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我們看:附表九──憶念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達到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感應道交,你就不能啟動佛陀對你的加被。但這個感應道交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淨土的感應道交跟外道的感應道交是有所不同的。

外道的感應道交:

它是心外求法。你看:外道他們的感應神通,你一聽就知道是向外攀緣的,好像你自己都不要做準備,完全靠外在一個強大的力量,來主導你,它要你活你就活,它要你往生你就往生,佛教沒有這種思考。那你這樣子講不是心外求法嘛?離開一念心,有一個真實的法來主導你--標準的外道──道在心中之外。

〔淨土宗〕的感應道交:

正如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的心準備好了,佛陀就顯現在你的心中,你有一分的準備,佛陀顯現一分的力量;你有三分的準備,他給你三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準備,他給你全部的加持。這才合乎佛教的緣起論,就是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老是心外求法,弄到自己邪知邪見,結果一事無成。你那個方法錯誤!整個淨土宗,你不要管是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跟你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那個明瞭的心中,你把資糧準備好了沒有?關鍵在這裡,跟佛陀那個多遠都沒有關係!

在本經當中提到──我們要準備的資糧有兩個: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就是感應。憶佛主要是一種智慧門,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是一個禪定門,心中的專注;這兩個缺一不可,就像眼睛跟腳一樣。

在觀照當中,淨土宗的人,你要成就兩種的觀照:

第一個、觀照佛號的功德以啟信心。我不知道諸位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對佛號了解多少?你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諸位知道信心是怎麼生起?信心來自於智慧──才能夠斷疑生信啊;不是說,哦!我有信心。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真信?你什麼都不懂這叫迷信,迷信的力量是薄弱的,因為你疑根未拔。我不相信你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你會通身靠倒,我不相信,我們不可能相信。我們對一個很陌生的東西,對它一無所知,你會把身心世界完全交給他,不合常理!所以一個人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能夠真實的把身心世界交給佛號,那一定是要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正見才能夠斷疑生信,啟發我們真實的信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可以救拔我,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觀照淨土的莊嚴以發願力。前面的信心是啟動他力門,這個以下的願力呢,就是啟動果地教。信心是比較容易建立的,其實願力是相對比較困難,有些人他對佛號有信心,但是他對往生淨土,他不一定有這個願力,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只啟動了他力門,並沒有啟動果地教。一個正確的念佛人,他應該信心、願力都要具足,以這樣的心態,你才有資格來念佛。念佛的人,當然他的所觀境有觀想、觀相、持名,但是持名最為穩當,下手易、成就高。

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註:阿彌陀佛)

淨土宗它是以音聲來攝心的。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音聲,它是一個音聲佛事。所以這個佛號你要透過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心念,念從心起,從你皈依的心生起,這個時候沒有聲音;

那麼聲從口出,那麼經過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一個音聲當所觀境;

第三個再把它聽回去。

所以念佛法門它的整個攝心的方便就是──聽你自己的音聲。你看打佛七,有很多人不出聲的,其實這個對你非常不吉祥,你的所觀境是音聲,你自己不去創造音聲,那你要跟著誰走啊?打佛七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能跟著妄想走,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所緣境要清楚的現出來。

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淨土宗是有相行,你前面要有一個所緣境來帶你!你說…你信心具足、願力也具足,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接下來做什麼?就是創造佛號…然後跟隨佛號──

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你不創造聲音,你的所緣境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

念法塵跟念音聲有什麼差別?

法塵的所緣境──你看《楞嚴經》講到,是非常闇鈍、非常模糊的。你用心去憶念你的法塵,你耗損的精神體力,是聽音聲的好幾倍,這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所以念佛人,你最基本的條件,你嘴巴一定要振動,即便你輕微的振動都可以,就——金剛持,聲音在唇齒之間,你嘴巴只要有微微的振動,它就是一個聲相,你完全嘴巴不動,那就變成法塵,那就糟糕啦!你很難抓住佛號。淨土法門是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創造一個音聲→然後再聽回去→然後再創造一個音聲→再聽回去,一念相應一念佛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你一定要聽你自己的音聲。

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

印光大師說:我們把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吸一口氣念三聲,吸一口氣念三聲,最後再念四聲,形成一個節奏,妄想不容易插進來。一個是專注力,一個是相續力。

淨土宗的修學次第,要注意:是以觀照力來引導專注力!

古德常講一句話: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很多人嘴巴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是修淨土法門。你看我在竹山──我遇到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也很喜歡念佛!我說:那你為什麼喜歡念佛呢?他說:師父啊!你不知道,我做生意很辛苦,我事情忙完以後,很累了啊,但是我在佛堂念佛,我覺得精神很好,幫助我攝心、充電。我說:那你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相信淨土莊嚴殊勝嗎?他說他完全不相信!你說他會往生嗎?不會往生。因為佛陀不能主動。這個人他多少應該有啟動他力門,因為畢竟名號是萬德莊嚴,但是我相信他信心是薄弱的。

淨土法門最可怕的是愚癡,因為你不知道佛的功德,你就產生懷疑,你就假設佛陀不能救拔你,你在念佛的時候,你就三心二意,念不下去,糟糕啦!問題在於你自己,問題不在於佛陀,因為你了解不深—信不深,所以行就不切,你念佛的力量就受到障礙了,阿彌陀佛要救拔你都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那個明瞭的心───你真正的把自己的萬緣放下,真正的達到通身靠倒,這是念佛的標準。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八個字是淨土念佛法門的最高指導原則。把你一個明瞭的心啊,全部交給阿彌陀佛的聖號!但這個是不容易的,你要把你疑根拔掉,你一定要經過學習、透過觀照。

那我們怎麼去觀照名號的功德呢?

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名號的功德,簡單的提出五點:

第一個、念佛法門的第一個特點消除災障。因為阿彌陀佛本身是無量的光明,這光明的加持,能夠消除我們的災障。其實很多念佛人,雖然沒有明顯的感應,但是你冥冥當中,很多的災障,阿彌陀佛的名號已經把你消滅掉了。我在幾年前,我到一個居士團體去共修,有一個男眾居士差不多五十出頭,他拿他以前的身份證。他說:師父啊!你看我以前是長這個樣子。我一看,哎喲!好像道上的兄弟啊。我說:欸,你現在面容怎麼這麼慈祥?他說:我就是拜佛、念佛。欸!真的那個相貌完全不同。相由心生以前就是一個業障相、苦惱相,現在的那個相狀慈悲莊嚴,因為你經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廣大功德,你一旦去憶念他,他馬上就進入到你的身心世界,幫你消除災障——光明的攝受這第一點,這個是約滅惡。

第二個、增長福德。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四十三願──聞名得福。在阿彌陀佛的願力當中,其中有一個願說,你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即便你臨終的時候,出一點差錯沒有往生,你來生也是生於尊貴之家,受人尊重,而不會生長在卑賤之家。因為有名號功德加被,來生生在尊貴之家,增長你的福德力。

第三個、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那麼即便你沒有求往生的心情,你憶念阿彌陀佛,也能夠在你修菩提心的時候,能夠成就不退轉;遇到障礙的時候,你總是覺得冥冥當中,有一種力量來支持你,來幫你破除障礙,使令你菩提的善根更加的堅固。那麼這個力量來自於誰呢?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善根堅固。

這三個都是約著他力門,沒有往生的平時的情況。以下兩個是約臨終,其實我們念佛主要是約後面的第十八跟十九願。

第十八願──我們叫十念必生,就是十念必生願。

第十九願──我們叫臨終接引。蕅益大師他把十八願,判作專修;把十九願判作圓修。這三業專修──十念必生願,我們解釋一下:

專修法門──它主要攝受的是中下根的人,它修行的重點有三個:

第一個、至心信樂。

第二個、欲生我國。

第三個、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是臨終的十念。

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個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時候,是偏重在至心信樂,他是以信心來攝受願力跟行持,他是以信為根本。

善導大師說──第十八願要怎麼修呢?(有兩個重點)

(一)你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因緣。這個關鍵就是說──一個人能夠至心信樂的基本條件,你要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

我在新加坡打佛七的時候,很多居士跟我講說:師父啊!糟糕,我怎麼佛號念不起來,佛號抓不住,念一念就丟掉,念一念就丟掉,好像抓不住佛號。我說: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嗎?他說:哦,要有這樣的思考嗎?

我們一念心啊,有善業、有惡業,當然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善業會比較強,我們有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在修淨土宗的人,你要思惟你的善業?還是惡業?思惟善業啊?思惟善業你越思惟越有信心,越有信心你就不想皈依啦!說:我為什麼要皈依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我呢?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必須被救拔,這個很重要啊!就是說,你為什麼願意很謙卑的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下,這一點認識是很重要,你要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自己根本沒有力量出去,這個是修皈依的根本思想,第一個。

表面上我們造了很多善業,其實我們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都在裡面睡覺啊。所以我們的思考要深層一點,不要看今生而已,那個無量的生死輪迴,所造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要相信我自己是一個苦惱的罪惡眾生,我從現在開始,即使我都不睡覺、也不吃飯,每天精進的修行,我還是沒辦法離開三界;就是你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你必須被救拔。

那誰能夠救拔我呢?這怎麼辦呢?

(二)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關鍵在這四個字──『無疑無慮』。我們一個人,平常沒有念佛的時候,心中有很多的苦惱、很多的恐懼,這個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還是產生恐懼、還是產生不安,表示你沒有真正的皈依阿彌陀佛,你還在打妄想。以善導大師的標準,一個人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即便心中有妄想,也不能隨妄想而轉,叫做『順從本願』。

什麼叫做懷疑?什麼叫做憂慮呢?

善導大師說:第一個、你相信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不能往生,這個人沒有順從本願,你順從你的妄想。第二個、你認為你福報不足,不能往生——順從妄想。

一個人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他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完全把身心世界——[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叫做順從本願。

這個跟我們修理觀有點相似,把自己的身心世界空掉,然後那個明瞭的心,完全的靠在一句佛號上,這叫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這整個第十八願的修學,你看…諸位要知道淨土宗,對佛號的要求不高哦,你看看乃至十念…這個我們不一定解釋成十念,有人說解釋乃至一念,不管一念、十念,總而言之,數目不多。淨土宗對佛號數目的要求是不高的,但是對你的信心跟願力是百分之百的要求,九十九分都不行,那個皈依的心,不能有任何差錯。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傳承,淨土宗是很強調信願的,你往生與否,是信願之有無;品味高下,在持名之淺深!

信願的栽培在哪裡呢?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凡夫,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力量;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然後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終的時候,以你強大的信願啟動佛陀的他力門、果地教,然後感應道交往生。這是第十八願的特點,以強大的信願成就。

那麼第十九願呢?它的特點跟第十八願不太一樣,我們解釋一下:

第十九願蕅益大師判作圓修——圓修六度,它是屬於偏重善根之人,那麼它的特點是什麼?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第十九願他的修行跟第十八願不同,來自於兩個特點:

第一個、他內心的胸量是廣大的──他發菩提心。第十八願他的心中所緣境──偏重在緣自身的生死的痛苦而希求出離,希求救拔而產生皈依,偏重在緣自身的身心世界。那麼第十九願,他緣的是──無上的佛道跟法界的眾生,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說第十九願,它的特點是發菩提心,心量是開闊的。

第二個、他的福慧兩種資糧是廣大的──廣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這第十九願的人,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為什麼最後是求生淨土?因為他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第十九願的菩薩,因為他考慮到整個末法時代的修學啊…多諸障礙──所謂的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他考慮到整個生命的退轉,所以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第十九願偏重在發願。

菩薩道最大的障礙──

我們如果走難行道我們發覺──對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死亡的問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分段生死。因為分段生死讓我們整個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於二,它不能把我們生命的善根累積起來。你看諸位…你們今天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來這個地方聽聞佛法,應該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學的。但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多生多劫的流轉,現在還是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你看連蕅益大師都有這種感嘆,蕅益大師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說:我這修行在斷煩惱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個陶瓷,把它捏好的還沒有燒,下一場雨,糟糕了,又變成泥土。我們乘著過去的善根今生來投胎,二、三十年糊里糊塗,福報大的人很快樂,業障重的人很苦惱,不管苦惱快樂都是醉生夢死。突然間醒過來,欸!知道佛法要修學,三十幾歲一直修到五十幾歲,經驗最好、煩惱也淡薄、善根也強,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你看一個人修行最得意就是這五、六十歲的時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後,來生再來,再來一次,也是一樣,隔陰之迷,糊裡糊塗的過了二、三十歲,醒過來了又三十幾歲了,又開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後死掉了。這個分段生死是很嚴重的問題,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不能把它串起來。

蕅益大師說:整個成佛之道,最難跳脫的是三界分段生死這部分。

他說: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後面的變異生死亂不了,後面就很好走了。其實成佛之道最難走的,就是我們這一部份,從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個船要離開這個大地,前面那個地方,地心引力不斷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夠跑出去,等到你離開了地心引力的時候,那條船就任運的前進!你就是在船上睡覺,它也前進了,這法身菩薩修行,沒有像我們凡夫這麼辛苦。

所以,蕅益大師說,在惑業求斷猶坯器的情況之下,他是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思考,就道盡了修十九願的心態。我們要很務實的面對生命,我覺得我們修菩薩道不要意氣用事;你要去思考,我來生有兩個選擇,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極樂世界,你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多諸障礙,一個是五塵說法,你要早做準備。所以我們往生的願力,那個方向,你要早點決定,就像一棵樹,你要不斷的往西方的方向走,不論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斷去,那棵樹自然就會往西方倒下去。所以在淨土宗當中,我們的修學有兩個思考:第一個是十八願──以信心來攝受願力跟行持,感應佛陀而往生;十九願以願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願力。這是講到名號的功德。

那麼當我們一個正確的憶佛、念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經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說:我們一個人,本來的色身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到大殿跟香接觸,時間久了,身上就有香氣。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本來充滿了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我們經常把充滿香氣、充滿光明的佛號,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的運轉…憶佛、念佛。當這個萬德洪名在心中一運轉的時候,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能夠轉他成自,淨土宗的功德是這樣成就的;我們是把佛陀的功德,透過我們的憶念,轉成自己的功德。

《淨土聖賢錄》講到一個公案,跟大家說明一下:

在唐朝有一個叫張鐘馗的人,他一生以殺雞為業,臨命終的時候,他看見一個紅衣之人,帶著一群雞啊,跑到他的面前,那個雞就飛起來,去啄他的眼睛。這個時候他非常痛苦的哀叫,他的夫人就請了一個沙門叫宏道法師,這個宏道法師就告訴他要懺悔,告訴他修習念佛法門的殊勝。這個張鐘馗居士,當下就很至誠懇切的提起佛號,相續稱念,結果呢…後來就聞到香氣,而且他自己也說:群雞化去!而安然的往生。

淨土宗往生的人,經常會聞到香氣、看到光明,這兩個是很特別的,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顯現。我們看張鐘馗,他有多少資糧呢?他是一個造惡凡夫,但是他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講實在話:淨土法門它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你的信願不具足,那就沒辦法了。不過要注意一點──

帶業往生:不能帶現行,只能帶種子。

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煩惱不能起現行,你的所有的煩惱,在臨終的時候,必須在種子位。也就是說,臨命終的人基本條件──我們不求斷煩惱,但基本要求是正念分明。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心中往生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一定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可以菩薩影現中。所以淨土法門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一定有相當程度的調伏煩惱的力量,這一點要注意,因為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

庚四、述己自利利他

大勢至菩薩,把整個淨土宗的因地──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跟果地──所謂的香光莊嚴的功德,解釋過以後,就講到他自己是怎麼修學的。前面是講法門,這以下是講他自己,他個人的修學經驗: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以下是大勢至菩薩講到他自己個人的修學經驗,這裡有兩段,第一段先說明他的自利功德──我本因地,因地就是在凡夫位的時候,我在凡夫位的時候,是怎麼修行呢?以念佛心而入無生法忍。

從經文我們看不出來,到底大勢至菩薩是在娑婆世界成就無生法忍?還是在淨土成就無生法忍?我們看不出來、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他是有念佛。再看下一段:

那麼從利他來說呢──今於此界,就是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到了兩萬歲以下,這個世界就進入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五濁惡世示現。)那麼在這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之下,我是攝受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他講他自利的時候,並沒有強調淨土,只講到念佛,但是他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他開始強調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告訴大家娑婆世界不能待下去了!

關於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本經到這裡,正式的提出了往生淨土的思想——『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們念佛人的兩大準備力量:

第一個、憶念名號的功德──以啟信心;

第二個、憶念淨土的莊嚴──以發願力。

那我們怎麼去憶念我們往生的處所極樂世界呢?在經典當中分成兩個重點:

第一個、安樂的功德。

第二個、解脫的功德。

首先我們要對淨土的憶念:

第(一)遠離惡道:我們在娑婆世界打滾,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很容易墮惡道,即便你今生沒有造惡業,但是我們前生造了很多的罪業,在臨命終的時候,只要有一點惡因緣的刺激,把這個煩惱業力啟動起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出來以後,有什麼問題呢?多諸愚癡。這個人,你跟他講道理他聽不懂,這就糟糕啦,善根產生障礙。你看你今生學習那麼多教理,你能夠對身心世界、對宇宙萬法,產生很清楚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觀照,但是你到三惡道去,你的那些善根,全部進入睡眠狀態,沒辦法起現行,這就是所謂的報障,八難之一。

所以,你如果一定要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你要注意三惡道的問題,你要保證你不要到三惡道去,一旦你到三惡道去,你就麻煩了。你看你們倆個是同學,你一到三惡道去,你一回來,你跟你的同學就差很多了,那你就差人家一大截了,從頭開始跑起啊!要是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保證你從現在開始,到你成佛的過程,你不會有那種大的障道力量出現,就是遠離惡道,這第一個保證——離苦。以下四個是得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第(二)國土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很多,我們從《阿彌陀經》可以得到三個消息:

第一個,生處莊嚴──你到極樂世界,第一個是在受生的處所──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三個地方;七寶所做的池,中間很多無量無邊功德的水,水當中有蓮華,這是第一個生處莊嚴。

第二個,住處莊嚴──就是所住的宮殿樓閣,都是七寶所成。

第三個,環境的莊嚴──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寶樹的莊嚴。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從結構上來說,有:生處、住處、外在的環境。

其次,從它所產生的作用來說,極樂世界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充滿了光明──極樂世界沒有暗相,它每一個寶物是放光的。

第二個,極樂世界充滿了香氣──它的寶物是會放香氣…栴檀香氣。

第三個,極樂世界是充滿了音樂,常作天樂。

所以極樂世界是──充滿光明的世界,充滿香氣的世界,也充滿音樂的世界;它依止這個光明、香氣、音樂啊,來演說妙法,這就是它依報環境的莊嚴。以下三點是約著正報的身心世界。

第(三)衣食自然:我們一般人要為衣食忙碌,你為什麼工作八個小時呢?其實你不是真正的想工作,你是為了要換取衣食,所以你就要浪費很多時間。那麼極樂世界的衣食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就減少很多的身心疲累。

第(四)身心安樂:我們在極樂世界蓮華化生,他的色身是怎麼回事呢?是一個清虛之身,是無極之體,沒有病痛;而且那個四大──地水火風,特別的精妙,會創造很多很多快樂的感受給你,猶如阿羅漢的漏盡通的快樂,漏盡的快樂就是滅盡定那個安樂。

第(五)壽命久遠:這個最重要!所有的福報要以壽命做基礎,就是我們常說的存在主義者。你看我們的講堂很漂亮、很莊嚴、燈光也很好、環境也很不錯,但是所有的功德,這麼多的功德有一條件──它必須存在,它要不存在,所有都沒有了。那麼我們今天很努力的積集資糧,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這個果報體,是多久的壽命呢?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我們一般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再怎麼懈怠,這個果報體都足夠你用。

古人說:這個極樂世界的修學,叫做一勞永逸──拚個今生,永作閑漢。你拼一次,你後面就全部圓滿了…一成功,一切成功!你看你到天上去不是啊!你很辛苦到天上去,沒多久掉下來,你還要拼一次再上去,再掉下來;極樂世界不是,你一往生,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你就永遠不退轉,壽命久遠。

我們要思考──我們在娑婆世界有三惡道的危機、環境的干擾、衣食的忙碌、身心世界的苦惱、壽命的短暫、死亡的干擾;而你到極樂世界,遠離惡道、國土莊嚴、衣食自然、身心安樂、壽命久遠,你應該用智慧來判斷,你該怎麼做!

所有的菩薩道,都是以智慧的抉擇做基礎的;一定是先智慧,才產生修行的動力!

再看:極樂世界的解脫功德,我們簡單提出三點:

第(一)隨願聞法:極樂世界聽聞佛法是──隨其志願,自然得聞。他不一定要到講堂,像我們在娑婆世界,你在你家裡面,是聽不到佛法的,很多的吵雜聲、電視聲,你聽法一定要來到講堂。在極樂世界,你到山邊林下散步,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是很自然的,你不一定到講堂去的。

第(二)具足五通:極樂世界它的五通,最重要的,當然是神足通,你能夠依止神足,親近十方諸佛;所有的善知識以佛陀最為圓滿,他能夠知道你善根的厚薄、知道你煩惱的輕重,有方便力來為你滅惡生善成就善根。

蕅益大師說: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

他說:你往生極樂世界,就等同於往生十方世界!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世界。他說:不對!你往生極樂世界就等同於往生藥師佛的世界…往生到其它諸佛的世界。蕅益大師提出這個理由,就是約著神足無礙,因為你具足了神足通,你隨時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所以你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要求你一定要待在極樂世界,你可以依止神足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當然也等於是親近十方諸佛。

第(三)功德圓滿:這個一生補處願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說:我這個人不喜歡到處跑,我就一直在極樂世界待著。他會什麼結果呢?你待到最後可以修到等覺菩薩,然後再回入娑婆跟眾生結緣,結緣差不多了,然後再到你有緣的眾生,示現八相成道,這第一個,你可以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你不用再去其它地方參學。其次,有些人他大悲心特別重除其本願自在所化,他到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他那個大悲心啊,就驅動他一定要回入娑婆。那麼這個菩薩成就法身以後,回入娑婆。

在極樂世界參學的菩薩,有什麼功德呢?

在四十八願說:這樣的人…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從極樂世界出來的菩薩是非同小可,成就普賢之德。普賢的功德是時空無盡的,他的神通辯才是沒有時空障礙的。你看我們所有的菩薩的功德,以普賢菩薩最為殊勝,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即便你不想一直待著,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能夠成就普賢之德;神通、辯才,隨心自在,沒有時空的障礙。這個是我們要憶念淨土的莊嚴──安樂的功德、解脫的功德,來啟發我們往生的願力。

這個地方,就是說明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我們今天往生淨土,最大的訴求就是成就不退轉,善根不退轉。娑婆世界的問題在哪裡啊?因為它是一個五濁惡世,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大環境的染污。印光大師說: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修行,像逆水的魚啊。說:欸…我今天沒有做功課,我的善根沒有進步,但是可也沒有造什麼罪業,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其實你是退步,因為你沒有進步就退步。你這個逆水的魚啊,它大方向是在往後面走。你看我逆水中的魚,我今天不游,不游的結果就是往後退。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你在娑婆世界很用功的修行,頂多保持原狀。因為這個大環境是眾人皆醉,你不可能一個人獨醒的!我們的心有所住,你住在環境,它對你就產生干擾,除非你是完全無住。

在經典上,佛陀講出一個小故事:

他說:在一棵樹上有一隻猴子,樹下有一隻鱷魚,兩個是好朋友。這只鱷魚它事情忙完以後,就跑到樹下乘涼,跟猴子聊天啊,兩個人日久以後…成了感情很好的朋友。後來這只鱷魚有一天回到家的時候,看到鱷魚太太,心情悶悶不樂。他說:你今天好像不太快樂啊?這鱷魚太太說:是啊,我身體不太舒服,我現在的心情,我想要吃猴子的心臟,我要是吃不到猴子的心臟,我這個壽命可能不會久遠。鱷魚內心當然是愛護他的太太,就說:哦,這樣子哦,那我知道了!

鱷魚等到第二天到樹下乘涼的時候,他跟猴子打招呼,就跟猴子說:欸呀,你不要老是待在這個地方,我知道在河的對岸啊,那個地方的水果,又大又甜,你可以到那個地方去覓食的。猴子說:是這樣子嗎?說:對啊,我經常過去那裡,我知道啊!他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告訴我這個消息,但是我怎麼過去呢?我不會游泳啊!說:沒關係,我載你過去!說:好,那你就載我一程吧!

這猴子就坐在鱷魚的背上,往河邊游過去,游到中間的時候,這只鱷魚就往下沉。猴子說:欸,你這樣子往下沉,我會死掉的,我吸不到空氣。他說:對不起,我就是要讓你死掉,因為沒辦法,我太太要吃你的心臟!猴子他很聰明說:哦,這樣子哦,你也不早講,我的心臟掛在我的樹上沒有拿下來!鱷魚說:啊,那這樣子怎麼辦呢?他說:沒關係!你再把我載回去,我拿給你就好了啊!那麼鱷魚就把牠載回去,載回去以後,猴子跑上去,就不下來了。說:你這個人真壞,我們好朋友一場,你竟然陷害我!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你看身為鱷魚,它也不是想要陷害朋友;身為猴子,他也不是有心想要欺騙朋友。但是這個問題是怎麼回事呢?問題就是五濁惡世,因為我們人跟人之間結了很多善緣,但是也結了很多的惡因緣,有時候我們造惡業,某種程度是外在環境使然。

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現在這個明瞭的心,即便你現在是善根深厚,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現在的內心世界,是你整個廣大生命大海當中一小部份而已,可能是你最好的一部份;你今生,是你的廣大生命最好的一部分起現行。你看…你看我們今生的生命是大海里面舀一瓢…舀一瓢水啊,搞不好是舀得最乾淨那瓢水。我們內心當中的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睡覺。

我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求生淨土的人就是:不要高估你自己,不要被你一時的善業、表層的太平盛事的假相,產生迷惑顛倒!

這就是為什麼要──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就是為了不退轉!提供一個安樂的環境,一個清淨解脫的環境。

己三、結答圓通方便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的修學法門,對我來說,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我沒有其它更好的法門、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偏重於前面的理觀,正念真如,來破除我們的顛倒想。

淨念相繼──就在一念的無所得的心中,提起我們憶佛、念佛的功德;憶念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然後來憶持這一句佛號。

依止信願行三資糧,成就大乘的三昧,這對我來說,對末法時代來說,是最為殊勝第一。

在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總結:

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一個多元化的功德,它跟我們一般佈施、持戒不同。你佈施成就福報,持戒成就尊貴,忍辱成就莊嚴…一般善法的功德是單一的;但是名號叫做萬德洪名,它是一個多元化的功德,那你能夠啟動多大的功德,就看你自己準備了多少的資糧。你的信心、你的願力、你對名號的專注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信願,你一分的信願,你就啟動一分的他力門、果地教;兩分的信願,乃至十分的信願,啟動十分的他力門、果地教。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