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三妙行

梵語 trīni sucaritāni,巴利語 tīni sucaritāni。又作三清淨。為「三惡行」之...

三決定業

又作三時業、三報業。指決定受異熟果時分之業。此係俱舍論卷十五所說。即:(一)順現法受業,略稱順現業。此生造...

三災

即小三災、大三災。又作三災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續期)、壞劫(破壞期)與空劫(空漠期)等四期...

三言聲

為梵語文法中之特殊術語。言聲,梵語 vacana。在梵語文法上,為區別名詞、代名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各有...

三身

梵語 trayah kāyā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

三身三德

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者配列,則法身為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之德,應身為解...

三身華梵

又作三如來。即:(一)法身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梵名 Vairocana,意為遍一切處。法身性相常然,真...

三身遍相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八以虛空、日光、日影三者比喻法、報、化三身,即:(一)法身如虛空遍,謂法性之身本體週遍,...

三身壽量

指法、報、應三身之壽量:(一)法身壽量,法身非色質、非心智,強指法性為身,故其壽量非報得命根、非連持之壽,...

三車四車

車可載物,比喻佛法化度眾生以至涅槃。三車指羊、鹿、牛車,加上大白牛車則為四車。法華經譬喻品有火宅三車之譬喻...

三邪行

(一)俱舍論卷十七於色業(即身、語業),別立如下三種邪行:(一)邪語,由瞋、癡所生之語業。(二)邪業,由瞋...

三事人勝諸天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載,人道勝於天道者有三,即:(一)能勇猛,諸天耽嗜欲樂,不復進修;人雖不見當來之果,而...

三事戒

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七載,身、言、意三種淨戒,稱為三事戒。(一)身淨戒,謂身受諸戒而無缺漏毀犯。(二)言淨戒,...

三事無盡

據眾德三昧經卷三載,菩薩修道之三種無盡,稱為三事無盡。即:(一)佈施無盡,菩薩好為佈施,乃至身命亦能施與而...

三供養

為普賢行願疏所舉三種供養之法。即:(一)財供養,以世間財寶及種種上妙諸供養具供養諸佛菩薩。(二)法供養,依...

三具足

指供養於佛前之香爐、花瓶、燭檯。若花瓶與燭檯左右各一對,則稱五具足。 p559...

三受

梵語 tisro vedanāh,巴利語 tisso vedanā。又作三痛。受,領納之義。即內之六根,觸...

三受業

指三種受業。又作三受報業。乃就苦、樂、舍三受,將業分為三類。即:(一)順樂受業(梵 sukha-vedan...

三和

指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觸之心所。成唯識論卷三(大三一·一一中):「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週授記

上中下三根之聲聞由於聽聞法華經之三週說法而得悟,對此,佛為之各各授予作佛之記,稱為三週授記。三週者,法說周...

三週說法

又稱法華三週。天台宗就法華經跡門正宗分之開權顯實之說相而立之名目;亦即佛為令聲聞悟入一乘實相之理,遂就上中...

三宗

(一)華嚴宗之宗密將大乘佛教總分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一)法相宗,此宗主張一切有漏妄法及無漏淨法無始...

三宗二諦

指南齊隱士周顒於其所著三宗論中,立真、俗二諦之說,即:(一)不空假名,如經中所說色空,其性實為空,故稱為空...

三宗論

南齊周顒撰。書中以真、俗二諦之義,論述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等三宗之旨。又空假名、不空假名二宗,為成實論...

三定聚

梵語 trayo rā?ayah,巴利語 tayo rāsī。略稱三聚、三際。「聚」即聚類、聚集之意。...

三念住

梵語 trīni smrty-upasthānāni。又作三念處、三意止。(一)為佛十八種不共法之一。佛以...

三念願力

又作三念力、三力、三事。指阿彌陀佛念持眾生,而令眾生得以見佛之三種力用。即:(一)大誓願力,即佛因位之願力...

三性

(一)乃印度唯識學派之重要主張,我國法相宗之根本教義。謂一切存在之本性與狀態(性相),從其有無或假實之立場...

三性一際

華嚴宗基本教義之一。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三性即三自性,指攝大乘論中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謂此三者...

三性業

指善、不善、無記等三業。即:(一)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業。(二)不善業,又...

三性對望中道

即法相宗所詮顯三性相對之中道(非有非空),為法相宗中道義之根本。與「一法中道」相對稱。又作三性相對中道、言...

三所依

指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三依。為法相宗之教義。又作三種所依。繫心、心所生起作用時,所依靠之三種緣,相當於四...

三於

指三種所依。於,所依之義。三論宗嘉祥大師依三種所依而立三種二諦,即:(一)本於二諦,即空有二諦,乃佛出世前...

三明

梵語 tri-vidya,巴利語 ti-vijjā。(一)又作三達、三證法。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

三武一宗法難

指佛教四次法難。乃我國歷史上皇帝迫害佛教最嚴重之四次事蹟:(一)北魏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謙之之言而...

三波羅蜜多

(一)法相宗將施等十波羅蜜就能修之位地分為三種,略稱三波羅蜜。即:(一)波羅蜜多,地前三賢位之菩薩於初無數...

三法

(一)教法、行法、證法。略稱教行證。教者,佛所曉諭之言教;行者,眾生修行佛之教法;證者,修行以證悟真理。此...

三法印

可作為佛教特徵之三種法門。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項根本佛法。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

三法忍

梵語 tisrah ksāntayah。又作三忍。謂悟解三種法理且認證之。「忍」,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之意...

三法度論

梵名 Tri-dharmika-?āstra。凡三卷。東晉僧伽提婆譯。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又作三法度經...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為唯識宗表示種子與現行互為因果之用語。唯識宗認為在第八識內之種子,必待眾緣和合而起現行(在現實上作用);又...

三法輪

教判之名。略稱三輪。指如來三時說法所代表之意義。(一)真諦、玄奘所立之轉、照、持等三法輪。(一)轉法輪,即...

三空

(一)唯識家依遍、依、圓三性立三空之義。即:(一)無性空,又稱無體空。謂遍計所執性於妄情之前雖有,然其體性...

三股

密教法器之一,為金剛杵之一種。股又作鈷、古、[月*古],故三股亦稱三鈷杵(梵 tri-?avkuh)、三股...

三股印

股,又作鈷、[月*古]、谷。即密教表示三股金剛杵形之印契。又稱三股金剛杵印、三股杵印。半印者稱為小三股印;...

三股戟

梵語 tri-sūla 或 ?aktih。音譯咥哩首羅。又作三頭戟、三鈷戟、三戟叉、三古鉾。略稱三戟。密教...

三股鉤

又稱三鈷鉤、金剛鉤。為密教表示佛菩薩鉤召之德所用之三昧耶形。因其柄之鋒頭作三股金剛形,故有此稱。原為印度武...

三長物

指比丘不該持有之三物。即:(一)衣長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許蓄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稱為衣長物。(二)缽長物...

三長齋月

又作三長月、三齋月、善月、神足月、神通月、神變月。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長期間持齋。過午不食,稱為齋。...

三門

(一)又作山門。為禪宗伽藍之正門。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象徵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門。...

三門三大侍者

又作山門三侍者。三門,即山門;侍者,即隨侍師家左右而任其使喚之人。三大侍者為:(一)燒香侍者,掌管住持之上...

三陀羅尼

三種使善法不散,惡法不起之力用。(一)為大智度論卷五所舉五百陀羅尼中之前三種,即:(一)聞持陀羅尼,耳聞而...

三阿僧祇劫

為菩薩修行成滿至於佛果所須經歷之時間。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無數大劫...

三信三不

又作三不三信。為我國淨土宗大德曇鸞所揭出。三信指淳心、一心、相續心。往生淨土,須具足此三種信心。(一)淳心...

三品沙彌

指三類沙彌,即:(一)下品沙彌,自七歲至十三歲,稱為驅烏沙彌。小兒出家,阿難不敢度,佛說若能驅逐烏鳥不使奪...

三品悉地

謂密教行者之悉地有上、中、下三品。悉地,梵語 siddhi,意譯成就,謂三密之行業相應而成就妙果。三品悉地...

三品聽法

聽聞經法,有上、中、下三品之別。即:上品以神聽聞,中品以心聽聞,下品以耳聽聞。 p579...

三垢

垢,梵語 mala。三種垢穢之意。指能垢穢眾生心行之貪(梵 rāga)、瞋(梵 dvesa)、癡(梵 mo...

三宣三一

指唐代四分律宗之六宗匠。即相部宗之祖法礪傳道成,道成傳懷素,懷素傳法慎,法慎傳靈一、義宣,而義宣與慧宣、德...

三思

指三種審慮對境之精神作用。即:(一)對境取正因邪因俱相違等之相,加以審察思慮,稱為審慮思,又作加行思。(二...

三施

(一)大智度論卷十一以財、法、無畏三種施為三施。即:(一)財施,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財物,又能以己之財施與他...

三昧

(一)梵語 samādhi 之音譯,巴利語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

三昧火

據傳法正宗記卷一載,釋迦自知化期已近,乃付首座弟子大迦葉以清淨法眼及金縷僧伽梨衣,隨後即往拘尸那迦羅城娑羅...

三昧門

指進入佛所具無量三昧之門戶。佛之三昧,無量無數,菩薩無法盡得,或聞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即統...

三昧耶形

又作三摩耶形。略稱三形。指標示諸尊本誓之器杖、印契等形相。據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五之說,三昧耶形又稱波羅蜜形,...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無障礙智戒、無為戒。略稱三戒,即住於三三平等之理,以...

三昧耶身

指三昧耶曼荼羅之佛身。與三昧耶形同,密教諸尊之本誓、內證等標幟及塔、輪寶、蓮花、國土器世界等皆稱三昧耶身。...

三昧耶曼荼羅

梵語 samaya-mandala。又作三摩耶曼荼羅、平等曼荼羅、三昧耶智印。略稱三曼。密教四種曼荼羅之一...

三昧堂

又作法華三昧院、法華堂。日本佛教界長期講解有關法華經而設置之建築物。以最澄在比叡山東塔所建者為最早,後在西...

三昧場

日本佛教用語。即葬場。意謂葬場乃為進入三昧之場所。又作三昧所,或單稱三昧。即葬場及火葬之區域。[類聚名物考...

三昧發得

又作發定。謂由專念之法而心住一境,遂得勝境現前。亦即初因思惟之加行,思想漸漸微細,乃至覺想俱亡,達於三昧正...

三是偈

又作三諦偈。為龍樹所著中論觀四諦品中之一偈。即(大三○·三三中):「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

三毒

指貪慾、瞋恚、愚癡(又稱貪瞋癡、淫怒癡、欲瞋無明)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煩惱本通稱為毒,然此三種煩...

三界

梵語 trayo dhātavah,巴利語 tisso dhātuyo。(一)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

三界苦輪

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乃有罪眾生之生死輪回境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八·八三七中):「十善菩薩...

三界唯心

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現象皆由一心之所變現。全稱三界唯一心。即心為萬物之本體,此外無別法,凡三界...

三界眼

佛之德稱。佛為大智大明者,可作三界人之眼,引導吾人避離生死之險難,故稱三界眼。佛般泥洹經卷下(大一·一六九...

三界尊

佛之德稱。佛乃三界之尊,故稱之。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七下):「今我稽首三界尊。」 p587...

三界智

(Nyanatiloka, 1878~1960)為德國佛學學者,亦為德國第一位出家之比丘。生於維斯巴登市(...

三界無安

謂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中,不能求得真實之安寧。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

三界雄

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三界萬靈牌

為使無緣之有情蒙受冥福,而安置於禪剎佛殿之一種牌位。日本佛教界自鎌倉時代初期即風行之。文有「三界萬靈,十方...

三界獨尊

即佛之尊稱。佛乃三界中之最尊貴者,具足智德,為三界獨尊,四世導師,世所尊重。寶藏論廣照空有品(大四五·一四...

三界藏

三界包括一切眾生之煩惱業果,故稱為藏。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八·八二六下):「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

三相

即三種相。(一)一切諸法有如下三相:(一)假名相,指唯有假名而無實體之相。(二)法相,指五蘊、十二處、十八...

三相神

梵名 Trimūrti。指相互關聯而各具一相之三神。主要指印度教所信奉之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認為三...

三相續

指世界、眾生與業界之因果,次第遷流、相續不絕。即:(一)世界相續,眾生有業,引起塵勞煩惱,招感風、金、水輪...

三科

一切諸法分為蘊、處、界三類,稱為三科。蘊處界又作陰入界、陰界入。即:(一)五蘊,又作五陰、五眾、五聚。指色...

三科揀境

即天台宗論觀心之境,於圓頓止觀十境中之第一種陰入界境,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而指示觀境。其揀境之...

三苦

梵語 tisro-duhkhatāh。(一)依苦之性質,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一)苦苦(梵 duhk...

三苦對三界

天台四教儀集註以苦苦、壞苦、行苦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即:(一)苦苦對欲界,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諸境逼...

三軌

(一)乃三種軌範之意。天台宗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之「妙」字時,說有十妙,其中有三法妙者即為三軌:(一)真...

三迦葉

迦葉,梵名 Kā?yapa,意為光波,因其身光炎湧,故稱。毗婆屍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

三重七個法門

又作教行證三分。乃根據教、行、證三重而理解之七個法門。系日本天台宗之教法,為與本覺、始覺之口傳同時受到重視...

三重法界

指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華嚴宗本立四種法界,為與能觀之智對應,故別立三重法界,即:(一)理法界,即統攝萬物形...

三重觀門

指真空、理事與事事無礙三觀,乃華嚴宗所立。華嚴初祖杜順開顯實踐修行之觀門,建立三觀,用以彰顯觀行,悟入一真...

三乘

梵語 trīni yānāni。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一)就眾生根機...

三乘觀門

指天台四教中之三藏教之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分別以觀苦諦、集諦、道諦,作為修行之初門。即:(一)聲聞觀苦...

三修

據北本涅槃經卷二載,有勝劣二種三修。(一)劣三修,謂聲聞所修比於菩薩所修為劣,三修即:(1)無常修,聲聞之...

三峰派

為臨濟宗支派。興於明清之際。開祖漢月法藏(1573~1635),江蘇無錫人。據五燈全書卷六十五載,法藏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