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咱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這部《妙法蓮華經玄義》,非常非常殊勝,很圓滿的一部經典。上次我們講到這個妙法,其中法分三種,哪三種呢?佛法、眾生法、心法,從根本上講這三種法是一體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們是沒有差別的,他們是平等的。為什麼平等呢?從根本的體性上是一體的,就是大家的本質上是一樣的,本體上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各自的因緣,派生出這三種法的不同。
上節課我們講到這個前面,簡單地說了一下佛法和心法,心法妙,眾生法大概講了講。下面呢,今天應該是從這裡,【今依三法。更廣分別】。就是廣說這三法,上次是略說。【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若廣佛法。此則據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這實際上是簡單地說這三種法,從因果方面,它是如何去排列的。
如果說到眾生法的話,從一般的情況來講,它是什麼呢?通論因果,它包括因和果這兩個方面。一切法都在眾生法裡面,就是它的範圍非常非常廣。
但是佛法呢?此則據果,它是從果地上去說的,它不通因,它通果。
再看心法,此則據因,心法是從因上去說的,沒說果。
當然實際上這裡面,我們也不要想就絕對是這樣子。特別是第一個,若廣眾生法,這裡大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一往通論因果」,你看這一往,我們說一往情深,一往,當然不是那個意思啊。一往的話就是從一個角度來說,這是天台宗經常在敘述這些問題,說這些道理的時候,經常用的一個詞,一往就是一般的來說,從一個角度或從一個主要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呢,或者我們不從最主要的一個角度,從其他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及一切法」,有些地方說,眾生法可以是因也可以啊,它不同果法也行,眾生嘛,沒有成佛,但是眾生裡面又顯得比較複雜。你說九法界眾生,裡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你說他是不是果呢?你可以說他是因,也可以說他是果,他對我們六道的眾生來說他是果,凡夫來說。但對佛法界的佛來說,那他又是因,當然有些地方我們可以說,廣論嘛,說的可以通一點,甚至佛也可以稱為眾生,佛是什麼?圓滿覺悟的眾生。那他不也包括果在裡頭了嘛!所以說眾生法是最廣的,但一般這麼說它是最廣的,佛法實際上我們也不能這麼去理解,佛法難道僅僅就指佛法界的嗎?那佛也可以示現在什麼呢,九法界。他雖然是果,也可以從果地乘願再來,回到我們眾生的因位上,隨緣度化眾生啊!難道他就不通因法了嗎?他就不能到因位去了嗎?也可以。他來去比我們更自由,我們眾生你要成佛太難了,佛要當個眾生太容易了。隨時,分身塵剎,盡未來際,無量的化身都可以。
我們好,就現在這個業報身,是吧,你想出去,出不了。分身無術啊。你別說證果了,你自己這個身體你都分不了,在眾生份上你都分不了身。再看心法,好像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心是一切之因,從一般來說是這樣子的。但是心法本身它也通因果的,我們說因跟果之間,實際上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或者說距離。即因即果,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你說,眾生心,那我們說它是因,那既然眾生法它有果的話,也可以說是果。那佛心呢,那它是不是果呢?也不僅僅說這個,眾生心、佛心,眾生法、佛法,是吧,各種各樣我們可以去理解。所以我們一般地來說,把它進行這麼個區分,但是這個區分的方式,不是絕對的啊,大家都得注意。
就是按我的理解,當然一般不這麼說,按我的理解,普通的說法,是按照我們玄義上所總結出來的。我的理解是都通因果,都可以通因果,最終如果說這個本體的話,甚至我還可以說句,非因非果,不是因和果之間能夠把它這個理體的東西給說明清楚的,理體是非因非果,非生非滅的東西。當然我們具體要用因果來說明這些法的話,當然你要給它對號入座,分門別類,這樣的話我們就更清楚,因為對我們現在正在修行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必須要了知的。你不能說一上來就來個非因非果,你又不是成佛,你還沒有證得自己的佛性理體呢,講那些東西,那是以後的事,這是從根本上理解,那離我們很遙遠。
下面我們看,【眾生法為二】。首先先解釋眾生法,廣說眾生法。【先列法數。次解法相】。數就是數目,一個數字。【數者。經論或明一法攝一切法。謂心是】。就是一法,一是最小的一個數字,一法怎麼來攝呢?就用心法,心法它是能夠概括一切法的,能夠攝受一切法的。我們經常看書,經書上就會有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三界沒有其他的法,都可以歸攝到我們這心法之中,都是我們一心所造出來的,它不管是千差萬別,過去古今,都不離開我們眾生這一顆心,一念心,最終把萬法都歸到心法,它是個源頭,它是根本,這是用一法來說明這個眾生法。
如果用二法來說呢,攝一切法。【或明二法。攝一切法。所謂名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什麼叫做名?什麼叫做色啊?名是什麼?精神?名就是心法,色就是色法。你也可以說是精神,但我們一般不這麼說,可以說物質、精神也行,心法和色法。要把它分成兩個的話,那麼好,就從一個心法裡面再分出個色法來,這個名就代表心法,色就代表色法,名與色,不離這兩種。
再用三,再往上增加,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用三來怎麼去說呢?【或明三法。攝一切法。謂命。識。暖】。命,我們的性命。識,我們的心識。暖,包括我們所有的溫度。這些東西,就是生命的一種特徵吧。
你看,【如是等增數。乃至百千】。都可以往上增,四法也可以,五法也可以,都可以,各種各樣的。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現在我們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用十法來攝一切法。這就非常關鍵,哪十種法呢?這是《妙法蓮華經》非常重要的一個點,也是天台宗非常關切的一個什麼呢,說這個教義的一個基礎。
我們看看,下面就是我們具體要說的十法。說到眾生法,大家想到這個十法就行了。【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妙法蓮華經》裡面原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前面加個如是,就從相、性一直到本末究竟這十種法來分別一切的法,世間、出世間實際上都包含在裡頭了。具體怎麼去讀呢?怎麼解讀呢?
【南嶽師讀此文。皆云如。故呼為十如也】,簡單叫十如,我們有些地方叫十如是。南嶽師,慧思大師。天台師,智者大師。【天台師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三種轉讀,它有三種解讀的方式。【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一直到最終是本末究竟等如,後面就省略掉了,就這個意思。把這個「如」字放在最後,本來是「如是」,第一個是「如」的。這好,先把「如」放在最後,這是第一種讀法。
【二雲】,第二種說法、讀法是什麼呢?【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當然後面云云沒有說了,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就不用講了。就把「如」放在最前面了。第三個,
【三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把這個「如」是放在中間。反正就是把它們之間換個位置,怎麼讀你也都可以。「如」放在最後,或者相、性、體、力、作等放在最後,你再還有其他的讀法沒有?好像找不出來了。大家如果覺得還有的話,可以去想想,沒有了,就這三種。
為什麼要這麼讀呢?【若皆稱如者】,把這個如,這是第一種讀法,把如字放在最後來讀的話,【如名不異】。「如」的意思是什麼呢?不異。沒有差別。【即空義也】。什麼是沒有差別?從空性上來說,從他的體性上來說,是沒有差別的。
【若作如是相】,這是第二種讀法,【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什麼叫「點空相性」啊?從這空之中有相、有性,實際上就是從空出假的意思。還有體、力、作,它這個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體上是空,那麼相上、性上這些東西呢,還有啊。相上的東西,事相的東西還有啊,這十種法還是存在的。雖然它是因緣所生,但是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性啊。雖然它是虛假的存在,我們說名字施設啊,但有一個名字,就像只有個名字一樣的,沒有真正的實體。它有的是個假相的東西,叫做施設。【邐迤不同】,遠近不同是吧。我們看看,【即假義也】,這就是假義,這屬於假諦,從空出假。第一個是什麼呢?空義。
然後再後面這個我們就知道了啊。【若作相如是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就是這個「是」,是代表什麼呢,中道實相。把「是」放在最後讀的話,這個「是」,實事求是的「是」,就是實相。它是【即中義也】。這個即中義的話,就是非空非假、非性非相。但是本身來說你說它非的話,它同時又含有空和假在裡頭,它就不可思議了。你說哎呀,我們就經常在講,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呢?到底是雙非呢?還是雙照呢?又是同時擁有?或者同時都沒有?把這些意思都得說一遍,但實際上都不能完全地去說明這個「中」的意思。最終這個「中」的話,我們又用個意思說什麼呢?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分別令易解】,為什麼有這麼三種解讀的方式,轉讀的方式?就是讓我們眾生去理解空、假、中三諦。所以天台宗對《法華經》的理解真的是匪夷所思,竟然就從這個十如是裡面,讀出這個空、假、中三諦來。在天台宗之前,誰有這種智慧啊我們說,誰能想得到。確實說得就是有道理啊,非常非常的巧妙啊。【故明空假中。得意為言】。如果我們從本身這個意思上去說的,如果我們真正得到它的意義了,我們去說的話,空就是假、就是中。【空即假中。約如明空】。因為把這個如是的「如」,就當作是「空」義。【一空一切空】,你看,一空的話,一切都是空。不僅僅空本身是空,假和中本身也是空。既然假和中本身都是空,那麼空之中就具有這個假和中了。你也都在我這個空裡面,不出我這個空義裡面。這就是天台宗叫什麼呢,一心三諦,圓融三諦。三諦它本身是一個,把它分開來說,有空、假、中,實際上空、假或者中,它都包含另外兩個。這就是天台宗對於三諦的不同理解。
其他有些宗派他就沒想到,空就是空啊。空不具假啊,假就是假,假沒有中啊。它空和假和中是分開的。分三個層次,先修空,再入假,最後才證得中道。但天台宗甚至不這麼講。當然我們不排除有這個層次的修行法門。但是從根本上他們是一體的。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點如明相】,就是從空出假的意思。如,實際點如明相,如就是空嘛,我們前面不是點空相性。說明這個相,說明其他一切法的時候呢,【一假一切假】,一假一切假,空中即假,說到假諦的時候,空諦和中諦也蘊含在裡頭,不離開它這個範疇。沒關係嘛,說假,我們說因緣法,因緣假,去建立這些假相,但是它這個假本身後面就代表空性。為什麼?它是因緣所生法。為什麼稱為假,它就是虛假的,但是虛假的你還得說啊。我們得方便安立這些東西,沒有這些東西的話,你怎麼去修啊,就是我們說沒有緣起怎麼會有性空呢,沒有性空怎麼會有緣起呢。我們就是把這些道理給大家說清楚。緣起背後所代表的肯定就是性空。因為你是因緣所生的,並不是你天生就有的,你是靠其他的因緣和合,你才組成你現在的這麼一種法。
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原來有沒有呢?幾十年前,咱們現在的壽命幾十年前你沒有,你在哪裡?搞不清楚。可能你是另外的一個生命體,那個生命體已經終結了,現在又延續到現在這個生命體來。那你的體性到底是什麼呢?體性的話應該是一直都不會變的,但是你變來變去,從一個生命轉化成另外一個生命,從一個生命體寄存到另外一個生命體,轉移了。那就說明你沒有真正的一成不變的永恆不變的一個自性在,這個自性就叫性空,沒有自性,就叫性空,找不到。所以一切緣起法,肯定就是性空,不然你不需要緣起。我天然就形成的,我需要後天、需要其他的因緣我才能構建在一起,我才能形成嗎?不需要。
反過來,性空也就代表緣起,因為性空,所以才能緣起,因為你沒有自性,所以你才能由其他的東西來組合成你現在這個樣子,如果你本來就有,你還需要生嗎?我天生就有,我還需要父母生嗎?父母沒在的時候,他們沒在的時候,我都有了,我性不空啊,我性有啊。但是你是性空沒有。無始劫以來,無始以來,就已經有你這個生命了,那你還需要後天,需要你幾十年前,再出生,還需要你的父母,還需要其他的因緣,才能生到這個世界嗎?沒有,不需要。所以性空肯定就有緣起,知道嗎?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最後把這個空和假,合在一起,最後就形成中諦了。
【就是論中】,就「是」,不是我們這個「就是」的意思,就,就是從這個「是」的角度,去論這個中義,中諦義,因為這個「是」本身就代表什麼呢,中。【一中一切中】。空、假即中,那麼這個「中」是代表什麼呢?空、假不二,空、假圓融,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這就是「中」。如果說「空」的話是代表性空,「假」的話是代表緣起,它只是代表緣起和性空這兩個部分。那「中」呢,緣起和性空已經合二為一了,既然合二為一,我們說還有空、還有假嗎?沒有了。既不是性空,也不是緣起,它是什麼呢?不可說,你定了這個名字,中諦,這就是中,它不可說,但是它同時又包含了這兩方面的意思。甚至你說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好像顯得有點多餘了,你都不要說,一切盡在不言中。只有我們這種傻乎乎的人,笨笨的人,要說,說清楚,一定給我說清楚,不然我們搞不清楚,你不跟我說清楚,我們就不放過你。沒辦法,我們理解力很弱,智慧就這麼低,你不說清楚,不寫出來,還不行。
【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本來沒有一二三,本來沒有空假中,沒有必要,在佛的境界上,還去講個什麼空假中啊,多費口舌了,饒舌了。但是為了眾生,要來個「而一二三」,你不講個一二三,我們怎麼去修行、怎麼最終成佛、一步一步走向成佛之道呢?所以這些話,大家就清楚,就知道了。【不縱不橫。名為實相】。不縱的話,縱就是一二三,有高低,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縱啊,跳上去,往上升級。橫的話,大家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就叫非一二三。縱的話就是一二三。不縱的話,就是什麼呢,非一二三,不橫的話,就是而一二三。就這個意思。
【名為實相】,所以說這才是真正的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又有一二三,又沒有一二三,大家聽,都懵了,就這麼簡單,什麼一二三,是吧?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一二三,三諦,沒有一二三的區別,本身就是一諦,甚至說一諦都是多的。本來沒有,不可說,然後來個說一諦,一真實諦,或者說中諦。一諦你們聽不清楚,再給你們講二諦,真、俗二諦。二諦又聽不清楚,三諦,三諦聽不清楚,來四諦。越講佛法就越多了,但最終回歸,原來本來就沒有,你說沒有嘛,它實際上所有的東西都在裡頭了。
【唯佛與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地了解這十種法。你別看這十如是,跟大家講,很清楚——你一個都不清楚。如,你能真正知道什麼叫做如嗎?咱們見到空性了嗎?沒有。那俗諦,我們見到了沒有啊?緣起相更看不清楚啊!你明天會出現什麼事,你都搞不清楚。你算什麼命啊,找算命先生,他也算不準,是吧?他能算一些,也算不出多少。算得多,十年之後呢?百年之後呢?下一輩子呢?你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別人的事情,你更弄不清楚。再過一百年,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搞得清楚嗎?過去、未來曾經發生什麼,這些東西都是緣起的法,你弄得清楚嗎?都不明白。至於中道實相,那就跟你離得更遠了。你空諦和假諦都不明白,還明白中諦?那是佛的境界了,是吧?我們說這個「空」的話,最少需要聲聞人的境界,聲聞人還只是證得最初步的這個空諦而已。俗諦的話,那起碼得菩薩的境界了。中諦的話,那是佛的境界。當然到了天台宗這裡,就沒有這三乘的差別了,聲聞、菩薩、佛,最終都是圓教佛,圓教菩薩。
【若依義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雲】。你看,我們依照本身這個意思來說,單獨上面就有三種轉入的方法,有三種意思,我們一定得清楚。只是從讀上來說,那就簡單,就按照如是相,如是性,一直讀下去就完事了。【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云云)】。
好,【次判權實者】。就把這個十如是,進行權實的分判。【光宅以前五如是為權。屬凡夫。次四如是為實。屬聖人。後一如是。總結權實。引偈證雲。如是大果報。大故知是實。種種性相。故知是權。今恐不爾】。就是光宅法師就把這個十如是,分成三個部分。前面五個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一直到如是作,都屬於權法,方便法。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屬於實法。到最後一個如是,叫本末究竟等,它是個總結權實,實法是屬於聖人,權法屬於凡夫。他這個分法,當然現在智者大師肯定不能認同了。
「大故知是實」,你看是不是大果報,果報這個因緣果報都屬於大,所以說是實法。「種種性相,是屬於權,今恐不爾」。【大義有三。大。多。勝。若取大為實者。亦應取多。取勝。種種之名。豈非多義】。你看種種,什麼相、性、體、力、作,難道它不是多嗎?「大」有三義,大、多、勝,不僅僅是大,而且包括很多,而且包括很殊勝。
【亦應取多。取勝。種種之名。豈非多義。若言權屬凡夫。凡夫何意無實。若實屬聖人。聖人何意無權。如此抑沒。義不可依】。這句話說的很有意思,就跟我們剛才理解這個佛法、心法、眾生法一樣的。凡夫當然是屬於權法為主,但是凡夫難道就沒有實法嗎?何意無實呢?為什麼你就認為他就沒有實呢?實法是屬於聖人,聖人難道就沒有權法了嗎?你不能抑沒,把這個意思給埋沒了,給抑制住了,把他給掩蓋了,這種意思不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依從、一種依據,不可完全去信憑。就是聖人也可以有權法,凡夫也能有實法。
所以到天台宗這裡的話,凡夫不完全是凡夫了,凡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知道嗎?大家要相信自己啊,是不是啊?即使我現在是在生死法之中,我沒有真正地去悟得什麼什麼諦,但是我本身都包含在裡面,天台叫什麼呢?圓融三諦。眾生法之中也有三諦,十如是,不是主要就是講眾生法嘛!當然他實際上也包括心法,也包括佛法,從根本上來說。但是我們說一念三千,天台宗還講了一念三千,也是從這個十如是後面演變出來的。一念心中不管是聖人凡夫,哪怕你是罪大惡極的眾生,你這一念妄心,這一念心中也具備一切的法,三千法就包括所有的法,十法界的法——百界千如嘛!
可見我們每個人的這個心念、這個力量有多麼的厲害,不要小看。但是因為我們現在迷惑,所以這個力量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知道嗎?你具是具備了,但是你能不能做得到呢,那就看你自己努力了。所以天台宗講這個一念三千有兩個三千,一個是理具三千;一個是事造三千。如果從理具三千的話,下到地獄眾生、上到諸佛,都是平等,都有,你有、我也有,並不是因為你成佛就比我多。我是地獄眾生,三惡道眾生,我就缺了什麼,我就少了、沒了——一樣的有。但是事造方面你得修行啊!你具體得造啊!它最終才能顯現它的作用力啊!那你造眾生,好,你就成了眾生三千了,三千里面的眾生。你要造佛法界呢?三千里面佛法界啦,那就完全不一樣了,知道嗎?
天台宗講的就非常的有道理,是吧?從這個理上講,沒有任何差別,每個人都具有無限的這種潛力,我們心性都是不可思議的,有無限的這種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不能在現實之中發揮作用,能夠得以呈現出來呢?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明白佛法的道理,按照這個因果,按照這些緣起法去做,你最終是落入哪一個法界,就看你的心是屬於哪個法界。心善則菩薩,心惡則夜叉,是不是啊?如果你心能夠解脫,那你就成為聖人;如果你心是有煩惱,那你就永遠是凡夫眾生。你跟九法界、十法界哪一法界相應,你最終就成就是哪一界的法。當然有些我們說六道的眾生你這個受的局限性就大了,你生死不能自由啊,輪迴之中啊。你除了四聖之外,成了四聖人之後,那你就解脫了,你就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它這個是個分水嶺,凡和聖之間在這個地方是個分水嶺。
好,【又北地師以前五為權。後五為實】。北地的這些論師,在理解這個十如是的時候,解這個《法華經》,認為前五個是權,後五都是實,他就分得更簡單一點。【此皆人情耳】,都是自己個人的一種想像、一種理解,就說得還是不夠完整。
【今明權實者。以十如是。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也】。大家很清楚,十法界是吧,六凡法界,四聖法界。六凡就是六道,三善道,三惡道。【皆稱法界者。其意有三】。為什麼都叫做法界,不管它是地獄乃至佛,有三種道理。
【十數皆依法界】,這十個數字都是依這個法界而立,代表十種不同的生命的一種區別。但是為什麼都叫法界呢。【法界外更無復法】。就一切的法都包含在這個法界之中啦,法界之外還有法嗎?沒有啦。【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也】。你看,那麼什麼是能、什麼是所呢?那麼「十」是能,「法界」是所,是吧?十是能依,法界是所依。
第二個意思。【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他們有很大的差別,因果隔別,你因和果之間也是有距離的,也是有差別的,凡聖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比如說,這個法界你就在這個法界待著,那個法界就在那個法界,你不能說你突然從人法界一下跑到畜生法界去了,一下就掉到地獄法界去了,不可能。除非你生命終結了,你這個生命、這個報已經完了,然後依其他的報可能要落到其他法界去,你才有機會轉到其他法界去。你不能說現在活得好好的,突然間就跑那邊去了,是吧?到了那邊一看你還是人的這個身體,不可能。有種可能是什麼呢?除非你是已經證得聖人果位,你自己有這個神通威德,你隨時可以去。你以什麼樣的身體去可能問題都不太大。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三寶力加持,就像我們讀《地藏經》是吧,靠佛力的加持到地獄裡面去看看吧,到天上去看看吧。讓你去,但是你得有這個福報才去得了。不能說佛帶我去看看吧!怎麼對他這麼慈悲,對我就不慈悲了,我也想去了解。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看,誰也帶不去。你沒有去我也沒有去。沒去,我不相信,算了,你不相信就不相信吧,也沒辦法。有些相信不是說出來的,還是要靠自己慢慢修出來的。【故加之以界也】。界就是界別的意思,有分界的意思,這一個界就把你們之間分開了,眾生跟眾生之間分開了,因和果之間分開了,凡人和聖人也分開了,都是有差異的,不能相互之間混亂在一起。
【三。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這個意思是最深的了。這十種法都是不離這個法界,都能夠攝一切的法。就是說,他只是其中的一個法界,但是呢,他同時能夠攝其他的九法界。你別看他現在是地獄法界,他什麼時候從地獄出來,他地獄眾生他本身也有佛性,他地獄一出來以後,他只要修行,他能到畜生法界,也能到人法界,什麼時候他有善根了,就成聖人法界。你不要以為他永遠就僅僅是在這個法界,他的生命永遠都限制在這個法界裡面,不可能的。所以從根本上他的這個潛力,他的潛能是能夠攝一切法的。一切法都能去地獄,都能包含在地獄裡面,地獄法界裡面,同樣其他法界也是一樣的。【是趣不過】。你看,趣不過就什麼呢,不能超過這個法界,法界之外並無別法。【當體即理。更無所依】。當下這個體性就是跟這個佛性的道理完全是一回事,哪怕他現在是地獄眾生。
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從這個佛性上,從這個理性上去講,大家都是一樣,都不離開這個理性。所以說一切法最終都趣到這個理性裡面去了。趣,歸趣,歸向,知道嗎?就像我們說,哎呀,大家萬流都奔騰向大海是吧,百川入海,最終都歸到海里面去樣的。別看百千萬條,別看是一切法,最終我們能總結到一起,很簡單。
【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他是以地獄法界做個例子,其他法界也是一樣。一切法趣惡鬼,一切法趣畜生,乃至一切法趣佛,而且是,【是趣不過】。是趣不過是什麼意思,都趣向這個法界,沒有任何一丁點的法能夠什麼超過這個法界,都包含在裡頭。你不要說我可能還跟你有點稍微不同,我們大多數都相似,但是還有些區別,沒有,從這個理性上一點區別都沒有。
當然後面實際上還有什麼非趣、非不趣,所以說這個很有意思。為什麼叫做趣呢?又趣不過呢?你看這些東西是吧。非趣、非不趣,非趣非不趣就代表中道,趣一個的話實際上就是說趣向一個地方的話,就代表著空性。是趣不過,這個一法就包含一切法,又代表什麼呢?俗諦。
反正天台宗你最終發現反正翻來覆去都是講這些東西,然後我們以後可以把這種方式,或者這麼一種訣竅,運用在我們修學的過程之中。反正你在研究任何一法,研究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任何一個因緣的時候,你都可以從這三個層次去進行分析。你這一分析的話豁然大悟,什麼東西都沒了。好意思去說嗎?都不好意思提了。打個比方我們碰到可能有些事情,大家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覺得不公正的一種對待,一些因緣,別人無緣無故地可能就說你,說些不好聽的話。本性即空,誰能說,誰在說,說了什麼,能說的人本身也是空性,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空,你能聽到的你自己本身這個人還是空,從根本上是空。誰在聽?聽只是個假象,聽到的東西也是個假象,即使我們說事實好像現實之中有這個事實,但從根本上都是假的。語言、名字、文字,這些東西靠得住嗎?是吧?都是無常法,都是空,這不就空諦嘛!當然還可以從因緣法上去講,從俗諦上去講,為什麼呢?你就想想,他為什麼要說你啊?肯定你做得不夠好。哎,我做得很好——上輩子做得不夠好。業力因緣啊,無風不起浪,沒有業哪會有這些障礙呢?哪會有這些境界出現呢?
所以你就從這個因緣方面你就想:哎呀,那我自己自作自受嘛,敢於承擔嘛。欠了債我就得還錢,你幹嘛過去你做了不對的事情,你現在碰到這些事情,你就接受不了別人對你不公正的對待呢?從這方面來說,你想:哎呀,也明白,應該是這樣子的。只是上輩子我忘了,不知道欠了,這輩子人家對我不好,那是應該的。如果說上輩子別人對不起我,我現在肯定也對不起他,一回事,設身處地一樣的,想一想,這不就是俗諦了嗎?當然你要到中諦了,這些東西都不用想了。哎呀,根本就不是事兒,還需要說嗎?還需要研究、還需要分析嗎?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是不是?
所以說這些事情,大家想想,嗯,太好了。當然從緣起法上還有其他。緣起是最有意思的,不僅僅是當業緣、因緣想,業力償還,你甚至想人家是來幫助你的,知道嗎?靠這個法來幫助你,來檢驗你,來考驗你,讓你去成長,讓你去進步,讓你達到更高的層次,修慈悲,修忍辱,這不都是很好嗎?俗諦,是吧?你不要往壞的地方想,知道嗎?哎呀,不要想到別人多討厭,我多委屈,多難受,什麼時候還得還他,是不是?報他,是不是?那就不對了,這些因緣就錯啦!你要隨四聖的因緣走,而不要隨六凡的因緣走。這都是佛教告訴我們的東西,大家好好想想。
好,【若十數依法界者】,你看【能依從所依】, 你看,十是能依,法界是所依,前面講了。【即入空界也】,入空界,最終都歸到法界,不管你有千差萬別,十法界也好,百法界也好,甚至千法界也好,簡單說是十法界,再多的最終就都叫法界,萬法歸一,這就是入空,空能代表一切,空能含一切法。【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界之間有界別,有隔,有距離,這些說的都是假,有差別,千差萬別,有凡聖的不同,有因果的不同,有界別的不同,那都是說的假界、假法、假義,知道嗎?
【十數皆法界者】,你看,【即中界也】。你看,沒錯吧?就這個意思吧?這個十法界你也能跟它說出個什麼空假中來,十如是也是空假中,是不是?很好玩吧,是吧?學天台宗多好啊,不學天台宗這些東西,其他宗派都不這麼講的我告訴你,他可能有其他的理解方式,但是天台宗的理解方式我告訴你,真的是太圓融,太圓妙了。
【如此分別。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無一二三】。你看,不僅僅空就是空,空沒有假,沒有中,那就有個一二三了。同樣當然這是簡單說了,假即空中,中即空假,這樣才真正無一二三,任何其中的一諦,都代表其中的另外兩諦,都包含,所以沒有一二三的區別,名字把它設成有一二三的區別,實際上本身一就是二,二就是三。
【如前(云云)】,前面說過這個意思。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每一個法界從這個十法界從地獄法界開始一直到佛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前面說的這個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一直說到本末究竟等。又把十法界從這十個如是進行一個剖析,就了解它每一個法界呈現出十種不同的這個法相來。【十法界具百如是】。可不是嘛!十乘十不就具有百如是嘛!一個法界就有十如是,十個法界乘一下就有百種如是了。【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你看,每一法界同時又具備其他的九法界,那就一個法界之中包含本身法界之外其他九法界都有,那就一法界又有十法界,那就乘以前面百如是就成了千如了,這叫百界千如。這千如出來了,是吧?百界是什麼呢?一法界具九法界,那十法界一中有十,那十十就成百法界。百法界,再乘以這個十如是,那就成了千如了,最後我們經常叫百界千如嘛。【束為五差】,五種差別,【一惡。二善。三二乘。四菩薩。五佛】,這很簡單,就是把十法界分為五個層次。惡,三惡道嘛;善,二善,三善道;三、二乘,就是聲聞法界和緣覺法界,二乘人,小乘和中乘;第四菩薩法界;第五最後佛法界。加起來還是十法界。
【判為二法】,很簡單,把它分為兩種法,權實兩種法。【前四是權法。後一是實法】,那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前四,就是一惡,二善,三二乘,四菩薩,菩薩法界以下全部通通都是屬於權法,只有佛法界才是實法,才是最真實的,乃至菩薩都不是最真實的,雖然他接近真實,但他還不是真實。
【細論各具權實。且依兩義】,什麼意思呢?各具權實,就是每一個法界又有權實,你別看權法界,權中又有權,權中又有實,實法界實中有實,實中也有權,這就其中的巧妙之處,我們有時候就不要簡單地看一些東西。這就是天台宗教給我們,佛法教給我們一種思維。你不要以為凡夫就永遠是凡夫,凡夫修行人就能成聖人。權法不永遠是權法,權能轉變成實法。那麼聖人也是這樣的,你不要以為聖人就永遠是聖人,當然他可以在聖人的果位上,去享受他應該有的一種自在、快樂,但是他為了度化眾生的話,他可以示現為其他的凡夫啊。你以為他天天就在那裡享福啊,這享福的人,貪圖富貴,貪圖福報的人,那還是聖人嗎?實際上聖人比我們還更忙,我們看著是忙,但實際上他心並不忙的,他很快樂的,我們看到處都有聖人,看不到可惜。他得分身無數啊,那眾生多少也得度啊。我們就一個身體在這受報,哪兒都去不了,必須這個業報身完了,你才能到另外一個世界。人家好,分身塵剎,到處世界都得有他的身影,只是我們眾生凡夫看不到而已,你說多忙啊,比我們事情多多了。沒辦法,眾生太多了,需要度啊。
【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以此為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權實二智嘛,一個是方便智,一個是真實智,或者叫根本智。權實二智之境。「以此為境,何法不收」,當然是說的諸佛的這兩種智慧的境界,它也能收一切法。「此境發智」,以這種境來發智,什麼智慧不能開發呢?當然是諸佛二智,我們沒有二智,啥都沒有。
【故文雲諸法。諸法者。是所照境廣也】。一切法,當然他不僅僅說諸佛這種智慧的境界,眾生也有眾生自己的境界呀。這當然說的是三世諸佛,說的是二智。我們現在還沒成佛,未來可能會成佛。現在是眾生凡夫,未來可能就是未來佛。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明能照智深。窮邊盡底也】,只有佛與佛的智慧才能完全地、徹底地了解這個東西,了解一切法。了解十如是也好,了解十法界也好,了解百界千如也好,只有佛與佛這種智慧才能完全地、徹底地照見。他智慧是多麼的深,能夠窮盡它的邊和底。廣大無邊。這說廣大。底呢,說它深。不僅僅是廣,表層上的,浮在表面上,他能窮根到底上。最深最深都能到得了這個底。一個是深,一個是廣。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就是佛的智慧門難解難入者。【嘆境妙也】,諸佛的境界是如何的微妙啊。【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釋迦牟尼佛也說,我的智慧太微妙了,一般眾生根本就沒辦法了解的,也了解不了。菩薩都沒辦法了解,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了解。【嘆智與境相稱也。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法】,你看,反正最終都說的是十如是,主要是說十如是。所以說講到這個十如是,是《法華經》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廣說此法。
【火宅。譬喻此法】。火宅喻,不是有嗎?【信解。領解此法。長者喻。付子此法。藥草喻。述成此法。化城喻。引入此法。如是等種種。秖名十如權實法耳】,你看,都叫做十如是權實法,都不離開這個東西。所以最終都是圍繞這個十如是,所有的這些譬喻,這些品,這些內容都是圍繞它進行展開的。略說,廣說,譬喻,讓大家領解,然後付子此法,述成此法,引入此法……就讓大家最終慢慢去理解這個十如是。
【如來洞達究十法底。盡十法邊。明識眾生種非種。芽未芽。熟不熟。可度脫不可度脫。如實知之。無有錯謬】,你看,只有諸佛如來才能洞達,能夠究竟十法之底,能夠窮盡十法之邊。明明白白地了解眾生,他是種還是非種。說種也行,「種、非種」,你到底是種了種子呢,還是沒有種這個種子。這個善根種子都沒種的話,那就麻煩了。光種種子還不行,「芽、非芽」,這個種子發芽了嗎?還是沒有發芽呢?「熟、未熟」,到底是已經成熟了呢?還是離成熟還有一段時間呢?成熟了以後,他成熟了,可不可以立即度脫呢?還是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度脫呢?你看,佛就得觀察,都知道。所以佛不會做錯事,無有錯謬,不會對牛彈琴。碰到個牛,善根也沒有呢。
當然我們講我們人,根本沒有佛法的善根,信根都沒有。然後佛就在這兒,哎呦,苦口婆心,非常誠懇地給你說一段的經文,希望讓你開悟。沒有,不說。或者應該說什麼,說哪個層次的法,他都清清楚楚。我們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何況明白別人的需要。就我在這兒講,大家都來聽。當然肯定開始來到這裡都想聽《法華經》,但是每個人肯定又會千差萬別。你聽不聽得懂,反正我就這麼說。好像我是有點對不起大家,那沒辦法,我就這個水平,這樣子。難道我還能像佛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有這個智慧神通,有這個威德,隨便說一點,大家一聽,哎呦,我也理解到我自己最喜歡聽的地方,他也聽到他最喜歡聽的法。雖然一種聲音,但每一入耳,聽到的法卻是不一樣的,那太了不起了。我們現在是同聲翻譯,這都不叫同聲翻譯了,一法之中,我只開一個電台,立即變成無數電台。那個電台是最適合你的,能聽得到。大家都同時、同地、同步進行,那簡直想像不到。
所以我們看看,代表不同根機的眾生,這些東西都得看。你看,「如實知之,無有錯謬」,知道眾生的根機,不會有錯謬。知道應該對什麼樣的眾生說什麼樣的法,不會有錯謬。知道何時何地,應該怎麼說,這也是沒有錯謬的。所以都得了解,跟我們前幾次給大家講過,你要當個大醫王有這麼容易的嗎?你要識眾生的病。病多少種,搞不清楚。現在哪個醫生所有的病都能知道啊?知道所有的藥,藥性,哪種藥治哪種病。還要會善做藥方,把這個藥組合在一起,這個病人他是這種症狀,同一個病可能用不同的方來治。他病到哪種程度,屬於這種症狀,病裡面又分成很多種。然後還得想方設法讓病人把這個藥吃下去。我這個藥特別好,你一定得相信我,你吃吧。人家就不吃,不理你。沒這個因緣,你想度還度不了,多不容易呀。這就是一樣的。
再我們看啊。【殃掘摩羅。雖是惡人。實相性熟。即時得度】,你看,殃掘摩羅本來殺了好多人,九百九十九個人,要殺一千個人。他聽到師父是一個特別壞的師父,修的是邪法,最後碰上佛了,解脫了。「實相性熟」,而且一解脫都是屬於大乘果位,了不起的,即時就得度。
【四禪比丘。雖是善人】,你看,平時都是修行,持戒,坐禪,非常用功。【惡性相熟】,你看,惡性相熟。【即不堪度】,後來,他們雖然持戒很好,也不做壞事,從來不做壞事,天天就修行打坐。啊呀不得了,人家一看這肯定以後了不得,得成道。但他們業力一現前,「惡性相熟」,墮入惡道了。為什麼呢?他的致命的問題,增上慢。增上慢屬於其中慢的一種,傲慢的一種。他這個問題沒解決,就在知見上有問題。他只是證得四禪。什麼叫四禪呢?四戒四禪,四種禪定。他們以為自己證得四種聖果了。四種阿羅漢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完了,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了。這一慢心生下來,最終墮到惡道裡面去了,直接墮到地獄裡面去了。你看,我們平時認為這個人,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惡性相熟。它先成熟了,惡因先成熟,先成熟後他先墮了。反而平時看到一個已經壞到極點的人,他突然善性相熟,善因緣熟了之後,立即可能就得度了。這什麼意思呢?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以我們的眼光去看,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啊。
【當知眾生之法。不可思議】,哪能隨隨便便去談論呢?你看都看不清楚,你還隨便亂說。【雖實而權。雖權而實。實權相即。不相妨礙】,你看,雖實而權,就是雖然看著是善人,有時候他可能也有惡;雖然是權,本身也有實,實權它都相互之間在一起,交叉在一起,你根本就看不清楚,不相妨礙。所以說,【不可以牛羊眼。觀視眾生】。當然我們世間狗眼看人低,牛羊眼也是,你哪能看得清楚,本身都不具備這些慧眼。說到人眼,有時候人眼都還欠點資格,說句實話。人的眼有時候變得很多種,要看一個有權有勢的人,那一個個不得了,趨炎附勢的人也很多,那真的是巴結;看得比自己差的人,那就趾高氣揚的,盛氣凌人的,那又換另外一種眼了,這都不對的。【不可以凡夫心。評量眾生。智如如來。乃能評量】。如果你的智慧像如來一樣的,你才能去評論,才能去量度,才能測量,才能測得准啊,量得准啊。
【何以故。眾生法妙故】。為什麼呢?眾生法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議了,哪是我們這些凡夫心可以去揣度的呢?去評論的呢?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我們是一個法都沒有,說是說三法妙嘛,你看,《妙法蓮華經》嘛,三法皆妙,心法妙不妙,心法本身是妙,眾生法也妙,看不清楚,佛法妙就更沒有,更沒戲了。但是現在跟你講,你得明白這些道理,你才知道我應該怎麼去做,講到這個三法妙的時候,最終又講到十如是,回到這個十如是。
怎麼去講這些三法妙呢?以十如是來進行剖析,它就是非常好的一個解剖的一個工具,讓我們去幫助去理解這些東西,不然的話你怎麼能。那十如是裡面就有三諦,空假中三諦,有權有實,這裡又包含十法界,所以說所有的東西從這個量上,十法界是代表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眾生皆有十個層次,十如是,十如是之中又有三諦,所以你可以說是概括無餘,一切事情你可以統覽無餘了,知道嗎?天台宗多好,該說的都說了,該給你分析的都分析了。
好,行,我們想先休息一下,我們幾分鐘之後再下半堂課。阿彌陀佛!
好了,時間到了,咱們安靜下來,下面我們具體看這個十如是法,
【次解十如是法。初通解。後別解】。給大家講解這個十如是法,這非常非常重要的。【通解者。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為相】。實際上這相是據外在的相,覽而可別,我們一看就能清清楚楚,讓每個人一看,你長什麼樣子,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一目瞭然,這就是相。
【性以據內。自分不改。名為性】,這不是外在能呈現出來的了,是自己內在的東西,自分不改,自己本身本分的一些性內的東西,比如說我們一些習性、性情的東西,那就不是這麼容易改的,是不是。前生帶來的,前世形成的一些業力的習氣,今生又帶來了,形成現在的這麼一種習慣、性格,這就據內。但是這個性不是指我們自性的那個性啊,不是指體性的那個性,體性的那個性是指理體,這個性的話是指我們有習性。
【主質名為體】,每個人你看不僅僅有外在的相啊,他還有一個主體的東西,他這個形體,高矮胖瘦,他是什麼做成的,我們都是人,都是肉長的,幾個胳膊怎麼樣的,看看確實是個實體的東西。
【功能為力。構造為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果為果。報果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云云)】,這是簡單的說。都有功能,都有作用,構造,就具體去把這個作用發揮出來,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事情,這就是造作。習因為因,習就是一種習氣,過去的這種習氣,一直到現在,然後會讓你去做某些事情,因為這個習氣,這個念頭,一念一念一念又接一念的,它有一種力量促使你去做。助因為緣,就是除了這個因之外,主要自己的這個心念,這個因之外,其他外在還有很多的緣,還有很多條件,然後這些事情才能成就。
習果為果,實質上這個習果跟前面的這個習因有點關係,前一念造成我們後一念,前念跟後念之間它是什麼呢?有一定的關係的,相類似的、同樣的一種習氣。比如這個人一直身體可能不太好,或者心裡各方面不太健康,他如果這種念頭一直保持下去,他到以後還是一種不健康,甚至更不健康,它會影響後來的。當然後念相對前念來說,後念是果,前念為因,但是後念之後難道就結束了嗎?還沒有,後念之後還有後後念,它會一個一個接下去的,它會循環不止的,所以這個習果相對於後面這個念來說,它也屬於習因啊,明白我的意思嗎?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報果為報,果報已經到了,成熟了,有報應了,這就是報。本末究竟等,什麼是究竟等?初相為本,後報為末。第一個如是,如是相是本,到後面最後這個果報這個報是末,從第一個一直到報,到第九個,叫本和末,本末都究竟等。雖然分成這九種不同的法,但是本身這九種法都是平等的。所歸趣處,為究竟平等。
【若作如義。初後皆空為等】。你看,如果是作如義,什麼事相如,事性如,什麼什麼如,如放在最後,初後皆空是平等,大家都是空,不管是相也好,不管是性也好,不管是本末究竟也好,大家都是如,都是空啊,這不是平等嗎?從空性上,大家都平等的。
【若作性相義。初後相在為等】,性中有相,相中有性,相互之間包含了,就像我們說的,這十二因緣,它是個連鎖,它是整個一個圓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有你,才會有我,因為我有,才會有他,因為有他,又會有你,知道嗎?相互之間是一種連鎖的關係,它也是等,也是平等的。
【若作中義。初後皆實相為等】,不管是性相,不管是如,不管是空,不管是假,最終都是實相。這就是真正的,我們說的這個世間的法界的實相。它既有空,又有假,既有差別,又有沒有差別的東西,有差別的一面,又有沒有差別的一面,這就是實相。所以你既不能去執著於有差別,也不能計較沒有差別,什麼都不能執著,你才能與實相慢慢相應。
【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為究竟等】,三法具足,哪三法具足啊?心、佛、眾生,三法具足,知道嗎?不僅僅是空假中具足,三法本身也是平等的,我們都具足,相互之間都具足。
【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只有中才是真正的究竟,空和假算不算究竟呢?還都不算究竟,只有中才是究竟,【即是實相為等也】。
【次別解者。取氣類相似。合為四番】,把它分成四個層次,四部分內容,【初四趣。次人天。次二乘。次菩薩佛也】,四趣差不太多,你看,把它合在一個品類去進行解釋,這個眾生法;人天,人天法又是不一樣的,人天的這個十如是,不一樣;二乘的十如是,不一樣;菩薩跟佛的十如是,又比較接近,分成這四個不同的層次,氣類相似。
首先我們看四趣,這個四趣就是三惡道加上阿修羅道,它們差不了太多。我們這裡看啊,【初。明四趣十法。如是相者。即是惡相。表墮不如意處】,它們四趣的相都是惡相,一看這個相就看得出來是惡的,有些人看不出來,覺著阿修羅挺好的,這個畜生也是覺著挺好的,多美啊,這個寵物長得多可愛啊,哎呦,這個馬長得多帥啊,什麼這個駿馬,怎麼怎麼。那你當然都是由我們人情去看這些問題了,實際上都是惡相,它為什麼墮在畜生呢,是吧?它的相都能看得出來,畜生相已經出來了,果報現前了嘛,「表墮不如意處」,這四趣都是不如意處,這個外在的表相就能看得出來,它是墮在不如意處。
【譬人未禍。否色已彰】,就是這個人還沒有遭遇災禍,將要遭遇災禍的時候,之前就能看出一些什麼呢,徵兆。否色,否(pǐ)就是壞,惡相,或者壞相就已經開始出來了,看到有些惡相出來。有些相師他就看得出來,一看,哎呦,你可能會有什麼災難了,已經彰顯出來了。【相師覽別。能記凶衰】,一看就知道,他能預計他會遇上什麼凶衰之事。【惡相若起。遠表泥黎】,這個惡相要是起的話,從遠處來說,表泥黎的地方就墮到惡趣了,近處的話可能暫時遇到些什麼凶衰之事,或者病啊,或者受傷啊,或者怎麼怎麼著啊,是吧,但是遠處的話這個果報就更大了。
【凡夫不知。二乘彷彿知。菩薩知不深。佛知盡邊】,
你看,凡夫是完全不知道,有些人說相師也知道點啊,那知道點算啥呢,根本就不算。
二乘都只能叫彷彿知,知道但是又是不清楚,因為二乘人只有什麼眼啊,只有慧眼,沒有法眼。
菩薩就更好了,不僅僅有慧眼,而且有法眼,他知道,實際上知道已經很深了。但是跟佛來相比,他叫知不深,不是特別深的知道,他還沒有佛眼。
只有佛才能盡知。你看,就看如是相,僅僅是外在的相,你都看不明白。
【如善相師。洞見始終。故言如是相也】,比如說佛經常以前在弟子面前就說,哎呀,你看這個人, 你們只能看八萬四千劫,一般的聲聞人,八萬四千劫以前他有宿命通,能夠看得到,再往前能看得到嗎?看不到了。佛能看得到啊,所以說你說什麼相,看不清楚,不明白。有些人看,一個念佛的什麼砍柴的,念了一句「南無佛」嘛,後來想出家嘛,是吧,多少劫以前念了句「南無佛」,是樵夫,這一輩子,老人了,想來出家,大家都會看相,這弟子一看,哎呦,他多少世都沒種善根,這個人不行,不能度,不能讓他出家。佛後來一看,他說,唉,久遠劫之前念了一句「南無佛」,就這個善根,可以出家,是吧。
好,【如是性者。黑自分性也】,就是這四趣都是屬於黑的,造的惡,知道吧,黑就代表惡。他的習性什麼,是惡性,因為以前造惡太多了,他現在墮到惡道,他還是以惡為主啊。這個人的性,習氣,這個性格、本性,當然這個本性跟這個理性不一樣,這個我們前面說了。【純習黑惡。難可改變】,你看,當然說純可能有點過分,反正基本上是做的惡太多了,基本不做什麼好事,做的很少,所以很難去改變他。別說這些惡道的人了,惡道眾生都是難改變的,咱們人作惡做多了也改變不了,你的話根本聽不進去,你想改變,我們自己有時候也很難改變,知道嗎,你善的部分可能會有,還不少,但是你這惡習有時確實難改啊,一輩子都改不過來,它這念就這麼強大。【如木有火。遇緣即發】,你看就像木頭碰到火一樣的,一遇到緣它就會發出來,他惡習在的話,他惡是什麼時候就會做出來,弄不好只要緣分到了,條件一來,啊,火就點燃了,所以說他這習性看得出來,知道嗎。
【大經云。有漏之法。以有生性。故生能生之】。這是什麼呢?有漏,有漏就是指我們三界都是屬於有漏之法了,沒有解脫的,都是稱為有煩惱的,有生死的,這都是有漏之法。它都有生性,都有生滅之性,有能生之性。我們現在是什麼呢?我們叫眾生,什麼叫眾生?現在也是生出來的,眾因緣所生,以後還能生,生生不息啊,真是。因為我們每天做的就是生滅法,這叫做能生性,故生能生之,這個生性能夠生一切的法,靠這個生性就能生出後面後續的法來。後續法生出來,它又具有能生性,它就說有個生滅就一直流轉。
【此惡有四趣生性】,它們具體的生性是什麼,四惡生性,在四惡道裡面,它們生來就是這樣的。【故緣能發之】,有因緣,所以就最終能夠把它這個四惡道這個因緣給開發出來了。【若泥木像。雖有外相。內無生性。生不能生】,不像說泥木鑄的這個像。它是眾生一個實體,它是有這個能生性的。外在塑的像它沒有生性,它是個死的,它沒有活力,沒有生命的。【惡性不爾。故言如是性。】
【如是體者。攬彼摧折粗惡色心。以為體質也】,你看,這個四趣是把這些摧折粗惡的色心,作為它們的體質,它們色心是比較粗惡的,這種體質比較粗惡的。【復次。此世先已摧心。來世摧色。又此世華報。亦摧色心。來世果報。亦摧色心。故以被摧色心為體也】,你看,反正就是讓我們身心摧折,讓我們的身心受苦,就是我們有點說怎麼呢,就是有點蹂躪一樣的,讓我們身心去覺得非常的這種痛苦,它就能摧折,現在是被摧折的這個色、心,同時呢他這個色、心又會起一種作用,摧折,造出摧折的色、心出來。你看,此世先已摧心,來世又摧色,此世就叫華報,華報都還算小的,華報還繼續還會摧色、心,來世的果報還會繼續摧色、心,果報就更大了,所以被摧色、心為體也。
就是本身這個從外在的身體和心裡這個狀態、這個體質來說,都是比較,說實話是非常低下的,也是比較可憐吧,也說是。就是我們一看,這個人都已經被摧殘成什麼樣了,是吧?很落魄,很憔悴,甚至看那樣子都是很痛苦、很煎熬那個樣子。一看都看得出來,就像個生病的人,六神無主,什麼精神都沒有了,看得出來,躺在床上動都動不了,沒辦法,摧折就是這樣子的。為什麼被摧折?前世就做了這個被摧折的事,這輩子要受被摧折的這個身體,身心世界,下輩子還得來,接著來,你不要以為現在就完了,你要是不改變的話,下輩子還會來。
【如是力者。惡功用也】,它幹壞事它有這個力用,幹好事它本事沒有,幹壞事它天然就有。【譬如片物。雖未被用。指擬所任。言其有用】,就像這個東西一樣的,雖然暫時沒去用,但是只要你拿它去用的話,它自然就把這個用處給發揮出來了。【大經云。作捨取木。不取縷線。作布取縷。不取泥木】,你看我們做房子,要取木頭,不取縷線,不用線來做;作布的話,用這個線來做,而不取這些泥木來做。這個泥木具有作捨之用,縷線具有作布之用,有用就是這個意思。縷線有這個力,泥木有泥木的力用。
下面具體說這個四趣,基本上,【地獄有登刀上劍之用】,你看,登刀山,上劍樹,它就只能做這些事情,受惡報嘛,它還能幹啥,幹不了啥。【餓鬼吞銅啖鐵之用。畜生強者伏弱。魚鱗相咀】,就相互之間吃,你吃我,我吃你,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是吧。【牽車挽重】,什麼負重,拉車,載重,【皆是惡力用也】,它只能幹這些事情,你要幹其他的事情太難了,除非他真的是有大善根的這些惡道的眾生,一般它很難擺脫的。
【如是作者。構造經營。運動三業。建創諸惡。名之為作】,前面是有力,就是它有這種能力。作,現在把這個能力發揮出來了,形成具體上的行為了。運動三業,身語意三業,開始建創諸惡,你看,名之為作。【大經第八雲】,《大涅槃經》第八雲,【譬如世間。為惡行者。名為半人】,你看,惡行者都不叫整個人,都叫半個人,知道嗎。做人都不完整,都不具備這個資格。【既行惡行。名地獄作也】。
下面說【如是因者。惡習因也。自種相生。習續不斷】,你看,自種相生。原來就是惡,有這種惡習,有這種惡念,現在又相續生出這種惡念惡習來。然後它就會為後面這些果造因。【以習發故。為惡易成】,因為習氣一發出來,它這個惡念那就相續不停啊。想不念都不行,改不了自己,很難改變,知道嗎。就像我們說的,抽煙的有煙癮,喝酒的有酒癮。要是吸毒的就有毒癮,一旦毒癮爆發,想不吸都不可能,受不了,自己控制不住,這就是習因。為什麼叫作習因?習氣之因,就是一直都是這樣子的,以前就是這樣,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現在這個因的話它就產生了,很難去改變。
【如是緣者。緣助也。所謂諸惡我我所。所有具度。皆能助成習業】,你看,就能夠幫助這個念頭、這個習因,最終成就它這個業力的其他的一些條件。【如水能潤種。故用報因為緣也】,你看,這個種子就相當於前面的習因,但是這個水就相當於這個緣,水能潤這個種子,如果只有種子,沒有水的話,這個種子能發芽嗎?發不了芽。如果還沒土壤的話,它還能長出苗來嗎?最後能結果開花嗎?不可能的。所以這個水呀,土壤啊,甚至包括什麼氧氣呀,養料啊,陽光啊……當然不一定都有陽光,現在發現有些沒陽光的也能生長的也有,比較奇葩的東西,特色大自然。不僅僅是植物這樣,動物也有這樣子的,竟然不要陽光的都能生存,在深海里面,都可能上千米幾百米的,陽光是透不下去的,黑的已經看不清楚,它竟然也能夠生,就有這種東西。
【如是果者。習果也。如多欲人。受地獄身。見苦具謂為欲境。便起染愛。謂此為習果也】,你看,多欲的人已經受到地獄之身了,然後見到這些苦具,受苦的這些工具。謂為是欲境,他看到的不是受苦,他看到的刀山劍樹不是,他以為是瓊樓玉宇呢,都是寶貝呢,以為這就像極樂世界七寶池一樣的。一上去了,進去了,啊,寶閣,樓閣,很漂亮,好像就是王侯要居住的地方,一進去了刀山劍樹,完了,受果了。這就是習果,因為前面的習因,造成現在的這個習果,它會讓你產生一種虛妄的顛倒的認知。
為什麼你會還繼續產生這種認知,因為你還有貪愛。打個比方,現出這些美妙境界,你前生已經造惡,現出美妙境界,你不貪這種美妙境界,你不理它,它想拉你去,去不了啊,知道嗎?你就不會受苦。但是肯定控制不住啊。為什麼?前面就多欲,就有種種欲愛,所以現在看到好的境界,他肯定又會產生慾念啊,他就進去了,便起染愛,你看,染愛,謂此為習果也。
【如是報者。報果也。如多欲人。在地獄中趣欲境時。即受銅柱鐵床之苦】。你看,前面看到欲境,看得挺好的,後來一看真的是銅柱鐵床,然後就真的是受苦,這就是報來了。【故名如是報也】。如是果,果的話有時候還沒有吃,知道嗎?這個果子已經成熟了,反正遲早也得吃了,說句實話。報的話,果子吃下去,那真的是受苦了。開始以為這是好果子,然後就拿,要要,一看,哎喲,這是毒藥,不吃,不吃也得吃。
【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義】。從本到末究竟平等,你看,【本空末亦空。故言等。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此末與本等。本相性。在惡果報中。此本與末等】,你看,前面是從空上說它們是平等的,另外是從這個本和末之間,叫本中有末,末中有本。你看,惡果報,在本性相之中;本性相,又在惡果報之中。惡果報屬於末與本等,本性相與惡果報。這就是本與末等,反正不管是前前後後,不管它什麼次序排列,它都是相等的,它都是平等的。因為有它,所以有它;因為有你,所以才有我。這九個東西從本到末,從相到這個報,它都是整個一個環節,一個鏈條,誰都離不開誰。有相就必然有性,有性就必然有體,有體就必然有力,有力就必然有作,有作後面因緣果報全部都出來了。不可能說我只有相,什麼都沒有,不可能的。
好,【若先無後事。相師不應預記。若後無先事。相師不應追記】,你看,他這裡用這個相師來說了,如果先無後事,如果前面的沒有後面的這個事情發生,只是看到前面的,你這個人,這個相貌已經呈現出來,你將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來了,相師就不應該預記,預先告訴你,你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如果後面的事情,沒有前面的事情的話,不包含前面的事情,相師不應追記。你為什麼現在會得到這種果呢,就是因為你前面造了什麼因,你都不用說出來,相師一下就跟你說出來,你肯定是不是前面作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啊。你現在這樣,你說我前面確實是做了,才自己認。說明這個前後之間,因與果之間,這個本與末之間是不是相關聯的,就從這個地方說。所以說【當知初後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在,相互之間都是存在,你在我之中,我在你之中,【此假事論等】,前面是空論等,這是假論等,這是俗諦。
後面【中實理心與佛果不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約理論等】。這是從中道義來論的,雖然是在四惡趣中,但是它們中道實相這個理體的心,與佛果是沒有任何差異的。只是它這個理智這個心、這個佛性沒開發出來。一色一香,都有之中,都有中道,任何一個法,微細的法,它都有這個中道佛性。【以是義故。故言本末究竟等。三義具足。故言等也】,空等,假等,中等。空假中三方面來說,它都是平等的。
【次辨人天界十法者】,這是第二個類型了,比四趣稍微好一點,屬於人天,屬於善道了。【但就善樂為語。異於四趣】。我們看,【相表清升。性是白法】,清升,前面是染濁的,這裡是往上升的。前面是往下墮落的。 「性是白法」,我們如是性,前面是惡法,我們是白法。【體是安樂色心】,前面是什麼?摧折色心。這裡是來享福的,前面是來受苦的。當然這都是相對來說,實際上人天,人啊也談不上多少樂,相對前面四惡道的話,就算是享樂一點點啊。
【力是堪任善器】,欸,你這個人還能幹點好事,你是這個材料,就是這個意思啊。【作是造止行二善】,造止行二善,一個是止善,一個是行善嘛。就是我們戒律裡不有嘛,有止持,有作持嘛。止,止什麼?壞事不做,這也是善。那你積極主動做好事,行持,這就是更好的,善加一等,比前面這個止善還更進一步。一個是不害人,這也是好人;一個你不但不害人,還幫助人,給別人做好事,那就是更進一步。
【因是白業】,我們白業為因,白就是說善業,白代表善。【緣是善我我所所有具度】,也就我和我所,比如我們自己這個身體能夠做,包括我們自己具備的其他的一些所有的東西,也能幫助我們去成就這些善業。所有具度,一切的這些東西、一切的方法、一切的這些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去成就這個善業。有時候不是一個人能做的,有時候不光是靠人做的,我們需要其他的,什麼錢財啊、工具啊、一切的方法啊,甚至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這都是屬於最終成就的這個緣。
但是最終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這個善心是最重要的,它是因,知道嗎?你有顆善念,你沒有善念其他東西都沒辦法聚攏起來,都沒辦法圍繞你這個善念,最終成就這個善業。所以開始這個發心,這一念善心是最重要的。一念善心起,然後就會想,我怎麼去做這些事情呢?我需要什麼人來幫忙呢?需要花多少錢啊?花多少時間?用什麼巧妙的方法?大家怎麼組織?這都是屬於所有的這些緣。你一個人做,最終做不成。很多人說我發心要做,你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光有好心,當然也算不錯,但是你最終做不成啊。
【果是任運酬善心生】,酬善,就是你做了善業,為了報你這個善業最終的一個果,知道嗎,酬還你的,你做了善事就有善報。自然而然任運的,不要去想,它自然就會回報。【報是自然受樂。】,這個果已經到了,這是好果子吃下去,受樂,很舒服啊,很享受啊,這就是。【等者。如前說(云云)】,這是說的人天的十法了。其他的本末究竟等就不講了,實際上就這個云云阿,其他不講了,前面只講到報,講到第九這個如是,如是本末究竟等就跟前面一個意思了,就不要再重複了。
好,我們再往下看,【次辨二乘法界十法者。約真無漏】,他是真無漏,無漏的話就沒有煩惱,出三界了,出生死了,是真實的,是無漏的。我們現在所有眾生是屬於什麼呢,虛幻的。【相表涅槃。性是非白非黑法】,那就說得更高一點了,從白到黑,善惡都已經不能說了。如果說善的話,還是有漏善,非白非黑那就屬於無漏。【體是五分法身】,哪五分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屬於二乘人,五分法身一般說都是屬於二乘人。
【力能動能出堪任道器】,能動能出,能動,能動煩惱。能出,能出什麼呢?能出生死,知道嗎?這個能動跟能出還是屬於兩個不同的一個內容。堪任道器,能夠成就道業。你是真正成道之器,修法之器。【作是精進勤策】,精進地去勤策、鞭策自己去修行。
【因是無漏正智】,不是以我們這個妄心作為我們的因了,是以這個智,無漏正智這個心,來作為我們修行一個根本。【緣是行行助道】,幫助我們修行的所有助道之法,三十七道品,都屬於助道之法。五根、五力、四如意、什麼四正勤、四念,都有,這些東西都在裡面。
【果是四果】,得到的是哪四果?聲聞四果,當然還包括緣覺,這裡沒說啦。【二乘既不生。是故無報】,實際上這本身就是報了,他就是不執著這個報應,不需要生了嘛,他灰身滅智,他想進入孤調涅槃,知道嗎?他從涅槃不想出來了,不再受這個色身了。但是他不可能一直在這樣,他肯定最終還會從這個聲聞二乘心慢慢回小向大了。
【何故發真是果而不論報。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得是習果。無漏損生。非牽生法。故無後報】。你看,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前面他有這個無漏正智之因,所以他最終能得到這個習果,就是四果。但是無漏它本身是損生的,它是遠離生死的。所以說不是牽生,不是來牽引我們來受生的這麼一種法,所以他沒有後報。但實際上本身這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真正說需要什麼樣的色身,他一直都屬於這麼一種涅槃的境界裡。也叫什麼?有什麼涅槃,還一個無什麼涅槃,有餘涅槃,他屬於無餘涅槃,知道嗎?他無餘依涅槃,沒什麼東西可以依的了,不要依身,也不要依什麼心了,身心這個東西都已經不存在了。但實際上說是外在的身心不存在,實際上自己本身的性還是在的,他的自性是在的。你說那他到底還有沒有啊?他在哪裡啊?我們就不要再猜測了,你不要去想,他肯定還有的,什麼時候他發心要度眾生,就從這個涅槃裡面出來。
好,【三果有報者】,第三果這裡說的,【三果有報者。殘思未斷。或七生。或一往來】,這個三果是什麼呢?第一果乃至第三果。如果是須陀洹、斯陀含、還有阿那含,這三種都不屬於無學位,所以殘思未斷,還有思惑殘存,殘餘的思惑沒有把它斷淨。所以他或者是七生,七生的話就是初果的;或者一往來,一往來就是二果;還有叫不來,不來就叫三果了,三果就不來了,在天上他就成阿羅漢了。二果斯陀含還得一往一來,到天上來一次,然後再到人間再來一次,然後再成就阿羅漢。
【或色界生】,你看,色界生那就是不來,直接升到色界天上去,在天上成阿羅漢。【非無漏報也】,還不是無漏報,還是有漏。【是故唯九不十。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漏】,這什麼意思呢?唯九不十,其他說實話真正按照的話,九法界都是有漏,只有第十法界佛法界才是什麼呢,真正無漏。這是相對而言,相對而言。你看,【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漏】。
【大經云。福德莊嚴者。有為有漏。是聲聞僧。既非無漏。不損別惑。猶受變易之生。則無漏為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即有報也】。這從另外一個方面說他還有報,什麼意思呢?如果僅僅依靠他自己本身修的這個無漏業,什麼無漏智所修的這些業來說,他受的是灰身滅智,無餘依涅槃,是沒有報的。但是他雖然滅了這個見思惑,斷了見思惑,但是他還有塵沙惑啊,還有無明惑啊,所以你說他是真正完全無漏了嗎?不是。從那個角度來說,他是無漏的;從這個大乘的角度說,他又還有漏啊,所以叫不損別惑。你看,猶受變易之生。除了這個三界的界內這個叫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則無漏為因,無明為緣,你看,還會生到變易土裡面去,方便有餘土啊,變易土,還是有報。
好,下面我們再看,菩薩跟佛的十法,【次明菩薩佛界十法者。此更細開。有三種菩薩(云云)】,又把它分成更細了,三種菩薩。【若六度菩薩。約福德論相。性。體。力。善業為因。煩惱為緣。三十四心斷結為果。佛則無報。菩薩即具十也】,這是說的什麼,三藏教的菩薩,也叫六度菩薩。藏、通、別、圓四教嘛,天台宗判教分成化法四教,其中的三藏教他是這樣子的,菩薩是這樣子的。你看,三十四心斷結,他跟前面這個聲聞差不太多,只是比聲聞人福德更利一點,智慧更利一些。佛則沒有報,如果他是佛果的話,他就沒有報。如果他是菩薩的話,就具有報,具備這個十法,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啊!因為三藏教裡面有種說法,就天台宗認為,他只有佛名,沒有佛果,他是不具備真正成佛的果的,他這個佛的話實際上是其他教的菩薩,或者是佛的示現,有這麼一種說法的。
好,【若通教菩薩。約無漏論相。性】。通教比三藏教要高一層了,【六地之前。殘思受報。六地思盡。不受後身。誓扶習生。非實業報。故唯九無十】,你看說他沒有報,所以他只有九沒有十,當然這裡就是通教這個十地,跟我們平時理解這個菩薩十地,他是不一樣的,他這個十地的話,概括了從開始發心修行的人,到慢慢伏惑,到慢慢斷惑,到後面證得這個聖位,甚至後面再發菩薩心,發菩提心,到最終還有通教佛,他有不同的這個階段,他的這個範圍是比較廣的。
【若別教菩薩。約修中道。行次第觀。而論十法】,次第三觀嘛,空假中三觀,這是別教菩薩。【此人雖斷通惑。自知有生。則具十法(云云)】,雖然斷了通惑,通教之惑,但是知道還有生,他是具十法的,所以說真正的菩薩的話,他都會有生,都會有報。為什麼呢?他要度眾生啊,你像阿羅漢他不需要度眾生了,自己都不想待,我需要這個身體幹嗎?有這個身體就是為了度眾生,這是菩薩的想法,知道嗎?所以在有些地方的話叫伏惑潤生。以前跟大家也講過,是吧?藏教沒有這樣的,通教有,伏惑潤生。他故意留一點點這個煩惱不斷,斷得也差不多了,就是故意不把它斷乾淨知道嗎?不斷乾淨的話,他就會來到三界裡面繼續受這個生死輪迴,然後他就有機會跟眾生接觸,能夠度化眾生。如果你斷淨了,你可能就沒有機會來這個世間了。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本身也不是完全的,就是每個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一種方法,自我修行也好,度化眾生也好。
真正的最後屬於我們說高境界的菩薩的話,他不是靠這個惑來受生,他是靠願力,乘願再來,這才真正了不起了,知道嗎?你還故意留點惑,就故意不斷,跟你們差不太多啊顯得,但實際上不一樣的。差得很遠,沒必要,這種方法都屬於比較稍微笨一點的方法,或者你的修行境界不夠高,暫時只能這麼一種方式,真正高的話根本就不會這樣的,不受這些限制。你隨時來都可以來,隨時走也可以走,就應眾生的因緣,緣分有你就來,緣分沒有,你也不會說沒事我來看看,沒事來逛一逛,那閑得無聊,是吧。?佛菩薩才不會無聊呢沒事來大家沒事聊聊,聊點世俗的事情,談談感情也好啊——不會這樣子的?他肯定都是由於有因緣才來的啊。
【夫生變易。則三種不同】,生到變易這麼一種境界之中,變易土裡面又有三種不同,【一全未斷別惑生變易者】,就是沒斷別教之惑,但這個別惑不僅僅是別教,包括圓教也在內,通惑是見思惑,別惑就是屬於這個無明惑,或者也包含塵沙惑,有些只斷見思惑,一點別惑都沒有斷,【即是三藏二乘。及通教三乘是也】,三藏教的二乘,聲聞、緣覺,通教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因為通教的三乘學的法都是一樣的。【類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見思者(云云)】,這是什麼呢,就像分段的博地的凡夫不伏見思者,我們在分段生死之中的屬於博地的這些凡夫,沒有伏見思的,有這種,我們看,一個是三藏二乘,通教三乘,都是屬於這樣的生變易,就像我們生地、博地的凡夫也沒有伏見思,但是也可能是有種種不同的差別啊。
第【二伏別惑生變易者。即是別教三十心人。習於中道伏而未斷。類如分段。小乘方便道也(云云)】,當然他這個是比較,別教三十心是什麼呢,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菩薩的這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屬於他們三十心沒到地,沒有登地的菩薩,別教裡面沒有登地,他也是說伏惑,但是沒有斷惑,他也是生在變易土裡面去。習於中道但是伏而未斷,這是伏惑而沒有斷惑,例如在分段時指小乘的方便道,它是個比較了,就相當於方便道,方便道屬於賢位,還沒有超凡入聖,但是快要進入聖位了。前面為什麼叫凡夫呢,就是他那個品位更低,二乘人嘛,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就相當於博地的凡夫,根本都還沒有伏惑呢,他們就屬於層次更低的,前面是權位斷別惑,這裡是開始伏別惑,比他們前面高一點了,但是沒有斷別惑。
第三個那就斷了,【三者斷別惑生變易者。如初地初住斷惑是也】,初地是指別教的初地,初住是指圓教的初住,都斷了這個別惑,也就是無明惑,是指這一類的人。【類如初果。雖斷見諦。猶有七生】,就像小乘的初果,就是須陀洹,雖然斷了見諦,就是斷了見惑,猶有七生,還有七次生死,才能證得無生的阿果漢位。【彼亦如是】,就說這些斷了別惑,生變易者,也是這樣子的,剛剛斷,但是後面還有很多別惑需要斷的。
【若未斷伏生者。用方便行真無漏為因。無明為緣。若伏斷者。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云云)】,這是說的前面這兩種情況,沒有斷別惑而生,或者伏別惑生者,這兩種啊。若未斷、未伏生者,用方便行真無漏為因,無明為緣,他們是這種因緣。
若已經伏斷,這是第三種,生到變易的,順道法愛為因,無明為緣,生變易土。,這什麼意思?就是他們都還沒修得完整,所以他們都是屬於生到那個方便土裡面,變易土裡面。有些他本身就只有這個能力生到變易土的;有些雖然已經修到菩薩的階位,但是沒有真正修得比較高,他是初地的菩薩,或者初住的菩薩,他還會有些習氣比較重。這裡說了順道法愛為因,你看,無明為緣。
所以說修的你看哪怕是初地的、初住的菩薩,這已經了不起了,竟也有可能在這個變易土裡面啊,一樣的。當然變易土本身也不低啊,就說,當然比後面的什麼實報莊嚴土啊,當然這個變易土就實際上也包含這一類在裡頭,就是同樣是變易土,界外的生死,他的品位,和聖人之間的這個階位還差得很遠,差別還很大。
你看修到菩薩的階位,他有時候還會順道法愛,什麼意思呢?你修佛法,修佛法有一定的成就了,但是在這個時候呢,會對這個佛法產生貪愛了。哎呀,佛法太好了,法喜充滿,禪悅為食,什麼事都不要幹,就在這裡坐禪念佛,天天都在法喜之中,世間太苦了,我就喜歡幹這個,其他事情都不幹。一旦對這個產生貪愛,也是一種煩惱。知道嗎?你以為,後面還得斷這些東西,連這東西都不能貪著。即使是法喜,即使是禪悅,你都得放下。
所以大家看看啊,修行哪兒有這麼容易的?一關一關啊,是吧?對世間貪戀,當然,最低下的,不行;做壞事,貪瞋癡,不行;貪瞋癡暫時伏了,中間又會出現。就上次我們有個同學就問這個,是不是這個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善根了,他怎麼就會生病啊?業力就會出來啊?都會出來的,不要擔心。哎,既然有這,我們又能修得好,善根增長,又能避免不去受這些業力、業障的,不生病的。怎麼可能?開玩笑呢,都得經過這些境界的考驗,知道嗎?不是此時就是彼時,不是此處便是彼處。
當然咱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好多了,那時候有佛加持,你很容易度過,現在你要是自己在這修,碰到這些境界你就解決不了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會生病嗎?生不了病了。當然那裡生不了病,並不代表你永遠不生病,你還得乘願再來,在六道之中弄不好什麼還得生點病,還得考驗考驗你。但那時候你力量強了,不怕考驗。現在你考驗不起啊,受不了啊。你看我生病,現在都沒好,沒辦法,不好就不好吧,沒辦法了,阿彌陀佛!你的業障就是這樣子的,病也一樣的,都會有。種種病相境,業相境,魔境,你看這都屬於不好的吧。
二乘境你不要以為就是好啊,再往上走就到菩薩,二乘境就成障礙了。二乘都是成果位,解脫生死了,但是他老是自己各方面小乘的一種心理,他不願發大心度眾生,不願成佛,得少為足啊,甚至《法華經》裡、很多經典叫他們焦芽敗種啊。你不能得少為足啊,你得繼續往上,如果你執著於二乘這個涅槃的話,你就往上把你擋住了,這個是二乘境的業力。
往後還有菩薩境,菩薩境就是這些東西,順道法愛,知道吧。哎呀,會求菩薩,菩薩挺好的,挺有意思的,六度,度眾生多好啊,他也會產生這些東西。得了個三昧,三昧,得到這個正定、禪定,禪定一種快樂,這種禪定的快樂無以倫比,是吧?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沒辦法去比的,比喝了蜜還甜,這算什麼!是吧?所以世間所有的享受、所有的感觀也好,身心的這種娛樂也好,比起禪定那根本就不足為道。
然後這禪定又分很多階段,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就已經比世間這些娛樂要強很多,為什麼?我們屬於欲界,欲界再快樂也就是到快樂這個地步。到色界,色界必須要有禪定,世間的禪定,四禪他才能生到色界天,他這個禪定的快樂要遠遠超過我們欲界所有人、天的快樂,就哪怕是欲界天最後一天,他化自在天的快樂,跟這個初禪天的禪定的快樂比起來,根本就沒法去相比。那麼二禪、三禪、四禪,後面還有什麼四定,四空定,無色界等,那更不得了。出了三界之後,證得須陀垣果,那比那種禪定,那是出世間禪定,那種快樂,那更出不來,會上癮啊,小心別上癮啊。
當然肯定會上點癮開始啊,沒關係的,會有點貪愛,那不叫上癮啊,那時候就得注意了。不能繼續耽著於這種禪悅之喜,知道嗎?耽著就是對它執著,被它所粘住了。你想經常發心,我們要從禪定之中出來繼續學習向上,這時候只是往前證入聖道的一個階段而已,還得繼續往前走。你如果待在這個地方不想出來,哎呀,這房子太好了,我就住這裡,哪兒也都不去了。你還不知道前面還有更好的寶所,有更好的世界在等著你呢,是吧,那怎麼行!
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你永遠停留的地方,一切法無受,一切法無著。往後走也是,不僅僅是凡夫這樣,聖人也是這樣,最終到佛這裡才真正圓滿。到佛這裡,難道佛這房子是最好的嗎?佛沒有房子了,沒有可以執著的東西了。你說到最後五百由旬,這是成佛,譬喻而已,譬喻而已,知道嗎?
好了,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你看咱們講的真是很慢呢。現在才到九十二頁,八百多頁我這上面顯示。你們那是三十二頁,我是說我這電子版的,你們才三十二頁,你們那個有多少頁啊?二百頁多頁吧?你看可不是嘛,差不多這個比例嘛,也就是十分之一強一點,才講到一成多,沒關係,咱們慢慢學。
這個《法華經》確實,咱們一看這東西,反正任何的一段經文都有玄義,你都可以把它放開來去觀察整個佛法,非常微妙的,不可思議的,它有時候不僅僅是講一種東西,這種法跟其他的法相互之間它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一即一切嘛。我們應該具備這麼一種思維,很多事情就想明白了,如果以我們自己的心去揣度別人的心,也是一樣的。你不能永遠是以自己一個人狹隘的一種心理,或者單一的角度去看其他的現象,否則的話,你就太狹隘、太局限了。你也看不明白,看不明白你就煩惱,那不叫自尋煩惱嗎?是吧?你為什麼不能用佛法換一個角度去看呢?有些事情就不是事情了。所以佛法就是起到這種微妙的作用啊,能夠解除我們的煩惱,能夠真正解放我們的心靈,能夠給我們去除種種束縛,這才是我們真正學佛的、真正能夠得到進步、得到增長,非常重要的一些落腳之處。
當然後面還有兩個問答題,問題又提出來了,這個問題就一段,讀一下都得花時間。
(頂禮師父!師父慈悲吉祥!《法華經》玄義第一卷下,末尾說,【彼作因果六種。以判粗妙。又以四一專判妙。今難其粗皆備四一。則昔粗非粗。難其妙全無四一。則今妙非妙。於其一句。設四句難。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擊故。不盈不縮。應爾許耳。】」)是我們上堂課講的這個內容,就是講到那個光宅法雲判這個教。知道嗎?他不是判了五種教嘛,是吧,有相教、無相教、褒貶抑揚教、同歸教,一直到最後常住教。然後呢,以法華是屬於第四時的教,屬於什麼同歸教;涅槃屬於第五教,常住教,是不是這個意思說涅槃比法華還更高,法華算是比較高,比前面的這個三教都要高,但是法華呢又是屬於妙法,他最終解釋這個妙啊,解釋來解釋去的,總是解釋不清楚,到底什麼是粗,什麼是妙,前面的這三個教,什麼有相、無相、褒貶抑揚都是粗,法華才是妙,但是後來智者大師又批駁他,通過《玄義》說,你說的前面這三教,前教是粗,這個粗不完全成立,你說的今教就是法華教,是屬於同歸教,是屬於妙,妙也不完全成立,就是說粗中也有妙,妙中也有粗,上堂課我們就這個專門講過。
怎麼才是妙?要有四個一。教一、行一、人一、理一,但是後來一分析,發現這個你說的《法華經》是妙,但是它不具備這四個一。反正是找你的缺點,找你的毛病,不行。「難其妙全無四一。」就問難他的妙,所定的這個法華妙,全無四一,四一不具足,;反而難其粗,皆被四一。他前面說的粗教,什麼前面三種教啊,屬於粗;反而它又具備四個一,它粗反而成了妙了。所以說,「今妙非妙昔粗非粗」,你過去認為的這幾個教是粗,它不是粗,現在你認為法華這個教是妙,反而又不是妙,但他不是完全否定,就是說,你這裡面有問題,就是你不圓滿,知道嗎?有漏洞,還不是真正的妙,。什麼才是真正的妙呢?我這裡所講的才是真正的妙。
我的《法華玄義》講得比你更好,把你給破斥了,你的不成立,最終我的就建立起來了,已與其依據四句,那就是說因果六種,因有三種,果有三種。因什麼?因體廣,因位高,還有什麼呢?因用妙。體、位、用三個方面。因也有三個,果也有三個,就有六種。六種再乘以這個四一,教、行、人、理,四六就成二十四,你前面也說的這個粗,它不是粗,那就四六成為二十四妙。你說的這個《法華經》,你說是妙我批判了,妙不成立了,它反而變成粗了。那麼四六二十四妙,就成了二十四粗了,你的粗變成妙,我的妙變成粗,好,最後不多不少,叫做不盈不縮,因而取也,還是這麼多。應該是這樣子的。不增不減,以比矛盾,用彼矛盾自相其果。用你的矛攻你的盾,知道嗎?讓你自相矛盾。你又說我的矛是最好,無堅不摧;又說我們的盾是如何的堅固,什麼矛都沒辦法去戳破,那用你的矛去攻你的盾,怎麼辦呢?說明你這兩句話都是錯誤的,就是你前面說的粗,粗不成立;現在說的妙,妙也不成立,是吧。現在就是自相矛盾,出了問題了。所以怎麼具體計算出來,四六二十四,四個一,這就是四,教、行、人、理。六就是指因果六種義,因體廣、因位高、因用妙。果也是這樣子的,果體廣、果位高、果用妙,果用大也行,反正都是一個意思。都具備這個。什麼體、位,從它的位置來說,從它的用處來說,都是非常殊勝的。這才是能真正稱為妙。
好,大家如果不清楚,回頭再看看《法華玄義》。我們上次也講了,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個妙的時候,就是說不同的宗派、學派,乃至祖師之間肯定他是有不同的理解,反正到最後來說,肯定天台宗智者大師,他既然能夠成宗,成為一個宗派祖師,他前面那些都不算祖師,前面的都是屬於學派。還沒成立宗派的,天台宗是所有宗派裡面最早真正建宗的,第一宗派——天台宗。就是講《法華經》,以《法華經》作為根本依據的經典,它是最早的。
當然三論宗後來不幹了,我們比你們更早,但是實際上他們真正建祖的那位祖師比我們晚,他們後面再往前面追,追認之後,你要再追認,那好,那最終都能追到釋迦牟尼佛這裡去了。也別追誰先誰早,但是真正創宗的這個人,才是最重要的。陳隋時代,是吧,三論宗真正創宗是哪個時代呢?嘉祥,那屬於什麼啦,往後了,知道嗎?屬於晉代了。屬於晉代往後知道嗎?真正還不屬於嘉祥,大概是屬於將近快到隋唐那個時候,稍微晚點,可能也就是晚了個幾十年,晚不了多少,知道吧,但是晚的就是這幾十年。其他絕大多數宗派都是在唐朝時候建立的。比如說淨土宗,真正說建立淨土宗,唐朝的善導大師。那個時候才是。再往前,前面還有幾祖,怎樣怎樣著,那是往後了。說到禪宗,真正是慧能大師。慧能,唐朝。你不能說達摩那個時候,他那時候還沒有成宗呢,知道嗎?他只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認他,是認祖歸宗嘛,是吧,也是這樣的。其他的,像什麼唯識就更不要說;法相宗,那玄奘就更晚了,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還有華嚴也是,都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唐朝的時候建立的。
再往前就很少了,再往後基本也就沒有了,密宗也是在唐朝。就是我們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基本上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唐朝,有兩個宗派,三論跟這個天台,往前走一走,稍微早了點。但實際上我們經常說,哎呦,唐朝,我們佛教,包括中國是最興盛的,實際上現在看,也不完全是這樣。再往前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相當厲害了,別看那個時候是戰亂,到處都是分裂的,那個時候佛法就已經很興盛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到隋朝的時候更了不起。我們現在看這個科舉制度,包括很多的制度的建立,六部什麼,六品中正制,反正是一些科舉制度,都是隋朝時候,那個隋文帝楊堅打下基礎的。只是他的王朝太短了,沒辦法。後來唐朝時間長,所以他能夠盛世出來,之前當時已經有盛世了,是不是。所以我們在看這些問題就知道,實際佛法也是這樣,沒有前人栽的樹,後面我們怎麼能結得出果?是吧。同樣,我們說智者大師確實了不起。在中國來說,在中國佛教界,這個教理來說,他是最高的。當然說,如果沒有前面這些祖師歷代的積累,他也不可能有現在這樣大的成就。所以你不要就這個,哎呀,好像把怎麼、怎麼……,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往上走,明白嗎?不是你突然一下就有這麼高的,不可能的。
好,問題二,(師父好,阿彌陀佛。第十一講中的《法華玄義》云,【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個是不知,一個是無明,一個是佛知一切法那就叫做明啊,(【明無明無二。若知無明不可得。亦無無明。】)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呢?無明不可得,那麼無明就叫做無無明。但是,明可以得嗎?佛智可以得嗎?也沒有,知道嗎?無明盡,亦不可得。上次給大家講了,《心經》裡面就講到了,無明不可得故,無明盡亦不可得;煩惱不可得故,菩提亦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故,涅槃亦不可得。有些人說,哎呦,我要出生死,我要得涅槃,難道涅槃真的可以得嗎?
一切法無自性,剛才也說了,世間法無自性,出世間法亦無自性。那最終我們說,到底你要得到什麼?每天在那裡想著,什麼都得不到,完了。哎呀,學佛學啥了,是不是?就不讓你得這種想法,你不要去執著這些東西,就這麼著。佛教叫如是如是,是很微妙,就這樣。哪樣呢?不說,沒法說了。一說,你又落到凡夫這麼一種習慣的思維之中去了,那你永遠都沒辦法從這個無明裡出來。你無明都還沒有盡呢,你還來知道要無明盡,到底是什麼境界?開始揣度,佛到底是個什麼境界呢?不可說。有沒有呢?我不說有,也不說沒有。為什麼不說有,也不說沒有?也不是我故意耍狡猾,是吧。不可說,根本沒法說。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你叫我如何說。這就叫做一切盡在不言中,是吧。所有道理都在裡面,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就行了,何必逼得我非要說呢?逼我說,我也說不清,何苦呢。所以說,恭請師父說不二法門,是不是。不二、不三、不四,一切都是不二法門,不要以為二就是指一個確切的數字一二,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一切法都不是,為什麼?一切法皆無生,一切法皆無自性,所以我們本身就不應該執著於去對立一切法,去分別一切法。你能分別去執著這些法,它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最後你會被它所障礙、所騙、所欺騙,知道嗎?當然,我們為了度眾生,方便接引可以。但是方便過後還得回歸真實啊,是吧。所以我們就好好去理解,為什麼維摩詰居士碰誰就都呵斥一頓,是吧。他碰到釋迦牟尼佛,他會呵斥嗎?他敢嗎?他當然也不敢,不會這樣子的。就沒有什麼值得呵斥的,就是因為你沒有執著了。二乘人他有毛病,所以為什麼要呵斥他?好像態度很激烈,很嚴厲,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甚至我們都覺得,怎麼菩薩一點都不慈悲呀?對我們來說,肯定要慈悲,我們的心太脆弱了,受不了。對於二乘的聖人,人家的心力已經很強大了,罵幾句、說幾句算啥呢,是吧。但是我們就想不通。凡夫想不通很正常嘛,是吧。但是我希望大家慢慢想通,不要以我們自己這個,剛才說了以凡夫的牛羊眼去看一切眾生,以我們的心去揣度聖人的境界知道嗎?就是我們自己沒有獲得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去想像的,所以你還不如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先去修,等你積澱已經足夠多的時候,有些事情你稍微想想就明白了,甚至有的時候不用想,你也就自然明白了。過去一看,哎呀,一百個、一千個問題呀,恨不得天天都得問,是吧。當然不是大家不要問,問。到後面,你這個人越學就越開竅了、開悟了,沒有一百個,只剩十個了;沒有十個了,只有兩三個,最後發現自己一下就解決問題了。這就是真正的對於佛法,算是入門了。
當然這裡說,苦心即法身,煩惱即般若,業心即涅槃,即解脫,也可以這麼說,不二法門,本身就代表這個東西,什麼相反的東西、相對立的東西本體上都是統一的。真正是統一的,它是沒有差別的,是不二的。表面上看,因為我們眾生的因緣,因為我們的煩惱、業力,我們看到的都是對立的、矛盾的。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在凡夫心的境界裡永遠都是二元對立世界。當然,在聖人、在佛的境界裡這一切統統不存在了,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知道嗎?但是我們沒有好人、沒有壞人我們受不了。你壞人,不講好壞,我也跟他一團和氣,弄不好他害你,他害你,你受不了。但是他害佛,他害得了嗎?沒事兒,是吧。刀山劍樹立刻變成瓊樓玉宇,是吧。變成像淨土一樣的,他害不到,但害我們害得到。所以我們沒辦法,得有所取捨,有所迴避是吧。這也是合乎我們情理的。但是說你不要永遠都是抱著這麼一種思維,這麼修行的一種態度去對待,你得慢慢從這裡面去鍛煉自己的一種慈悲,一種智慧,一種福德,種種資糧,你才有更大的能力去接納更多的眾生。
不論他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或者是更壞一點,是吧。不然你就受不了,對你太好了你也受不了,告訴你。好的你都受不了,怎麼都比我父母對我還好呢?真是的。那我何以回報?這也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負擔啊,是吧。對你壞,你就更受不了了。就是你會琢磨,你會瞎想,知道嗎?你沒這個心去接受,你也沒有這個心智去分析把它放下。最終這些東西都會橫亙在你的面前,像座山一樣地越積越高,沒有辦法把它去除掉,它就會擋住你前行的路。咱們學佛也是啊,一步步地來吧,中道妙觀說的佛教的道理,中道本來就是不二。這個觀法,最終讓我們進入這個不二之理,通過觀行具體修學的方法,修學的一種形式,能達到最終的、所要達到的目的。不二法門是說明這種不二道理,說明這個中道妙智的這麼一種思想體系,一個概念,你不明白這些東西,沒有解怎麼去起行呢?理都理解不到你說你行,瞎走、瞎碰,沒有用的知道嗎?這個是需要修到很高的起點。打個比方,我到其他的世界去,到其他星球去,我走路去,你再走路,也離不開地球啊。你說你能離開地球引力嗎?你還就得坐宇宙飛船是不是啊,你才能超越出去。你走,你走一百年,走一千年,走一萬年我就不相信走不到,這可不是愚公移山這麼簡單,不是這低技術含量,你就能夠做成的事;你得要有更高的技術,然後有更高的理論作為支撐,用更高的解悟作用支撐,你才能達到更超越的那種修行。
好。行了,其他就不說這麼多了,時間過去了。
最後大家一起跟我合掌,做一個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