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女人往生

又作女人成佛。指以女人之身往生淨土,或指女人轉男身成佛。蓋因古印度女人地位甚低,不得成為梵天王、帝釋、魔王...

女人往生願

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五願。即誓願所有聽聞彌陀名號而歡喜信受之女人,於命終之後必不再有女像而得往生淨...

女人拜

即女子所行之禮拜樣式。其式有多種異說,古來女子多為立拜屈膝;或以兩手置於胸前,略作鞠躬;或兩膝同時跪地,而...

女人眷屬論師

印度古代二十種外道之一。此等外道以摩醯首羅天所生之八女子為常住實在者,且為宇宙萬象之創造者。據大智度論卷八...

女人禁製

指禁止女人進入道場之規定。乃以女性對修行僧在修行上有所妨礙,故禁其進入道場。諸經中多處記載女人具有三事隔(...

女子五障

據法華經卷四載,舍利弗不知龍女是大乘根器,宿習圓因而得成佛,以為例同報障女流,故說女有五障。然說此五障者,...

女子六欲

指女人所樂求之六種慾望。即:(一)色慾,(二)形貌欲,(三)威儀欲,(四)姿態欲,(五)言語欲,(六)細滑...

女子出定

禪宗公案名。據諸佛要集經卷下載,昔時離意女在釋尊座前入於三昧,大智慧者文殊菩薩雖為過去七佛之師,卻無法近佛...

女犯

指僧對女子犯「不邪淫戒」條。御傳鈔卷上(大八三·七五○下):「行者宿報設女犯,我成玉女身被犯,一生之間能莊...

女根

梵語 strīndriyah。指女性生殖器及其生殖機能。二十二根之一、五作根之一。與男根合稱二根;因其有使...

女賊

女人為愛執之根源,能劫修道者之法財,妨礙求道之心,故以賊喻之。大智度論卷十四(大二五·一六六上):「執劍向...

女鎖

指女色。謂女子之色相猶如枷鎖,能繫縛凡夫,使之戀著而難以自拔,故以鎖喻之。大智度論卷十四(大二五·一六六上...

子元

(?~1166)宋代僧。白蓮宗之創始者。平江昆山(江蘇昆山)人,俗姓茅。初名佛來,號萬事休。幼喪父母,師事...

子合國

位於新疆葉爾羌城(莎車)東南之古國名。為古代西域唯一之大乘國。又作遮拘迦國、遮拘槃國、遮居槃國。即洛陽伽藍...

子果

指五蘊之果報,乃過去煩惱所生之果,即種子所生之果。而果所生之種子,則稱果子。今生之煩惱而有未來之報果,故為...

子昉

宋代天台宗僧。賜號「普照」。吳興人。早歲出家,依淨覺仁岳學天台三觀十乘之教,得其密傳。復通世典,能文善辯。...

子孫廟

指小廟。乃我國寺廟型態之一種,此蓋別於規模較大之「十方叢林」而言。此等寺廟之性質多為一僧或一系僧眾所私有。...

子院

日本佛教用語。在日本,大寺院中之小院,稱為子院。又稱支院、寺中。例如禪寺之塔頭。奈良時代以前,本非官寺,至...

子淳

(1064~1117)北宋曹洞宗僧。俗姓賈,劍州(四川)梓潼人。幼向正道,長勤參訪,遍參真如慕喆、真淨克文...

子溫

(?~1296)宋末元初畫僧。華亭(江蘇松江)人。字仲言。號日觀、知非子(又作知歸子),一名溫日觀。幼年出...

子儀

(一)(?~986)宋代僧。浙江樂清人,俗姓陳。別號心印水月禪師。初居杭州天竺山。嘗謁福州鼓山之神晏國師,...

子縛果縛

合稱為二縛。子即因,指煩惱;果即結果,指苦果。煩腦能生有漏之果,是為因,經常繫縛有情,故稱子縛;有漏之果亦...

子聰

(1216~1274)元代僧。為元世祖之顧問。河北邢台人。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一名劉秉忠,先人曾仕...

子斷

即斷除煩惱。煩惱如種子,煩惱所生之苦報如果實,故斷除煩惱又稱子斷。 p921...

子璇

(965~1038)北宋華嚴宗僧。杭州錢塘(一說秀州嘉興)人,俗姓鄭。號東平,又稱長水大師。九歲師事普慧寺...

子嚴

元末明初曹洞宗僧。河南緱氏(偃師)縣人,俗姓樊。號松庭,世稱松庭子嚴禪師。幼年多病,父母許願出家,九歲即投...

寸長尺短

禪林用語。一般之常識概念為尺長寸短,然依此類日常概念無法把握真理之絕對性,故提出寸長尺短之相反概念,並以超...

寸釘入木

禪林用語。又作寸鐵入木。一寸長之釘一旦打入木中,則任何人皆無法拔起;故禪林每用以比喻學人之道念堅固,非任何...

寸絲不掛

禪林用語。比喻心性一塵不染之狀。景德傳燈錄卷八(大五一·二五八中)載,南泉和尚問陸大夫曰:「『大夫十二時...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

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譯。又作不空罥索經。說不空罥索觀世音菩薩之秘密修行法門。分七十八品。今收於大正藏第二...

小止觀

全一卷(或二卷)。又作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坐禪法要、童蒙止觀。隋代智顗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系天台智...

小水穿石

又作滴水穿石。為策勵人勤行精進之語。謂證果雖難,然若能勤行精進,持之以恆,則亦可到達;如滴水雖小,常流不息...

小史

巴利名 Cūlavajsa。又作小王統史。錫蘭有關王朝與佛教之編年史,為大史之續篇。錫蘭學者原將大史與小史...

小行

(一)小乘之修行;相對於大乘之行法,故稱小行。 (二)小便之異名。又作小解、小遺。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三...

小劫

梵語 antara-kalpa。指提婆達多受地獄苦報之期間,或指釋尊一劫之壽限。一小劫之長短,諸經所說不一...

小空

為般若經所說二十空之一。又作無性自性空。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之相,皆空而無有,故為小空。又...

小阿師

指小僧。又稱小師。阿為助詞,無義。臨濟錄(大四七·四九九下):「後生小阿師不會。」後人亦以之為卑下之貶稱。...

小品般若經

梵名 Asta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

小昭寺

小昭,西藏名 Ra-mo-che。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又作小召寺、老木契。西元七世紀文成公主督工建造。為深受...

小相

又作隨相、小四相。相對於「生、住、異、滅」之大四相,故稱小四相;又此四相均起於一念之中,故稱小相。於阿毗達...

小食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於日中一食,若於晨時食,稱為小食;於午後食,稱為後食,皆不合制。或謂晨朝之食稱為輕食;於...

小乘

梵語 hīna-yāna。又作聲聞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

小乘七聖

指七種舍凡性而入正性之小乘聖人。又作七士夫趣、七丈夫。據天台四教儀集註所載,即:(一)隨信行,謂鈍根之人依...

小乘九部

將佛經之內容分類為九種,稱為九部經、九分教。南北傳所傳之九部名稱有各種異說。今據三藏法數卷三十四所載,小乘...

小乘二十部

指小乘教之二十部派。有關小乘諸部分裂之年代、部數,及分派之原因等,歷來異說甚多,迄今未有定論。據異部宗輪論...

小乘三藏

經律論三藏通常有大小乘之別,據大智度論卷一○○之說,小乘三藏即:(一)小乘經藏,指四部之阿含經等,唯談真空...

小乘三寶

據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上,小乘之三寶即:(一)小乘佛寶,指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所示現之丈六紫金相。...

小乘四門

天台宗將小乘判為四門,即:(一)有門,如毗曇所說;主張觀因緣生滅之有,破除十六知見等,以了見偏真之理而得道...

小乘佛教

梵名 Hīnayāna Buddhism。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後,以救度眾生為宗旨之大乘佛教興起後,大乘佛...

小乘戒

又作小戒、聲聞戒。指小乘律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亦即四分、十誦等戒律,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

小乘律

屬小乘之律藏。又作小乘毗尼、聲聞律藏。即四分律等諸律;相對於梵網經、菩薩地持經等之大乘律。蓋小乘律自古有五...

小乘偏漸戒

指小乘戒為偏漸,而非如大乘戒之圓頓。蓋小乘之戒,功德不圓滿,故為偏;非頓成佛之法,故為漸。(參閱「小乘戒」...

小乘經典

又作小乘修多羅、聲聞契經。屬小乘之經典,即宣說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義理之經典。乃「大乘經典」之對稱。如...

小乘論

指屬於小乘之論。又作阿毗曇、小乘阿毗曇。亦即發智、六足等諸部之論。六足論中,除施設足論外,餘皆玄奘所傳譯者...

小乘禪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所立五種禪(外道、凡夫、小乘、大乘、最上乘)之一。即以成就阿羅漢、解脫業報輪回為目的而修...

小師

梵語 dahr?h。又作小僧、雛僧。音譯作鐸曷攞。(一)係指受具足戒未滿十年之僧人。若滿十年則稱住位(梵...

小參

禪林用語。指隨時之垂說。以別於上堂說法之大參。又譬如人家有三五子,晚間返家,父母一一處裁斷彼等日間所作之正...

小部

巴利名 Khuddaka-nikāya。巴利文經藏五部之一。無完整之漢譯本。共收經典十五部,即小誦、法句經...

小雁塔

位於陝西西安市大薦福寺內。乃武則天於中宗景龍年間(707~709)為駕崩之高宗追福所建之磚塔。塔共十五層,...

小聖

指聖者中證悟之淺者。小乘之四果,對大乘而言為小聖;大乘之諸菩薩,對佛而言亦為小聖。 p940...

小誦

巴利名 Khuddaka-pātha。為南傳佛典小部經(巴 Khuddaka-nikāya)之一。系集錄佛...

小遠

指隋朝淨影寺之慧遠,以別於晉之廬山慧遠。師又有隋遠、大遠、北遠、淨影慧遠等稱呼,「隋遠」系以其所處之朝代而...

小隨煩惱

梵語 Parītta-kle?a-bhūmika-dharmāh。又作小煩惱地法。指與小分之染污心相應而各...

屍半屍

指屍咒與半屍咒。印度古代與西域等地,有用咒法以死屍殺人者,若用全屍殺人,稱為屍咒;用無頭之屍殺人,則稱半屍...

屍收摩羅山村

梵名 ?i?umāragira,巴利名 Sijsumāragira。為印度之古地名,位於婆伽國(巴 Bha...

尸利沙樹

尸利沙,梵語 ?irīsa,巴利語 sirīsa。又作尸利灑樹、師利沙樹、舍離沙樹。意譯為合歡樹、夜合樹、...

尸陀林

梵名 ?ītavana,巴利名 Sīta-vana。又作尸陀林、寒林、屍多婆那林、屍摩賒那林、深摩舍那林。...

屍迦

悉曇字 (ska)。悉曇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塞迦、娑迦、歌。光讚般若經卷七、大品般若經卷五均取梵語 sk...

尸毗王

尸毗,梵名 ?ibi,巴利名 Sivi。古代印度代鴿舍身餵鷹之聖王,為佛陀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之名。又稱濕鞞...

尸棄大梵

梵名 ?ikhi-brahman。為色界初禪天之天主。尸棄(梵 ?ikhin),意譯為頂髻、火。此王本修火...

尸棄佛

梵名 ?ikhi-buddha,巴利名 Sikhi-buddha。指過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佛、式詰佛、式...

尸羅

梵語 ?īla,原由動詞語根 ?īl(履行之義)轉來之名詞,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

尸羅四義

尸羅,為防過止惡之意。其四義即:(一)清涼之義,乃遠離內心之熱惱憂苦,令其安適。(二)安穩之義,能為他世安...

尸羅達摩

唐代于闐國人。又稱戒法。精通華胡語。唐貞元年中(785~?),受節度使楊襲古之請,於北庭(新疆孚遠)龍興寺...

山斤

指測度須彌山之斤兩;用以比喻佛之壽命難量。釋門正統卷四(卍續一三○·四○○上):「釋尊長壽,雖山斤、海滴、...

山水屏風

密教行灌頂或修曼荼羅供時,於集會所中,置於阿闍梨座後,繪有山水之屏風。蓋灌頂原在野外淨地築壇舉行,為緬懷印...

山水衲

為宋代禪僧之服。乃以名貴絲織品(繒)裁剪而成,且有花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大四○·三九一中):「今...

山王權現

日本佛教用語。為天台宗比叡山護持法華經諸神祇之總稱。又作日吉權現、山王七社。日僧最澄開創比叡山時,勸請三輪...

山主

即一山之主,乃一寺住持之尊稱。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之撫州龍濟山主紹修禪師、天聖廣燈錄卷二十八之杭州南山資國圓...

山伏

為日本修驗道行者之稱。山伏,有「入法性真如之寶山,降伏無明煩惱」之意。又作山臥、修驗者、驗者、行者。為得神...

山形拄杖

指從山中砍下而不加細工修飾之木杖。碧岩錄第十八則(大四八·一五八上):「雪竇著語云:『山形拄杖子(中略),...

山法

又作山規。即指清規、規範、宗規等以外,各寺獨自特有之行法、習慣等。 p947...

山門

(一)又作三門。禪剎七堂伽藍之一。指寺院正面之樓門。以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名。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

山門三大侍者

於寺院內,隨從住持之左右,以輔佐其進退動作之三大侍者,即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禪林象器箋第七類職...

山門三大禪師

指禪院內之都寺、維那、燒香侍者等三者。「禪師」並非職位稱號,乃表尊敬之意。[禪林象器箋第七類職位門] p9...

山門疏

乃禪宗勸請新住持時,所作之文疏。敕修百丈清規卷三請新住持條(大四八·一一二三下):「發專使:凡十方寺院住持...

山門騎佛殿

禪林用語。謂現象界之差別世界當下即平等實相,亦即悉皆成佛之意。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且居門外...

山門羅漢

安置於山門樓上之十六羅漢或五百羅漢像,以祈護持山門,令法久住。 p948...

山家

即指住於山中之師主或其門徒。在我國,天台宗之智顗大師久住天台山,天台宗之四明知禮久住四明山,各於所住之山演...

山家山外

指我國天台宗之山家派與山外派。即北宋初年,以四明知禮等為主之天台正統派,是為山家派;對此,而貶稱慶昭、智圓...

山家義苑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觀(1092~1182)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冊。本書旨在祖述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禮門...

山家緒餘集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1241)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冊。宋代之天台宗分為山家、山外二學派,四明知...

山家學生式

全一卷。日僧最澄撰。系培養山家(即天台宗)學生之制度法典。今收於大正藏第七十四冊。計分天台法華宗年分學生式...

山海如來

又稱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為阿難於當來成佛時之名。據法華經卷四授學無學人記品所載,無量過去世前,世尊與阿難同...

山海空市

形容無常逼迫,令人無可逃遁之用語。蓋無常之於諸有情,如影隨形,其威勢遠過於暴水、猛風、掣電,縱任逃隱至山林...

山翁道忞

(1596~1674)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潮州(廣東)潮陽人,俗姓林。字木陳,號山翁。自幼即異於常童,及長,...

山毫

為無量之譬喻。華嚴經入法界品謂,為顯示經之廣大,即使以等同大海之墨與聚集如須彌山之筆來書寫經典,亦未能得盡...

山琦

(Sanchi)梵名 ?ānti。位於中印度波巴勒侯國(Bhopal)貝爾沙(Belsa)附近丘陵地帶之佛...

山庵雜錄

凡二卷。明代僧無慍編於洪武年間。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內容采自羅湖野錄、雲臥紀譚、叢林公論、禪林寶訓、...

山號

古代寺院多建於山中,而稱某山某寺。近世以來,造於平地者亦常附上山之稱號,山號遂成寺院之別稱。如江州潯陽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