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講

這一次我們停課停得相當久,從來沒停到這麼久。許多的事物,什麼事物呢?阻礙咱們講法華經。本來昨天該講的,它又停電,這是無緣無故的事。講久了好像忘了,為什麼?大家聽聽這段經文,給女眾授記,龍女成佛,不可思議,連阿羅漢都不信,連大菩薩都不信;但是只有法華經。為什麼?經常我們女道友說,「女人就是業障重」。誰規定的?法華經可不是這樣講的。舍利弗,大阿羅漢,佛的上首弟子,他對女眾非常輕視的。看他對龍女這段談話,大家就知道了很輕視的。為什麼?我們這都是女眾道友,佛制戒,你們都比男眾多一百條。戒律上,你們要三百四十八,男眾就二百五,這是事實。所以龍女說他很快就成佛,舍利弗說,你這說的什麼話,不可能!給他否認了。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不可能!為什麼難信呢?「女身垢穢」。女身業障重,不是法器。不要說成佛了,連法器都不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你知道不知道「佛道懸曠」,懸是懸遠,曠劫難遇。成佛是經過無量劫,不是那麼容易,勤苦積行,還得些六度,然後乃成。所以舍利弗對龍女說,你成不了佛。你連作梵天王都不可能。女身有五障,不得作梵天王;不得作帝釋,就是忉利天宮的玉皇大帝,連作魔王都不可以;轉輪聖王,人間的國王,不可以;不能成佛,佛身。這是女身五不能。女身五不能,就是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你說你很快就成佛,不可信。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舍利弗駁斥龍女之後,龍女就拿了一個寶珠。這個寶珠不是一般的,價值好大呢?價值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舍利弗說龍女不可能成佛,龍女就拿一個寶珠獻給佛,「持以上佛」,供養佛。佛就很快接受他的供養。但是龍女沒答覆舍利弗,不給舍利弗說,謂智積菩薩說。「尊者舍利弗言」,龍女跟智積菩薩,乃至於舍利弗,他倆瞧不起女人,他倆說成不到佛。龍女就跟他倆說了,你們看見沒有,我供養佛寶珠,佛接受了,快不快?這個時間很短,很快。「是事疾不」,就是這個意思。「答言,甚疾」,不錯,你供養佛寶珠,佛接受,這個中間沒耽誤什麼時間,是很快的。「女言」,就是龍女說了。「以汝神力」,以你們倆的神力來看看我成佛,比這還快。以你的神力觀察,觀我成佛,「復速於此」,比我供佛寶珠還快,馬上就成了。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對智積菩薩、舍利弗說完之後,馬上就成佛了。但是得有個過程,得先轉男身。還是不錯的,女身要成佛,先變成男子。具足菩薩道,行菩薩行。從娑婆世界往南方,沒說距離好遠,當然很遠了,無垢世界。不是娑婆世界。同時坐的是寶蓮華座,成佛了,成等正覺。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在胎經裡面說,魔、梵天、釋女都不捨身不受身,現身得成佛。胎經裡面說,就是魔女、梵女、釋女一切女人身,就是以女人身成佛,現身成佛。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說法性沒有男女,法性是平等平等的,法性沒是非,法性也沒有凡夫、聖人。法性是一個,沒男女相,沒有賢聖相,沒有什麼梵王、天王、龍王,一切相都沒有,就是在你一心。這咱們華嚴經講得很多了,不再講了。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就在龍女成佛之後,在這個娑婆世界,「爾時娑婆世界」,就是現在龍女沒有變化到成佛之前的這個世界,就是共同的在這法會當中,有菩薩,有聲聞,有天龍八部,也有人與非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法會當中,都看見了。看見什麼了呢?龍女成佛。這個世界離龍女那個無垢世界很遠了,假佛的神力,大家都見到了,見到龍女在無垢世界給一切眾生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這是假佛的神力,看見龍女在無垢世界成佛,向無垢世界敬禮龍女。「無量眾生,聞法解悟」,看見這種情景,在這娑婆世界很多眾生開了悟了。這就是示佛知見之後,悟佛知見、成佛知見了。龍女就是示佛知見,此土眾生開了佛之知見,悟佛知見,得不退轉。不退轉就是位不退,成了菩薩道。「無量眾生,得受道記」,這些眾生佛都給他們授記將來成佛。

我們上面講的就這麼一段,龍女成佛這一段,由於這個問題,我們心應當平等平等。我們人人有差別,有男女相,在佛性上沒有男女相。梵王、帝釋天王、人間人王,這是差別分別相。業盡還源,還源了法性為一體故。因此就勸一切眾生要受持法華經,因為法華經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得授記,用龍女即身作證。因為華嚴家跟法華家,就是四教、五教互相爭論,你說你的經最圓滿,我說我的經最圓滿;人我知見,經沒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過那麼長時間,五十三個善知識,還沒說他到哪個世界成佛。龍女沒有,才八歲,他比善財童子小多了,馬上就到無垢世界成佛了。因此來爭哪個最圓滿、哪個最殊勝,而龍女比善財還殊勝。法無定法,因為這個是顯示法性平等,因此勸你受持法華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說此法華經的功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功德無量的,能夠即身成佛,以龍女來作證,那就應該受持此法華經。咱們前頭講了,佛講法華經時候是四十年之後,說法四十年之後爾後說的法華經。為什麼久不說呢?難信故。你一念法華經就開佛知見了,佛示給你佛之知見,佛都給你們授記了,凡是受持法華經的、讀誦法華經的都能成佛。這是佛的總的授記。但是得有見到法華經、得讀到法華經,所以這些大菩薩就發願了,發願護持法華經,讓後世的眾生都能聞到法華經、都能讀誦法華經。那得有人宣傳,沒人宣傳法華經,沒人知道。

所以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還有他們的二萬菩薩眷屬,他們在佛前發誓。發什麼誓呢?弘揚法華經。佛,你不要擔憂、不要有顧慮,我們在佛滅之後,我們自己奉持、自己讀誦,奉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讓後來的惡世眾生都能增長善根。本來後世的眾生善根少,增上慢,貪利養,對於解脫道遠離。這些眾生是難可教化的,但是我們遵受佛的教導,我們起大忍力忍受這些困苦,弘揚經的不容易。我們堅持要弘揚、讀誦、持說、書寫,乃至於不惜自己的身命要護持法華經。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這在一切阿羅漢當中的,佛給他們授記成佛了,他轉小向大了,「得受記者」。他們得到利益了,得到法益了,所以他們也向佛表白。「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我們也發願、發大誓,「於異國土廣說此經」,那不是此國土了,到其他國土去宣揚此法華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這又一批了。有學,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叫有學位,初地、二地、三地。這個有學地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無學位,證得阿羅漢果了。一共合起來,有學無學的有八千人,他們是得佛授記的,得到授記了。他們也從座起,向佛發誓表白弘揚法華經,「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為什麼不在娑婆世界,到別的國家去,什麼原因?說明了,娑婆世界人多弊惡。娑婆世界人毛病太多了,又增上慢的心,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不能信受法華經,功德又沒有,功德淺;瞋恨心又重,諂曲,心不質直。諂曲,彎曲的。心是彎曲的,那心不實。所以不在這個世界說,到他世界宣說去。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欲汝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沒成四聖的,與學、無學,證得阿羅漢果的和沒證得阿羅漢果的,與這些比丘尼一共有六千人俱。佛的姨母,在印度那時候古來的風俗,一個國王要娶很多女人,不是一個。這個姨母是說的摩耶夫人的妹妹,佛就稱為姨母,生母是摩耶夫人。那個時候風俗習慣,有個善覺釋種大財長者,他生了八個女兒,這八個女兒就嫁給淨飯王他們兄弟四個人,兩個人嫁一個男人,各拿二女。淨飯王拿了摩訶波闍波提跟摩耶夫人兩個。摩耶夫人死了,生了佛七天就命終了,釋迦牟尼佛就是他姨母養大的,摩訶波闍波提把他養大的,這樣成為姨母。姨母后來也隨佛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他成了阿羅漢了,證得聖果了。他帶他的眷屬六千人。

他看著佛給這些都授記,他們也羨慕,他從座上起來,合掌向佛,觀看佛說佛怎麼不給我授記?沒明說,他就望著佛。佛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佛就告訴他,憍曇彌,為什麼你不高興?「憂色而視如來」,心裡懷著有憂來看佛。你的心裡想我沒給你授記,沒有提你的名字,「將謂我不說汝名」,你認為我沒有說到你的名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問號。你認為我沒給你授記?「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我前頭是總說的,沒有分別說。你現在也想知道授個記,那我就給你說吧!就是也給他授記。「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這個數字很大,六萬八千億佛。在六萬八千億佛法當中,你是大法師。憍曇彌在這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宣揚佛法。還有你這些有學的弟子,六千學無學比丘尼,跟你一樣,也經過這麼長時間,為大法師。將來他們就漸漸具足菩薩道了,菩薩道圓滿了,當得作佛,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

憍曇彌,你成佛時候是一切眾生歡喜的、喜見的,還有你的弟子六千菩薩,就叫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他們都得到授記了,轉次授記,一位一位的都成佛。六千菩薩也是你這個名號,一切眾生喜見佛,轉次授記,都能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給他姨媽,跟他姨媽所有的眷屬,有學無學的那些比丘尼都得到受記。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夫人,得這樣稱號;「作是念」,他心裡在想;「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給姨媽都授記了,那些六千比丘尼都授記了,怎麼沒說到我?他並沒說話,他心裡這樣想。佛就知道了,意思說你別著急,現在就輪到你了,就這樣意思。佛就告訴耶輸陀羅,「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你成佛那國,於善國中當得作佛,佛的名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在善國中當得作佛,叫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也是具足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且佛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羅睺羅的媽媽及摩訶波闍波提高興了,「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就是他的姨媽,他的夫人,乃至於他的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我們無所求了,都得了授記成佛了,就是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就是到無量世界宣說妙法蓮華經,就是法華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這些比丘尼都授記了,旁邊還有很多大菩薩,佛沒有一一授記。「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就是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這些菩薩都是一生成佛的。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得不退轉。同時這些菩薩都是轉不退法輪的,得總持法,得了陀羅尼。「即從座起」,從他們的座位向佛,「一心合掌,而作是念」,念就是沒說話,心裡想。「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此經世尊沒有囑託我們,世尊沒告訴我們、沒囑託我們、沒叫我們弘揚法華經,我們也當宣法華經。「當如佛教」,就像佛教導一樣,宣說斯法。就是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也是在會中發願弘揚法華經。「復作是念」,心裡想,又想。「佛今默然不見告敕」,佛並沒有告訴我們,也沒敕令我們。「我當云何」,我們這些大菩薩如何?那些阿羅漢都發心來弘揚法華經,我們也應當弘揚。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佛沒囑託,也沒提名,他們都自己發願做師子吼。吼什麼?發願弘揚法華經。「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在世尊你滅度之後,我們就往返十方世界。周旋,就是不止一次,旋回的。能令眾生書寫此經,能令眾生受持此經,能令眾生讀誦此經,還得懂得它的道理。我們都解說法華經的義,教他們如法修行,正確的憶念法華經,想到佛的威力。希望佛你守護我們,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世尊,你不要以未來的眾生為憂慮。我們在佛滅度後,就在惡世恐怖當中,我們當廣說法華經。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沒有智慧,你跟他弘揚法華經,他還罵你、還侮辱你,或者刀杖加著你,我們都能忍受。遇到這種的反對我們弘揚法華經,我們也能忍受,照樣的弘揚法華經。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惡世中比丘」,那個末法的惡世中出家人比丘。「邪智心諂曲」,沒有正知正見,心不質直。未得謂得,沒有成道說成道了,沒有了生死,說了生死了,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阿練若就是寂靜處。又翻無事,不惹世事。又叫頭陀,又叫抖擻,行頭陀行的人,抖擻精神行道的,在空閑的地點。「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對世間輕視的,自認為很高尚。另有一批人,「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給白衣說法有利養,給比丘、比丘尼說法沒有利養。願意給居士說法,為啥?有供養。咱們說有紅包,你給那出家人說法沒紅包的。含義就是這個意思。給世間人說法,得到世間恭敬。「如六通羅漢」,阿羅漢都證得六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宿命通、漏盡通,這是六通境界相的。這些人心裡懷著恶心,常念的是世間世俗事。在山裡頭修行,阿練若是假的,假名阿練若,不是真正修道者。「好出我等過」,這些個假和尚專門破壞真和尚。因為真的破壞了才能顯出他來,讓世間人真假難辨。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真正的比丘,好比丘,說是貪供養,說他們說的都不是真實。這是那些貪著利養的阿練若,假和尚說真和尚。形容就這個意思。「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也假法華經的名義,說是說法華經,那是欺騙世間人的。但是他是為求名聞利養的。「分別於是經」,把這法華經分別了很多名相。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人?真有,還不少,他把法華經講的全是他身上的,跟那個道教說的一樣的,把法華經給解釋的邪見、邪解說,這是外道的論議。自作此經典,誆惑世間人,自己編了一部法華經來欺騙世間人。這些人是求名聞的、求利養的。「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假的毀滅真的,就是這個含義。「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就是外道譭謗正道。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知。濁惡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這些大菩薩發願說我們在末世時候,弘揚法華經的時候,是有障礙的。什麼障礙呢?那些假的,不是真的,假的阿練若,業障重的人,他來譭謗我們,我們都能忍受。他們自己又做了一部法華經,這個咱們不講它了,就是把法華經很多的名詞事相,他編了一套,都往他身上編。乃至於說真正發心的這些菩薩,行菩薩道的,譭謗他們。把正見說成邪見,說外道議論。我們為了敬佛,忍受是諸惡。譭謗我們這些惡的言語,我們都忍受。「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對他們謗毀忍受了,不理睬。在五濁惡世的時候,就是咱們現在,濁劫就是五濁惡劫。在這個惡世的當中,恐怖的事太多了。這些人,「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譭謗菩薩。我等因為敬信佛,當著忍辱鎧。忍受了,穿著忍辱鎧抵禦他們。「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在末法弘揚法華經,要有很多苦難障礙的事,我們都能忍受。「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把法華經看得比我身命還重。

「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在未來的末法當中,護持佛所囑託的。「世尊自當知」,佛,你是一切智人,你都明白到五濁惡世那些惡比丘,他不知道佛的方便善巧,是隨眾生的機而說一切法。「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把真正的比丘,真正弘揚法華經的,都把他擯出很遠。「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把我們驅逐塔寺之外。這些惡事我們都能忍受,「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這一段是說大菩薩到末世的時候,弘揚法華經,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不但不信,還要譭謗你。這些我們能忍受,弘揚法華經。這一段是最後大菩薩他們發的願,勸你受持法華經。當你受持法華經的時候,遇到很多的災難,就是上頭所念這段文,都能忍受。這是勸持品。在你受持法華經的時候,可能有些個災難。若遇到這些災難,你怎麼辦?忍耐、受持。另外說明凡是能受持讀誦法華經的,都是那些大菩薩受佛囑託的,都是那些受戒的大阿羅漢,他來弘揚法華經的。

法華經品類一共二十八卷,有很多的類,每一類每一類的情況不同。現在我們講安樂行品第十四,法華經的一半了。按卷數說是一半了。什麼叫安樂行呢?或者按事說,按這個法門說,按這段經文的文義說,來解釋這個安樂行。按事來說,沒任何危險,平安即是福。那就是安。心裡什麼煩惱都沒有,一天總是法喜充滿,這叫樂。安、樂。行,就是做。行是運動義,做。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都是愉愉快快的。弘揚經的時候要口裡說,口業之行。你心要安,沒有憂愁,沒有顧慮,是心安。身,不遇到任何災害,沒有災害惱亂,無病無惱,身口意三業都安樂。這按事來說。

我們講法華經是講理,安是大定不動,安是定,樂是無受,無受最快樂,什麼都不受。咱們一些苦樂因受而引起的,五蘊當中的受蘊,不論你苦受樂受,樂受完了又變成苦。凡是有受,都不安樂。無受,理上,無受想行識,那就真正無受。身安,一切眾生的惱害,因為你修忍辱波羅蜜就安了,不受眾生惱害。安住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都無有,心安了。這叫身安。這就進入法身,法身不受任何惱害,任何惱害惱害不到法身。這是理,這是理安。

學佛,入了如來的解脫境界,快樂!入了佛的境界,還不快樂嗎?沒入佛境界,心得解脫。學了佛的,以佛的觀想來觀想自己,這是心樂了。身樂了,心樂了。經常地坐如來座,以般若行為行,行近般若,就是智慧行,最安樂了。坐如來座,行如來行,還有比這安樂的嗎?都成就佛了。我們學佛的人一切以佛的心為心,以佛所教我們做的事業為事業,就是修行,一切都在安樂之中。現在法華經的安樂行,就法華經安樂行解釋,安就是不動,不動就安了。樂就是無受,無受最快樂。行,虛空當中沒有行,觀一切法皆空,行無所行。這樣的安樂行。你在六道生死當中都在動,不動就入了涅槃了,這就安了,安樂不動了,這樣就能得大安樂。

不過在四教家講安樂行,止,止是定,一切行無行,身口意三業,柔柔和和善善順順,寂靜的,這是止。單講觀,這個觀就是實相般若。咱們讀心經,第一個字是觀,觀自在!誰觀誰自在,那得有實相智慧。這種觀,觀實相的。經常的一清早晨,你上殿也好,你一早恢復知覺了,你要注意,觀照!用你的心,就像鏡子,照你一天的行動。這個不像照相機,照相機照的相。咱們那個心照的,照你那個心一舉一動。早晨你一清醒,一恢復知覺的時候,你一個就用照。照!就是觀照我今天我這心都幹些什麼事。千萬莫離開照。這個照不是用這個眼睛去照,看什麼事物。心裡頭,照著你自己的心裡所有的念頭。我們以前就靠光照,光來照,那個是分別的。這個從你心裡所起的照,就是觀性,照!照你一天所作所為。

到晚上總結一下吧!看看你今天一天想的都是些什麼?還不要發之現行,發之現行就晚了。剛你起念的時候,能夠止心不起,這用觀的功夫止住它不起。同時照你的行為,一起念就發諸於行為,是利人的?是利己的?利人的就是慈悲,慈悲喜捨!這一切經論上四無量心,這是最好的。我們經常說四弘誓願,就是慈悲喜捨。你心裡想的就是幫助別人,所謂度眾生,你幫助別人就度一切眾生。那你心裡想的,你照你這個心沒離開幫助別人,從沒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了,就錯了。照的意思,就是照著它不要離開慈悲喜捨。當然照的時候就夾有思惟了,決沒有為自己求安樂,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大安樂,安樂行!安樂行是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講的安樂行,是讓我們照了我們的心,來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安樂,這就是我行的。我的行是慈悲喜捨,讓一切眾生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法玊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文殊菩薩讚歎這些大菩薩,對佛說這些大菩薩甚難、希有。什麼甚難?什麼希有?順佛,隨順佛,恭敬佛,這個甚難、希有。以什麼表達來順佛、恭敬佛?他發了大誓願。在咱們看來,勸勸別人念法華經,或是我自己念念法華經。這才就是大誓願了,這是真正誓願了,所以文殊菩薩讚歎說這個就是希有。而且在後世的惡世,那個時代的時間不是好世,是惡世,不善順的,在那個時候來宣傳護持讀說是法華經。就是在惡世弘揚法華經,這甚難了、甚希有了。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世尊,若是發菩提心的、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在末法惡世之中,能弘揚是法華經,解釋是法華經,宣揚法華經的修行方法,那很難得了。所以向佛這樣讚歎。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佛就答覆文殊師利菩薩說,「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發大心的,發菩提心的大菩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在末法的惡世時代,想說這個法華經的人,應當安住四法。佛就囑託誰要說法華經,就要安住四法。哪四法呢?自己先做,以身作則,自己行安樂行。都表現在什麼?口裡說的,口業當中說的是安樂行;身上所行的,身體所做的,安樂行;心裡所想的,安樂行。要發大願,發什麼大願呢?誓願弘揚法華經,講解法華經的安樂,講解法華經的修行。那就表現在你身口意,身體所做的是安樂行,口裡所說的是安樂行,心裡所想的是安樂行,發大誓願讓一切眾生都能做到安樂行。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安住四法的第一法,就是演說。沒有宣揚,眾生怎麼能知道呢?第一個菩薩的行處,你自己做的,得給眾生做表率,你所親近的給眾生作為親近處,給眾生作為行的表率,給眾生說,演說是經。這就是菩薩行處。佛跟文殊師利菩薩說,若在後世宣揚是法華經,當安住四法。第一個,能給眾生演說是經。安樂行!這就是菩薩行處。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同時佛又再進一步解釋,「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怎麼講?什麼是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忍辱就是安樂,忍辱就是修行。要柔和善順,而不卒暴。我們出家人,不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就是你的態度,給人說話,給人家做接觸什麼事,柔和的,輕言細語,不要粗暴,或是大聲語氣,像打架一樣的,那給人家印象就不好。明明是個好事,人家看你那個樣子,不願跟你談了。這是柔和、善順、忍辱。住在忍辱地,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柔和善順,絕不粗暴。遇到任何的事,不驚。在家人,讀書人,古來說,泰山崩於前而不驚。泰山在他面前一下子爆炸了,倒了!或者遇上大地震,在地震來時,把人都嚇得不得了。你在地震來時沒事。聽到好大的聲音,你像沒事一樣的,不驚不怕。心不驚。

「又復於法無所行」,法就是種種境界相,你不驚不詫。不論遇到什麼境界相,你都不詫,像沒那麼回事一樣的。這就住忍辱地了。怎麼能做到呢?「而觀諸法如實相」。實相是真空,本來沒有一切法,用不著去分別。你觀實相用不著去分別,這就是菩薩摩訶薩行處。但是你最初開始是做不到的。行久了,習慣了,這就近於理性;近理了,就是近行處,處處都合乎理。開闊講,就是空假中三觀,空諦、中諦、俗諦,這是三觀三諦。這就是忍辱地,這就是菩薩的行處。遇到任什麼事,降伏你這個心,把心先降伏,很柔和,很善順。知道一切境界相沒有,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因此說諸法無生,這個忍,忍諸法無生。一般說叫無生忍。

我們經常為什麼習定?我們經常練習打坐?就是忍。外相,什麼相,不理它,就叫寂滅忍,都寂靜下來,不躁動,不粗暴。有人跟你說話,做什麼事,又跳,又扳,聲音又大,你給他安然處之,就是不理他,盡他跳吧!他跳跳沒勁了,他就不跳了。假使你跟他對吼對鬧,他愈跳愈有勁,安然忍。有人跟你大聲說話,像我現在聾了,我聽不見,愈大聲,我愈聽不見。沒聽見,他白說。他罵我也好,說什麼也好,我聽不見。聽不見有什麼好處呢?人家送你個禮物,你不接受,那他就拿回去了。如果有人罵你,你聽不見,他自己又罵回去了,收回去了。他罵的是你,你不接受,他不是就拿回去了嗎?你經常這樣觀想,那你就得安樂了,這叫安樂行。人家非禮相加,惱害你的時候,你給他個不接受。說打到身上是痛,也不接受,這個不容易了。說話還容易,打到你身上,你說我不接受;不接受,還是痛。但是不對打,不跟他對打。這叫忍。關於這個問題還多,今天我們就講到這,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