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講)

丁四、緣覺乘 分三:戊一、釋義;戊二、十二因緣;戊三、結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四頁,我們看丁四,緣覺乘。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他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化的。一般來說,我們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麼多法門,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五大類,就是五乘的修學法門。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修學重點,把它分成三大重點,就是你整個一生當中,從一種顛倒凡夫到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

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會因為一念的顛倒,受到外境的刺激,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些罪業,有些已經得果報了,那就沒了;但是有些罪業並沒有得果報,它是處在一種沉澱的狀態。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今生有時候又去造作。今生造作殺盜淫妄,就會把過去已經沉澱在深海當中的這些所謂的業種子,又給激發出來,這個就要小心了!今生的業力再激發過去的業力,就形成一個強大的業力了。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會有一個嚴重的盲點——他完全不管業力。他說:怕啥!帶業往生唄。這句話會害死你!古人對帶業往生是有明確定義的,帶業是帶業種,你不能帶現行!什麼叫業種呢?就是這個業力畢竟是經過你懺悔對治以後,它是《楞嚴經》所說的一種沉澱下來的業力,它不能是一種活動很熾盛的現行,不可以!

我們過去因為一念的糊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可以理解,生死凡夫唄。你沒有學佛法,心中沒有道理的支持,當然是跟著感覺走,所以你在學佛之前所造的罪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後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要小心了!業力最可怕的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扛不住這麼重大業力的刺激的,你扛不住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的人,如果你有志於臨終往生的話,在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定至少要有一次、兩次、三次加行,好好地處理你業力的問題,因為你現在還來得及,你身體還健康,精神還在。

我必須提醒大家:這些業力你不處理,它不會自己消失掉,業果不失。你房間裡面有一堆垃圾,你不掃除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你只是念佛,想用佛號把它壓住,那是如石壓草。你要去懺悔,要去對治。你現在只是用佛號去壓它,臨命終你不一定壓得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它會增長廣大。因為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不想改變;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念念地隨喜;你沒有懺悔,表示你內心沒有反轉,你還是隨順這個妄想在跑,你很可能會造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你不斷地去激發這個業力。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臨終的時候,你看業力重的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直接到三惡道去了。

淨土宗,我們必須要爭取在阿彌陀佛現前之前,讓自己的身心保持風平浪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是負擔夠重,內憂外患,即便沒有業力的干擾,已經夠你受了。你要失去你一生當中熟悉的人跟環境,你要面對一個不知道的未來,你的心中已經是壓力夠大,所以你沒有必要再用這麼大的業力來刺激你。

所以我們志在往生的人,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風平浪靜的環境,才有助於提起正念,這是你要注意的。諸法因緣生,臨終的環境是要你自己去規劃,去佈局的,它不會自然出現。所以我們透過不斷懺悔,不斷持戒,把重大的罪業一次一次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慢慢把它沉澱下來。

你不一定要把它完全懺乾淨,但起碼必須把它懺成不增長業,這是往生的最低標準。在你的生命當中,不允許有重大的業力來主導你。除了你往生的力量以外,所有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都必須要把它處理掉,讓它變成一種沒有得果報力量的不增長業。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為臨終做好準備,把臨終的障礙、臨終的地雷清除乾淨,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慢慢地你應該還可以再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就是你要處理你的顛倒妄想的問題。

業力這一塊還比較好處理,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修學;處理妄想,你的問題就更複雜。因為妄想的行相比較微細,而且我們平常是習慣跟妄想打成一片,平常是心隨妄轉,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沒辦法進步。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是我們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妄想,所以我們就跟著妄想走。

等你到了二乘——從人天乘提升到聲聞緣覺的時候,從好人提升到道人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了。這個時候,你記住一句話:什麼叫道人?就是你盡量沒有對錯的概念。如果你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還活在一種對立的思考:喔,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所有生命的因緣,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種聲聞、緣覺乘,他已經從一種向外的觀察轉成一種向內的觀察,或者說向內的調伏。遇到任何事情,你只有一句話告訴自己:這都是我的妄想分別,事情沒有好壞,你反省自己就好了。因為這個因緣生,因緣滅,誰對誰錯說不清楚了。人生錯綜複雜,因緣果報,糾纏不清。可能你今生對,但是你前生是錯,你必須為前生負責。所以誰對誰錯,把今生跟前生加起來,就說不清楚。說不清楚,你就別管它,好好地調伏自己就好。所以到了聲聞緣覺乘的時候,開始提升,從懺悔業障這種層次提升到向內觀照,開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我們的妄想有兩大類,在《楞嚴經》把妄想分成表層妄想跟堅固妄想。有些妄想你是可以不著急對治的。比方你早上起來喝一杯咖啡,吃個面包,看張報紙,去上班,這種柴米油鹽、日常生活的妄想問題不大。但是有些妄想已經形成一種強烈的習氣,這個你就要注意了。就是你經常打某一個妄想,而這個妄想活動的時候是非常堅固的,它要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做什麼。

在你的生命當中,有一類的妄想已經掌握了你的主動權,就是說這一類妄想起現行的時候,你幾乎是控制不了你自己,你控制不了它,它控制你了。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它就不是表層妄想。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些妄想是你只管念佛就可以衝破,比方說表層妄想。你忘了買什麼東西,或者,喔,這個人欠我一塊錢還沒有還我,這種表層妄想,你念佛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妄想不是這樣子,它來勢洶洶。你試試看,你用佛號跟它碰碰看,你不是它的對手。因為它在無始劫來的生命當中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你已經把它當主人翁了,它要你幹什麼,你就得聽它的話。它要你從這個地方開車,幾公里幾 mile,去買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去,下雨你都得去。你為了滿足你的妄想,你可以不惜代價。這個妄想你要小心!這已經是一種愛取形成的堅固妄想。臨終的時候,它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如果你不對治它,你就埋下了禍根。

從調伏罪業提升到調伏妄想,這是第二塊,就是從處理業力到處理顛倒妄想。不是處理所有的妄想,我再說一次:你要處理那個帶有堅固執著的妄想,你鎖定這些妄想就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財富那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女色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他的房子裡去,各式各樣。

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你的盲點找出來。你如果沒有盲點,你今天不會來投胎。光是有業力不足以來投胎,一定要有愛取的滋潤。臨終的時候,沒有愛取的水的滋潤,業種子是不可能得果報的,除非你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只要你是正常流轉的人,我保證你的心中會有一個、兩個、三個,或多或少,一定有盲點。你最好務實地面對你自己,把盲點找出來,好好地跟它溝通。用苦諦的思想跟你的內心溝通:跟著妄想走,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只有增長痛苦;第二個,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性的,它是緣生緣滅的,外境有它才有,離開了外境它沒有自體。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不一定那麼在乎它。它只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必須用佛法的道理,坐下來跟你內心的世界溝通。就是,這個妄想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先讓自己明白道理,然後你用這四種智慧,不斷地去照這個妄想,慢慢地這個妄想的勢力就薄弱了,因為妄想它禁不起智慧的觀照。妄想的活動它最喜歡你感情用事。所以妄想的活動,它的生存是有空間的,你越是感情化的人,妄想它就生長得越熾盛。你一旦理智地去觀它,它就沒辦法生存。智慧的光明跟妄想的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所以我們從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妄想的修學,這一塊也很重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個都偏重在破障。

我們今天開始會講到菩薩乘。菩薩乘就從妄想提升到真如——正念真如——原來你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前面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都是在破障,達妄本空;到了大乘菩薩的思想——知真本有,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我們透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完全否定,弄得自己很沒有信心,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佛法開始肯定,原來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只是一時的糊塗,所以我們開始慢慢地把心帶回家,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這個修學次第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是初學者,在學習的次第,我們是從外而學到內,先學業力這一塊,再學妄想這一塊,再學真如這一塊,是這樣學習。

但是你實際操作剛好相反,從內而外。先安住真如——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所以修行的操作是先從菩薩乘的思想,然後再引用聲聞乘的對治跟人天乘的懺悔。

這個諸位要注意,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外面表層的部分一直研究到內部的深層,業力、妄想、真如;但是你實際修的時候,是先安住真如,然後再調伏愛取,如法懺悔,最後導歸淨土。修行是由內而外,這個地方你把佛法的整個大結構建立起來,這些細節就清楚了。修行你要掌握大綱、整個道次第,你整個細節在操作上就容易清楚。

我們看講義。

我們現在講到調伏愛取,其實調伏愛取是有兩個方法的,但這兩個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調伏愛取,我們前面講到四念處,就是四聖諦裡面的四念處。緣覺乘調伏愛取跟四念處有點一樣,但是他的方法更簡單扼要。一般來說,聲聞乘是屬於鈍根人在修的;緣覺乘是屬於利根人在修的。

戊一、釋義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緣覺乘。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謂依因緣法,悟無生理、證辟支佛果者。此有二種:一者緣覺,出有佛世,稟十二因緣法悟道者;二者獨覺,出無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觀飛花落葉之因緣悟道者。

我們看看什麼是緣覺乘呢?這個緣覺是什麼呢?因為他覺悟了因緣法。他從日常生活當中看到因緣生因緣滅。這個事情出現了,沒有多久這個事情消失了;這個人來了,沒有多久這個人往生了。他從整個人事因緣的變化當中悟到了無生的道理——原來人生就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叫作無生,就是我空的真理。這樣他就證得了辟支佛果。

首先我們要簡單說明一下。阿羅漢果是有次第的,是有分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是四個次第。緣覺乘沒有分果,你要麼是個凡夫,要麼你就是緣覺,他中間沒有道次第,他是直接跳到緣覺。緣覺乘的果位比阿羅漢高一點,他的智慧更高。這個我們到證果篇再說明。

證得緣覺乘是觀因緣法,因緣法的觀照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是「緣覺」。他是佛世的時候,根據佛陀開導的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這個是以佛陀開示的道理為悟道因緣。這是第一個,從法上的體驗。

第二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這個人特別高,「獨覺」。他不必靠三寶的加持,他出生到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宿世的智慧觀照力特別強。他觀照飛花落葉的因緣而悟道。這種人應該在喜馬拉雅山還是有。

諸位你要知道,修學聲聞乘的人不一定有禪定。你看很多人他的悟性高,他只要到欲界定、未到地定,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沒禪定就沒有神通,很多阿羅漢沒有神通的。你問他什麼事,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證得無生。而緣覺乘一定有神通,也一定有禪定。緣覺的人他要從日常生活悟道,他沒有禪定是做不到的。

那麼這些人是怎麼悟道呢?他也沒有看佛經,也沒有佛陀教化,他就是「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春天看到百花開了,春暖花開;秋天的時候產生肅殺之氣,百花凋落,他就知道原來生命是動態的,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體性,所以就證得空性。他只要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他就可以證到空性。這種人根性特別強,而且禪定也比較深。

我們簡單地把緣覺講出來。我們看到緣覺是兩種眾生:一個是緣覺,一個是獨覺。我們今天的介紹偏重在緣覺這一塊,就是稟持佛陀的十二因緣而悟道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修,因為「飛花落葉」這個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一個人有這個根機的。

戊二、十二因緣 分三:己一、過去因緣;己二、現在因緣;己三、未來因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來看看,佛陀講十二因緣,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呢?我們簡單地把十二因緣的整個內涵解釋一下。

我們先看看,這個十二因緣它牽涉到的是三個生命:第一個,你過去的生命,你的前生;第二個,你的今生;第三個,你的來生。它把生命的因緣切成三塊: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

那麼過去的因緣有惑業,煩惱跟業力,就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一重因果,就是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又動了一個新的煩惱,煩惱也就推動你的業力,去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又是一重因果,就是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構成了三世兩重因果,就是在三個生命當中形成了兩種因果的輪迴:你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己一、過去因緣

先看看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過去生有兩個因緣讓我們來投胎。

一 、無明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這是一切輪迴的根本。什麼是無明呢?就是煩惱。它的本質是愚癡,就是心中的一種迷惑闇鈍。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所以你就只好跟著感覺走。這個感覺的刺激,就產生了無明妄動,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故為生死的根本。

在《楞嚴經》,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問佛陀:您老人家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搞得現在變成業障凡夫呢?這怎麼回事呢?佛陀說: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這個無明妄動,你不要把它講得很深。蕅益大師說,無明,無始的無明妄動,就是你現前的妄動,你現在還是在操作的。

這個妄動,我們解釋一下。

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在獵人隊混了十六年。因為他因緣沒有成熟。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當年曾付囑他:你現在不能出來弘法,你跟眾生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十六年後他知道差不多了,他從山上下來,就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正好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突然吹了一陣風,諸位都知道講經的法師,他都有供那個幡或者幢,風一吹的時候,風起幡動,兩個僧人就爭執開了。一個說:「因為有風,幡才動的。」另外一個說:「不對!因為幡動,所以帶動風。」兩個人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吵起來了。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他就因為這句話,讓講經的印宗法師聽到了,就把六祖大師延至上席,微詰佛法奧義,見六祖大師言簡理當,印宗法師就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方知是六祖,於是就請他陞座,為他剃度,願事為師。六祖由此開東山法門,禪宗由此而盛行於天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不談現在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我們先看看我們原來的世界。

其實我們本來的相貌是平等的,叫一真法界。但是突然間我們產生一念的攀緣心,我們認為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樂的,就離家,《法華經》說的離家出走。我們突然一個想法說,我應該向外攀緣才對。結果這個想法起來的時候,就一念妄動。一念妄動以後,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本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好壞,那樣就是那樣。你說咖啡這個東西比較好喝,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身為一個咖啡,它表現出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就是它的作用嘛。所以我們平常在「用」事情的時候,太多的妄動就把世界分割成對立,有對立就有愛憎取捨,就會去造業了。人世間為什麼搞得這麼複雜?就是我們心亂動。本來是無一物,是我們自己去惹塵埃。

所以你要看完《楞嚴經》,你會知道,凡夫的生死流轉是我們自己找的,自找麻煩。在平等法界當中,我們自己要把它切割成:這個是我喜歡的,這個是我不喜歡的,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對立。對立以後,你就刺激你的貪愛跟厭惡,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就產生了你的煩惱跟業力。所以這個是整個生死輪迴的根本。

從這個地方來看,念頭動得越厲害的人——你就可以想像——十二因緣的力量是比較強,生死業力比較強,要注意喔!這個是整個生命的一個關鍵的開關,就是自我意識,一種對立的思考。

二、行

當然由自我意識的生起產生的對立,也不能夠構成輪迴,還必須有下一個,就是業力的形成。我們再看「行」。

行是造作義。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當我們產生自我意識以後,會產生我相人相的對立。那麼就帶動了愛憎取捨,就推動了身口意開始造很多的善業、惡業。在這當中,由於過去的無明煩惱而造了三業——罪業、福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禪定,名之為行。

當你的自我意識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它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它會產生增長業。如果只有自我意識,沒有業力,它不會得果報;只有業力,沒有自我意識,它也不會得果報,因為你沒有我來帶動,這個業力就會薄弱。

你看阿羅漢,為什麼他的業力不能得果報?難道阿羅漢他的業力都懺除乾淨了嗎?未必!因為他的無明被破壞了,他沒有自我意識,他業力沒有一個核心的主導者——覓心了不可得,那個業力就不能得果報了。「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沒有自我意識來推動,那個業力就沒有主導者,所以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但這是利根人,他直接從無明斷掉。

也就是說,業力不一定會構成障礙,但是如果這個業力跟你生命中的執著相應的時候,這個業力就變成增長業了。如果你一天當中,有些業你是覺得非造不可的,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它會形成一種增長業。

業力最怕相續,滴水成河,積沙成山。就是說,業力你如果是偶爾造一次,一時的糊塗,造完以後趕緊懺悔對治,不再造了,這個業力問題不大。你不用管它了,你懺悔以後,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你後面只要沒有造作,這個業力絕對不會障礙你往生了,除非你後面又造作。但如果這個業力,你每天在造作,你就要注意了,它是一個強大的勢力。而這個勢力一定會在臨終表現出來。所以當這個行蘊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業力的時候,就是開始投胎了。

這個是過去的業力當中,在我們內心的大海里,一定有一個族群的業力是特別強大的,是我們不斷地造作的。那麼這個業力,在前生臨命終的時候表現出來了。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我恭喜你!你前生的善業表現出來了;如果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就比別人差,你只是運氣不好。當然你有很多善業,但是你可能前生的某一個罪業起現行了,如此而已。

所以諸位,你今生活得快樂,不表示說,喔,我阿賴耶識的善業比你強,未必!那是你前生的善業,剛好讓它表現出來了。從唯識的角度,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善業,也有無量無邊的罪業,其實都差不多。當然在臨命終的時候就看運氣了,你要起善念就帶動了善業,你要起惡念就帶動了惡業。

總而言之,你今生的苦樂跟你前生臨命終時那個業力的碰撞有關,到底誰跑出來,哪一個業出頭了,就變成現在的你了。你可能身體健康,那表示你前生的這種慈悲的業力、放生的業力表現出來了;你可能今生福報很大,表示你過去生佈施的業起現行。就是各式各樣業的結合,就創造了今天多元化的你,這個是過去的自我意識跟業力的結合在臨終出現,創造了今生的生命。

己二、現在因緣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一定的過程。

一、識

我們先看第一個,識。這個識是一個明瞭最微細的心識。我們請合掌。

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這個識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臨終的時候由於業力的推動,我們看到父母親交媾的因緣,然後就動了一念的恩愛迷情,就投胎了。那麼投胎是誰投胎呢?當然就是一念的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叫作業識,業力跟妄想的結合。要遇緣托胎,你要遇到父母的因緣,來完成現實的生命體。

我們剛開始來投胎的時候,沒有物質的世界,我們所有前生的物質世界幾乎是完全放棄了,我們只有神識離開。所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一個人死亡那一剎那,你的體重會減少一點點,用微細的秤量,體重會減少一點點,那就是你的精神層次跑掉了,但你物質的世界完全留下來了。

那麼跑掉的那個神識,它跑哪裡去了呢?它跑到你下一個生命去了,去投胎了。因為那個阿賴耶識裡面有一群業力起現行了,它產生一個主導的力量。如果是善業起現行,它往好的方向跑,可能往人天的地方跑;如果罪業起現行,它就往下墜,因為罪業的力量是比較沉重的,它往三惡道沉下去了,當然還要靠父母的因緣。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生命的開始是叫作「識」,這個識又叫作業識,因為它是由業力的引導去投胎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識不能創造。你看現在有很多的複製羊,把羊複製出來,或者試管嬰兒。其實所謂的複製羊,它是把那個精血結合,它也是有一個神識去投胎的;所謂的試管嬰兒,他是把父精母血混在一起,也是他這個識跟他父母親有緣,他看到這個父精母血,他自然就循業發現。他看到的是父母交媾,他照樣投胎。

諸位!生命不能創造,這個你要記住。生命只有緣起,不能創造。你說:「欸,我創造一個生命。」不可能的事情!經典上說,佛陀會變現很多的人,這些人都是沒有生命體的,他只是表現一個動作,表現完就消失掉了。連佛陀的神通力都沒辦法創造一個生命體出來,何況是科學呢?科學家只是創造一個環境,引誘這個神識來投胎,如此而已。神識不能創造,這是靠無始的熏習,所構成的一種強大業力的神識來投胎的。

投胎的時候,他進入到神識,當然這個時候他只是一個父精母血的硬塊——一個小胞胎,還沒有形成一個人的形狀。

我們再看他是怎麼成長的。再往下看。

二、名、色

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神識投胎到這個父精母血的硬塊,在母胎裡面,他會受到母親養分的滋潤,就慢慢慢慢地成長,從一個神識的狀態提升到名色。這個「名」就是有明瞭作用的一個精神狀態;這個「色」,就是物質的世界。就是第八識跟父精母血的結合叫作「名色」。

這個名色,「胎相初成六處未圓」,他還沒有產生六根,所以他不能對外境產生感受。他不是沒有感受喔,他不能對外,他只內受不能外受。所以這個時候,他沒有六根,父母親的情緒對這個小孩子不能構成影響。他不能跟外境接觸,他只能夠跟自己內心的世界接觸。

那麼他怎麼樣去感受世界呢?在唯識學上說,如果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福報特別大,他在母胎裡面,懷胎前面幾個月這個小孩子是感覺到自己正在宮殿裡面,有很多的花園,鳥語花香,在那個地方曬曬太陽,享受陽光。他是自己看到自己在宮殿當中,雖然他在母胎,但是他善業強。

如果這個人是罪業起現行的話,他在母胎裡面會看到自己在一個很黑暗的小房間裡面,很潮濕,颳風下雨,都不能夠去保護他。他會生長在一個很簡陋的房間裡面。這是一個剛形成的胎兒他自己的內受,因為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六根,還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不能跟外面接觸,他只有內受。這完全是個人的業力在母胎當中循業發現。這個階段叫名色。

三、六入

當然他在母胎當中會不斷地長大,再看他長為六入,我們把它念一遍。

六入為六根完具位,亦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六入,這個入就是六根。慢慢地眼睛長出來,他也產生眼識微細的分別了;他耳朵也長出來,他聽到外面的聲音了;乃至於他的毛髮爪齒,這個人的形狀都長出來了。這個時候諸根具足。諸根當然指的是六根,名為六入。

他從一個內受的名色慢慢慢慢產生外受,他開始感受到外在的世界了。這個時候感受是怎麼來的呢?他是透過母親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的小孩叫作母子連心。母親的想法、情緒影響小孩;小孩子的思想、情緒也影響母親。這個就是六入位。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一投胎的時候,他母親本來傻傻的,跟她弟弟辯論,她每次都辯輸。但是開始懷舍利弗尊者的時候不得了!她弟弟跟她辯論,她辯才無礙。但是他媽媽把舍利弗尊者生出來以後,又恢復成傻傻的。所以你要懷孕的時候突然變聰明,你就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不是你變聰明,是那個小孩子在加持你。因為你們的神識是兩個互相攝入,母子連心,你們兩顆心是相通的。

你看現代的教育,它講胎教是有道理的,合乎十二因緣。你經常保持很輕鬆愉快的心情,聽一些比較輕鬆的音樂,這個小孩長大的時候比較有自信;你經常發脾氣,躁動不安,這個小孩生出來沒有安全感。因為你們兩顆心是相通的。就是他開始有六根功能了,當然他還沒有跟外面接觸,他是透過母親做橋樑在跟外面接觸,所以這個時候母子是連心的,這叫作六入。

到這個地方,他都還沒有正式地接觸外在的世界,只是在醞釀,受他的業力在醞釀。那麼到後面,他開始跟外面接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