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同學,同修們,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先三稱我們的本師世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請大家放掌,阿彌陀佛。各位同學,今天呢是我們講《勸發菩提心文》的第十講了,那麼也正是,因緣呢恰似其分,看這個所剩的內容上來講,今天我們應該可以圓滿。剛好十講。功德圓滿。那麼在上一講的內容中呀,我們在討論一個非常嚴肅,和關係到佛法法脈的傳承和流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的緣起的最後一個,為了令正法久住,帶著這個緣法來激盪我們的自利利他,成佛度眾生的這個廣大圓滿心。那麼我們要知道,就是說從前面的這些來講呢,都是於己居多的。只有這一件呢,可以說是關係到整個法界,至少是我們娑婆世界,乃至整個法界的法身慧命的問題。這是只有省庵大師這樣的祖師呢才能發起這個心,才能把這個緣起法作為最後的陳述講到這裡。

那麼既然令正法久住,那麼必定就是要有三寶,佛法僧。可是呢,佛他是圓滿的覺悟者,法是清淨無染的正知正見,成佛的方法,這兩個他是永存的,不會變壞,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兩個要流通的話,就要賴以僧來傳播,僧來住持。所以佛的智慧能不能依這個正法,正知正見流傳呢,就看僧的素質,僧的發心,僧的整體僧團的狀況來看他的效果了。所以由此來講呢,這裡省庵大師生存的時代呢已經到了清朝了。他自己說到了末法時期,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導致我們上一次講到的,已經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進入到這樣的一個層面,這是我們上次講到的內容。那麼這會導致什麼結果,非常可怕的後果是什麼呢,你看,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講到說,「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把這個論文給他貼出來。

大家來看,確實如此。我們要知道現在的佛法呀,佛教呀,特別是這個僧才的缺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幾乎我們在這個佛學院,我也十幾年了,在這個事業裡邊,佛學院的招生的數量呢,是越來越少。很多地方上的佛學院幾乎都招不起來這個僧源。沒有僧源,只要來考的就都可以讀。那樣肯定就沒有一個揀擇了嘛,那能夠現在依著上個世紀我們佛門的大德,太虛法師所創的佛學院的這種僧教與模式呢,能讀佛學院的還算好的了。就怕是什麼呢,也沒有讀佛學院,信仰也沒有入心,那麼更不要談對於佛法的見地了,甚至連基本的基礎知識都說不出來個所以然,確實是大有人在。現在還是如此。你去問,現在好像一出家,穿了個海青,然後一受戒,搭了個袈裟,拿到一個戒牒,這樣就算是。

可以從程序上來講吧,罪過的說,那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況。算是入了僧內。問題是呢,還不知道佛是何人,佛是幹什麼的。說佛是覺者,不知道什麼叫覺。怎麼才算悟。說佛是神仙呢,是哪一個宗教的教主。是印度,中國人都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混在一起。不知道是誰,都這樣的一種混沌。那麼既然不知道佛,哪裡知道什麼法呀。我們說佛陀耶,達摩耶,達摩就是軌持的意思。軌生物解,任持自性。那麼法是用來幹什麼的,怎麼樣的個次第,什麼叫做超凡入聖,凡聖之間的差別在哪裡,煩惱具體體現在哪個層面,就這些都不曉得。大有人在。

僧人是幹什麼的,你看,現在我們就是說拋開我們這裡,省庵大師講到的說僧團的這種沒落,就是整體我們社會的,整個這個主流意識中,都不知道和尚是幹什麼的,跟道教也分不開。我常會碰見說,你這是道士嗎,還是幹什麼呀,是和尚嗎,他搞不清楚。那有時候他見我穿這個衣服,還以為是演戲的呢。曾經有過我記得在雲南還是哪裡來著,我戴個斗笠,拿個手杖,結果司機問以為說我今天收工了。這會兒收工了,還很詫異說,你咋坐公交車呢。說人家都有助手,這就是不知道。特別是現在對於這種僧人的定位,從內而外來講,大家都不知道。那我們對於法來講的話,也是如此,甚至是皈依了的居士。咱們也不說僧人,再往居士上說,說皈依了法是幹什麼的,有很多時候是,認為是和尚的事,跟自己無關。或者只求靈,要靈驗,能夠保佑,不求法。

什麼是煩惱,為什麼要斷煩惱,沒有正確的理解。根本不想斷煩惱。只能夠除了說拜佛說能讓我好,保佑於我,永遠幸福,一定要平安。對僧人也是說,佛靈僧不靈,不能夠得罪,他就是一個看門的一樣。都是這種知見都有。等等不論教內外來講呢,這裡省庵大師說到的,衰殘至此,殆不忍言。就是不想說了。都覺得一肚子裝的,就是每每想到,你看說,每一思及,不覺淚下。就是覺得說,哎呀,這個佛門呀就衰敗到這種地步了。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時期了。我們四眾弟子都要意識到,包括現在也是,大家不要以為說,廟建得非常大很奢華。廟裡邊沒有人,怎麼辦呢。沒有佛法僧。沒有正法那就一定是魔法。一定是世間法。一定是利益法,經濟法就出來了唄。所以大家要知道,都是有目共睹的。

你看這裡省庵大師說,就是因為這樣說,我為佛子,不能報恩。這是他看到僧團整體的這個狀況,那麼現在是自己覺得是如來座下的佛弟子,是座下的比丘。那佛子,如果說從弟子上來講呢,只有出家人是佛的真子嘛、內子嘛。所以說要報恩,怎麼報恩呀。要把這個佛法僧的整個這個法要傳出去,弘揚出去。然後要按著這個,自己和大家都要修行,這才叫報恩。那麼既然不能報恩。你看,內無益於己,就是自己的修證來講,當然這是祖師的自謙之言了,這是代表整體佛弟子的狀況。和包括說對於僧團的具體的一個子承。內無益於己,就是自己沒有對法的受益呀。嘗不到這個法味。

諸位大家我們也都是學佛人,什麼叫嘗到法味了,就是你在法上呀,真的不是說聽了幾堂課,或者說皈依舉行了個儀式,常往道場裡跑。就是在這個修法中呢,一定要嘗到法的味道,清淨無染,這種悟性,靈性的這種顯現。這是真正的法益呀。你看最近我們也在群裡面不是一直在有一個通知,當然是小型的現在的因緣只能如此。在馬連道有一個共修的道場。當然這個共修道場呢,當時我們所發心呢就是為了戒定慧,真修。因為一直在講法,以法來結緣。可是這個法如果沒有用的機會的話,他會乾枯掉的,他會一股熱鬧過後以後,當知識般的了解了以後,就不用了。可是我們現在世間的法裡面,都是你學了一門技巧你還得用。為什麼招聘人說,有工作經驗才能算作首選呢。就是他能夠先益於己呀,自己把這一門給掌握了,得心應手了,再能流淌出來,才叫外益於人。所以你看一樣的世出世間法,都是如此,必須去實踐。

所以這裡,省庵大師說,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也就是說從自己修行來講,沒有真實的法義受用,那麼你就不能夠稱性發揮,把這個心路歷程呢分享給大眾,來弘揚。那麼現前來講呢,生無益於時,也就是說,在這個自己所輪迴中出現的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那麼你自己呢,要對這個有利益。對這個時代和國家沒有利益的話,那麼你的這種佛法,身為佛子的教化的這種積極意義就沒有了。

所以說,為什麼我現在常說,我們不負於時代,有時候說僧青年的時代使命,有這樣的演講題目,我記得我們那會兒讀書。就是說要在時節因緣中要發揮我們對佛法的住持和弘揚,讓大家都能得到法的利益。既不能益於時,那我們現在來講,益於時,在當時來講就是建寺,安僧,弘揚佛法,講經說法。那麼死益於後。死了以後你得,就是說,生前對佛法的修行,形成著述,乃至開示,留下舍利等等這些,這都是得從戒定慧的功德中來呀,乃至往生的瑞相。所以說你自己沒有法的得益,沒有利益到,有負於時代的大眾,又沒有給後人留下一個起信的因緣的話,那麼這一輩子生為佛子,省庵大師這裡講到的說,那就想想什麼人呀,這就是可以說是國之廢人,法門敗種呀。非常的慚愧,所以這裡講到說,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就是到了這種地步的話覺得說,雖然這裡省庵大師非我而誰。實際上呢就代表我們所有的四眾弟子,就覺得沒臉在這個世上,這種天地不容。這樣的一種反省。

所以從中可見說,一個人出家,乃至學佛,成為佛弟子,他是承載著一種非常神聖偉大的責任的呀。要荷擔如來家業,要住持法道。現在我們有時候成了佛弟子,都覺得害怕別人知道,覺得見不得人,或者成了佛弟子以後,又有一種我慢心,覺得就高人一等。到處炫耀,而不是說以這種法來攝受。各種各樣的過失就是時代的共業吧。所以看這裡說。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就是這個時候呀想來想去,想到自己內心的這種慚愧,都不能夠容忍,那麼在這個反作用力的情況下會怎麼樣呢,頓忘鄙陋,忽發大心。就是正好在這樣子的一個卑劣不堪的這種情況下呢,我們應該發起救度眾生,自利利他的這種難行難忍中,我們去行和忍的這樣的一個發心,來成就這個菩提心,挽回現在的這個現狀。

所以說,這裡省庵大師講到的,要發起菩提心來,就是雖然我們的福德智慧能力有限,哪怕是不能夠挽回末法這種頹運,可是我們不要忘了,還要積極地努力,要有願力。而且要深信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可以來用自己個體的發心來挽這個正法於末世,乃至於未來。所以就是要帶著這種亡羊補牢的這個心態去,不要停留在天天互相指責呀,內訌呀,相互是非,總覺得人家不對,自己又沒完,就這麼不斷地抱怨,這是沒有意義的。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國民性吧,我們都喜歡內耗。所以這裡說,忽發大心。雖然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你看,這也是一個省庵大師在因果上的一個力挽狂瀾。為什麼呢,雖然我們現在的果報是這個樣子的,佛法的流傳呈現成這樣的一種低微,低迷。

但是呢這是曾經因於大眾的共業所感的果報,那麼我們現在就該忘卻現前的這個陋狀,而突發大心,怎麼樣呀?就感將來的善好因緣和果報。所以說,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帶著這樣的一個心,所以他才能在這裡在這個道場上,你看,後面的內容呢就是講到,我們還要記得這篇《勸發菩提心文》出自什麼因緣呢。就是在涅槃法會上,在阿育王寺的舍利的道場來懺悔的時候所寫的,所以這裡省庵大師就帶著前面的這種八種菩提心的相狀,說了十個因緣以後,回到現場了。說,就正因為如此,為了挽正法於末世呢,所以才「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就是說這個緣起是這麼來的,因為他在建立這樣的法會,他發了十年的心,他每一年都去,每一年去了都會講經,像佛陀的遺教呀,淨土法門呀,而且這個法會呢在當時非常的盛大。

是江浙一帶有名的一個每年都舉行一次的法會。而且你看他這裡還傚彷什麼啊,特別是因為省庵大師是淨土為歸嘛,所以傚彷阿彌陀佛,「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所以說,他也是每次在涅槃法會上都會有一個發願文,這個發願文都是他寫的,在把四十八願敘述一遍以後,然後再在下面寫一些自己的,自己的這種願力中的一些偈子。像那會兒寫到說,「我以至誠心,發此真實願,願我先父母,累劫眾親緣,彼此盡超升,自他俱解脫。」他的發願也是從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從孝道開始,要度他的父母和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從受苦的娑婆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你看說,「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生,誓歸安養。」

所以從祖師的言教來講,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大家都,現在以念佛居多嘛,那我們就會誤會說,好像念佛光管自己,就不管娑婆世界了,於此無益了。你看這裡省庵大師就給我們告訴一個信息,是什麼呢,他這麼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他還要力挽狂瀾於娑婆的末法的這種流弊並不是違背的,而是快速的。為什麼是快速的呢,「從於今日,盡未來際。」那麼什麼? 「畢此一生,誓歸安養。」就是這一輩子我捨了以後先到極樂世界,然後,「既登九品,回入娑婆」。因為到那個時候,力量才大了呀。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說,不留在這兒度化眾生,可是我們為了更好地在這兒度化眾生,趕緊先到極樂世界去練好本領,就這麼個道理。很多時候,大家都不能相應,還要疑情。所以省庵大師這裡就把這個法呢給我們說出來了,並不違背,而且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這個俾就是使得佛日重輝的意思。「法門再闡」。你看這裡講得多好。就是說真正到了極樂世界成就了以後,再回入娑婆的時候,帶著這種大願力,大神通妙用,善觀一切因緣,能夠就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只要眾生有一點點小善,趕緊扶接。哪怕行一點點要惡,讓他不得成就,都是帶著這種能力再來,才能夠有可能讓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呀。

那麼由此,你看省庵大師說,「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你看這個寫得多好,就是真正來了娑婆以後,自然而然,想必才說,發願說乘願再來的時候一定是做清淨的僧寶。能夠童真入道,正信出家,戒體清淨,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後以僧團為核心力量,再人民被化於東方。被化於東方,就是指的我們娑婆世界是依照相對西方淨土我們在東邊。所以說這個時候呢才是最好的效果。真正能夠劫運為之更延。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真正地讓佛法的運勢呢,可以讓他更加的綿延了。就是來延長正法久住的能量和時間。所以這樣的話,如來的正法才能得以久住世間嘛。所以這裡最後一句是什麼呢,「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這是我們說的,就是以正法久住為我們前提的一個大願力,而發起菩提心。

確實我們現在真的是,你看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我們常說明代有四大高僧,那麼省庵大師屬於清朝的時候。明末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四大高僧,比如說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在那個時代,那蕅益大師那是什麼人物,也是可以說是大菩薩大權菩薩乘願再來的正法眼藏。可是就在那個時代呢,蕅益大師想求五個比丘來如法共住,就是依照著佛在世的那種僧團,哪怕五個人能夠依照這個清淨比丘共住,都求不得呀,不可得呀,眾生的福報不夠呀。所以說,你想我們現在在這個時期來講呢更是如此了呀。各方面的力量,影響,大家的煩惱,這種貪慾的增厚,然後世間整個人與人之間的對於這種信心的缺乏,對於紅塵俗事的追求等等這些濁亂,導致我們現在是很難真的遇到一個清淨的,不要說僧團了,咱們就說一個修行團體吧,在坐的諸位也是聽了好多法,相信也參加過好多法會呀,或者參加過好多學佛團隊等等這些,你說有幾個能夠從一而終。一直清清淨淨地延續下來。

要麼影響越來越大,這個主創人,甚至二寶居士有時候就會慢慢地入了魔心了,就想當教主。要麼是你是我非,我慢山高,相互不買賬,不按規矩來。剛開始約好了一塊共修呀,共學呀,久而久之就弄人際關係,弄這些拉幫結派,就散掉了。要麼有時候剛剛的發心猛烈,堅持一段時間呢,又被世間的這些家庭的關係呀,事業的關係等給拉得,那一點點心,本來就不堅固,又給退得無影無蹤。就懶惰了,懈怠了。各種各樣,甚至外在的因緣呢,有一些比較想堅持能夠清淨一直下去,可是外在的因緣又不成就。等等這些就是具體的情況吧,都說明這是我們的一個共業所感,福報不夠。

所以說,每一個層面,方方面面剛才說的這些點呢,其實都是說我們正法現在,一個不要說久住了,甚至是不住了。都是末法時代的這種亂象,所以呢為此我們大家聽《勸發菩提心文》,在這種祖師們的悲切的這種陳述裡邊,這種反思中,帶著整個時代佛法劫運的這樣的一種大發心,慈悲心來。我們也要有一個共振的這樣的一個受用。就是覺得身為佛子的一員,我們是有責任的,哪怕說生為眾生中的一員,逢到這種遭遇,那是我們過去發心不夠真切。或者是說修行沒有增進,甚至還是退步在輪迴中,到了這個時代,這個末法中。

那麼今天能夠學到這樣的十種發菩提心因緣,我想任何一個因緣中都有我們,肯定能找到至少一門我們相應的部分,你咬死這一個,常作這樣的思維。在我們心力不夠的時候呢,常看一看,讀一讀,哪怕能夠發起一念,你想讓盡形壽發也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哪怕能發起一念,這個轉身呀,這是有鯉魚跳龍門的功德的。因為大家知道,一個大的廣大圓滿的一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這種在我們的心地中的力量,那真的不是我們做點世間的這種福報慈善能夠所比擬的。那這種功德是不可較量的。不可相比的。所以這是我們講到這裡講到的是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這是《勸發菩提心文》的,我們可以把他稱作為正宗分。

下面開始我們要講就是他的流通分了。這是等於說省庵大師在講完以後,進行一個總結和倡導。大家來看,「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首先就告訴我們前面所陳述的這些十種因緣,我們要了知到心裡邊,他的差別相,他的著力點,他的發心處我們要知道,這麼一來,還有發心的八種相狀,就是菩提心的相狀。我們也得了解。怎麼去發,趨向於什麼目標,現在當下有什麼偏差,或者誤區,錯漏之處,要把他調整,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那就是說你要行到這個正確的門徑,就有這個門路,而且有這個田地,就是在這個上面讓他可能性能夠展開,效果最好。所以對這八種菩提心我們就是要有一個要去掉邪的,偽的,小的、偏的,要取正,大,真,圓這樣的菩提心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大家也不要覺得說,呀這個我們達不到,你想發心發心,就是現前我們的念頭嘛,你這麼觀,這麼去把他的心調成這樣的一個狀態,這是還需要什麼成本嗎,就需要我們當下的念頭。可能我們的行為上未必現在就能夠圓滿。可是這個念頭,這個心地上發起的這種力量先要讓它圓滿,不要有差錯。這樣的話,那麼由這個發心引導我們的行為可能在修行上有些,或者我們自身的煩惱、習氣,自身的堅固的一些毛病,甚至我慢指導的一些非常不容分說的見解,也許是錯的,等等這些,都要用這個八種菩提心的相狀來把它打消和等於說我們說把它柔軟化,然後再可以做一個調整。所以這裡講到說「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

那麼進一步我們就是要先想想自己現在所得到的優勢在哪裡,就包括咱們今天來學習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也是要跟祖師他說的這種相應。為什麼呢,你看他說到我們現在已經算是得天獨厚了。不要覺得說剛才講到這個末法,可是末法中它也有末法中能夠契入正法的機緣啊。你看,「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這是首先來講的說什麼呢,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一些條件是非常來之不易的呀,得人身就很不容易呀。我們都知道很多比喻,說像這個盲龜撞朽木,或者什麼。

佛在經典裡還告訴我們,大家要知道,一個人身得的難度,須彌山我們都聽過,是世界的核心,須彌山上掉下來一根線,那麼從須彌山這麼高的山上掉下來一根線,穿到山下的針裡邊,這是我們得人身的難度。得人身比這個還要難,但是我們終於僥倖得到了。而且居於華夏,華夏就是咱們中國呀。我們要知道現在的佛法的核心點,就是佛教裡面所謂的「中國難生」的「中國」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乘佛法的這個核心地就是在咱們這裡了現在。曾經從古代來講的話,印度算是中國,那個時候我們算是邊地。可是從漢朝這個佛法,一部一部的聖典隨著翻譯,歷代這些弘宗演教,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的這種傳揚,我們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時期的大盛,到現在,我們還在享這個餘蔭啊,還能夠覆到我們現在這個福祉裡邊,受它所覆。所以說居於華夏,這是個好地方。

那麼六根又能夠完備具足,大家知道六根健全也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啊。我們現見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是有殘疾的啊。所以省庵大師當時就說參加法會的人都能六根具足,這是等於說具足人相啊。你作為人的福報得夠,那麼你才能六根一點都不缺啊。六根夠了,那只能說你具足一個軀體。那麼你的身心都能夠安康,這才叫作沒有疾病,叫四大輕安。為什麼,因為有病的時候就修不起來行了,身不安道不隆嘛。而且又具足了對佛法的信心,對三寶的信心,來到這裡參加涅槃法會,大家在現場也都在聽《勸發菩提心文》。而且又沒有魔障,也就是說僥倖的修行,又沒有遇上魔障。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些條件都具足了,那差不多才能夠可以說能夠合併在一起能夠支持出一個出世間修道人的志向啊。如果說這些條件如果你都缺的話,你根本就具足不了,不要說發菩提心了,你連這個想法,連學佛,連跟三寶結緣的機會都沒有。何況你看,省庵大師又進一步說,這是從前面是僧俗兩眾,後面是從僧來講,「又得出家,」出家不容易啊。我們常說,吃一口十方飯,要七世的宰相福氣,其他的就不用說了。「又受具戒,」受戒這是更是一個福報的體現了。可能大家不知道,如果要受比丘的具足戒,你沒有福報,我們登三壇大戒,你連登壇都登不上去的。因為這個法界來講,你想,受比丘戒就意味著要勤修戒定慧,要出世解脫了啊,要證果。轉凡成聖的人,那麼就要脫離這個三界六道輪迴,那麼多的冤親債主哪裡容易放過他啊。所以古來有一句戒場的話,那在受戒之前都要說「有冤的抱冤,有仇的尋仇。」你沒有這些,把這些抖摟乾淨了,你才能夠穩穩地登上這個比丘戒壇,去受這個戒法。

所以這裡「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這是指的現場的法會了,在這個道場裡面聽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你看,這麼殊勝的因緣在一個法會中具足。「又值善友,又具勝緣。」

那這裡一路走過來,這些都具足了,你想想,這是省庵大師的一個,後面總結說「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就這麼一些殊勝的因緣都聚到一起了,正是能夠引發,激盪和匡正我們菩提大心的時候,大家不在這個時候思維作意還等什麼呢。所以大家在線上聽法也是如此,我們一起就來自己共同作意一下說,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時期,可是這個時代至少我們在國泰民安,沒有兵荒馬亂。我們現在大家還都具足這個人的福報,還有個手機,還能上個網,這也是福報和因緣的體現啊。你沒有耳朵,你聽不見聲音,你沒有眼睛,你也找不著這個微信在第幾群,第二還是第三群,你根本找不著啊,你連個微信你都不會下載。所以這點點滴滴都是福報具足了。所以大家在此聽法,我們現在也作意一下,就是一定要發一個我這輩子就是要成就,要了生死,要成佛道,要往生。而且這一切的前提是為了利益眾生,這個世間太苦了。我們不管前不管後,就現前當下一念,請大家發起來。眾生太苦。

就像那個時候,南普陀有一個妙湛老和尚,走的時候留下一句什麼話呢,「莫忘世上苦人多。」可是問題是苦人多,我們現在自己也是個苦人,大家都在一起苦。就好比說苦得大家都要苦得已經要無可救藥了,整個要天塌地陷的時候,那麼大家都在苦岸中,有一個人能夠奮發,振臂一揮,說我趕緊去給咱們找一個救世之藥。一個人先跑到有這個救世之藥的地方,趕緊領到這個藥自己先吃了,完了再回來給大家分。這才是真正的能夠救世的這樣的一個發心。所以我們也是「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後面再看「惟願大眾,」這就是省庵大師在此更進一步的要鞏固大家的發心和志向。你看,「惟願大眾,愍我愚誠,」就是大家憐憫我現在這樣的一個體恤大家的一個誠心,雖然我不才,但是我的心是真誠的。「憐我苦志,」你看說的多好啊,就是希望大家借著這個因緣中能夠可以領悟,能夠首肯到我現在的這個誠心和這個志向,「同立此願,同發是心。」你看,這就是開始號召大家一起來同步共同種這個金剛菩提種子了。並且說「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大家要聽懂這個啊。這就是等於說給一個推動力和長養力了。我們在座的聽法的大家也是,沒有發起的,我們這樣發起來,已發起的,讓它力量更足一些。這就需要我們長期的來長養。

這個我們特別告訴大家一下,就是說如果我們學佛的時候,有的時候心力不夠,慈悲不足的時候,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這些傳記。像古來,像智者大師,天台宗祖師的這個傳記,看看人家怎麼出現在我們世間的時候就是一個靈苗,出家,功德有多大,怎麼修行,降魔,怎麼度化眾生,怎麼德行感召的這些護法,這些天龍鬼神來護持等等,非常有感染力。就算近代來講的話,像《虛雲老和尚的足跡》這本書,再看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那些前面的序文等等這些,一小段一小段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增進。為什麼我們現在心比較麻木呢,就是大家有時候根本就接觸不到,甚至不能夠,沒有眼界和因緣看到人家祖師曾經是怎麼發的心,怎麼修的行,沒有榜樣嘛,榜樣的力量呀。

所以這裡說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希望大家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這是最難的了,因為人心是無常的嘛。而且我們這個世界還是讓你退的多,進的難啊。所以下面省庵大師就在這些大乘行人發心的過程中,首先預設防範於未然做了一些避免。你看,後面就是連續說了八個勿,勿怎麼怎麼樣,就是不要怎麼怎麼樣,不要怎麼怎麼樣。

我們來看,「勿畏難而退怯」,這真的是一個苦口婆心了。這是對於一個初發心的人來講,他覺得說讓我去成佛度眾生根本不可能的事。這太難了,根本就跟我沒有關係。所以第一個就是說「勿畏難而退怯」,因為人人皆如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要有這種自信,首肯。

第二個「勿視易而輕浮」。有的人他又認為很容易,就聽到這些佛法裡面比較直接痛快的法,他認為本來具足佛性,成佛易如反掌。這樣,讓他的行為又不殷重,比較輕慢膚淺,這也是不可以的。他要知道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啊。所以說「勿視易而輕浮」。

「勿欲速而不久長」,這就是指的那些比較激情湧動的人。大家各自對號入座。哎呀,今天一聽一句法,相應了以後,馬上就恨不得不知道能夠多麼能難捨能捨,難行能行。可是,問題是你發心勇猛,馬上就覺得成佛,這輩子一定要往生,退的也很猛。為什麼我們說不要常發心,要發長心啊。他沒有一種韌勁,所以這裡叫做欲速則不達嘛。

「勿懈怠而無勇猛」,這就是有些人他的心力被煩惱佔據的多,他的因緣中就是這種牽扯啊,情見啊,包括一些不管世間和出世間法裡面都會有一些最後把他的因緣導致就是非常的惱亂吧。所以慢慢就離道越來越遠,與法越來越不相應。知道它好,自己已經遙遙無期了。我們常形容,就跟沉溺在大海中的人一樣,就離岸越來越遠,最後被海水給吞沒了,一浪打下去。這就叫做「勿懈怠而無勇猛」。你修行成佛哪是那麼容易的嘛。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升起來一個煩惱,我當下對治,把它放下,都覺得簡直是思來想去,百般的鬥爭都沒辦法,越想越煩,你何況說入佛知見呢。所以「勿懈怠而無勇猛」。勇猛上,有知見勇猛和修行勇猛。知見勇猛就是學教,聽聞佛法,多去深入經藏。修行勇猛就是六度上來講,持戒清淨,多行佈施供養。這是必須這樣做的,這是佛說的,不是誰說的。然後,時時刻刻這個心性都在往道上會。所有的人生觀都是我這輩子一定要了生脫死,一定要成就了度化眾生。那麼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就勇猛起來了。「勿委靡而不振起」,你看,委靡不振起就是說有些人心性比較什麼呢,我們常形容一種人就是說經不起打擊吧。一旦有一點挫折,然後就無精打采了,連世間的事業都不幹了,破罐子破摔了。也不工作,也不什麼,什麼都不幹,何況出世間修行呢。所以「勿委靡而不振起」。

「勿因循而更期待」,這是怎麼意思呢,就是說再說吧,再說吧。聽了太多的人說,哎呀,現在沒有時間啊,等我將來老了,到了什麼時候退休了,多少歲以後我應該怎麼怎麼樣,甚至說我將來會出家的。你說這種話說的呀,真的是有時候不忍心戳穿他,那根本就是一個,真是一個永不可能實現的一個妄想。你說你現在當下你都捨不下,你將來能舍下嗎,只能越積越多。所以說因循而期待就是這一類的。可以說是從過去上來講,我們也發過心,總是說以後再說以後再說。可是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啊。因循,甚至學佛了,修行的人,知道法門了,不起行的,也是這樣。就跟每天知道說應該了生脫死,但是還是這樣拖拖拉拉的,坐在那兒看著太陽又落山了,不走一步。像祖師們說的,坐待日暮,非常可悲。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這是指的什麼呀,覺得自己的根性不夠,成佛太偉大了。比如說我們說都覺得我們自己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說現在的和尚都是高材生,覺得我們就根本(不行),這就是不思進取,覺得跟自己沒有關聯,比較這個愚鈍的人。而且這種人還有一種表達是什麼呢,他就覺得說動不動說,哎呀,我是凡夫俗子,你們是專業修行的。就把自己突然間跟三寶的距離拉得很遠。也有這樣的人。或者大家看到了,有一些人一輩子心性都不開。旁邊有好多學佛者,家裡的人就在學佛,他永遠是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也是這一類的。

再一類就是「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這就是已經可能學是學了佛了,但是覺得自己不行。再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成佛,成佛不是自己能夠做得到的。這叫我們前面的不重己靈,自暴自棄。

所以大家看,這整個這八個勿,勿這樣勿這樣,都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存在的障礙。所以說,這裡就是說省庵大師把它提出來,作為一個警醒和一個提攜,希望大家不要在這方面的習氣把我們的心給退了。你看最後說,「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就是說你種樹哪怕說你這個根非常淺,經不起狂風驟雨,那你就不種了。不行啊,你還得種啊。只要你種得久了,它一日長一日長,慢慢地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就是刀子你看到它什麼也切不了,你就不去磨它,覺得這個刀是一把廢刀。可是只要你磨的久了,它就能夠一切東西只要它一下刀都能夠把它砍了。所以這個就是做一個比喻,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一個長久,勇猛,不斷地堅持,不要退怯。

所以這裡講到「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就是不應該因為這個根淺了就不種這個樹了,讓它死掉。也不應因為這個刀子鈍了,就不去磨它了,而讓它真的變成廢物,一個廢鐵。所以說「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後面又進一步說什麼呢,說不要以為你不磨了就沒事了,不種了就沒事了,還有連鎖反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會覺得修行很苦。可是不知道你修行苦就不修行了,不修行是更苦的。這裡講到「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大家看,這句話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都修不上去了,就覺得懈怠了,想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可是這個過日子是不會舒服的,因為它有輪迴呀。你一世,二世,三世,生生世世,它是一世不如一世的,有可能。

所以我記得藏地有一個大德給他的弟子們就是講到這個。這個大德應該是密勒日巴,非常的能吃苦,他是在藏地是以苦修特別著名的一位人。那麼,很多弟子就去親近他的時候就說,哎呀,上師呀,你一輩子苦修,你真的能吃苦啊。他有一次給他的弟子開示,弟子請求他說能不能夠給我開示無上的法寶,結果密勒日巴就把這個皮帶解下來,把這個胯部露給他看。上面就跟那個肉繭,生得就是非常厚,已經堅固的跟石頭一樣那麼硬。為什麼呢,打坐。藏地他們修那個曼紮,就是把所有修加行的時候皮肉磨的那些地方磨得已經有了老繭了,比石頭都硬。他就跟弟子說,這就是我的法寶。那麼,後來這個弟子就說,您一輩子修苦行,真的太苦了。密勒日巴就說,我這苦算什麼呀,說你們才叫苦了,說你們這輩子苦完了,下輩子苦,無量無劫都得去苦。我只苦這一輩子。所以說真正苦的是你們,不是我。所以這跟省庵大師這裡完全是如出一轍。

你看,這就是說如果你懈怠的話,那麼就受苦多生,哪怕你這輩子好像偷安了一世。如果你這輩子勤勞,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說的,勤苦一世,後生無恙,無量壽國,那就一了百了。

所以後面講到說「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就是把行門鎖定淨土,一入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身,清淨海眾,沒有退墮之因緣,所以說何愁退轉呢。不但沒有退,而且畢竟無疑圓證三不退,徹證無生法忍,一生補處。所以說「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所以這裡講到說,一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苦不苦,難不難了。就是我們現在覺得前面發這個圓滿廣大的菩提心,又有這八種有可能退墮,不領悟,或者說自己覺得於己無分,等等這些,在人道裡面,人的心性上的這些麻煩和這些可能出現的患難。可是這些東西,這些情形,一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講的話,這就根本不算什麼。所以說從這點來講,這是省庵大師把這個菩提心不要退,最後把它的功德轉向西方淨土的一個迴向,一個提倡。

那麼,進一步後面又說,「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就是哪怕生到地獄裡面的眾生也曾經發過菩提心的。發了菩提心以後,修行沒到位,很可能又生了邪知邪見,又墮到地獄裡邊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那個菩提心苗還在啊,他遲早得成佛。那麼這樣的人曾經也都是曾經發過菩提心的眾生,「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就是我們都投身到人道了,前面說講到的這個能夠信佛入門,又能出家的話,你連個地獄眾生都不如了嗎。

而且就現在份上來講,「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就是說曾經發過菩提心的人,可能現在流落到哪一道也不知道。那我們也可能跟他沒有緣,沒辦法現在追溯著去勸解他,去勸導他。可是「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也就是說,過去的錯誤已經就過去了,沒有辦法再糾正了,追悔也來不及了。可是將來,我們還是可以現在做打算的。何況我們現在已經得聞佛法了,現在已經覺悟過來了。所以就算不如過去那樣的昏迷顛倒,可是對將來我們還可以補救。那麼如果你現在再不奮發起來的話,就可能辜負了自己了。

而且從往昔以來,這裡如果串一下這個句子,因為後面的這個句子它比較簡練,如果我們不串一下,可能這個文都貫不過來。就是這裡講到說,以往昔之中,因為沒有聽聞佛法,所以由於昏迷而沒有覺悟,那麼這個在我們已經成就了,或者佛菩薩的眼裡看來的話,他固然是值得哀憫可憐的眾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謂可憐憫者。可是你現在已經明白了佛法的真義了,苟知而不行,就是你已經知道了話,那麼你還不再去發這個心起這個行的話,那就尤為讓人感到非常的惋惜。

所以這裡我們常說佛法所最重視的是什麼呢,是解行相應。唯有解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的這個實益吧。特別是在大乘佛法裡邊,一個說法度眾生,一個修六度,這其實是我們人道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說曾經的昏迷是可憐可悲,可是我們現在至少已經入了大乘法了,這個法界了啊,大家都聽的是大乘佛法。所以說能夠實踐一點是一點,這就是功德有在,絕不會唐捐掉。

那麼這裡又說到,「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這是針對一類的根基的。你如果說你現在還發不起這個勇猛的心的話,怎麼樣呢,首先我們是不是相信佛說的話,如果相信佛說的話,三途一不小心下去的話,你就得思地獄苦。害怕落地獄,餓鬼,畜生,自然而然你就精進不懈了啊。就跟牛馬一樣,你害怕鞭子抽打你,自然你跑得就快了呀。所以這裡就是以這個方法來策發我們的精進。

好多時候,一些同修覺得地獄餓鬼畜生覺得非常害怕,特別害怕下墮。還有一些同旁邊的人就說,覺得他太執著了,好像說哪裡有說天天地獄餓鬼畜生那麼容易去的。告訴大家,這種怕地獄苦而精進的人真是真修行人。因為他真的相信地獄,相信佛說的地獄很容易就去,很不容易出來。那麼由此而升起的精進,必然它的質量也是非常好的。

你看,若念無常之速,再一個就是咱們得念死啊,死亡一定會來,有可能一不小心就生病。那麼懈怠就不起了,就不會在懈怠心坐在那兒等著太陽落山。「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虞」就是憂慮的意思。這是進一步的加行吧。因為既然能夠前面說地獄苦,無常迅速,那麼我們就是常常用佛法教我們的這個成佛方法,斷惑證真的這個方法,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在其裡面,能夠以求進步。把佛法在我們人生價值中,讓它站立到最高的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常要讓這個身心受佛法的熏陶,就把佛法當作一面鏡子一樣,來照射我們在這個人世間的一切的世出世間的得失。煩惱三毒的升起,降伏煩惱的自在,來回不斷地這樣在心性上激盪磨練,自然而然就心靠的佛法多,世間法就少了。

那麼這個怎麼來的呢,你看,一個是應該造次弗離於佛法,就是終身依賴佛法,讓它來作為自己的一個本命元辰這樣子的。還要有善友的常來提攜。我們常知道有善知識,一個是教授善知識,就是說帶領我們學修,再一個同行善知識,相互增進,能夠不要懈怠,常行精進。這就指的善友提攜。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不退失的緣起。如果常能如此,自然沒有退失之虞,也就是說沒有這個退失菩提心的這個憂慮了,可以高枕無憂。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這是什麼呢,就是你不要以為就看上去當下讓你發這麼一念心,你就覺得這一念很微不足道,不重視。殊不知我們常說萬丈高樓要從地起。你知道成佛的那一剎那,也是由於因地中凡夫,罪惡凡夫之中發的一念想成佛的時候開始的呀。所以看上去發願的時候沒有實質的內容,好像是一個虛願,沒有一個真實的利益,可是一切的佛法的利益都是從最初的發願來的。所以大家每次皈依的時候,都會讓大家隨心而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如果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真的,是事實,那麼一定會我們的行為也會是真的,能夠依著這個事實而行。

這樣的話,「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這是給我們起的信心。就是不要說對這一念心覺得它是虛浮的。只要你的願廣大了,那麼你的行必然是,我們常說行山來填願海。沒有像山那樣的身行,在這個世間裡邊,洪爐,就是我們像人世間社會上就像一個燒紅的爐子一樣,在裡邊就要煉,能煉出來的才算是真金。特別是像我們現在的大乘佛法之地,漢傳佛法裡面確實也缺少。我們現在在習慣上要不是禪,要不是淨,真正像天台宗裡面的這些次第,我們連教法都不知道了,何況去依之而行呢。所以說,現在大乘佛法地,我常說有一個現象就是淘出來的是真金,淹沒了的也沒辦法。就是這麼一個現狀。所以你看這裡省庵大師說自然你願廣了,你就行深了嘛。

這個虛空也不算大,只有我們現前一念的心王發起來這個心的力量是最大的。又進一步說金剛,金剛我們都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金剛比喻,就是它能夠摧破一切世間的物體。可是還不如願力的力量堅固。所以這都是用這個物來比喻我們要發這一念菩提大願,菩提心。「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這是一個最後的總結,還是以淨土為歸。

你看說,在場的人如果大家能真實地說不見棄,能夠相應我說的話,那麼咱們這個菩提眷屬今天的這個緣起就從此聯姻了,就是結伴而行了。蓮社宗盟,將來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不是又叫蓮宗嘛,相互念佛的人都叫蓮友啊。這就等於說,將來在淨土的這個清淨海眾裡邊結伴而行了,把手同步了。所以叫從此聯姻,自今締好。這是用世間法做的一個比喻,非常的駢文,很流暢。那麼因圓果滿的時候,自然能夠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再乘願再來,一同來度化眾生,同成正覺。

「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你看,「願與大眾共勉之。」就是你怎麼知道成佛的那種果報,不是我們說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嗎。這個三十二相它是有修福修來的啊。每一相都要修一百個大的福報,大福德,才能夠莊嚴成一相圓滿。所以說盡管就是說三大阿僧祇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乘願再來的這種示現,那麼圓滿了以後,就有了自己的國土,就有了自己的常隨弟子,就有自己度化緣起中的眾生,有自己的正法像法末法。這都是成佛具備的因緣。那麼,最根本的因緣就是佛的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就代表所有成佛的一切功德吧。所以你能怎麼知道成佛的這種功德不是從今天這一念心發起來立的這個願而作為引子才引發出來的呢。

這最後一句就告訴我們說,成佛完全取決於最初的一念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沒有這一念,就永成不了佛。有這一念必定要成佛。這是理所必然的。所以才省庵大師說「願與大眾共勉之。」最後一句這麼輕描淡寫的說出了發菩提心,這一發,對於整個我們成就圓滿佛果的這個全局裡邊它是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所以大家,這裡最後一句就是「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當然我在這裡也與大眾共勉之,諸位發心發心。

今天的時間稍微超了,要超二十分鐘了。那麼為什麼呢,因為今天的內容再講一講就不夠了。而且可能大家也聽出來今天就是貫文居多,沒辦法太多的發揮。特別是因為最後一段流通分也不需要發揮。只要我們能夠把省庵大師的這種痛徹的勸誡的這種悲心,能夠受一點點感動,就算聽法就是功德了。那麼這一次的因緣也是我們前生後世中的這種時節體現吧,所以差不多這麼十個星期,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跟大家共同學習這個《勸發菩提心文》。當然講也談不上怎麼講得高妙,就是跟大家一起過一遍,作為一個學習。這從我自己來講,也是這樣的一個發心,也達到了這樣的一個效果。至於說我們以後能夠依著祖師的開示怎麼樣去發呢,還看每個人的因緣福德和精進,和道心了吧。

這個,各是各的功德,誰也替代不了誰,就看每個人的發心,看每個人的修行。那麼在此也希望說,有因緣聽圓滿的這些同修們,哪怕我們現前現在一念也具足起來,我們就算對於這個《勸發菩提心文》這篇文章不能夠憶持圓滿,始終把原句原義常給受持得住,至少我們能夠常由此引發說,最通俗地講吧,說我要成佛,我要度眾生。最次最次的你也要說,我要了生死。如果能把這三個見地同步具足起來,那算我們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對諸位來講,包括對我本人來講,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法難聞,能遇到正知正見的祖師們,有他們的言教我們能夠學習,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一個福報吧。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個福報,並且讓這個因緣,能夠遇到祖師言教的這個因緣中的這樣一個福報體現,能夠轉化成我們每個人心性上的菩提心苗,乃至發願成就圓滿佛果的這個因緣,都把它能夠連帶引發出來。所以說大家也莫小看我們這次的學習,或者今天晚上這些這樣的一個,怎麼說呢,灌文式的講解吧。只要大家能夠帶著這一念,剛才我們共同發起來的話,這等於說我們的功德也跟省庵大師當時舉辦法會在場聽法,參與法會中的功德是正等無異的。一切法取決於信心,一切法成就於發心。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希望大家一起迴向,願以這次學修淨土大師省庵祖師的這篇《勸發菩提心文》的功德迴向四生九有,一切有情,願其已故者離苦得樂,現在者福慧增長。並願以此迴向,包括迴向之功德點滴不漏的全體迴向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