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支節

(一)梵語 pra?ākhā。音譯缽羅奢佉、波羅舍佉、缽羅[貝*奈]佉。為俱舍論所說胎內五位之第五。即托胎...

支道根

東晉譯經僧。游化諸方,說法利眾。成帝咸康元年(335),譯出方等法華經五卷,其後又譯阿閦佛剎菩薩學成品經二...

支過

因明用語。「闕過」之對稱。指因明理論上,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之過失。又作支失。即新因明家...

支遁

(314~366)東晉學僧。陳留(河南開封)人,或謂河東林慮(河南彰德)人,俗姓關。字道林,後從師改姓,世...

支曇籥

東晉僧。月氏人。生卒年不詳。寓居建業,少年出家,棲止於吳之虎丘山。戒行清卓,眾所欽服。東晉孝武帝初,敕請人...

支謙

為三國吳之譯經家。三世紀末大月氏人。字恭明。初隨族人遷至東土,寄居河南。通曉六國語言,並從支婁迦讖之弟子支...

支曜

東漢譯經僧。西域人。博達典籍,妙解幽微。於漢靈帝中平二年(185)抵洛陽,先後譯出成具光明定意經等大小乘經...

支疆梁接

三國時代之譯經三藏。西域人。疆梁接為梵名,譯作正無畏。又作枝[彳*姜]。曹魏甘露元年(256),譯法華三昧...

梵語 vyajana。音譯便膳那。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字,為名與句之所依。據俱舍...

文才

(一)(1241~1302)元代僧。俗姓楊。字仲華。博通古今墳典史籍,尤精性理之學。壯年出家,遍游講肆,專...

文化財保護法

日本為保存及應用各種文化資產所製定之法律。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五月公佈,法律第二一四號。內容包括:(...

文句

(一)指解釋經文。又稱章、疏、述義、記、釋解等。以文句為題之書名有天台智者之妙法蓮華經文句、金光明經文句等...

文光塔

位於廣東潮陽縣城。舊為千佛塘,建於宋咸淳二年(1266),為道士趙汝篪所創,當時規模較小。明崇禎八年(16...

文字人

「暗禪者」之對稱。指拘泥執著於文字之學問,而無真修實行之修業者。與「文字法師」為同類用語。 p1422...

文字法師

禪林中,對專習教相而不修禪行者之蔑稱。又禪門修行之人,無坐禪修行之實際體驗,僅於文字上解釋禪之文字禪者,亦...

文字般若

三種般若之一,五種般若之一。指般若波羅蜜經等。文字雖非般若,但能詮般若,又能生般若,故稱之為般若。[大乘義...

文字禪

(一)凡三十卷。石門文字禪之略稱。又稱筠溪集。乃宋代石門寺僧慧洪覺范禪師之詩文集,為門人覺慈所集錄。有明萬...

文守

(1608~1646)日本臨濟宗僧。為山城靈源院之開山。俗姓源。字一絲。十四歲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後入愚...

文成公主

為西藏佛教史上極力護持佛法的重要人物之一。姓李,為唐宗室女。生卒年不詳。貞觀十四年(640),吐蕃(西藏之...

文夾

收置書札之手箱,禪林稱之為文夾。 p1423...

文果

清代臨濟宗僧。法名超揆,號輪庵,乃長洲文征明之孫。年十七,以白衣參退翁弘儲於江蘇靈岩寺。永曆四年(1650...

文法學派

在古代印度,語言系作為一種思考之對像,然在吠陀(梵 Veda)神學中,有關祭典上實際之補助文獻中,有所謂「...

方座

指方板之台座。佛像之台座,形式極多,其中式樣最簡,僅為一方板,且其上無任何裝飾者,稱為方座。(參閱「台座」...

方術

我國古代方士所行之術。指天文、曆算、佔驗、星相、醫藥(包括巫醫)、卜筮、堪輿、遁甲、神仙、房中術等。其煉丹...

方等

梵語 vaipulya,巴利語 vedalla 。音譯作毗佛略、毗富羅、鞞佛略、斐肥儸、為頭離。譯為方廣、...

方等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之一。系天台宗智顗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制立之三昧行。三昧,謂專行其法而調直其心。即於閑靜之處莊...

方等三昧行法

全一卷。智顗所說,門人灌頂筆受。為行方等三昧之儀軌作法。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又稱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儀、...

方等戒壇

依大乘方等之文所設立之戒壇。即不拘根缺緣差,亦不細拘禁忌,凡發大心之人皆能得戒,攝人最為週遍廣大,故稱方等...

方等時

指佛陀宣說方等經之時期。乃天台宗所判五時中之第三時。即佛陀自成道後第十二年起,於八年之間,廣說維摩經、金光...

方等部

大乘經五大部之一。指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四部以外之大乘諸經。為智旭閱藏知津所用之分類法,依天台五時判教...

方等經

(一)為大乘經之總稱。(參閱「大乘經典」828) (二)指十二部經中之毗佛略(梵 vaipulya)。毗佛...

方等懺悔

指方等三昧之懺法。又作方等懺。即行方等三昧時,誠心懺悔六根之罪障。(參閱「方等三昧」1441) p1442...

方詣

方,謂方所;詣,謂所至。即謂事物之方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一(大四○·二上):「薄知方詣。」 p1...

方榮升

明代安徽巢縣人。為民間宗教圓教(大同教)之創始人。曾從清茶門教教主王秉衡之徒孫金悰有習教。著有破邪顯正明心...

方網三昧

指菩薩之三昧。菩薩之三昧縱橫八方,廣大無邊,猶如面面俱罩之羅網,故稱方網三昧。從容錄第八十二則(大四八·二...

方廣寺

(一)位於南嶽衡山(湖南)蓮花峰之中。四面峰巒擁抱,環繞如城,形似千瓣蓮花,寺基則在蓮房上。為唐代古剎,唐...

方廣道人

指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方廣,即方正廣大之意,係指大乘。道人,即「學道之人」意。自語義而言,係指大乘之學者;...

方論師

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系以方位為萬物之因的外道論師。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方論師執方為常住,以四方、四維等方位...

方壇

又作地輪壇、金剛輪壇、金輪壇。謂四方正等之曼荼羅壇,大壇多用之。方形為地大之形,表示萬物生長之德。為密教護...

日中

六時之一。指巳刻至未刻,即今上午十時至午後二時之間。(參閱「三時」596) p1444...

日中一食

十二頭陀之一。在印度,佛教之修行者,一日中僅一度用食,其他時間不得進食,此為戒律所規定者。[十二頭陀經](...

日中寶石

指不滯於一處,表示自由自在之境界;猶如寶石,置於日光下,呈現種種色,青黃赤白等,無有定色。此係出自南本大般...

日天

梵名 āditya。音譯作阿泥底耶。又作日天子、日神。在印度,將「創造力」神格化,稱為日天。後為太陽神(梵...

日日是好日

禪宗公案名。又作雲門日日是好日。碧岩錄第六則(大四八·一四五下):「雲門垂語云:『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

日月輪

於密教,日輪表胎藏界之理,月輪表金剛界之智,故諸佛以善巧智令行者於內心觀想日月輪。[菩提心論、菩提心義卷一...

日月燈明佛

日月燈明,梵名 Candra-sūrya-pradīpa。又作燈明佛。乃於過去世中出現宣說法華經之佛。其光...

日出論者

鳩摩邏多之別號。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載,佛入滅後一百年頃,北天竺怛叉翅羅國有鳩摩邏多(梵 Kumāralā...

日本十五大寺

即東大寺、興福寺、元興寺、大安寺、藥師寺、西大寺、法隆寺、新藥師寺、本元興寺、招提寺、西寺、四天王寺、崇福...

日本四大寺

依時代而異:(一)飛鳥時代飛鳥京之四大寺(推古天皇以後,百餘年間,建都于飛鳥):大安寺(大官大寺)、藥師寺...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日本佛教學會

其前身為日本佛教學協會(The Nippon Buddhist Research Association)...

日本往生極樂記

全一卷。慶滋保胤編。日本寬和年中(985~986)作,即聖德太子以下四十五人之往生傳,為日本最早之往生傳。...

日本洞上聯燈錄

凡十二卷。日本曹洞宗僧嶺南秀恕著於享保年間(1716~1735)。本錄歷時三十年之研究始成,用元亨釋書、扶...

日本高僧傳要文抄

凡三卷。日本東大寺僧宗性著。建長元年至三年(1249~1251)完成。即婆羅門僧正以下四十二人之傳記,為日...

日本淨土教美術

日本對各種淨土之狀況,在奈良朝以前已有描繪,阿彌陀淨土之描繪乃在觀經曼荼羅以後,自平安中期始,來迎美術非常...

日本禪

日本禪宗分三派,即榮西所傳之臨濟宗、道元所傳之曹洞宗、隱元隆琦所傳之黃檗宗。明治維新之前,三宗總稱禪宗,並...

日本靈異記

凡三卷。日僧景戒著。全稱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略稱靈異記。為日本最古之佛教故事集。弘仁十三年(822)成書。...

日光菩薩

(一)日光,梵名 Sūrya-prabha。又作日曜菩薩、日光遍照菩薩。藥師如來二脅侍之一。身呈赤紅色,左...

日行五風

據起世因本經卷十最勝品載,日天宮殿縱廣五十一由旬,上下四方悉皆正等,牆壁欄杆皆由金銀琉璃所成,宮殿成四方形...

日沒

六時之一。指未刻至酉刻,即今之午後二時至六時之間。(參閱「三時」596) p1453...

日禺中

禺中,指午前十時,即巳時。天台宗以之配於五時中之第四般若時,即佛陀宣說方等經後二十二年,次說諸部般若經之時...

日面佛月面佛

禪宗公案名。又作馬大師不安、馬祖日面佛月面佛。碧岩錄第三則(大四八·一四二下):「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

日宮

即日天子之宮殿。據立世阿毗曇論日月行品載,殿名修野,位於自閻浮提地高四萬由旬處,其厚廣各五十一由旬,週回一...

日參

指為祈願成就,而於一定期間內,每日參詣神佛。 p1453...

日域

(一)日所照之區域內。 (二)日本人對其本國之自稱。 (三)指朝鮮。 p1453...

日旋三昧

為法華經妙音品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又作日輪三昧。嘉祥法華義疏卷十二(大三四·六二二中):「日旋三昧者,如日天...

日喻菩薩十種善法

據寶雨經卷五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舍迷就悟;猶如日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令一切幽...

日牌

牌,指牌位。即為死者每日誦經供養回向所設之牌位。對此,每月於死者之忌日誦經供養回向而設者,稱為月牌。 p1...

日黃總簿

指禪林中,常住日常所用之總簿。日,日常之意;黃,指黃檗,蕓香科之植物,可作藥用及染料。為避蠹蟲,故將總簿染...

日想觀

又作日輪觀、日想、日觀。為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行此觀法時,於落日之際,正坐向西,諦觀彼落日,內心堅...

日照

(613~687)唐代僧。梵名 Divākara,音譯地婆訶羅。中印度人。廣通三藏,兼善五明。高宗儀鳳(6...

日照四洲

據起世因本經卷一載,劫初世間黑暗時,忽然出生日月及諸星宿,遂有晝夜年歲時節。日從東方出,繞須彌山半腹而行,...

日種

梵名 Sūryavaj?a。釋尊俗家五姓之一。釋尊之祖稱甘蔗王,相傳其未經胎藏,乃由日照而生,故稱日種。[...

日稱

中天竺人。賜號「宣梵大師」。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至汴京,奉敕從事譯經。至和年間(1054~1055...

日精摩尼

指火珠。頗梨分為火珠、水珠二種,日宮殿即由火珠所成。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右第八手執此珠,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日幢華眼鼓

指密教金剛界之五佛。即大日如來、寶幢如來、華開敷佛、蓮華眼佛(無量壽佛)、天鼓雷音佛。 p1456...

日課念佛

指以修「稱名念佛」為每日之功課。如唐朝道綽以每日稱念佛名七萬遍為日課,善導撰述觀經疏時,日誦阿彌陀經三遍、...

片供

密教灌頂式、小壇所所供之供物,有前供三個與後供三個,若僅以前供之部分行供養時,則稱片供。此係出自金剛頂瑜伽...

牙字

指密教金剛牙菩薩成身會之種子 (hūj)。有摧破、他恐怖之義,牙亦具有食啖他而恐怖之義,故稱 為牙字。(參...

牙南

為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傣族宗教儀節之一。牙南為傣語之音譯,意譯作滴水。僧俗群眾於賧佛、晉陞佛爺、祭寨神、祭鬼神...

牛王

梵語 rsabha。又作超群、勝群。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勝於其他諸牛,譬喻佛德於一切人中為最勝。[勝鬘經...

牛王寶印

為日本佛寺或神社所用之護符。「王」亦作「玉」。或謂牛王為佛陀之異稱。日本奈良東大寺二月堂、紀伊高野山、熊野...

牛皮

牛皮雖貴,然披之於身,經日久照,則益加牢縛,難以開脫;以貴而害身之物,譬喻人天所修有相有漏之福,適足損害戒...

牛羊眼

指凡庸之眼。以牛羊眼所見比喻看法之拙劣。[大智度論卷八十二、摩訶止觀(會本)卷一之五] p1504...

牛戒

戒禁取見之一。古代印度外道中,有謬執牛行以為生天之業因者,故持牛戒,模仿牛之合眼、低頭、食草等,種種苦行,...

四車

指法華經譬喻品所列舉之羊車、鹿車、牛車等三車與一大白牛車。以此四車次第比喻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與一佛乘...

牛狗外道

受持牛戒、狗戒之外道。為古代印度六種苦行外道之一。彼輩自鑒其前生,知由牛狗中生來人中,或見牛狗死後生於天上...

牛祭

日本京都廣隆寺每年十月十二日所行之祭典。原稱摩吒羅神風流,江戶時代稱摩吒羅神祭禮。考其起源,或系常行三昧堂...

牛黃加持

以牛黃香水加持。又作牛王加持。為安產加持作法之一。此法起於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即生產時,以准胝觀音...

牛頭山

(一)位於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之南。又作牛首山、天闕、仙窟山。高四四八公尺,周圍約二十七公里。以雙峰對峙,宛如...

牛頭天王

印度祇園精舍之守護神。又稱祇園天神。據祇園牛頭天王緣起所說,牛頭天王為豐饒國王武答天王之子,係藥師如來之化...

牛頭阿傍

指牛頭人身之鬼卒。五苦章句經(大一七·五四七中):「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 p150...

牛頭馬頭

地獄之獄卒。指牛頭人身與馬頭人身之鬼。然亦有說為地獄中罪人之狀貌者。[五苦章句經、立世阿毗曇論卷八] p1...

牛頭旃檀

梵語 go?ī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氣者。又作牛頭栴檀。產於印度,為常綠樹,...

牛頭禪

又作牛頭宗、牛頭流。為我國禪宗之一支。宗祖為牛頭法融。法融初從三論宗之炅法師出家,後入江寧牛頭(首)山幽棲...

犬逐塊

譬喻無知凡夫但見於果,而不求其因,如犬逐於塊,而不知追投之人。[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 p1508...

梵語 rājan,巴利語同。印度佛教興盛之時代,王權亦有逐漸強化之趨勢。至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時,將印度建設...

王日休

(?~1173)南宋龍舒(安徽舒城)人。字虛中,又號龍舒居士。原為國學進士,所著六經訓傳達數十萬言,一日棄...

王仙

轉輪聖王舍家修道,而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者,稱為王仙。[俱舍論光記卷五] p1...

王古

宋代開封人。字敏仲。宋徽宗時為禮部侍郎,崇尚新法,唯與宰相蔡京不合,遂出知成都府,後復被貶為別駕。其居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