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隨心所樂處。」

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鬪,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捨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無有伎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佛告大王,此國集軍臨戰鬪時,有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少端正,膚白髮黑,善學武藝,知鬪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諦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云何?大王!如此戰士,加重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如是,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捨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年少端正,善諸術藝,勇健堪能,苦戰卻敵,皆如東方婆羅門子。如是戰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慾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運戈勐戰鬪,  堪能勇士夫,
 為其戰鬪故,  隨功重加賞。
 不賞名族胄,  怯劣無勇者,
 忍辱修賢良,  見諦建福田。
 賢聖律儀備,  成就深妙智,
 族胄雖卑微,  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  床臥等眾具,
 悉應以敬施,  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際,  穿井給行人,
 溪澗施橋樑,  逈路造房舍。
 戒德多聞眾,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雲起,  雷電聲振耀。
 普雨於壤土,  百卉悉扶踈,
 禽獸皆歡喜,  田夫並欣樂。
 如是淨信心,  聞慧捨慳垢,
 錢財豐飲食,  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歡愛,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澤,  霑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  及涅槃大果。」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捨、首陀羅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短命,形體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家,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慳貪惡邪想,  癡惑不恭敬。
 見沙門道士,  持戒多聞者,
 毀呰而不譽,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墮泥梨中,  從冥入於冥。
 若有貧窮人,  信心少瞋恨,
 常生慚愧心,  惠施離慳垢。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謙虛而問訊,  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  歎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  從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  從冥而入明,
 有富樂士夫,  不信多瞋恨。
 慳貪疾惡想,  邪惑不恭敬,
 見沙門梵志,  毀呰而不譽。
 障他人施惠,  亦斷受施者,
 如是惡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生苦地獄,  從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常起慚愧心,  惠施離瞋姤,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先奉迎問訊,  隨宜給所須,
 勸人令供養,  歎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  從明而入明。」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頂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方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眾人人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人,當須營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鬪言,以財鬪財,以象鬪象,以車鬪車,以步鬪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苦,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  高廣無缺壞,
 週遍四方來,  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呪術,  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  常磨迮眾生。
 四種大族姓,  栴陀羅獵師,
 在家及出家,  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  無能救護者,
 是故慧士夫,  觀察自己利。
 建立清淨信,  信佛法僧寶,
 身口心清淨,  隨順於正法。
 現世名稱流,  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祇羅七人、一捨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辯;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知有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為首,並七國王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竟無定判,當詣世尊!問如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竟何者勝?」

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

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栴檀,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善說!善逝!」

佛告優婆塞:「善說!栴檀!快說!栴檀!」

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央伽族姓王,  服珠瓔珞鎧,
 摩竭眾慶集,  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佈,  猶如雪山王,
 如淨水蓮華,  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  芬香熏其國,
 央耆國明顯,  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  如夜然炬火,
 為眼為大明,  來者為決疑。」

時,諸國王歎言:「善說!栴檀優婆塞!」

爾時,七王脫七寶上衣,奉優婆塞。

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欝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於王食時,食食為誦,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佣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說是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一一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

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怒勝瞋恚,  不善以善伏,
 惠施伏慳貪,  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虐,  常住賢聖心,
 惡人住瞋恨,  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  勝制狂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彼攝繩者。」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

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鬪則報鬪,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鬪不報鬪,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  正命以調伏,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

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婆羅門言:「瞿曇伏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勝者更增怨,  伏者臥不安,
 勝伏二俱捨,  是得安隱眠。」

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無瞋恨,  罵辱以加者,
 清淨無結垢,  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  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辯,何於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婆羅門名曰違義,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聞所說法,當反其義。」作是念已,往詣精舍,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無量眷屬圍繞說法。世尊遙見違義婆羅門來,即默然住。

違義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法,樂欲聞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違義婆羅門,  未能解深義,
 內懷嫉恚心,  欲為法留難。
 調伏違反心,  諸不信樂意,
 息諸障礙垢,  則解深妙說。」

時,違義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不害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

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心不殺害,  口意亦俱然,
 是則為離害,  不恐怖眾生。」

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捨。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食,滿鉢與之。

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

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王天日日雨,  田夫日夜耕,
 數數殖種子,  是田數收穀。
 如人數懷妊,  乳牛數懷犢,
 數數有求者,  則能數惠施。
 數數惠施故,  常得大名稱,
 數數棄死尸,  數數哭悲戀。
 數數生數死,  數數憂悲苦,
 數數以火燒,  數數諸蟲食。
 若得賢聖道,  不數受諸有,
 亦不數生死,  不數憂悲苦。
 不數數火燒,  不數諸蟲食。」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鉢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復說偈言:

「因為說偈法,  不應受飲食,
 當觀察自法,  說法不受食。
 婆羅門當知,  斯則淨命活,
 應以餘供養,  純淨大仙人。
 已盡諸有漏,  穢法悉已斷,
 供養以飲食,  於其良福田。
 欲求福德者,  則我田為良。」

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

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髮鬚,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一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習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

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時,婆羅門即往詣佛,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  而得安隱眠?
 為殺於何等,  令心得無憂?
 為殺於何等,  瞿曇所稱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  能害甘種子,
 能害於彼者,  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無憂?」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疊*毛],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閡等,所謂苦、集、滅、道。

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

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耶?」

其夫答言:「我未甞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時,婦悉以鮮潔白[疊*毛],令作法衣。

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言:「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家學道,修諸梵行。」

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一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佈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佈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  佈施復大會,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  我之所應知,
 同梵天所見,  為我分別說。
 云何為解脫,  勝妙之善趣?
 云何修方便,  得生於梵世?
 云何隨樂施,  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  隨彼愛樂施,
 歡喜淨信心,  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離諸過惡,
 遠離於貪慾,  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  其功德無量,
 況復加至誠,  廣施設大會。
 若於其中間,  所得諸善心,
 正向善解脫,  或餘純善趣。
 如是勝因緣,  得生於梵世,
 如是之惠施,  其心平等故。
 得生於梵世,  其壽命延長。」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持金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無非婆羅門,  所行為清淨,
 剎利修苦行,  於靜亦復乖。
 三典婆羅門,  是則為清淨,
 如是清淨者,  不在餘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淨道,  及諸無上淨,
 於餘求靜者,  至竟無淨時。」

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慾、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慾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慾、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慾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

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一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為尸羅?  云何正威儀?
 云何為功德?  云何名為業?
 成就何等法,  羅漢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  見生天惡趣,
 得諸受生盡,  牟尼明決定。
 知心善解脫,  解脫一切貪,
 具足於三明,  三明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

時,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諸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

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斯陀含果證。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不行梵行故,  不得年少財,
 思惟古昔事,  眠地如曲弓。
 不修於梵行,  不得年少財,
 猶如老鵠鳥,  守死於空池。」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唯說異偈言:

「老死之所壞,  身及所受滅,
 唯有惠施福,  為隨己資糧。
 依於善攝護,  及修禪功德,
 隨力而行施,  錢財及飲食。
 於群則眠覺,  非為空自活。」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