佛七,參加完你看起來還是這樣子,其實你內心的世界變化了。

在唯識學上說,怎麼知道你的內心世界善業比較強,還是罪業比較強?有兩個判斷方法:

第一個,你靜坐觀心。你工作的時候不算,你要靜下來,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來,連喝水都不可以,先靜下來。如果你發覺靜下來都不做事時,你的心還是躁動不安,那你就要小心!因為這個罪業的功能已經在醞釀,它已經形成一個很強大的勢力了,因為罪業的能量就是一種躁動。如果你靜下來時,你是很寂靜的,表示你造了很多善業,積了很多陰德,因為善業是寂靜相,這時還沒有得果報,它就有徵兆出來了。看你內心活動是躁動還是寂靜,這是第一個判斷方法。

第二個,唯識學說,從夢境。不是你偶爾做一次夢,你是經常做某一種夢。比方說,你經常夢到你在黑暗當中,遇到恐怖的事情,有人要追打你,追殺你;或者你從高空掉下來,這個最糟糕了,因為你的身心沉重;如果你夢到你從下面往上跳,就非常好,輕飄;當然最好是見到佛菩薩的光明,見佛、見三寶。

如果諸位開始用功,開始拜懺,就要注意夢境,你才知道你的懺是不是該停止了。如果你夢到你在洗澡,夢到你吐出穢物,見到光明,見到三寶,你這個懺,功德圓滿,這個業轉過來了。

所以,種子雖然是沒有形狀,但是你造了以後,它有一種徵兆,有一種訊息,你可以從你的靜坐跟夢境裡面判斷。

為什麼講因果同時?這個是天台宗的概念。天台宗認為你造業的當下,那個種子就成就了,那就是果報。雖然它沒有顯現,但是那個種子同時就成就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算是因果同時。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