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蓮法師《在家菩薩戒淺說》不殺生戒

「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

在家菩薩戒的第一條重戒是不殺生。這個「生」字,指的是生物。生物大體上可分為有情和無情二類。有情的生物主要是指有情感意識的動物一類,無情的生物通常指的是礦物、植物一類。但礦物植物究竟有沒有情識,實在很難斷言。而這裡所製定的不殺生,主要是對有情識的生物而言。凡是有生命有情識的眾生,都不可以故意加以殺害,叫做不殺生。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佛為什麼要為菩薩製定這條不殺生戒?據唐朝法藏法師所譔的《菩薩戒本疏》中所明,制這不殺生的理由有十條:

一、斷生命,業道重故。負此重業,不堪入道。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濫殺眾生,那就是犯了相當嚴重的罪業。像這樣一個罪業深重的人,當然是沒有資格來修學菩薩道的。

二、由違害菩提心故。因為菩薩是以大悲為體的。見到眾生的苦難,如同自己的苦難。為著要救護眾生,菩薩尚且願意犧牲自己去救助他人,又怎麼會忍心去殺害他們的生命呢?

三、背恩養故。《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切眾生時,便心中想到:這些眾生都是我過去世的父母,今天有緣再見面,我沒有好好孝順供養他們,已經很說不過去了,如何可以反過來去殺害他們四、乖勝緣故。這意思是說,成佛的道路是漫長的,我與其它的眾生,將來究竟誰先成佛是很難說得定的。也許今天我們看到地上爬的這隻小小螞蟻,說不定將來還比我們早成佛,我們還要仰彼濟度呢!若是今天我們把它殺了,便是與它無緣,他日怎能受彼濟度呢五、並有佛性,悉為當來法器故。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又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這就是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將來都可以成佛。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眾生,雖然形相各各不同,但可以說都是未來的諸佛。我們對他們禮敬都來不及,又怎能加害於他們。

六、違失菩薩無畏施故。菩薩修佈施波羅蜜有三: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而菩薩之所以持不殺生戒,正是為施眾生無畏故。譬如人有殺心,所以動物見人即趕快逃去。若無殺心,則所有動物皆可為友。

七、乖四攝行故。菩薩常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此四法來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之心,而後引導他們入於佛道。若菩薩對眾生懷有害心,則眾生捨離,縱要法施,亦無所化。

八、損過實故。這意思是說,生命是眾生認為最可寶貴的。試問有誰願意拿自己的身命去換取無數的財寶。《涅槃經》上說:「一切畏刀杖,莫不愛壽命。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這也是儒家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的絜矩之道。我們既不願意被別人所殺害,當然我們也就不應該去殺害其它的眾生。

九、為報恩故。如《普賢行願品》上說:「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由此可知,菩薩的無邊大行,都是依眾生而得;如果沒有眾生的增上緣,菩薩想要圓成佛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菩薩應該懷著一種感恩的心去善待每一個眾生,又怎能對他們生起殺心呢十、法應爾故。這是最後一條理由。就是說三世諸佛,佛佛相承,一貫的傳統家風都是念念為利益眾生,絕不會加害於眾生。

我們把這十條理由逐條加以領會,如果你還有殺心的話,我想大概也該平息了吧。現在我們接下來看經文。

經文裡所提的善男子,當然也包括善女人。善,就是好的意思。比如我們平時稱讚人說:「你真是一個大好人!」 其實,這往往只是一句恭維的話罷了,真要成為一個大好人可不簡單啊!只有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才有資格稱得上是個大好人,也就是這裡所說的「善男子」。

那麼,要做一個善男子的標準是什麼呢?最起碼的標準,便是要受持這六重二十八輕戒。因此,這一句「善男子」,是通下面每一條戒說的。能至心受持這些戒,便是善男子,若不能受持這些戒,自然也就沒有資格稱為善男子。

「優婆塞」是梵語,意譯為近事男,或稱為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皈戒的男居士。女居士稱為「優婆夷」,意思與「優婆塞」同。

佛說「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這一句經文意思是說,在家居士如果願意成為一個修行菩薩道的善男子,首先必須要受優婆塞戒。受了優婆塞戒之後,第一條要遵守的行為規範,就是要做到不殺生。即使是與自己的性命攸關,作為一個菩薩,不能為著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去殺害其它的生命。乃至雖是一條小小的蟻子的生命,都不可以有意地加以殺害。

這裡所提到的「雖為身命」,是舉重以況輕。意思是說:如果不殺生,就有可能會危及自己的生命,但想到自己是一個菩薩,理當捨己為人,因此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去殺害其它的眾生。何況我不殺他們,還未必就會危及自己的身命呢?

譬如說:人不吃食物,可能會餓死。但不吃魚、肉,還有許多五穀雜糧、水果蔬菜可吃,未必會餓死,為什麼非得要殺害動物來充自己的口腹呢?也許你會說吃肉的人不一定要殺生,但要知道,吃肉的人雖不直接殺生,卻也等於是間接殺生。試想如果沒有人殺生,你又哪來的肉吃?有吃肉的人,所以才有殺生的人。

假使我們很想吃肉而又沒有肉可吃的時候,有誰會願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供給自己食用?我想誰也不會那麼傻瓜,因為大家都知道割肉所受的痛苦滋味遠甚過吃肉的滋味。那麼,我們憑良心想想:自己割身上的肉供給自己吃,自己都害怕痛苦,都不願意,難道我們殺眾生的命,割他們身上的肉來供我們的口腹,他們就不痛苦,他們就會願意嗎?我們將心比心,為什麼要貪自己一時的口腹,而把痛苦強加於眾生身上?

況且佛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過去世的父母。那麼,你今天所殺所吃的,安知不是你前一世的六親眷屬?

記得《法句喻經》上有這麼一段故事:說的是舍衛國有一位婆羅門,富有慳貪。每到吃飯的時候,便緊閉門戶。有一天,家裡殺了一隻雞,煮好後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間夾坐一小兒。夫妻倆接二連三地取雞肉餵入小兒口中。佛知這位婆羅門得度的機緣成熟了,就化作沙門,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婆羅門一見大怒,就沖著沙門罵道:「你這個出家人真是無恥,為什麼不聲不響地竄入我的家中?」 沙門說:「因為你愚癡,殺父娶母供養冤家,所以我才特地來點化你,怎麼反說我無恥。」 這位婆羅門聽了更生氣,就責問沙門道:「你是一個出家人,怎麼說話如此不正經?我什麼時候做過殺父娶母供養冤家這樣荒唐的事?」

沙門說:「你不要這麼生氣,讓我細細地說與你聽。這桌上的雞,正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為你父親在生時慳貪成性,所以墮落為雞。而你這個兒子,正是你過去世的仇人,因為夙業未盡,所以投生來做你的兒子,以便加害。你這位妻子,其實是你前世的母親,因為與你恩愛極深,捨不得與你分離,所以還來與你結為夫妻。這其間的輪轉,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 婆羅門仍不相信,佛就示現神通讓婆羅門親眼看到前生的事實。這位婆羅門才不得不相信,於是向佛懺悔受戒,佛為說法,即得道果。

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一天當我們看到滿桌子上擺著雞鴨魚肉,想起這些雞鴨魚肉也許就是我前一生的父母骨肉,你還能忍心吞得下口嗎?

「乃至蟻子」這一句,是舉輕以況重。意思是說,蟻子的身體雖然至輕至微,但畢竟也是一條生命。我們不能因為它的生命弱小,就肆意地加以殘害。譬如我們自己要是遇到比我們更強大的眾生,也同樣會害怕遭到殘害,也同樣期望能夠得到保護,為什麼我們要去欺負比我們更弱小的眾生呢?因此,連小小的螞蟻我們都要給於愛護,何況比螞蟻更大的眾生,如何肯忍心去殺害他們呢?所以說「悉不應殺」。

「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這一句經文意思是說,如果優婆塞受了戒以後,或者用語言去叫別人殺生,或者是自己親手去殺生。而殺生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無論這位優婆塞是採用了哪一種方法,無論他所殺害的是哪一類眾生,只要這個眾生的致死原因是由這位優婆塞故意所造成的,這位優婆塞便犯了殺生這條戒。因為殺生時造了嚴重的罪業,所以這位優婆塞當即失去了優婆塞的戒體。從今以後,也就失去了優婆塞的資格。

說到殺生的方法,的確會牽涉到很多很多的命案。有公開兇殺的,也有趁其不備進而暗殺的;有故設陷阱誘殺的,也有設計進行謀殺的;這其間直接當下致其死命的,固然是犯了殺生戒,而使用惡毒的方法,令其日後慢慢致死的也一樣是犯了殺生戒。如是擴充開來,可以舉很多的例子來說明。

譬如在社會上,因為懷恨某人與自己有仇隙,就故意惡語中傷,造謠誣衊,使其日後含冤負屈而死。又如男女交往,即不是真心愛對方,又故意欺騙對方的感情,等到對方已陷入如癡如醉、難捨難分的地步,卻又忽然徹底地背棄了他(她),讓對方傷心絕望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性格懦弱,經不起別人的攻擊,故意挑他的短處,揭他的隱私,毀他的名譽,使他羞憤難當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患有恐懼症,故意對他說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使他驚嚇過度,心膽俱裂而死。又如知道某人患有心臟病,不能受過分刺激,便故意為他安排一些大喜大悲的事情來刺激他,使他心臟病猝發而死。

諸如此類,從表面上雖看不出有殺生跡象,實際上都與殺生有脫不了的關係。

再如家庭中,有不肖子女,刁頑任性,不肯接受父母師長的教養,終日在外惹事生非,竟把父母活活氣死。這樣的不肖子女,自然要背上弒殺雙親的罪名。反過來說,如果做父母的過分溺愛子女,不肯耐心地教育子女好好做人,任其子女無法無天,結果走上犯罪的道路,遭受法律制裁,這時做父母的同樣難脫有殺子的罪責。這也就是說,恨到極處,固然可以致人於死地。愛得失當,也同樣可以致人於死地。

所以,我們必須要培養一顆具有理智而又充滿仁慈的心,去善待每一個生命,才可以避免犯了殺生的過失。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這兩句便是上面第一條理由中所說的「由斷生命,業道重故。負此重業,不堪入道。」

依照通途修行,從凡夫到成佛,據唯識宗分為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暖法是加行道中四善根的初位,必依於淨戒而修四念處,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位。然後漸次由頂、忍、世第一法而階於無漏。譬如鑽火,不斷用力,先感覺到暖熱,然後才有火生。照這樣說來,暖位只能算是修行的初步功夫。但若是破了淨戒,連這初步的工夫都不能成就。何況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位的前三位(須陀洹譯為入流,即入聖人之流。斯陀含譯為一來,阿那含譯為不來,既不再來欲界受生死)。這已是在家修行證果的極致了,當然就更談不上了。

修行佛法雖然有種種法門,但無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以淨戒為根本。《遺教經》上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又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足見若無淨戒,修行任何法門都是徒勞。

就以現在大家都歡喜修學的淨土法門來說吧,念佛的人當然都希望將來能往生淨土。但在這裡,我想提醒各位一句:所謂淨土,就是清淨莊嚴的國土,自然不同於我們這個污穢不堪的娑婆世界。我們知道,依報是隨著正報轉的。那麼諸位想想,住在清淨莊嚴國土裡的該是些什麼樣的人?自然是那些清淨莊嚴的人才有資格住在那裡。所以念佛也稱為修淨業,意思也就是說念佛必須要修到三業清淨,將來才有往生淨土的希望。如果三業不清淨,雖也念佛,與淨土結個法緣當然可以,但要往生淨土那可就很難說了。所以諸位想要念佛求生淨土,理當嚴持淨戒才好。

如果受了戒,又不好好護持淨戒,以致破了戒,那就是下面經文所說的:「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犯。」這幾句經文意思是說,本來受戒是一件很光彩的事,能獲得戒體更是值得慶幸。因為有了戒,才能使我們過著真正美滿幸福的人生;因為有了戒,才能使我們在學佛的路程中順利地踏上菩提大道。而今不幸犯了戒,以致落得非常可悲的結局。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經過受戒的儀式之後,在內心能引發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稱這種功能為戒體。但這種戒體需要隨時加以保護,若是犯了嚴重的戒,這種戒體就失去了。好比一件非常珍貴的寶器,受到嚴重的毀壞,即失去了它的作用,當然也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故名為破戒優婆塞。

「臭優婆塞」者,意思是說,本來一個持戒的人,他的德名遠播,戒香遍聞十方。如《戒香經》云:「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沉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 又如《大智度論》上說的: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願皆得。但如今破了戒,既無戒香,而且臭名昭著,為人所不齒,故名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者,「旃陀羅」是當時印度社會階級種姓制度中居於最下等的種族。意思是說一個持戒的人,本來是很高貴的,如《月燈三昧經》云: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戒名勝士。但一旦破了戒,他的身份就會變得很低賤,像旃陀羅一樣,讓人瞧不起。

「垢優婆塞」者,垢,是污濁不淨。意思是說佛法本是清淨的,所以要求行者應以清淨心來修學佛法,才能獲得佛法的功德利益。而破戒的人,他的身心因為有煩惱業垢的障礙,當然也就很難獲得佛法的功德利益了。

「結優婆塞」者,戒的另一別名叫做波羅提木叉,譯為別解脫。意謂能持淨戒,則能獲得無邊解脫。結,是繫縛的意思,因為破戒的人被煩惱業累所繫縛,所以無法解脫。故名為結優婆塞。

這是六重戒的第一條重戒,故云「是名初重。」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犯了殺生戒呢?參照各種註解應具六緣成犯。

一、受菩薩戒人。若未受戒,當然亦無戒可犯,但不受戒而造殺生業,仍屬性罪。

二、所殺的對像是有情眾生。若是非有情眾生則不犯。

三、明知是有情眾生。

四、故起殺心。說明是蓄意想殺的,非誤殺。

五、用方便。即無論使用任何一種殺法。

六、事究竟。彼有情眾生或當即命斷,或因此致後時命斷。

具此六緣,結犯殺生戒。

這裡面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第二緣中所殺的有情眾生,包括恶心自殺己身亦屬犯戒。但若為護持三寶而捐軀,為救護眾生而捨命,非但不犯,且得福成持。第六緣事究竟中,是說無論是由殺害眾生致彼當即命斷,或者是由傷害眾生而致彼後時命斷,只要彼眾生的死因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都脫不了犯殺生罪。所以我們要長養一顆無限仁慈的心,去愛護一切眾生,盡量避免有任何損害眾生的舉動。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對於罪大惡極的眾生是否該殺?若殺,是否亦犯戒?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參閱唐譯菩薩戒本。

彼戒本云:菩薩善權方便,為利他故,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人;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菩薩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我當墮地獄;如其不斷,彼無間業成,當受大苦。寧自墮地獄,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於彼眾生,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憫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出處見注①)

照這段經文看,菩薩大悲,為憐憫彼惡眾生,純以代苦之心而行殺業,並無一念瞋害私意,故雖甘受犯戒之罪,而究竟不犯。准此,對於惡眾生可殺或不可殺,那就要看各人的存心如何了。

至於家庭中每受蚊蠅、蟑螂、老鼠之類的動物搔擾,雖然有些討厭,但現在你們既是菩薩了,為了憐憫眾生,也為了護持自身的戒體清淨,體諒它們是受業力所使,也是出於它們生存的本能,並不是故意要與我們人類作對,況且罪不至死,能饒恕就饒恕吧;如果你實在無法容忍,你盡可以清理門戶,設法把它們驅逐出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置它們於死地。

路上的蟲蟻,眼睛看到了,也請腳下留情,能避免的盡量避免。如果不小心誤傷它們的生命,應生愧疚,自責其心,多多念佛,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早脫苦趣,同生淨土。

那麼,犯了殺生戒,將有什麼樣的果報?

據《華嚴經》二地品云: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習報經》亦云:「殺生入四趣,受苦三途畢,得生人道中,短命多憂疾。」

由此我們應該知道,現前為什麼有些人會夭壽短命,為什麼有些人會體弱多病?原來都是因為前生造了殺生的罪業。諸位想要健康長壽,將來不墮三途,那就請從不殺生做起。更何況諸位已受了菩薩戒,已明白了上面這些道理,那就更要好好地受持這條戒,不但不殺生,而且還要隨緣隨力救護眾生、度化眾生。能如是,才算是持不殺生戒。

註解:

【絜(xié)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是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指內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

【法應爾】:法應爾者,理本當然也。謂如來出現,法應說此華嚴經故。所以諸佛,皆於無盡世界,常轉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佛佛道同,法皆如此也。

【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三世諸佛,統指出現於三世的一切佛。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即此色身皆是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即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即觀此識心生滅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即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如意足】:即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慾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為五等,即:

一、資糧位,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迴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於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

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為加行位。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為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又作見道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於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

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復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

五、究竟位,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

【娑婆世界】:娑婆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依報、正報】:依報又名依果,即眾生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正報又名正果,即眾生五蘊假合的身體,因此身體乃因惑造業所感,是正彼之果報。

【性罪】:性罪者,即殺、盜、淫、妄四種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惡故,犯之,則有罪報也。

【四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之四惡趣。

注①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事分中菩薩地) 大正藏「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