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期中座談(二)
我們剛剛回答的一個有關業果的問題,就是懺悔。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不一定要修很大的福報。當然你有福報,會對臨終有幫助。但是你起碼不能造罪,因為你造了罪業,它臨命終就會起來活動,形成一個業。一開始我們是造業,到最後變成障礙,叫業障,它會障礙你的正念。因為理論上,真妄不兩立,漢賊不兩立。所以說,我們在開車的過程當中,不管你這個車子的馬力有多大,起碼你不要給自己前面創造太多石頭。
所以我們要及時地把重大的殺盜淫妄的罪業,在臨終之前要把它的相續心斷掉。我們沒辦法斷它的種子,但是你要把它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它沉澱下來,這就是懺悔的意義。就是把握當下的時機,把重大的業力轉成不增長業,就是這個概念。剛剛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大家講過了。
現在我們回答第二個問題。
當我們從業果的思想再進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這個問題就是說,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兩個都在講空,內涵不一樣。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主要有兩個不同:第一個,內涵不同;第二個,它的作用不同。
我們先講它的內涵。小乘的空是怎麼安立的呢?它是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它是從生命的無常來安立空的。就是人生是動態的、變化的。我們在學習業果的時候,佛陀對於人天的安樂果報是持肯定態度的,佛陀鼓勵我們斷惡修善,創造美好的人生,在業果是這個口氣,沒有錯吧?
但是到了聲聞法的時候,佛陀口氣改變了。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從人天的業果的思考到小乘空觀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佛陀的態度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佛陀對三界快樂的果報是持否定的態度,三界沒有真正的快樂,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這個概念,輪迴沒有真實的快樂,因為你每一個快樂都要付出代價,因為它無常。無常就是說這個快樂是不安穩的,讓你沒有安全感。
諸位!你可以去問問那些福報大的,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他有時候也快樂,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擔心。因為他知道這個快樂,是要具足很多的條件的。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足,快樂馬上就被破壞。眾生的快樂很脆弱,你第二天早上醒來,可能報紙一打開快樂就沒了。
關鍵是這個快樂無常敗壞,你也做不了主。無我,更可怕是無我,你說了不算。所以你不能把內心寄託在世間的快樂。第一個它會變化,會讓你失望;第二個它什麼時候要變化,你沒辦法規劃。人生不能規劃,諸位知道。當然,你可以有自己一廂情願的內心規劃,但是人生的遭遇不是你規劃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福報什麼時候花完,你有多大的福報你也不知道。你沒有宿命通,你就不知道你人生有多大的福報讓你花。
所以人生就是動態,你沒有安全感。「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人生的快樂你得到以後,你是很擔心的;失去的時候,你是很遺憾跟憂惱。所以世間的快樂,是要付出很操心的代價。但是最後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讓你空歡喜一場。就像做夢一樣,做夢的時候夢到你是大富人家,醒過來什麼都帶不走,所以人生沒有結果。
每一個人生都沒有結果,就像做夢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你不可以把前一個夢境裡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境,不可以!當你夢結束的時候,你所有夢境裡面的東西都要放下。只有那個明瞭的心跟業力走出來,從前一個夢境走出來面對下一個夢境,只有業力可以穿過夢境,還有那個明瞭的心,兩個東西走出來而已。你的色身,你的財富,你的眷屬,你所有一切的東西,當第一個夢境結束的時候,不能從夢境裡面帶出任何東西出來,不可以。這是第一個遊戲規則。
你只可以從第一個夢境把你的業力帶出來,把你那個明瞭的心帶出來,兩個東西帶出來。其他的對不起,全部留下,因為你的使用權沒有了,你的福報享盡了,就請你離開了,它不跟你客氣的。業力是很殘酷的東西,你白天享完了,你晚上業障就要起現行,它不會等到第二天了。
所以斷惡修善,不能當終極目標,只能當過程。你把斷惡當終極目標,那你就把人生都皈依在人天果報,那你情何以堪呢?那你就每一生都在受傷。所以佛陀就跟你講:我再講第二個更高檔次的教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說:一個人只有安住涅槃,才是真正的快樂,三界沒有快樂。所以小乘的法是一種非常對立的,它就對著你那種對三界果報的愛取,沖著愛取來的。
那麼,人天業果跟小乘的思想怎麼融通呢?佛陀一下子肯定,一下子否定,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佛陀沒有否定你造善業,但是佛陀說你造了善業,不能享受果報,不能去享受,你要把它迴向無上菩提,這樣聽懂嗎?你有資格造善業,但是你不能把這個善業兌換成人天果報。這樣做太傻,你有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它兌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你這個資糧,套一句中國話,你得有點出息,是吧?你那個善業,你佈施持戒,你把它換成人天果報,你今生享受完了,到下一個果報你帶不出去,你多生那麼辛苦地持戒,今生就把它花完了,你不覺得很可惜嗎?搞不好,花完的過程你還沾滿了貪瞋癡的煩惱,後遺症一大堆。所以佛陀說:造善是沒有錯的,關鍵是你怎麼樣把它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你可以做一些更高級的轉換。
諸位要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是否定你造善,而是告訴你不要貪求人天果報。你造的善業,你不要那麼小家子氣,去換一個糖果吃,你可以換摩尼寶珠。你說:「欸,這摩尼寶珠要等很久。」等就等,是不是?但是你得了摩尼寶珠可以一勞永逸。你老是換糖果吃,生死都不出離,那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所以,佛陀講完人天的業果,又講諸行無常,這兩個我認為沒有矛盾。佛陀鼓勵我們修善,佛陀也讚歎涅槃,這兩個不矛盾。讓我們從善業裡面迴向大般涅槃,不要執著安樂的果報。當然你不執著你還是有,但是你不執著,就不會陷入輪迴當中。
諸位!如果說,你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慢慢要知道要把那個感受收攝一下。「受」,這很可怕!你不能把人生當作享受,人生不是讓你享受的。你如果認為人生是讓你享受快樂的,我跟你保證,你要付出十倍的代價。你得到的快樂是一分,你也可能今生就遇到了,但是你至少要付出十分,不信你試試看。
人生快樂的蛋糕裡面都有毒藥的。佛陀說:人天的快樂果報你沾不得。除非你法身菩薩遊戲人間,那另當別論。你把人生當真你就糟了!人生要解脫一定要把感受收攝,要都攝六根。
那人生要怎麼面對呢?人生當歷練可以,歷事鍊心。人生不是讓你來受用的,人生是讓你歷練的,讓你從人生的過程當中去加強你的菩提心,讓你去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積集往生的資糧。人生是讓你用來修的,不是讓你享受的。你這個觀念沒有改,你就很難修行。
所以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人生不能享受,就是講這個意思。調伏你的愛取,你來人生不是來享受的,你觀念得改一改。生命是讓你來歷練的,然後當一個過程,讓你到淨土的一個跳板。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生命,因為你要借假修真。沒有生命你怎麼拜佛?沒有生命你怎麼聽經?沒有生命你怎麼思考問題,怎麼去改造你的思考?
生命沒有錯,是我們操作錯誤。因為你把人生拿來當享受。你急著要把過去生辛辛苦苦在三寶門中做義工的善業花掉,你錯在這裡。其實,你可以做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這個善業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讓你永遠受用,是不是?你沒有吃虧的。聽佛陀的話絕對不會吃虧。
所以佛陀講業果以後,佛陀很怕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會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安樂果報,這就糟糕了!所以佛陀馬上講無常無我,提醒你:當你有這個功德錢的時候,等一等,不要馬上兌換,把它累積到一定程度,迴向到淨土去,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對治的,跟你提個醒:你不要以為你斷惡修善,你就了不得了,就趕快把它換成人天果報,來生就想要做國王了,這樣你要付出代價的!小乘的空觀可以說是一個很重的藥,他把人生講得可以說是一文不值。你看聲聞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人生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人生、輪迴從聲聞法來說毫無意義。所以人天乘的法門,其實某種程度上是肯定斷惡修善,但是到聲聞法,對三界的果報是全盤地否定。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矛盾了,怎麼辦呢?你要我辛苦地積集資糧,你又不讓我享受!所以佛陀講大乘的空觀,他說,其實你可以享受你的心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可以在那個地方盡情享受法喜。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從人生的過程來安立無常無我;大乘的空觀是建立在人生本來清淨,這個很重要。所有的空觀,大乘空觀最殊勝,因為它追溯到你的生命的原點。小乘空觀它不管你本來怎麼樣,它只告訴你現在怎麼樣,反正人天的果報你碰不得。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調伏用的,調伏愛取;大乘的空觀是告訴你,「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它把你生命的原點,這本來面目的面貌解開了,原來我們本來清淨,本來具足。
你想要追求快樂,你其實不用多事,不用向外攀緣。你只要能夠心存善念,你的內心也可以出現快樂,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因為你內心本來就具足快樂的功德,你不一定要假借外境。我們拜一部八十八佛,打一個佛七,我們的心也是快樂的,你為什麼一定要去追求感官的快樂?那種有過失的快樂?
同樣是快樂,同樣是蛋糕,你為什麼不去吃那個沒有毒藥的蛋糕呢?為什麼為了吃這個有毒藥的蛋糕付出那麼慘痛的輪迴的代價?佛陀知道我們喜歡快樂,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選擇內心的快樂,那是沒有過失的快樂,是那種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當然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法喜快樂更殊勝。
所以,小乘的空觀會讓我們的心慢慢收攝回來,但是我們沒辦法安住。因為小乘的空觀告訴你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它是否定的,小乘的空觀是否定句的。包括中觀,中觀的學者也是否定的,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但是到了大乘圓滿的圓教,一念心性的時候,佛陀是肯定的。說:什麼是我們的安住處?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我們離家太久了,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其實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珍寶。
《法華經》上說,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小時候參加廟會,突然間走失了。走失了「五十年」。他那五十年指的是六道,因為它把阿修羅道會到裡面去了。就這個孩子走失了,後來就做乞丐,做了五十年的乞丐。後來他乞丐做習慣了,認為我就是乞丐了,我就是乞丐的命。
有一天,這個乞丐在乞討的過程中,走到非常漂亮的這個大富長者的家宅門口,從小窗戶裡面挖一個小洞,一看,唉呦,不得了!這裡面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裡面的珍寶很多,看到他爸爸坐在中間,何等的威嚴。他爸爸剛好也看到他,他說:「欸,這個就是我的兒子。」叫旁邊的那個侍者去追。
這個乞丐做久了沒出息了,他自悲敗種,說:「我哪是你兒子呢?你開玩笑!」就趕緊逃,等到侍者抓到他的時候,他嚇昏過去了。侍者把他扛回來。大富長者說:「算了,算了。你現在把他叫醒也沒用,讓他回去吧。高興做乞丐就做乞丐吧,慢慢來。」
那長者(佛陀)就用很多的方法,慢慢把這個乞丐(眾生)引導進來。最後再「長者付財」,告訴他:「其實你不需要做乞丐了,你家裡面錢多得去了,是吧?幹嘛要做乞丐呢?有時候有一餐,有時候沒一餐的。」好比在三界輪迴,運氣好一點得到人天果報,運氣差一點,罪業起現行,沉到大海里面去受三惡道果報,就像乞丐一樣,有時候今天托到缽,明天托不到缽,你完全被動。你人生只有一句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由業力控制。而你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所以大乘的空性,就是只有一個概念——把心帶回家。其實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功德莊嚴,是我們操作錯誤,是我們離家出走,把自己搞成這副德性。所以大乘空觀是安住,安住真如,也可以說安住空性。不過它的空性,有不空的善根在裡面。
我們來複習一下,看看講義第五十一面,這個地方很重要。大乘的空觀你要建立不起來,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安住了,人生就沒有安住點了。因為世間的快樂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也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你安住下去,你就完了,走不出來了,偏空了。我們只有一個安住點,看講義五十一面的體性。
心性的體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我們要安住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一個離一切相的清淨本性。我本來具足功德莊嚴:它裡面是離一切相的;它離一切相,但是又沒有偏空,又具足一切法,具足諸佛的功德莊嚴。
當然有人就問,智者大師說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那你也具足地獄法界,你為什麼不說我本來具足地獄法界?理論上是可以,但是你這樣想對你沒有好處,是不是?你認為你具足地獄法界,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具足」這一塊我們做正面思考,就是我相信我的內心是清淨的,我相信我有成佛的因種,我是未成之佛,這個是最好的安住處了。
所以大乘的空觀把小乘的空觀跟人天業果做了一個平衡,否則,你要是沒有大乘空觀,你說那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你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吧?你要我斷惡修善,又不要我享受人天果報。你要開顯,你要享受,你可以享受你自性的功德啊!游於甚深法性三昧,在你內心當中是一個無障礙、能夠在那個地方馳騁天下的一念心性,它本來就可以給你很多的波羅蜜的功德。
諸位!你要想一個概念,佛陀選擇安住心性,他一點都沒有吃虧。他現在是什麼?萬德莊嚴!我們選擇離家出走向外攀緣,結果我們現在得到什麼?你什麼也沒得到,每一場人生都是一場夢。我們流落到現在什麼都沒有留下,這就是我們離家出走的後果。
我們以前的概念總是覺得我應該向外攀緣,我才有東西可以抓。結果你抓到什麼?你覺得抓到什麼?你除了抓到老病死還抓到什麼?所以離家出走是錯誤的選擇,心向外攀緣是錯的,迴光返照是對的。
大乘的空觀它不叫空觀,它叫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心,向內安住。所以大乘的空觀你安住以後,人生就變成歷練了。那這個因緣法它是什麼意義呢?歷事鍊心,「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我們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不需要外境了,這個是最高水平的人生觀了——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大乘的空觀不可思議,叫不思議境。它徹底地改變你的人生觀,你不需要向外面追求。
說實在,你就是喜歡追求,才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其實你要知道,你向內安住是最好的選擇。該是你的,你一塊都跑不掉的,你不要去求的。求到最後,你把人生的檔次給降低了,你變成六道輪迴了。
我再講一次,該是你的東西,該是你的快樂,你不要求,它會加倍的給你的。人生不是求來,是修來的。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安住現前一念心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人生是歷事鍊心,這個是最高級的思考模式了——安住!
小乘的空觀沒辦法安住,人天的業果也沒有辦法安住,找不到安住處的。因為人天的業果偏有,小乘的空觀偏空,你怎麼安住呢?你安住就不能成佛了。大乘的空觀是本來清淨,它沒有說你現在清淨,它說你本來清淨,這個就是你的家了。
本來清淨表示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它都是後來緣起的,都是假相,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很重要。所以大乘的空觀建立起來以後,你的人生已經不是向外攀緣了,是向內安住了。那麼這個外境代表什麼意義呢?就是說,也沒有把外境全部否定,我們可以借外境歷事鍊心,借假修真,這個概念很重要。當然我們上一堂課有點匆忙,所以我現在把它補足。大乘的空觀是讓你安住用的,小乘的空觀是讓你調伏愛取用的。
這樣講好了,安住跟調伏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病,所以我們要吃藥。有些藥是可以長期服用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你沒事可以吃吃,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但是有些藥你沒有事不能去吃的,比方說感冒藥,你沒有事去吃感冒藥不可以的,它是泄你的邪氣,所以你越吃越虛弱,它是對治用的。所以有些藥你是可以長期服用的,叫作安住;有些藥是一時對治的,你有這個毛病拿出來對治一下,過了關就好了。這樣各位懂嗎?這兩個操作的時機不一樣。一個是常法,一個是一時對治。
好,我先講到這裡。有問題你們提出來。
大乘的空觀只講一句話而已,叫作「莫向外求」,就講這四個字。你不必向外求了,該有的,你內心都可以給你,而且是更好的。你可以試試看,你一天裡面都不向外追求,安住一念心性,所有的善、修法只是自我完善——我是假借眾生來生起善念的,無所求的。你試試看,你會發覺你人生不一樣了,外面的境對你的干擾會降到最低了,你不用去攀緣愛取外境的,不用。
好,那麼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這個安住很重要,尤其臨終很重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的過去,這個是最高級的修行方法,先把生命歸零再來面對過去。
好,請說。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那種安住跟平常生活怎麼協調?我們安住力量跟福報有沒有關係?
【師父答疑】欸,不是。該工作還工作,你亂不了。
【學員提問】我除了安住,我還想工作。
【師父答疑】好,請坐。當然小乘的空觀,對現實生活是比較排斥的。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小乘的空觀是比較厭世,出離的。所以你這個藥,吃得剛好就好,因為你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你真的什麼事都不想幹了。
但大乘法沒有這個問題。我今天上班,我不為別人上班,我是把上班當歷練,歷事煉心。我們以前上班是為了求表現,是吧?求得到上級的賞識。其實你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說實在的,上級賞不賞識你,跟你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你相不相信?
你內心有這種福報力,你起那個是心作佛,你起那個精進的心,你起善念的心,你啟發你自性本具的福報,它自己會讓你受用的,你自己會顯現出來,你不必去從後面追求的。其實我們以前是多事,多此一舉。該是你的,你從內心中求就對了。
我們凡夫不能說什麼都不求,那是阿羅漢了,阿羅漢啥都不想求了,消極了。凡夫是亂求,到處亂求,求的結果傷痕累累。大乘佛法也是求,從自性中求。你只要把你的心調好,人生是自我完善,跟別人沒有關係,別人欣賞你也好,不欣賞你也罷,這個是過去生結的緣。當然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別人。
但是,該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跟別人沒有關係。你不必去向外面求的,你只要向內去。他離一切相,他要修一切法。你生起佈施的心,觸動你內心本具的佈施的功德,讓你去受用;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去觸動你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讓你來受用。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迴,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迴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學員提問】我想請教師父一下,我們參加那種禪修班,常常會跟我們說,用那個數息觀或者是什麼方式安住這顆心,能不能請教師父,這個數息觀算是小乘嗎?
【師父答疑】請坐。數息觀它是一個方法,它沒有什麼大小乘的差別。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敲個大磬,這個大磬是小乘大乘?不是什麼。數息觀是一個攝心的方便,你的心是大乘,你的心發菩提心,它就變大乘;你的心是小乘,它就變小乘。數息觀它只是讓你的心安住在那個呼吸,用來攝心的一個方便而已,它跟智慧沒有關係的。大小乘是從你的見地來判斷,數息觀是一個止,它跟智慧沒有關係的。
但是你問我,我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你數息觀比不上念佛。理由是:數息觀是自力,因為你這個地方沒有佛的功德在裡面。你要攝心,你聽你的聲音就好了,一句彌陀念、誦、聽。因為你同樣攝心,一個是有佛力加被,一個是沒有佛力加被。當然這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
攝心的方便很多,但是攝心的方便不牽涉大小乘,這個沒有大小乘的差別,只有智慧、觀照,才有大小乘的差別。數息觀,大乘也在數息觀,你發心大,它是一個工具,是你攝心的工具。我們現在講的是心態、見地,所以數息觀就是一個攝心方便,它也沒什麼大小乘。你要覺得好也可以。
當然我覺得念佛聽聲音最好,因為你有佛力加被。每一句佛號,它透過你的音聲聽到你的心中,它能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它能淨化你的罪障,增長你的善根,有不可思議的冥冥中的感應,這叫不思議熏習。你用佛號來熏習,你這種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有它的好處的。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數息觀不好,就是看你們大家選擇。
好,還有什麼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念佛的這個檔次提高?
【師父答疑】對。你看《彌陀要解》就是這個思想,安住一念心性。《彌陀要解》講三種功德力:自性功德力——安住真如;法力不可思議——佛號現前;佛力不可思議——感應彌陀本願力。三力不可思議,其中有一個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就是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你這樣講,我想到在網絡班有一個學員問得不錯。他說:我們安住真如什麼都不求,那阿彌陀佛佛號來,我們求不求呢?不要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你感應是靠你的心去感應,你越求,一念妄動,阿彌陀佛就消失了。你不求阿彌陀佛就把你忘了,是不是?不可能嘛!
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往生不是因為你求來的。我們現在觀念就被這個生死輪迴的錯誤搞亂了,你往生是因為你心中具足資糧力,你有法,你有信願行三個法現前,所以你感應彌陀,不是你求來的。你念佛念到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看到,你也不要求,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印光大師講:只問因地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把佛號繼續念,他自然把你帶走,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求」不是功德的因地,它不是一個因地。這是一種嚴重的過失,就是一念妄動。你看看《楞嚴經》把「求」——這個一念的妄動講得多嚴重,所有問題的病根就在這裡。離家出走,我們今天會變成乞丐,就是因為離家出走。你離家出走以後,你怎麼弄都不對了,所以不要求。
念佛法門跟禪淨雙修的結合,禪觀的正念真如、安住心性跟念佛是完全可以結合的,你看《彌陀要解》就知道了,「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佛號歷歷分明,歷歷分明還是本來清淨,這兩個哪有什麼障礙呢?
理觀不礙事修,這個東西完全不矛盾的。自性功德力現前,名號功德力現前,冥冥當中彌陀本願功德現前,三力現前,不要求。你把你心中的佛號準備好,阿彌陀佛自然會兌現他的本願的,你自然感應彌陀本願。誰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來的呢?所以你臨終的時候,就不要東張西望了,你好好照顧你心中的佛號要緊。
我再講一次,你心中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心中沒有準備好,向外追求,你就糟糕了!你捨本逐末,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要從業力的思想提升到心性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檔次要從「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你的內心創造出來的,所以根本還是在你的心。
諸位!你的心準備好了,外在的世界就準備好,你相信這句話就沒有錯。整個《楞嚴經》十卷,就是在講這個觀念而已,你準備好了沒有?你不要管外境是誰來,你只要好好地在心裡憶佛、念佛,魔來都拿你沒辦法,因為你不迷、不取、不動,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誘惑你,他要破壞你的善根,所以他沒有下手處。
不必向外求,但是你要向內去修——離一切相,修一切法。修佈施的法、持戒的法、憶佛念佛的法,你心中的法具足了,外面的功德自然顯現,不要求。如果你還懷疑,請你去讀《楞嚴經》,把這個疑根拔掉,這個很重要!
好,關於安住的問題,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小乘的空觀適可而止,因為無常,這個藥用得過度,會傷害大悲心。有些藥是很猛,但是適可而止。你貪愛心重,那個小乘的四念處用一下,它的確能夠對治愛取、貪愛,但是這個藥適當就好了。太猛的話,苦諦的力量太大,傷你的菩提心。但是大乘的向內安住的藥,你越吃越好,沒有後遺症,沒有過患。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第四堂課師父說到,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就是離言說相,那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名言去,我們怎麼樣去把事情做好呢?
【師父答疑】好,請坐。他說離言說相,是說你本來是離言說相,所以它是這樣,它有兩條路:叫從假入空是離言說相;但你從空出假,你又要安立言說相,叫善巧方便,所以它是否定門進、肯定門出。菩薩戒後半段的時候,要講柔軟語,講善巧方便,那都是安立名言,佛陀也安立言說相,要不然怎麼那麼多經典呢?那是佛陀說出來的。他要否定的是我們凡夫那種遍計執的言說相,帶有我法二執貪愛的言說相,這個要洗消掉。
我們現在的心性搞得很複雜,就是很多言說相。佛陀一看,這個資料已經不能用,全部洗掉。佛陀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對不對?你看佛陀口氣是這樣子,你看般若《金剛經》的思想,全部掃乾淨。因為你這個時候不掃乾淨,你講任何話都沒有用。
所以佛陀剛開始先說離言說相,是你中毒太深,先恢復清淨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離一切相,這是第一個。但是慢慢慢慢你知道本性清淨以後,佛陀叫你出來,你要修一切法,這個時候從空出假,又開始有言說相了。但是這時是佛陀的正知見,如理思惟的言說相。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利利他,那個時候又安立言說相。這樣懂嗎?
這個資料已經中毒了,只有一個方法——先洗掉。我們凡夫的言說相,剛開始都是帶有我法二執,都攀緣的,所以佛陀剛開始是先把過去的言說相洗乾淨。比方說《金剛經》,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唯識,都是在破言說相。但是你看佛陀講《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那不一樣,那佛陀是讚歎言說相。你要稱讚如來,就是要言說;你要教導眾生,也要言說相,但是那是後半段,那是從空出假了。
所以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有兩個次第:第一個叫從假入空,從因緣的假相裡面,回歸到你的清淨心,這個時候要離言說相,沒有錯,否則你進不去空性。你只要講話,你就進不去空性。但是你從空出假,大悲心善巧方便的時候,你知道怎麼跟眾生互動的時候,你又要安立言說相了。但是那個言說相的本質是與菩提心、空正見、大悲心相應的,那是利他了。對不起,我們的時間快到了。我們要講第三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我今年已經六十一歲,要是有一天沒有病痛在美國往生,家人發現我已斷氣,不可能助念八個小時才通知醫院或報警,因為沒有什麼絕症而突然死亡,還有可能會遭受解剖的命運來查出死亡原因,這一直是我困擾的一大問題,我應該怎麼做才對?
【師父答疑】這個臨終問題,我們要講一下。這個問題我其實不是很清楚,我請教過陳會長。他對美國的法律比較清楚,那麼陳會長的意思有兩個,就是如果你在美國,你在生前要跟兩個地方溝通,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就是說你想辦法讓他知道,你臨終不喜歡受到干擾,你必須保持正念。那你解剖我的身體,對我的宗教會產生很嚴重的傷害。因為你的身體跟內心是互動的,解剖你的身體,你的心就會不快樂,所以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好,即便你無疾而終,你也不想要去解剖。這第一個,跟家庭醫生溝通。
第二個,你要跟你的家人溝通好,尤其是你的直系的子女,還有你的另一半,他不能有意見。萬一他有意見,懷疑你的死因,他要求解剖就糟糕了!所以你最好跟你的家人達到溝通,說你希望善終,這個你要事先溝通。因為你躺在床上,將要死掉的時候,已經沒有講話能力了。所以你必須跟你的家人溝通好,因為家庭醫生要籤名,證明你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死亡。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印光大師的臨終開示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減少身心的障礙;第二個,最好是有人幫你開導助念。但第二個是可遇不可求,起碼你先做到第一個,你的身心世界不要受到太大的障礙。
因為我們的正念,可能剛好夠往生而已,它禁不起色身的折磨,你沒有那個功力。我們的正念可能剛好六十分而已,是在臨終無障礙的時候剛好及格,如果有障礙可能就糟了。我建議你事先做好準備,因為死亡是不能規劃的,所以你要跟你的家人溝通好,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好。
好,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的整個研討到這個地方。下一堂課開始,我們講修行的歷練。前面都是一個心態的心理建設——安住心性,調伏愛取,然後引導到淨土。這是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都是講心理建設,理觀的部分。我們具足理觀以後,就有資格來歷練了,下一堂課我們開始講修行的方法,我們怎麼樣從法門當中來加強這三力,歷事鍊心。下一堂課開始。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