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好,各位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各位同修,今天又到了週一了,我們依然還是來一起學習這篇《勸發菩提心文》。講到我們成佛的一個核心,就是要發菩提心。那麼在此之前,我們講了一下菩提心的相貌。從這個正反兩面,各自配了一對,做一個對比。大家有一個明瞭了。那麼從今天晚上開始,我們要講到說既然是發菩提心,那在我們這個法界裡面,凡事都有一個因緣。如果你沒有這個因,沒有這個助緣,那麼不能夠一拍即合,這個事呢就成就不了。所以說發菩提心,省庵大師在這裡羅列了十種因緣促成我們菩提心的發起。就是說我們發這個心啊,它不是沒來由的,它一定有一個目標。那麼當下有一個態度。這個心發出來它有一個心理這樣的定式,形式的式。
處在這樣的一個心式中,那麼可能才能把這個成佛必須的菩提心,能夠把它發得到一個最佳的狀態。比較真切,力量比較足一些,能夠帶著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往佛道上走。所以這裡省庵大師就講到說,這個菩提心是諸所有善法中的王,但是它有十種因緣才能夠發起。我們下面把這十條給大家貼出來,先做一個總括性的學習和了解。
大家來看,「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
下面就列了說,由這十種心態,可以激盪我們發起這個菩提正因。「一者念佛重恩故,」大家仔細聽,這每一條都是有來由,切身攝心的從我們心底裡面做這樣的一個思維,正思維,正熏習。「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從這十個方面可以讓我們把這個菩提心能夠調動起來。所以首先我們從這十條上跟大家先做一個總的概括的一個了解。你看為什麼首先這裡第一個就是念佛重恩呢?我們這裡可以有兩個理解,一個是佛的重(zhong)恩,一個是佛的重(chong)恩,就是重重無盡。他的這種恩情這種功德這種慈悲,視所有大地上的眾生都跟自己的平等不二的親獨子一樣。這樣的一種大悲之心。所以也可以理解為說重(chong)恩,重重大悲恩德。那麼因為我們能夠念佛的這種恩故,因為佛是,咱們在平常持佛號的時候都會講佛是三界導師嘛,四生慈父嘛。所以他,可以說佛的這種功德就是給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的這樣的一種大悲平等情懷。他的這個恩是非常高,非常廣的。所以說這裡甚至越過了我們的親生父母,把他列在第一位。是這麼一個由來。
那麼其次呢,就是念父母恩故。大家想如果我們也在這裡說到要報佛恩,可是呢如果沒有假借父母所生的這個、雖然是如幻的、五蘊四大組合的這個假合之身,可是如果沒有這個假合之身的話,你身都無所存,心將何寄?菩提心從何發起呢?那我們今生能夠學佛,學菩薩行,隨佛的言教,代佛宣揚,去分享佛法,以法來弘法利生,倡佛的本懷。這可以說我們這都算是報佛恩了。知恩報恩就是令佛種不斷。可是我們這個說法度眾生,你說法度眾生靠什麼呢?沒有這個色身,沒有這個色身上面的舌根,假借著聲音的這樣宣流,怎麼去說法度眾生呢?所以這一切,都來源於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就算我們自己修行要成道,還得借這個假來修真。所以說這個肉身是非常重要的。全憑父母所生。所以這裡第二個排名就是念父母恩故,我們當要發這個菩提心。
那麼第三個呢是念師長恩故。雖然有父母生我們,但是如果沒有師長教誨,沒有善知識開示佛法,我們這個心意就開不了。那怎麼從世間的這個,世間法裡面師長教我們禮儀,做人的道理,人情來往,對聯不是還有一句叫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嘛。那世間法裡面非常講究這些,全憑老師教導。那從現在的現實社會來講,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到這個時代有時候因緣都是顛倒的。那麼會感覺到有時候師長呢沒有盡到師長的職責,學生呢沒有擺對學生的位置。兩相結的因緣不好,會有時候導致這個狀況。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從人倫天理上來對師長存有敬畏感恩之心。這種心都得發、都得修。否則的話,情狀就會越來越糟糕。這是世間法。那麼出世間法更是如此。如果沒有三寶,沒有法師,自己的依止呀皈依呀等等這些師長的教導,你說你的佛法知見從哪裡來呢?你不懂佛法,你怎麼修行呢?那你如果說不修行,你成就不了,那麼佛恩怎麼報呢?父母恩怎麼報呢?所以由此來講的話,師長恩排在第三。
第四就是念施主恩,故發菩提心。當然如果說就出家法師來講確實如此。雖然有父母生了這個身心,有師長來教導依止學法,再弘法利生,道場裡面用功辦道,等等諸如此類的這一切,如果沒有檀越功德發心來促成護持,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想如果說沒有施主佈施供養的話,那麼終日謀求衣食,你天天想著衣服從哪兒來,下面要吃什麼飯,買什麼菜,最近一袋米一袋面多少錢,那你想生活的瑣碎這些事,你還哪裡去用功辦道呢?這是從出家人份上來講。那麼從在家人份上來講,如果沒有十方施主檀越共同的發心成就一個道場,那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大家想想,福報從哪裡求去嘛?你都沒有這個三寶之地作為我們的對境讓我們去發心,去供養佈施,去三寶門中去好求福,做義工,發力,財、法,等等這一切的這種福德,你從哪裡去種這個福德?
所以說全憑十方施主一起發心,成就這樣的一個道場蘭若共修之地,佛堂講堂等等這些,那麼我們才能夠心安理得的、相對有一個安穩之地來聽聞佛法,來修學辦道。所以說這裡施主恩排在第四。既然說因施主恩發菩提心,那麼這些所有的施主裡面,狹義的來講,是說今生此世與我道業有幫助的外護善知識。可是如果從廣義上來講的話,大家想想,哪一位眾生不是我們的施主?你想我們每天吃的穿的從哪裡來的?沒有農民去種,沒有工廠的工人去做,沒有產品的流通運輸,整個再放到餐廳、酒店等等這些,我們的吃怎麼吃進口?衣服也是如此,沒有人去種棉花種麻,種這些物資,沒有紡織,沒有裁剪,那我們什麼時候能把這衣服能穿到身上呢?所以從中過程中只要參與的,這都屬於說是施主。所以說第五個我們就是要念眾生恩。因為眾生對我們來講都有恩。我們每天的所需的衣食,供養,都是現成受用的,不是我自己做的。房子也不是我自己蓋的,汽車也不是我自己造的。那這其中每一位參與了的成就者,都屬於我們的施主。
所以就廣義上來講,第五個就擴展到要報眾生之恩而發菩提心,要還這個債呀。那麼眾生之恩再進一步來講,大家想我們都是在輪迴生死中。那麼無量劫來前一輩子捨一生,後一輩子又投胎轉世,捨生受生,必有每一世都要有一個因緣,就是來生養你的父母。那想想我們無量劫來的輪迴中,生生世世都有無量的父母,現在還在輪迴之中啊。還一定在六道裡面升沉。大家想因為我們沒有這個宿命通,所以才不知道裡面輪迴中的、大背景裡面他們具體生生世世的狀況。如果說我們現在有宿命通看到,那每一生每一世的父母不知道有幾多經歷。這一輩子的父母,下一輩子又下一輩子、生生世世的父母,輪迴到哪裡也不曉得。那麼這些累生的父母都於我有恩呀。現在還在輪迴中,都屬於眾生呀。所以大家想想,為眾生其實也是為父母,所以這是通的。為眾生恩,我們應當發起菩提心來。那麼在此之前的這五種呢,等於說都是為了回報這個外恩,外在的恩德。後面的這五樣呢,等於說都是相對自己的事而言的。
你看第六的話是,為什麼要發菩提心,要念生死苦故。大家想想,唯有這個生死是我們自己的事。念念能夠反觀,我們當下我們自己的這個肉身,它就不是長生不死的啊。每天每個月每一年甚至每一念,都是遷流變化念念不住的。就像這個,其實大家想我們的色身就像一個燒開了的火堆一樣。這個火燒起來呢是不住的,可是它慢慢慢慢漸漸都要變成灰,終歸最後一定會變成只剩下一堆死灰的。所以說雖然現在好像是活靈活現,每天能得不得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必有死亡之日啊。
今天幾個同修來了小坐了一下,一個故人同修,那說起來了還挺受用,聊一會兒佛法,聊一會兒世間法,又插進來又說一下自己的情狀,等等就是訴不盡的每天的遭遇。經的事呀見的人呀,來來往往是是非非就這些。最後我說你看現在咱們聚在這,今天有一個因緣聚在這裡聊、說,我說你看再過一百年,咱們四個,包括我的話連一百年都用不了,總得死呀。最後塵歸塵土歸土的。如果說再不好好修行,把這個輪迴給解決掉出了三界的話,那依然還是要隨業受生,還得去生生死死,沒有休息呀。你休息不下來的。所以說這是為了生死大苦,念生死苦而發菩提心。
第七個叫做尊重己靈故。這個己靈呢聽起來好像比較抽像。什麼叫己靈呢,就是我們自己的靈覺之性,我們的佛性。每個人都有的佛性,跟佛一模一樣。可是呢我們的佛性現在在眾生的現前身中被昧了。迷昧掉了。雖然是迷昧掉了,可是這個佛性他跟佛是一樣的值錢,一樣的純粹。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就必須要尊重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想著成佛,這個可能性就永遠不可能。
那麼這個己靈,現前的靈覺之性,它就永遠埋在我們這個四大五蘊的這個大山裡面出不來呀。所以說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才說,要發心修行,要內脫身心外超世界,要出離生死。就像鳥出籠子一樣這樣的自在無礙。這樣才算是沒有辜負我們本有的這個覺知佛性呀。所以說第七個,就是要尊重己靈。
那麼第八個,為什麼要發菩提心,是為了懺悔業障。你想如果我們想要不負己靈,那麼必須首先我們就是要懺悔業障。大家已經估計聽我講懺悔這個內涵意義的話,講的也都是聽得耳朵生繭了。懺就是要把前面的罪過要懺掉,悔就是後面的過失再改了,這麼一個。那為什麼說懺悔業障,眾生都有障,一個是惑障,就是無始以來的這種無明煩惱貪著。你看我們每天的心,都是一定要有個投放處,不是投放在這兒,就是投放在那兒。
總是要有一個好樂,有一個麻痹,有一個來往,有一個依托。沒有這個心就受不了了。那麼你在這個迷惑的這個障礙中,你就得造業呀。每天為了自己的這個心舒服,為了這個幻象能如己意,能夠稱心如意,能夠讓自己越來越所謂的好,就不斷的造業。身口意造多了,那就又成了障了。為什麼,因為將來要感果呀。有苦樂之果,不管苦果樂果,都屬於障礙。所以我們說的懺悔業障,就是要不再造業了。這起心動念都是業罪。為了懺悔業障,所以這裡說發菩提心。
你看後面的話,就是越來越格調高了。第九,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為了求生淨土。為什麼呢,在這個娑婆世界呀,縱然你要懺悔業障讓它清淨,可是問題是咱們這是叫五濁惡世呀。這個三障,我們常雖然說願消三障諸煩惱,可是它就懺不乾淨呀。它懺的懺悔乾淨的都不如造的多啊。零頭剛懺完,造的就又給你加了一大筆。所以就在我們這兒就非常的困難啊。因為助道的緣分太少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想橫超五濁惡世,那麼就要往生西方淨土。因為西方淨土助道的因緣多。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水鳥樹林皆說法音。所以呢,為了求生淨土,故而發菩提心。
所以大家來看,第十個是為什麼原由呢。是為了令正法得久住故,發菩提心。大家看,我們因為講的就是《勸發菩提心文》,所以他的壓軸也是末後一著,就是雖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可是你不能夠光顧自己呀。你最根本的就是娑婆是苦海,不能讓佛法斷掉啊。所以說為了讓正法久住,什麼叫正法,就是對佛說的這些教理行果,能夠信解能夠修證。如果只有教理沒有證果的呢,這就成了像法了。如果只有教理沒有修行呢,那就成了末法了。所以說,為了讓這個正法能夠久住一些,必須要發起真正的菩提心,來以信解行證來契入大乘佛法,讓都能夠有修有證。從凡到聖,在這個世界,比比皆是,能夠越來越多。這就是發這個願,為了正法久住。
所以說後面的這個為己,上面的五恩都是為了報恩。那麼大家要知道一個是為報重恩,一個是為自己的道業和三寶的住持。所以從這,省庵大師這裡安置的說,這十個發起菩提心的因緣,我們來看一下,確實都是非常朴實的話。也能講到點兒上,為什麼呢,說白了這十個心,這十個因緣所發的菩提心,就是要調動我們的幾個心。一個是得了道,就是我們來學佛,你最根本的一個因緣,學佛是為了成道,要了生死的,要了道。那麼了道呢,你必須常懷揣著懺悔慚愧心。還得痛念生死苦。那麼在這裡的這樣的本位下,你必須有一個感恩之心。如果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得有良心呀。你看念佛的恩,父母的恩,師長的恩,施主的恩和眾生的恩,就處處對境中,要我們生起感恩的心。
做人得有良心。現在好多時候我們覺得,越學佛學得,因為良心大家知道這裡的良心呢從廣義上理解,還不是說我們平常所說的,你把良心昧了。好像這件事你做的昧了良心。而是這個良心,就是把心底裡我們優良的部分、我們天然具足的善性,能夠調出來。能夠不斷的讓它相續長養,就把我們同樣業力裡面的這些染著、罪惡種子,給它清除替換掉。
所以說白了,發菩提心,你首先得做人的良心。有這個良心作為啟動,才能夠感恩佛,才能夠孝順父母,才能夠尊敬師長,才能夠回饋施主,才能夠迴向眾生。否則你做不到。所以這是我們先把這十個因緣,給大家依照次第先貫解一遍。下面就等於說,每一段具體的來廣講為什麼要念佛的重恩,為什麼要念父母的恩德,一段一段的廣講。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段,云何念佛重恩?給大家把文字貼出來。稍等。大家來看,這是講到說云何念佛重恩?這就開始慢慢講起了。「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
這是首先說佛謂我初發心,最後體悟修行成佛道,受了很多苦。那麼具體的在這個度化我們的過程中,你看,「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
最後呢,「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給大家這麼念一下,說實在的,就這麼念一段,都覺得非常的感恩。大家看首先第一句說,謂我釋迦如來。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佛的重恩,為什麼真是佛恩難報啊。因為佛陀呀,他不是一輩子的度化我們的事,也不是兩輩子十輩子百輩子千輩子,無量劫來一次又一次的,不厭其煩,不捨一個眾生的來行化教度。那麼這裡講的,你看用詞都用的是釋迦如來,不是說釋迦佛,或者釋迦牟尼,釋迦世尊。為什麼這裡單單用一個如來呢,這也是祖師說教的一個用意。就是如來這個名號,正好顯現了佛的悲心,慈悲不捨度化眾生,次次數數,不厭其煩。
所以我們明瞭一下什麼叫做如來?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四個字,如果單從釋迦牟尼佛的話,我們一般翻譯成能仁和寂默,是這樣的一個吉祥名號。那麼這個如來是佛的通號,就如來這個通號他就代表一個度化眾生的內涵。什麼叫做如?如就是如如不動,始終住在這個佛的真如勝境中。他不會起煩惱,也不會動感情。只有我們無法設想的大慈大悲,不敢相信的神通妙用。所以由於這個大慈大悲神通妙用,他就住在這個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一次又一次的來度化眾生。所以叫做如來。我們常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有時候又說,後面的佛像前面的佛一樣再來,就叫如來。所以說光這個名號,就已經把佛的這種慈悲,度化眾生,不捨眾生的這種功德已經給涵蓋在其中。只有佛才配這個名號。
為什麼呢,你想咱們三界六道內的眾生呀,他也都來。這不是又來了嘛這輩子。可是他不如呀,他住不到如如不動的那個佛的境界中。所以他只能來,而不能如。那麼比如說二乘、小乘人吧。他可以住到空性的境界中,也可以如如不動。可是他光如,他不來。他沒有佛的這種大慈大悲的境界,所以他就只能夠如而不來。這個凡夫呢,是只能夠來而不如。因為阿羅漢他不肯來呀!他覺得三界就跟牢獄一樣的,前面不是講過了嗎。視三界如牢獄,認生死為怨家。所以他就不來。
那麼只有佛既住在如如不動的境界,還往返六道,不知疲倦地度化眾生。而他雖然來,他不像我們眾生一樣,是受業報再來,而是乘願再來。所以沖著這個意思,我們才稱之為如來,雖然來了他不會受世間的染著,為什麼呢?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所以又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其實也是在佛陀他度化眾生的過程中,圓滿成就佛道而練就的。所以說,「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
大家想想,當時每一尊佛都是為度化眾生而最初發心的。像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他最初發心的時候,是在有一尊古佛,也叫做釋迦佛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的本師釋迦還是一個陶師,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說的就是燒瓷的那一類的工匠。那麼這個古釋迦佛他就用這個佛眼觀察到,說這個陶師他學佛的因緣已經慢慢成就了,就去度化他。那麼在度化他了,他就行了一個方便善巧。就去到這個陶師的作坊裡面,他去那要借宿一宿。
那麼這個陶師當時見到這個古釋迦佛就非常的歡喜,生起了恭敬心,他就非常願意樂意供養他。特別是聽他講法以後,就發起了菩提心。他將來也願意成佛,也願意號叫釋迦如來。在這樣的一種發心的情況下,當時這個陶工他還有四個工人,也就是他帶了四個徒弟,這四個工人見著這個情形,也生起了很大的歡喜心。就他們希望說,如果陶師你能夠作佛的話,到時候我們就成為你的弟子。果不其然,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後來都知道的,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和富樓那。由此大家可以想而知,就是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的時候,經了多少久遠劫了,這就是佛最開始發心。特別是釋迦牟尼佛他到我們這個火宅、這個五濁惡世,他是忍受著這種苦來救度我們的,生生世世的這種積累。
在《法華經》裡面還講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典故就是「父少而子老」,什麼意思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來度化眾生,光他的弟子的積累的量就已經無比的巨大。大家想想他發了多大的心,受了多少的苦。在《法華經》裡面是有這麼一個情節,就是當時呢,釋迦牟尼佛不是講《法華經》,然後就有八恆河沙的這麼多的大菩薩,他們就聽到釋迦牟尼佛要讓他護持《法華經》嘛,覺得非常殊勝,所以他們就發願說,願意在我們這個閻浮提世界來護持受持修行《法華經》的人。
當時釋迦牟尼佛就沒有,說不需要你們,就沒有接這茬兒,為什麼呢?他說有多少呢,有整個有這個……我記得當時應該是說六萬,六萬恆河沙這麼多的菩薩,一直都在守護著宣說和受持《法華經》的行者,結果大家這個八恆河沙的菩薩們就覺得說怎麼可能呢?後來呢,果不其然一下子就從地下湧出來好多大菩薩。在〈從地湧出品〉裡邊,都向釋迦牟尼佛頂禮問訊,都以弟子來這樣行禮。就不斷地供養,供養了有五十小劫這麼長。當時彌勒菩薩就非常吃驚疑惑,因為他覺得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個太子,在菩提樹下成道也就幾十年的時間,他怎麼能一下子教化出這麼多的大菩薩?六萬恆河沙的大菩薩呀!說就問釋迦佛,說你在這幾十年當中,你怎麼能夠做到說能夠教化諸多菩薩?非常不理解,他就打了一個比喻,好像說,一個一百歲的老人對二十多歲的人說,這是我的父親一樣,他覺得很驚奇,驚訝。
結果佛就告訴他真相說,我不是這一世成道才僅有幾十年。說我真正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的百千億那由他劫,他說就是這麼久的時間。他都用了一個比喻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成微塵大小的基本的一個顆粒,一個微塵就是一劫,這樣算。那麼還不是一個大千世界,用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多的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大千世界如果有人把它碎成基本的顆粒,再往東方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下一顆顆粒,就是在這兒落下一顆,什麼時候直到把所有的這些微塵落完了。那麼你看下面的這些世界那就更多了,他說把所有的這些加起來,一個微塵就算一劫,那麼他說他成佛以來的時間比這個還長。大家想想,那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發心的呀?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道教化眾生,那都在我們凡夫的視野內根本就算不出來說他經歷了多少。那他跟我們眾生結了多少的緣呀!那給我們的恩德現在來講的話,啊呀不可用語言,真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這樣的一個因地,這樣的一個。所以我們要首先知道,釋迦牟尼佛初發心在這裡講是一個什麼概念。
「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大家知道,釋迦佛修菩薩道,這個苦那吃得是真是多了去了。六度萬行呀!大家都知道他的六度是怎麼行圓滿的呢?那個時候,他做國王的時候,帝釋天認為就沒有人修行了,跟他的大臣兩個人來變成鴿子和老鷹,最後釋迦牟尼佛為了救這個鴿子呢,把自己的身體都給鋪在這個秤上,大地震動,才把他的佈施這個法門給修圓滿。看到一切眾生都跟獨子一樣心愛,就等於用自己的肉體去換這個鴿子的命。忍辱的時候,這個歌利王,在《金剛經》也講過,那是一條一條地割他的身體,就跟我們現在受的那個凌遲的那個罪刑一樣。他都不生一點點嗔恨心,而且還打賭,一打賭說,假如果我沒有嗔恨心的話,讓我的身體還復如初,果不其然。有一生做鳥巢仙人的時候呢,入了定了,不出定。為什麼呢?
因為他入定太久了,頭上被鳥給做了個鳥窩,而且下了蛋又孵這個小鳥。那麼他當時害怕一出定了以後,把這個鳥窩給毀了,這個小鳥就給弄死了。為了這樣,一直等到這個小鳥孵出來,翅膀長好了飛走了,他才出的定。就這樣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地去修苦行,為我們修,修成一尊圓滿的佛。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那麼在這個備受諸苦的過程中,你看,「我造業時,佛則哀憐,」就是我們在輪迴中呀,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常說,這個時候佛就是悲哀憐憫嘛,想方設法地種種方便教化。大家想想,佛度眾生,他的那種就是只要我們一旦發現因緣中有一個得度的因緣,他是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機會的。而每一次很可能都遭到失敗,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不受教化呀!「而我愚癡,不知信受。」
他就攆到跟前來教化,我們不肯改惡從善。那麼由於這樣的話,你惡因既然積累起來了,不受教,那麼你一定造了業苦果也難逃呀。所以會墮在地獄,也受這個惡報。墮到地獄受惡報的時候呢,佛又復悲痛,「欲代我苦」,發心是代我受苦呀!大家看到《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邊就有一段文就是講到的說,願代一切眾生,願代一切眾生受苦。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業障太重了,自作還得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這是指的墮到惡道裡邊。
大家知道,這些佛想方設法的教化呀,救度呀,真的是。那會兒在印度,在城裡邊,一個國度裡邊差不多有九億人,有三億人能夠見到釋迦牟尼佛。還有三億人聽到過釋迦牟尼佛沒有見到,還有三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城東,就是在這個大城的東邊有一個老太太,她就不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佛非常的哀憫她,用了方便救護,用神力,她就看見佛,她朝著東面看見佛了,她就趕緊把身子背過去朝著西面,那佛就用神力又出現在了西面,她就又繞到南邊,又繞到北邊,四面都繞到了,佛用神力都讓四面能夠看見他,結果最後她把眼睛蒙起來就不看。所以這就叫做「而我愚癡,不知信受。」這就不要說了。
還有另一尊同樣慈悲的佛佛道同,阿彌陀佛也是如此,我記得我那會兒講信願行老講這則典故,非常地讓人聽得就是說,覺得佛慈悲到這種地步,簡直讓人就是無以為報。說村裡面呢,是海里邊的村子,海島旁邊的,是打魚的。打魚的這個村裡面的人都信受佛法,那麼他們在打魚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奧妙,什麼奧妙呢?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話,海邊的魚,就不要到外海去撒網,自己往這個岸邊岸上來游,游到岸邊很容易地捕捉到了以後呢,在吃的過程中燒烤的時候呢,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呢,只要佛號念得越多,這個魚肉就燒出來就越鮮美,天天在這樣的情況下,終於有一天村裡有一個人走了以後,同時一天給全村人託夢,一邊哭一邊說,說再也不要吃那些魚了,那些魚是阿彌陀佛為了方便善巧讓大家多念佛號,而化現出來給大家吃的。
你看,這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度眾生的情懷。可是就這樣還不受度,不受度又墮到地獄,墮到地獄佛也沒辦法,業重不能救拔呀!然而,終歸地獄還是可以出來的,可以出來,慢慢地稍微生活狀況好轉了一點兒,大家來看啊,「我生人道」,生到人道裡邊了。既然生到人道了,啊呀佛就是可以說是轉悲為喜了吧。就覺得說,又有機會能夠用種種的權巧方便來度化。所以你看才說這個三皈、五戒、十善人天法,讓我們種善根不要墮惡道。生生世世地追著我們讓我們這樣地去造這些出世之業,種種教化。就像地藏王菩薩那會兒表態的說,哪怕閻浮提有一個人有一念善根,我就想方設法讓他的這個善根能夠增長而不要退。
可是呢,你看這裡,我們來看,「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就追著。「心無暫捨」。大家想想,我們現在也常說到是弘揚佛法,希望大家都來聽聞佛法,修學佛道,可是有時候買賬的呢,我們說幾句越說越得勁兒,如果人家不買賬了,兩句談過去就心灰意冷,說去你的吧,不理你了。就是這樣的。心就不能夠「心無暫捨」呀,就是一念捨棄心都沒有生過。
在這樣就是,可是還不肯教化,不肯教化的話,佛就追著走唄。就這樣的一個佛恩,何等深重啊!那麼再往下看,大家看,「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這是就我們在因緣中講的話,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生在佛前佛後了,這就等於說這一段是自悲又自慶幸,為什麼呢?悲就是悲的沒有生到佛世呀,佛在兩千多年印度出世的時候,我們還在輪迴在惡趣呢。好不容易現在得了一個人身,可是佛陀他老人家已經滅度了呀,已經涅槃了呀。那這樣我們反思一下,就跟我們有時候人在受到痛苦或折磨的時候說,哎呀我造了什麼孽呀!我們現在反思一下,也是這樣想想,何罪而生末法時期呀!為什麼我們生在末法,大家想想,就是因為在正法像法的時候沒好好修呀!
過去的福德不夠,因緣沒結上,失之交臂了嘛。所以造的這個業只支撐著我們只能夠生在末法,生不到正法像法之際。可是呢,雖然這樣的一個大悲憫,問題是還有大慶幸是什麼呢?雖然沒有跟佛同生在佛時代,可是呢,還好,能夠出家修道。這是省庵大師以自居,因為他是出家人。拿我們居士同修來講的話就是,何福能夠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做一個優婆塞優婆夷檀越淨人。那麼從這個業障來講,「何障而不見金身?」見不到佛的這個真身,金色之身了,親近不到佛陀。不能夠侍奉不能夠常隨,甚至連遠遠地這麼瞭一眼的機會都沒有啊。但是呢,大幸的是什麼,「何幸而躬逢舍利?」雖然見不到佛的真身,可是佛滅度後,舍利就是佛的真身、法身。那我們現在還能拜得到啊。
大家看,我們就我們現在的這個現實世界中,我們還能,這段時間八大處的佛牙舍利不是又開放了嗎?那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上留下來的清淨堅固子呀。這個因緣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我們有時候都會說一個什麼見解脫見解脫,說句實在的話了,真正地見到舍利這也是見解脫,因為見到佛身了呀。佛牙舍利,阿育王寺的佛舍利,法門寺的佛指舍利,這都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還有這個特別的因緣福報。你看法門寺的佛指舍利的話,這是唐時期入到地宮,那麼中間這麼多年,大家只知道記載不能夠見聞啊。誒!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這個佛舍利才重見天日。前幾天我還看到一個同修給我發的,當時怎麼挖這個地宮,怎麼找到的這個舍利影骨,然後又找到這個舍利本身,當時確實是讓人覺得說,嘆為觀止呀,那種激動。連不信佛的教授們都,這些考古教授們都當時就已經是激動不已,非常的興奮。這就是聖者留下的舍利都有如此的感染和加持。所以我們說何幸還能躬逢舍利呀!
所以這樣反觀的話,我們就自己得思惟呀,如理的思惟作意說,如果曾經你看,「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就是我們曾經沒有種過善根,宿世種的這個靈苗的話,聽不到佛法的呀。我們現在很容易就聽到佛法了,可能還不太珍惜。聽著聽著聽得多了還厭煩,還覺得就如此罷了,還甚至生遠離心、退墮心。可是不知道能聽聞佛法這個因,那曾經是不知道多大的善根才種下這個種子呀。何以得聞,「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你看,就是如果你不聽佛法,你就根本不知道佛的恩德真正大在哪裡。也就是佛法不入心,那麼佛陀世尊的這種大慈悲這種大威德,在我們心裡根本就沒有概念。大家想是不是。你不聽佛法,你不明白道理,你不知道三寶的可貴,那佛呢,那充其量有時候就是一個崇拜的一個神靈一樣。好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呀。所以這裡講到說,「此恩此德,丘山難喻。」就是三山五嶽這樣的重量都不能夠比喻啊!我們大家也要這麼琢磨反思,因為好多事情經歷得多了,就反而不珍惜了,包括我們聽法。看看是不是如此。所以說既然到了這個份上,我已經到了如此的難得難得被我得了,那麼下面你看,「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就是如果真正我們能意識到佛的恩德如此之大,那我們就不能讓佛種斷了呀!就要發廣大心,去行菩薩道,成就道場,弘揚佛法,默默地不求回報地去服務眾生。這樣的話才能夠建立佛法,救度眾生。
我們說報佛深恩當拚命,這是祖師爺們留的話呀。驚天動地勸念佛,敲門打戶勸修行。你看這裡省庵大師,縱使粉身碎骨你都報不了佛的恩德。所以就著這樣的因緣,我們如此思惟如此作意,正確地認知,有正見住心,才能夠把我們應當有的這個發的菩提心能夠發出來。所以這裡講到,「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就是念佛重恩。
大家都是身為佛弟子,現在號稱皈依佛法僧,所以我們有時候想想,就是你比如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到底在我心目中我們的心目中他意味著什麼?這個東西我們常要思惟,而且常要擦亮。常要讓它清晰明瞭的。而且我們常要明瞭說,佛出世他是來幹什麼的。他的用意在哪裡,那我們一方面是聽佛的話,二一方面還是,特別是現在佛陀滅度了,我們要代佛宣化,代佛弘揚,代佛成就眾生呀。現在可以說,我們既然學了佛,我們的這個身口意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佛的法身來顯現流傳的呀!弘傳的呀!佛的法身、佛的法義、佛的法脈。所以大家在為了讓佛法一直這樣的弘傳,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受用、有擔當、有堅持。如果能在這上面做好,慢慢地就能夠體悟到佛這個菩提心,也能夠發起的這種力量和發出來的這種法喜。
好,那今天時間就到這裡,我們就是要了解一下第一個因緣。就是念佛的重恩,而發菩提心,是為第一因緣。下一次我們就開始要講念父母的恩和師長的恩,等等一條一條地逐條往下講。好,今天時間關係,就到這裡。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請大家合掌,一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眾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