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虛空目分第十之一初聲聞品第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
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
爾時,世尊二手舉捉瞻婆華鬘,發大誓願,以願力故,於華鬘中出生四寶:一、帝釋寶;二、天光寶;三、金剛光寶;四、勝諸光寶。一一寶中出大光明,遍照此間娑婆世界,光明出已擲之虛空。時華鬘中說是偈言:
「雖除鬚髮不去結, 被服染衣不離染,
示佛為師不隨教, 如是之人污大眾。
如來宣說正法時, 而復不能至心聽,
是人不得真實義, 亦不能離諸煩惱。
若能覩見實法性, 是能破壞無明慢;
若有親近善知識, 是人速得甘露味;
若能呵責於生死, 是則能得到彼岸;
是人具足戒多聞, 亦具禪定智慧聚。
若人欲壞煩惱魔, 遠離陰魔及死魔,
摧伏天魔諸眷屬, 常當親近無上尊。」
說是偈已,聲聞弟子有憍慢者,咸作是念:「如來知我並有污心,是故為我說如是偈。」即時心中生大慚愧;及四天下佛諸弟子,亦復如是生慚愧心,於一念頃悉來集會。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聲聞大眾悉來聚集。於是佛知眾會已定,即為宣說雜四真諦。
時此寶鬘直往南方,過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其土眾生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真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曰:「善男子!北方去此,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具足五滓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
「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眾生,甚大癡闇麁獷輕躁,生大憍慢多作惡業難調難解,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為此大集,於大集中演說正法,為壞如是諸大惡事。彼世界中所有眾生,於未得中而作得想,於未證中而作證想,於未修中而作修想。是故彼佛為大眾說法,如法修行,為壞如是大憍慢故,為得盡智及無生智,將欲宣說虛空目法行。為得聲聞緣覺佛果,欲開如來無上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以是法目陀羅尼贈彼為信。能作無量微妙大明,能乾一切諸惡煩惱,能持一切所聞不忘,能淨一切心之垢污,能護一切諸善禁戒,能入一切大智慧中,能護一切無上三昧,能護己心生他喜心,受持聖法遠離諸病,所求之法如願即得。增長一切資生所須,亦能長養一切善根,能調惡王及以四姓,諸惡鬼神鳥獸水蟲,護持一切諸善根本,能得如來一切諸法,乃至能得十八不共。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法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與釋迦如來。」
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
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善哉,善哉!我亦欲往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
爾時,復有六萬億菩薩摩訶薩八十千億聲聞大眾,同聲而言:「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唯願如來加我神力令得往返。」
彼佛答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宜知是時。是金剛山童子者,能調伏汝,即是汝等善知識也。」
爾時,彼佛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如是法目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口*皮)/女](一) 阿[(口*皮)/女](二) 阿[(口*皮)/女](三) 若那蛇吒(四) 摩訶摩呿(五) 三摩呿呿[(口*皮)/女][(口*皮)/女](六) 樹提(七) 阿咃(八) 那[(口*皮)/女]那蛇濘(九) 佛闍羅哆(十) 安豆賴哆(十一) 闍邏迦哆(十二) 阿那耨德叉(十三) 凡浮婆(十四) 那婆荼婆(十五) 勒叉盧戰那(十六) 莎致呿婆(十七) 陀邏尼叉闍(十八) 波邏迦啅婆(十九) 鞞那叉(二十) 婆那鞞吼(二十一) 阿那迦呿(二十二) 戰荼咩修(二十三) 波陀呿多(二十四) 修盧遮那(二十五) 盧戰那婆(二十六) 盧遮蛇若婆婆斯(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問訊釋迦牟尼如來。如我辭曰:『四部弟子樂受法不?四姓之人能供養不?眾生之心不濁亂不?常能親近於如來不?復能尊重讚歎佛不?增廣流佈佛正法不?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能作大明,乾焦一切諸惡煩惱,乃至獲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
時,金剛山童子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已,告諸大眾:「若欲往彼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者,應當遠離一切色想,亦莫念於分別之相。常當修集虛空之相,遠離一切取捨等相,放捨一切塵勞等相,解諸結縛專念虛空。」
爾時,大眾咸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即前禮佛,禮已繫念觀虛空相,於一念頃即來至此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頭面禮足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右遶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往西方,過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慧闇,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曰智幢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諦法。彼時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東方去此,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淨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淨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幢童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淨目陀羅尼門,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聽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咒曰:
◎「蜜呵(一) 蜜呵(二) 蜜呵(三) 蜜呵(四) 阿婆蜜呵(五) 薩多蜜呵(六) 修婆捨蜜呵(七) 那婆蜜呵(八) 修破婆(九) 阿能伽提比叉(十) 闍蛇私羅(十一) 那羅烏難(十二) 呿婆波囉(十三) 那邏邏禪(十四) 修叉(十五) 翅奢私羅(十六) 阿婆羅私摩(十七) 摩訶廁提闍那(十八) 阿那叉陀(十九) 阿婆呿伽(二十) 那由多文陀(二十一) 娑婆邏(二十二) 阿若伽伽(二十三) 薩遮首留婆竭婆車那(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北方,過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為常,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發光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南方去此,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光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光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意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以是光目陀羅尼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闍婆摩(一) 闍婆摩(二) 闍婆摩(三) 阿拘盧吒(四) 比婆闍婆(五) 摩訶陀摩(六) 呿婆(七) 阿邏闍(八) 散菩陀若呿婆(九) 阿邏闍[(口*皮)/女]婆(十) 三牟婆邏[(口*皮)/女]婆(十一) 三摩邏[(口*皮)/女][(口*皮)/女](十二) 闍[(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十三) 闍提叉蛇婆婆(十四) 摩希闍婆涅畔陀(十五) 比牟遮婆婆(十六) 那蛇那婆婆(十七) 遮颰婆婆(十八) 輸盧多婆婆(十九) 其浪那婆婆(二十) 鞾婆婆(二十一) 迦蛇婆婆(二十二) 質多婆婆(二十三) 三牟陀婆婆(二十四) 提邏那婆婆(二十五) 瞋那修留提婆婆(二十六)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東方,去此六萬千億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寶頂,具足五滓。有佛號曰寶蓋光明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西方去此,六萬千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聖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燋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聖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即告虛空聲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聖目陀羅尼遠相贈遺。」乃至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大眾,同音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阿羅摩(一) 阿羅摩(二) 阿羅摩(三) 闍蛇邏闍(四) 首路羅闍(五) 伽闍手(六) [(口*皮)/女]邏遮羅(七) 阿尼遮(八) 阿呿莎邏(九) 呿伽莎闍那(十) 那烏訶(十一) 那邏咃(十二) 那烏訶(十三) 摩醯首邏遮摩(十四) 阿摩昵(十五) 阿蛇莎利邏(十六) 遮颼遮摩(十七) 遮颼散遮颼那(十八) 那[(口*皮)/女](十九) 那婆摩闍(二十) 阿[(口*皮)/女]呿[(口*皮)/女](二十一) 車婆那婆呿伽禪頭(二十二) 娑羅戰陀羅(二十三) 摩醯首邏尼羅那[(口*皮)/女](二十四) 薩陀摩叉蛇(二十五)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時四童子變此世界地平如掌,香華幡蓋七寶具足,為供養佛。一切天宮、阿修羅宮悉為震動,諸天悅豫多受喜樂,咸以香華、七寶、幡蓋、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時四童子作如是等,供養佛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各執四寶說偈讚嘆:
「佛是清淨大法王, 為諸眾生說甘露,
於諸眾生心如地, 大寶商主愍一切。
為眾生說清淨法, 令離諸苦及煩惱,
如來心等如虛空, 其語微妙知真道。
具足戒禁及智慧, 永滅煩惱降甘露,
為渴法者出惡世, 智炬大明能壞闇。
雖無修集八聖道, 及以證得解脫者,
如來猶故生憐愍, 施諸人天淨法眼。
能度眾生生死岸, 能施無上七財寶,
能令眾生悔生死, 具修三十七助道。
法寶久失佛今示, 是故得名無上尊,
四方眾生已大集, 唯願憐愍轉法輪。」
爾時,一切無量大眾心生歡喜,各作是言:「如是無量無邊眾生從何處來?威儀清淨具無量德,慚愧智慧皆悉成就。我從昔來未曾覩見如是妙色五通大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四方多有無量菩薩悉來集會,為聽法故,今當至心清淨其意。」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四童子:「諸善男子!善來,甚快!從何方面何處而來?」時四童子敬禮佛足,周匝圍遶。
爾時,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南方去此,九萬二千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為諸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彼佛勸我至此世界,問訊世尊,並欲聽受虛空目法門。世尊!彼金剛光明功德如來,致敬慇勤,問訊世尊。並遺如是陀羅尼,能作大光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即於佛前說如是咒。乃至四童子亦復如是。說是咒已,其地即時六種震動。
一切龍王各作是言:「我等亦當共至佛所。」爾時,東方有二龍王:一名、牛護,二名、寶護,是二龍王與六萬龍王。南方亦二:一名、為月,二名、婆修,與七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敬禮,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者,我等皆當誠心守護。」西方、北方亦復如是。爾時世界一一各有十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禮敬。
爾時,龜茲國土有一龍王,名曰海德,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九萬龍王。于闐國土有一龍王,名樂藏寶,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萬八千龍王。波羅越國有一龍王,名曰山德,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二萬龍王。師子國土有一龍王,名曰寶藏,與四萬八千龍王。毘茶國土有一龍王,名曰長髮,與四萬二千龍王。念蜜奢山有一龍王,名曰婆修吉,與八千龍王。烏萇國土有一龍王,名阿缽羅羅,與二萬五千龍王。乾陀羅國有一龍王,名伊羅缽多,與三萬龍王。真丹國土有一龍王,名曰三角,與萬八千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亦與無量龍王,共至佛所,頭面禮敬,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門,乃至不忘不失一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真實能護正法。」
爾時,世尊告正語天女:「天女!汝能守護我正法不?」
「世尊!如來在世及滅度後,是陀羅尼流佈之處我當守護,有受持者隨其所求我當與之。若復有欲見我身者,我當現之。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見我者,當淨其身,持戒精進,於一日中三時洗浴,斷食三日,獨在靜處,若佛像邊、若在塔中、若處靜室,以妙香華、種種幡蓋,及諸味漿供養於佛。面正東向,讀誦如是陀羅尼句:
「『[(口*皮)/女]吒置(一) [(口*皮)/女]吒置(二) 休婁(三) 休婁(四) 屯豆婁(五) 屯豆婁(六) 呿吒(七) 呿吒(八) 比莎訶』
「是時,四眾誦是陀羅尼已,我當隨諸四眾之所願,求我悉當令一切成就。若我不來,即為欺誑十方諸佛,亦莫令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毘婁遮那阿修羅王:「我今以此淨目陀羅尼,付囑汝等。何以故?汝有大力,若有眾生不信三寶,能令信故。」
諸阿修羅言:「善哉!世尊!我等護持。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書寫廣說是陀羅尼,我於是等能施八事。何等為八?一者、健行;二者、樂聽受法;三者、心無怖畏;四、者常明無闇;五者、善願具足;六者、解脫;七者、具足辯才;八者、善法增長。世尊!若阿修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惱是人者,我等當治。若我不於此世界中護佛法者,則為欺誑十方諸佛。」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慾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世尊!四方世界無量菩薩悉持四佛所與欲來,並欲啟受虛空目法行。今正是時,唯垂憐愍,為眾生故而宣說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
「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遍滿身,係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捨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係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
「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系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憍陳如!斷見我見各有五種,色斷乃至識斷,是名五斷見;色我乃至識我,是名五我見。憍陳如!五種斷見分別則有四十四種:十六種說想,八說無想,八說非想非非想,六說種種想,六種說斷,是名四十四種。我見分別十八:四定說我,四種說邊,四說異事,六說無求三昧。是名六十二見。二十我見因緣,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觀於身心是名法行,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名,亦名決定。
「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入決定觀,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如來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知一切眾生心性諸煩惱性,是名如來隨應眾生而為說法,隨諸煩惱宣說對治,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憍陳如!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毱多。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而復讀誦書說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解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尸,是故名為迦葉毘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嗟富羅。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遍覽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觀身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云何名為奢摩他?奢摩他者,名之為滅。能滅貪心、瞋心、亂心,名奢摩他。云何名為奢摩他相?能滅貪相及瞋癡相,名奢摩他相。云何名為隨奢摩他入於決定?若能隨修捨摩他行,尊重讚歎,向奢摩他方便莊嚴,是則名為奢摩他相。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貪心唯觀不淨乃能壞之,瞋恚之心慈能壞之,十二因緣能壞愚癡。』是名奢摩他相。
「云何名為毘婆舍那?若修聖慧,能觀五陰次第生滅,是名毘婆舍那。復次,若觀諸法皆如法性,實性實相真實了知,是名毘婆舍那。云何名為毘婆舍那相?若能成就具足念心,觀一切行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一切行無自在無作無受,是名毘婆舍那相。云何名為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至心念於毘婆舍那,恭敬尊重向莊嚴道,是名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
「云何名為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出因緣,乃至一切行出因緣,是名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云何名為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若比丘能深觀察滅心因緣,乃至一切行滅因緣,是名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云何名為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性眼性乃至識性,是名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云何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能觀出息不觀入息,是名緣攝心非思惟攝心。云何名為思惟攝心非緣攝心?若比丘觀於入息,是名思惟攝心非緣攝心。云何名為非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觀於心性眼性,乃至意性,是名非緣攝非思惟攝。
「憍陳如!若比丘能攝心者,則得八十諸三昧門,及修三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願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唯見於心而不見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相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亦不見作及以作者,作者無身、身無作者,修莊嚴道觀身見身,是名修空解脫門。觀受心法亦如是。
「復次,憍陳如!三解脫門修莊嚴觀,觀一切行不出不滅,出已則滅滅無所至,不至去來,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復次,觀未來世諸行未出,若行未出則無有滅,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不畢竟盡,畢竟盡者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畢竟盡,若畢竟盡即空因緣,若如是觀畢竟盡者,是名莊嚴空解脫門。若觀諸行是畢竟盡即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無有空。何以故?先有後無,名之為空。若本無者,則無後無。若無後無,云何名空?若無行者即是無為,畢竟盡者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空亦非行亦非無行,是故畢竟盡者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是名莊嚴無相解脫門。若一切行畢竟盡者即是涅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故非過去行滅名為涅槃,非未來現在行滅名為涅槃。須陀洹人見是涅槃,乃至阿羅漢人見是涅槃。
「云何名苦諦?觀一切行不見第一諦,觀一切因不見第二諦,觀一切滅不見第三諦,觀一切道不見第四諦。
「云何名生?本無後有,是名為生。云何名滅?有已還無,是名為滅。無有出滅,是名為盡。何因緣故?無有出滅名之為道,道有六行,修非修,行非行,知非知。若有比丘,能見如是生滅法者,是人能厭一切諸行,能見一切行無常相。
「云何無常相非無常法?若有相雜初無漏根行,若有相雜無願解脫門行,若有空相苦相不淨相無我相,是名無常相非無常法。云何無常法非無常相?所謂三界色相乃至法相,是名倒相、是名捨相,非無常相,是名無常法非無常相。云何無常相亦無常法?所謂一切眾生未得決定,以世俗道入諸三昧,隨法相忍,是名無常相亦無常法。云何非無常相非無常法?所謂寂靜常相、解脫淨相,是名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云何名為得第一諦?所謂觀於六根五陰猶如鏡像,名得第一諦。
「云何一心觀於四諦?若觀諸行悉是苦因,以苦因故可見可滅、可得遠離,如是名為心緣無漏,是故一心獲得四諦,名離有漏心得解脫。若有比丘觀於心心,是名無願解脫門觀心心,已觀十二事:一者、業;二者、行;三者、苦;四者、空;五者、壞;六者、不自在;七者、過去;八者、現在;九者、未來;十者、因緣;十一者、無作;十二者、無受。是名見於心心,名無願解脫門。
「若有比丘觀察是心,無有心主無出入者,無能遠離無可遠離,是名見於心心得空解脫門。若觀無有入定之心,而得遠離一切煩惱,無因緣故煩惱不生,是名遠離見於心心得無相解脫門。若如是觀,即得遠離有漏之心,得無漏解脫。
「憍陳如!一切有為諸行無有決定,若不定者,云何而得入於定聚?若言觀察於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出,現在無常,三世觀異,云何得入正聚聚耶?是故一切異觀性不決定。
「憍陳如!譬如殿堂有四梯橙。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無有是處;登初橙時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憍陳如!若是四諦即一諦者,可一心得。憍陳如!觀時亦異、得時亦異。觀時異者,因果盡壞;得時異者,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若有比丘觀行無常,是苦無我不淨無住,是漏結緣是一切有,是名繫縛。是故不求諸陰諸行,厭一切行樂求涅槃,至心思惟涅槃功德,深樂寂靜不惜身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心能見心?若有比丘能觀察心,心是無常是生滅法,是名比丘心能見心,如是比丘修空三昧。云何名空?陰入界空,諦空實空,十二因緣空,性空。云何陰空?所謂色空無我我所,乃至識空無我我所,是名陰空;入界二空亦復如是。云何諦空?所謂苦諦無得無捨,乃至道諦亦復如是。云何實空?一切法中無有覺觀我及我所,是名實空。云何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即是十二有支,觀十二支無我我所,是名十二因緣空。云何性空?若有比丘,觀於眼空無我我所,乃至意空亦復如是,是名法行能觀心心。如是比丘不見眾生、壽命、士夫、某甲,知諸法性、真解世諦,為流佈故說陰入界,知一切法性無出滅。如是比丘能度生死,能知一切苦集滅道、能斷煩惱。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法行,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如是比丘得三解脫知色真相。色真相者,所謂礙相、受受相、想覺相、行行相、識知相,是名真知一切法相,如是觀已得空解脫門;見一切法無作受者壽命自在,唯見無常苦無我等,是名得無願解脫門;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得無相解脫門。
「憍陳如!法行比丘能得神通,無惡覺觀,口終不說四種惡過,無有鬪諍不聽惡言。爾時即得遠離五蓋、增五善根,是法行比丘獲得初禪。入初禪已欲得身通,係心鼻端觀息入出,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見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復如是。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獲得眼通?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真實見色,既見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見三世諸色,意欲得見隨意即見。』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陳如!若有比丘得初禪時,觀息出入已次第觀聲,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獲得眼通,得眼通已,觀於初有迦羅羅時,乃至五陰生滅、無量劫中五陰生滅,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所言禪者何故名禪?疾故名禪,疾大疾,住大住,靜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為禪。初禪者亦名具足,亦名遠離。云何具足?云何遠離?言遠離者,遠離五蓋。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謂覺、觀、喜、安、定。云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名觀?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所謂身安心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若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第二禪者,同離五事,所謂五蓋,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入第三禪,亦離五事,具足五支:一者、念;二者、捨;三者、慧;四者、安;五者、定。入第四禪,亦離五事,具足四支:一者、念;二者、捨;三者、不苦不樂;四者、定。憍陳如!若有比丘具足四禪,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陰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法行比丘入空處定,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識處定?若有比丘修捨摩他、毘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知三受已,得遠離是三種受,是故名為得識處定,是名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少識處定?若有比丘觀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觀識亦非識非非識,若非識者是名寂靜。我今云何永斷此識?作是觀已得少識處,是名比丘得少識處定。
「憍陳如!云何比丘獲得非想非非想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順忍:『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癕、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若有識、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為麁想。我今若修無想三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於非想非非想為寂靜處,如是見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貪能破無明,破無明已,名為獲得阿羅漢果。前三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離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麁煩惱,亦有十法,所謂:一受、二想、三行、四觸、五思惟、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云何為受?所謂識受。云何為想?所謂識想。云何為行?所謂法行。云何為觸?所謂意觸。云何為思?所謂法思。云何為欲?所謂欲入出定。云何為解?所謂法解。云何為念?所謂念三昧。云何為定?所謂心如法住。云何為慧?所謂慧根慧力,觀向四果行,乃至得阿羅漢果,觀於生滅及空三昧,觀於四大如四毒蛇。如是十法,第四空處具足而有,以其無有麁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聖道,厭離四禪及四空處,觀於滅定莊嚴之道,作是思惟:『諸出入息悉是無常,我若能斷出入息者,即是安樂。』是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覺觀滅故,陰入界滅、貪恚癡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法,非是世法是無學法。
「憍陳如!若須陀洹、斯陀含,終不能得如是滅定。若次第得須陀洹果,亦不能得,若須陀洹捨是身已,得阿羅漢果,亦不能得。若有具足八解脫者,是人能得。
「憍陳如!若使如來窮劫盡劫說是法目陀羅尼法乃能窮盡,是名法無礙智。憍陳如!如是法目陀羅尼者,不可思議。憍陳如!假使有人,能以兔毛渧數知海水渧,不能數知法目陀羅尼所有功德。若除如來欲說盡者無有是處,乃至一切娑婆世界微塵亦爾。」
爾時,世尊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所持來法目陀羅尼,吾今所說頗有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說不?」
「世尊!實如是說。」
「善男子!若有人能受持如是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當知是人常為一切人、天、龍、神、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之所守護,一切四魔不能得其便,度煩惱河入八正道。」
金剛山童子言:「善哉,善哉!世尊!實如聖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是法無能壞者,是名施光能淨寂靜,無有行處、無濁無動、無有舍宅、無少無多,名至處行、細行、堅行,能壞四魔及四魔眾、一切邪見,度生死河入智慧海,常為諸聖之所讚歎,得近如來所入之處。雖復未斷一切煩惱,亦得上身無上菩提、上色、上力、上辯、上念、上慧、上處;或得典領作四域王、若三二一;若作帝釋,乃至得作他化自在王;若作梵王;若復獲得菩提樹下金剛之床,梵音深遠其心平等,得大悲心得捨摩他,壞諸煩惱名無上尊。」
說是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於一坐處得阿羅漢果。
爾時,一切世人、諸天而讚歎言:「如來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隨是經典所流佈處,我當護其四部弟子,及其國土、城邑、村落、諸王、人民。」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虛空目分第十之一初聲聞品第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
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
爾時,世尊二手舉捉瞻婆華鬘,發大誓願,以願力故,於華鬘中出生四寶:一、帝釋寶;二、天光寶;三、金剛光寶;四、勝諸光寶。一一寶中出大光明,遍照此間娑婆世界,光明出已擲之虛空。時華鬘中說是偈言:
「雖除鬚髮不去結, 被服染衣不離染,
示佛為師不隨教, 如是之人污大眾。
如來宣說正法時, 而復不能至心聽,
是人不得真實義, 亦不能離諸煩惱。
若能覩見實法性, 是能破壞無明慢;
若有親近善知識, 是人速得甘露味;
若能呵責於生死, 是則能得到彼岸;
是人具足戒多聞, 亦具禪定智慧聚。
若人欲壞煩惱魔, 遠離陰魔及死魔,
摧伏天魔諸眷屬, 常當親近無上尊。」
說是偈已,聲聞弟子有憍慢者,咸作是念:「如來知我並有污心,是故為我說如是偈。」即時心中生大慚愧;及四天下佛諸弟子,亦復如是生慚愧心,於一念頃悉來集會。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聲聞大眾悉來聚集。於是佛知眾會已定,即為宣說雜四真諦。
時此寶鬘直往南方,過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其土眾生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真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曰:「善男子!北方去此,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具足五滓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
「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眾生,甚大癡闇麁獷輕躁,生大憍慢多作惡業難調難解,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為此大集,於大集中演說正法,為壞如是諸大惡事。彼世界中所有眾生,於未得中而作得想,於未證中而作證想,於未修中而作修想。是故彼佛為大眾說法,如法修行,為壞如是大憍慢故,為得盡智及無生智,將欲宣說虛空目法行。為得聲聞緣覺佛果,欲開如來無上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以是法目陀羅尼贈彼為信。能作無量微妙大明,能乾一切諸惡煩惱,能持一切所聞不忘,能淨一切心之垢污,能護一切諸善禁戒,能入一切大智慧中,能護一切無上三昧,能護己心生他喜心,受持聖法遠離諸病,所求之法如願即得。增長一切資生所須,亦能長養一切善根,能調惡王及以四姓,諸惡鬼神鳥獸水蟲,護持一切諸善根本,能得如來一切諸法,乃至能得十八不共。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法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與釋迦如來。」
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
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善哉,善哉!我亦欲往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
爾時,復有六萬億菩薩摩訶薩八十千億聲聞大眾,同聲而言:「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唯願如來加我神力令得往返。」
彼佛答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宜知是時。是金剛山童子者,能調伏汝,即是汝等善知識也。」
爾時,彼佛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如是法目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口*皮)/女](一) 阿[(口*皮)/女](二) 阿[(口*皮)/女](三) 若那蛇吒(四) 摩訶摩呿(五) 三摩呿呿[(口*皮)/女][(口*皮)/女](六) 樹提(七) 阿咃(八) 那[(口*皮)/女]那蛇濘(九) 佛闍羅哆(十) 安豆賴哆(十一) 闍邏迦哆(十二) 阿那耨德叉(十三) 凡浮婆(十四) 那婆荼婆(十五) 勒叉盧戰那(十六) 莎致呿婆(十七) 陀邏尼叉闍(十八) 波邏迦啅婆(十九) 鞞那叉(二十) 婆那鞞吼(二十一) 阿那迦呿(二十二) 戰荼咩修(二十三) 波陀呿多(二十四) 修盧遮那(二十五) 盧戰那婆(二十六) 盧遮蛇若婆婆斯(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問訊釋迦牟尼如來。如我辭曰:『四部弟子樂受法不?四姓之人能供養不?眾生之心不濁亂不?常能親近於如來不?復能尊重讚歎佛不?增廣流佈佛正法不?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能作大明,乾焦一切諸惡煩惱,乃至獲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
時,金剛山童子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已,告諸大眾:「若欲往彼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者,應當遠離一切色想,亦莫念於分別之相。常當修集虛空之相,遠離一切取捨等相,放捨一切塵勞等相,解諸結縛專念虛空。」
爾時,大眾咸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即前禮佛,禮已繫念觀虛空相,於一念頃即來至此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頭面禮足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右遶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往西方,過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慧闇,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曰智幢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諦法。彼時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東方去此,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淨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淨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幢童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淨目陀羅尼門,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聽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咒曰:
◎「蜜呵(一) 蜜呵(二) 蜜呵(三) 蜜呵(四) 阿婆蜜呵(五) 薩多蜜呵(六) 修婆捨蜜呵(七) 那婆蜜呵(八) 修破婆(九) 阿能伽提比叉(十) 闍蛇私羅(十一) 那羅烏難(十二) 呿婆波囉(十三) 那邏邏禪(十四) 修叉(十五) 翅奢私羅(十六) 阿婆羅私摩(十七) 摩訶廁提闍那(十八) 阿那叉陀(十九) 阿婆呿伽(二十) 那由多文陀(二十一) 娑婆邏(二十二) 阿若伽伽(二十三) 薩遮首留婆竭婆車那(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北方,過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為常,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發光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南方去此,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光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光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意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以是光目陀羅尼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闍婆摩(一) 闍婆摩(二) 闍婆摩(三) 阿拘盧吒(四) 比婆闍婆(五) 摩訶陀摩(六) 呿婆(七) 阿邏闍(八) 散菩陀若呿婆(九) 阿邏闍[(口*皮)/女]婆(十) 三牟婆邏[(口*皮)/女]婆(十一) 三摩邏[(口*皮)/女][(口*皮)/女](十二) 闍[(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十三) 闍提叉蛇婆婆(十四) 摩希闍婆涅畔陀(十五) 比牟遮婆婆(十六) 那蛇那婆婆(十七) 遮颰婆婆(十八) 輸盧多婆婆(十九) 其浪那婆婆(二十) 鞾婆婆(二十一) 迦蛇婆婆(二十二) 質多婆婆(二十三) 三牟陀婆婆(二十四) 提邏那婆婆(二十五) 瞋那修留提婆婆(二十六)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東方,去此六萬千億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寶頂,具足五滓。有佛號曰寶蓋光明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西方去此,六萬千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聖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燋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聖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即告虛空聲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聖目陀羅尼遠相贈遺。」乃至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大眾,同音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阿羅摩(一) 阿羅摩(二) 阿羅摩(三) 闍蛇邏闍(四) 首路羅闍(五) 伽闍手(六) [(口*皮)/女]邏遮羅(七) 阿尼遮(八) 阿呿莎邏(九) 呿伽莎闍那(十) 那烏訶(十一) 那邏咃(十二) 那烏訶(十三) 摩醯首邏遮摩(十四) 阿摩昵(十五) 阿蛇莎利邏(十六) 遮颼遮摩(十七) 遮颼散遮颼那(十八) 那[(口*皮)/女](十九) 那婆摩闍(二十) 阿[(口*皮)/女]呿[(口*皮)/女](二十一) 車婆那婆呿伽禪頭(二十二) 娑羅戰陀羅(二十三) 摩醯首邏尼羅那[(口*皮)/女](二十四) 薩陀摩叉蛇(二十五)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時四童子變此世界地平如掌,香華幡蓋七寶具足,為供養佛。一切天宮、阿修羅宮悉為震動,諸天悅豫多受喜樂,咸以香華、七寶、幡蓋、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時四童子作如是等,供養佛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各執四寶說偈讚嘆:
「佛是清淨大法王, 為諸眾生說甘露,
於諸眾生心如地, 大寶商主愍一切。
為眾生說清淨法, 令離諸苦及煩惱,
如來心等如虛空, 其語微妙知真道。
具足戒禁及智慧, 永滅煩惱降甘露,
為渴法者出惡世, 智炬大明能壞闇。
雖無修集八聖道, 及以證得解脫者,
如來猶故生憐愍, 施諸人天淨法眼。
能度眾生生死岸, 能施無上七財寶,
能令眾生悔生死, 具修三十七助道。
法寶久失佛今示, 是故得名無上尊,
四方眾生已大集, 唯願憐愍轉法輪。」
爾時,一切無量大眾心生歡喜,各作是言:「如是無量無邊眾生從何處來?威儀清淨具無量德,慚愧智慧皆悉成就。我從昔來未曾覩見如是妙色五通大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四方多有無量菩薩悉來集會,為聽法故,今當至心清淨其意。」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四童子:「諸善男子!善來,甚快!從何方面何處而來?」時四童子敬禮佛足,周匝圍遶。
爾時,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南方去此,九萬二千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為諸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彼佛勸我至此世界,問訊世尊,並欲聽受虛空目法門。世尊!彼金剛光明功德如來,致敬慇勤,問訊世尊。並遺如是陀羅尼,能作大光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即於佛前說如是咒。乃至四童子亦復如是。說是咒已,其地即時六種震動。
一切龍王各作是言:「我等亦當共至佛所。」爾時,東方有二龍王:一名、牛護,二名、寶護,是二龍王與六萬龍王。南方亦二:一名、為月,二名、婆修,與七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敬禮,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者,我等皆當誠心守護。」西方、北方亦復如是。爾時世界一一各有十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禮敬。
爾時,龜茲國土有一龍王,名曰海德,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九萬龍王。于闐國土有一龍王,名樂藏寶,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萬八千龍王。波羅越國有一龍王,名曰山德,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二萬龍王。師子國土有一龍王,名曰寶藏,與四萬八千龍王。毘茶國土有一龍王,名曰長髮,與四萬二千龍王。念蜜奢山有一龍王,名曰婆修吉,與八千龍王。烏萇國土有一龍王,名阿缽羅羅,與二萬五千龍王。乾陀羅國有一龍王,名伊羅缽多,與三萬龍王。真丹國土有一龍王,名曰三角,與萬八千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亦與無量龍王,共至佛所,頭面禮敬,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門,乃至不忘不失一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真實能護正法。」
爾時,世尊告正語天女:「天女!汝能守護我正法不?」
「世尊!如來在世及滅度後,是陀羅尼流佈之處我當守護,有受持者隨其所求我當與之。若復有欲見我身者,我當現之。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見我者,當淨其身,持戒精進,於一日中三時洗浴,斷食三日,獨在靜處,若佛像邊、若在塔中、若處靜室,以妙香華、種種幡蓋,及諸味漿供養於佛。面正東向,讀誦如是陀羅尼句:
「『[(口*皮)/女]吒置(一) [(口*皮)/女]吒置(二) 休婁(三) 休婁(四) 屯豆婁(五) 屯豆婁(六) 呿吒(七) 呿吒(八) 比莎訶』
「是時,四眾誦是陀羅尼已,我當隨諸四眾之所願,求我悉當令一切成就。若我不來,即為欺誑十方諸佛,亦莫令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毘婁遮那阿修羅王:「我今以此淨目陀羅尼,付囑汝等。何以故?汝有大力,若有眾生不信三寶,能令信故。」
諸阿修羅言:「善哉!世尊!我等護持。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書寫廣說是陀羅尼,我於是等能施八事。何等為八?一者、健行;二者、樂聽受法;三者、心無怖畏;四、者常明無闇;五者、善願具足;六者、解脫;七者、具足辯才;八者、善法增長。世尊!若阿修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惱是人者,我等當治。若我不於此世界中護佛法者,則為欺誑十方諸佛。」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慾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世尊!四方世界無量菩薩悉持四佛所與欲來,並欲啟受虛空目法行。今正是時,唯垂憐愍,為眾生故而宣說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
「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遍滿身,係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捨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係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
「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系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憍陳如!斷見我見各有五種,色斷乃至識斷,是名五斷見;色我乃至識我,是名五我見。憍陳如!五種斷見分別則有四十四種:十六種說想,八說無想,八說非想非非想,六說種種想,六種說斷,是名四十四種。我見分別十八:四定說我,四種說邊,四說異事,六說無求三昧。是名六十二見。二十我見因緣,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觀於身心是名法行,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名,亦名決定。
「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入決定觀,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如來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知一切眾生心性諸煩惱性,是名如來隨應眾生而為說法,隨諸煩惱宣說對治,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憍陳如!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毱多。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而復讀誦書說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解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尸,是故名為迦葉毘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嗟富羅。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遍覽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觀身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云何名為奢摩他?奢摩他者,名之為滅。能滅貪心、瞋心、亂心,名奢摩他。云何名為奢摩他相?能滅貪相及瞋癡相,名奢摩他相。云何名為隨奢摩他入於決定?若能隨修捨摩他行,尊重讚歎,向奢摩他方便莊嚴,是則名為奢摩他相。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貪心唯觀不淨乃能壞之,瞋恚之心慈能壞之,十二因緣能壞愚癡。』是名奢摩他相。
「云何名為毘婆舍那?若修聖慧,能觀五陰次第生滅,是名毘婆舍那。復次,若觀諸法皆如法性,實性實相真實了知,是名毘婆舍那。云何名為毘婆舍那相?若能成就具足念心,觀一切行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一切行無自在無作無受,是名毘婆舍那相。云何名為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至心念於毘婆舍那,恭敬尊重向莊嚴道,是名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
「云何名為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出因緣,乃至一切行出因緣,是名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云何名為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若比丘能深觀察滅心因緣,乃至一切行滅因緣,是名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云何名為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性眼性乃至識性,是名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云何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能觀出息不觀入息,是名緣攝心非思惟攝心。云何名為思惟攝心非緣攝心?若比丘觀於入息,是名思惟攝心非緣攝心。云何名為非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觀於心性眼性,乃至意性,是名非緣攝非思惟攝。
「憍陳如!若比丘能攝心者,則得八十諸三昧門,及修三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願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唯見於心而不見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相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亦不見作及以作者,作者無身、身無作者,修莊嚴道觀身見身,是名修空解脫門。觀受心法亦如是。
「復次,憍陳如!三解脫門修莊嚴觀,觀一切行不出不滅,出已則滅滅無所至,不至去來,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復次,觀未來世諸行未出,若行未出則無有滅,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不畢竟盡,畢竟盡者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畢竟盡,若畢竟盡即空因緣,若如是觀畢竟盡者,是名莊嚴空解脫門。若觀諸行是畢竟盡即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無有空。何以故?先有後無,名之為空。若本無者,則無後無。若無後無,云何名空?若無行者即是無為,畢竟盡者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空亦非行亦非無行,是故畢竟盡者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是名莊嚴無相解脫門。若一切行畢竟盡者即是涅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故非過去行滅名為涅槃,非未來現在行滅名為涅槃。須陀洹人見是涅槃,乃至阿羅漢人見是涅槃。
「云何名苦諦?觀一切行不見第一諦,觀一切因不見第二諦,觀一切滅不見第三諦,觀一切道不見第四諦。
「云何名生?本無後有,是名為生。云何名滅?有已還無,是名為滅。無有出滅,是名為盡。何因緣故?無有出滅名之為道,道有六行,修非修,行非行,知非知。若有比丘,能見如是生滅法者,是人能厭一切諸行,能見一切行無常相。
「云何無常相非無常法?若有相雜初無漏根行,若有相雜無願解脫門行,若有空相苦相不淨相無我相,是名無常相非無常法。云何無常法非無常相?所謂三界色相乃至法相,是名倒相、是名捨相,非無常相,是名無常法非無常相。云何無常相亦無常法?所謂一切眾生未得決定,以世俗道入諸三昧,隨法相忍,是名無常相亦無常法。云何非無常相非無常法?所謂寂靜常相、解脫淨相,是名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云何名為得第一諦?所謂觀於六根五陰猶如鏡像,名得第一諦。
「云何一心觀於四諦?若觀諸行悉是苦因,以苦因故可見可滅、可得遠離,如是名為心緣無漏,是故一心獲得四諦,名離有漏心得解脫。若有比丘觀於心心,是名無願解脫門觀心心,已觀十二事:一者、業;二者、行;三者、苦;四者、空;五者、壞;六者、不自在;七者、過去;八者、現在;九者、未來;十者、因緣;十一者、無作;十二者、無受。是名見於心心,名無願解脫門。
「若有比丘觀察是心,無有心主無出入者,無能遠離無可遠離,是名見於心心得空解脫門。若觀無有入定之心,而得遠離一切煩惱,無因緣故煩惱不生,是名遠離見於心心得無相解脫門。若如是觀,即得遠離有漏之心,得無漏解脫。
「憍陳如!一切有為諸行無有決定,若不定者,云何而得入於定聚?若言觀察於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出,現在無常,三世觀異,云何得入正聚聚耶?是故一切異觀性不決定。
「憍陳如!譬如殿堂有四梯橙。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無有是處;登初橙時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憍陳如!若是四諦即一諦者,可一心得。憍陳如!觀時亦異、得時亦異。觀時異者,因果盡壞;得時異者,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若有比丘觀行無常,是苦無我不淨無住,是漏結緣是一切有,是名繫縛。是故不求諸陰諸行,厭一切行樂求涅槃,至心思惟涅槃功德,深樂寂靜不惜身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心能見心?若有比丘能觀察心,心是無常是生滅法,是名比丘心能見心,如是比丘修空三昧。云何名空?陰入界空,諦空實空,十二因緣空,性空。云何陰空?所謂色空無我我所,乃至識空無我我所,是名陰空;入界二空亦復如是。云何諦空?所謂苦諦無得無捨,乃至道諦亦復如是。云何實空?一切法中無有覺觀我及我所,是名實空。云何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即是十二有支,觀十二支無我我所,是名十二因緣空。云何性空?若有比丘,觀於眼空無我我所,乃至意空亦復如是,是名法行能觀心心。如是比丘不見眾生、壽命、士夫、某甲,知諸法性、真解世諦,為流佈故說陰入界,知一切法性無出滅。如是比丘能度生死,能知一切苦集滅道、能斷煩惱。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法行,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如是比丘得三解脫知色真相。色真相者,所謂礙相、受受相、想覺相、行行相、識知相,是名真知一切法相,如是觀已得空解脫門;見一切法無作受者壽命自在,唯見無常苦無我等,是名得無願解脫門;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得無相解脫門。
「憍陳如!法行比丘能得神通,無惡覺觀,口終不說四種惡過,無有鬪諍不聽惡言。爾時即得遠離五蓋、增五善根,是法行比丘獲得初禪。入初禪已欲得身通,係心鼻端觀息入出,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見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復如是。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獲得眼通?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真實見色,既見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見三世諸色,意欲得見隨意即見。』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陳如!若有比丘得初禪時,觀息出入已次第觀聲,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獲得眼通,得眼通已,觀於初有迦羅羅時,乃至五陰生滅、無量劫中五陰生滅,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所言禪者何故名禪?疾故名禪,疾大疾,住大住,靜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為禪。初禪者亦名具足,亦名遠離。云何具足?云何遠離?言遠離者,遠離五蓋。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謂覺、觀、喜、安、定。云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名觀?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所謂身安心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若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第二禪者,同離五事,所謂五蓋,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入第三禪,亦離五事,具足五支:一者、念;二者、捨;三者、慧;四者、安;五者、定。入第四禪,亦離五事,具足四支:一者、念;二者、捨;三者、不苦不樂;四者、定。憍陳如!若有比丘具足四禪,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陰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法行比丘入空處定,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識處定?若有比丘修捨摩他、毘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知三受已,得遠離是三種受,是故名為得識處定,是名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少識處定?若有比丘觀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觀識亦非識非非識,若非識者是名寂靜。我今云何永斷此識?作是觀已得少識處,是名比丘得少識處定。
「憍陳如!云何比丘獲得非想非非想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順忍:『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癕、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若有識、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為麁想。我今若修無想三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於非想非非想為寂靜處,如是見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貪能破無明,破無明已,名為獲得阿羅漢果。前三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離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麁煩惱,亦有十法,所謂:一受、二想、三行、四觸、五思惟、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云何為受?所謂識受。云何為想?所謂識想。云何為行?所謂法行。云何為觸?所謂意觸。云何為思?所謂法思。云何為欲?所謂欲入出定。云何為解?所謂法解。云何為念?所謂念三昧。云何為定?所謂心如法住。云何為慧?所謂慧根慧力,觀向四果行,乃至得阿羅漢果,觀於生滅及空三昧,觀於四大如四毒蛇。如是十法,第四空處具足而有,以其無有麁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聖道,厭離四禪及四空處,觀於滅定莊嚴之道,作是思惟:『諸出入息悉是無常,我若能斷出入息者,即是安樂。』是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覺觀滅故,陰入界滅、貪恚癡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法,非是世法是無學法。
「憍陳如!若須陀洹、斯陀含,終不能得如是滅定。若次第得須陀洹果,亦不能得,若須陀洹捨是身已,得阿羅漢果,亦不能得。若有具足八解脫者,是人能得。
「憍陳如!若使如來窮劫盡劫說是法目陀羅尼法乃能窮盡,是名法無礙智。憍陳如!如是法目陀羅尼者,不可思議。憍陳如!假使有人,能以兔毛渧數知海水渧,不能數知法目陀羅尼所有功德。若除如來欲說盡者無有是處,乃至一切娑婆世界微塵亦爾。」
爾時,世尊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所持來法目陀羅尼,吾今所說頗有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說不?」
「世尊!實如是說。」
「善男子!若有人能受持如是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當知是人常為一切人、天、龍、神、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之所守護,一切四魔不能得其便,度煩惱河入八正道。」
金剛山童子言:「善哉,善哉!世尊!實如聖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是法無能壞者,是名施光能淨寂靜,無有行處、無濁無動、無有舍宅、無少無多,名至處行、細行、堅行,能壞四魔及四魔眾、一切邪見,度生死河入智慧海,常為諸聖之所讚歎,得近如來所入之處。雖復未斷一切煩惱,亦得上身無上菩提、上色、上力、上辯、上念、上慧、上處;或得典領作四域王、若三二一;若作帝釋,乃至得作他化自在王;若作梵王;若復獲得菩提樹下金剛之床,梵音深遠其心平等,得大悲心得捨摩他,壞諸煩惱名無上尊。」
說是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於一坐處得阿羅漢果。
爾時,一切世人、諸天而讚歎言:「如來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隨是經典所流佈處,我當護其四部弟子,及其國土、城邑、村落、諸王、人民。」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