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欲已更遮學處第三十八

緣處同前。時六眾中,阿說迦、補捺伐素二俱命過,其難陀、鄔波難陀年並衰老,彼十七眾年漸長大勇健有力,便共詳議:「我等常被六眾欺輕,於二人中鄔波難陀更為苦切。我等宜應為作捨置羯磨。」廣說乃至難陀苾芻為眾上座,權為誘誑,不令入眾,即鳴犍稚便作捨置羯磨。鄔波難陀詣難陀所,啼泣而住,難陀報曰:「持欲不成,是惡與欲,還我欲來。」以此因緣世尊訶責,廣說乃至「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人。

與欲已者,先已言與。後便等者,是索欲詞。釋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先與欲已,後便生追悔,即報眾云:「還我欲來,我不樂與。」者,便得墮罪。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第三十九

緣處同前。爾時世尊大眾圍遶而為說法,言詞美妙令眾樂聞,聽者忘疲如蜂食蜜。時有貧窮作人,聞佛法已作如是言:「世尊出現皆為富人,若佛世尊於夜說法我得聽聞。」佛言:「應夜誦經、或為說法,應著燈燭勿令闇昧。」時有摩訶羅苾芻不用心眠,遂即讇言說非法事,俗人聞已遂即譏嫌而不聽法。以事白佛,佛言:「由與未圓具者同一室宿及然燈燭,有是過生;是故我今不聽苾芻、苾芻尼與未圓具人同一室宿及然燈燭。」此是緣起,尚未制戒。

時尊者舍利子,有二求寂:一是准陀、二是羅怙羅。欲夏安居,大眾集會共分房舍。此二求寂不蒙其分情懷憂惱,乃至准陀問羅怙羅:「何故憂住?」答言:「仁具福德有大威神,化作草菴即堪止宿,我無威力其欲如何?」准陀曰:「非時見佛欲有諮問,無有是處。有淨施主,以妙香泥塗拭圊廁,可於此宿以度一宵。」遂入廁屋權時而臥。即於其夜天降大雨。去斯不遠,於地穴中有大毒蛇依止而住。水滿穴中,其蛇遂出便往廁中。如來大師得無忘心,作如是念:「若彼毒蛇螫羅怙羅者,此必當死,但有其名。又釋迦種自恃高慢便生不信,作如是語:『若羅怙羅不出家者,繼轉輪王位。今既出家無所依怙,臥於廁上被蛇所螫枉苦身亡。』」作是念已,便舒右手如像王鼻,擎取彼身安自床上,佛於是夜時行時坐以至天明。有餘苾芻往世尊所,欲申禮敬。世尊常法,若欲為諸聲聞制學處者,未至待集至不令去。時求寂羅怙羅覺已,知是佛床,即便驚起惶怖而立。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凡諸求寂、求寂女,無父無母,唯有汝等同梵行人共相慈念,此不愍護誰當見憂。是故我今聽諸苾芻、苾芻尼,與未近圓人齊二夜同宿無犯。」時六眾苾芻過二夜宿,少欲苾芻聞是語已便生嫌賤:「云何苾芻不奉佛教?」以緣白佛。佛問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人。

有二圓具:謂苾芻、苾芻尼,餘非圓具,謂求寂女等。

室有四種:一、總覆總障,如諸房舍及樓觀等,上總遍覆四壁皆遮。二、總覆多障,於其四壁少安窓戶。三、多覆總障,即四面捨,於四邊安壁中間竪柱,四簷內入或可平頭。四、多覆多障,謂三面捨,於四面捨無其一邊。若半障半覆、或多障少覆、或簷際等,並皆無犯。若有病同宿,縱過二夜亦無犯。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第四十

緣處同前。時無相苾芻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以緣白佛,乃至佛言:「眾應與彼作別諫事。若復更有如斯等類苾芻、苾芻尼,應如是作。往至其所告言:『汝莫作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說障礙法非障礙法,種種方便說是障礙法若習行者定是障礙。汝今應捨如是惡見。』如是應諫。」奉教而去,彼執不捨。佛言:「應作白四羯磨諫彼,事同大僧律,乃至作捨置羯磨。」然後堅執不捨,以緣白佛。佛集眾問種種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作是語者,謂說其事。

我知佛所說法者,謂如來、應、正等覺。法謂佛說、或聲聞說。說是彰表義。障礙法者,謂四他勝及眾教、三十三捨墮、百八十墮、乃至七滅諍法。習行之時非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

謗者,謂出非理言。

不善者,招惡異熟。

諸苾芻尼見是語時,應作別諫。若不捨者作羯磨諫,乃至結竟,廣說如前。

此中犯相,若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等。」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得惡作罪。羯磨諫時,若白時及初、二羯磨,若不捨者皆得惡作罪;若第三竟時便得墮罪。若非法等,彼無有犯。

第五攝頌曰:

 與惡見同宿、  求寂壞色衣、
 捉寶洗傍生、  惱指水同宿。

隨捨置人學處第四十一

緣處同前。時無相苾芻既得羯磨,以掌榰頰懷憂而住。六眾見問:「何故懷憂?」報言:「諸黑缽者為我作捨置羯磨,將我同為旃荼羅,不相交涉。」六眾報曰:「設與城邑、聚落及三界有情作捨置羯磨者,豈城邑等而非有耶?且勿憂惱。」便共言說、受用衣食、同室而臥。時少欲者共生嫌賤,以緣白佛,廣說乃至佛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

未為隨順法者,未作隨順懺摩之法。

不捨惡見,共為言說等者,謂作教授依止等事,於四室中同宿天明,結罪事皆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知如是語人未作隨順法,共為言論同宿等事,便得墮罪。若彼身病看侍無犯;或共同居令捨惡見,此亦無犯。

攝受惡見不捨求寂女學處第四十二

緣處同前。時六眾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時有乞食苾芻與二共住言戲掉舉,後生懊悔,便自剋責發勇勐心,斷諸煩惱證阿羅漢,獲大神通乘空往至二求寂處,具說乃至獲得通果。求寂聞已便作是念:「昔與我等共作如是如是非法之事。云何於今得增上果?以此因緣我知佛所說法,雲『習諸欲是障礙』者,此非障礙。」以事白佛,佛言:「此二求寂所言非理,應作別諫開曉。若更有此類亦如是諫:『汝某甲等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此非是障。」勿作是語謗讟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佛以種種方便說行諸欲是障礙法。汝今二人當捨惡見。』」奉佛教已往彼示語,時二求寂堅執不捨。以緣白佛。佛言:「應作白四羯磨。」廣如上說,「其苾芻尼亦應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聽!此某甲等求寂女,自起如是惡見,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此非是障。」苾芻尼與作別諫之時,彼猶惡見堅執不捨,作如是語:「此是真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作白四羯磨曉喻其事。』廣說乃至作白,報言:『眾僧與汝作白竟,汝今應捨惡見。若捨者善;若不捨者次作羯磨。』乃至初了如前令問,第二、第三了時亦如前問。」奉教作已,彼猶惡見堅執不捨,以緣白佛。佛言:「汝等應與彼求寂女作不捨惡見擯羯磨。如是應作:鳴犍集眾,一苾芻尼作白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彼某甲求寂女,自起惡見,如前廣說。僧伽為作別諫及白四羯磨曉喻之時,堅執不捨,云:「此事是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作不捨惡見擯羯磨。』竟,應告之曰:『汝等從今已去,不得更云:「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亦復不應隨苾芻尼後同一道行,如餘求寂女與大苾芻尼二夜同室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今可滅去。白如是。』同前告問。若不捨者次作羯磨,准白應為。作一番訖,還令苾芻尼向彼陳說:『眾已與汝作初羯磨訖,應捨惡見。』廣說如上,乃至第三羯磨竟,結文准作。」承佛教已,為作驅擯羯磨已,惡見不捨。鄔波難陀苾芻,供給供養言談同宿。以緣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問實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見有求寂女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求寂女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語彼求寂女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教、隨正應諫,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尼語彼求寂女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女得與苾芻尼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尼,知是被擯求寂女,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佛謂如來、應、正等覺。說者,開導義。法者,若佛說、若聲聞說。

欲是障礙者,謂是五欲。習行者,謂作其事。非是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

苾芻尼者,謂此法中人。

語彼求寂女等者,述其惡見與作別諫及與眾諫。若不捨者,應作擯羯磨,語言:「汝從今已去廣說其事,是不應作共行同宿。汝是癡人可速滅去。」

知者,或自知或從他聞。

攝受者,與作依止。饒益者,謂給衣食。同室者,四種室中與其同宿,結罪同前。

此中犯相,知是被擯求寂女,乃至同室宿者,波逸底迦。若是親族、或時帶病,若復令彼捨惡見故,雖權攝受並皆無犯。

著不壞色衣學處第四十三

緣在王舍城。時此城中有二龍王:一名祇利、二名跋寠。時影勝王即於城外林泉之所,造二神堂。每年二時至節會日,遍六大城所有諸人並皆云集。曾於一時至節會日,有南方樂者來至王城,自相謂曰:「若說大人殊勝行跡,可使眾人情生歡愛多獲財物。」詣六眾所禮足白言:「聖者為我宣說,如佛往昔為菩薩時所有勝行。」六眾問曰:「汝等問此欲何所為?」樂人告曰:「我欲修入管絃緝為歌曲。」告曰:「癡人!汝將我佛法勝事奏入絃歌。汝可即行,更不須說。」即便往詣吐罹難陀苾芻尼處,尼為具宣,始從生位終至菩提。樂人聞已咸入絃歌,廣集諸人作眾伎樂,敬信之類生希有心,皆云:「奇哉!樂人善為歌唱。」多贈錢賄有異常倫。復更思惟:「不信之人終須汲引。」即作六眾形儀行動所為之事。時不信人見皆大笑多遺珍財。六眾聞說至二神堂所,自著俗服皆為舞樂。大眾雲奔棄彼戲場,多獲衣物。樂兒嫌賤:「云何苾芻著俗白衣?」廣說乃至世尊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人。

新衣者,有二種新:一、謂體是新衣,二、謂新從他得。此中新者,謂是新衣。衣有十種,具如上說。

青者,謂青色。泥者,謂赤石。赤者,謂樹赤皮。染壞色者,謂壞其色。若不壞而受用者,得罪同前。

此中犯相,若得衣,三種色中不隨一而壞者,皆得墮罪。

捉寶學處第四十四

緣處同前。時鄔波難陀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於其中路,見諸童男以瓔珞具置在一邊而共遊戲。鄔波難陀見謂藥叉物,遂即收取。時諸童子便各競來牽其手足,咸以塵土而散擲之,廣說乃至世尊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寶及寶類,若自捉、若教人捉者,波逸底迦。」

爾時世尊從廣嚴城至室羅伐城,住逝多林。時毘舍佉鹿子母,聞佛來至欲申敬禮,著諸瓔珞週遍嚴身;稟性懷慚恥將見佛,遂脫瓔珞付其從者,禮佛聽法從座而去。時彼從者以其瓔珞置花樹下,遂忘歸家。時阿難陀見已作念:「世尊所制,由此當開。」即便收取自往白佛,佛言:「善哉!我雖未許,汝已知時。」廣說乃至世尊以此因緣,集眾讚歎持戒,告曰:「前是創製、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捨,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捨,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尼謂此法中人。

寶謂七寶。寶類者,謂諸兵器弓刀之,屬及音樂具鼓笛之流。

自捉、使人及以結罪,廣如上說。苾芻尼在寺中及以俗捨,若見寶等聽作是念:「具當收取,若有主來我當持與。」

此中犯相,若自手捉、使人捉寶物已磨治者,皆得墮罪;未磨治者,得惡作。乃至捉假瑠璃,亦惡作罪。若捉嚴身瓔珞之具,皆得墮罪。乃至麥莛結為鬘者,捉亦得惡作。若捉琵琶等諸雜樂具有絃柱者,便得墮罪;無絃惡作。乃至竹筒作一絃琴,執亦惡作。若諸蠡貝是堪吹者,捉得墮罪,不堪吹者惡作。諸鼓樂具亦然。像有舍利,執得墮罪;無舍利者惡作。若作大師想擎持者,無犯。

非時洗浴學處第四十五

緣處同前。時此城傍有三溫泉:一、王自洗浴,二、是王宮人,三、諸雜人。其王洗處苾芻亦洗,宮人浴處苾芻尼亦浴。於時六眾及十二眾苾芻尼往洗浴時便念:「試王信心厚薄。」意欲相惱,沉吟久之不時速出,王遂遣人取水別處而浴,不入溫泉。既洗浴已,往詣佛所頂禮雙足,聽聞妙法辭佛而退。時阿難陀以事白佛,佛言:「由諸苾芻為洗浴故有是過生,不應洗浴。」身不洗故體多垢膩,乞食之時俗旅見問:「將此垢膩為清淨耶?」佛言:「半月應浴。」於暑熱時不數洗故同前見問,佛言:「熱時應洗。」有苾芻病,醫人令洗,答言:「世尊不許。」佛言:「病時應洗。」或營眾作、或窣覩波,身垢不淨人見譏嫌,佛言:「作時應洗。」涉道行時來往疲極委身而臥,諸人見怪,佛言:「若道行時應洗。」乃至被風吹時身多塵坌,佛言:「風時應洗。」又觸雨時、又風雨時泥污身體,同前白佛,佛言:「若雨時、若風雨時隨意應洗。」爾時世尊讚歎持戒,乃至「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尼謂此法中人。

半月應洗浴者,謂齊十五日一度聽浴。

故違者,謂不依教行。

除餘時者,若在餘時,此則無犯。時者,春餘一月半在,謂有一月半在,當作安居(從四月一日至五月半是),及夏初一月,謂入夏一月(謂從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半是),此兩月半名極熱時。若病時者,謂有病除多洗浴不能安隱者是。作時者,謂為三寶所有作務,下至掃地大如席許,或時塗拭如牛臥處。行時者,謂行一踰膳那,或半還來者是。風時者,乃至風吹衣角搖動。雨時者,乃至兩三渧落在身上。風雨時者,謂二俱有。

此是時者,是隨聽法。結罪同前。

此中犯相,若苾芻尼,每於開限洗浴之時,常須心念口言而為守持,應云:「在某時中,我令洗浴。」若不守持者,以水洗身,水未至臍得惡作罪;水至臍者,即得墮罪。若有事緣渡水過臍,無犯。

殺傍生學處第四十六

緣在室羅伐城。時鄔陀夷因乞食至教射堂中,取箭射烏,乃至俗眾譏嫌。世尊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

故者,明非錯誤。

傍生者,謂是飛鳥,或復諸餘禽獸之數。

斷命者,謂殺其命根,釋罪同前。

此中犯相,言斷傍生命者,謂以三事:內、外及俱而興方便,斷彼命根。若苾芻尼作殺害心,乃至以一指損害傍生,因此命終者,得波逸底迦;或當時不死,後時因此死者,亦得墮罪;若後時不死者,得惡作罪。如前斷人命學處具說。

故惱苾芻尼學處第四十七

緣處同前。時十七眾親近六眾,告言:「作如是事。」答曰:「我不能作。」即便駈遣不許同住。時十七眾隨向餘處而為讀誦,難陀詣鄔波難陀處告言:「此諸小師不受我語。」答曰:「應可令彼各生惱悔廢其習讀,當如是作。」廣說惱緣,令生追悔。以緣白佛,廣說乃至問實呵責,告曰:「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故惱他苾芻尼,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

故惱者,欲令心惡作發起追悔。

少時不樂者,乃至須臾情不安隱。

以此為緣者,非餘緣事。結罪如上。

此中犯相,謂問其別事,又問律教相應。云何問其別?若苾芻尼,於他苾芻尼處,作惱亂心,往詣其所作如是言:「具壽!汝憶某王及某長者不?」答言:「彼已多時,我不記憶。」報言:「具壽!彼非多時汝不憶者,即是生年未滿二十而受圓具,更可重受者。」得墮罪。如是問言:「汝憶某時日蝕月蝕儉歲豐年?」廣說如上。云何問律教相應?如作惱心,問言:「汝先於何處所而受近圓?」答言:「某處。」報曰:「彼無大界不結界場,大眾不集便成別住,非善受近圓。汝應更受。」又問:「誰是阿遮利耶、鄔波馱耶?」答言:「彼是我二師。」報曰:「彼人破戒不合為師,汝則不名善受近圓。」又問:「汝向某處不?」答言:「去。」「若向彼處,皆是愚癡破戒之人,或鄙惡類非是善伴。汝定破戒。」作如是等語,惱亂他時,隨彼前人惱與不惱,但使聞知,皆得墮罪。又問:「具壽!汝取二師衣不?」答言:「曾取。」報言:「汝若取者,有賊心故犯他勝罪。」問言:「具壽!汝頗曾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不?」答言:「我說。」報曰:「汝若說此上人法者,犯他勝罪。」若有苾芻尼,於諸苾芻尼所,作如是問:「具壽!汝憶某王及某長者不?」答言:「我不憶。」報言:「具壽!彼已多時汝雖不憶,亦是年滿二十善受近圓。」又日月薄蝕、年歲豐儉,如上應知,是謂問其別事。如有苾芻尼詣苾芻尼所作如是問:「具壽!汝先於何處所而受近圓?」答言:「某處。」報曰:「我知某處先有大界舊結界場,汝即善受近圓。」如是問其二師,問所向處?問取師衣?答曰:「此皆無過。」又問:「具壽!汝說諸行無常、乃至涅槃寂滅?」答言:「我說。」報曰:「汝不自稱得此上人法不?」答言:「不也。」若如是者說亦無過,是謂問與律教相應。

以指擊攊他學處第四十八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以指擊攊令他致死。世尊訶責,乃至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以指擊攊他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以指擊攊者,謂是身業。結罪如上。

此中犯相,若以一指得一墮罪,乃至五指便得五罪。若以指端示其靨處,或指瘡處,此皆無犯。

水中戲學處第四十九

緣處同前。時十七眾中有最大苾芻,名鄔波離,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已,便作是念:「我始觀察,於共住同梵行者,於此眾中誰有善根?誰無善根?」觀已知有,係屬於誰?知屬於我,為作引導方便相隨,俱往阿市羅跋底河濾水添瓶。觀察水已,正念用心為洗浴事,既洗浴竟住在一邊。時十六人亦皆澡浴,既入河中乍浮乍沒、或往彼岸、或還此岸、或沿波、或泝流、或打水鼓、或擊水蛙、或為水索、或為水杵,如是等類作眾伎樂,身手掉舉共為戲笑。時勝光大王於高樓上遙見彼戲,告勝鬘夫人曰:「試當觀汝所重福田。」夫人白言:「大王!此輩少年顏容盛壯,能修梵行王不稱奇;王雖年邁未能靜息,彼水中戲亦何見責?」時鄔波離觀知王心已,告諸人曰:「可各整衣俱持水瓶共還住處。」時鄔波離以神通力,與同梵行者各昇虛空,於王樓上飛騰而過。時勝鬘夫人,俯觀其影仰視希奇,便白王曰:「王可觀此勝妙福田騰空而去。」王言:「夫人!豈有證阿羅漢者水中戲耶?」夫人答曰:「此則是王之所聞知,有未聞事王所不知。」王曰:「何謂也?」夫人曰:「心如電光須臾改易,以堅固定猶若金剛,剎那之間破無明惑,王不應怪。」王聞語已默然無答。時勝鬘夫人令使白佛:「唯願世尊而為憶念。」爾時世尊知已集眾問實,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水中戲者,並如上說,皆得墮罪。

此中犯相,作水中戲意入水中,乃至未沒已來,皆惡作罪。身若沒時,便得墮罪。乃至以指彈作聲,皆得墮罪。若瓶器盛水而戲者,亦墮罪。若羹臛椀中打作聲,得惡作罪。欲令冷者,無犯。

與男子同室宿學處第五十

緣處同前。時阿尼盧陀斷眾結惑證阿羅漢,執持衣缽遊行人間,至一聚落。此聚落中有一長者,二男一女,其女長成行不貞謹。彼二兄弟因與他競,他人告曰:「汝妹未嫁與外人私通。」聞已問妹虛實,妹即答曰:「我實清謹,世人謾說。」於後有娠,兄弟問曰:「汝言清謹,何處得斯?」妹曰:「曾有禿人強逼於我,因即有娠。」後遂生男。時人名為禿子母。是時具壽阿尼盧陀既至此村,日將欲暮求宿處所。時諸童子報言:「聖者!彼處禿子母捨必相容宿。」隨言投宿。時禿子母遂相容止,便生邪念,即於夜中欲相抱捉。於時尊者知其惡見,以神通力上昇虛空,女人見已生希有心,求哀懺謝,廣說乃至,尊者見斯過已,更不復於俗捨中宿。以事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眾讚歎持戒,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共者,兼彼也。

男子者,若丈夫、若童男謂堪行淫境。

同室宿者,室有四種,如上。釋罪同前。

此中犯相,若與男子同宿,身在中閣、男子在閣下,應拔梯令上、或門安扂鎖、或遣人看守。若異此者,乃至明相未出已來,得惡作罪;若過明相,便得墮罪。若苾芻尼在閣下、男子在中閣,或苾芻尼在中閣、男子在上閣,或復翻此,廣說如前。或苾芻尼在房、男子在簷,前唯除梯一事,餘並如前。若男子在房中、苾芻尼簷下,應外系其戶,餘如前說。若在門屋下,苾芻尼門內、男子在門前,應內安關扂,翻斯外系,餘並如前。假令共室,若有妻守護者無犯。

第六攝頌曰:

 怖藏瞋二道、  掘地四月請、
 拒教竊聽言、  默然從座起。

恐怖苾芻尼學處第五十一

緣處同前。時十七眾勤為習誦,六眾知已便於初夜反披毛毯作可畏聲。時十七眾各大驚惶,廣說乃至世尊訶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尼,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他苾芻尼者,謂此法中人。

此中犯相,若苾芻尼為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形狀,所謂諸雜色類:如燒杌樹、或復作諸鬼神等像,云:「來食汝,斷汝命根。」隨彼苾芻尼怖與不怖,而此苾芻尼得波逸底迦。若苾芻尼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聲,所謂師子虎豹及諸鬼神等聲,云:「來食汝。」餘並同前。若作可畏諸氣:所謂大、小便氣、或鬼神等氣;或作恐怖他意、作不可意觸,所謂麁鞕席薦,及諸鬼神惡觸之事,云:「來害汝。」餘並同前。或作種種可愛之色,所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天神等像,云:「此來害汝。」隨彼苾芻尼怖與不怖,得惡作罪。若作可愛聲,所謂琵琶、笙笛、天龍等聲,云:「此諸聲欲來害汝。」若作可愛氣,所謂栴檀、沆水、龍腦、欝金、天龍等香臭諸氣,欲來害汝。若作可愛觸,謂繒綵、細[疊*毛]等上妙諸觸,及天龍等觸,云:「此諸觸欲來害汝。」隨彼苾芻尼怖與不怖,皆得惡作。若欲令前人生厭離心,為說捺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所有苦樂之事令發怖心者,此皆無犯。

藏他苾芻尼等衣缽學處第五十二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捨而食,六眾與十七眾在後徐行至一池所。六眾即告十七眾曰:「未須急去,且共入池徐徐澡浴。」既入池已告十七眾曰:「共汝俱沒,誰後出頭?」十七既後,六眾疾出,取彼衣裳藏草叢下,廣說乃至世尊呵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者,波逸底迦。」

復是世尊制學處已,時有苾芻寄餘苾芻衣,彼苾芻但藏自衣不藏他衣。時有賊至,盜他衣去,其寄苾芻因此廢闕,佛言:「除時因緣,藏者無犯。前是創製、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苾芻等五眾,並此法中人。衣有七種,腰絛有三,及所餘物,並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自藏他苾芻尼等衣缽資具、若教人藏,咸得墮罪。除餘緣故者,謂八難等,並皆無犯。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尼學處第五十三

緣在王舍城。時具壽實力子住鷲峯山,於積石池邊經行遊履。時嗢缽羅苾芻尼,遙見尊者來申禮敬。彼苾芻尼剃髮未久,低頭禮拜欲起之時,頭戴實力子大衣而起,乃至支地。二苾芻見斯事已,遂還住處告諸苾芻曰:「諸具壽!欲令我等於何人處生信仰心?而我自見實力子,共嗢缽羅苾芻尼身相摩觸。」廣說其事乃至佛令究問,答言:「我有瞋恨忿恚之心故作是說。」世尊呵責,告言:「我觀十利,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知彼苾芻尼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瞋恚者,謂懷忿恨。

清淨苾芻尼者,謂此法中人。

無根者,謂無三根:見、聞、疑事。餘如上說。

此中犯相,謂知清淨人,以無根法謗,十事成犯、五事無犯,事同上說。

與男子同道行學處第五十四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一織師,稟性麁獷難為共住,娶妻苦楚鎮無樂意,出外見有苾芻往室羅伐城,即與相隨尋路而去。是時織師尋蹤急逐,見一苾芻共婦隨路。織師遙見,待至一村,喚諸相識共打苾芻,幾將至死,廣說乃至世尊讚歎持戒,告言:「我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道行,更無女人,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餘義如上。男子者,謂堪行淫境。

更無女人者,但有二人。道謂曠遠路。

此中犯相,若與男子於逈遠路相隨而去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舍,如是至七,若未滿得惡作,若滿得墮罪。若於其處,他遣男子為引導者,或迷於道路男子來為指授者,此皆無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