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好,今天是我們《法華經》第五講了吧,第五講。上次我們講到這個七番共解,第二章講完了。七番共解第二個是什麼呢,是釋名。下面我們應該講這個生起了吧,第三個是吧,生起啊,我們看看這個生起。我們說七番共解主要是配合這個五重玄義來講的,實際上它本身這個主要的意思是,從七個方面來剖析這部經典的一些,算是個體例吧,也是從一個側面來解釋這個五重共解,五重各說的,就是五重玄義。
我們看第【三生起者。能生為生。所生為起】。他把這個生起呢,分開來說,什麼叫做生,什麼叫做起。實際上生起生起,好像我們大家認為應該意思差不多,但生在前面,起在後面,有生才有所起,能生為生,所生為起,所以生是在前面的,有能生的,才有被所生的。【前後有次第】,就是說,打個比方,我們說,這個經典也好,五重玄義也好,它是相互之間有一種什麼呢?相互之中因緣起合承接的這麼一種關係,先有這一個,然後再有那一個,另外一個。因為有這個生,所以才會有那個起,表明相互之間一種關係,生起的一種次第。說【粗細不相違】,有粗、有細、有權、有實,他這裡引用一句話,首先實際上解釋這個釋名的。
我們看,【肇雲】。肇雲,就是《肇論》啊。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東晉的時候,僧肇法師,非常了不起的一位法師,以前也講過,是鳩摩羅什的門下的幾大弟子之一,四大弟子,可以說,四俊八哲嘛,僧肇是其中之一。寫了部論叫《肇論》,當然這個《肇論》不是一部論,實際上把他所有的寫的這個佛教的這些論點呢,集在一起,叫做《肇論》。很年輕就往生了,算是,講過這個事情,大家還記得?是被砍頭,給砍了,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反正估計是跟這個政治有關係,臨終之前還吟了四句偈吧,大家可能還會有記得的。「四大原無主,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就這個意思,四大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他本來就是研究這個般若性空學嘛,我們說的中觀學派,屬於三論宗。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實際上《肇論》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在我們中國古代的應該說哲學史上,不僅僅是宗教方面,佛教方面,都是有非常崇高的一個地位的。
《肇論》裡面就曾經有說到,【名無召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名無召物之功什麼意思?你光念這個名字就能夠把這個東西給招來嗎?比如說,我說,唉,來一百萬,我面前就會出現一百萬的錢鈔票嗎?你喊個名字,這個東西,名字代表的這個物體它就會來嗎?不可能的。你喊人,他會應一下,倒是。他如果在,他會應一下。你說容通,啊,哦,在。沒在的話,誰來理你啊,是不是?所以說名無召物之功,名是個假名。你出生的時候,不是你從娘肚子裡帶出來的,大家給你想,誰給你取個名字啊,想了半天,給你取了個名字,然後到派出所再登記一下,戶籍所在處登記一下,以後你這終生可能就用這個名字了,就你一個代號唄,一個標籤唄。代表你這個人,讓你這個人跟其他的人,可以區別開來。人家沒有見到你,光聽到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是這個人,不是那個人,是張三不是李四。
物無應名之實,當然你既然名不能召物,物也沒必要去應你,這個物難道它就會因為有這個名,它就會應你這個名嗎?而且從物的本身來說,它也不是實在的,就像名是個假名,物也不是真實的。物也是什麼呢?萬法因緣生。既然是因緣生的東西,它本身也是什麼呢?緣起則緣滅,它也是不由自主的,明白嗎?它想怎麼樣怎麼樣?能自我主宰嗎?主宰不了。不管是有生命的物,還是沒有生命的物,都不能自我主宰。所以它也沒辦法真正去應這個名,它也不是真正實在的東西。
所以最終說【無名無物。名物安在】。就是名也不成立,實際上這個物最終也靠不住,哪裡還有名,哪裡又還有物呢。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世間的話,都是什麼呢?屬於緣起性空的一個世界,從外在標的這個名也好,它標名背後所對應的那個物也好,都靠不住。實際上我們人生不就是個過客嘛,實際上就是在演一場戲,做一場夢,大概可以相類似這麼一種情況。這裡說的就是標名,知道嗎,名是假的,但是還得標名。七番共解第一個不就是標名嗎,【蓋第一義中。無相意耳】,這說的無名無物是從第一義諦裡面說的這個道理,就沒有名,也沒有物,本身一切法都是無相的。這個道理,你要理解到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又從【世諦為言】,光說第一義諦不行啊,還得說世諦,就是世俗諦,世俗諦就是說緣起,說因果的。
【無名無以顯法。故初釋名】。故初釋名,沒有名字,又沒辦法去顯這個法,就像佛法一樣的,佛的這種法理,這種道理,你不通過文字語言,不通過名字,你沒辦法去顯示、去說明。即使它是假的,也得拿來去用。意思是什麼?佛依二諦說法,一個是第一義諦,一個是世俗諦,最終要讓我們認知的是第一義諦,但是離開世俗諦,沒辦法去說第一義諦,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如果大家沒有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教法,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地什麼,去修行,去證果,證得這個第一義諦。誰都沒辦法去修的,你必須要借這些名言假相,你才能去思維、去體會佛的這麼一種道理,佛法的道理。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行、去改變自己的生命,你才可能去超越現在的這麼個生命階段,否則沒辦法。
因為第一義諦本來就是不可言說的,它是無言無相的,無言無相你能懂嗎?你說心心相印,你沒辦法跟佛相印啊,我們的心很染污啊,我們的心很陋劣啊,佛的意思我們不懂,別說佛的意思我們不懂,我們相互之間的意思也不懂,你不說話、不表達,不懂的,搞不清楚你在想什麼,你有他心通嗎難道?沒有,必須要通過語言去交流。為什麼人要創造語言呢?口說的這種語言,肢體語言,或者通過表情,通過其他東西,你總得有個表達的這麼一種途徑,一個信息的傳遞。你說坐在那裡,我也不睜眼,也沒有任何表情,然後也不說任何話,也不手上做、肢體做任何動作,你說我就知道你的意思,再相應的人,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人,也達不到那個程度。這還是從凡夫層面來說,那凡夫跟聖人之間,這個距離就更遠了,不說你怎麼明白呢,所以最終還得假這個名來說。
所以叫【名名於法。法即是體】。前面講的釋名,然後現在就講體,這是第二,五重玄義第二重。名名於法,這個名名,第一個名是動詞,第二個名應該算是名詞,給這個法立一個名,取一個名字,前面是取,名是取名的意思,名就是名字的意思,第二個名,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那麼這個法就是這個體,它的本體,這個物體它本身是什麼東西,你通過這個名字就能去了解。
所以叫【尋名識體】。你找到它的名字,通過它的名字再去就可以尋到、了別它本體的東西。所以說這名字呢,雖然是假的,它還是有它的作用,世俗諦不能缺。就有些人說啊,我這心中有佛就可以了,我不一定非得去什麼受戒,非得要皈依,非得要念佛,或者打坐怎麼怎麼著。你想想,你不通過這些方式,你怎麼去修行呢,你的心跟佛就是一樣的了,那你本來就是佛了,不是說理上是佛,你當下就已經是成佛了?怎麼成佛的?都得經過這些個過程,從聞名到起修,到慢慢開悟,到最後證果,誰都不可能缺乏這個過程。
然後呢,【體非宗不會】。你看,你雖然知道自己都有實相之體,都有佛性,但是怎麼最終才能證得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這佛性並不是說天然有,它就是現成可以用的,你要經過後天修行才能把它尋找回來,才能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所以說非宗不會。沒有這個宗,你就會不了這個體,你就回不到原來這個體上去。這個宗是講什麼呢?就講因果唄,你得修因,你才能證果,修成佛的因,最終才能得成佛之果。
【會體自行已圓。從體起用。導利含識】。你看,你通過這個宗,明宗,最終能夠會得這個體了,自己已經成就了,自行已圓滿,自覺,自己已經完全覺悟了、成佛了。證得這個體之後,證得本有這個體之後,有體就必然有用。沒有任何一個體說,只有體沒有用的,就是任何一個法,它都有它的作用,何況是我們自己的佛性呢,本體呢。所以從體它就會起用,起用什麼?導利含識,能夠利益,能夠去引導眾生,讓眾生最終呢,也能成就,也能會體,就把自己所證得的佛法,教給這些眾生,這就是用。
【利益既多。須分別教相也】,這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利益的眾生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每一個眾生呢情況又不一樣。哎呀,太複雜了,人太複雜了,光人都很複雜,所謂其他的六道眾生就更複雜了。咱們還只是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呢,肯定在其他的世界,其他星球上,還有其他的人,類似我們人類的,屬於人法界的,多了去了。他們可能還跟我們不一樣,咱們這壽命八十歲左右,最多不過百年,也許人家恰好不是這個階段,人家是人壽二百歲,三百歲,乃至八萬四千歲都有可能啊,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然後每一個眾生他的根機、他的善根是不一樣的,那麼你要去利益他,跟他所說的法是不是也就不一樣啊。所以必須分別教相,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法,要對應他自己的根機,你最終才能達到利益眾生的目的。
所以雖然是講這個五重玄義,基本上把所有的佛法,通過這五重的意思,基本就加以概括。先得有名,先從簡單做起,先學佛法,懂得這些名字,懂得這些文字教,我們叫做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最終文字般若所指向的什麼?讓我們最終證得我們的實相般若。但是實相般若怎麼證呢?你得起觀行啊,叫觀行般若,就實際上得實修,修行啊、實踐啊,修行實踐就相當於什麼呢,宗。明白嗎,明宗,你修行成就了,成佛,怎麼辦?你不光是自己成佛,你要度眾生再成佛,要自覺之後覺他,自利之後還得利他,這就是利用,利用怎麼用呢?你得分別教相。你知道這個教是屬於什麼教?那個法又是屬於什麼法?各自之間有什麼區別?大、小、偏、圓,頓、漸、權、實,針對不同的眾生是有八萬四千法門的。如果你不懂得這八萬四千法門,你有些眾生就無法去利益他們,你無法利益他們,他怎麼去最終成就佛道啊?你講的,我聽不懂,你說的,我不願聽,我看到你這個人都討厭,你說話我就更討厭,你說的法根本就不合我的興趣,我就不願意,是吧。
打個比方,我坐在這說,我正兒八經,咱們傳統的說法基本上差不多都這樣子。有些人,法師,你這樣說法太保守了,太傳統了,你能不能邊說邊唱?你看我是搞藝術的,我喜歡唱,你要唱出來,邊唱,從這歌裡面,通過表達這個佛法,我就更喜歡。有些人,你唱不行,還得最好表演,你會舞蹈嗎?用佛教的舞蹈表達佛法更好,色聲香味觸法嘛。實際上所有的佛法都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去展現的,但是一般來說,主要是什麼呢,以音聲為法事,這是最主要的。因為我們為什麼?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圓通啊,通過文字、通過聲音,他是最容易去理解佛法的,基本上絕大數人的根機都屬於這一類。除非是屬於另類,你不是咱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其他世界的。比如說香積佛國,人家吃點東西,哎呀,美味,美味不僅僅是享受美味啊,吃飯當下就是修行佛法,他能體悟佛法。味,香,聞香,你都不要念經了,聞聞香就行了。
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念經也沒關係,你到七寶池中,泡個澡就行了。觸啊,觸也是佛法,哎呀,真好,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也不僅僅光是去七寶池中去澡浴,色聲香味觸法都有,見佛、見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一下就善根增長,智慧增長,一聽到佛菩薩說法,你又智慧增長。香,聞到種種花香,種種世界的香味,你又增長善根。所以說你眼見耳聞,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六塵境界,清淨的這個境界,你都能增長自己的佛法的善根,都是在修行。就是你,不是二十四小時,那裡可不是按二十四小時計算,反正你每時每刻之中,你都不離佛法。你睡覺,你說我想睡個覺,睡覺也在修行,臥禪,還在定中。你說,我能不能不修行啊?行,不修行也沒關係,不修行也相當於修行,明白嗎?你就是在那裡什麼都不幹,你的功夫都在增長,就有這麼好的地方,咱們娑婆世界哪裡去找啊?我想修行,結果還進入不了狀態。人家不想修行,反而比我所謂的修行,沒人家進步快,這就不一樣。所以我們看看,這個教相很奇特,各種各樣的都可以表達。
下面我們看,【神力品中】,從這個神力品中又來說這個教的次第。【約教次第。一切法本皆佛法】,這句話說得很有意思。一切法都是佛法,它的根本都是佛法,這是從理上去講。不管是世間法也好,佛法本身是佛法,世間法根本上也是佛法,理上講的通,但實際上不行啊。你說,我世間法,我就是佛法,那你肯定就是吹牛了,大妄語。你在這吃喝玩樂的,你說,我在修行,世法就是佛法嘛,你關鍵沒有證得這個理啊,你沒這個功夫。所以在你這裡,世法就是世法,佛法就是佛法。但是在佛這裡,當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是佛的境界,你除非你也成佛了,你有資格說這句話。現在我們只是懂得這個道理,是佛把他自己所領悟的教給我們,但是你不能拿這些東西到處自己自我宣揚,跟你沒任何關係。
【大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這不說得很清楚嘛。一切世間法,在佛這裡看來就是佛法。世俗諦,到佛這裡就變成了第一義諦,沒有任何的差別。我們就是恰好相反,【眾生顛倒。謂非佛法】,認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跟佛法毫不相干。我們不但說一切世諦不是第一義諦,我們反過來了,你這個根機特別差的人,佛跟你講第一義諦,到你這裡就變成世諦了,聽不懂啊,如聾若啞,領會不了這個佛法的甚深義啊。所以白白給你這個寶貝,你不知道它是寶貝,你也不會用,就把它當做個很普通的一個東西,不值錢的東西,隨便就揮霍掉了。
【今明言示之。故言一切法也。欲說此法。先以神力駭動】。先說此法,佛先用種種神通,讓眾生來產生驚駭、震動。哎呀,一看,哎呦,從來沒看過這麼奇妙的現象,大家都很驚訝,都很驚喜,是不是?【故言一切自在神力。既見變通。醒悟渴仰】,就眾生就是這樣子,沒辦法,你不跟他露兩手,他不服你。你看佛都得使用這一招,每次講法之前先放光,先現瑞,先來點神通。大家一看,哎呀,佛真了不起啊,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為他震動。你看,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都想修,醒悟渴仰,希望最終也能獲得像佛一樣的這種神力變化。然後再給你們說教,你們也想不想啊?想不想得到佛這樣的神通啊、成就啊、功德啊、光明啊?那你得好好學佛的教法。然後佛就說,給你們講,你們好好按這個修,以後你們也能像我成就這樣的功德。
【教詮實相。故言秘密之藏也】,這個教法所詮釋的就是背後的這個實相,真如實相,佛性,也就是第一義諦。把這個東西,實相就叫做秘密之藏。為什麼叫做秘密呢?不可說的,不可釋的,講不清楚了,拿出來給你看,你也看不懂,為什麼叫做秘密?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這個東西不能拿給你們看,不能講,不像我們所講的這個密宗密教,不可說的,不可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就給你看,你也看不懂,太深奧了,一般眾生是無法理解的。並不是佛小氣,什麼東西寶貝都不願給你看,給你看你也看不明白。
【稟教修行。即有因果】,你按照佛陀的教法,秉受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尊崇佛陀的教法去修行,自然就會有因果。修行本身就是什麼呢,也是種業,修行的業嘛,成佛之業嘛,是改變我們自己,解脫、改變我們輪迴,這麼一種業力,它就會有因果。你造這個業,它本身就是業因,最終它會什麼?有果報,有業果。業有因,最終業因成熟的時候,就變成叫業果。你除非什麼事情不做,你做了事情,當下就是因,做事情的本身的這種性質,它這種程度、大小又會決定以後未來這個果報的善惡、強弱、大小等等。
【故言甚深之事也】,這個甚深之事是成佛的因果。所以為什麼叫做甚深?沒有比它更深的了。我們前面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嘛,《法華經》就是讓大家成佛的,所以從一個角度來說,不是每個經典說句實話我們都叫「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華經》可以當得起,知道嗎?真正的圓教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最上等,第一的,沒有超過它的了。
【欲分別四義與餘經同異。次明教相耳】,這什麼意思?分別四義是哪四義呢?就前邊這個四義嘛,四重玄義。前面什麼呢?釋名,然後呢,辨體,明宗,論用。就是每部經,這部經跟其他的經之間是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一些地方,所以最終第五個叫什麼呢,教相,叫做判教相,分別它的教相。就是這部經的教相跟其他經的教相是不一樣的,當然可能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序品約行次第】。修行的次第,【初從經卷。若善知識。有所聞見即聞名也】。你看,初從經卷什麼?有些人啊,不一定都能碰到善知識,他只是手上恰好有什麼因緣得到某一部經典,他自己讀經,自己去聞教,只是看這個經典,他就能懂得佛法的道理了,有些人可能手上就沒經典啊,比如說他到這裡來聽講、聽法,從善知識。所謂一個是聞,一個是見,聞是用耳朵去聞,見是自己去讀經,即聞名也,都相當於聞名——聞佛法之名。
【聞故推理體顯】,你看,聽聞之後就要去推理,就自己去修行,去推敲,去思維,去修行,最終才能顯這個實相之體,才明白這個實相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吧?聞後要起思,思後要修,聞思修,到後面才會有證悟。
【顯體須行】,你看,顯體就要有具體的修行。【行即因果宗也】,因果就代表宗,宗者,趣也,從因趣果,知道嗎?它就像一條道路,從第一步開始起,到最後一步目的地,就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一個方法,或者修行的一個道路,你按照這條道路去走,最終就能成就成佛的果。當然成佛的果是最後這個頂點、終點才是成佛的果,前面的所有的過程都是修行的因,成佛的因,但是整個這個才代表什麼,所有的宗,有因有果,才叫做宗。
你不是說,我一下就證得這個果,怎麼可能呢?沒有因,哪來的果?沒有果,你這個因也成就不了。你沒有佛果,你最終是到底要去哪裡?你這個因是為了什麼呢?有些人說我不為了什麼,不為了什麼才怪,天天不就是發菩提心嗎?叫你迴向,你要發願,你要成佛,你要度眾生,我不為了什麼,我心中無所想,我雖然說了等於沒說,才怪!當然希望你能達到這個境界,但你說實話沒有成佛之前,你都不可能,你心中肯定只是相對來說不像以前一樣的,這個功利心、目的心特別強,但多多少少都會有,不然叫你發願幹嗎?你不用發願,你直接修就行了,你也不用迴向,他最終就成佛了。但是不行,沒有這個過程的話,你說句實話,你修行都不能持續下去,不能堅定自己信心的,你沒有這種力量作為支持,你是很難持續下去,一直往上走的。所以有些事情說起來太容易,做起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行自排惑。亦利眾生。是用也】。你看,你既然修行了,按照這個宗去修行,修因證果,你自己就能排除種種煩惱,惑就是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到最終無明惑全部都排盡了,除盡了,你就成佛了。自然而然這就是自利了,利益自己之後,你自己成佛之後,也就會利益眾生。自己利益也算用之義,利益眾生也是用之義,所以叫做力用嘛,你自己要有這個力,你才能有這個用,實際上把它分開來也可以說,你得有力氣,你才能用得上啊。
打個比方,你得有能力,你得有能量,你能量值都是零了,你用啥用啊?啥都沒有,你想用都用不上,你兜裡都沒錢,你說我搞佈施,佈施金錢,佈施不了,佈施金錢佈施不了,你又沒文化,沒知識,你又不懂佛法。你來點法施也修不了,財施也修不了,無畏施,你又貪生怕死,你說你怎麼去用啊?什麼力都沒有,無力了,跟死人差不多了。死人嘛,還可以捐獻個器官,你這個還死不死的,還不願意。死人任人擺佈算了,管他願不願意,被動捐出去了。你這還,要麼你佈施吧?你反正也沒什麼用,要錢沒錢,要什麼沒什麼,捐獻器官吧,不願意,還不願意。所以這個東西,就無所用,無力則無所用。所以我們大家自己學習修行是為了什麼?不就是增長自己的力量嘛,增長自己的智慧、福德、種種修行的這麼一種善根,你最終才可能去有用,你才會成為有用之才啊。你先得成才嘛,你都不是才,你有什麼用啊?
【分別同異。教相也】,分別這個教的同相跟異相,這就是教相。就是不同的經典,它講的教相有些地方是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你就像《法華經》跟《阿含經》,基本這個教相啊,重疊性就幾乎為零,明白嗎?一個是大乘,一個小乘;一個三藏教,一個就到圓教去了,差別特別大。當然最終我們說它們都是屬於佛法,只是一個是半字教,一個是滿字教,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而已。但是小乘也是小乘佛法嘛,大乘也叫大乘佛法嘛,都是屬於整個佛法的體系之中,但是它們之間差別確實很大,這個是它們的義。但是其他的,比如說,後面的通教、別教,差別就相對比三藏教跟圓教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更接近一些。
好,【開示悟入】,你看,又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亦約行次第】,前面是約教次第,這是約行次第,有教然後有行,我們看看,【法本無開閉。今呼為方便門開。此聞名也】,你看,方便門開,等於是說佛要跟你們大家說法啦,把這個方便門跟大家打開了,大家可以從這個門裡面進入到佛法的內部,可以去深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法本無開閉是什麼意思啊?法本沒有說,也沒有不說,但是有因緣他就說了,沒有因緣就不說。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法的本體它不存在於開與閉,或者說與不說這個道理,一切都看眾生的因緣。眾生的因緣善根已經成就了,佛自然會應現於世,為大眾說法;眾生的因緣沒有到,佛一個不會應現於世,另外也不會說法,這個佛法之緣跟大家就等於說關上了,這個門就關上了。所以能聞到這個名,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啊,文字、語言啊,聽到佛法,本身說明方便門就已經打開了,這個門一打開,好了,後面的全都來了。
然後呢,【示真實相。體也】,有方便門,就能夠給大家顯示這個真實之相。所以你說不聞法、不讀經怎麼行啊。有人說我就修行,修行很簡單嘛,念念佛就行啦,拜拜佛就可以啦,吃吃齋就可以啦。哪這麼容易。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佛?何為參禪?禪是什麼?為什麼要拜?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呢?怎麼去修行呢?怎麼修行才不會有偏差呢?你一切都不懂,你就學個外面一個假相動作,還拜,還比誰都拜的多。你拜一百,我二百,三百。你念一萬,我二萬,三萬,當然功德也很大,你就說稀裡糊塗修,確實也有功德。但是這個因是遠因啊,你現前成就不了啊,你修行的效率太低啦,傻乎乎地在修啊。人家是明理之人,是明眼人在修,人家修行的這個效率遠遠大於你不知道多少倍啊。
你功用啊,這也是盲修瞎練,弄得不好還出問題,一旦出現問題,你無從去解決。因為你修到一定程度肯定會碰上問題的。你不能說:佛保佑我,我發願啊,這一生都沒有任何障礙。不生病,不著魔,誰也不要找我麻煩,佛全部給我保佑,要是佛不保佑的話,我都不答應,必須要保佑。就這麼強迫,不僅就是強迫人,有時還強迫佛菩薩。不然就是說明你佛法不靈,就是佛欺騙我們。這個人什麼,這種人的腦子是吧,這人的煩惱得多重啊。
因為你修到一定程度,善根一增長,它就會觸發你過去的業力,明白嗎?你一有錢啦,稍微有點錢啦,債主就討上門來,找上門來,討債啦。你沒有錢,窮光蛋,誰都不理你,找你也是白找。最多拿命一條去。拿命也沒什麼用,錢也找不回來,看你有錢,立即追上門來了,你這個時候就面臨考驗了。面臨考驗的時候,你不懂佛法,你手足無措,你說我繼續念佛,但是你念佛的這個功力不夠啊。你傻乎乎的,你不懂得在念,你這念的效率很低,你這個力量是抵不過這個業力的。所以這個時候沒有佛法作為你修行的一個支撐、一個依據,你這個質量就上不去。你的質量提不高的話,你不能上到更高的一個層次,你就沒辦法去抵禦這些業力對你的侵襲。你到這個時候你就會什麼呢,就無能為力啦。你要麼就上不去,這還好,有些人直接歘一下就掉下來,就會面臨考驗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可不是隨隨便便說的。當然這說的有點玄乎,道高一尺,魔高突然還來一丈,哪受得了,你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二。量不要過得太狠,過得太高,一下受不了。真來個一丈,立即把你這個道給壓垮了。你這個繩子只能承重100公斤,來個1000斤,你哪受得了啊,一下就斷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得為自己積聚更大的力量。
你開始修,第一個從零開始,從一百開始修,修到二百,三百。但是你只有修二百三百的這種方法,這個笨方法只能修到這個程度,再往上,上不去了。一時半會兒肯定是上不去的,然後這個時候考驗遠遠超過你修行的這種力量,你就很難去應付了。所以很多人出現這些問題,為什麼我們一直修來修去還修不成,老在這裡待著呢。老是這個從頭開始,甚至還得倒後,還得退步。所以必須要聞法,不聞法怎麼行啊,我們都是說要補課,好好地補補課,我們都是缺營養的,補補營養吧。
那往下,我們看,【自迷得悟。悟。因也。由因故悟果】。你看,自迷,你既然修了這個宗,修了這個因果,就能什麼呢,從迷而得悟。既然修行了,悟就是因,最終證實際上才是果,由因故悟果。因中也得有悟,當然到果上你這個悟就更大啦。就開始我們就是說,你不能說糊里糊塗地在修。你先得從這個名字上,從這個理論上要去了悟佛法,然後再通過修行去證悟佛法。一個是解悟,一個是證悟,你沒有解悟,你哪來的證悟呢?解都不能理解,你最終還能證得這個東西,親證這個東西,徹悟,不可能的,這就是宗。
【悟故深入亦令他入。用也】。你看,自己悟入之後,深悟之後,最終讓別人也進入這個悟,也能夠悟入,這就是用,這是從修行上說的這個用。
【分別同異。教也】。不同的修行的法門,不同的悟,不同的果,這都是講的教相。你修到哪個程度了?你具體修行是用什麼方法,修行證到什麼樣的一種位置,你這個位置是屬什麼階段,你都得了知、清楚。不然你就錯了因果,知道嗎?你明明還沒有修成呢,以為自己開悟了,哎呀,高興的不得了,天天都向別人宣說,一下就什麼,說大妄語了。很容易就著魔了,這種人,知道嗎?
所以你不學佛法,怎麼通過這個經典去認證你呢?它經典裡面就會有些地方說得很清楚,你修到這種時候是什麼一種情況。你的思想境界、你的悟入能達到哪個階段。你不看,不懂,然後你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你也不知道,我到底修到哪裡呢。然後誤以為自己修到很高了,已經解脫了。太多的人了,像很多外道就是這樣子的,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以為自己證悟了,已經出離三界了,錯了。最終又掉下來,一掉就掉到三惡道裡面去。他搞不清楚,他不懂佛法。【今之五義。依序品扶行次第也】。好,這是講到這個生起次第,這是這個階段。
【四開合者。五章共釋一經】。五章是什麼呢,五重玄義,都是為了共同來解釋這一部經典的。【種種分別。令易解故】,為什麼把它分成五章,就是分別從五個方面去分析、去解釋這一部經典,讓眾生對整個經典容易去理解。
【凡三種開合】。你看,這怕光給你們講五重玄義啊,你們些東西還是不明白,又進行開合。開,把它展開了;合,把它合攏。有些地方就什麼呢,講得詳細一些,有些地方呢,就講得簡略一點。反正是應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給大家進行宣講。
具體下面就有,【謂五種十種譬喻】。分這三種情況:一個是五種,一個是十種,一個是譬喻。
首先我們看這個五種。【初釋名通論事理。顯體專論理。宗用但論事。教相分別事理】。先從這個事理方面去講,知道嗎?第一重叫釋名,釋名是通論事理:又講了事,又講了理。但是到了第二重,五重玄義第二重顯體是專門說理,它不說事。因為這個體就是理體,它跟事沒任何關係。體是什麼,是實相。實相就是我們本來自有的天然之理,它跟這個所有的事沒有什麼相干,所以叫專論理。宗用呢,就是但論事。宗,怎麼修行。自己修行之後,這個用怎麼去化他,教化眾生都是說的修因證果。一個是自行因果,自己修行證果,一個是最後利益眾生,讓眾生也修因證果。都是說的因果的事相。所以說這個宗用,第三重、第四重都屬於事。
然後教相是分別事理,所有的教法、不同的教法,都從事和理上去進行分別,讓大家真正地去了解清楚。你光通論,簡單地說說,你弄不清楚,光一個名字,所以最終還得有教相。就得討論啊,就得詳細地給你們解釋啊、分別清楚啊,大家才能一目瞭然。所以說為什麼我們還得去看祖師的這些著作、論點,他們對於這個教相的理解,超出我們的能力很遠。我們自己去辨別這個教相,你分辨不出來的,搞不清楚,祖師幫我們弄出來了,理順了,你看,哎呦,就這麼回事,太好了。現成的這個成果去享受,太舒服了。好,這是從事理方面說,分別對應這五重玄義。
大家就記住了啊,不出理事,就是五重玄義不出理和事這兩個字之外。
第一重:釋名是通論事理;
第二重:辯體是專論理;
第三重第四重,宗和用是什麼呢?專說事;
最後教相是什麼呢?分別事理。
你看,這就有開有合了。事理那就是開;光說理,專說事,那就是合;到最終分別事理,又把它開了。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這就是佛說法的一種方便。有些時候就專門給你說理,有的時候就專門給你說事。有些人說事,光說事不說理我不滿足,這佛法說得不圓滿。不是這個意思,是你沒有理解到那層意思,你真正理解到了,好辦了,事中有理、理中就有事,最終就知道理事不二。那為什麼佛是在那個時候只說理或者只說事呢?他是針對這麼一種說法的因緣。並不是佛不說其他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說法的一種方便、一種因緣。
好,我們再看後面有教和行,來分別對應五重玄義。【釋名通說教行。顯體非教非行。宗用但行。教相但教】,很有意思,反正就是層層給我們剖析。前面是用事理來對應五重玄義,這裡是用教和行再對應五重玄義。釋名通說有教,有教有行。光有教,只是理論上的,還得有修行啊。顯體非教非行,體是不屬於教和行這個範疇之內的。它是理體,理體,教不可說,行也不可修,叫無修、無說、無證、無言、無相,那怎麼屬於教行之內的呢?都不屬於。那麼宗用呢?但行,就是依教而行。前面這個釋名已經說了教,那我們宗和用呢就是依教而行,一個自己通過行自己能夠成就,最終也能夠用我的行去成就其他的眾生。教相呢?但教,教相主要是分別這個教法的,它只屬於教。所以又把這個五重玄義又進行很好的一個什麼,把它歸類,進行一個分析。後面又有因果來分別對應這個五重玄義。
我們再看,【釋名通說因果。顯體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別上法耳】。這個釋名第一章是通說因果,跟前面差不多是一樣的。反正釋名都是通說,不管是事理也好、教行也好、因果也好,統統都是通說。顯體呢,就非因非果。你說這個實相是屬於因呢?還是屬於果呢?既不屬於因,也不屬於果。如果它屬於因,那會有什麼麻煩呢?屬於果,又會有什麼麻煩呢?有因,因就有開始,這開始就叫什麼呢?生;有果,最終結果了,就有滅。有因有果有事相肯定就會有生有滅,對不對啊?好,有生滅的話,這還叫我們的實相嗎?它是屬於生滅之法。我們要證得的是非生非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實相之體。你來個生滅的東西,來個因果的東西,那不完了!它就有生滅相,那就不行了,所以說這個體是非因非果、非事非理。說事說理,實際上最終來說,前面這個第一重,如果說非事非理都可以,但是它本身是代表理體,這個理體呢實際上又是非事非理的,很難用理體,用理和事來說明的,中間是非教非行。
好,宗呢?是自行的因果。是自己修行,就是佛自己修行成就佛道,它屬於自行因果。用,是佛成佛之後來教化眾生的,叫眾生去修因修果,所以叫做教他的因果,教導眾生的因果,這是屬於用。最後教相是分別上法,分別以上這四重。就說意思是什麼:有些是因、有些是果、有些是因果同時都有、有些是屬於非因非果,教相統統都要分別出來,要把上面這一切都得說清楚。
好,再往下,一個自行,一個化他。再看看【釋名通論自行化他。體非自非他】。你看,反正一到體這裡都是雙非,基本上都是這樣子的。【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別自他】。通論化他、通論自行化他、教相分別自行化他。宗是什麼,自行,用是化他,然後到了體這裡就是非自行非化他。所以基本上它這個規律都差不多。
【釋名通論說默。體非說非默。宗默。用說。教相分別(云云)】。這說得也很有意思,說還是不說。說是用語言說出來,默是沉默,默然就是不說,不言不語。那麼釋名是通論說默,又有說,又有不說,他都說到了。體呢?是非說非默。你是說也不是,你說不說也不行,反正你就是無法表達,你很難用一個字眼、用一種狀態去描述他。所以說屬於非說非默。
宗呢?默。就是佛自己修行,佛的境界不一樣,他就不用說了,自己成就了。我成就佛果,自己成就我還需要說什麼呢?再說都是多餘的了。佛證得佛果,他自己已經證得,他不需要多言多語,但是要教化眾生呢?又必須要說。所以下面用又要說,要化他就不得不說。所以說有些地方的經典就說,從無言說之中而說法,叫無說而說,有些時候說而無說。不經常就有嘛,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法,度了這麼多眾生,實際上無一眾生可度。佛的境界是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但實際上為了度你們這些眾生呢,又必須要說。
但最終又把這兩個為什麼要結合在一起呢?我是不得已,實際上我自己是不想說,也沒必要說,也不是想不想,就是沒有必要說。我都已經證得了,但是我要不說就沒辦法利益眾生啊!所以從無言說之中,從自己的這個不言說的境界之中,為了方便利益眾生,又要說法去利益眾生。不然佛佛之間你還懶得去說這些東西,你說的東西我都懂,你說啥,沒必要說了。就是為了你們不懂的、不開竅的,那得說,沒辦法了。也不是說沒辦法,實際上佛就喜歡幹這事兒。這樣我就帶情緒化了,有什麼喜歡不喜歡,隨緣嘛,水清則月現。沒辦法,佛是發了這個願,沒辦法,他不幹也不行。我們也得發這個願啊,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要度一切眾生。眾生不度盡不成佛。不證菩提怎麼怎麼,地藏菩薩更不得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還有十種。上面五種已經說過了。事理啊,教行啊,因果啊,什麼自行化他,還有說默啊,都說過了。這是五種。這等於是一種合。五種對五種也沒把它打開,就大概是這個意思,分別對應。下面十種就算是開了。我們看看是哪十種。實際上就是十種三法。這裡講十種三法可麻煩了,這十種三法沒時間給大家多講。好在後面我們還會有很多內容。後面會細講。真要現在講的話,沒必要。因為大家還沒看到相應的這個文字。你去講這些東西,你也聽不太懂。
【十種者。釋名總論三軌】,就是天台宗喜歡把很多東西都歸結一個三字。它以三這個數目來對應很多的一切法。十種三法,這裡說的是十種三法。實際上一切法都可以分為三法。我們看,簡單叫三軌。這個三軌實際上就跟三法差不多意思。
【釋名總論三軌。體宗用開對三軌。教相分別三軌】,這什麼意思呢?釋名是總論三軌,這什麼軌呢?叫什麼呢,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大家聽說過沒有,可能有些聽說過,看過也忘了。真性,真假的真,性格的性,自性的性。真性軌,相當於我們本身的佛性。觀照軌,相當於什麼呢,修行。資成軌,需要的種種因緣。就相當於是什麼,一個正因佛性,一個是了因佛性,一個是緣因佛性。三軌分別對應三種佛性。真性軌相當於正因佛性;觀照軌對應的是什麼呢?了因佛性;還一個資成軌。觀照,就是我們說觀察的觀,照見的照,照見五蘊皆空嘛,觀照軌。資成軌,資是資本的資,成是成就的成。資成軌相對應的是緣因佛性。
為什麼叫做軌呢?我們說軌持義。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說一切的法,它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個特性。每一個法跟其他的法之間它是有自己特別的地方。這個特性是跟其他地方、跟其他法是不同的。你只有知道這個性,這個特性,就知道它對應的是哪個法。明白什麼意思嗎?了解了它的性,特性,你就知道這個特性背後所對應的是哪個法。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什麼叫任持呢?它能夠永遠地保持自己的這個性,自性,這個特性的東西它不會改變。軌生物解是什麼呢?你按照它這個軌道,按照它這個的特性,沿著它這個軌道去了解它的特性之後,你就知道它對應的是什麼物。物解嘛,你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
打個比方我們一看,大家有這個經驗,這是金子,這是銀子。它長什麼樣,見過。現在給你看,哦,就發現它是金子,它是銀子。小孩什麼都不懂,長大了他就開始慢慢懂了。沒見過,見過就知道了。這個水是濕的,那個地是什麼呢?是堅的。火是熱的,風是什麼,流動的,是種氣體。你經過這些它的特性的東西,了解。哦,起風了,你看外面東西在動,空氣在流動,起風了。比如說,夏天一看,開空調了,有涼氣了嗎?有冷氣了嗎?你根據這些東西就知道,原來開空調了。就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它每個事情都有它自己的特性,獨特的地方,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通過這個東西就能反過去朔本追源。了解它對應的是哪個法。打個比方,你經常看這個人寫字,對他的字已經了熟於胸,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樣的一種字體,什麼一種風格。後來,你只看到這個字,還沒見到這個人。說,哎,這是某某寫的,一猜一個准。不是猜,你就能辨識了。所以這個法、這個軌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大家也得上軌道嘛。你不懂佛法,不懂得佛法的特性,不懂得佛法的基本原理,你怎麼按照這個軌道去修行呢?你叫做不上路,修行不上路,瞎跑,到處亂竄,盲修瞎練。這裡已經給你鋪上軌了,這個軌就是佛給你講的法。你就按照佛的法,如法去修行啊。你偏偏不去,我不想看,不懂,我自己心裡想就可以,我想怎麼修就怎麼修。我想聽就聽,我不想聽就不聽。沒有任何的規律,沒有任何的規則,你最終肯定就得出問題。你最終修來修去,就不是這個道路最終指向的成佛的這個目的地了,可能修到其他地方去了。你出軌了!當然我不是說世間的那個出軌,佛法也出軌啊。你不按照這個軌道,你不懂得,你都不知道這個軌道。
也就是說,為什麼佛法會有清規呀,戒律呀,就是來降伏我們自己的這些不良習慣、不良的行為。不然就不老老實實去修。你說佛容易嗎?我也不想讓你們這麼難受,你們覺得難受。但是不難受的話以後你就更難受。現在所謂的難受是為了以後好受,讓你以後成就。你所謂的難受不難受,你自己根本搞不清楚。你以為是難受,好像對自己是束縛,實際上是為了你好。但是你不懂啊,我是過來人,我告訴你。就像以前現在家長教小孩,我是過來人,你現在不懂,你太年輕了,這條路不能走呀。但小孩就不聽,他就走了。最終後悔了,走錯了唄。肯定也是受了種種傷害,然後回過頭來,終於懂了。他不自己走,他還不知道。但是教了一遍,下次又忘了。
體宗用開對三軌。分別對應這三軌。那麼體對應的是什麼軌呢?真性軌;宗對應的是什麼軌呢?觀照軌;用對應的是什麼呢?資成軌。體宗用分別對應這三軌。所以你看這佛法到了天台宗這裡簡直就太圓融了,知道嗎?頭頭是道,觸境皆通,一切都是通途。沒有任何障礙。
最後,教相分別三軌。它是把三軌都進行細微的、仔細的分別。也不是專講哪一個軌,三個軌都講到了。好,三軌是對所有三法的一個總稱。跟這個十種三法還不相干。軌,又有說叫三法。軌道,任持自性嘛。軌者,軌持也。它是所有三法的一個總稱。然後第一個三法是三道。【釋名總論三道。體宗用開對三道。教相分別三道。乃至第十】。你看這就不說了,乃至第十。第十,最後一個是什麼,三德。【釋名總論三德。體宗用開對三德。教相分別三德(云云)】。你看,省略了,就是這個意思,不說了,等等等,等等等,不說了。就是實際上十個三法裡面只說了兩個,一個是三道,一個是三德。三道是十法裡面第一個三法,三德是十法裡面最後一個三法,中間還有八個都沒說,實際上也不著急,以後肯定會說的,說多了太麻煩。
三道,哪三道呢?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難道就這三道嗎?不是吧。哪三道呢?有沒有人大聲說出來,哪三道?誰知道?不知道,一道都不知道,不要說三道了。惑、業、苦三道,大家就記住了。我說第一遍希望大家都能記住,等到我以後說二遍三遍再記住,說明這個根器太差了。惑業苦,惑,迷惑的惑,迷惑就是煩惱;業,業力的業,造業嘛,行為嘛,你迷惑、不知道、無知,你就會造業,造了種種業就會什麼呢,苦,受種種苦果,苦報,惑業苦三道。那麼苦道對應的是什麼呢,對應的前面這個我們說的正因佛性也好,如果是按照三軌的話,屬於真性軌,苦道;然後業道對應的是什麼呢,業道對應的是觀照軌,業道對應的是資成軌;然後後面還有個惑,煩惱道對應的是觀照軌。記住啊。
三道,本來我們眾生就屬於這個三道,由惑造業,由業受苦,受了苦之後,還是惑,還是迷惑,還是無知,又會重新再造業,又會重新再受苦,就是你的老毛病總是犯,你永遠都解不開這個疙瘩,你就永遠都在這個三道之中輪迴,明白嗎?並不是你受了苦之後,你突然就明白了。你不聞佛法,你永遠不會明白。所以在苦的時候,你還是什麼呢?還是惑,還是迷惑的,只是把它分成三個而已。你在受苦的時候呢,並不是我就改過自新,我不造業了,我要修行,我只做好事,不做壞人了,你還是這個惡性不改,還會造業。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說是說三個輪轉,實際上三中就是一,三就是一,一中就有三,同樣你造業的時候,就決定你肯定會受苦果。
你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你迷惑無知,你迷惑無知肯定就會造業,因為你迷惑無知,你後面沒什麼好果子吃,肯定結果不會好到哪裡去。無知之人、愚蠢的人,他最終還會獲得怎麼好的質量的生命出來呢,他的命運就只能在六道之中輪轉,六道之中輪轉並不是說他就隨便就能出來,沒有聞到佛法之前,他沒有解惑之前,他永遠出不了這個六道輪迴。
所以最重要的是惑要解,怎麼解惑啊?聽聞佛法。要麼自己去讀經、讀教,要麼聽善知識給我們開導,解了一些迷惑之後,你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解了惑,從思想觀念解決自己的一些問題了。原來是這麼認識生命的,價值觀人生觀都出問題,三觀很不好啊,改造三觀唄,變得更好一些,思想觀念有了提升,你的行為才能提升,你的行為提升了,以後你的結果才能越來越好。
所以一切都是從思想開始改變的,那麼思想怎麼去改變呢?你得聽聞佛法啊,你得明理啊,你得去思維、思考啊,你得求上進,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修行啊?你往那兒傻呼呼一坐,我打坐,怎麼修?搞不清楚,就坐,不要想,它自然就來了。我什麼不想,他靜下來,他一切智慧就出來了。有這麼簡單嗎?一句話就完事兒了,修行如果都這麼簡單的話,你這個人太了不起了,你真有智慧,你真有善根,往這一坐,什麼都不想,就成了。修行就是一句話的事兒,你以為你是佛啊,不可能的,沒那麼簡單。
好,再看往下,三德,再把三德說一下啊,三德是哪三種德?這講過了。先從法身德說起啊,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分別對應這個三軌,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法身德對應真性軌,般若德對應觀照軌,解脫德對應的是資成軌,都按照這個順序來,三德對應三軌。
所以我們看,實際上三道是屬於生死凡夫。三德是什麼,是成就佛果才具備的,但居然他們之間也能完全地對應起來,就說我們即使是在生死凡夫之中,你是迷惑的,你是顛倒的,你是受種種苦的,造種種業的,你當下也具備成就三德的這個基礎,明白嗎?你只有經過自己修行、改變,你的生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一個變化。惑道,比如說第一個惑道,不是惑道,我們不說惑業苦。從苦道開始說起了,苦道就變成法身德,業道就變成解脫德,惑道就變成什麼呢般若德。惑,解除了迷惑,用什麼解除迷惑?般若,用智慧去解決。怎麼去解決你的業力行為呢?解脫德,原來是解脫,你造成種種苦業是束縛自己的,把自己綁在這個苦海之中,六道之中,你出不去的,不得自由,想快樂不快樂,想遠離生死,卻要生生滅滅,一次一次來世間受生受死,現在要修解脫,修種種法門,去解決這些生死之業。最終生死之業解決了,然後煩惱解除了,你就成就法身德,成就法身圓滿了,圓滿菩提了。雖然是一個最低的,一個是最高的,但之間完全是可以聯繫起來的。
當然中間還有八個,我想想還有哪八個,那都得背一背的,有時候還背不下來。第一個是三道嘛,道、識、性、般若、菩提、大乘、身,還有是涅槃、三寶、德,大概是這幾個,十個出來了。三道,三識,心識的識,認識的識,性,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佛有三身嘛,三種涅槃,三寶,佛法僧三寶,最後是三德,十種,十種三法都可以一一地對應,具體怎麼對應的,我們沒時間說了,這展開來咱們現在也沒這麼多文字,大家聽了也記不下來,沒必要講,後面會講到啊,有得是時間嘛。大概都是這個套路,大概都是這個套路啊。
好,再往後還有譬喻,知道嗎?這譬喻我們看怎麼譬喻的,【譬喻者。譬如總名人身。開身則有識。命。暖】。譬如總名,人身,用這個人身來作譬,身體,那麼這個身體打開之後呢,它有識、有命、有暖,分成這三種。什麼叫做識?心識。我們佛教不是萬法唯識嘛,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種都有說法。我們離不開這個識,我們所有的生滅的流動、生命的這種延續,都是因為這個識的存在,心識的存在。一心分為八識,八識就是一心,它是支持我們生命體的一個本源。
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物質構成,統統都是依這個識而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它是我們生命不同階段的一個鏈接體,知道嗎?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也只是轉識成智了。轉識成智的這個智,跟識之間的本體,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一個是染污,一個是清淨而已。所以這個識很重要。有識你才會有命,你才會有生命,你沒有這個識的話,你的生命靠什麼東西來延續呢?靠什麼東西來做一個支撐呢?所以說這個識是一個根本,它是核心,生命的核心的一個條件。然後其他的所有的條件都是圍繞這個心識而展開的,而構成的。
就像我們這個人,我們說,你的心是最重要的,或者說你的大腦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部位相對是次要的。沒有這個東西,你的生命就無法依存,無法延續,知道嗎?你從一生到另外一生,都得靠這個心識來支撐。你生命可以滅,命可以沒有了,性命可以斷了,但是新的生命它又會產生。為什麼它會產生呢?因為你還有識在,你這個生命本源,它沒破,它沒有斷,它永遠也不會斷。這個識裡面又有很多的種子,知道嗎?這個種子結的果,這個果已經收完這個果報了,你這個生命就結束了,這個階段暫時就告一個段落。告一個段落,它又有新的種子,又成熟了。下一期生命到哪去了呢?又看到這個識種,還有這個新的生命又產生了。依識而產生,依識而成就新的生命。
有生命當然就會有暖,暖是一種氣,溫暖,暖氣。當然我們說後面是分別,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教相。就把這個身體呢,當做釋名。把這個【總名人身,開身則有識命暖】,識命暖,就相當體宗用,這就後面說了啊,【分別諸身,貴賤賢愚,種種差降】。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有貴、有賤、有賢、有愚,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人,是吧?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有些人長得好看一點,有些人長得稍微難看一點。有些生下來就是富貴之家,有些人生下來就是貧窮,貧苦孩子。有些人很聰明、很賢良,有些人就很愚蠢,甚至非常惡劣,是吧。種種差別,差就是差別,降,升降,就有高低。
這個【人身譬名】,就相當五重玄義,第一個就是釋名。【識以譬體】譬喻這個體,【命以譬宗,暖以譬用,分別譬教相(云云)】。所以說,佛法講得多好。人的身體,把它不同的進行一個分析,然後又分別對應五重玄義。為什麼要這麼講呢,為什麼呢?對吧。不厭其煩地,無非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們現在給大家講的五重玄義,是多麼的重要。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是多麼的了不起。就這個五重玄義,或開或合,能夠容受,能夠包容一切佛法,能夠含攝一切世間法。你的人體的生命分析,用五重玄義也可以。然後前面的什麼什麼因果、什麼體用、教行、事理,都不離五重玄義。然後後面還有一個開,更不得了,十種三法。所有的三法,從凡夫到聖人,到最終成就佛,都可以用十種三法來進行概括。而十種三法又能對應五重玄義。大家明白什麼意思了吧。釋名是通論,教相是分別。然後中間體宗用。分別對應三種三法,三法之中的其中的一法。就這麼簡單啊。
進行一個小結了啊。大家聽明白沒有?就這麼容易。所以說,你要是不了解五重玄義,不但是佛法搞不懂,世間法你也不明白。當然,佛法搞不懂的,世間法也不會明白到哪去,明白嗎?真正要了解世間法,必須要搞清楚佛法。如果你僅僅是在世間法去了解世間法,你世間法永遠搞不明白。如果你能搞明白了,世間法當下就是佛法。就是因為你搞不明白,所以你為什麼還在生死輪迴,就這麼簡單。你只有用更高的一個角度,去觀察俯瞰這個世間法,你才能全面看清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世間真面目,只緣身在生死中。你在生死之中,你怎麼能夠看破生死嘛。你只有超越生死的這種智慧,才能看明白這個生死的真相。你天天都在生死裡面混,你自己都是稀裡糊塗的,我突然一下悟了,才奇怪呢。不是靠聽聞佛法,不是佛教導你,你能悟嗎?你有那本事啊?是不是啊。你以為你是辟支佛啊,獨覺呀,是吧。獨覺也沒有完全開悟啊。他開悟到這個時候,最終還得靠佛啊。不然他上不去了,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永遠要找比自己強的人,比自己有智慧的人,作為自己的老師,你才有可能往上提升。世間沒有這麼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無師自通,是吧。我們說的無師智,一切智,什麼自然智,怎麼突然成就,那都是個假名。當然你成就了,當然就不需要師父了。成就了,我已經成佛了,那幹嘛還需要師父,叫無師智嘛。自然智,本來天然就有的這個佛性嘛,自然智嘛,是吧。但是怎麼才能證得那些東西呢?你還得靠三寶啊,靠老師,靠善知識啊。
所以就講這些東西。所以大家要好好知道了。為什麼你要好好去尋求真正的佛法,尋求善知識,尋找好的因緣。實際上就是為自己以後,生命的提升、生命質量的提高,開闢更好的一個因緣,開闢更好的一個空間,才有這個機會呀,是吧。現在開始要種種子,為以後做準備。現在都不努力,以後就沒希望。可不能得過且過了啊,努力吧。
時間快差不多了,不休息了,也沒法休息了。聽懂了吧?沒聽懂。沒聽懂很正常啊。聽懂一些就不錯,能夠完全聽懂啊,真了不起啊。所以說我們,去了解這個生命,世間的生命、生死法也能用這個五重玄義,也能用天台的圓教進行分析,知道嗎?實際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在這個因果方面,是完全顛倒的。一個是世間因果,一個是出世間因果,就在這個地方。從這個體上,沒什麼關係,體大家永遠都是一樣的,你不成佛,你這個佛性永遠不會失;你成了佛,佛性也就這麼多,還是這個。他只是證得,證得就能起用而已。名字,你叫眾生,他叫佛,你雖然不好聽,也是個名,他也是假名,差不多意思,知道嗎?只是名號代表這個義理,代表這個程度、境界就不一樣了。那些東西都是假的,關鍵是什麼呢,宗用。你得知道因果,宗用相,知道嗎?這幾個是差別太大了。宗,你是在造生死因果,佛是告訴你要出世因果;用,佛是為了利益眾生,是吧,我們是為了什麼,利益自己。為了利益自己呢,害別人也沒有關係啊。可以的。一般不都是這麼做嘛,糊塗嘛,不知道。以為這樣害別人反而能利益自己,錯了。暫時好像是利益自己,實際上最終得到自害呀,害自己更大是吧。最後就是教相,你得聽佛法,你得分別教相,你得懂這個教相,你才知道自己適合修哪個法門,你在什麼位置應該修哪個法門。你一切都不懂,怎麼去修啊?所以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經過學習,經過修行,經過努力,才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至於這個名字假名沒有什麼關係,這個體嘛,原來就有,現在也不會失去,未來也不會多得一點點。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那麼回事。
【第五料簡者】。料簡實際上就是問答。下邊我們看第一個問。【若為蓮故華。華果必俱。將不墮因中有果耶。答。因中有果。舊醫邪法。已為初教所破。尚非粗權實義。況是妙因妙果。新醫真乳法耶】。這可不好懂是吧。別問他答的是什麼意思,你就光看他問,就搞不清楚他到底問的是啥。【為蓮故華。華果必俱】。為蓮故華,什麼叫做為蓮故華呢?什麼意思?開這個華是為了結這個果,知道嗎?要結這個果之前先得開華,沒有開華哪有結果?華代表什麼呢?因,蓮代表果。我為了證得成佛的果,就告訴你們必須要修成佛之因。你要證得成佛之果要必須修成佛之因。我的目的是直接指向佛果的,但是我的目的是為了蓮,為了這個佛果,但是要有相對的這個因、有這個華才行啊。所以這個華是為這個蓮準備的,知道什麼意思嗎?就是為實而開權。就是我現在說這些方便法門,不是讓你們僅僅證得個什麼阿羅漢啊、聲聞、菩薩就完事了,我最後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們成佛。就像我們現在來學習來聞法,最終都是為了要成佛。你的目的要搞清楚,你現在雖然是在這個階段,但我一切的目標都是指向最後的成佛。我不圖其他的想法,我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為了成就菩提,迴向菩提。你不是迴向:我以後要發財,我成為百億富翁、千億富翁,我世界第一富,我下輩子我做天人,我成為世間最漂亮的女人,我要成為世間的轉輪聖王。不是為了這些果,而是為了成佛之果。千萬不要隨便發願,不要隨便迴向,迴向就是為了菩提。
有些人說,哎呀我都想,我又想成佛,我又想發財,我還想做做天王,試試看也挺好玩的,去天上再混混。完了,最終佛做不成了。只做天王,沒機會了,知道嗎?你的心雜,亂了。雜亂的東西最終是成就不了佛道的。本來你完全就指向這個佛道,你很快就成佛了,結果你這個好。人家成佛都無量阿僧祇劫了,你還在這裡混呢。華果必俱是什麼意思?因中有果。華就代表因,蓮就代表果。那意思是什麼?為蓮故華。最終是不是這個因中就有果呢?你這個華是為果所準備的,是不是這個因最終就代表這個果呢?所以說將不墮因中有果。但是因中有果是屬於什麼呢?屬於外道。我們稱因賅果海,果徹因緣。有時候說你光修因的時候就代表成佛,什麼你一念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阿彌陀,皆已成佛道。你就說這不就是因中有果嘛,你看還沒成佛呢,散亂心到寺院之中剛一念佛,這個人就已經成佛道了。不是代表這個意思,這只是從理上去說的,知道嗎?你雖然做了很細微的一個功德,但是最終決定能夠成佛。但並不是說你現在當下就已經成佛了。就是因跟果之間,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等很長的時間,最終才能成就的。
當然說因中是不是有果呢?因中有果肯定錯了。因中有果那還果幹嘛?有因就夠了。這是屬於外道的一種邪見,這是為佛教所破的。下面就回答,因中有果舊醫邪法。這個舊醫,就是指外道。邪法,邪見,不正確的。已為初教所破。三藏教就是佛教裡面最低層次的三藏教,就已經破斥它了。那怎麼能算是佛法。現在我說的是圓教啊,你怎麼還說我是因中有果?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
【尚非粗權實義】,粗權,三藏教是屬於粗嘛,它屬於權教嘛,所以叫粗權實義。【何況是妙因妙果。新醫真乳法耶】。何況現在我說的是法華的圓教呢,它怎麼可能是屬於因中有果呢?這說的什麼意思呢?外道是真正的執著因中有果,而佛教通過這個蓮花的譬喻,比如說為蓮故華。為果故因,為權開實。開權顯實的時候,就廢權歸實,然後權實不二。好像這個因果之間它是有一定的關係,因果相互之間,因中有果也好,果中有因也好,但實際上它都是用這種譬喻來說明,我們修因必須直接針對這個佛果。就是你發心任何一念一舉一動都要為成佛做準備。你都是要明白自己的佛性,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這樣的話你最終才能真正的成就,能夠很快地去明白這個道理,證得這個道理。但並不是讓你當下執著因中就有果。但是外道就不一樣因中就有果,不需要修,不要修什麼果,因中就有了,有些時候是果中有因的也有,有些時候無因無果。哪有什麼因果?我做的這個事情跟我最終得到的結果沒有任何聯繫。他有這樣子的。有些是邪因邪果,他就不講理了,知道嗎?佛教講的這些東西是一種方便,他並不是說代表就是因中有果。大家千萬不要這麼以為。
說權實不二,是從不二法說起的。難道佛僅僅說不二法嗎?佛還說分別法,佛依二諦說法,大家清楚了。一個是世俗諦,一個是第一義諦,或者叫勝義諦。勝義諦是不二法,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因和果叫因果不二,也不能叫因中有果,也不能叫果中不因,它就是因果不二。如果是世俗諦的話,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和果是有差別的。你就專挑一個說,這能代表整個佛法嗎?不行的。明白嗎?永遠都不離開。這是佛教的什麼,我們說叫齊頭並進,鳥之雙翼,一個翅膀就飛不起來了。你說:「行了,我已經修成了,佛本來就是不二法,世法就是佛法。」傻子,腦子有問題,這一聽就是著魔了。失心瘋唄,腦子精神病唄,很多人就這樣子的。
好再往下,【問。華以喻權。權是小乘之法。則不應破於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華喻權】。草庵代表就是權法,代表就是小乘之法。你既然破了小乘,沒有權哪裡有實呢?比如你說有華才有這個果,沒有華怎麼會有果呢?把這個草庵破了,那這個果怎麼辦呢?它就是這個意思。【答。小乘是化他之權。是故須破。今明自行之權。故以華喻耳】。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權,分為兩個權,一個是自行之權,一個是化他之權。化他的權法可以破,這是草庵;自行的權法就不需破。自行權實是佛之自行,化他是為了教化眾生。化他的權實,不但權要破,實也要破。這裡面說實都得破,告訴你化他的都是屬於方便,化他的實法,實法應該是根本的,怎麼它是不屬於權也要破呀。只要是化他的都通通得破。自行的權就不需要破,自行的實就更不要破了。因為自行的權就是實,自行的實就是權。而化他的權實之間是不存在這種關係的,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佛的境界跟我們眾生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什麼時候你也證到佛所證到的這個境界的話,你的權跟你的實就跟佛的權實是完全一致的。在你沒有成佛之前,佛化他,在度化你的時候,你的權實都不是真正的一種實,你的實不是真正的實,明白這層意思吧?就是你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成就,簡單就是這麼講,所以必須破。
所以我們這裡說的為權故實、為權開實、開權顯實都是從佛的權實去講的,不是從化他的權實去講的,是從自行權實去講的。今明自行之權故以華喻也,現在這個權是自行之權不是化他之權,所以這又什麼意思呢?就是不需要破了。你的草庵可以破,我的草庵不需要破。你的草庵,你是實實在在住在裡頭的,你不想離開。這個化城、這個草庵你住得挺舒服的,所以佛需要破。佛這個草庵,這個化城,是佛為了方便度化你示現的,它不是真實的。他也不執著要住草庵,他就說你必須住,我也住在裡頭很舒服,他從來不這麼想,既然沒有這個執著的話,他為什麼還需要破呢?明白我的意思嗎?還不明白啊。你病是真正的病,你病了要吃藥,把這病給治了。佛病不是真正的病,你看佛示現病了,哎呦疼,佛你趕緊吃藥吧。傻,假的,他不是真病。你看維摩詰居士他病的時候,這麼多菩薩都去看他,誰給他帶藥去了,是不是。不但不帶藥,人家還得給你治病,還得給你們說法,先治治你們的病吧。我是借這個病,讓你們來看我,我恰好借這個機會給你們說法。你說,哎呀,維摩詰居士太不幸了,你生病了。我給你帶藥來了,你趕緊吃了,吃了就好。人家是裝病,知道嗎,不是真正病。既然沒有病,他幹嘛要吃藥呢。我們病是真正的病,所以必須要破,趕緊用藥去破,去治。明白意思嗎?
然後有些人說,我不僅僅是為了修這個小乘,我不住草庵,我要住寶所,我要最終成就。但是你這個成就如果沒有達到佛的成就之前,你最終還是差一些。不然你就不需要化他了,你不需要佛來度你了,明白什麼意思嗎?你的實法跟佛的實法完全就是平等的了,你就是佛了,這個時候。但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你所謂的實法肯定是不究竟的,所以你的實法也得打個折扣。
打個比方,你有病了,吃藥把病給治了,把這個權給破了。藥本身代表實法,你吃了藥,你還有副作用。吃了藥,什麼事都沒有,我就健康,絕對健康,百分之百健康。肯定得要,什麼時候把這藥都給去了,你才是真正成佛了。藥都不要用了,而這個藥的副作用全部都已經沒有了,就這個意思。你還需要藥,或者藥效還沒除掉,還有問題。簡單就這麼說吧,再說就說不清楚了。
【問。文內從火宅至醫子。凡七譬。悉不明蓮華。何以取此為題】。就是說我們這部經文裡面有七個譬喻,有火宅喻一直到最後的醫子喻,總共有七種譬喻,都不說蓮華。七種譬喻都不用蓮華來做為譬喻,但是你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把這個經名取叫作蓮華經呢?《妙法蓮華經》呢?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它是法喻命題。是不是?那你幹嘛不取其他的喻,你幹嘛用蓮華來命題呢?【答。七譬是別。蓮華是總】,這個是總喻,其他都是別喻,所以最終舉總來設別。我就舉蓮華這個總的譬喻,來作為它的名字,來把其他東西都包含在這個總名裡面,就可以了。
【故冠篇首也】,如果把蓮華,那就七個譬喻了,下面接著問。【問。一切法皆佛法】。這裡七種譬喻,大家可能有知道的。哪七種?想一想,挺撓頭的,我的記性不太好。火宅喻、化城喻、藥草喻、醫子喻、衣珠喻、頂珠喻、窮子喻。七個譬喻,等於《法華經》裡面講了七個小故事或者七個譬喻,就是為了給我們說明權實的道理,《法華經》這個道理。因為直接跟你講佛法,你聽不懂,用譬喻來說,讓你比較顯而易見,能夠借助其他的東西來了解佛所要說的一個道理。它是七個譬喻。
【一切法皆佛法,何意簡權取實為體】。既然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那麼權法也是佛法,實法也是佛法,為什麼你要簡去權法,只是取這個實法作為體呢?難道權法就不能作為我們這個經的經體了嗎?只有實法才能作為體嗎?一切都是佛法嘛,平等的,權實頓漸,大小偏圓,都應該是平等呀。幹嘛偏偏就取這個實呢?把其他的都去掉了。
下面就回答,【答。若開權顯實。諸法皆體。若廢權顯實,如前所用】。如果開權顯實,那麼權就是實,那麼一切法都是實。權法也變成實法了,諸法都是體。這沒有錯,但若廢權顯實,把這個權法廢掉,只突出這個實法的話,如前所用。就是我們說的,只有這個實相,這個實法才能作體,其他的權法就不能作體了。明白這個意思啊。實際上,他是從兩個角度去給我們分析,這個權實之間的一種關係。權實它有不二的關係,也有二的關係,就是有同有異。從它不二的關係來講,權法也能為體,但必須得開權顯實,你才能知道權就是實。沒有開權顯實之前眾生不知道,以為權就是權,實就是實,甚至他都不知道有個實法。即使有個實法,他知道實法和權法之間是有距離的。打個比方,有些菩薩他又聽聞聲聞法,又聽菩薩法,又聽佛法。他知道佛法是最高的,菩薩法次之,然後聲聞法又更低,他們之間是有差別,是有等級的。最後在法華會上通過佛給他們一開示,開權顯實之後,不管是聲聞法也好,菩薩法也好,通通最終都歸向於佛法,權法當下就變成實法了,權法就不存在了。既使有權法,權法當體也就是實法,所以說權就是實。這個時候呢,諸法都能作為本經的經體,沒有錯。那是經過佛開權顯實了,你才悟得了,才懂得了。如果是廢權顯實,最終還開權顯實之後,這個權就沒了,權就變成實了。只存一個實,所以最終就說啊,這個實才是體,這個沒錯。並不是說權不是體,只是權已經變成實了。打個比方,就是我們現在經過大家治病之後,吃藥之後,全都變成健康人了。原來有病人,有健康人,分為兩個不同的團體,現在全都是健康人了,沒有病人了。我們《法華經》就是讓大家都成佛,都變成真正最健康的人,明白這個意思嗎?知道了啊,就這個意思啊,廢權顯實。沒有了,前邊的權全部都合於實了,會合到這個實法裡面去了。
下面,【問。何故雙運因果為宗。答。由因至果,果為因所辦。若從能辦,以因為宗,若從所辦,以果為宗。二義本是相成。不得單取。又跡本二文。俱說因果故】。他這個一問實際上有這個意思,就是何故雙運因果為宗,為什麼不用單因為宗,或者只是說果為宗呢,幹嘛又要說因又說果呢?只用因為宗,或者只用果為宗難道不成嗎?下面就回答,由因才能得到結果,沒有因就沒有結果。果為因所辦,就是果因為因而能夠成就,能夠成辦。如果果離開因的話,果是沒辦法成就的。果從哪裡來,是從因中而來。若從能辦,以因為宗。能辦的是因,所辦的是果。若從所辦,那也以果為宗也可以,就是什麼意思呢?你以因為宗,以果為宗,當然也說得過去。從能辦的角度可以立因為宗,從所辦的角度是可以立果為宗。但實際上這樣呢都不全面。
二義本是相成,不得單取。兩個東西是不能相互之間離開的。因為有因才有果,因為有果才有因。沒有因就沒有果,沒有果這個因也就不成就了。是吧,因肯定就會有果,知道嗎。如果這個因最終沒有結果的話,這就不叫因了。所以說又跡本二文。俱說因果故。就是說整個《法華經》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跡一個是本。前面說的都是跡,後面說的,後半部說的是本。說過吧,前兩次課跟大家說過,前面多少品是說跡的?後面多少品是說本呢?前十四品是說的跡,或者佛的化跡。最後才說的是佛的本地,後十四品說的是本。不管是前半部分還是後半部分,都不離開因果兩個字。所以為什麼要立因果為宗呢。這才是真正全面啊。兩個東西是不能離開的。
【問。論宗簡化他因果。明用俱取。自他權實】。這裡面問的是什麼意思呢?一個是明宗,一個是論用嘛。他說論宗明用都一樣,反正改個字,都無所謂。在論宗的時候,只取什麼自行的因果,而把化他的因果給去掉了,不屬於這個宗。說的自行因果,才是真正的《法華經》的宗,不包括化他因果。因為因果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自行因果,佛的自行因果;一個是化他因果,是教化眾生的。但是呢,說到後面第四重意思的時候,論這個力用,明這個用的時候,俱取,又有自行因果,又有化他因果,他不把這個化他因果排除在外。又有自行,又有化他,這是什麼意思呢?【自他權實。宗論自行。故須簡他。用是益他,是故雙取】。他說的是兩個不同的道理。宗呢,是說的佛的自行,或說的我們大家的、眾生的自行也可以。所以說須要簡他,不用化他因果,只用自行因果就夠了。用呢,是為了利益眾生、利益他人的,所以需要雙取。又要有自行,又得有化他。
我們說的用裡面,一個是利益眾生,這個利益眾生應該包括兩個,包括利益自己啊,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呀。然後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的所有的也還都是眾生。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吧。有些人,哎呀,我都迴向給眾生了,我怎麼就忘了自己了,會不會就沒這個功德了啊。多想了是不是?捨不得,怕自己吃虧,知道嘛。修行也怕自己吃虧,哎呀,我應該迴向我自己呀,迴向我容通自己,早日成就佛道,然後我再迴向法界所有的眾生,願他們也成佛道。然後我告訴你,不要迴向你自己了,你就迴向所有眾生,願大家早成佛道就行了。哎喲,師父我忘了自己,大家都成佛了,以後我成不了佛怎麼辦,我不迴向自己,麻煩了是不是。實際上不知道這個眾生就包括你自己了,你難道不是眾生嗎?你現在已經成佛了嗎?所以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讓你為什麼不念自己呢?要忘我。要去掉這些私心雜念,反而更能夠增長你的功德。你偏偏就忘不下、放不下,實際上難道你還會因為這個失去,會減少你的功德嗎?會減少你最後的這個果報嗎?不但不減反而增大。把自己忘記的人,才能得到最終圓滿的成就。佛就講無我嘛。
整個《金剛經》講的什麼,破我、滅罪、成就如來。你得先破我,知道嗎?你不破我怎麼滅罪呀,心中老有我相,這個罪就滅不了。老在造業,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自己自私自利,有自我觀念的人永遠突不破的。這個人你想學佛學不成的,知道嗎?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了嗎?這句話很有深義的。別光看著我笑。師父我們學佛太難了,我業力太重了,我什麼時候才修成功呀,你看我聽課我又聽不懂,讓我改變自己毛病我又改不了,別人對我還不尊重,我到哪裡都不受待見,哎呀真難受。我,到處都是我,知道嗎?你什麼時候不說我了,這就是應該的。你這樣的人,你的業力、你的修行,你只能享受你這樣的待遇,知道嗎?你還埋怨啥?歡喜,自在,自然再自然不過了。是吧,你也別嫌差,差你也得吃,也得承受。關鍵你自己重新去改變你自己,知道嗎?不要去報怨,不要去埋怨,不要去心裡不平衡。你不要重新再產生新的什麼煩惱和業力。過去就過去了,現在承受就完事了。改變現在,一點點一點點,還沒修行,還沒修幾天呢,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滿意,怎麼可以呀。師父也給不了這麼多,是吧,師父自己還有一堆煩惱呢。所以說趕緊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吧,別找我了,師父受不了了,快爆炸啦,崩潰啦。
好,我們再往下啊,看到這裡了。【答。宗論自行。故須簡他。用是益他。是故雙取。又問。用是化他。亦不須自行權實】。這就回答,欲以自利利他故。你看雖然化他,也包括自利呀。有些人說只有化他,那就用化他權實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自行權實了唄。他不知道化他之中也包括自利,知道嗎?你在利他的時候就包括自利。【並宗亦應然】,這是什麼意思呢?並宗,不僅僅是這個用是這樣的,宗難道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欲自行化他因果。是故應取他也】,下面回答:【化他因果。不能致佛菩提。是故不取】,就是說宗跟用是不一樣的,用又有自行因果。又有化他因果。
如果你要問,宗也可以用化他因果,不僅僅是自行因果,那這句話就不對了。他說,化他因果不能成就佛果菩提,不能最終究竟佛道,所以為什麼說宗只能選什麼呢?自行因果。因為只有自行的權實,自行的這個因果,才能成就什麼呢?佛果菩提,化他是成就不了的。只要是化他,都是屬於方便。
權,化他的權,是方便之中的方便。化他的實,也是方便之中的實,也不是真正的實,明白嗎?就是你教化眾生肯定都是從言語上、從文字上、從方便法上去啟教的,他不可能究竟成就,不能成佛菩提,所以不取。【是故不取,併用他權實】,不取化他的權實。
下面並,又是一問了,接著這又問的。【併用他權實,亦不能令他至極。亦不應取】。就是在用的裡面,你不是包括化他權實了嗎?既然化他權實,你說的不能讓他成為佛,成就佛果的菩提,那是不是也不應該取呢?只要自行權實就夠了呢?你幹嘛還用化他權實呢?【答:他宜須此利。是故取也】。就是說,所有的眾生、一般的眾生需要化他的權實,最終才能達到什麼呢?自行權實。化他權實沒這個方便的話,眾生怎麼去成佛呢?明白這個意思嗎?而且說句實話,用裡面,化他裡面,肯定是以化他權實,作為最重要的部分。自行權實,那是最後了,最後要成就佛菩提的時候才用自行權實。前面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全部都是化他的,到最後一招才是自行權實。所以是故取也。
【問:宗用俱明智斷。云何分別】。宗和用,明宗呀,論用啊,都同時說明這個智和斷,一個是智德,一個是斷德。怎麼去分別呢?答:這個宗和用還是不一樣的。【自行以智德為宗。斷德為用。若化他。自行智斷俱為宗。化他智斷俱為用】,就把它分解了。自行的話,自行的權實,是以智德為宗,斷德為用。智德是根本,知道嗎?斷德是作用,是功用。實際上就說明什麼呢?智什麼呢?是智慧,所證得的智德。斷德什麼呢?是斷除煩惱。你證得的這個般若,證得的這個實相,最終他是做什麼用呢?是為了斷除煩惱的。讓眾生出離煩惱,出離生死。但是如果你自己本身都沒有這個般若智慧,或者你自己沒有成就佛果菩提,你怎麼會有這個用呢?所以有宗才有用。沒有宗的話,下面這個用就談不上。你先得自己成就,你才能去成就別人。你自己都沒有成佛,你最終也就沒辦法讓眾生去什麼呢?成佛。化他就不一樣了,自行的智斷俱為宗,化他智斷俱為用。 化他就低一層了。本來說前面自行的話,智德為宗,斷德為用。這好,自行的智斷都叫做宗,在化他方面,在用的方面。而化他的智斷統統都是用。他們之間的這個分別,這個之間的內容的劃分、範圍就不一樣了。反正到了你這裡呀,只要是自行的都是宗,到了化他的智斷全部都是用,你再高,那也是用。
【問:何故五章不四不六】,這句話就問得很有意思,實際上很有意思是毫無道理,知道嗎?為什麼你要立五章,立五重玄義?為什麼不來個四重玄義,六重玄義呢?他下面回答也就很有意思,不是直接的回答,很巧妙的回答。【設作四六。亦復生疑。墮無窮問。非也】,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又設了個四重玄義你就會問,為什麼不是五?為什麼不是六呢?為什麼不是三?為什麼不是五呢?恰好就是四重玄義呢?我現在立了五重玄義你為什麼不是四又不是六呢?反正我只要立一個數字,你就可以這麼問,沒什麼意思,墮無窮問。這個疑問是無窮的,沒有任何意義的。
上次看大家提了幾個問題,我看時間也到了,算了不說了,還有一點點講完,把這段講完,下次好找地方,不然的話不知道講到哪裡來了。這一提的問題我一看就覺得很有問題,就跟這樣的,非也。有些問題提的是有點道理,這還是他們做了整理的了,我一看整理了也就不說他們了,什麼問題給我整理上來了。有些東西不是不能答,在這個場合不適合提這種問題,或者在這種場合我們沒必要去給你做這種答。所以說提問也不是這麼容易的。那叫什麼好不容易,我們心裡都惴惴不安的,不敢隨便提問,好不容易提了問題,師父啊法師還這麼說我,你看看我下回又怎麼提問呀?千萬心不要這麼怯懦,師父說一次,所謂批評一次你就不敢了,這就不是好學生了。你要學會改變,不是不讓你提問,你可以再提問,歡迎你再提問,但希望你提的問題更加有意義有意思一些。
好,下面說,【問。經經各有異意,那得五義共釋眾經耶】,就是說每部經每部經都有不同的意思,他說的是不同的內容,為什麼你都要立這個五重玄義,共同來釋所有的經典呢?就天台宗是立的五重玄義來解釋一切經典,都是按照五重玄義這麼一個格局去進行開解的。你就用這種方法開解,那麼他們的意思又不一樣,五重玄義你這種方法合適嗎?會不會有問題呢?就是這個會懷疑。【答:若經經別釋,但得別不得同。今共論五義。得同不失別】。如果經經別釋,每個經典解釋的方法都不一樣,沒一個體例,沒一個標準,那只得別,不得同。那我現在立一個五重玄義,每個經典都可以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剖析,進行解釋。立下這麼一個規範的話,既然得到同,也不會失去別。因為具體講這個五重的話,每一重是不一樣的。名字都叫五重玄義,但是釋名,每個經名是不一樣的吧?辨體,每個經體也不完全一樣的吧?後面,明宗論用都是這樣的,都會有別。但是這五種方式大家都是共同的。每部經都不離五重玄義,名體宗用相。所以說,用這五重玄義來解釋眾經,應該相對是,起碼到目前為止,中國佛教講經也好,解經也好,我覺得應該是最高的一種成就,也是最高的一種規範。當然我是學天台的,肯定站在這個角度說。但即使我不是天台的,說句相對客觀的話,也絕對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自己私人覺得,比華嚴宗那個十玄還是要好,知道吧。天台宗就是強一點,不能放棄。你看現在,就是我們像這些講寺講寺的,基本上大多跟天台宗有關係,華嚴宗後面已經不行了,華嚴宗早已經斷得差不多了,說明什麼呢?深受我們大家的歡迎的,它還是有市場的。還是得到我們佛教界大家共同的共識,不僅僅是共識,還得擁護啊,它這個法脈才不絕啊,知道嗎。華嚴事實能說明一切,知道嘛。不是大家去爭辯,爭辯沒任何意思。事實你有生命力,你能長期地存在,而且有它存在的價值,就能說明一切。
好了,還有一點點時間。這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有問題,哎呀。當然我非常感謝大家,敢於提問。
(佛教看世界有四種無常、無我、無自性、唯識。請慈悲解釋後兩種。)
這好這解釋,首先跟我們講的《法華經》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另外你講佛教看世界有四種,我不知道你這四種從哪裡來的啊。也許只是一經之言,一家之言,你這一解釋,無自信怎麼講?唯識怎麼講?這一講一堂課過去了,我怎麼提你這個問呢?雖然這個問答,問題一個要有針對性,首先是我們講課的內容,另外那個指向一定要具體,你就從一個點上去說。你不要一個範圍,師父你跟我講講我剛學佛,到底佛法講的什麼內容,全部給我說一遍,阿彌陀佛!這一輩子我都講不完了。你提這樣的問題,提個大問題,怎麼給你講,沒法講,知道嗎?所以這個問題,對不起不能回答。不是我對你不滿意,確確實實就是我們學一個東西,或者提問是有方式、有技巧的啊!
(阿彌陀佛!頂禮法師,末學請問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是具足華嚴的奧藏,《法華經》的密髓,伏請法師慈悲開示。)
這句話的話稍微還靠點譜!起碼跟我修的這個淨土宗有點關係,還稍微願意回答一下,但不一定答得多好啊。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是具足華嚴和法華的奧藏,或者是密藏、密意。就是說把《阿彌陀經》提到跟圓教的經典《法華經》跟《華嚴經》是同一個位置。如果是真正按照天台的判教,咱們平心而論,它不屬於圓教,它也不屬於法華時,它屬於方等。它更多應該屬於什麼教呢?叫方等教,也就是我們說的通教,明白嗎?這是天台宗對淨土宗、對《阿彌陀經》它客觀的一個評價。站在本宗的角度客觀的去評價,我不用說,他們就不同意啊。肯定淨土宗就不同意啊,是吧?蕅益大師就不同意啊。蕅益大師也是學天台的,但是他因學了天台,重新再去解讀《阿彌陀經》,他的境界就不一樣了,明白嗎。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僅僅是學一部經典,只是學《阿彌陀經》,你研究一輩子你也研究不出它怎麼會有法華、華嚴的奧藏。你沒這悟性,你不是阿彌陀佛,你怎麼說得出來?那麼一切法都有奧藏,華嚴、法華奧藏你搞得清楚嗎?但從本經它所說的內容說,如果你沒有經過佛法的熏修,沒有經過法華、華嚴這些屬於無上經典、佛乘經典、一佛乘經典的這些學習研究之後,你是不可能達到這麼高的境界,去解讀、去理解透這部《阿彌陀經》的。
換句話就是說,他是站在華嚴和天台的高度,重新再去解讀《阿彌陀經》。而不是就一部,就《阿彌陀經》來讀《阿彌陀經》的,所以說可以說具足。但大家知道為什麼會具足呢?蕅益大師不跟我們說出來,你知道?你會同意?誰都不同意。在蕅益大師之前,從來都沒一個人敢說這種話,智者大師都不說,也不說,為什麼呢?蕅益大師一個是他學了天台,另外一個人家是歸心淨土,知道嗎?他是淨土宗的祖師,人家是發心要宣揚淨土宗,當然他就要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所以,離開華嚴、天台,沒有這個佛教的甚深的這個理論的高度,你要去理解淨土宗,理解《阿彌陀經》,你能理解透嗎?理解不透吧。所以就是告訴大傢什麼意思呢?你光會念一句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沒把佛法最高的這麼一個教理的東西給學到、給領會到的話,你修其他的法門,你這個層次、境界是上不去的,就這個意思嘛。方便慈悲,我就已經慈悲開示了。
你只有站在最高處去看一切,你才能把這些東西都能提到相同的高度,明白什麼意思嘛?明白。如果你就站在低處,你想騰飛,你想超越,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去吧。到西方極樂世界,等你開悟吧。花開見佛悟無生忍,終於就明白了。否則是不可能的,那是以後的事了,明白嗎?
這個問題好多啊,好長。
(頂禮法師最近跟著聽師父講授《妙法蓮華經》,開始系統學習《法華玄義》之後,讚歎法華之玄妙,同時也深感末學根性之愚笨,更加覺得彌陀大願之慈悲。懇請師父開示,教演天台,行修淨土,如何在生活中落實?)
教演天台,行修淨土,是吧?
(弟子希望隨著《法華經》的虔誠深入學習之中,更加努力提升,行修淨土信願行之力。)
想法都很好,願望都非常美妙,志向也很高遠,但是做起來太難了。要我回答,我都修得不怎麼樣,是吧。教演天台,教演天台就是你對佛陀的教理來說,你要站到最高處,還是一個道理,高瞻遠矚,是不是?你這樣的話,才能真正明白佛說一代時教的,我們說最高的指示。以前說,毛澤東的指示是最高的指示。這就是佛陀最高的指示,這就是佛法最高的指示。你沒有最高的指示,其他的指示都算不了數的,我告訴你。那怎麼行修淨土?就是用天台宗的教觀,來幫助我們重新去理解淨土宗,當你的理解程度能夠往前推進的時候,你修行就具備更大的一個什麼呢?動能。你修行的這個能量、效率完全不同於往日了。但怎麼在實際中落實,是不是?你還是老老實實的,先自己好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是這個戒定慧,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知道嗎?即使你說,教已經懂得了,但是在修的方面,你還要什麼?腳踏實地。站是站在最高處的,但是實際上修行的話,要從最低處修起,但實際上修在最低處,但是眼睛還得看到最高處,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你的思想是貫通的,並不是我的眼睛高手低,不是這個意思,我還得踏踏實實地在下邊修。但是我對於佛的最高的這麼個教理的理解,我完全已經貫通了。所以我即使在修的時候,我知道應該怎麼修,碰到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我是在哪個位置在修。所以你修的時候,跟糊里糊塗的修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修中確實是有技巧的。
打個比方,我們今天學了這個什麼三諦啊,三觀、三法啊,你就好好去用。其他先不用,三觀你只要先用一觀就夠了,空觀,知道嗎?你別來什麼假觀、中觀的,你用不了。你也不是菩薩,菩薩才能修假觀,你也還沒成佛,更用不了中觀。你就把空觀給我修修,知道嗎?能夠看破,能夠放下,放下自我,放下虛妄的這個身心的世界。放下虛妄的外在的一些財、色、名、食、睡,把這些看破一些,知道嗎?生活將就就行,差不多就行,別太計較了,學會隨緣,知道嗎?你這些東西都放不下,你還修行,我沒有更好的辦法告訴你。
要不你就說,你出家,你也出不了家。你要出家,師父收不收,還不一定收,太多出家人,社會也不好弄了,是吧。關鍵你也不想出家,沒那個根器。你說在家學,在家學實際上也不容易。沒這個環境,在家我做專業的修行的居士,我什麼事都不做了,我一個人居住,跟父母分開住,老婆離婚,分居算了,事實婚姻就是名義上的。妻子、丈夫也不要了都離開,兒女你們自己過自己的,我可不管你們的事了,你們都長大了,沒有長大也不管你們了,我就專門做個居士了,我修行。你們不要障礙我,你們要成就我,以後我成佛了第一個就得度你們啊,你要知道我的好處啊,然後把所有的事情都推了,這樣修行修不了。然後說,行,那我得跟家里人打成一片啊,跟大家搞好關係啊,得和諧啊。你一和諧又和諧過度了,天天膩在一起,恩恩愛愛。要不是恩愛,就相互之間對立,吵架、打架。飯做的不合口味,家裡面這個裝修還得我要這樣裝,你要那樣裝。買房子,這個房子好,那個房子不行,怎麼不早買,現在房子都這麼貴了。幹嘛?怎麼修啊?就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去修,有好方法去修,你又修不了。你沒這個善根,叫你出家你是放不下,叫你做個專門清淨的居士,你也沒這個福報,說句實話。開始做突飛猛進,發心很猛,到後面修著修著修出毛病來了,是吧。天天就是跟社會完全脫節了,脫節你又受不了。若即若離,你都不成。離得太遠,你這個人不正常,是吧?離得太近,挨得太近你又受他們的影響。所以你說你自己不發心、不努力,怎麼辦啊,是不是?刻苦吧,發奮吧,發願去吧。
那起碼學了天台宗,學了這個教,起碼對你來說思想上會有很大的突破,思想觀念。但是說也不是一下就能突破的,這個東西天天都得思維,都得去想,知道嗎?不是說,我一下聽,明白了,師父給我們把道理講清楚了。一遍兩遍哪夠啊,師父給你講,跟你自己想的不一樣啊。你回過頭來過幾天再看看,再重新思維一下,又不一樣了。即使思維了對你產生的作用,我們說的化學作用也好,什麼作用也好,不完整、不全面啊、不深入啊,它力量還是很弱的,你用又用不上,是吧。所以說從聞思修,不斷反反覆覆地,一次失敗再來,兩次失敗再來,無數次的成功失敗再來,都是這樣子的。你最終可能才能修出那麼一點點的定力來,否則的話不可能的。好,確實是個問題,就這樣簡單回答了,不簡單了,都十一點半了。
(阿彌陀佛,頂禮師父,上次課講到,不能全部吃法藥,世間好多事情也要隨順,不然自己受不了,容易破見及破戒,破見和邪見怎麼區別?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問題問的倒是有點意思,不能全部吃法藥,就是你沒這個功夫,你吃藥吃多了會吃出問題來的,知道嗎?都是補藥,全部吃,但是你不對症啊,太貪心了,知道嗎?相互之間藥性是相衝突的。這個藥是治你病的,那個藥是治你死的,最後病沒有治好,把自己治死了,都有可能。我這個要去學,那個要去學,實際上我不希望大家說天天都去學習,天天還要學不一樣的東西。你沒那個本事,你就算有這個本事,你都沒有這個時間,沒這個精力。打個比方,我們現在居士林這邊開課,有很多法師講,一週的話可能六堂、七堂,開不同的課,我就想聽法,我這個人就愛聽法,我哪堂都不缺,我什麼都得聽。時間長了肯定聽不下去了,堅持不了,就算你能堅持,還不如不堅持有時候,一堅持麻煩了知道嗎?哎呦,這個師父這麼講,那個法師那麼講,這個經典這麼說,那個經典那麼說,腦子混亂了。你沒辦法去把這些不同的藥性之間的相衝突的對立面給消除掉,你沒法融會貫通,出問題了,知道嗎?你還不如專心專意地聽一門,一門深入。或者是最多聽兩門,那就算你了不起了。不要這個聽幾句,不想聽了,那個你聽幾句又不想聽了,聽幾堂課都聽不全,結果什麼都裝了一點點,什麼都學,學得太雜,又不精,又沒長性,最終一無所成。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最終害了自己,知道嗎?
所以大家的話,千萬學佛不能貪心。以前師父教徒弟,就你跟著我學就行了,你認了我這個師父,你先跟著我學,學個十年八年再說,還沒學兩年呢,剛一剃度,受完戒跑了,跟其他師父學去了,為什麼?聽說那個師父很有名,不是人家講經講得好,可能是人家大和尚,徒子徒孫特別多,以後資源特別多。拜吧,就去拜,拜了一陣一看不行,還是覺得有不滿意,又跑另外一個地方,最終一無所成。踏踏實實學,老老實實學,人啊首先要學會忠誠,知道嗎?你這個人笨一點都沒事,先得忠誠。如果忠誠都沒達到的話,你這個人再聰明,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除非是師父覺得你是個根器,你覺得你這個徒弟根器特別好,你不要像其他徒弟一樣的,經過這麼一個常規的學習,十年八年,你兩年三年就可以去了,到其他地方去了,沒問題。經過師父的這個考試測驗,及格了可以去了,沒有及格,你自己自作主張,基本上都不行的。跟世間的叛逆的不一樣,世間的叛逆的人太多了。你偏偏這麼說,我就偏偏不這麼做,當然最終也有成功的,這跟世間成功完全是兩回事。佛法之中你不尊重師父,不尊重三寶,你永遠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說這個師父不怎麼樣啊,講佛法也不會講,修行還不行,戒律持得又不嚴,一無是處。真的一無是處嗎?我看你才是一無是處,那就是你的命,是吧?如果你真是這樣的材料,說句實話,你有這個福報,你就不會再拜這個師父。你拜這個師父就跟這個師父之間就有緣份。你就說我這個徒弟我特別高,我還瞧不起師父,就是為了當時要出家,沒辦法了找你,投在了你的門下,剃了度趕緊走,那這樣對自己不負責任啊,那這個人根器能上到哪去呢?奇了怪了,是不是,不可能的事。
破見和邪見是什麼關係?破見跟邪見不一樣。邪是一邪到底,開始就是邪。破見呢,開始具備一定的正見,但是正見呢,不具足、不堅定,後來被其他的事情破壞了,然後把正見就改成邪見了。正見動搖了,站不住腳了,破除了原來的正見,反而歸到邪見裡面。就像很多人學佛,本來就學得不好,說句實話也沒有什麼正見,後來聽說某種功法好,學去了。後來聽說基督教好,一到病來了死了不行了,快死了趕緊基督教去了。你學其他教,行。實際上我們佛教還是比較開放的,我們不排斥其他異教,不太排斥起碼是。他反過來還誹謗佛教,這些人真是忘本,是吧?你即使從這裡出去的,你也不要說這裡多麼多麼糟糕嘛,是不是。你反過來毀滅佛教、破壞佛教、貶低佛教,這種人我看他學基督教也學不好,學什麼教都學不了。這種人良心大大地壞了,已經壞透了,還學什麼,什麼都學不了。做人都存在問題,嚴重缺陷的人,到了學佛這裡來你一下就改變了嗎?不可能的事情,是吧。
破見、破戒,當然破戒還有的救。有些人雖然破戒,那是因為自己各方面因為修行功力不夠,到了一定時候,但是他見解沒有失,他會悔改,他會懺悔,這種人還能救。破了見了的話,這個人基本上這輩子就完了。破見比破戒的危害性更大,破戒只是暫時的墮落,要受破戒的這個果報,破見的話是長劫的沉淪,一時半會你這個思想觀念很難再走入正道,知道嗎?他裡面這個危害性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在佛教裡面講,寧願破戒,千萬不能破見。本來信佛的,以後不信了,誹謗佛法。這種人不能說永世不得超生吧,反正是進了邪魔這一道了,外道這一流了,知道嗎?如果是雖然破了戒,戒行有些虧缺,或者殺了生了或者怎麼著,但是他經過懺悔,經過修行,他自己對於佛法還是極其的信仰,堅定的,只是自己修行不夠,我以後慢慢提高,這個人絕對是沒問題的,是可以的。他還是有正確的見解,還是有一顆非常好的心的。這個心都已經變質了,沒辦法,怎麼都不回來了。
師父你能不能慈悲廣大,這些精神病院你們去度度他們?度不了。腦子都出了問題了,怎麼度啊。這些腦子沒出問題的都度不了啊,我們相對比較正常的都度不了,你說我去度,除非師父是佛啊,佛去了都度不了。佛要度的了,這世界人早度光了。有緣份,他得有這個善根,不是說你高明或者是你不高明的問題,先排開這個不說,他自己沒這個善根,基本的基礎都不具備,說實話都聽不進、聽不懂,或者反過來去理解,怎麼去說,說不了,是吧。先把他的報先受完再說吧。以後等他善根慢慢恢復了,然後再給他施以法藥,這個時候才能治得了,這個人一時半會就這麼回事,所以大家還是很幸運的,我們大家還是相對是屬於比較健康的人,是吧。所以咱們好好修吧。
今天呢,我們就說到這裡,最後請大家請合掌,我們來做一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