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講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形容這個大長者的火宅,那是比喻,佛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一個安樂的地點;不安就是火宅充滿了,如是火宅充滿了苦難。這個我們大家都可以理解,現在我們所處在末法,這都是佛在世三千年之後的事了,你感覺這個世界現在是不是像火宅?那個時候還沒有原子武器,現在一個原子武器能死多少萬人,很可怖畏的。除了這一種,還有很多苦難充滿其中,常有生老病死苦這種憂患,這個我們都感覺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要想脫離這苦難,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吧!沒這個苦難。但是那不是我們一般所能去得到的,你得修行。你怎麼認識這個現在當時的,乃至於過去、未來的,這是指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現在是人間,天上比我們好一點,但是他還流轉生死,時而天上、時而人間、時而地獄不定的,都在火宅之中。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唯佛一人離火宅,拿大長者配合諸子來說的。如來是離開三界了,離開這個火宅了,住的地方在定慧之中,這叫閑居。這個林野不是現在咱們這個林野,比方的意思,安處林野,安處沒有災害的地點。就像形容著淨土,佛住的是常寂光淨土,在淨土當中說唯有佛能居到淨土,唯佛一人居淨土,那個是指常寂光淨土說的。真正一點災難的沒有,只有常寂光淨土。現在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我有」,佛的口氣,三界都是我的,那三界之中眾生都是我的子,但是這個地方這麼不好。這個地方不好,我要救護他們。誰能救護他們呢?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眾生執著貪著不捨,但是救度的人不多,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佛說只有我才能救護我這些諸子,就像大長者一樣的,拿大長者來形容。我雖然救度他們,但是他不信受,我也就度不了。「於諸欲染,貪著深故」,在這五欲境界染得太深了不能出離。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因此沒有辦法,我才以方便為說三乘。在救度這些眾生的方式方法當中,不能為說佛一乘,只能夠假方便善巧,令諸眾生讓他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苦難,給那們開示演說怎麼樣離開這苦難,就是出世間道。受教育者,形容他的諸子,若他心肯受教育決定了,能夠得到三明六通。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個漏盡可不是真正漏盡,這是二乘人阿羅漢,演方便道,說的是二乘法,讓他能得到三明六通。這是不究竟的三乘法。有的能得到阿羅漢果的,有的得到緣覺的,有的得到菩薩,三乘法。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汝舍利弗」,佛就跟舍利弗說。「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這是方便,為了眾生的究竟,假這個長者火宅比喻。「說一佛乘」,說一乘法。乘者是運載的意思,能夠乘這一乘把你運載到不生不死,純樂,沒有苦。「乘此寶車,直至道場」。道場是行道之場、說道之場,這個是證道之場,直至成到佛果。因為以這種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因此唯說一乘法。但是唯說一乘法人家不信,所以佛就假以方便。所以佛出世說法四十年,都說的方便道。說法華經的時候,已經四十年了,佛才開始演說法華經。這是真實的,都能夠成佛。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佛說你們這些受我教化的弟子,我都把你們看成是我的兒子。「皆是吾子,我則是父」,配合前頭的比喻,我是長者,這火宅之中所有受苦受難的都是我的兒子。這是形容詞。「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你們若能信我的話,信了佛的話就能成佛道。若能信我的話,皆當成得佛道。成佛道,就是一乘法。現在要演說的法華經,這是一乘法。這個法是非常微妙、清淨第一,在世間上沒有超出此法的。這是佛所悅可的,佛所讚歎的。我既然如是讚歎,一切眾生皆應稱讚,所有的眾生都應讚歎此法。此法是什麼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一切眾生都能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此法。假使一切眾生能夠接受、歡喜、領納、供養、禮拜,無量億千,諸力解脫。但是要經過很長時間,無量億劫,能夠得佛的神力,能夠得解脫自在,能夠得到禪定智慧。除此之外,佛還有餘法,也是方便善巧引入一乘之法,餘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入佛道。
「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離開苦得樂了,都得到智慧了,都得到解脫了,那你遊戲吧!就像那些諸子在火宅中出來,得了三車,再不受苦難了。這個時候聞到佛所教授的法,有的得到菩薩乘,有的得到聲聞乘。菩薩乘就是大白牛車,三車就是前頭形容羊車、鹿車、牛車,都能夠達到佛的道場。這個道場作為選佛場,都能夠成佛。「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在十方去求法的話,「十方諦求」就是求諦,到十方去找真理。求什麼呢?求諦。諦是什麼?真理,就是一佛乘。除此一是實,餘二則非真,更沒有餘乘;除佛的方便善巧。善巧不是究竟的,佛所說的三乘那是善巧,不是真實。讓我們一切眾生都審實而求,這是唯一無二的。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說到這,佛又告訴舍利弗,「汝諸人等」,我把你們怎麼樣看的?把你們當成我的兒子,「皆是吾子,我則是父」。跟前頭那個比喻大長者是佛,火宅中受苦難的那些是他的兒子。但是在火宅中他的兒子不知道受苦難,他一再跟他們說火宅無安。現在我們一切眾生在三界當中,他並不認為苦難。他求出離嗎?不求出離,形容一切眾生在苦難當中而不知道是苦難。於是佛就教導,經無量劫,時間很長的,一切眾生都被苦難所燒,佛都在救拔,讓一切眾生出三界。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我以前也是許可的,說你們現在都得到滅度了,都了生死了。佛在這四十年當中示現的,都說的方便二乘法。到現在四十年之後才開權顯實,才跟我們說你們以前證得的那個不究竟,不是真正出離。我以前所說的那些滅度不是真實的,但是能了生死,而實際達不到成佛,而實不是真正的滅度。「今所應作,唯佛智慧」,現在我才跟你們說的是真實法,唯是一乘,是佛的智慧,不說二乘了。若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於是眾中」,在這個現時的法會當中,學法華經的當中,能夠一心聽,真誠的信仰。聽什麼?諸佛實法。唯此一是實,餘二則非真,現在四十年開權顯實了。這裡所化的沒有其他乘的眾生,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深著愛慾。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過去那個小智小慧的人,他執著愛慾。二乘人雖然斷了愛慾,他還執法。執法也是愛慾,愛慾法,深著愛慾,就是不能信受一乘法。小智慧有障礙,不能信受一乘法,所以以前就方便道,不是圓實之法,給他們說苦諦,讓他們認得苦,說於苦諦。這是三乘救度眾生最小最小的方便善巧,以苦諦為初門。諦是理,只是講苦的道理,為什麼要受苦,就叫苦諦。但是說這小法的時候,眾生心裡很歡喜,他認為未曾有,從來沒聞過這法,他不知道這是受苦。像咱們看吃喝玩樂,只有我們信佛的人,佛說這是苦。他在吃喝玩樂的時候,他認為是苦嗎?他並沒認為是苦。搞貪瞋癡,他不認為苦,他認為是正當的。吃喝玩樂,其實那是苦,只有佛才給他說明了。但是眾生把佛說的小乘法,三乘最小的當成是真實的,眾生心歡喜,也認為未曾有。
佛說的苦諦是不錯,是講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受苦?這是世間因果,說的是因果法,苦集滅道。在說小乘法的時候也是真實的,沒有小怎麼能向大呢?小的當時蘊含著有出離義,從小向大,真正出離。小乘法是初步出離。因為眾生不知道是苦,經常在苦難當中。生老病死誰都知道是苦,在病的時候才知道病是苦。為什麼生病?找找病的原因。病從口入,人吃五穀雜糧一定要生病。但是這是果,因呢?不知道了。所以佛講的是因,要知道一切苦的根本。先斷因,因斷了,苦果就沒有了。但是眾生深執著苦因,苦果上他怕了,在因上他不怕。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等他受苦的時候,他知道了。沒受苦,他不知道。在苦果上知道了,那你別造因了,但是還造因。我們人人都知道生老病死,但是不想個防老的方法。為什麼老了很苦?因為年輕時候保養一下,別享樂享過頭了。享過頭了,老了就不行了,那苦就多了。所以要知道苦因。斷因,苦果就沒有了。
佛以前說的這個法,小乘法是這個含義,讓他捨因不受苦了。捨苦的因,不受苦果。但是知道苦的因不捨,那苦果當然要受。這苦果是怎麼來的?貪慾為本。你把貪慾斷了,苦就沒有依靠了,那就止苦了。苦就沒所依止,就止苦了,就把苦都滅盡了。知苦斷集,就是滅集的因。慕滅修道,四諦的第三諦,明白了,明白什麼?把苦諦滅了。怎麼滅?修道,修道斷苦。修什麼道?滅,滅苦,修行於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道者,就是你的行為。你不貪著五欲,就證得離欲的果。離開這些苦,得到理。明白苦的道理了,斷了苦,在苦上就解脫了。把虛妄的、假的離開就解脫了,不為苦所纏縛。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道成了就解脫了。把這虛妄的快樂,那不是快樂,那是苦的因,你知道了把它離開,離開解脫了,苦就束縛你不到了,不為苦所束縛。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佛只是說這一種法,不是一切解脫。若真正解脫了,一切無作。無作,不作因,一切因不作,一切果都沒有,那真正解脫了。一切法你不執著,無相。無作、無相,為什麼無作無相?空的,證空理。初步證得空理,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假相。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因果宛然。你造的罪,作的那個因,你還得受。我斷了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成了!成了一半,還有生滅的細惑你沒斷,細微的生死念念,前念是生,後念是死,念念的生死。把念也斷了,那才是無上道。
佛跟舍利弗說,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們到半截就完了,是讓你們成佛的。不是你們證得阿羅漢果,這個解脫不是究竟的,有階層的。佛跟舍利弗說我為法王,我得法自在,在法自在。王者是自在義,於法自在。一切法無執著,無作、無相、無願,一切都沒有,這是真正空理,這是大乘教義。安隱眾生,是為了這個出現於世間的。你那個根沒斷,什麼根沒斷?小乘有苦集滅道,大乘也有苦集滅道,那是根。所以說大乘法,佛的本心本意是讓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現在你只是分段生死,不是大般涅槃。因為你還未得到一切解脫,還不能成為本心。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如來說這無上的法音,為什麼不說,給他說世間的法音?因為那時候眾生不能承受。所以佛跟舍利佛說,說方便法,不說一乘法。說與不說什麼緣因?還是為了利益世間。經沒成熟,所以不說。一說,五千退席。沒這五千人才說。那五千人還在場,佛還是不說,說了他不信,生譭謗。佛向舍利弗解釋,為什麼四十多年沒說?緣不成熟,這裡頭因很雜。現在要說了,雜因沒有了,不聽的已經走了。這是說、不說的緣因。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
現在法會當中,我要說了都能夠頂戴、都能夠隨喜。雖然是我說了你們沒成佛,你也再不退轉了,「當知是人,阿鞞跋致」。大家讀阿彌陀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不管他成沒成,位不退了,到極樂世界不再流轉生死了。阿鞞跋致,這個大家知道吧?「若有信受,此經法者」,以前的都不說了,現在佛對舍利弗說,若有人能夠信此法華經,不但信,還能受。信是心裡頭信仰了,爾後還不捨,照著法華經上的義理去領受。信是一回事,受又是一回事。信受合起來,不但信受,還能受持。此經法者,就是此法華經。這個人見過去佛。他能夠聞到法華經,而且信受的,過去一定見過佛。含義說就是見到我,法華經說見到我釋迦牟尼。因為舍利弗過去跟佛無量無量生,這千二百個人都是佛無量無億生教化的,所以能恭敬供養聞是法者都能信,信汝所說。你去弘法所說的法華經,把你聞的法華經說,人家能信受。同時則為見我,還見到釋迦牟尼了。見經如見佛。現在能見到法華經、聽聞法華經、信仰法華經、供養恭敬法華經,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這個汝字是指舍利弗說的。「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法華經不是給一般眾生說的,給有深智慧的人說。淺的他不信,迷惑不解。不明瞭如來的含義,叫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就是沒有這個智慧,沒那個力量,做不了這件事。
【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你舍利弗能夠信法華經,才能入法華經,才能開佛知見。「況餘聲聞」,舍利弗是在聲聞當中智慧第一,你只能信心而已。那其餘的聲聞呢?「其餘聲聞,信佛語故」,聽到法華經沒離席、沒謗毀,就是信佛說的話。「隨順此經,非己智分」,這是佛的神力加持,不是他自己的智慧。這個裡頭就含說,佛跟舍利弗說我常時說法華經,過去也在說,你不信,你也沒聽到;未來也如是,我常在靈鷲山說法華經,我也沒有入滅。眾生見也見不到、聞也聞不到,為什麼?入不到了,沒有甚深的福德聞不到法華經。因此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學習法華經,相信!佛的神力加持。不然大家也不會學習法華經,學也學不到,沒有這種因緣。無經,無法,無說,無聽。沒有說者,沒有聽者,沒有經書,沒有法。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譭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告訴舍利弗,那些憍慢的人、懈怠的人、我見很深的人,不要給他們說法華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他能信嗎?「聞不能解,亦勿為說」,他聽了白聽,聽完了沒有進入,不信。不但不信,他要譭謗。不信,就是譭謗。「若人不信,譭謗此經」,為什麼叫你不說呢?假使你要說了,他不信,譭謗,佛種永斷,斷佛種子,則斷一切世間的佛種。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
「或復顰蹙」,形容我不高興,對於那些眾生你給他說法華經,他一起懷疑心謗毀了;謗毀了,他下地獄,增加我利生的煩惱。「汝當聽說,此人罪報」,這人是有罪的,業障很深重的。我們經常聽人說業障深重。或者佛在世,或者佛滅度,凡是譭謗此經典的,「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經賤憎嫉,而懷結恨」,看見人家讀法華經的,他就跟人結仇一樣的。這種惡行有十四種過。第一種憍慢,這類人都是憍慢的、貢高我慢的,感覺自己了不起的。第二種是懈怠,沒有精進心。第三種計我,執著我執著的很深。第四種淺識,沒有知識,知識很淺薄。第五種貪著五欲。第六種不解,不解佛的深義,不解法華經。第七種不信。第八種顰蹙,顰蹙就是皺眉頭不高興的意思。第九種疑惑。第十種譭謗,光以上這些不算,他還要譭謗。第十一種輕善,輕慢、懈怠。第十二種憎善,看見人家做好事做善事他憎嫌。第十三種嫉善。第十四種恨善。他自己不做好事,看見人家做好事做善事,或者信經拜經,他去輕慢人家、憎恨人家、嫉妒人家。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此人罪報,汝今復聽」。為什麼不讓你說?說了,他有這些心來嫉妒障礙,那他就受大罪了。此人罪報,你聽聽,我再給你說他們的罪報。佛叫舍利弗注意聽一聽,讓舍利弗不要隨便說法華經。「其人命終,入阿鼻獄」,住好長時間?一劫。劫盡了,更生,生了又住地獄,「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形頷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咂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從地獄出來,又墮到畜生道。「若狗野干,其形頷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人都討厭他,不跟他接近。或者脫離畜生,為人了。劫難受夠為人了,極惡劣,極下賤,在人中人家都討厭他、嫌惡他,作為下賤人。常沒有飲食吃,「常困飢渴,骨肉枯竭」。這都不要解了,隨文字就明白了。「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或者房子倒了,或者石頭把他砸死了。這種是斷佛種性,專指謗毀法華經的斷佛種性,受這種罪報。「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終日馱重東西,那搖驢的趕腳的還打它。「但念水草,餘無所知」,這是馬、牛、駱駝,一生都是馱運。它腦袋裡頭沒別的想法,就是念水念草,餘無所知,其他的智慧一點都沒有。若謗此法華經者,得罪如是。得了罪,受後報了,就是這個樣子。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瞎了一隻眼睛,「又無一目」。小孩子看見這些東西打擲,拿石頭打,或戲弄它,受諸苦痛,因此死亡。死後又變了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五百由旬形容很大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在二次大戰的時候滇緬公路,大家可能知道,一個團人起碼有兩千吧!一營五百,一團大概有兩千人。經過這個山的時候,經過騰衝過去,沒到仰光,一個大山裡頭,這一團人中間要吃飯的時候,找塊平地,沒有,架鍋燒飯不可能。找來找去看見一個大蟒(不知道是蟒),這塊很平整,又很柔軟,就在這蟒身上架上鍋就燒飯了。這一燒就厲害了,這蟒一痛,就一竄一翻,把這整個一個團給翻到山下去了。我那時候看見小報登著,我說有這麼大的蟒!才知道是在蟒身上架火燒飯。你們說,這個蟒有好大!這是形容詞。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形容墮到這種的業障就非常重了,它要吃好多東西吧?哪有東西給它吃?常時挨餓,更受莽身。「聾騃無足,宛轉腹行」,蛇、長蟲、蟒沒有腳。蛇藏百腳,你照它腳才出來,它是腹行動物。但是它混身有小蟲子吃它,都吃這個蟒。這個蟒晝夜受苦,沒有休息。苦不斷,晝夜受苦。受這麼大苦,變大蟒,什麼惡果感的?謗斯經故。謗了法華經,經過輪轉,地獄出來,變畜生道,獲罪就是這樣子。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癲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魑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
畜生道受完了,「若得為人」,又轉身為人了。「諸根闇鈍」,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根是利的,闇鈍。「矬陋癲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他說話人家都不愛聽,沒人理他。「口氣常臭」,口裡臭得很。經常為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總給人做使喚人。「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沒誰理他,就是沒人重視他。「若有所得」,得點飲食,得點財物,或者人家教給他叫他做點什麼事,得了就忘了、得了就忘了。或者你讓他念書,他也沒有智慧。無論什麼得不到。「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如果是給人家治病當醫生,不但治不好,愈治癒壞。「設服良藥,而復增劇」,明明是好藥,治病藥,他吃了病不但不好,還加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或者他要報復人類,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還要再受害、再受報。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如斯罪人,永不見佛」,這種人永遠見不到佛,當然也聞不到法了。「眾聖之王,說法教化」,諸佛的教化,教化不到他頭上,他得不到教化。為什麼?「如斯罪人,常生難處」,八難,永遠見不到佛。心裡頭是狂的,就是心裡有病,有風,有狂。聾、心亂,永遠聞不到佛法。不要說一乘,小乘也聞不到。「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就是六根不全。
【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常處地獄」,出來又回去了、出來又回去了。「如遊園觀」,就像人家遊園林似的,人家在那快樂,他是在地獄受罪。或者在其他的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那就變駱駝、驢子,變豬,變狗,這是他輪轉的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佛說是謗了法華經所得到的罪過就是這些。
【若得為人。聾盲瘖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水腫幹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瞋恚。淫慾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若得為人,聾盲瘖啞,貧窮諸衰」,這就是他的莊嚴,「以自莊嚴」。做一個人,「水腫幹痟」,害這些病是一般人不害的,害水腫病,害幹痟病,害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沒有衣服穿,就害這些病。「身常臭處」,他聞著臭是香,專找那腐臭的東西。「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瞋恚。淫慾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佛又告訴舍利弗,「佛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謗法華經的。「若說其罪,窮劫不盡」,盡無量劫也說不完謗此經所受的果報。又翻過來說,若稱揚讚歎這個經,那就反過來了,常受聖報。佛說到這裡,跟舍利弗說,沒有智慧的人,你千萬不能跟他說此經。「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你說經一定得有選擇。
【若有利根。智慧明瞭。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有利根,智慧明瞭,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過去承事了百億千億諸佛,種的善根深厚,「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這個問題我常這樣想過,這是經的這一面,你對所聞法的人不是機,你給他說,那個聞法的人就受這些報。他這報怎麼來的?是你說來的,你給他說這些經,他謗毀。這是一方面,對講經的法師,特別是講法華經的法師,你要對這些人,他有一個謗毀的、兩個謗毀的,這個罪過你也有了,你不當說而說。在這個經佛沒說另一面。另一面,假使有人請法,你不說,那你下無間地獄,就是吝法。你怎麼來權衡?那不是法師的罪過了,說也要下地獄,不說也要下地獄,那怎麼辦?我們學法學錯了?不是這樣理解。下頭佛說的,對於說法者你要注意。若有利根,智慧明瞭,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說法華經。或者那個人見了百千億佛,善根深厚,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樣乃可給他說法華經。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給這樣的人法華經。「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不貪五欲,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可說的,當機的。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無瞋,質直柔軟」。質直柔軟形容恭敬三寶,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一點什麼瞋怨都沒有,心地質直。常時憐愍一切眾生,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專誦法華、行法華,別的經他都不一定受。「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專求法華。亦未曾念,外道典籍」。這個更重要了,專求法華經,不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我說這些個可說的跟不可說的,你要有智慧分辨。「求佛道者,窮劫不盡」,這些人能夠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蓮華經。
這段佛囑咐舍利弗,有的可以說,有的人不要給他講法華經。講了,如果是那種錯機的小乘人,他不但不信解,而且有大麻煩了,他就造了大業了。究竟什麼樣人算能信法華經的、能學法華經的?現在咱們就講信解品,法華經第四品信解品。他的根機也不是上上乘的,也不是大乘,但是也不是一般小乘,中根的人能夠領悟。這有個偈頌,「癡哉貧子遠辭親」,愚癡的,沒有富貴,很貧窮的,又沒有父親母親,遠辭親。幹什麼?「除糞執勞樂食貧」,除大糞,給人家掏糞。執勞,知道勞苦,但是很貧窮。同時「不向家中求玩品,何期意外獲奇珍」,凡是珍玩寶貝他都不愛,也沒有希望求。「親聞四諦寧知偽」,這樣子聞到四諦法,他又怎麼能知道這個法不是真實的呢?「教說三空佐認真」,三空:人空、法空、人法俱空,這是按三法說的。因此「本具如來之法藏,靈光獨露脫根塵」。這形容下頭講一個貧子,長者用他掏大糞。長者想把家業都給他,他聽著把他嚇壞了,他就跑了,不敢要。這是衣裡明珠,他身上就穿著無價寶,這是形容詞。這是信解品的大義。因為最初他不信,長者假方便譬喻,要把寶珠傳給他,這是這品的大義。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栴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
須菩提、摩訶迦栴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等,這是佛的大弟子。聽到法華經,聽到佛給舍利弗授記了,他們都羨慕,領會佛這種意思,理解佛的意思了。這個是如何信解法華經,一個勸生信;光信不行,還得明白它的道理。信法華經了,還得了解法華經它是什麼道理。光信,你不去做行嗎?要去做,你得先明瞭怎麼做。聽了法華經就成佛了?你還得去修行,信解行證!同時此經是開佛知見,怎麼樣才能開佛知見?佛把知見顯示給我們什麼是佛的知見,你也理解到了才開佛的知見。開悟了,那就從顯示開悟。理解了,真正的開悟就真正的理解了。這才能證,有悟才能證。鈍根的人,他信是信了,他不理解。那他也得有福報,沒福報能信嗎?利根,但是他邪知邪見,他不是佛的知見。他雖然理解,但是他不信入,他不相信他能成佛。你跟學法相、學唯識的,舍利弗這千二百人都學戒律的,你說法華經他聽不進去。
沒智慧嗎?那五千退席的弟子證得阿羅漢果的,分段生死了了,他聽到佛一說法華經,他退席了,他聽都不聽你的。怎麼樣來理解?但是他正知正見。說他鈍,是根據法華說他鈍。佛說舍利弗,舍利弗信了,他不理解,現在他還沒有入佛知見,只生歡喜,還得深信理解。信而不解,你還入不了法華。鈍根的。利根的呢?他理解了。理解,他又不信。鈍根的正見,利根的邪見。利根的正見,根又利,又信又解。鈍根也有邪見。利根的邪見,鈍根的邪見。鈍根邪見,他也不信,他也不解。鈍根的正見,信而不解。利根的正見,有信有解,不但信,而且明白。這是根機,每個人聞法的根機,他有利根的、有鈍根的,有業障深的、也有業障淺的。說法是普遍的說,悟的有前有後,悟者不同,就是根機不同。如來說法說得很久了,四十年了,有的弟子是在座的完全聞到的,有的弟子沒有聞到的,雖然佛沒說法華經,像說方等大乘經典也含著有法華義,不過不明顯,那他不能領會。像舍利弗去問維摩詰居士問病問吉,文殊師利菩薩跟維摩長者互相的問答,那些阿羅漢在旁邊聽到,不知道人家兩人說的是什麼事;不知道話,領悟不到。根有利鈍,信解有深有淺,大小教義各個不同。每部經都有些個懷疑者,都有些個問的,因此這個信解品很重要。
「爾時慧命須菩提」,這不是舍利弗了,當機眾是須菩提了。「摩訶迦栴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他們今天聽到佛所說的聞所未聞,是未曾有法。但是佛給舍利弗授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他們這些人都沒授。須菩提證得空理最深,解空第一,空慧第一。金剛經是須菩提為主的,請問的,他也是智慧第一,但是佛說般若以須菩提為主的。他們這些人聽到給舍利弗授記了,他們也發起希有心,歡喜踴躍。沒有生障礙,沒有生嫉妒,但是他生歡喜心。整整衣服,從他座位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世尊。沒說,心有所求,發了希有心。舍利弗跟他們一般都是同道的,佛現在給舍利弗授記了,他們佛都沒有說。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白佛言」,他向佛說。「我等居僧之首」,我們這幾個人都是千二百五十人之首。但是說法四十多年,都老了,「年並朽邁」,年老氣衰。但是我們認為已經滿足了,為啥呢?得了涅槃再無所求了,也不求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意思就是說我們出家這麼久,成道也這麼久,僧臘高了,都是上座了,是不是要改小向大呢?老都老了,述說著用不著再求什麼了。僧臘既高,學得差不多了,不求了。但是現在見著佛給舍利弗一授記,心裡動搖了。一個是居僧首,第二是已經年邁了,第三個是我們已經證得涅槃果了,好像什麼都滿足了。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我們都在跟前。佛說四十年法,我們身都在座,感覺聞的聽的也疲勞了,精進不起來了,「身體疲懈」。思念什麼?念空、無相、無作,這三種我們也證得了。這是二乘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那種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我們不喜歡,「心不喜樂」,對菩薩法不喜樂。頓入空門,成就道業,一切法沒自性,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別離了就滅了,這叫空門。這些他們表白他們於法已經得到自在,空了!半邊,他不利益眾生了。利益眾生做什麼?根本是空的,他不知道不空一面。這是第一個。無相門,空、無相,無相就是一切法空,男女的相,一切事物的相,諸法無相。一切差別是相,現在沒有差別了,我們看一切法,因此而無相。一相、異相、同相都不可得,因為無相了。無願,他們絕不發菩薩願,行菩薩道。無願,因為無所求,無慾了,無慾所以才無願。離了差別相就無相,不做生死的業,也沒有生死的業,無果報可言,他得自在了,還願什麼?無願。證得三自在。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世尊教授我們的法,我們也都得到了,證得涅槃了。況且年紀已經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一點的欣樂心都沒有,就是不行菩薩道,就是這個含義。今天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