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五備

指僧侶必備之五種條件。即:福、戒、博聞、辯才、深智。此五者具足則道業精進,未具足則流於凝滯。[釋氏要覽卷中...

五惑

又作五鈍使。即貪、瞋、癡(無明)、慢、疑等五種迷妄。(參閱「五鈍使」1164) p1161...

五惡

五種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五)飲酒。又五戒所防即為上述之...

五智

梵語 paca jānāni。(一)密教開立大日如來之智體為五,稱為五智,而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此係菩提...

五智三身

於密教,謂依大日如來所具足之五智各生身、口、意三身佛或菩薩。五智,指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

五智印

(一)據金剛頂義訣載,五智印即:(一) (hūj,吽),金剛智印。(二) (trāh,怛洛),寶智印。(三...

五智如來

密教以五智配於五佛,稱為五智如來。即:(一)大日如來,位於中央部位,具足法界體性智。(二)阿閦如來,位於東...

五智真言

表示金剛界五智五佛之真言。即五佛之種子。即謂 (vaj,鍐)、 (hūj,吽)、 (trāh,怛洛)、 (...

五無量

指密教所立心、身、智、眾生、虛空等五種無量。由心之無量能得身、智、眾生及虛空之四無量,即表明成就最勝覺之義...

五無間

(一)即阿鼻地獄。又作五無間獄。法界有情眾生隨所造業,墮此地獄,受苦報無有間斷。為八大地獄中之最苦處,乃極...

五痛五燒

由造五惡所受之果報。依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載,五惡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造五惡者,於現世之中,...

五結

謂繫縛眾生,猶如繩結,使眾生流轉於三界而不得出離之五種煩惱。即:(一)貪結,(二)瞋結,(三)慢結,(四)...

五結樂子

隨侍帝釋天之樂神。嘗至王舍城東林村北鞞陀提山之因陀羅室,為佛陀彈奏琉璃琴,讚頌佛德。[中阿含經卷三十三]...

五善五惡

指五種善惡。能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者,稱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稱為五惡。五惡...

五菩提

指佛之五種菩提。菩薩發心之後,須經五階始得無上菩提,故稱五菩提。即:(一)發心菩提,在無量生死之中,為阿耨...

五鈍使

「五利使」之對稱。兩者併稱十使。於十隨眠之中,推求之性鈍拙者有五,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此五者能驅使...

五間色

相對於青、黃、赤、白、黑五正色之中間色。即:緋、紅、紫、綠、硫黃等五色。[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

五雲

指五障。譬指修道之五障、女子五障,及欺、怠、瞋、恨、怨等五障,猶如雲之蔽覆於物,令其不得成就之意。(參閱「...

五須彌

(一)謂阿彌陀佛之毫相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出自觀無量壽佛經之第九佛身觀(大一二·三四三中):「眉間白...

五黑

黑,謂染污不淨之惡業。即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五惡。與「五戒」相對。[往生論註卷下] p1164...

五塔寺

(一)又稱五塔召。蒙語之「召」字,意即寺。位於綏遠歸綏市內,蒙古名為塔布斯爾罕召,建於清雍正五年至十年(1...

五意

(一)意識之所依即為「意」(末那識)。依大乘起信論之觀點,「意」有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等五種名。...

五會念佛

為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所創之念佛法門。又作五會真聲。法照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出五音聲,而定五會念佛之法,...

五會法師

唐朝法照依準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之音聲而創立五會念佛之法,時人視之為善導之後身,而美稱為五會法師。(參閱「五...

五業

(一)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載,隨受報之遲速分為五種:(一)順現法受業,即於現在作業現生受報。(二)順次生受...

五當召

蒙語「召」字,意即寺。位於綏遠包頭東北約五十公里之五當溝中。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面積兩萬...

五義分通

南山四分律宗所說。四分律之本位雖為小乘,然有一分通於大乘。求其義於本律,凡有五處。以此五處之義,知分通於大...

五義平等

心王與心所互相對應作用(相應法),共有五義,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兩者依於相...

五葉

指禪宗五代或五家。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傳法偈(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

五葬

五種葬法。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屍於山野)、林葬。其中,或稱林葬為野葬;或視林葬為棄葬,即將死尸棄...

五解脫輪

(一)謂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大圓輪中之五大月輪。又作五月輪、五智月輪。金剛界曼荼羅為修生修顯之法,入此輪壇中者...

五道六道

與五趣、六趣同義。有情往來之所,由於開合不同,有五處、六處之別,稱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

五道轉輪王

又稱轉輪王。為冥界十王之第十王。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舉,此王系執掌冥間亡人第三年之官王。其本地...

五過

(一)破戒五過。毀破佛所製定之禁戒有五種過失,即:(一)自害,謂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淨,常受貧窮,...

五遍行

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週遍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梵 spar?a)、作意(梵 man...

五境

梵語 pacārthāh。又作五塵、五妙欲境。指為五根所取之五種客觀對境,亦為五識所緣之五種境界。即:色境...

五夢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於如來入寂之夜所感之五種惡夢。即:(一)月落而日從地出,(二)星宿雲雨繽紛而隕,(三)煙氣...

五夢法

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一所列舉者,即:(一)熱氣多見火,謂如人鑽火得火,復理火事,以暖相分多,暖想即生,...

五實

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中就深心列舉七種,其第七之深心,相對四重破人,而明四種信心,並就其中之上上信心,說明增長...

五種一乘

華嚴宗隨始、終、頓、圓四教而各立一乘之名,即:(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此二者皆隨圓教而立。說「一乘...

五種人我見

據大乘起信論載,初學大乘之凡夫,於教未解玄旨,由人我見而起五種邪執,即:(一)執虛空是如來性。(二)偏執真...

五種力

指阿彌陀佛果上之威神力,與因位本願力所開之滿足、明瞭、堅固、究竟四願力。據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所解,威神...

五種三昧耶

三昧耶者,要誓之義,即「戒」義、不可違越之義。指入真言門五種要誓之次第。即:(一)初見三昧耶,遙於壇場之外...

五種三昧道

真言宗將一切三昧分為五種,即大日世尊為普攝眾生而現之五種喜見隨類身。即:(一)佛地三昧道,究竟發菩提心,於...

五種三乘

華嚴宗隨小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教各各立三乘之名,即:(一)始別終同三乘,乃隨小乘教而設。小乘教之...

五種三諦

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諦有五種,即於別教、圓教、別接通、圓接通、圓接別各立三諦。(一)別教之隔歷三諦,又作...

五種土

據華嚴經疏卷七載,(一)唯性土,唯性,即如來所證法性之體;謂如來之體,身外無土,土外無身,身土不殊,唯一法...

五種大師功德

指為人戒法之師者,必須具足五種功德。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所舉,五種即:(一)戒行無失,謂於如來所制戒律常能堅...

五種不生

於菩薩階位中之上忍位所得之五種利益。即:(一)生不生,謂於卵生與濕生得非擇滅,不受其生。(二)處不生,謂不...

五種不能男

指五種男根不全之人。又作五種不男、五種黃門(梵 paca pandakāh)。據十誦律卷二十一所舉,即:(...

五種不退

謂生於淨土,有五種永久不退失菩提之功德。即:(一)大悲攝持不退,眾生生於淨土者,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攝持之,...

五種不應施

指不應施與他人之五種事物,即:(一)非理求財,指不順理所得之財物,不以施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能令...

五種不還

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不還,梵語 anāgāmin 之意譯,為聲聞四果之第三,乃斷盡欲界九品之...

五種不翻

梵語譯成漢語時,有五種情形不予意譯,而保留其原音(音譯)。即:(一)為秘密之故,例如經中諸陀羅尼,係佛之秘...

五種天

指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第一義天五種。(一)世間天,指人中之王假名為天,如稱天子。(二)生天,指眾生可...

五種比量

五種推理之方法。即:(一)相比量,就所見而推理其他,如見煙則推知有火。(二)體比量,由此一體性而推知彼之體...

五種佈施

依佈施之對像分有五種。即:(一)施遠來者,(二)施遠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飢餓者,(五)施智法人。...

五種色法

總括諸法為十二處,攝屬於法處而為意處之所對者有五,稱為五種色法。即: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

五種行

(一)為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說五種法師之行。謂於經文能:(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

五種言說

言說之相有五種類別。即:(一)相言說,執着色等諸相而生之言說。(二)夢言說,依夢中所現虛妄境界不實而生之言...

五種念誦

念誦之法可分五種。一般經軌多列舉四種念誦之說,僅秘藏記與金剛界對受記舉出五種念誦之名。(一)秘藏記之五種:...

五種性

梵語 paca-gotrāni。指眾生之五種種性。又作五種姓、五性、五種種性、五乘種性、五種乘性。法相宗將...

五種果

梵語 paca phalāni。又作五果。(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證之有為無為之果有五種之別。指:(一)等流...

五種法

又作五種成就法。為密教所行修法之類別。即息災法、增益法、降伏法、敬愛法、鉤召法。瑜伽護摩軌中說五種護摩,以...

五種法身

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歷來大小乘諸家有關法身之說各異,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諸說。(一)華嚴經隨疏演義...

五種法師

能弘揚道法之五種法師。又作五法師。即:(一)受持法師,謂於如來之言教經論能堅固深信受之,又能憶持而不忘者。...

五種故思

經過思惟所造之故思業分為五種,即:(一)他所教敕之故思業,謂自己雖不欲作,但由他人之強制,發起故思,行不善...

五種甚深

甚深,指如來所證之真如理智境界。法華經論以此五法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五種甚深。即:(一)義...

五種修法

密教之護摩法有五種之別,即:(一)扇底迦(梵 ?āntika),意譯作息災、寂災。(二)布瑟征迦(梵 pu...

五種般若

般若,梵語 praja,慧之義。指照了法界、洞達真理之五種般若聖智。依般若心經疏、般若心經幽讚卷上所載,五...

五種衲衣

以廢棄無用之布縫綴而成之五種僧衣。即:(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

五種問

發問之五種原因。即基於不解、疑惑、試驗、輕觸、欲利樂有情等原因而問。[瑜伽師地論釋] p1184...

五種唯識

(一)法相宗之慈恩,將諸經論所說唯識之文義總攝為五種,即:(一)境唯識,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

五種得失

指修往生淨土正雜二行之五種得失。又作五次相對。即親疏、近遠、無間有間、不回向回向、純雜等五種相對之得失。(...

五種梵音

梵音,即大梵天王所發之聲,具有五種清淨之音,即正直、和雅、清徹、深滿、週遍遠聞。大梵天王修習禪定,戒行清淨...

五種淨食

適於比丘食用之五種清淨食物。淨者,離過之義。即:(一)火淨食,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後食。(二)刀淨食...

五種眷屬

據法華玄義卷六下載,如來說法必假彼緣,緣即受道之人;人受道已,因法為親,即成眷屬。計有五種:(一)理性眷屬...

五種通

又作五通。通,即通力,指身、口、意三業通用無礙而可變化自在之能力。即:(一)道通,由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而得,...

五種通經

謂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法而弘通經典,敷演佛法。即五種法師之行。[法華文句卷八上](參閱「五種法師...

五種惡性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載,凡夫之機性分為善性人、惡性人二種,惡性人復有五種,即:(一)謗真行偽之惡人,(二)謗正...

五種惡病

佛住世時,毘舍離國所流行之五種大惡病。即:(一)兩眼赤如血,(二)兩耳出膿,(三)鼻中流血,(四)舌噤無聲...

五種散亂

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之說,眾生心中具有五種散亂。散亂,梵語 viksepa,乃心流蕩於所緣境之精神作用。即...

五種無

為印度勝論學派所立「無說句義」之五種分類。勝論學派將一切客觀事物分成實、德、業等六大範疇,稱為六句義,後又...

五種結界相

出自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為如來製定比丘結界之法,係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薩、建塔寺時,於空地、山林、水邊,隨其...

五種善性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載,凡夫之機性有善性人、惡性人之別,善性人又分五種,即:(一)聞即舍惡行善之善人,(二)舍...

五種善根發相

坐禪所積功德之五種相。即:(一)息道善根發相,修行者數息觀成就,於禪定時自心安悅而發善根;又分為(1)知息...

五種順受

指自性順受、相應順受、所緣順受、異熟順受、現前順受。(一)自性順受,指一切受。即以受之心所為體,總括三受、...

五種鈴

為密教所用之法器。即一鈷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總稱為金剛鈴。鈴,表說法之義;五種謂五智。此五種鈴...

五種僧

又作五僧差別。依僧眾道業之高低深淺而分為五種。即:(一)無恥僧,謂毀壞禁戒,身披法服之補特伽羅。補特伽羅,...

五種精進

精進,即勇猛修善斷惡之心理及行為。據成唯識論卷六舉出五種精進,即:(一)被甲精進,謂於最初發勇猛強烈之誓願...

五種說人

能說佛法之五種人。(一)指:(一)佛,(二)佛弟子,(三)仙人,(四)諸天,(五)化人。出於大智度論卷二。...

五種說法

又作如來五種說法。謂佛以言說、隨宜、方便、法門、大悲等五力而說法。(一)言說力,謂如來雖以言音宣說三世、世...

五種增上緣

又作五增上緣、五緣。以佛為增上緣,念佛者所受之利益共有五種,即:(一)滅罪增上緣,又作現生滅罪增上緣。以阿...

五種禪

(一)指四念處、八背舍(觀)、九次第定(練)、師子奮迅三昧(熏)、超越三昧(修)等五種。其中,四念處為所觀...

五種總持

又作五持。梵語 dhāranī,音譯陀羅尼,意譯作總持,有五義,即:(一)聞持,自聞一字之聲,具悟五乘之教...

五種藏

五種之如來藏。指如來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出於勝鬘經自性清淨章。佛性論卷...

五種懺悔

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國王大臣欲懺悔者,當修行五事,稱五種懺悔。即:(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

五精舍十塔

系五精舍和十塔之併稱。在印度,如來之靈跡有五所精舍及十所塔。(一)關於五精舍,有幾種說法:(1)大智度論卷...

五綱

又作五義、五綱判。即判斷一代諸教之五種標準。為日本日蓮宗之判教。即以教、機、時、國、序等五種標準,區別佛教...

五彩幡

即以五色彩畫書寫、繪製成,或以五色寶繒繡製成之旗旛。旗旛上可書寫、繪製經中之教法,或其他像征教法之符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