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三面,我們講到乙五、功德篇。

我們透過《楞嚴經》的理觀跟事修,所謂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帶動了整個波羅蜜的事修,對我們有什麼樣的一個功德?首先我們看滅惡的功德。前文佛陀講到:有一個人他用十方虛空的珍寶,來供養微塵數佛,成就一個很大、很大的福德。這以下佛陀正式說明受持本經、弘傳本經的功德:

顯經功超

極惡因果: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暫時弘經: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罪滅往生: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阿難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陀為了加強我們的信心,先講出一個觀念說:身為佛陀,他的身口意都是真實而不虛妄的。當佛陀對於一件事情還沒有確定時,佛陀通常的態度,是保持默然,他一旦講出來的話,這件事情就確定了。

你要是遇到佛陀說:佛陀啊!你看我會不會往生?佛陀一定保持默然,因為這有很多變量,怎麼知道你會往生呢?所以這件事情還沒有確定時,佛陀保持默然;但是佛陀的預言──像琉璃王七日之內必定死亡、墮入無間地獄,佛陀一旦講出來,這件事情大概就是定業了;所以佛陀講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只要出於佛陀的口中,那這句話就是真實的。

佛陀先加強我們的信心說:假設有一個人,這個人在學《楞嚴經》之前,身具四重、十波羅夷──這個人他破了聲聞的殺盜淫妄四種戒法,同時也破了菩薩的十波羅夷重罪,大小乘的戒都破了。他生命能夠利用的時間很短,瞬息就要經歷此方的阿鼻地獄;此方地獄結束以後,再到他方的阿鼻地獄,去受這無量無邊的痛苦;他必須窮盡十方無間地獄,因為他造的罪,太重了!

這樣帶有滿身罪障的一個凡夫,他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他能夠一念的相應,(這一念指的是很短暫的時間),以一念相應的智慧來受持真如三昧、來正念真如,乃至於把這樣的一個思想,在末法當中,開示於未學之人。末法的眾生喜歡顛顛倒倒、向外攀緣,他能夠引導眾生,慢慢的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那麼這個人有什麼功德呢?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正念真如的人,他所造的四重十波羅夷的重罪──應念銷滅,當下就銷滅了;不但銷滅,而且他還能夠轉變他應該要受的地獄苦因,轉成往生安樂的國土,轉苦因成安樂果,這是他的滅惡。

其次,他的福德呢?他所成就的福報,超越前面這個佈施之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乃至於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蕅益大師發明這段經文,從以下兩點來解釋:

一、從智慧門:

為什麼這個人以一念相應的智慧,就能夠把地獄的苦因轉成安樂果呢?

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因果法爾如是。因為十法界的升沉,唯此一念而已。為什麼我們會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一念的迷惑顛倒。

整個十法界它的根本——它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念心性!

我們過去用迷惑顛倒的心,來熏習一念心性,所以把這一念心性當中,本具的三德轉成三障;你用迷惑顛倒的心、用貪瞋癡煩惱的心,來熏習一念心性,就把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轉成煩惱障、業障、報障。過去是這麼回事,那現在一念的──迴光返照,以覺悟的心來面對一念心性,就能夠轉這個三障成三德,自然能夠轉地獄的苦因成安樂果,因果法爾如是!

我們本來就活在一念心性——

不管你承不承當、接不接受、知不知道它存在。總而言之,我們沒有一個人,離開過你的一念心性,只不過是佛陀用覺悟的心,來面對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佛陀出現萬德莊嚴;我們用向外攀緣顛倒的心,來面對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出現六道的輪迴;因果法本來就是這樣,沒有誰在主導的。所以你能夠一念的覺悟生起,真實的了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第一個消除我們的罪障。

二、從福德門:

為什麼能夠成就這麼大的福報呢?

蕅益大師又說:從福德門來說,一個弘經的人,他能夠把這樣的一念心性──把心帶回家的道理,告訴末法眾生,這表示什麼呢?他能夠轉末劫的障礙,成正法的菩提。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大家已經搞不清楚方向,也不知道該怎麼修行,盲修瞎練!這個時候有人把經典: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找到了!這樣子的話,就是把末法時代轉成正法時代,因為正法時代,佛陀也是如是的宣說。他能夠轉末劫的障礙而成正法,所以他自然能夠成就稀有、殊勝的功德。

所以:從智慧門來說,你自己自受用,能夠消你的罪障,成就你往生的安樂果;你能夠將此經典乃至於四句偈、乃至於把這個觀念告訴某一個人,那你等於是把這個人,帶到正法。你了解道理,你跟正法差不多;你要不明白道理,就算你生長在佛世也沒有用。

我們說《楞嚴經》是大乘經典第一部消失的經典。

什麼叫:《楞嚴經》消失?諸位知道嗎?

當這部經還在,但沒人知道裡面講什麼道理,這一部經就等於消失了!

我們的心念,已經不能跟這一部經相應了、不能產生一念的相應,雖然文字講得很清楚…沒有人懂得它的道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修行了,這部經在人世間,就等於消失!不是說經本還在就是經典。因為你要能轉──心悟轉《法華》,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把《楞嚴經》在心中轉;你要不明白道理,你整天讀誦,那你是被文字所轉──心迷《法華》轉。所以從智慧門我們可以滅除自己的罪障,因為你的心開始改變了。其次,你今天能夠把這個觀念,告訴那些顛倒的眾生,等於是把他心中的光明點亮來,給他一個生命的方向、給他一個希望、給他一個善根,那你等於是把他帶回到正法時代,這當然功德就很大了!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就是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很護持三寶。鄰近國家的國王,送給他五百隻的白雁來討好他,因為波斯匿王軍事強大。波斯匿王就把這五百隻白雁安置在佛陀精舍隔壁的樹林裡,找了一片的林子,就把五百隻白雁養在那個地方,白雁晚上在樹林睡覺,白天就飛出來,在空中飛翔。

佛陀到了早上,帶著弟子們去托缽,回來吃完飯之後,佛陀按照常規要開示。佛陀開示的時候,那些白雁就飛到樹林下,靜靜的聆聽佛陀的開示;等到佛陀開示結束後,牠們歡喜的又飛到虛空中飛翔,到了晚上又樹林睡覺…如是的過了幾個月;之後這些白雁,有一天要飛出來的時候,不小心,誤觸到獵人的網子,這五百隻就被網住,全部死了。死掉之後,因為它們在臨終之前,一念的智慧生起──聞法歡喜,皈依三寶,它們的神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當然他剛投生天人的時候,他會憶念我為什麼往生到天界?感念佛陀的說法,五百個天人就以天人的身份,下到人間──繞佛三匝,用天女散花來供養佛陀;佛陀為說四諦法門,這五百個天人即當下證得初果。

那我們看這五百隻白雁,它的心──本來是一個畜生的心,黯鈍愚癡,它用黯鈍愚癡的心來面對一念心性,當然出現的是畜生的果報。一念心性它很公平,你用什麼樣的因緣來熏習它,它就出現什麼果報給你。但是當這五百隻白雁每天聽法之後,慢慢的…心生者則種種法生──它的智慧心生起了,它的闇鈍心消失了──心滅者則種種法滅,它畜生的心消失了,三個月後業報盡了,自然的它天人的果報現前,轉成一種智慧的心、皈依三寶的心,乃至於佛陀為他講《四聖諦》,他跟我空的真理產生相應,而證得初果。所以:

心念的改變──正是啟動你生命根本的改變!

你今天修了很多善法,你的生命不一定會改變;因為你修善,那是一種善業力,但是你聽聞佛法,產生那種覺悟的心,這樣的改變,不得了。我要提醒大家:善業力跟覺悟是兩回事,你從根本上的覺悟,佛教叫脫胎換骨啊!。在佛教裡,外表的改變,那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你發自內心的覺悟那就不同!那真的是一念的相應慧生起,那真的是古人說啊:打破虛空笑滿腮,整個身心世界都破壞掉了。

一般來說,在家居士生命一個很大的覺悟、改變是受菩薩戒的時候,這時候的改變是很大的,菩提心發出來的力量是很大的。出家眾──是你剛出家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其次,你登壇受大戒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從因緣法來看,受五戒改變不大,但是受菩薩戒的改變就很大了,你是以佛心為己心,那還得了啊!所以有些人受菩薩戒業障現前,這正常的,他一定要把業障逼出來,以前是煩惱做主,現在是菩提心做主,這個家主人換別人做了,那完全不同!

所以:佛教徒的生命真實改變,從你的覺悟開始下手。

諸位!你會覺得佛的功德法──佛者覺也,佛有無量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但是我們偉大的佛陀,用覺悟這個字來總持所有功德。為什麼?為什麼佛用覺悟?

因為:佛陀所有功德,以這個當根本──只有覺悟才有一切所有的功德。

這個人迷惑顛倒就算造善業,也只是個有漏的善業,還是屬於輪迴性。所以你不要小看你受菩薩戒,那一念的相應,那是你整個生命的脫胎換骨,當然你要真實的發心才可以。

丙二、明生善力用

一念真實的相應,它生起什麼樣的善根呢?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我們能夠在末法時代能誦此經,誦──當然讀誦就是要明白道理,這裡偏重理觀,就是經常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個人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其次,能持此咒──這是講事修,應該包括奉持四重戒法…這樣子,他所成就的大乘善根,以佛陀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尚且窮劫不盡。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依我教言,來為人宣說──利他,如教行道──自利,依止理觀、事修來修行,有什麼好處呢?直至菩提,無復魔業。這個地方的魔業是指什麼呢?古德說有三個:

第一、凡夫的魔障:一般凡夫修行就有鬼神障、魔障。

第二、外道的邪見。

第三、二乘的偏空。

修學《楞嚴經》的人──他不容易退轉,他直趣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因為他所有的功德是安住在不生滅心,既然安住不生滅心,怎麼退轉呢?他是以無相真如為住,所以他的大乘菩提善根特別堅固,不會受到這些魔境的干擾。

甲三、結勸

乙一、安住真如

這一點最重要了!修行人先求安住,才有資格談調伏的問題:

真妄不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一科,分成兩大段:首先做一個總說,我們的生命有兩個部份:

第一個:虛妄的假相──這些浮塵諸幻妄相,是過去業力所變現的一個身心世界,可能是一個男人的身心世界,也可能是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這是一個虛妄的假相。

第二個:真實的功德──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真實的。但是隨業力熏習,所變現的五陰是一個假相。

什麼是假相呢?只要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別離而滅的。這就是暫時的假相,這個因緣主要是指善、惡的業力。在這個假相當中,我們要永遠記住一個重要的觀念:

虛妄的假相,是不離開真實的。

你要去哪裡找真實的呢?就在這個虛妄的假相當中,你就能夠找到真實──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眾生的一念心性,他本來就沒有這個假相,這就是我們的安住處。

前面講過:修行人,大家都在拜懺、都在持咒,但是每一個人進步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佛陀《法華經》以一佛乘分別說三──說:你從台中到台北,有些人騎腳踏車,可不可以到?當然是可以到;有些人是開車、有些人是坐高鐵,哪一個速度快?當然高鐵快。

誰要能夠掌握一個乘──修行的方法,你就能夠掌握修行的速度。

的確,修行法門是有差別的,法門要是沒有差別,智者大師就不用判教──頓、漸、秘密、不定。一個人要進步,你的思考模式是很重要的…理觀。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要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你這個思考模式能夠建立起來,你返妄歸真的速度非常得快!如果你執著煩惱是真實的,那就糟了!那就有得對治了。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你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到最後──你果然業障深重,真的是這樣!是你自己要住在那個業障深重。

這段文很重要,諸位你要常常把它讀一讀: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從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建立你的斷惡、修善、度眾生。

有一個禪師──

他晚上去禪堂參禪之後,當他要回寮房,走樓梯的時候,不小心啊,踩到一個東西,呱唧一聲。他說:糟糕了!踩到青蛙了。就很慚愧、也很後悔,一直念佛給它迴向;念完以後…他離開的時候,非常的惱恨,一個晚上沒有睡好覺,總覺得那只青蛙的冤魂一直在吵他,一晚沒有睡好。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他的徒弟在外面掃地,就說:師父啊,你門前怎麼有一條踩爛的茄子啊!他師父聽到這一句話,通身清涼,昨天晚上被自己的妄想害了!

當你打妄想的時候——你看風雲變色——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障礙自己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障礙你,都是你自己的妄想。

一個修行人佛者覺也!你要想辦法,從你的妄想跳脫出來,這是關鍵。我們不可能不打妄想,這強人所難;但是你打妄想的時候,你先穩住,首先你要知道你在打妄想,一個人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你就有救了。我們常說: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不能起顛倒;一個人最怕的就是──你打妄想、你還不知道,那就很麻煩了!

理論上來說,修《楞嚴經》的人,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反應不要太快,因為你的第一念反應,肯定是妄想。你看懺公師父做事情很慢的,他老人家說:欸,你去規劃一下什麼什麼事情…之後,我們把企劃書呈給懺公師父,他看完以後他講一句:欸好,再看看…再看看。一放就放了好幾個月。為什麼再看看呢?他就是在等待因緣出現,妄想讓它沉澱下來,妄想最怕的是什麼?時間啦!一個反應太快的人,很容易出差錯。其實我們不要被世間的學問所轉,要追求效率。這個都不對的。當然小事情,你知道就趕快去做;越大的事情,先去拜拜佛、靜坐一下,讓妄想沉澱。

妄想它的問題在哪裡?

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生滅變化的,即便你不對治它,它也自然會消失掉,但是你一執著它,那不得了…它變得擴大、變得有力量。所以妄想好不好對治?答案是:很難講。你要執著它,它就變得很強大;你要認為說你本來就沒有妄想,它就沒有力量。講真的…修《楞嚴經》的人,反應不要太快,越大的事情,緩一緩再看看;再看看的時候,妄想自然會消失掉,你會知道──我這樣做,到底是妄想的推動?還是一種真實的智慧?你馬上可以看得出來。

總之:修學《楞嚴經》第一件事情——先安住真如,跳脫妄想,這是第一件事情。

乙二、成就三不(不迷、不取、不動)

客不成害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迷亂由主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悟則必勝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前面的經文講到安住真如──我們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安住真如之後,我們心中產生一個正念力,會跟過去的妄想會怎麼樣?真妄交攻,你一定會把過去的妄想逼出來,那就是魔境了。一個修行人肯定會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內魔—內在的煩惱魔,外在的鬼神障。你看有些人打佛七,越打佛七煩惱越重,突然間脾氣很暴躁,或者一直哭泣…很悲傷。這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注意這一句話:

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內在的妄想也好,外在的鬼神障也好,它們的本質都是虛妄的。

永遠要記住──它們是虛妄的,假借因緣而有。而我們今天安住的真如,是本來就具足的一個真實的心性──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妙覺心性。它怎麼能夠破壞你呢?它要去破壞你,就像風去吹光明,怎麼可能把光明吹滅呢?如刀斷水,了不相觸,各走各的;而且真能破妄、邪不勝正,你就像沸湯,它就像堅冰,它跟你接觸,它自然消失掉;所以我們遇到了魔障,你不要緊張,因為你要知道它是虛妄性的,你是真實性的,這是第一點。

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魔障所侵入呢?

因為,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諸位你要打佛七、用功閉關,你就知道:煩惱也好、內魔也好,外在的鬼神他要破壞你,第一件事情,他先破壞你的正念,他一定要把你從真如叫出來。其實他沒辦法破壞你,他只是引誘你,讓你自己破壞你的正念,是你自己要出來的;我引誘你,但是你自己出來的,你自己迷惑顛倒了,他才有機可乘!所以說穿了,他只是一個助緣!所以我們遇到了魔障,不要緊張,因為他是虛妄的,你是真實的,你像光明,他像黑暗。

你要怎麼辦呢?當處禪那,覺悟無惑──你要把心收攝起來,禪那就是止觀,好好的不要迷惑顛倒,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在這一念心性當中,提起你的佛號、提起你的咒語,這個魔是無奈汝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陰暗的,遇到光明,陰暗當然消失;因為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他怎麼能夠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呢!

我們可能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魔障,這時候你要加強你的光明、加強你的佛號,安住你的不生滅心,安住你的佛號,它自然會消失掉。這時候絕對不要亂動,你越緊張、越亂動…它有機可乘。我們前面講安住,這裡講調伏,就是不要亂動。

乙三、功德超勝

迷故成障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悟則功超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結示勸修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這裡把凡夫眾生的整個惑、業、苦,跟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這兩者的緣起說出來:

其實我們眾生的心,從本質上來說,跟佛是一樣的──同樣是一念心性;但是為什麼我們就出現六道輪迴呢?因為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我們用迷惑顛倒的心,來面對我們一念心性,我們違背了真如的覺性而向外攀緣,就引生了塵勞煩惱,由塵勞煩惱就招感了生老病死,是我們選擇用攀緣的心,來面對我們一念心性。

佛陀為什麼那麼的自在呢?

因為:佛陀他用覺悟的心,我以妙明──就是以觀照的智慧,來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所以能隨順於真如本性;而真如本性,它本來就是充滿了覺性、充滿了光明…圓照法界!所以佛陀能夠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比方說,佛陀一念的清淨心安住真如道場,但是他的法身同時能夠遍十方界,他能夠含受十方虛空;他能夠在一個微小的毫端當中,現出廣大的諸佛國土;他能夠在一個微塵當中,現廣大身,轉大法輪。

佛陀為什麼有這麼多自在力呢?這個力量是誰給他的呢?

因為:佛陀是滅塵合覺──佛陀遠離了向外攀緣,他選擇了向內安住,所以把真如的功德表現出來。真如有無量的功德,當然它也可能造成無量的過失,看你怎麼面對。所以智者大師說:性具,我們這一念心本具善惡的潛能:你用迷惑顛倒的心來面對你的本來面目,你啟動的是流轉門;你用覺悟的心來面對你的心性,你啟動的是還滅門。

這是很公平的——

這一心二門:你要向外攀緣,你打開了生死流轉之門,是你自己打開的;你迴光返照,你打開了涅槃安樂之門,同樣是一念心性。

所以說:向外攀緣的結果,是產生塵勞、產生世間的苦惱相;迴光返照,就產生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的功德莊嚴;同樣是一念心性,你用不同的心態來面對,它的結果就不一樣,這是最後的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聽經聞法就是你要保持自覺——自己覺悟!一個人,你要跳火坑、你要迷惑顛倒,誰都救不了你的。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產生覺悟──自覺、自審、自調,懂得自我調整、自我反省,那你就會不斷進步!

《楞嚴經》簡單講:就是讓你修行上路;你找到了一個方法,哦!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念心性當中,你要怎麼去面對它:你是打開它的痛苦之門?還是打開它的安樂之門?關鍵就看你一念的迷或悟而已!

好,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就跟大家研究到這個地方,我們感謝<慈明寺>和尚尼,還有全體住眾的護持,也感謝所有的義工,每個禮拜來幫我們搬桌子,好,我們迴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