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同修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發心來聽聞佛法,得真實功德利益。

好,請放掌。好,各位聞思講堂的道友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個快樂的週三,我們一起來聽聞稀有難得的佛法,希望願以此功德與諸位同生西方淨土中。

那麼今天是我們《宗教不宜混濫論》的第七講了。在上一講第六講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宗教的定義和宗教的教理做了一個交待。什麼是宗,什麼是教。今天開始我們要講一下宗、教所被的根機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可以學宗,什麼樣的人可以從教得到利益。這才是印光法師造這部論典,主要要說的一個點。因為宗教不宜混濫,其中混濫的一個內容就是由於不契機而導致的。理是好理,是醍醐是妙法,但是如果不契機,吃了以後反成毒藥。所以你看,印祖就宗與教所被的根機在這裡進行了一個比喻性的說明。這個比喻特別特別好,我記得在其他地方講其他經論的時候常加引用,確實是精闢極了。

下面我們先把這一段論文給大家貼出來:「又教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猶如聖帝明詔,萬國欽崇。智愚賢否,皆令曉了,皆須遵行。有一不遵者,則處以極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則墮於惡道。」

這是這一段,那麼這裡就是進一步來講,佛講的一切語言文字教法次第,不管你是利根還是鈍根,就是不管我們的智慧差別、善根深淺,都可以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程度的領會。所以才這麼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裡的三根就是我們常說的根器、根機,一般我們走到哪裡都會說,你是上根器還是中等的,還是下根器。在此之前我們跟大家講《地藏經》的時候也講的非常清楚。你看裡邊講到:「或有利根,聞即信受」這是利根,「或有暗鈍,久化方歸」,這是鈍根。 此前我們講的成佛之道也是一樣,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乃至大乘不共法,都是根據根機不同而劃分的別類。所以說根器上來講,聽聞佛法,怎麼去講,讓他怎麼接受,要觀機逗教,是很重要,成敗在此一舉的。

那麼如果單從教法來講的話,他就猶如一個大王路,就是誰都可以走,人人都在上面行。反正總歸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自己的根機來得解。這個內容其實在《法華經》「藥草喻品」裡邊講的非常明確。他講到佛是諸法之王,所有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而且說的一切法都能以智慧方便而演說。所以他就能知道,原話是:「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也就是說佛能知道一切法的來龍去脈和眾生的心理狀態,他都一目瞭然。

所以佛在講法的時候,就好比說是一雲所雨,就是一片雲彩下的雨。小根機就等於小樹小葉子一樣,中根機就好像中等的樹中葉子一樣,大根機就比喻大樹大葉子一樣,這些樹隨你自己的大小,就跟根器的上中下一樣而各有所受,稱其種性而得生長。看你是人天種性光修點善法,還是小乘種性光自己解脫,還是大乘根性可以自他皆利。總歸這些法,由他的根性而來領略,而來修行受益。這是「教則三根普被」。

確確實實是這樣的,我們講一個教法上的知識,我們就知道這教的分別。因為每一個祖師說明佛陀教法的宗派,他都有一套獨屬於自己詮釋的體系。

你比如說,華嚴宗他是怎樣判別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他判別了五種教法,都是釋迦牟尼佛對根機不同的人而說的,我們通常叫做:小、始、終、頓、圓。小教,大小的小,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藏教法,有時候我們說通稱為小乘,也可以這麼講。那麼還有一個,始教是開始的始,還有一個終教就是終結的終。這都是從大乘始教和大乘終教而言。大乘始教就不是光講小乘法了,他是講大乘的空性,不共小乘的畢竟空性,但是他還講的不夠透徹,他不講中道的妙理。一直到大乘終教的時候,到了終極究竟圓滿的時候,才開始講到中道第一義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更為究竟了。這就是大乘的終教,終就是終極目標的意思。

第四個叫做頓教。頓教裡邊的內容呢,就是不講現象,只講本質。也就是我們佛法裡說的,不講相,只說性。虛妄相的相,空性的性。只講性,不說相。這就是其實我們常說的只說宗,不講教。

那麼最後一個圓教,他具足了前面四種教法,就是圓滿週遍之法,究竟圓滿的法叫做圓教。

所以大家來看,小、始、終、頓、圓,這五種教法,其實就給各種根性,所展示出來一個接受的渠道吧,我們這麼講。所以說各種根性都在裡面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利益。這就是教。

從中大家發現了沒有,你看,小教或者大乘始教終教和圓教來講,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教則三根普被」。但是裡邊還有一個頓教其實就是講的宗,所以從這一點理解的話,我們要明確,怎麼說,就是教的這個廣度呢,他是把宗給收進去的。你看這裡三根普被就是不但可以攝化被教所攝受的根機,連同宗的根機也是在教中所具有的。這樣才能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嘛,這就是教的作用。

那我們在這裡看到,印祖說教的作用如同什麼呢。就是如同「聖帝明詔,萬國欽崇」,就是等於說就是一個大的聯邦國主,這樣一個,然後他可以昭告天下,明明白白的告訴天下佛法,就跟聖旨一樣的。那麼大家必須都來遵守,都來欽崇。不管你是有智慧還是愚癡,是善還是不善,都讓你明白知道,就好像製定出來的國家法律一樣的。大家都要遵守法律,這個法規、法律大家都要知道。那麼這裡我們要知道,所謂昭告天下的聖旨,也就是這裡講到的佛法。

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就是佛法之法啊,他是屬於佛陀或者眾生或者宇宙乃至整個規律的真實根本之法。這個法客觀到什麼程度,就是佛出不出世或者說還是不說,有沒有弘揚,大家信不信仰,他就是這樣的法。只不過佛陀完全徹見,了解了以後把它說出來、總結出來。那麼這是真實之法,宇宙萬法的總規律。如果我們知道了以後,依著這個規律而行,那就等於說我們被這個佛法給攝進去了。如果我們不遵守這個規律,大家記住這裡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就是佛法確實不是法律,它是真實狀態。但是法律是為了維護國家大家共同遵守的一個共識。可是法律不立法的話,大家沒有法律。佛法的話不管你信不信,佛說不說,他這個因果輪迴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這裡才講到,如果你不依之而行,比如你造十惡業,那必然你就墮三途。就是這裡說:「有一不遵者,則處以極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則墮於惡道」。就是這個道理。

再進一步來講,既然是「聖帝明詔」,這個教法裡邊怎麼具體的次第內容,我們怎麼來了解。總而言之,我不知道大家都學過沒有,其實所有這些「聖旨」裡邊的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你依之而行,就叫「皆須遵行」。

三十七道品,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不能在這裡細講。總歸我們學修的內容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分。最後一個八正道,也就是我們說的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和正定。都是往這匯,往這裡修的,這就叫做大家都去遵守這個,來這麼修。這就是「聖旨」裡邊所有內容來「昭告天下」大家要這麼做。

當然,如果我們隨著一代教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無非就是總結為苦、集、滅、道。這裡傳老也就著這個這麼講出來的。就是一代教法主要是依著這個苦、集、滅、道的脈絡來講的。那如果我們稍微對佛法知識有一點了解的話,就覺得會納悶兒,因為苦、集、滅、道這叫四聖諦。那麼這個法門其實是我們通常來講,是獨屬於聲聞乘來修的,也就阿羅漢來修的。他知道有苦的生起,苦怎麼來的,由於我們集積了過去的一些業力、惡業才有苦的果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嚮往著解脫寂滅。然後修佛法之八正道,或者三十七道品,剛才我們講的。通稱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這裡為什麼說本來小乘主打的一個修行次第,怎麼放到整個佛法的大背景下呢。比如說,大乘佛法的話他是修的是六度萬行,乃至成佛的話,他是畢竟空性證到整個如來藏性,四智三身都現前的時候,這跟小乘好像關係不大。其實不是的,整個佛法不管大小乘,我們就說佛法來講離不開苦、集、滅、道。

你比如說我們就著苦、集、滅、道四個方面,咱們進行一個大小乘的比喻,通常我們依照著小乘法來講什麼是苦,就是苦的果報。過去造了惡業這輩子苦報現形了,生老病死等等這些,我們都感受著是苦。

如果從大乘的角度,你看《心經》裡面講到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放在大乘法他也是有苦的,他的苦不是說感來的苦果,他是只要有分別就會苦。但凡起了一念分別,就是苦的。起心動念就是苦的,這也是苦。那麼小乘「集」的話,因為我們造了十惡業所以集聚的感得這個苦報。那麼大乘法比如《心經》的這個高度什麼叫造業,只要我們「著相」就叫造業。這就是集。那小乘法講的話一定是捨生死得涅槃、得寂滅,這就叫滅,已經進入寂滅的狀態了。大乘法來講的話不生不滅,這就叫滅,以此為滅。無住大涅槃,不生不滅就叫滅。

小乘法來講的話依照三十七道品這樣修,那麼大乘法來講的話,頓見一念法性。也就是我們說的,也可以理解為觀自在菩薩之觀,照見五蘊皆空之照。直接用大乘的畢竟空性,當體即空,一心三觀來這麼修,這就叫道。

雖然是大小乘之別,可是苦、集、滅、道的脈絡永遠是佛法的主題。這就是「教則三根普被」,不管你是小根也罷大根也罷,你不能逃脫苦、集、滅、道的範疇。所以說「皆令曉了,皆須遵行」,如果世間法裡邊造了惡業就墮三途,出世間法不依著苦、集、滅、道,那出不去。就是這樣來修的。

特別是佛教的修學之道,從教下來講當然我們還有自力修他力修,這都是教,自力呢自己斷惑證真,他力呢帶業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更好了。總歸就是根機都在這裡邊,任何機都能得到自己相應的教。更別說因果輪迴如果不依之而行的話,你不遵循,就反其道而行墮於惡道,還是自作自受,沒有依教奉行。這是這一段講的內容。但是大家一定要隨喜讚歎這個比喻太精闢了,「猶如聖帝明詔,萬國欽崇。智愚賢否,皆令曉了,皆須遵行。有一不遵者,則處以極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則墮於惡道。」是一樣的道理。

下面我們再來看怎麼講宗,大家看「宗則獨被上根,不攝中下。猶如將軍密令,營內方知,營外之人,任憑智同生知,亦莫能曉。以此之故,方能全軍滅賊,天下太平。軍令一泄,三軍傾覆。祖印一泄,五宗喪亡。」

這就講到了宗和教的不同在哪裡,所被的根機不一樣。宗的修法「則獨被上根」才能夠接引,不能夠接引中下根的人。所以你看為什麼宗門裡講到說這個,唯入室人才可以成為宗門才將。也難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鷲山捏花微笑的時候,講宗的時候,百萬人天只有迦葉一個人才會心一笑。

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教和宗對於根機的要求是不同的。宗鎖定的是什麼,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來講是高端的,是精英的。那麼教呢,他是開放的普遍的。所以這裡打這個比方,就是更加的跟上面這個可以說是非常的脗合了,特別匹配,就是宗如同將軍的密令,也就是打仗的時候先設的這個口訣,這個暗號,這是只能讓少數的操控者才能懂。雖然這些語言,就是我們在此之前講的這些機鋒轉語,聽著好像完全不著調。但是如果被對方知道了他的內涵,就有可能混進來來攻打我方,乃至被敵人消滅。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說「營內方知」只有少部分人操縱,開悟的人,「營外之人,任憑智同生知」就是說你沒有開悟的人憑你天生再怎麼聰明,哪怕說生下來就很有智慧。通常我們說極其聰明,神童,就這一類人也不能知道。因為他是言外之意,所以說如果沒有真正開悟的人,你喜歡擺弄個禪機,學習祖師的手段你沒有祖師的心法,濫竽充數,有時候還冒充上人。所以這裡說,沒有開悟就如同敵人混進我方的軍營帳內裡邊來了。這樣的話呢就會壞亂佛法的眼藏,斷自己和人家的慧命。

所以這裡才叫做「軍令一泄,三軍傾覆」,「祖印一泄,五宗喪亡」,說實話就是不能說的。所以說,那麼從這點來講,你看這裡打了個比方「將軍密令」,就是你不能讓別人知道,別人知道了就攪局,整個法脈就亂掉了。 而且就等於說濫竽充數,魚龍混雜,魚目混珠了。

大家都看過《智取威虎山》,不是有兩句對暗號來的麼,那個楊子榮對坐山雕,一個說「天王蓋地虎」,一個說「寶塔鎮河妖」,冷冰冰的來這麼兩句,要是不懂這個意思的人,你聽著你怎麼辦,你不能夠知道。他沒有意思,他只要說明我們是自己人就好了。如果你不是自己人那就等於你是混進來的,果不其然他就整個把這個土匪窩給攪了,這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裡說軍令不能泄,祖印不能亡。對於宗的學習程序,後面印祖就開始開示了,既然宗和教要求的根機不一樣,那麼就宗門來講,他也是有一套必須的、必由的學習程序的,不能夠亂來。是怎麼樣的呢,再給大家貼出來,繼續往下講,大家來看「未悟以前,只許參究話頭,不准翻閱禪書。誠恐錯會祖意,則以迷為悟,以假亂真,即名為泄,」我們來看,這就是開始要講到禪宗住持禪法的相關利害,怎麼帶領一個上上根器的人進入修禪的正軌渠道。

首先在沒有開悟之前是一套,開悟之後又是一套。你看大悟之後,「必須廣閱祖錄,抉擇見地,則差別智開,藥忌明瞭。」

我們首先來看沒有開悟之前,沒有開悟之前,禪門的修持就讓你抱緊一句話頭,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的去參。因為在此之前的內容中已經給大家交代過了,就是說禪宗的修學方法一定是讓你苦參密究,就是一個話頭,話之前念,念佛是誰,這一念未生之前的空白點,咬著他盯著他,相續在那裡不斷,這就叫做參。當然不管你用個什麼話頭,都行,或者說未生前的面目,或者說拖死尸的是誰,等等這些都一樣。總歸雖然你起的疑情不一樣,但開的悟一定是一樣的,只管去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下一個死功夫,一定能夠見個分曉的。

所以講到這裡,確實大家都是修行人,我們用功的時候啊,有時候有些違緣有些業障,或者懈怠煩惱,甚至有時候說,哎呀我修不了福德不夠啊。跟大家講,並不是我們到不了那個境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境界是本來具有的呀。本來面目怎麼會到不了?人人能夠得到為什麼會到不了呢?我們之所以到不了,並不是沒有這個境界,而是說業障深福報淺,體現在哪裡?體現在我們想到,還是不想到。能不能在一直走、一直用功的上面,來體現我們是業障深還是業障淺,福德大還是福德小。看你是不是能夠不斷進取,這才叫福報。不是說好像那個境界很高我到不了,得有福報,人人都有的。

所以大家都是修行人,不妨在這裡反省一下是否如此。這裡傳老在講的時候他還講出一個典故,就是黃檗希運禪師他有一段開示,他講到「勸你兄弟家」,就是奉勸法門兄弟們,趁你健康的時候討個分曉,趕緊去把這個大事因緣,把這個悟給開了。意思說這個機關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就是因為我們不肯下死心做功夫,偷心死不盡,他原話就是說「只管道難了又難」,就是你只說這個太難了,現在人開悟,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也常這樣說,現在人哪裡去參究開悟。就是福報淺,體現在不想參,不是參不透徹,不願意參。所以他就講到如果你是一個大丈夫,是一個立志修行的大丈夫啊,他說你只管看看公案。

比如他舉的例子是,當時趙州禪師說,狗子有沒有佛性,說你只要看這個「無」字,這個「無」字從哪兒來的。「無」字來之前,他說只要你晝參、夜參,就是白天晚上,行、住、坐、臥,著衣吃飯,穿衣服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乃至上廁所尿尿拉屎的時候,這兩句話非常精彩,你看人家怎麼說的,「心心相顧」就是始終照顧的顧,「猛著精彩,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你看這讀起來,倒是挺暢快淋漓的。但是我們就是下不了這個死功夫,念佛也一樣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只許參究話頭,認認真真的去參。確實古來大德在讓大家去參的時候呢,真的也是想方設法,步步為營,手把手的教。像來果老和尚有一段開示,為什麼我們這裡老是參考虛雲長老、來果老和尚的開示呢,就是離我們比較近,大家聽了以後不管我們是念佛人,也可以用他的心性進行。

他說,從生至熟,就是參話頭一開始你不會,生搬硬套沒有感覺,怎麼參的熟,就是這個力、心力會能夠用。這也是參剛開始的時候不習慣,偶爾把這個心提的時候呢還找不著感覺,不得勁,「久而久之再再的加工,」也就是久而久之,漸入佳境就說參就參了。就跟我們念佛一樣,一開始老是去妄,剛念了三句就能妄三十分鐘三個鐘頭,這就生的。慢慢你老念,不能念就要念,不想念讓他念。這樣的話就會漸入佳境,說參就參,說念就念,這就叫熟了。

所以參禪跟念佛做功夫是一樣的。熟了以後就把全身心放在這個話頭上了,絕不可以說早上起來的時候很精進,下午就懈怠了,或者一天很精進,有十天就懈怠了,我們要追頂,就是要密密綿綿的。禪師的開悟,就是「寧死不離此法,由此決志」,是這樣來用功。剛開的時候可能我們一舉話頭,無從下手,但是如果能把這個法,就是參究的這個心、這個勁呢,縱死也不離,就是我不撂著他,通身通心盡力的把他投入進去。

甚至你看禪師講到說:「只知法在,不知有心」。大家仔細悟這八個字。「只知法在,不知有心」。如果這樣的話,久而久之不但法熟了,心也熟了。這樣才叫做,「未悟以前,只許參究話頭」就這麼來用功的。不要去先看禪書。為什麼不讓你先看禪書。對了首先在這裡先要給大家提一點,就是說不是不讓看經教了,不要搞錯說完全不讓看,三藏十二部也不看了。是不讓看禪書,禪書裡面因為描繪的都是祖師們的公案,或者問答時候的機鋒轉語。所以不要去看,為什麼?因為「誠恐錯會祖意,則以迷為悟,以假亂真,即名為泄,其害甚大。」

就是說,首先不讓我們看禪宗公案語錄的話,是等於說給我們吃保健藥一樣的,防止出現問題。先不管你用的什麼你去參,如果你這會去看禪書的話,就等於妨礙我們正參,本來是忘我之法啊,往往就用來做增我知見了,這肯定不行的。所以大家看到這裡有兩個弊病,一個是以迷為悟,另外一個是以假亂真。

說實在的,以迷為悟在某種意義上講尚可原諒。這是什麼情形,就是他自己不知道,他以為他開悟了。你看在《大妄語律典》裡面也是說,大妄語就是不能說我是開悟了或者說我是菩薩,明心見性了、證到空性了。就是不能說「我得上人法」。但是還有一條不犯的是什麼,除增上慢者,增上慢就是他自己貢高我慢,以為自己開悟了,不知道,不是故意騙別人說我開悟了。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他沒有開以為自己開了,其實沒有開。我也遇到這樣的人,情有可原,自以為悟,這叫做以迷為悟。

其次以假亂真,這個就麻煩了。當然就是心懷不軌,故意的裝開悟,這就更加的可惡了,也很可怕。因為這就徹底忘卻了宗教原則,把如來法作為世間的利益來販賣了。所以大妄語這個就是無間之罪了,其害甚大,所以這裡講到說「其害甚大」。

通常,禪門裡出現的弊病就是錯會祖意,或者說以假亂真,以迷為悟。當然剛才講到錯會祖意,因為祖師的這些話是從心性中流淌出來的,我們用意識去領會,那不錯才怪。還有一些毛病就是參久的或者不會參的、參禪的禪和子,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妄自穿鑿,鑿就是拿著東西砍的意思。自己以為,在那判定一番,不好好用功,在外邊的言語上打轉。

比如讓他參「念佛是誰」的時候,他給你去解釋了說,念佛是誰,念就是心,佛就是覺,是就是我,誰呢不要去問誰了,他就這麼來參了。或者看到禪堂裡面,鐘下面是直的,下面有一個香板掛下來是橫的,他就說這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等等這些都屬於穿鑿。那麼真正讓他心地上去參究的話,他就一會煩一會悶,身體累了,這那的,懶人屎尿多,毛病就出來了。這叫妄自穿鑿。

還有一種容易出的,錯會祖意的,就是妄自承擔。這一類的人就是說他還有點利益了,這種行人的功夫呢他感覺身心很自在,非常快樂就居住在這個快樂上了。以為我這個是對的,就跟上面講到的以迷為悟一樣。而且久而久之住在這個自以為是的法喜中的話,慢慢的這種知見、妄想心魔就著了。開始說一些過分的話了,說什麼,盡大地是他著眼,滿虛空不夠他一拳。甚至說佛的手和他的手是一個經脈。狗的臉跟他的臉是一塊肉。等等這些開悟的話就開始模擬的說了。其實沒有,還沒有到頭,他自以為身心自在,就不知道慚愧了。這都屬於妄自承擔的這些,都在以迷為悟,以假亂真之列。

這樣的話,肯定是把祖印給泄了。前面講到「五宗喪亡」了。所以說他的害處是非常之大的。除非是一心參到瓜熟蒂落、心花怒放以後,這樣怎麼辦,就開始「廣閱祖錄,」這就是必須,也就是說你已經到了妙高峰頂,大徹大悟以後,就不能夠偷懶了,必須「廣閱祖錄,抉擇見地,則差別智開,藥忌明瞭。」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開始去參考了,「抉擇見地,則差別智開」就好像現在我們說的去採風一樣,去學習經驗,那麼祖師們這些無意味語,在當時他是起什麼用。來的人的根機是什麼型的,那麼根機相應他們是怎麼出彩的。增加見識,在禪宗公案裡邊領略,來的什麼樣的機,他們怎麼對待的。而且看得越多,悟的更飽滿,這就叫差別智開了。某種意義上我們就可以認為說見多識廣了。那麼以後遇到問題他即刻就知道怎麼處理。

這個「藥忌明瞭」是什麼意思呢?那等於說有的學人,他就像佛一樣,他就有技術,他知道怎麼去下藥。忌,忌諱麼,怎麼去免除這個副作用。總歸就是說,抉擇見地,差別智開以後,具足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說活了。這就是真善知識了。

縱然如此地步,大家要知道,大徹大悟他是理上頓悟,理上圓滿了,事上的修行還沒圓滿。大家不要以為開悟了以後即刻就了生死了。那麼佛菩薩的六度萬行他們都是沒開悟的時候修的麼,為什麼多此一舉呢,比如說,知道應當是這樣了,但是還做不到這樣。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得歷緣對境真正去練心。乃至最後解行相應,你看這裡講的第三個層面,雖然你「廣閱祖錄,抉擇見地,則差別智開,藥忌明瞭。」進一步還有啊,但是,「尚須歷緣鍛煉,必使行解相應,方可出世為人」。

說到這裡,我們就知道,就是說到了這個階段呀,還不敢說就是善知識一下子就出去接引根器去了,這是不行的。就好比說剛剛生的小孩,你要倍加的呵護,如果你一開悟就去領眾修行的話,很可能會夭折你的法慧。所以佛門裡有一個詞叫「長養聖胎」。什麼叫做「長養聖胎」,就是好好的要保任這個法,別讓它走了,什麼時候保任的差不多了,才有機會出世為人,而不受其害。不但你能利人,別人拖累不了你了。這才叫弘法利生。

所以大家回顧一下,為什麼六祖開悟以後在獵人堆裡待了十幾年呢,吃肉邊菜。為什麼?就是他始終在長養啊。直到該出世為人的時候,才一舉「心動還是幡動」,馬上就一唱天下明瞭。

佛門裡邊傳老在這裡也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大梅的法常禪師,他在馬祖坐下參禪的時候,就是開悟以後,他沒有即刻出來弘法,他趕緊到餘姚這個大梅山裡就去養道去了。長養聖胎,有名的那個偈子就是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你看,他完全不搭理人,自己在那養道。這些都是大徹大悟以後還得在這裡歷緣鍛煉。歷緣對境修,不是一下子就圓滿了。直至你言行一致了,就是悟到哪裡,行到哪裡。行到哪裡,行的這個地方就是你悟的地方。這個時候,方可出世為人,開始出來要做大祖師,領眾弘化一方,我們常說叫做龍天推出了。

所以古時候一般修行到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大富長者啊宰相啊,丞相啊把宅子捨出來,把廟建了。然後你在這裡領眾修行,建寺安僧,是這樣的。不像我們現在為了修廟累的都不成人樣了。確實這就是時代性,所以說時代性到了我們現在的時候,禪宗的弊病也有了時代性的誤區了。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今人不教人力參,而為人講演。」

這是在印祖所處時代的一個弊病,而為人講演。導致「使其開解路,起卜度,以己見會祖意,依稀彷彿,想個義理。全體是錯,便謂就是。直饒不錯,只是泥龍畫餅,豈能致雨充飢。」

這個指的就是現代人了,也就是印祖時代。說實在的,講到印祖那個時代還為人講演,我們現在講都不會講了。講禪法都不會講了,不照著祖師們的講,不老老實實的講,不依樣畫葫蘆的講,自己在那瞎講。這是很麻煩的。如果說依樣畫瓢的能力都沒有了,更不用說叫人參究了。那就是說,印祖這時候的弊病,過大於功。我們現在是完全沒有功,全剩下禍害了。

所以你看,為人講演,宗門的公案他不是講演的,是你悟的,是你往過去跳躍的。不是讓你按著平地的路一步一步走的。所以你用走的方式什麼時候能跳躍過去。越走越在外面繞圈,越走越遠,累個半死,你進不去,而且可能會圈子越繞越大。這就是「使其開解路,起卜度,以己見會祖意,」。這樣的情況下,就依稀彷彿的出來個道理。

所以大家想想看,把這個公案進行分析計度,這個還特別流行。為什麼,這個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情形。

第一個他有趣,這個公案的形式他很神奇很格外,非常有傳奇色彩,又在山水之間,有的又在這個倫理道義之外等等,就是讓人覺得新奇,吊胃口,所以就愛講公案。

第二個是什麼,痛快啊。覺得說人家言下就大悟了,我們聽著好像也要悟,想入非非了。 特別有一個弊病就是禪宗講的不著相,一切都是當下,那麼就不在吃肉喝酒,乃至老老實實修行,就按著相修行上論了。那麼問題是,祖師們是不在這上邊論了,你學的人不能不在這上邊論,你學他的時候往往是學人家跳過去的那個活法,但是你沒有人家跳過去的那個,怎麼說,存款你沒有那麼多啊。

所以你的生活水準上不去,那你還學人家,那你不是馬上就家敗人亡了麼。本來說讓你好好念佛,一聽參禪痛痛快快的,當下自心就是佛,就不念了。正好不念了,為什麼?他念佛念的枯燥啊。本來說讓你戒殺吃素,他一下子說這個吃肉不要執著,吃肉也是禪。誰在吃?有個肉給我吃麼?正好口頭不用失美味了,可以吃了。這就叫弄錯了,聽著痛快,自己受苦了。

第三個就是依稀彷彿,看上去好像理解的差不多,就跟說祖師們講的老虎,我想了半天想成貓了,就錯以為貓就是老虎了,也當老虎去顯擺了,這就是「想個義理,全體是錯」。就以為是了,但是貓怎麼能是老虎呢。那麼反過來,這裡還講到「直饒不錯」,就是盡管你不錯,這個大家不要聽錯了啊,這裡講的不錯是說也許你理解的不錯,不是你領悟的不錯。你理解的可能就是祖師當時講的那個意思,但是還是在理解層面,不是親見本性,有什麼用。所以這裡講到說,「只是泥龍畫餅」,那你怎麼能夠祈雨,怎麼能夠吃來充飢呢,不可能。

所以說這一段統共以上兩段,就是來說明講教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夠講宗。蓮池大師就說過,這裡傳老也引用,「宗門之壞」,就是宗門的這個敗象,就是講宗的來壞的,他說經、律、論有義路的話,所以經、律、論不講則不明。這個宗門沒有義路,講之則反毀,就是越講越黑,黑咕隆咚搞不清楚。所以宗門的教人,你看禪宗下面的,如果不是讓你悟,老老實實去推波助瀾往這個悟上著手,他就錯。他不會親口告訴你真實的悟境的,不可能。所以大家以後也可以在這上面來判別一下,他到底說的對不對。

你看最後一段就是講到,「所以宗須真參,方有實益也。」

人家這裡講到宗須真參啊,一模一樣的,真參就等於說咱們在淨土門下的真信切願。如果帶著真信切願去念佛,方有淨土的實驗。「未開眼者,聞其講說」,也就等於說你不去信願的,也許你在念阿彌陀佛或者什麼,覺得這段時間有感覺,喜出望外,但是沒有信願你往生不了。

當然這是我們配套說明的,這裡的原話就是,沒有開悟的人,你縱然聽其講說,聽別人在講宗門這些活的時候喜出望外,是什麼意思。正好啊,就是剛才講的新奇、痛快、有趣,那大家就一個在講的自以為是,一個在聽的樂樂呵呵,就以為今天這個功德無量了。可是,「其有具眼者,」就是已經開悟了的明眼人善知識,在旁邊看見了「必痛徹骨髓矣」,就是說敗壞佛法呀,罪在之源。

所以印祖最後總結到,「如此宏宗」他沒有說演教,我們常說弘宗演教善知識,教是一定要來演的,但是宗是來弘可以。但是怎麼弘,不是用講來弘的。所以他說,「如此宏宗,徒有大損,毫無實益。」還沒有受利益,先開始受損了。這個無異於什麼,就好比說你跟人要打仗了,「何異以軍令往告敵兵,相邀共戰」,就好比你把暗號告訴了敵軍,那還能打得勝麼。所以說,「其不自殄滅者鮮矣」,就是說你不可能不自取滅亡,直接就滅亡了。由於這樣,最後一句,「由是假充悟道者,不勝其多。壞亂佛法者,實繁有徒矣。」這就是說越來越多了,這個弊病越來越大了,也就是說宗門這種純淨、高峻的門庭,這種參悟的手段,這個大頓之法被糟蹋了。你看是不是印祖暗護諸宗呢。在這裡就是護宗法。

其實按照傳老也給我們列過的,不僅僅在蓮池大師的時候已經不能夠講了,講的已經多了,蓮池大師都力挽狂瀾的說這樣開示的話,那是在明朝時期。其實,在宋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弊病了。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就列了十條,以定你到底有沒有開悟,你看你跟我列的這十條一致不一致。說明很早就有這樣的弊病了。這裡講到說,假充悟道者不勝其多,就是錯以為開悟了吧。

關於這個,印光法師在另外一篇文章上也回答過這個問題。這一段回答其實很多場合,我們都給大家講過了。我們今天再用在這裡講一遍,因為用在這裡呢確實最貼切,「假充悟道者」,當時在《印祖文鈔》裡也有一個人,跟他討教的言語過程中流露出好像他是不是已經開悟了,悟到不生不滅的這個明心見性了。好像問了一下印光法師怎麼保任,好像他已經長養聖胎了,怎麼長養,怎麼辦。

後來印祖就回了說,你可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開悟了要保任,大徹大悟的人不是那麼容易的,他說你要真正悟到不生不滅的無生法,他原話說悟無生的人,也就是開悟的人,他定了一個標準。當然印祖這個話是說了一個開悟人的標準,鑒定方法,並不是說開悟的境界,我們要這樣理解。他說已經開悟的人他的心體就是心念,就像一個大鏡子一樣,這個大鏡子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的,那麼所有外境的起滅跟他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就是外境起滅的時候鏡子裡也影現出來,但是外境消失了以後鏡子也不會留戀。

所以一個開悟的人他是怎麼樣的心理感受。他是這麼說的,「境界未至不將迎」,就是境界沒有來,事情沒有來沒有發生的時候他不會去期盼奢望,奢望未來,就像我們說的幻想明天怎麼樣,希望明天怎麼樣,沒有這個心念,不會生的。這是第一個,不將迎。第二個,「境界現前不攀覽」,就是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攀覽,他特別作了一個說明,就是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他心不動,就是這個事情發生了他不攀覽。

攀覽分兩種,我們一般以為說好的東西他想拿過來給我所用嘛,還有一種是壞的事情發生了他不逃避。同時具足這兩種才能叫做不攀覽。這是開悟人的作用。第三個是,境界過後不憶念。就是事情過了就過了,完全就是風過不留痕,雁過不留聲。境界過後不憶念,不會留戀不捨。所以他說,境雖生滅,心不生滅。

如果達到這樣的地步那也許你才開悟了。後面特別印祖還加了一段,雖然開悟了,對弘法利生的事業也要認認真真的去做。如果不做的話就會墮入斷滅空,如果執著頑空的話,那就是諸佛出世也不能救。所以印祖就是當時應著那個人的祈問,給他回了這麼一段,正好用在我們今天這裡。你看就是,「由是假充悟道者,不勝其多。」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悟道了。這樣反而成了壞亂佛法之徒了。這就是說「其不自殄滅者鮮矣」,就是斷送慧命,沒救了。

這是我們今天的課程,那麼下一講的話,我們再開始下一段的論文,講宗、教的悟和修。在悟和修上面再進一步跟大家共同學習。

今天我們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今天就到這裡,謝謝諸位,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