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請大家翻到課本,咱們今天應該是講《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下。第二的下,天台智者大師說,這裡是個科判了,前面這一段。第【四廣釋境又為二】個部分,第【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我們不是說這個十妙嗎?十妙第一妙是什麼呢?境妙。十妙還記得哪十妙嗎?境、智、行、位、法、感應、神通、說法、眷屬、利益,是吧,眷屬功德利益,這十個妙,大家一定得把它背下來啊。咱們講的《妙法蓮華經》主要就是講妙,妙裡面的話,這個跡門十妙,這個十妙先把它記下來,後面還有本門十妙。把這幾個妙記下來了,以後你要梳理一下,這到底《法華經》講哪些妙呢?是吧,有跡門十妙、有本門十妙、有相待妙、有絕待妙,分別這個十妙又是怎麼樣呢?你就把它一個一個的整個脈絡就非常清晰了。

【釋境為六】個方面來說,【一十如境。二因緣境。三四諦境。四二諦境。五三諦境。六一諦境】,我們看看啊,就分成這六種境界,這六種境分別進行說明。

【然眾經赴緣。明境甚眾。豈可具載。略舉六種】,就是說各種各樣的經典,為了赴眾生的因緣,就說對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它所說的種種不同的境界,說種種不同的境,有多種多樣,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六種。但是不可能全部把它說出來,太多太多了。現在把它分下類,大概在我們這裡,《法華玄義》就把它分成這六種,大家把這六種境,最好也能記下來就更好了。實際上也很容易,前面第一個十如境,前面都講過十如是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這十種。第二個是因緣境,因緣境也好,因緣主要是十二因緣。後面還有四諦、二諦、三諦、一諦,這就更容易了,都跟諦有關係的。四諦:苦、集、滅、道;二諦:真、俗;三諦:真、俗、中;一諦就是一實相諦,一實相,諸法實相。大家如果把這一記下來,以後對佛法這些概念,你心裡大概就有個數了,大概都是可以從分門別類,從不同的因緣去講。但是可以把它歸納為這幾種,基本上不出這六種境之外。

好,下面我們看看【六種次第者】,先講這六種次第啊,【十如是。此經所說】,此經是什麼呢,《法華經》。《法華經》講的十如是,講這個境。【故在初】,就把它放在這個六種境裡面的第一位,最初。第二,【次十二因緣三世輪迴。本來具有。如來出世。分別巧示】,十二因緣是講的三世輪迴,就是這個輪迴的大概的這麼一個過程,用這十二種因緣來進行一個總結,是本來就有的,一直來就有的,如來出世之後呢,出現於世,為眾生分別巧示,善巧方便地去開示。【四諦名興。從廣至略】,四諦實際上是跟十二因緣本身之間,它應該是一個略和廣的問題,實際上內容差不多,相對來說,十二因緣說得更廣一點,四諦相對簡單一點。

下面是【次辨二諦。二諦語通。別顯中道。次明三諦。三諦猶帶方便。直顯真實。次明一諦。一諦猶有名相。次明無諦】,實際上最終這個一諦,最終歸結到哪裡,實際上就是無諦了。說有諦的話,還有一個什麼呢,還有個境界,還有個對像;說到無諦的話,就沒有境界了。這個沒有境界並不是說本身境界不存在,不是這個意思啊,就是對這個境界相已經不執取,不執著了,不取相了,就是真正的諸法實相,這種境界不是用文字語言,不是用種種道理就能把它說明清楚的,我們說的不能通過言語包括思議的東西去理解,離這些言語相,離四句,絕百非。

【始從無明。終至實際。略用六種足】,從眾生位一直到成佛,無明是從開始眾生、凡夫,一直到實際,到真如實際,到成佛,用這六種境界就能夠具足地去描述它。

好,下面就分別講這六種境了啊。我們看一來二學,今天能把這十二因緣,都學不完,十二因緣就很複雜,不容易啊,大家看,今天要費點腦筋啊。

第【一明十如境。已如前說(云云)。】,前面講了十如是,這裡就不再重複說了。

第【二釋因緣境又為四】個部分,【一正釋。二判粗妙。三開粗顯妙。四觀心】。先是分別說明這因緣境的一些不同的情況,實際上就分成四種教,藏、通、別、圓,化法四教,分別都有自己的因緣境。然後這四教的因緣境之中有粗有妙,這就是判粗妙,分別它們哪些是粗,哪些是妙。然後開粗顯妙就是把這個粗最終匯入融入到這個妙裡面去,那麼粗的因緣境就變成妙的因緣境。這就是《妙法蓮華經》,它最終所要承擔的一個使命,就是讓粗能變成妙。就像我們是讓眾生變成什麼呢,慢慢能夠開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嘛。我們現在都沒有開示悟入啊,所以佛就通過講這個經,讓我們眾生慢慢地悟入佛之知見。第四觀心,觀心就是關於怎麼去修行的事情。

好,我們具體看。【正釋又為四。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這是指的什麼呢,三藏教的因緣境,大家記住,第【二明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這是通教的因緣境。第【三明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這是什麼教啊,別教。第【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這是什麼呢,圓教,最後的圓教。

【思議兩種因緣。為利鈍兩緣。辨界內法也】,這是先把前面這兩種因緣境做個總結,做個分別,前面思議生滅也好,思議不生不滅也好,這兩種因緣境呢,就是藏教和通教的,分別是對應利鈍兩種眾生的因緣,很簡單。那麼前面第一個思議生滅因緣是對什麼呢,對鈍機的這種根緣,鈍緣的這些眾生。那麼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是對什麼呢,利根的眾生的因緣。但是它都屬於界內法也。分別都是界內法。就是它只能出界內的生死,通過修這個。但是還不能出界外生死。但是把界內的東西分辨清楚了,那界內的你就能出離了。

【中論雲。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就是第一個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這是引用這個《中論》這句話。【此簡異外道】,這是就說第一個了,大家記住,這就是講藏教的十二因緣了。這是為了簡別跟外道之間什麼呢,是有區分的,給它之間區分開來。

【外道邪謂】,外道邪謂,就是外道這種邪見認為什麼呢,【諸法從自在天生】,就認為從大自在天所生的,是這個大自在天神生出來的。就跟這個天主教是什麼,上帝創造整個世界。它很多過去的這些宗教、外道都是這樣的。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呢?都有個創世說。那麼創世的背後誰來創呢?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從他開始出生。但實際上本身這個說法漏洞百出了,是吧。這個神從哪裡來?有些人就問。到底神從哪裡來?憑什麼呢?憑什麼他來創造我們呢?是吧。為什麼他是他,我們是我們呢?我們的命運,我們的生死,或者我們的所有的一切都由他來出生,由他來主宰,甚至來控制呢?但是為什麼他又不非常地照顧我們呢?有些讓人家快樂,有些讓人痛苦,種種方面的。

【或言世性】,這個世性就是指數論派的一種學說。它是講什麼二十五諦。就說世界剛開始啊,有個最開始的時候叫冥初。從冥初突然就出現,就出現自己有這個心,有這種心識的活動。然後慢慢一步一步產生種種法。它整個也是一套理論。但實際上世界有開始嗎?沒有開始。佛教講無始亦無終啊。【或言微塵】,是由這些微塵所構造成的。【或言父母】,由父母所生。【或言無因】,甚至有些說無因生,就是說不清楚,沒有因緣。他不知道怎麼就生了。但這更是無理了,沒有因,是不是,找不到因啊。【種種邪推。不當道理】,種種邪見的推測都不符合真正的道理。現在三藏教講的是正因緣。現在講的是正因緣,前面講的是什麼,邪因緣。就把這個東西分開來。他們雖然也講因緣,但他的因緣是什麼,邪的,不正確的,錯誤的。

佛界也講因緣境,他們也講因緣境。但是佛教是屬於【此正因緣】,正確的,正知正見。【不同邪計】,不同於種種邪見的執著,計著。【唯是過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好惡不同】,就從什麼地方呢,從過去無明顛倒心中開始出來的。但實際上說實話,這個過去無明有開始沒有?沒有開始。雖然講個過去,只是大概地說這個時間是在前面。但是前面有開始的時候有沒有啊?從來佛教不會講一個開始的時候。雖然有時候也說,最初一念無明心,實際上這個最初的話,並不是時間概念,只是往前推,往前推,大概讓你知道非常非常早,沒一個開頭,沒有開始的時候。然後從這個無明心中,然後造作諸行。因為你心裡是無明的,是無知,是愚癡的,所以你所造的種種行,種種行為,種種業力就是顛倒的,錯亂的。

然後你造了這些不好的業的話,最終就能感這些果,那你生就生在六道之中嘛,不出六道輪迴。不管怎麼樣,六道都屬於苦果。有些人說,那人天屬於善道啊,也不僅僅是苦果啊。這講的就不用說了,最終還是苦。樂享完之後,天上哪怕是生到非想天,非非想天,樂享完了還不得受苦嘛。我們佛教叫什麼,叫壞苦。苦會壞的,它是有時間期限的,壞完之後,最終還得苦。就說它這個樂並不究竟,並不永恆,並不圓滿。所以它從根本上、從性質上來說,它還是屬於苦。

好,【正法念雲】,這是引用一部經典,叫《正法念經》,裡面說,【畫人分佈五彩。圖一切形。端正丑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從畫手出】,這一段話就像我們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畫師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畫種種畫,就是說描繪我們自己生命的圖形。分佈五彩,實際上就是用種種顏色,畫一切的圖形嘛。有些是端正的,有些是丑陋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非常非常多,你都說不清楚有多少種。我們雖然把它分為六道,但是每一道的眾生又有無量的品類。就像我們每個人生出來,你看,誰長得一模一樣呢?就像有些什麼孿生的,什麼雙胞胎,長得也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分別。那從性格,從天性啊,從種種方面,是吧,那差別很大。從命運啊都會有差別。原其根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原因呢?都是從畫手出。從這個畫人的手裡面出來。這就是說從這個畫人的心裡面出來。你的心是怎麼樣的,最終你就造什麼樣的果。

【六道差別。非自在等作】,就說非前面外道所說的,什麼自在天啊,其他的。命自我立,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實際上都是自己來控制自己的。但是這個自己有時候說句實話是個大概念。我們說自己控制自己,我現在就不能控制自己啊,是吧。當然你現在控制不了自己呀。你現在的我只是你無數生命之中的一個點而已。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是無數次生命之中的一個生命。它是剎那,很快的。你不能說我現在就有這麼多能量,通過這一個我能控制過去,能控制現在,能控制未來。你沒這麼大的能量。你過去也造了很多業啊。過去無數劫以來你造的業太多了。那今生你說句實話,你的生命是很短暫的。今生所造的業,如果我們說的,分攤在你茫茫的過去無始劫以來所造的這些業海之中,那簡直一粒微塵都算不上。

然後你說,那過去的我都不算了,給我一筆勾銷,我現在重新做人,有這麼容易嗎?你想的這麼美嗎?不可能的。就像你以前到處畫,亂塗亂畫,畫了很多。現在說,我不亂塗亂畫,我要好好畫。那過去的已經畫下來了。這些果報還得什麼呢,慢慢地結,慢慢地承受。把這些賬算清楚了之後,然後才是算你現在開始的。你這個賬結什麼樣的果。所以說我們不要有些人想得這麼簡單。是,確實是有自己立的,但是我現在怎麼就立不了,這句話本身沒錯。你不僅僅是你現在的你,你還有過去的你,還有未來的你。你這個生命是一直在延續的,是吧。打個比方,你當導演,不是一生一世了,生生世世以來,無量世以來,已經導演了無數次的這些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你導出來的,你想想,你這一生之中,你的作品能夠跟過去的,能夠做個抵銷,能夠把它一筆抹殺嗎?不可能。我們又是自己導,又是自己演。自己演完之後呢,當然自己肯定還是主要的觀眾了,我想。不僅僅是觀眾,實際上就是自己主要的,在這個舞台上自己的承受者。

最終歸結到【悉從一念無明心出】,從這裡出來的。過去的一念無明心,當然不僅僅是一念,一念只是開始。一念之後,後面什麼呢,後面念念相續,念念不斷,一直會延續下來。沒辦法,就是這樣子的。那有些人就問,師父,為什麼它是一念無明心啊?它要是一念清淨心多好啊。一念清淨心,那我們現在還坐這兒幹嘛?就沒你什麼事兒了。大家本身就是佛了,不僅僅是本來是佛,就已經成就佛了,那太好了。但是我們有時候回過頭來想想,這自然而然,它為什麼是一念無明心起,這就好一點。讓你去奮鬥吧。讓你去自我實現嘛。

打個比方,你從無始劫來,你原始人不知道怎麼的,就是已經成佛了,你說也沒多大意思。你就突然一下,從最開始你就達到最高成就了。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永恆,沒有生死,是吧。你就一直在自己的淨土待著。你說也不通過什麼鍛煉,就得到這麼最高的果實,最好的這個果報,你說也覺得受之有愧,為什麼就這麼好呢?不應該,是吧。還是我們說的自然也好,天地也好,你生出來它裡面就有無明心。首先它在發揮作用,但是這個無明心裡面還有法性,有真如實相。然後得通過自己慢慢地修行,一生一世的,慢慢地生生世世,不斷地去破除這些無明的煩惱。最終才讓自己的法性得以呈現。哎,我覺得這也挺好的。雖然路很遠,但這才是真正自己一個生命的,一個不斷突破啊,是不是。生命才可能因為這個事情才覺得有意義。

當然我們實際上都是,在我們現在這個角度去談論這些話題。你也不要去管它為什麼。你就想就是這樣就完事了。從現在就可以看到過去,知道嗎,你現在這個狀態就表明你過去也好不到哪去,是吧。你從哪裡來?看現在的果,欲知現在果,過去作者是,【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是吧。我們就知道,你過去肯定也沒做什麼太多的善業,不然怎麼還在輪迴之中啊。當然還不算太差。已經生到人了,人身了,然後呢還能聽聞佛法。

【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地獄因緣】,如果這個無明心與上品,就是最厲害的這個惡行,這種惡的行為和合,就是十二因緣嘛,無明緣行嘛。無明為因,以行為緣,後面就能生出一串一串的果實來。然後後面的果又作為因緣,不斷地一個一個往下什麼呢,延續。【如畫出黑色】,你看,他還用個黑色。

【無明與中品惡行業合。起畜生道因緣。如畫出赤色。無明與下品惡行合。起鬼道因緣。如畫青色】,他這裡把三惡道,稍微分得,次序稍微有點換了一下。本來我們說地獄,惡鬼,畜生。他把畜生放在前面。把鬼道放在下一品。就是相對來說,這個畜生的業還更重,鬼道的業相對輕。黑,赤,青,不同的顏色。

然後再往下,【無明與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羅因緣。如畫黃色】,這是阿修羅道。【無明與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緣。如畫白色。無明與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緣。如畫上上白色】,就說你起的是什麼樣的心,然後跟什麼樣的行為,這個行為是分成上,中,下三品。善惡都分成這三品。就這六品,分別對應六道的眾生。那我們可能還是什麼呢,無明與中品善行合。首先這個因緣起碼是成熟了,實際上不僅僅是與中品善行合,造了無數的行,是吧。什麼惡行也造了很多,但是現在今生是與中品善行的這個因緣成熟了,所以你這一生,生到人道來了。看來不僅僅是中品善行,還有其他的因緣。佛法的因緣啊,與佛法的因緣合了,所以今生又能遇上佛法。與《法華經》的因緣合了,所以今生又聽見佛法,聽見《法華經》。這說句實話,肯定是在過去,在佛的身邊,或者說也聽過、看過佛經也好,反正你起碼跟《法華經》結過緣,今生才能夠得見。

【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就是講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整個的相互之間遞接的一個次序。【隨上中下差別不同。人天諸趣。苦樂萬品】,簡單講是六道,實際上人天每個趣之中有苦有樂,又有千萬種品類不同。【以生歸死。死已還生】,開始是生下來,慢慢地最終又歸於死。死了之後呢,並不是一個終結,暫時終結。因為又造了業嘛,然後又會還生。承這個業力,無明與這個業力相合,又來投生了。【三世盤回。車輪旋火】,你看,就是像個盤子一樣的不斷地旋轉。

【故經言。有河洄澓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就像這個河的什麼呢,漩渦樣的,讓眾生沒頂。你從這裡面,漩渦裡面就出不來了。為無明所盲,為無明所蒙蔽,我們一片黑暗,最終就不能從生死裡面出離。【經又稱為十二牽連。更相拘帶。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園】,反正是不同的一個譯名,牽連嘛,一會牽著這個東西,又連著那個東西。相互之間牽連,有你有我,有我又有他,有他又有你,這麼來。相互之間拘帶,你拘帶著他,他帶著你。十二重城,重重把他圍住了,你出不來,把你圍住。棘園,這個棘園就是指煩惱,這就是煩惱城。

【此十二因緣。新新生滅。念念不住。故名生滅十二因緣也】,就是說他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之中。一剎那一剎那都在生滅之中。就像我們現在,實際上一剎那一剎那,也在生滅之中。只是這種生滅相對來說比較微細,大家看不見而已。所以佛教講諸行無常。大家記住這句話,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的法隨時隨刻都在運動,在變化,在不斷的遷流之中。一刻都不會暫息。就像這條河流一樣的,一直向前流淌。只是暫時看到它相對是什麼,不是奔騰的那種河水,比較平靜,也沒太看出來,實際上已經在動了,一直在動。

【料簡者。瓔珞第四雲】,《瓔珞經》第四卷裡面說,【無明緣行生十二。乃至生緣老死亦生十二。是則一百二十因緣】,這就說什麼呢,無明緣行,就把無明到最後老死掐掉,是吧,中間這個十個分別都是具有十二種,那麼十乘十二就一百二十因緣。【初是癡。乃至老死亦是癡。不覺故癡。初亦不覺。至老死亦不覺。癡故生。癡故死】,你看,所以一切都是由這個無明,這個癡所引起的。所以我們說它一個一個遞接,由無明到行,行的時候也是癡呀,識的時候也是癡啊,到後面生呀,老死啊,還是癡,這個無明一直實際上都是伴隨著我們。

【若能覺因緣。因緣即不行。癡不行故】,能夠從這個癡裡面覺悟過來,覺悟這個因緣的道理,那這個因緣就不會再運行了,這個十二因緣就會斷了,這個輪迴慢慢這個鏈條就斷了,你就從這裡,整個裡面,十二因緣漩渦之中,可以慢慢逃離出來。【則將來生死盡。名為黠。黠即隨道】,這種黠實際上就是種智慧,是吧,這就是智慧,要隨道,你不能什麼呢,隨癡,不能隨這個生死。

下面又分別這個料簡,實際上就是一些問答,分別。我們看,【又十二緣起。十二緣生。為同為異】,這是一句問話,有些地方叫十二緣起,有些叫十二緣生,實際上本身就是個譯名。【此同是一切有為法。故無異】,這是說它們相同的,都是屬於說一切有為法的,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差別。

但是呢下面又說【亦有差別。因是緣起。果是緣生】,就說到緣起的話,是講因,注重在因上去講,我們說這個緣起是什麼呢,我們很多,以前看古時大德寫這些序、言呀,寫什麼東西,文章啊,都寫個緣起,是吧。比如我們做這件事情,要講這部經,要印這部經,它有個什麼緣起,就它開始的原因在哪裡,為什麼發起要印這部經呢,要講這部經呢,就說說前面這些因緣。由於有這個因緣,才成就現在要講這部經。果是緣生,就是由前面的因緣而生,這就屬於果。

【則二緣起。五緣生。三緣起。二緣生】,這什麼意思啊,你看,後面會講,這二緣起,哪二是緣起呀?無明、行是緣起,那麼五緣生呢,往後面去,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屬於緣生。就是前面無明和行是屬於什麼呢,因。我們先把它這個十二因緣分個類,前面第一個第二個是屬於因,因為有無明和行,後面就生出什麼呢,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種什麼呢,果。然後再往後三緣起,二緣生。三緣是什麼呢,愛、取、有,接下去那幾種因緣,它是屬於緣起,因為有愛、取、有的這種因,又會有後面什麼呢,生和老死這兩種緣生的果。就是它本身又可以分成什麼呢,兩重因果,大家記住,這叫兩重因果。前面的無明和行是第一重因,然後後面接著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第一重的果。然後第二重的因是愛、取、有這三種,然後第二重的果是什麼呢,生和老死,大家記住了吧,記住了,兩重因果。那這兩重因果,還是屬於不同的時間階段的,後面還會講到,叫三世兩重因果,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好,【又無明是緣起。行是緣生。乃至生是緣起。老死是緣生。又四句】,我們這個又四句,是應該放到後面,這裡是應該有個句號啊。就我們又把它分別,這樣簡單,這一段話,就讀到這裡就可以了。無明是緣起,行是緣生,那麼行又可以稱為什麼呢,緣起,識又什麼呢,是緣生,識本身是緣生,識又能是稱為緣起,又為後面什麼呢,名色,是吧,識、名色,除了第一個是緣起,最後一個老死是緣生之外,中間這十個因緣都是什麼呢,又是緣生,又是緣起,既為前面這個做果,又為後面的什麼呢,做因,大家明白這個意思了吧。

當然了,也不僅僅就是說這十二個鏈條,大概地分別一下,十二因緣,實際上十二因緣本身又是延續的。這一串十二因緣結束了,下面一串十二因緣又來了,是吧。比如說到老死,老死難道結束了,沒有,老死這時候又來起無明,一樣的,這個無明還在。因為無明又會起種種行,又會什麼呢,又識、名色、六入,又開始新的一次生命的開始。所以到最後老死的話,實際上老死又為後面的下一世的無明做因了。然後無明下面又為行做因,一串一串它都會延續下去的。

就是我們這一輩子,因為有生死,是因為上輩子造了業,那麼這輩子又會造業,那麼這輩子造的業又是因,又為下輩子所做的果做因,這輩子受的苦是果,是上輩子造的業因結的果,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並不是說你這個人是無心的,反正不管上輩子造了業也好,造了福也好,享受完果之後就結束了,我什麼都不造了這輩子,如果能這輩子不造就好辦了,那未來世就沒有現在世的業因,未來世它就很難再生起了,明白嗎。當然有些人說,那師父不是這麼講啊,我們前面做的業因還有很多,我們後輩子可能還繼續地受這些生死,把所有的債都還完了,那我們就不再受生死,沒錯。我們簡單地說,如果我們這一世起能夠永遠不再造因的話,等於這個生死流是不是截斷了?只有過去的業因,沒有現在的業因,也沒有未來的業因,OK,這就是解脫,明白嗎。佛法所告訴我們就是,從現在開始應該怎麼做,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未來都應該怎麼做。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把根本這些因斷掉了,那麼這個十二因緣最終它這個源泉就沒有了,無源之水呀,無本之木呀,把它根斬斷了。這個根最終在哪裡,實際上還是在無明上,分析來分析去,它是最根本性的。

好,又把它分成四句,這一分別的話,這一叫料簡啊,本來簡單的事情一說,變得複雜,但你不說嘛,有些東西你真的搞不清楚,你就想得太簡單,知道嗎。想得太簡單吧,也不完全是壞事啊,有些人就想生活得簡單一點,但是太簡單,這個人腦子確實有時候容易犯糊塗。如果他本身他這個因緣很好,碰上的事情都是很簡單,都是好人,沒事。一旦到了比較複雜的環境、惡劣的環境裡面完了,適應不了,怎麼生存呢,是吧,沒辦法,所以不要想得簡單,不要只圖享受,不要只圖清閑,沒有這麼好的事,我告訴你。

學佛是暫時給自己創造個良好的環境,到最終為什麼要行菩薩道啊,你到基層去鍛煉去吧,是吧,還不僅僅在人世間的基層鍛煉,我告訴你,給你到惡道裡面去,畜生道裡面去待待,到那裡去鍛煉鍛煉,到地獄道啊,你力量大,再到地獄道去鍛煉鍛煉,你要經受這種考驗。不單單你經受考驗,不說你自己能夠,我沒事兒,我不受苦,我沒有種種煩惱,你還得把那裡眾生給撈回來,給救出來,說句實話,這才是你真正的成就。

我們現在哪有這個本事,自己人活都活不好,這已經叫美其名曰,叫善道,這屬於善道,你都待不好,你到惡道裡面去去,你分分秒秒,秒殺,現在這叫秒殺,真的是這一呼吸之間,一秒之間,你就沒命,受不了,待不住啊。所以這些東西都是以後我們通過學習,積累這些道糧之後,功德資糧之後,你得一步一步增強自己的智慧、種種能量,你才能去克服,才能去應對,知道嗎。你不是為自己,是吧,即使為了自己,也不僅僅為了現在的自己,你要為以後還得著想吧。

好,又四句,分成四句,什麼緣起非緣生,什麼緣生非緣起,什麼緣起緣生,什麼非緣起緣生,就分成這四句。

第一句【緣起非緣生。未來二支法是也】,緣起是緣起法,而不是緣生法,未來二支,未來二支是哪兩支呢?生和死嗎?是生和死嗎?不是生和死吧。未來,我們現在到最後是什麼呢,生和老死,到下面接著一步來是什麼呢,又是無明行了,無明緣行了,知道嗎。它都屬於緣起,緣起是因啊,知道嗎,它又做因了啊。

【緣生非緣起。過去二支】,過去二支,這又是什麼呢?過去二支這應該屬於老死了,這屬於老死了。比如我們說,唉,現在的二支,是吧,看到無明行是最早,再往前那就是什麼呢,生和老死。然後【現在阿羅漢。最後死陰是也】,包括什麼呢,現在的阿羅漢最後死陰。就是阿羅漢呢,他受了最後一次生死之後,他就不再有生死了,明白嗎,阿羅漢比如說,他到這一輩子,已經證得阿羅漢,那麼他這一生的這個身體,我們說的這個色身,受報這個身體,他享受完,受完最後一報之後,他就沒有這個身了,沒這個身體了。所以有句話什麼呢,我生已盡嘛,就是我的生死到現在,已經是到最後一次了,結束完這次生命之後,以後再也不會受這個生死輪迴了。叫什麼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以後就不再會有這個什麼,受業報的這個身體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是非緣起,就是他這個緣起的話什麼意思呢,非緣起,他就不會再為以後造業了,不會以後造業了。

【緣起緣生者。除過去現在羅漢死五陰】,就除了阿羅漢的這五陰之外,其他所有說沒有完全了脫生死的,哪怕是三果,我們說三果是什麼,阿那含,阿那含以下的,包括所有的六道眾生的,那他又是緣起又是緣生,他還會有個什麼呢,延續,就這個意思。眾生就不用說了,本身就是緣生的果,同時又會有為後面做什麼,緣起的因,他是屬於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一直相續的。只有阿羅漢沒有了,阿羅漢已經離開這個因果了,他到最後一世,他已經結束。那前面的,比如說阿那含,還得受一次生死,叫不來嘛。不來的話,實際上在天上,他還沒成就阿羅漢道,那在天上不是也是屬於六道嗎,還是屬於六道啊。【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所以其他一切眾生的,除阿羅漢以下的,所有的眾生的,過去現在一切的這些因果法,都是屬於緣起緣生。

【非緣起非緣生者。無為法是也】,無為法就是我們說的這個聲聞道所證得的這個究竟的真理,他證得的這個真諦,無為法,它就是非緣起,又是非緣生。實際上如果說到一點就已經度過了最後的這個什麼呢,一生的阿羅漢,起碼達到這種程度,叫進入無餘依涅槃,大家記住了嗎,有個叫無餘依涅槃。就是連自己最後的這個色身都沒有了,只有涅槃了,只有這個無為法了,這就叫做非緣起非緣生。

好,這大概分這些清楚,實際上這裡面的話,大概就是一種說明啊,大家也不要太執著這個意思,當然對於這個就說,我們大概分個界線,就是眾生肯定是什麼呢,都是屬於緣起,又是屬於緣生,只有真正修道的人,或者到最後已經證道的人,他才能從這個因果裡面慢慢地出離開來,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吧。他要麼只屬於緣生,最後一生了嘛,但他不會有緣起了。要麼已經進入究竟的這個無為法的話,連緣生都已經沒有了,連本身這個色身都沒有了,這個果法都沒有了,果報的色身都沒有了,他也不會起這種無明的心了,也不會造種種業了,也不會受種種果報了。

【法身經說。諸無明決定生行。不相離】,諸無明就是有無明,就決定會生什麼,這個行。就是說有上一環,畢竟緊緊就連著下一環。下一環是什麼,下一個緣有行。你心裡有這個想法,有這個無明心一念起,肯定就會有種種行為,種種業力的出現,本身說實話心裡面一念,心也是意業,是吧,這個意業它也是種行為,實際上也是種行啊。不會相離,就一個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永遠都不會分開的。【常相隨逐】,就這十二個兄弟一樣的,就是我們難兄難弟,鐵哥們,永遠都不離開。只要你一投生到這世間來,這十二個哥們全部都隨著你來了,一個都少不了。【是名緣起非緣生】,這個諸無明嘛,無明是緣起了,它不是緣生。

【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名緣生非緣起】,那就好辦,如果無明能夠不決定再往下一環再進行,到無明這裡就結束了,不生行,相互之間相離,離開了,知道嗎。說句實話就是已經開始把這個無明慢慢破掉了,沒有無明瞭,才不會有行。它們之間就把它們的關係給打散了,就相互之間不會相隨了,然後是名緣生。就是這一世就是你最終的緣生之什麼果,這個果結束之後,他不會再造緣起了。因為你現在已經沒有無明也不會產生行了,那麼最後就不會為以後的生死造種種業了,不為生死作因,不為以後的生死作因,它就是非緣起,不為以後造緣起,做緣起。

【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須蜜說。因是緣起。從因生法是緣生】,這比較容易,尊者和須密,是一位祖師了,他說緣起是屬於因,反過來念,因也就是緣起。然後從因所生的法,從因所生法不就是果嘛,那就屬於叫緣生。那麼【和合是緣起。從和合生是緣生】,你看,和合的眾多的因緣都叫做因,由和合最終所生出來的這個法,那就是屬於緣生,就屬於果。打個比方,就把我們人分成好幾塊,是吧,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嘛。那麼四大五蘊就為我們這個色身做因。四大五蘊一和合,最終就成就我們現在的這個色身。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吧。

【十二因緣支。二是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則止斷。現在則顯中道】,二是過去,就分成三個時間段,過去的是什麼呢,過去無明和行,是屬於過去世的。則止常,說明有過去的話,就說明它不是永恆的,從過去還可以到現在,過去跟現在還不一樣。然後二是未來則止斷,哪兩個是未來的?生和老死是未來,則止斷,就是說你這個生命並不會結束,這今生截止了,下一生又會有老死,一樣的。那麼現在的其中的這些都是屬於顯中道,就是不常亦不斷,最終就顯出中道來。從這個十二因緣裡面,也能夠推斷出這個中道的一種道理出來。

【推現三因則說未來二果。推現在五果。則說過去二因】,前面講過了,就是把它過去現在劃分一下,現在總共有什麼呢,七個。哪七個呢?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屬於現在的五果;那麼愛、取、有,是現在的三因。那麼推現在的愛、取、有三因,就可以說有未來的什麼呢,二果,叫生和老死。就是生和老死現在還沒到來,那是未來的。但是我們愛、取、有,有了吧。那麼現在的五果,識一直到什麼呢,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它為什麼會有現在五果呢?往前推,因為有過去的無明和行,為你現在做因,所以才有現在的五果。所以說我們說的,不常亦不斷嘛,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你的生死行業,你的種種各方面呈現的生命也是不同的,它怎麼是常呢?如果到現在你的生命就已經終結了,那叫做斷,但不僅僅現在的生命是終結,還會延續到什麼,未來,所以它就是也不斷。反而就現在幾個呢,就顯出一種中道的意思來了。

【三世皆有十二支】,實際上三世的每一世都可以分成十二支,為什麼把這十二支又分成三個不同的時間階段?分成三世呢?就是讓我們去研究這些道理。實際上每一世都有十二支,都有十二因緣,就說十二因緣,可以把它歸納成一世之中,也可以把它分開來,分成三世,分成三個不同的時間階段,大家明白這個意思了吧。分開來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合在一起就是過去也有十二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十二因緣、未來又有未來世的十二因緣。

好,下面講【十二時者。無明是過去諸結時。行是過去諸行時。識者。相續心及眷屬時。名色者。已受生相續。未生四種色根。六入未具】,就是把這十二因緣分成不同的時間、節點,無明是過去諸結,種種煩惱生起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屬於無明。行是過去諸行時,由無明產生種種行,都屬於過去世的,這是指的行,兩個都是過去的。識呢是相續心及眷屬時,一個是相續心,一個是心王,一個是心所,心及眷屬,眷屬就是指心王的眷屬,也就是心所法。比如我們說的貪瞋癡呀,種種都屬於心所法。心是什麼呢?八大心王,是吧,哪八大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因為有這個八大心王,加上它的所有的眷屬,它的眷屬就太多了,我們說《百法明門論》,大家也聽過,百法,裡面有好幾十種心所法,以及最終與心王你說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或者與它有關聯的一些法都存在、都有。

名色者,已受生,名是什麼呢?名就是心法,色就是色法。因為有前面造的種種行,因為有八大心王這些眷屬,所以後面就會有名色,開始就已經投胎了、投生了,受生、相續。但是還沒有生出四種色根,還沒有六入。六入是什麼呢?還沒長出六根來。就在這個我們說的胎胞裡、在娘肚子裡,這六根還沒長成,看看是有點形狀,但是還沒長出什麼,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完全生出來。四種色根,這裡說四種色根是哪四種啊?哪四種色根,大家看看,眼耳鼻舌,眼耳鼻舌,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歌邏羅。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羅奢訶。如是等時名名色】,就是又分成幾個階段,一七日、二七日、三七、四七,一直到五七。第一七,就是第一個周大概是什麼樣子,叫歌邏羅,第二周又叫阿浮陀,他大概都有描述,佛在經典裡專門都講了這些東西。第一個七日能長成什麼形狀,第二個七日形狀又有什麼變化,一直到第五個七日。好,到六入已生,那就好了,【六入。已生四種色根】,那眼耳鼻舌身意就已經有了。眼睛已經開始有了,看到長了眼睛、長了鼻子、長了什麼耳朵什麼嘴,都已經開始有了這些形狀。

【具足六入。此諸根未能為觸作所依。是時名六入】,就是這些根暫時這些功能還不能為觸作所依,就是它雖然剛剛長出來,還不具備這個完整的觸的功能,所以這個階段叫做六入。後來慢慢地越長越好,越長越好,【此諸根已能為觸作所依】,這個時候就是觸已經開始出來了,但是【未別苦樂。不能避危害。捉火觸毒。把刃不淨。是時名觸】,就是已經開始有感覺了,但是還不能分別太清楚。不能主動地去迴避這些危害,是吧,捉火啊、觸毒啊、拿著這個刀刃啊、或者接受什麼不乾淨的東西啊,他還沒有特別地去遠離這些東西,他不知道去迴避,是時名觸。

好,然後能夠分別了,能夠起種種分別了。【能分別苦樂。避危害等。能生貪愛。不起淫慾。於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時名受】,後面就開始能夠分別這是苦,這是樂,能夠主動地去迴避種種危害,又能生貪愛。這個貪愛就是比較輕微的一種貪慾心,但是還沒有生起非常猛烈的這麼一種淫慾心。因為後面還有愛、取、有嘛,有愛的話就已經開始有淫慾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慢慢長成,知道嗎,開始小孩子的時候,或者在嬰兒的時候,或者什麼剛剛出生的時候,他沒這種太多的感覺,他是種本能,他沒有特別下意識地、特別強烈地去生起這種愛慾心,但是有一點點了,他知道了。比如說這孩子一生出來,他也知道冷啊、熱啊,不舒服他就哭啊,鬧啊,是吧,碰到熱的東西、燙的東西,他就可能會迴避啊,他會有這些。於一切物不生染著,就對這些東西還不會生出比較嚴重的這染著心來,但是實際上我們說分析一下,即使是小孩,可能多少也會有一點點染著之心,只是說這個程度沒這麼深而已,這是叫做受。

這個受實際上有什麼呢,有三種受,是吧。哪三種受呢?【具上三受。是時名愛】,哪三種受呢?苦受、樂受、還有不苦不樂受。有時候你接受的東西感覺到,哎呀,這個是苦,這個好的,或者不好。有些人覺得這個是樂,喜歡的,是吧。有些不苦不樂,你也分辨不太清楚。

【是時名愛。以貪境故。四方追求。是時名取】,實際上有這個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分別了啊,這是苦,我要遠離;這是樂,我想要,喜歡;這個是不苦不樂,有也可以,沒也可以,無所謂。他就心裡已經開始有起這種分別心了。這種分別心,實際上就是一種愛,當然有愛的話,實際上還有什麼呢,就有嗔,有喜歡的就有不喜歡的唄。當然這裡是說愛而已,比如說對於這些樂境可能就生愛了,對於這個苦受的東西呢,你就生嗔恨心,會有。

不然這小孩怎麼會哭啊,會鬧啊,是吧,難受唄,不喜歡唄,一看到高興的,好吃的,那肯定高興地笑呵呵的,也會這樣子的。還沒長大,幾歲的小孩就這樣子的,慢慢長成了,不一樣了。長大這個說愛的話,就已經開始說,按道理說,應該是已經慢慢進入青少年時期了。這個青少年階段呢,已經開始這個生理啊、心理慢慢都已經成熟了,慢慢向健全的這個階段往前發展了。他就開始有這種愛心了。愛心再長大了,他成年了,他有力量去向外面去追求了。原來的話都可能靠父母啊,靠別人給他,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現在他主要他自己能力強了嘛,翅膀硬了嘛,去四方追求。貪圖這些境啊,喜歡的,喜歡的境界,那沒有什麼停止的。

比如說已經有的這種樂境,還想繼續有,還想繼續增長,要追求吧。沒有得到的樂境,比如說別人得到的這個樂境、樂受,他看到,哎呀,很好,我也想有啊。未生的樂要想讓他生吧,去貪求、去追求,就是這樣子的。然後已生的這些苦受,覺得很難受,不想要,趕緊給斷了。未生的苦受,最好永遠不要生,離遠一點。人不都是這些想法嘛。誰不想生活好一點,有好房子住你還住到差房子裡面。有種種享受,比如說,這好,這冬天多大風啊,你說,如果誰有小汽車,自己開車來就算了,如果沒有交通堵塞的話,幹嘛還要頂著風,冒著這個嚴寒,走過來呢。這些事情大家都是自然而然,他都會有這些想法。

好,去取,怎麼取呢?【追求之時。起身口意】,你想去追求,你想去獲取、得到,你就要通過什麼身體、語言包括意業,這三個業力,你才能獲取你想要的那種境界,【是時名有】,有就是造業了,你要造業。

所以說【如現在識。在於未來。是時名生。如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於未來。是時名老死】,就是現在的識對未來說它就叫做生,因為有現在的識,所以才會有未來,現在的名色六入觸受於未來又叫做什麼呢,老死。就這個識是相對於這個生,就等於投生的階段。只是現在的識是屬於現在生,後面的這個生和老死這個生,是屬於叫做未來生,是兩個不同的時間階段。那麼現在的這個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因緣呢,是屬於現在的老死。再有未來的這個老死,就相對應,是屬於現在,對應現在的這五個因緣來講,它就是整個一個一個階段往前去發展的。

所以說你看這裡挺複雜的,當然這都是一種對比啊,就是說那個意思,十二個因緣反正講來講去啊,把它分開來講也可以,從不同的時間去講也可以,從之間的這個因果關係講也可以。然後把它們分成幾個不同的類別、不同的階段,然後相互之間橫向地去對比也可以。又可以橫向,又可以豎向,又可以單個拿出來說,又可以幾個合在一起說,反正你最終看來看去這東西。

為什麼要講這些東西呢?就說讓我們去明白這個生命,它是非常微妙的,雖然是用這十二種因緣進行劃分,但實際不能把這十二個因緣單個地孤立起來,它相互之間是有關係的。有時間的關係,有空間的關係,甚至後面還會講到,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緣都同時能夠具足其他的十二個因緣。一個因緣裡面又有十二個因緣,雖然前面講了一百二十因緣,只是去頭掐尾而已,但實際上我們這個頭也不是真正的開始,尾也不是真正的結束,後面還會輪著來,所以實際上頭和尾之間,它又可以繼續,可以具足這個十二因緣,沒問題的,這都沒問題的啊。

好了,休息一下吧,咱們休息一下,回頭再來。

好,大家回到座位上來,安靜下來。

下面我們再看,接著下面講這個十二因緣,講【一剎那十二緣者】。前面講了三世十二因緣,過去、現在、未來,是吧,兩重因果。現在講一剎那,就是在一剎那心之中,本來也具足這個十二因緣,就在非常快速、非常短的一個時間、非常小的個心念之中,竟然也蘊涵十二因緣。這整個這麼一個環節,它這個內容都包含。就是它可以很短的時間裡面也有,很長的時間段裡也可以,小到一剎那心,大到整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能夠蘊涵在這個十二因緣的道理,所有的世間的一切的因果現象,都不離十二因緣。從時間,到空間,到宇宙的所有的萬物,都離不開十二因緣。這就是佛教,實際上就是一種,我們說對宇宙的一種分析。用十二因緣這麼一種理論去進行總結,進行描述,給我們做一些分析。

我們首先說,比如說這一念心,一剎那心,【若以貪心殺生】,如果你這一念心、一剎那心是貪心來殺生,【彼相應愚】,這個愚就【是無明】,你這個貪心就是一種無明。殺了生實際上就是種行了,【相應思是行】,思實際上就已經在思考了,就是說開始這一念是非常微弱的,後面就在想,我怎麼殺,用什麼東西殺,怎麼去完成你自己起的這一念心,他會進行謀劃的,會進行具體的這些舉措的。開始這一念動起來之後,後面就開始在盤算了。什麼時候殺,在哪裡殺,怎麼殺,殺不死怎麼辦,想什麼辦法把它弄死,就這樣的。你殺隻雞,你還得拿個刀,你還得想個辦法,怎麼殺呢,是不是。秀才殺雞都不敢,不知道怎麼殺,都得會呀,所以這些東西都是行,與它這個無明相應的所有的東西,在自己心裡思考、思想的這些行為。

後面相應心,【相應心是識】,因為有這個殺業,最終你說句實話就會有生死,這顆心就是心王,它這個相對就比較成熟、比較厲害了,心識。【起有作業。必有名色】,你會起有,就會做種種行為,最終就會產生種種名色,因為這個殺業,你就會有這個色身,有這個五蘊的這個色身。起有作業,最後就決定,因為這一念的殺業,又會有六入,又會有後面的,觸、受、愛、取、有,一直到生老死,就是因為這一念心,無明的成就,最終就決定你這個十二因緣的生死輪迴,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別看它現在好像僅僅在一念心,好像很快就過了,但是,它的這個力量,它一直會延續下去。就在這一念心之中,就已經包含後面的種種因緣,所以佛教說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念頭,不要讓它散亂,不讓它放逸,不要起種種貪瞋癡,種種煩惱心,看著好像很微細很短暫,但是它後面一直產生著連續性的這種作用力,是一直非常強大的,其他的也是一樣,嗔心啊,癡心啊,種種嫉妒心啊,種種慳貪心啊,都是一樣的,你一產生這種心,它立即後面就會產生種種行為,就會產生種種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我們不是講惑、業、苦三道嗎,大家記得啊,就是因為開始有這惑,有這煩惱心,有這無明心,有無明心就會後面驅動你會造業,造業以後就會受種種苦,所以實際上這十二因緣就不離惑、業、苦三道,當然後面還會講到,還會講到。

【問】,下面是另起一段,【何不說病為支】。就是我們說的生和老死是屬於兩支嘛,生和老死,是十二因緣裡面最後兩支,他說你為什麼不把病加上去呢,來個病那就麻煩了,十三因緣了。【答。一切時。一切處。盡有者立支】。如果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存在這樣的一種情況,那就立這一支因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沒必要立了。【自有人從生無病】,你看,他說得很簡單,反正我就不立它,有些人生下來就沒病的,到死了都不病,都不是病死的,當然這種情況很罕見,【如薄拘羅】。這好,舉出個大阿羅漢,以前造了福報不殺業嘛,所以【生來不識頭痛。何況餘病。是故不立】。所以就沒必要單獨立。就把你這提議給否了,沒必要,還弄這麼多支幹嘛。

還另外又來了,看下面,【問。憂悲是支不。答。非也。以終顯始耳。如老死必憂悲】。這是什麼意思呢,有老死就夠了唄,還來個什麼憂悲呢,當然我們有時在放生的時候,有時老死憂悲苦惱,有老死就必然有憂悲種種苦惱心,知道嗎?老了,死了,哎呀,心裡很難受呀,什麼憂愁啊,悲苦啊,就會起種種煩惱,它是連帶這個老死而來的。那麼老死是是始,憂悲是終,有老死之因必然有憂悲之果,它就會產生種種情緒,它是依附它而有的,沒必要另外再另立一個支了。

下面【問。無明有因否。老死有果否】,無明你說有沒有因呢,再往前推,十二支就夠了,你再往前推幹嘛,老死還有果嗎,老死就是最後的果了,你往後再延續幹嘛,是吧,要延續也是過去和未來了,今生來說這十二因緣十二種法就夠了嘛,是吧。下面又問,【若有。應是支。若無。則墮無因無果法】。你看,這肯定是外道,故意來刁難我們佛教的。如果有的話那它前面這個因應該也是另外一支啊,如果後面老死還繼續有果,它應該有十四支啦,是吧,無明有因那應該是第十三支啊,你幹嘛不說十三因緣十四因緣,好,那就說你這十二因緣就要改名了。如果沒有的話,那好,你又出現什麼問題呢,則墮無因無果法,前面沒有因後面沒有果,沒有因沒有果,你這無明怎麼來呀,老死就是結束了,後面還有果沒有啊,也就沒有結果了,實際上就是有點斷見,但是又是一種無因果之見,否定了因果,

【答。有而非支】,我們回答也非常巧妙,有,是吧,有,但它又不是支,有就破他的若無,我們是有因有果的,無明之前還有因,老死後面還有果,但是你說是支,我不同意,雖然是有,但不是支。【無明有因。謂不正思惟。老死有果。謂憂悲】。又把前面這個憂悲給弄過來了,實際上說就是沒必要去講得那麼細了,大概就是用無明來概括就可以了,再往前推的話沒什麼太多必要。不正思維,所以我們八正道裡面不是有個正思維嘛,所以正思維很重要啊,正思維就是破不正思維,破邪思維,這個不正思維的話,有時候還不一定就是邪思維,邪思維那就是真正的非常不好,那麼你這真思維從哪裡來呢?正見嘛,八正道第一個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學佛,最終研究來研究去,是吧,很重要,沒有正見,沒有正知正見,你怎麼學啊,你知見都不正,你哪可能有正思維;你沒有正思維,你怎麼破無明啊。你想都想不明白,就這個意思。你只要一起心動念,一思考,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修行大家就知道吧,不學習佛法,不聽聞佛法,不思維、不思考是絕對不行的,因為這個思維影響後面的行動,什麼正語啊,正業啊,正命啊,這不都是具體的種種行啊。語,語言,你怎麼說話都不會說。正業,該做什麼業搞不清楚。正命,應該怎麼樣去生活,你也搞不清楚。這個行為都錯亂了,後面還有什麼正精進,正念,正定,更沒有了,你還正精進,你是邪精進了,知道嗎。你做的都是錯亂的事,而且還在繼續做,就像你說追求這些不應該追求的一些不好的目標,貪財、色、名、食、睡,你比誰都追求得更努力,我要發財,我要當官,我要成就種種事業,這也是種精進,人家也是精進,但是邪精進啊,這不叫正精進。

他有時候正語,他不是正語,他是正業嗎,也不是正命,就他這種生活狀態,他的行為的一種狀態,按照佛教來說,都是屬於不正的狀態。那不正的狀態都是前面什麼,正思維,再往前面,不具備正見引起的。沒有正確的見解,他想的這些道理的話,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不正的一些道理,他天天在琢磨這些東西,按我們現在的話,三觀不正。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哪都不正。你不正,好,你天天都在那觀,觀,越觀越錯,越觀越錯,一觀就錯了。本來讓你去利益眾生的,為人民服務的,你是為自己服務。然後,怎麼為自己服務呢?具體有這個指導思想,然後呢,你就想方設法,最終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怎麼為自己服務啊,要找到這些門路啊,找到這些方法途徑啊,找到方法途徑之後就開始實行去做了,行為就開始。你這行為一產生,延續性,習慣性,那你這生命的狀態就錯了,那還叫正命嗎?那還突飛猛進往前走,邪精進,當然邪定的話還不容易,得不到邪定,外道才有邪定,你定都沒有,邪定你根本不夠格。當然後面,邪念也沒有,念是相當於一種智慧了。正念實際上是一種智慧,不僅僅是我們說的一個念頭那麼簡單。

好,再往下,【老死有果。謂憂悲。又無明有因。謂老死。老死有果,謂無明】。繼續往前推,前世還有十二因緣,無明是現在的十二因緣的開始,但是過去的十二因緣的結束是什麼?是老死,老死謂果,現在世的老死,是十二因緣最後一支,往下面又有未來的十二因緣,未來的十二因緣的開始是什麼?又是無明,就叫做謂無明,【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此四若在未來。名老死】。什麼意思呢?現在的愛取跟過去的無明,就把無明跟愛取分成兩個階段,不是三世因果嘛,三世十二因緣嘛,那麼第一個無明是屬於過去世的,現在世的跟無明相對應的是什麼呢?愛和取。現在的名色六入和觸受這四支呢,如果跟未來的這個老死又能相對應,因為名色六入觸受這四支是現在世的,就相當於現在世的老死,跟未來世的這個老死又是相對應。

【如說受緣愛。當知說老死緣無明也】。受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愛,受、愛,受與愛。就說老死就緣無明,老死再往後推又是緣無明,一個接一個,那麼還有個有,大家都說,愛取有,有跟什麼是對應的呢?跟行是對應的,無明、行,那是過去世的行,這個有,愛、取、有,這個有是現在世的這個有,都是在造業。

好,【猶如車輪。更互相因也】。你為我做因,我為你做因,相互之間為因為果。大概有這麼一個次序,但實際上這個次序又不是絕對的,又不是孤立的,你好像是單獨為它做果,但是呢,你又為後面的這個做因;為後面的做因,實際上是又為前面的做果,因為他們都是輪轉的,一個圓圈,總是繞不出這個圈子之外。雖然有時候可能不一定說直接的對應關係,但都有連帶關係。因為有生,不就有老死?因為有老死,不就有無明嗎?反正一環一環,最多你就相互之間遞進,隔了十一層而已,十一層關係,最多,實際上隔不到十一層,因為反過來說,這個第十一層的關係跟你又是最近的,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總共十二個,你從這麼順數它是隔了十一個,你逆過來數呢,它緊挨著你,明白這個意思吧?反正最終誰也離不開誰,就這麼回事。

好,欲界胎生者,這裡又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說這個十二因緣,大家看看,【欲界胎生者具十二支】,具有這個十二因緣,具足。【色界者十一。無名色也】,色界者只有十一因緣,沒有名色,這是一種說法。只有十一因緣,沒有十二因緣。【無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無色界只有十因緣,沒有名色和六入,這是一種說法,實際上這種說法還不是特別的嚴格。【又言具有】,有些地方說,不管是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它也都有十二因緣,不僅僅是十一或者是十支,因為什麼呢?【色界初生。諸根未猛利時。是名名色】,就是色界剛剛出生的時候,其他的六入,就是諸根還沒很猛利的時候,那種狀態就叫做名色,看到他是一個開始的階段,這個六根的作用、其他的作用還不是特別的健全,這個時候這種狀態就叫做名色。

【無色界雖無色而有名】,無色界不是沒有色法嘛,但是它有心法,名和色,名是心法,色是色法,名色是心法和色法一個結合體,就像我們這個生命體,又有色法,又有心法。如果只有色法,沒有心法,那就不叫活人了。我們佛教講,那神識、心已經走了,到其他地方去了,已經投胎,或者正在投胎的路上,就是這麼回事,當然這是色界,無色界就很有意思,無色,既然叫無色就是沒有色法,但是他還有名。但是實際上無色界是真正沒有色嗎?估計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在三界裡面無色界是沒有色的,但是在佛看來呢?在聖人看來呢?是不是有色呢?是啊?你從哪裡知道的?這麼快,這麼肯定。

這裡面很難講,知道嗎?說不清楚,應該說如果真正從聖人看來的話,可能還不是絕對的一種無色的一種狀態。因為即便是聖人,佛和菩薩也不是說沒有色的,這個色與無色並不是說你自己需要或者不需要,是你真正修到一定境界的時候,他有也可以,他沒有也可以。你想沒有,那是因為你理解的偏,你不想要這個,就像阿羅漢他都不想要這個身體了,他不想要這個身體,那他連這個心都不要最好,心智也不要了,這個色身也不要了,灰身滅智,智就是指心智方面,就在涅槃,最好不要有起心動念,什麼都不要有,就這樣子的。但你說他真正沒有嗎?他的心智實際上還是有,只是他那個層級的,生死的這個生滅心已經沒有了,界內的生滅心沒有了,但是界外的實際上還在有,所以他也不是絕對而言。當然他這個色身,受業報的這個身體確實是沒有,界內的、分段生死這個身體確實是沒有。所以這些東西就看你在哪個層面上去講,如果真正到了佛這裡,沒必要去追求什麼有色或者無色,難道無色就是真正的高嗎?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不要以為色跟無色比起來,無色顯得境界更高,你看我都找不到我的身體,我都找不到我的心在哪裡,你如果還去找,或者找得到找不到,你還有這個概念,說明你還沒有遠離,明白嗎?你還有罣礙。

真正在佛的境界,根本不談有色,也不談無色,這都叫做戲論。八不中道嘛,不生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你還談這些東西幹嘛?還談相待的二法幹嘛?你太二,我們說太二,大家都是二,老是屬於分別狀態之中。傻,自己以為聰明,但是相對來說是有些聰明有些笨的,但你這個聰明來說算什麼,真正的跟出世的智慧來說,你顯得太笨,有時候聰明還反被聰明誤。所以有時候佛教為什麼不去追求世智辯聰?追求越多,反而對於自己來說,出世解脫都是更大的一種障礙,知道吧?你還不如簡單一點好,前面這個石頭比較小,容易搬走,你前面修了很多世智辯聰,太聰明瞭,這個石頭以後要搬走的話,費更大的力氣,它叫什麼?所知障。就是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絕頂聰明的人,很自負,執著心會特別強,我慢心會特別高,我慢心這麼強的人,你說需要多大的強大的智慧,才把它給破除。

像我們本身也沒什麼本事的,光腳不怕穿鞋的,沒關係,因為我們自已沒這麼大,我們自己確實不行嘛,所以反而要破除這個還相對要容易點,前面以為存了好多寶貝,最後發現這些寶貝都是垃圾,而且比一般的垃圾還更難除滅,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所以說不要貪圖世間的這些財色名食睡。權利也好,世間的世智辯聰也好,這些東西都不要去修,修得越多就給自己存了更多的垃圾,以後這些都得清空的。你要修就直接從出世、從解脫去修,乾乾淨淨的,少點麻煩,少些阻礙。有些人,:我這個人聰明,我反正有時間,我這個心力特別強,同時都能學好些東西,光學點佛法看來不行,你要跟世間人你要震懾住,我佛法要懂,世間法他懂的我也懂,都得通,那我不是更厲害了嗎?當然如果你是大菩薩可以,但是你本身又沒有菩薩的這種心智、這種根器,你又想當這個菩薩,最終呢,不但菩薩沒有當成,阿羅漢都當不了。不但度別人度不了,自度也沒戲了,就這樣子的,那不就慘了嗎?不能玩那些小聰明。所以你看以前這些祖師高僧大德,都是非常老實的,踏踏實實的,不搞什麼特別這麼炫人耳目的,不搞什麼像現在什麼包裝、營銷、什麼造星,弄得簡直好像真正跟佛快差不多了,什麼都會,學貫中西,什麼什麼的,反正三教九流,反正什麼東西都懂,無他不通的,反正就是這樣的,沒有他不懂的。怎麼可能?都通的話你在這幹嘛?你以為真來度眾生呢。

好。【當知悉具十二支也】,所以從根本上來講的話,不管是欲界也好,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都具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普遍存在於三界之中的,沒有任何一界的眾生能夠離開這個十二因緣法。下面再【問:無明、行與取、有何異?答,過現新故,已與果,未與果等異】,就是無明跟後面這個取和有,有什麼差別沒有?說,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現在的,一個是新的,一個是故的,故的就是舊的,一個是已與果,一個是未與果,實際上很簡單,那麼無明與行是什麼?是過去;取和有是什麼呢,是現在。無明、行是屬於故,取和有是屬於新;無明與行是叫什麼已與果,取和有是未與果。無明行就是現在果已經現成的,已經有了,叫已與果,取和有呢,他的果還要等到未來,叫做未與果,就這點差別。

好了,時間也快差不多了,中間也休息這麼長時間,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反正這個大家還得好好回去不斷地複習、溫習,你要把它全部弄清楚弄通的話,對我們以後大家說實話這東西,基本上十二因緣非常非常有作用的,把十二因緣弄清楚了,這裡佛法基本的這個原理、這個次第脈絡的東西,都從這些方面可以漸入,好像是講的在我們三界,眾生的這種因果法,但是從這個因果你反向去推的話,就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之中也不離世間法,所以我們說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就是講這些東西。

好,為什麼還留點時間,還有問題,有兩個問題給大家回答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慈悲吉祥, 阿彌陀佛,第十五講,原譯原文雲),上節課講的是吧,這裡面一念的話大家也不太容易聽清楚,(【又本大教若興,觀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觀緣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絕,絕由於觀,將此絕名,名於觀妙】),這是說的觀心之妙,(【為顯此義,故以絕為妙】,師父慈悲再給大家解釋一下,入觀緣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絕的意思)。其中入觀緣寂的緣,是指什麼。入觀,進入這個觀,觀心的這麼一種狀態。所緣,因緣的緣,寂是寂滅的寂,入觀緣寂,那麼言語道斷這不用說了,這言語之道就斷了,沒必要再通過種種言語去表達了,本教即絕,就是前面講的教理的東西自然不用再去說了,言語道都沒必要了嘛,這個教是通過言教,通過語言,通過文字,你已經進入觀心的這個妙法的話,還需要這些語言再多餘去說嗎?已經超越了語言的這麼一個層次、一個標準,直接悟到自己真正的這個佛心,這裡說入觀緣寂本教絕緣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前面的話,沒有入觀之前,先得學教,學教的話又藏通別圓四種教,還是勸奉大家要多學圓教,學了圓教之後才知道從言語道上去知道什麼是妙法,你不修圓教怎麼知道是妙法?當然有些藏教也有妙法,通教、別教也有妙法,但那個妙法還不究竟,你學了圓教之後才能知道佛法最高的這個妙的道理在哪個地方,是怎麼講的,是怎麼去理解的。

好,從這個教悟到妙之後,這個教是幫助我們要起行啊,你得入觀,要有觀行的實踐,觀到一定的時候,最終這個緣寂,什麼叫做緣啊?能緣所緣。能緣的是什麼呢?觀察的一種智慧,你通過怎麼樣的一種智慧,通過怎麼樣一種心智去觀察種種境界;所緣的是外在的這些教法,或者是外在的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有能緣、有所緣,這個緣跟觀之間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就是有能觀、有所觀,有能觀就是前面所學的種種教,它是幫助你來構建你能觀的一個體系,我怎麼去觀,我先得學習我才知道怎麼去用,我才有所用,才會用。如果自己都沒有本事,都沒有通過學教增長的種種智慧,種種理解,你這個理解都沒有你怎麼觀?打個比方你拿個什麼,比方說望遠鏡沒有,你硬要眼睛去觀,肉眼再怎麼觀,就算天氣再好能夠看到十幾公里、幾十公里那也不得了,是吧?你先自己長長本事多學學教,拿個望遠鏡,拿個天文望遠鏡更好,天氣好的時候,無數億光年、多少光年都能看得清楚了。現在我們中國不是有個天眼嗎?天眼,貴州哪個地方弄個天眼,很大的東西,那就看得更遠,看得更清楚。所以說先把自己的刀先磨好,在砍柴的時候先把刀磨得要鋒利,刀越鋒利,砍的柴就越多,砍的柴也就越大、越好。你刀不磨鋒利,教也不學,你就稀裡糊塗就學吧,你盲修瞎練,沒有,無果而終,當然也不能說無果而終,有果,這個果是不太好,一不小心就墮落了,修到什麼邪魔外道去了,可能,就這樣子。

所以這個能緣的觀智很重要,那麼所言的境界倒不是這麼重要了,你有這個能緣的觀智的話,即使這個境界它有所變化的話,通過你的觀智,也能夠讓它慢慢地歸入正道。境界的話當然不是說沒差別,有差別。打個比方我們說,現在你學佛,盡量給自己多積聚好的因緣,該念佛念佛,該讀經讀經,你不要天天在外面瞎閑逛,遊山玩水,看電視,看電視劇,打撲克,棋牌室,待一整天不出來,你所緣的是什麼境界呢?烏七八糟的境界。真正好的境界,同學、善友、佛法,好的境界你不去緣。然後你說,沒事,我這個人智慧特別高,我即使在這些烏煙瘴氣的環境之中,我還能保持自己內心的一種純淨,可能嗎?你以為你已經修成了?修成了你沒事,一切處皆是道場,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道場就是道場,是吧?不是道場的就永遠不是道場。所以大家從兩個方面都好好去做,怎麼去入觀?做好準備。能觀的對於這種理解,這種智慧,你先要慢慢養成,要積累。你理解得越深入,理解得越透徹,理解的智慧越高,以後你觀察就越發真切,越發正確,不會出現什麼錯誤。

另外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即使你有一定觀察能力,你得小心翼翼,尋找好的境界去觀察。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要修戒,就是修這個東西,不要去殺生,殺生不好,不要去偷盜,甚至偷盜的心都不要去想,因為想的都是一種境界,這些境界都會給你帶來不好的一些後果,不應該去的、不應該交往的少交往,戒壞人,多交善友,多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多親近三寶,這樣才對你有利呀,最後慢慢你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所觀的境界即使是不好的境界,在你如果是能力強的時候也能夠轉化過來,那就是你的成就了。當然到了最後修圓滿了,能緣所緣、能觀所觀的,智慧也好,境界也好,都已經寂滅,不存在了,就已經達到,最終已經完全證悟的階段了,證果的階段了。起碼是破無明惑了。要說到究竟圓滿那就成佛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言語道斷,本教跡絕,那還需要這些言語道幹嘛?你還需要天天在想,剛才這個色心,我又犯糊塗了,還是自己學教學得不熟,思考得不夠,運用得不夠熟練,剛才怎麼又把佛給我的教導給忘了,是吧?偏偏佛教我不去做,我怎麼又跑去了呢?為什麼就管不住這個心呢?這就說明還停留在這個言語道,還停留在這個思維階段,是吧?你什麼時候都已經修成了,這些東西還用想嗎?自然而然它就運用了,現成就有。你不要說,:哎呀,這個事情不好辦,這個事情很棘手,這個情況很複雜,我得好好想想,是吧?把它考慮清楚了,不要上當不要受騙,你看也看不清楚,想也想不清楚。

覺由於觀,這個覺是由於我們入觀最終才形成覺,覺什麼?覺能觀和所觀,最終達到一個覺觀的狀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妙。妙就叫不可思議。大概就這樣子,大家好好去修吧。就像我們念佛,打個比方,念佛就很容易來解釋,開始都是有念,是吧?要有想而念,想念佛,偏偏這個想啊老跑,自己念佛這個念力不夠強。有時想我要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一會兒,忘了,就是自己想念佛這個念力已經不存在了,沒這個念力的時候念佛就斷了,要麼就是一種無知狀態,也不知道幹嘛去了,暈暈乎乎的,要麼腦子就想其他事情去了,就是念佛力不強,但是念其他的法,念九法界或者六凡法界力量特別強,是吧?你這個能念和所念,能念的是我們的心,所念的是佛號,越念越念,念力越來越強,叫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到達一心不亂就不錯了。

能夠一心只念佛,在念佛的時候就一心,能念的心永遠都能夠持續不斷;所念的佛,這個佛號在我嘴裡也好,在我心裡也好,也一直持續下去,永遠不斷絕,這叫作一心不亂。沒有其他的亂念,沒有雜念了,只有念佛的這一種心,一念心,沒有其他的妄想心。只有一心念佛,這叫一心,沒有其他的妄念心,這叫做不亂,能達到這個就不錯啦,但是一心不亂說句實話,還有事一心、還有理一心啊。我們一般來說都是事一心,理一心現在達不到,理一心只處於叫做摸索階段、理論階段,先把事一心能夠成就,有所念之佛,有能念之心,能念跟所念能夠配合得非常好,非常默契,能夠永遠都緊緊地掛在一起,不要斷,不要光有能念沒有所念了,或者只有所念沒有能念,都不行。到最後,到理一心的話,就是把佛法的真如實相,我們說的諸法緣起性空,把這個性空,把這個般若這個思想理解,再融入到這個事一心之中去,它就成了理一心,就成了理念佛了。

然後我們知道,一切萬法空寂,雖然念,但是實際上這個能念之心本來也空寂,所念之佛也是自性空寂的,就是你不執著於念佛當下這個名字這個假名了,或者這麼一種狀態了,當然自然而然還是在念佛,是吧?不去想。能念之心既亡,所念之佛亦絕,這就是達到理一心不亂。達到理一心不亂,這才是開始證入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還是屬於正定,知道嗎?還屬於禪定的階段,還得繼續往下修,還得修,最終有智慧產生,才能斷惑,才能了生死。當然能夠達到念佛三昧那就很了不得了,念佛三昧就已經伏惑了,知道嗎?起碼你現在這些煩惱、現在這些業力不會產生了,過去的業力已經過去,造了沒辦法,現在你不要再胡思亂想了,再不要胡亂作業了,不會。但我們現在大家誰能達到這個階段?念佛都念不好,你還說不亂做其他事情?不念佛肯定就做其他事情、想其他事情去了。所謂這個三昧,就是正定,就一直都是在這麼一種禪定狀態之中。

好了,講到這裡吧。下面一個問題,(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好!《法華經玄義》第十五講原文云:【諸佛不來,眾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這上面簡單講的感應妙這一段是吧?諸佛也不用來,眾生也不用往,不用去,但是因為大家的這種慈善根力,由於眾生有這種慈善的根力,這個根,他有善根啊,就能自然而然感應到佛,見到佛,好像就見到佛來,事實上佛沒有來,眾生呢也不要去淨土見佛。(叩請師父根據感應妙跟我們這些中老年居士再加弘演,解釋一下)。看來我們這不僅僅只有中老年,還有青年也有啊,(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行念佛三昧,乘佛願力,機感相應,生彌陀淨土的微妙義理)。

這好,這微妙義理,這太難了啊。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行念佛三昧,現在咱們不要說行念佛三昧了,咱們達不到行念佛三昧,就是信願持名就不錯了。信就包括實際上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我們說發菩提心,是吧?「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個字就是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是吧?就具備這一個,你就具備上面所說的慈善根力。有這些慈善根力的話,有這種力量的話,自然而然就感得佛來相應。所以說乘佛的願力,佛也發了四十八願,只要大家「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當然如果能夠現前見佛,那大家更高興,不要等到當來,是吧?佛先跟我吃個定心丸,你先來示現一下,表明我現在已經修得沒問題,及格了,往生淨土沒問題了,是吧?你親自現在先給我證明一下,我們把這件事敲定了啊。弄得我心裡老是惴惴不安的,是吧。?機感相應,眾生有這個根機,佛才會有這個感。機是對眾生而說的,你有機才會有感,就像有這個水,才會有月。這個水,還必須是清淨的水,清澈的水,平靜的水,月亮才能映現在這裡面去,這就是眾生之機。

佛的感,實際上無處不在的,他是無時無刻都在準備著,他不用準備,自然而然任運,佛的神通是自然而然叫做無作神通。不要去想,不要去做,他自然就一直在的。所以叫如來、如來嘛。你看,如來,早已經在這裡了。如,永遠都不會變的,我們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既然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說明什麼?他都不用來和去了,說明已經在這裡了。

如來的法性身、如來的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時不刻、無處不在的,只需要你這個「機」配合就可以了。你這個根機,善根,已經達到了水清則月現,水不清則月隱。實際上月也沒有隱,只是月不現而已。明白嗎?就像我們說的,烏雲後面的月亮,月亮一直在的,你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烏雲,這個烏云是誰造的,不是佛,是你自己造出來的。這就是生彌陀淨土。所以大家也自在,修這個念佛法門很容易,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夠了。有這個善根,有這個根利,自然而然能夠感到生佛淨土。而且是,按道理應該是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了你想想。發菩提心是屬於上等的這個福報啊,上等的資糧啊,知道嗎?

當然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與生,生與不生不用細說了。生,表面現象,確實有生。你這個人,大家都喜歡演戲,演戲都演習慣了,不演下戲的話,你的心裡就都不踏實。你還會著相,所以,確實你到臨終的時候,佛會親自來接引,這個相是會有。但是相本來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這種相本身是屬於緣起法,還是性空的。真正的、真實的是什麼?是不來亦不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從因果事相,確實有這麼一個現象存在,有這麼一個所謂的事實的存在,——我們所認為的事實啊。實際上從絕對的事實來說是去則實不去。有去嗎?有來嗎?沒有。真實法中不存在來去。因為我們本身的自性,實際上是跟佛性也是一樣的,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我們見不到啊。見不到,所以我們就被蒙蔽了。就看到我們確實來了,佛確實來了,我們確實也跟著佛就走了,去了。到十萬億佛土之外去了,是吧。我們看見的只有這些,看不見的佛性沒有辦法理解。我們現在只能說,佛跟我們講,實際上是不去的。你明白這個就可以了。

所以有些人說,念佛法門好像顯得什麼、什麼,還得往生,幹嘛要往生啊。說往生,很重要。因為對我們沒有生的人來說,沒有達到不來不去的人來說,往生太重要了。但是往生的本質,實際上是什麼?也是不來亦不去。所以我們真正理解到這種程度的話,那你不上品上生,都不太應該啊。那禪宗就說,我們都不要修嘛,不要來回來去嘛,本來就是不生不死的,是吧。幹嘛去求生淨土?處處都是淨土嘛。那都是說大話,有幾個人能修成啊?該去還是先去吧,是不是啊。因為去了之後,你一時半會兒也悟不到這個不來不去,只是知道現在佛跟我們講而已,等你真正明白那一天,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是吧。無生忍嘛,無生法忍嘛。我們現在大家都是有啊,有眾生,也有法,是吧。什麼時候能達到無?有即是無,有即是空,這就是無生法忍。所以說,大家學這個《法華經》還是很好啊,一下就把大家的境界全部提升了。雖然學《法華經》,實際上最終也是為了修淨土。智者大師也念佛。歷代的這些天台宗的祖師都是念佛,都是求生淨土,到我們今天就更不用說了,人家對於佛法理解得這麼圓融、透徹,達到中國佛教思想的最高峰,也不離念佛,你還要做其他的事情?沒必要啊,是不是。

當然,這裡不是說其他宗派不重要,也重要,各自的因緣嘛。到了現在的這個因緣,念佛是末法眾生得度的第一因緣,也是最大的一個因緣,最普遍的一個因緣。我不能說是唯一因緣,不能說,說得絕對了,唯一因緣,其他法門就修不成了。能有,極少、極少是吧。我們是太多太多,不一樣嘛,不成比例嘛。

這裡還遞了個小條子,(靈性和神識有什麼區別嗎?)你說有區別也行,沒區別也行,不同的宗教或者不同的一種理解,是吧。實際上就是代表一種的描述,我們的生命它可能需要什麼東西,它生命體的一個主體,是怎麼去延續的,實際上佛教的所說的神識,難道這個神識真正就有嗎?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就跟佛教講這個什麼,阿賴耶識一樣的,八大心王一樣的,是吧。真實存在嗎?它是存在,但並不是絕對真實存在。現在跟大家這麼講,就知道了。就像我們現在的這個生命,你人有沒有了呢,你現在這個生命我們不說永恆,就說現在確實是有,你不能否認它的存在,但它是絕對的存在嗎?真實的存在嗎?永恆的存在嗎?不是。那麼好,講這些阿賴耶識也好,什麼靈性也好,神識也好,包括其他的,阿賴耶識就是一個非常嚴密的一個體系了,也都是什麼呢?暫時的一種安立。這種安立當然也是根據實際的情況給大家說,確實存在,但它不是絕對、真實的存在,明白嗎?

我們的心識也是幻現的,也不是真實的,但它確實是有一些因緣,跟這些因果呀、緣起呀,慢慢它一個一個相互之間有這些對應關係。但是這些東西呢?它並不是真實的,它是無自性的。但即使它無自性也好,它確實能夠解決我們很多的對於世間法、對於出世間法的種種疑惑,所以我們就把它拿來用,而且這個東西在佛法裡面,在世間法裡面,它在出世間法裡面它已經講得非常、非常接近於最終的真實的狀態了。所以,幹嘛不用呢?是吧。當然這個神識的話,也是簡單的一種說法,實際上到唯識後面的話,就發展到心識,八大心王、還有心所法,就是把世間該研究透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相互之間的一種位置、相互之間的一種作用,包括它最終產生的一些結果,都說得非常詳細。因為這些東西,確實都針對我們的生命體,不僅僅是人的生命體,所有的甚至是九法界的眾生,都能用這些東西來說明。

但是到了佛法界這裡不靈了,明白什麼意思嗎?它適用於九法界或者說六凡法界的眾生,但不適用於佛法界的究竟的覺者,明白嗎?就是它達到的這個高度,它適用的範圍只能到此為止,再往上不靈了。但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就是要成佛。但是它非常好啊,它都已經達到快要接近成佛的狀態了,你還有什麼東西比它更好的更實用的嗎?是吧。我們其他的東西都是在下面,下下面,你也去研究,你去學吧,學了之後你是下流啊,人家是上流,甚至是上上流,是吧。達到佛的境界就沒有流了,知道嗎?就不用流來概括了,知道嗎?已經超出了這些範疇,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 就是我們所有學到的佛法,所有的這些名相概念,在世間和出世間裡面,雖然是有差別的,是有高低、是有優劣、有偏圓、是有大小、有權實,但是實際上到了佛法界,這些東西到了佛法界裡面,一概不存在了。所以,我們只能說,站在現在以佛的語言來表達一句什麼,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但是呢,這裡面要分別,有些東西確實對我們現在,非常非常的有幫助。有些東西沒有幫助的,你就不要去接觸,不要去碰。好,這些東西大家就清楚了啊。

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的,你應該學什麼東西,你的人生應該給你自己立個什麼方向,這個方向你應該怎麼去走,走的過程之中,你應該準備什麼樣的一些資糧。你即使作為一個世間的不學佛,或者不去研究宗教,去實踐宗教的人,你也應該去思考一下這些東西。你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佛教信仰的人,你更應該去努力,學習、思考、聞思修缺一不可。而且,聞思是在前面,修是在後面,它是有次第的。你又不聞又不思,就在這裡一上來就念,也不知道該怎麼念。有這麼容易嗎?你沒那麼好的根器,不是前面你把聞思的過程都已經完成了,來修的。所以你還得回過頭來,把前面的功課給做足了,得惡補啊,補課啊。惡補知道嗎?狠狠地補,我們太虛了,所以就需要補。什麼時候把這些補足了,你才能積澱這個力量,進一步往上去攀登。下面說實話就是給你搭好這些平台,搭好這些台階,搭好下一個台階,才能上到上一個台階。上一個台階搭穩了,又繼續再往上搭一個台階,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所以,學佛就是這樣子的。到最後來說,真到淨土了,這個台階就都不需要了。對你來不需要,但是對於眾生呢?還是需要的。

好了,今天課就講到這裡,最後請大家一起合掌,我們來做個迴向。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領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