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阿彌陀佛,各位聞思講堂蓮池海會的群友們,我們一起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週的中心,週三,我們繼續講到印光法師《宗教不宜混濫論》的第六講了。在此之前,我們主要把「宗」,宗並不是宗派的宗,而是禪宗的宗,大家記住這個。它的形成、發展、演繹、演變乃至後來形成的流弊做了一個交代,讓我們有一些認知。

從其中我們都有一個對禪宗的「宗」的一個輪廓的感受。我們常說的禪禪禪,到底禪的背景是什麼,它的顯現是什麼,它的氣質是什麼,怎樣的面貌,基本上我們都有一個感受,有這樣一個觸摸了。我們還是不能忘掉,禪,它也是宗,也是從佛的一代教法中突出而來的,它並沒有離開佛教教法的本身。它和整體教法的關係要如何來釐清,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開始講的內容。也就是《宗教不宜混濫論》進入正宗分的內容開始了。

首先我們繼上一次,把論文給大家貼出來,大家看「今將宗教語言意致,略為分別。用冀唯得其益,不受其病也。」

開始要講一下為什麼前面有宗了以後,為什麼要興利除弊,它的出發點是什麼,就是讓受益,不要受病,不要得病。印祖這裡講到說「宗」與「教」的語言意致,就是怎麼說的,它的用意在哪裡,宗教的表達上面。而且這裡所謂的分別,可以說是讓我們不但能夠分得清楚宗和教的之別,還要同時能夠把宗和教圓融無礙起來,這才可以說叫做意致吧。所以這裡講的「略為分別」呢,是希望能夠從這兩方面,一個是我們能夠了解的條理清楚,再一個還能融匯圓融起來。

這裡首先它就講到了「何謂宗。何謂教。演說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這個話,可以說是印光法師,真是從真修實證,才能這麼簡潔明快地就把次第這樣分明地點破。你看他講到首先「宗」和「教」的分別,並不是「宗」和「教」本身,而是我們把「宗」和「教」所拿來把它怎麼用,才有了分別。換句話說也就是「宗」和「教」的分別,不是由「宗」和「教」來分別的,而是由學「宗」學「教」的人,怎麼用它,來分別的。

所以你看,「演說之」,就是我們演講、演繹、講說,那麼「宗教皆教」。就是用我們的詮釋呀、表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去理解,分別,領會,有教和授的作用,有學和解的作用,這就是「教」。

「契悟之,宗教皆宗」。悟,也就是雖然有語言思維的指引,但是不能夠停留在語言思維的這種理解層面,而是要脫離了語言本身的,離開我們的心意識的,去超越現前所得的悟境,這就叫「宗」。

所以你看真是明眼人,這個思路就完全顛覆了我們常規的認知。我們一般認為的話,禪宗祖師們的語錄,禪宗的這些公案,還有留下來的這些津津樂道的典故,讓人覺得有點若有所悟,這些我們都把它判別為,通常都認為是「宗」的內容了。理所當然,三藏十二部教典裡面佛祖的這些經,乃至論典,當然就是認為這是教法。很多的常規認知,我們有明顯的錯誤就渾然不知。所以這裡印祖才說了,不論祖師的語錄或者是佛祖的經論,如果我們從理解的角度,演說的角度呢,都叫做「教」。這點上是平等的。

反過來再從「宗」和「教」的另外一個層面,依著語錄去契悟,我們就稱之為「宗」。同樣依著教法去契悟,也叫做「宗」。這是一個大的概念,不能混淆。你依著佛的教理,理解是「教」,依著祖師語錄的公案去理解,還是「教」,「教」和「宗」就在這裡分開了。所以你看,就一目瞭然了,你把宗教用來理解的話,都是 「教」,用來領悟的話都是「宗」。

我不知道這麼講大家有沒有一個感覺,我們也要一邊理解一邊領悟一下,什麼是理解,什麼是領悟。打個比方吧,理解,有時候很多時候就像我們說的看書,書上講的道理,有時候看書多了就成書獃子了。領悟,就是生活,書描繪的道理其實描繪的全是生活的道理,但是你把它當做書,離開生活去看,那就是只能停留在「教」的水平。如果你依著書去領悟生活,那就是「宗」的態度,就這樣理解。確實剛才說的理解和領悟,也要我們來理解和領悟。

再打個比方吧,「教」就好比理解,好比人總是在地上走,這就是我們說「教」的水平。如果人走著走著,他要飛起來,不能夠一直在地上走,他必須騰空一躍飛起來,哎,我們就要知道,就有悟的感覺了。我不知道這樣表達,大家能不能夠聽得明白,適合不適合,總歸我講的這個比喻呢,也要大家看你是去理解,還是去領悟。很有意思,總是在大的原則之下,我們來進行理解和領悟。這是印祖這裡首開說,「演說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就要開始講道理,就是「教固有宗,宗亦有教」。就是「教」固然有它「宗」的部分,「宗」也有它「教」的部分,這是相輔相成的。下面的這段話就是開始細細的開始講「宗教」之所以然了。

大家來看,「教家之宗,即實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

從下面的這些話開始,就是極為理論性,所以希望大家有一個善於向上,我們聽法也得學會向上一著,就是往這靠。為什麼這麼說,特別是講到佛法的理性,心性的層面,實相的層面的時候,它的語境語感是千百年來是極其嚴格的,不能夠泛泛的而談。因為泛泛而談形不成約定俗成,理解上的「教」,我們形不成,理解上的「宗」,我們就悟不了。

所以一講到佛法境界的時候,它的用語基本上都是非常堅固。往往我們會誤以為這是一種教條,好像這種文言,艱澀,刻板,其實不這樣不行。為什麼,就是大家約定俗成,由我們真修實證的這些菩薩祖師對於佛法的領悟,悟到境界以後,稱性流露出來這樣一套表達模式。這個表達模式,就是越凝固越好,而不是越稀釋越好越變化多端越好。首先給大家這麼交代一下,我們再理解一些教法上的艱澀語匯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態度,就知道應該是這樣。

所以你看這裡,教家的「宗」,就是悟實相妙理,三德秘藏,那我們首先就要分門而別論一下教家的「宗」,什麼是實相妙理,如何叫三德秘藏。

首先,所有的佛經論典,包括我們受持的戒律,大家要知道,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我們悟到什麼,就像《法華經》裡面的,諸佛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呢,就是佛的視野,佛的所知,佛的現見。只有佛才能悟到究竟圓滿的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在佛門裡面有一個概定的語言表達,就叫做諸法實相。諸,就是統稱宇宙所有的萬事萬物,這樣的這些事物就叫諸法。萬事萬物的真實狀態本來面目就叫實相,真實的模樣,就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也給它賦予了很多的表達,另外一個名詞,比如有時候也叫做諸法空性,包括我們有時候叫真如、法性,佛性、法界、如來藏、不生不滅、中道、畢竟空等等這些,都是形容這個狀態這個境界的。而且所有的佛說的一切的大乘經典都是以「諸法實相」為它的體,也就是為它的根本面貌,就是這樣的一個內容,我們先了解一下。

而諸法實相,如果我們把它靈動地理解起來,甚至跟我們每個人關聯起來的話,其實就是眾生的心性,這個東西。確確實實這個東西,本來是不能說,只能悟,只能夠去證,它不關文字的。可是反過來一個高難度在哪裡,就是又必須要借助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實相本身也沒有離開語言文字本身,所以有時候覺得,不是說難理解,而是確確實實不能理解,只能去領悟。我們就只能夠在這刻板教條的,把它框定在這樣一個形容境界就可以了。而我們真正的要觸摸它,必須去實證實悟,所以稱之為實相。一切所有的教法都是讓我們去開示悟入諸法實相。

所以首先我們剛才講到的,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是實相,在我們的理解層面,我們首先描繪的時候,去領略的時候呢,我們在理論上才有一個,也可以說也得有一個教,然後我們才能契悟實相,也就是去悟宗了,通常是這樣表達的。

有三層意思,什麼叫做實相。第一個實相無相,也就是說離一切虛幻之相,沒有一相沒有一法可得,《金剛經》裡面說的「皆是虛妄」,這是第一個層面。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實相的狀態僅此而已,這就是對空的執著了。你看為什麼在佛教的經典裡面還有這麼多「有」的層面,最典型的就是《地藏經》,最近也在「大覺世間」講《地藏經》,你看馬上要講到「分身集會品」了,就是那麼多的地藏王菩薩化現百千萬億國土去度化眾生,又在一念間能夠收縮成一個形象,說明實相絕不是說離一切虛妄之相,就是什麼相都沒有,這是錯誤的。

諸法實相的無相,是指的它空的一個層面,只是指它的一個層面,理上空性的這一層面。它還有事上現象界的層面,這就是第二個叫做實相無不相。具足了恆河沙功德之相,一切相一切法都是實相的,這是又一個層面。可以說,實相無相是一個圓的平體,實相無不相就是個圓的立體,圓球,就是圓球的範疇內沒有一點不在圓的平體裡邊點著的,沒有一點不在其中。所以只不過一個是平體的層面,一個是立體的層面,平體是描繪知道它的一個圓的形狀,立體層面就知道它的體積,這才叫實相的綜合。

所以第三個索性又把它表達起來,叫做實相無相無不相。大家不要理解錯了,無不相就是沒有一相不是的意思,不是說沒有一個不相。就是雖離一切相,但是它可以成就一切法,一切事物可以存在。雖具足這麼多的法,但是它的自性是因緣具足,當體空寂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空」和「妙有」。你說它是空嗎,它不是真的有個空,你說它是有嗎,它不是定性的有。總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就是相即不兩,重合脗合的意思。我們常說一切法的本來現狀,本來無差別的平等體性,不得已,強名把它叫做諸法實相。

所以你看這一段解釋把我們也聽得更懵了,我告訴你們,這也不出宗和教的範圍,剛才的語言你去了解了,它就是教;如果你依著描繪的境界,離開你的心意識去體察去徹悟,那就是宗。在表達上它必然如此,它不斷地建立又不斷地拆遷,就讓我們在這種立和破的進行中,你自己去往進去悟,往出來走。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要「應無所住」,還要「而生其心」,不是不住就可以了,這就叫做實相妙理。

所以印祖這的「教家之宗」,就是讓我們悟到實相妙理,這是其一。其次還有三德秘藏。我們明瞭一下,為什麼說是實相妙理,因為這個道理這個境界,它不是世間的道理。世間的道理就是科學,有語言、有物理、有化學,乃至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等這一系列,這都是我們所說的世間的理。世間的理是講不透的,只不過是大家的一種共識。共識的人越多,似乎理就越對。下一次再有更共識的理,或者被大家共識可以把前面的理推翻的共識的時候,那又成了又一個真理了。所以實相妙理是超越人之常情的理,它是擺脫了這種現前我們人的視野的這種境界,所以叫做妙理。

三德為什麼叫做秘藏,首先跟大家講一下,所謂的三德就是我們通常說,一尊佛得到涅槃的功德,也就是成佛了以後,他會有三個功德,一個叫做法身德,這就是為佛的本體,它是以常住的法性為身的。這種法身德,我們理解上一定要超越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的層面,既要不能夠偏向任何一邊,又要把它合二為一的來理解,這就是法身法性,以法性為身,可以說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是佛的狀態。

第二個叫做般若德,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對這一切的真實狀態有一個真實不虛的覺知,對所有的法相有一個真實的覺了,就叫般若德。

第三個叫做解脫德,有時候我們讀解(xie)脫德,就是遠離一切束縛而得的大自在,就像觀音菩薩隨心所欲度化眾生一樣。

這是佛的三德秘藏,為什麼叫做秘藏呢,就是這些都是我們本來有的德呢,哪怕是一個凡夫,乃至六道輪迴中最不濟不堪的一個最低級的生命,都有這種本來的德,功用。但是被無明幻象把我們的這種功德就給埋沒了,隱而不顯了,所以稱之為秘藏。

三德秘藏,如果我們經過修行徹底把它給釋放出來的時候,這就等於我們每個人都具足法身,般若和解脫德,也就是跟佛的大般涅槃,他的法性,他的智慧和他的大自在,我們是同步的。也就是這個資源我們跟佛是同時具有的,一點也不差,但是我們現在隱而不顯,只能叫作秘藏。

所以這裡印祖就統歸這些諸法實相、三德秘藏,就是從教的層面,所有經教的層面而入到真如實相之理的時候,從這個層面而論,這就跟宗家的「宗」是一致的。和什麼是一致的呢,就是我們常說的「衲僧本分向上一著」。

大家你看這「衲僧本分向上一著」是宗家所用的名詞,跟剛才我們講到的佛性,法性,法界等等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宗門所用的名詞,就是它的教,就不像教下的「教」那麼講了,它就叫衲僧本分,有時候叫大徹大悟或者本地風光、明心見性、本來面目,就是這麼一個稱謂。這裡叫「向上一著」,表達為向上一著,為什麼這麼叫,就等於宗門的這種參悟,它是直接痛快的離開我們的心意識向上參,參到靈光不昧的本性。所以把它稱之為向上一著,有個怎麼講這個比喻,就好比我們如同要利用地球的引力而擺脫地球引力一樣,就是這麼一個使勁方法,所以叫「向上一著」,這麼個巧勁。

這就是這裡講到的教家之「宗」呢,「即實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這是講的教家的「宗」。再推而論之,下面就要講到教家的「教」。「教家之教,即經論所說文字語言,及法門行相。無不皆詮妙理,皆歸秘藏」。

我們再把下一段論文給大家貼出來。真是奇怪,不可思議跟大家說一下,你看我剛才剛說了一個,包括我們凡夫乃至生命最低級的這些生命體,都有三德秘藏,剛說話音不落,就飛過來這麼一個非常小的一個小蜢,就停在我這手機邊上不動,在這停著,它貼在手機邊上不動,真有意思,這不可思議。好,我們繼續,你看這裡講到「教家之教,及經論所說的文字語言,及法門行相,無不皆詮妙理,皆歸秘藏。」

這個是怎麼講呢,教家下面所有的這些教法,才是我們常規接觸的這些,這個經那個經,這個論那個論,就是文字語言,法門行相。這些還都是詮釋剛才說的那個實相妙理秘藏。

那我們再了解一下,為什麼說經論所說的語言文字,大家都知道我們說的三藏,經、律、論,三藏教典,有時候也會講到《十二部經》,這些所謂的法門行相,法門嘛就是我們說的所有的修行之法,所入之門,也就是我們行持的一個狀態,相狀,所以叫做法門行相。

也就是說怎麼去理解,怎麼行持,歸根結底的宗旨都是為了讓歸於實相妙理的。可是它的佈局上面才能夠看到非常的龐大,這就是教家的「教」。為什麼我們一說起佛法的博大精深呀,圓融無礙,確確實實它的教理,它的經教和稱性發揮的論典太多了,龐大極了。其他的不要說,就說我們中國八個宗派下面,還有小乘的兩個宗派,一共有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都有自己獨特的學修體系,有他們對於一些經典的次序的組織說明,有他們自己所走過來的修學之路,這就是法門行相,語言文字。

不要說十個宗派了,光在天台宗下,因為印光法師在這裡講到了,也用過好多天台術語。光天台教下,就是一個宗派下面,它去理解佛的一代教法,就會分五時八教。用五個時間段來前後次第的來劃分,用八個教法,也就是八種方法,四種四種的分開,八個教下面來講到佛度化眾生的儀式形態和教法內容。

你比如有時候講到八教裡邊說,藏通別圓,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就是四個次第的教法內容,就是佛講的教法內容有一些什麼,是小教還是大教,是怎麼樣的。又講到佛度化眾生的方法,也有頓法,也有漸法,也有秘密法,也有不定法。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就稱之為「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佛度化眾生的教法內容和儀式形態。它就這麼來判別,具體下面的話就更細了,什麼十成觀法,什麼六即佛等等這些,可能我們沒聽過,這裡面是非常教法極其次第分明,繁步非常多。

再比如還有華嚴宗的話,他列了五教,小,始,終,頓,圓,乃至十宗,法我俱有宗,法有無我宗等等這些十個宗,就是每一家都有一個對佛的文字語言法門行相的一套體系,那你想每個宗派,每個學派下面都是這樣的。你想三藏的這種龐大,可是再怎麼龐大,它的目標都是為了讓人去悟到諸法實相。

所以「無不皆詮妙理,皆歸秘藏」,它都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而服務的,不會離開這個。所以這就是我們以前蕅益大師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現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們秘藏實相做註釋的,你看一語就道破了。

好,我們再往下看,教法的教家的「教」,「亦猶宗家之機鋒轉語,種種作用也」,也就是教家所有的龐大的教法體系,其實跟宗門下面演繹出來的這些機鋒轉語,禪宗公案,表演方式等等這些,它是一樣的作用,就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功用是一模一樣的。

可是下面加了一句,我們要明瞭,「但教則未悟亦令解了,宗則未悟不知所謂為異耳」。也就是說,也有不同之處是什麼呢,教法的內容的話,就算你沒有悟,他也能理解,因為他有理可循,從外至內,從迷到悟,有一個套路方法。但是宗法的話,他沒有悟,你就不知所云,你會覺得這是說什麼,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所以總而言之,首先我們也不說宗門了,待會下面再講,就從教家的,教法的下面來看教的教與宗,很繞口,講得我也繞住了。就是教家的教與宗,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認識,學習教法,你看我們以前不是講過嘛,學習教典,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候同修就問我說,他聽到兩種說法,有時候說學習經,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有時候也有人講說,「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他說我到底該依著經文學,還是離開經文學,這就是沒有明白宗和教的義理。

其實教家之教,就是我們講的「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能離開經典的詮釋,不能瞎說。教家之宗,就是你不能夠依文解意,你要依著教來悟宗,所以說依文解意是三世佛冤,這就是教家之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了解是如此的。

所以我不知道今天晚上的內容,大家再做一個比喻,什麼叫做教家之宗,教家之教,和宗家之宗,宗家之教。你比如我們去吃飯,如果我們把吃飯去,當作一個去悟,由此而講的話,你看我們學教和學宗,都是為了契悟諸法實相,那就等於我們都是為了吃飯。教家也是為了悟諸法實相,宗門也是為了明心見性,都是為了吃飯。

但是,為了吃飯的目標是一樣的,可是教家的教和宗家的教就不一樣了,怎麼個不一樣呢?教家的教就如同我們去看菜譜,去點菜一樣。進來吃飯到餐廳裡面我要看菜譜點菜,我們看見說有什麼紅燒茄子,一看字,心裡就說,啊,見不到紅燒茄子,還沒端上來沒吃到的時候,也能知道什麼是紅燒茄子,至少概念代表紅燒茄子,你就可以點。再一個呢,比如說下一個菜點一個酸辣土豆絲,也有五個字,一說酸辣是一個味道,土豆絲是一個土豆切成的絲,這就是教家雖然沒吃到,他也能知道。

宗門的教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宗的「教」它是隨時隨地活潑潑地用,比如說他看到紅燒茄子的時候呢,他已經吃到了,給別人問的時候,他說兩字「軟的」,軟的就代表不是硬的,那一樣的就跟他悟的人就知道一說軟的是紅燒茄子,他也吃過。

可是沒吃過紅燒茄子的人就慘了,為什麼,他很可能他一聽軟的,哎喲,軟的?錯會了軟的是什麼意思,沙發嗎,這就錯了。教家的「教」的話,看到酸辣土豆絲,一目瞭然,知道這個意思。宗家呢可能他在講的時候,他說,哎呀,一條一條的,那就完蛋了,這沒吃過土豆絲,沒見過酸辣土豆絲的人,一看說一條一條的,難不成是掛面嗎,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教的話,如果沒有悟,也能夠一點點理解。可是宗門的話,沒有悟,就不知所云了,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聽清楚。但是它總歸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教家之「教」也是為了入宗,宗家之「教」還是為了入宗,就是為了吃飯。講道理講不懂了,就要掰開了揉碎了講,掰開了揉碎了講還聽不懂,就聽比喻仔細再悟一悟,看看是否可以明瞭。

好,我們來再向下看,要講到宗家之教,「宗家之教,即機鋒轉語,揚拳豎拂,或語或默,種種作用,皆悉就彼來機,指歸向上」。

這是講到宗家的「教」。我們一般你看,剛才講到了我們一個常規的錯誤,就是認為定性的「教」就是教法內容,與宗無關,「宗」就是頓悟的,教外別傳的,不設教法的,這就是常規的錯誤了。印祖在這裡確確實實把宗教的關係辨別的非常明確,「教」也有宗也有教,「宗」也有教也有宗。我們還容易常誤會的,就好比一個什麼誤會呢,大家知道有漢傳佛法,有藏傳佛法,我們一般就誤會藏傳佛法一定是秘宗,漢傳佛法就是代表顯宗,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錯誤的知見。

實際上漢傳裡面也有顯宗、秘宗,藏傳裡面也有顯宗、秘宗,只不過在特色上漢傳以顯為主,藏傳以秘為主。所以就好比我們說,一說「教」就是教法了,它不會有悟的層面。一說「宗」呢就只講公案禪機就悟,好像它沒有教的手段一樣。

所以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這裡開始引出一個認知,宗的「教」是什麼教呢,你看宗家的「教」就是機鋒轉語,這樣來講的話,其實我們看宗家的「教」要比教家的「教」要廣義的多。為什麼這麼說,也就是它們能夠把佛法生活化,現場化,靈動化,給全體的顯現出來。但是教家的教法,它是要代表官方語言,要正本清源,要一直流傳,住持正法脈。所以它基本上不具備時代性,你看千百年來,經書就是這個內容,不可以改。

但是宗的話,它不僅具有時代性,甚至有隨時性,隨意性。所以你看這裡講到,「機鋒轉語」,這就是語言。「揚拳豎拂」,這就是行為。還有有時候你說話也行,或者不說話也行,這就是方法。這都屬於宗門的教化範圍,它是這麼來教的。

總歸這裡講到所有的作用,就是「就彼來機,指歸向上」。什麼意思,叫 「就彼來機」呢,就是看著來的人他的悟道的可能性,他的悟道的可能性就是說,正有此機會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一方面他有福德積累的夠了,宿世的修學善法,積累的福報夠了,出世的福報夠了。另一個方面他的因緣也成熟了,該這個時候一點他就熟了,開悟了,機緣到了。

第三個方面就是他的用功的這種執持力不斷了,始終在往道上會的時候,就可以說「就彼來機」了,這個人機會來了,他要開悟了。所以乘機一點,「指歸向上」就是讓他徹悟本來面目。這就是宗家的所有教法的一個統稱,就是它的目的服務性,就是為了這個。就著來機,一下子把他點破,讓他開悟。

我們要說一下,關於宗門的教學方法太靈活了,這裡傳老在他註釋《不宜混濫論》時候,一家一家的點出來。當然了,有些我們很難理解,我可以這樣挑一點給大家說一說吧。就是為什麼說它靈活到無所不能的地步,它在久而久之這樣的長期總結中,也慢慢形成了家風。

大家都知道禪宗有五個宗派,一花開五葉,什麼雲門宗,上次講了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和法眼宗。這五家都有這些善知識,就是一代的宗師、開悟的祖師去接引行人,他們讓行人去明心見性的手段方法,會形成一種特色,這就是各自隨著他們所接引的不同,形成的家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宗風,或者道場叢林裡面都說,這裡有家風。

比如剛才講到的「就彼來機」吧,有一個溈仰宗,溈仰宗所創立的是來源於兩個祖師爺,溈也屬於一個山頭,叫溈山靈佑禪師在湖南。仰是屬於仰山慧寂禪師在江西。他們兩個的教學特點,就是形成了宗派,他們兩個為頭的。後來形成的教學風格就特別貼切「就彼來機,指歸向上」。

就是隨時隨地的接引接引,設身處地的讓你上般若船。所以後來的古德評價他們的接引方法就是到了什麼地步了,「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也就是師父接引,徒弟來問等等這些就是一唱一和,就是一定能把你引上道。

它裡面講到說「爾欲捧飯我便與羹」,你看,你想捧著飯吃呢,我就給你打湯了,就這麼隨順你來接引。「爾欲渡江我便撐船」,你想渡江我就來撐船,這就是「就彼來機」。總歸說,舉言即用,就是隨時隨地有因緣就可以起用,望機得體,最後讓他入道。這就是印祖這裡講到的,跟這個是完全一致的。

還有另一個著名的宗派,就是我們河北正定有一個叫臨濟寺,這裡離北京很近了,不知道大家去過沒有。那裡臨濟禪師的塔現在還在那兒,臨濟寺。臨濟宗基本上後來把五個宗派都給蓋過了,他的家風是非常的豐富多彩。

你比如他的家風就是有時候,這裡講到的說「揚拳」,印祖這裡講到「揚拳豎拂」,就是拿起拳頭來要打你,用拂塵來做個動作。臨濟宗就有時候就是大揮老拳,就真的揚起拳頭要揍或者大喝一聲,就像晴天霹靂一樣,把你的心意識給你裁斷,就讓你開悟,這種家風。

他們形容的是金剛王寶劍,一刀揮盡,一切情解。有時候又形容像踞地獅子,就是一喊一聲的話,其他一聽都聞風喪膽了,這個倒確實是獅子的聲音有這樣的威力。臨濟義玄禪師,還有他們旗下後來的黃檗希運禪師都是這種風格,手段非常的。

所以臨濟宗的這種,給大家講講,多個知識吧。臨濟宗的這種接引呢,它是可以說看人之下菜的。如果說中下根人來了,他怎麼表示呢,給你說法的時候,就是奪境不奪法。什麼叫奪境不奪法呢,境就是境界的境,法就是佛法的法。

這就是中下根的人來了以後呢,他就是破你的執著,破對外界的,可以這麼理解,破的外界的執著,但是對佛法的執著,他還沒提到破的層面。但是再有根器好的,比如說中上根的人來了,他就什麼呢,奪境奪法不奪人了。

奪是奪取的奪,就是破斥你的執著的意思。外在的境界也破斥了,對於佛法的執著也破斥了,但是能悟道的人的執著,暫時停留著,因為他只屬於中上根的人。如果是上上根人來的話,他就是人境俱奪,就是能悟道的人和所攀攬的境,他都給你奪了,沒有人,沒有我,沒有境,這屬於上上根的人來了。

還有一個叫做出格的人來了,出格的人來了的話,很可能就是一念悟了,或者悟境到了一定的地步的時候。他怎麼會,人境俱不奪,他什麼也不破了,不破不立,本來如此必定如此,一切現成嘛。《楞嚴經》裡講到的「首楞嚴大定」嘛,這叫出格的人來了。所以你看它的教學方法,有這麼一個四個次第,就相當於我們中觀派下不是有四重二諦一樣,都是教理。

還有一個叫做雲門宗,雲門宗屬於天子氣派,我們常說雲門天子云門天子,它的風格就是馬上決斷眾流,不容你擬意,就是一點的思路都不給你,沒有凡沒有聖,情解不通,你要用情見、義理來理解的話,通不了。不是上上根的人入不了雲門法,所以叫雲門天子。它常有說雲門三句,就是「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就這三句組合就是雲門的家法。

你看為什麼,「截斷眾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泯一切法,一切法都不立。「涵蓋乾坤」,就是一切法都立嘛。跟剛才講到的「截斷眾流」就是實相無相,「涵蓋乾坤」就是實相無不相。 還有一個「隨波逐浪」就是正好走中道,我也不偏左我不偏右,怎麼都行,所以叫「隨波逐浪」,實相呢無相無不相。

所以你看,雖然祖師們的家風是如此的突出,風格清晰,氣質出眾,但是他一點都沒有違背教法下面所說的真如實相。它永遠都是一致的,佛法就是一滴獅子乳,就是為了入佛知見。

但是教下的教和宗,和宗下的教和宗,在教上面來講,宗上面是一致的,教上面就有差別。宗門下的教,它是這樣來說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就彼來機,指歸向上」。我們在認知這些機鋒轉語,揚拳豎拂,或說話或不說話的這些作用的時候,你就不敢認錯了。

後面你看,印祖就在這裡說了,說什麼呢,「是轉語等,乃標向上。真月之指。非轉語等,即是向上真月」,這就跟我們說了,說這些用處,都是為了讓我們明心見性的。

不管說話不說話,還是打人,還是甩拂塵,還是說一些怪話禪機,它都是為了體現一個作用。就是什麼,它是標的向上真月的指,你要隨著指,見那個月。如果你把教的指,當作了月,那就錯了。也就是如果你把宗門下的這些教,當做了宗,本身就錯了。就是認指為月了,而不是以指望月,見月了。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會出現誤區嘛。什麼誤區呢,就是把指月的指,認做了月亮。為什麼你看到這裡開始呢,後世隨著禪宗的流傳,後世開始入禪呢,多是受不到利益而轉為害了。他們都不去望指見月了,而是咬著指月的指,認為是真月不放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夠見到真月。只有能夠真正的依指觀月,見到真月之下,親見到真月了,這才是宗家的宗。

但是現在呢,不能夠了。而現人是以什麼情況為多呢,印祖這裡也無奈的講到了「今人以機鋒轉語為宗,不求契悟,唯學會透。是認指為月,不復知有真月矣。惜哉。」就是現在的人呀,他不知道機鋒轉語這些,它是悟宗的一個方便,他們就把方便、手段當作目標了,而把真正的目標不去契悟了,只在這會透。什麼叫做會透,我跟大家講,包括現在聽,也誰都免不了。就是你這種聰明伶俐,投機取巧的把語錄公案琢磨一番,分解一番,自己的意,會祖師的意,以為它就是這麼回事了,這就是自己以為還真是就悟了,悟道了一樣。這樣的話,慢慢的就沒有真正的能夠悟道了,就見不到真月亮了。

後來你看,傳老在這裡也列出來了,當時有大德們造的論點,說宗門下存在了十種流弊,慢慢就開始了。

首先第一個麻煩就是自己的心地未明,妄為人師。因為你想,如果嚴格的講,禪宗的傳法,你要為人師的話,你必須是開悟,最基本的你得開悟。你沒有開悟,你怎麼當禪師,所以為什麼一定要修淨土學不了禪,沒辦法,幾個人能開悟?開悟了那了不得了呀,誰這會兒真正要說開悟了,真得是絕對的大祖師了。

而且開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上次不是給大家講了,這台下十年的功夫,那確實是。有一個趙州的禪師,這都八十歲了,還出去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有香林禪師,那時候四十年才達成一片,你想想,四十年都去用功了。沒經過這麼一番寒徹骨,你怎麼去本來面目見梅花撲鼻香。

後來的人就是投機取巧,他不想經那個寒徹骨,就那兒投機,想現成就以為撲鼻香了,就開始自害害人、誤人了。所以這樣的話,就會「認指為月,不復知有真月也」,印祖在這裡最後兩個字「惜哉」,太可悲,可惜了。

所以我們今天講講這些,下面想裁一段虛雲長老的開示,給大家說說關於禪宗。真正的禪法,確實是又高妙又極其得稀鬆平常普通,只不過就是一個綿綿密密的功夫,所以虛雲長老這裡講到,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

這樣的話,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就是首先你要生死心切,看破放下,出離心足,這樣的話,念念用功的話,不會不開悟的。 而且講到,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一樣,殊不知他安坐在自己的清淨太平江裡享受無盡寶藏。這就是宗門下悟了的人,是這樣的。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有他自己知道。

這個時候真正悟到境界,參到地步的時候,他說不管三界六道的人天鬼神都窺不破他。諸佛菩薩來了都拿他沒辦法,為什麼,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的,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那到這個地步了,虛雲老和尚說,還有什麼修行不修行呢。還需要去提倡?還需要去演繹?還需要去裝神弄鬼嗎?本來如此必定如此,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真正的禪法,就是要你去用功,要真參實修。那我們因為講《宗教不宜混濫論》最後不是要匯到淨土嘛,其實念佛人同樣也是如此了,只要我們說唯極樂是土,一心一意地求生,暗暗地發願。每天都把願力鉚足一把勁,悄悄地憶佛念佛,越經歷的事多,越對世間的心冷,越覺得投入的重了,才知道哎呀輪迴太苦,出離心往出來反跳躍,只有說仰仗彌陀,這輩子順勢念佛求生。那你說還講什麼信和不信呢,有什麼信不信的,就是這樣,一定要這樣,還要再說信麼?所以請大家多聞思,特別是要在思想上反觀,琢磨琢磨,是不是這麼回事,多多用功。這是我們今天的內容。

好,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下次再見,諸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