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可睡齋

日本曹洞宗寺。位於靜岡縣袋井市。應永十四年(1407),如仲天誾開山建立,其弟子一遵又建東陽軒。德川家康被...

可觀

(1092~1182)宋代僧。江蘇華亭人,俗姓戚(一說傅)。字宜翁,號解空、竹庵。十六歲受具足戒,學天台。...

古三論

指姚秦時鳩摩羅什所傳之三論宗。系自龜茲國之沙車王子傳於羅什,羅什至中國後,有道生、曇濟、道朗等傳承之。為別...

古今佛道論衡

凡四卷。唐代道宣撰。又稱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敘述佛、道二教間論爭之事蹟。始自後漢明帝二教...

古今楷定釋

凡四卷。又稱觀無量壽經疏、楷定疏。唐代僧善導(613~681)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本書為觀無量壽經之...

古今獨露隱顯無方

禪林用語。形容佛法之大道超越時間、空間,常獨立而顯露。古今,即表示時間;無方,即泯絕方所、位置等,表示空間...

古今譯經圖紀

凡四卷。唐代靖邁撰。又稱譯經圖紀。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雖依隋代費長房之歷代三寶紀,但改定譯經時代及譯者順...

古代宗教

指存在於古代文明社會,而今已不再流傳,然仍有文獻可考之宗教。始於古代而迄今仍存者,如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

四寸佛法

禪林用語。指一知半解之佛法,蓋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評闇證之禪者,此類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禪林多以...

四山

用以表示人身無常,必受生、老、病、死等四相逼迫之譬喻。謂人身無常,常為生、老、病、死四苦所逼迫,而無所逃逸...

四不可得

(一)謂世間有四種不可能達成之事,即:(一)常少不可得,無法達到常為年少之願望。(二)無病不可得,無法達到...

四不可得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於泰始二年至建興元年(266~313)。略稱四不得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敘述四位...

四不可說

表示諸法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四句語。蓋涅槃經嘗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說。南本涅槃經卷十九光明遍照...

四不可輕

指四種不可輕忽、輕視之力量。雜阿含經卷四十六載,佛陀曾對波斯匿王宣說四不可輕之理,即:(一)太子年歲雖小,...

四不生

乃龍樹於中觀論中所立四種不生之句,以彰顯「諸法無生」之義。一般之見解,多謂一切諸法之生,不外於自生、他生、...

四不成過

因明用語。謂四種不能成立之過失。又稱四不證過。在因明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作法中,為「因」...

四不見

指由於境界之差異,所產生之四種不可見之情形。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九載,即:(一)魚不見水,謂魚以水為居宅,游...

四不定

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第六。異於前五位之心所,係隨應於善、染等而不定之悔、眠、尋、伺等四心所。即:(一)悔,...

四不思議

指世間之人無法思議測度之四事。又作四事不可思議、四種不可思議、四不可思議。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載,即:(一...

四不退

謂於修行過程中,已證得不退轉之情形有四種之別。(一)慈恩大師窺基所立之說,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

四不寄附

據優婆塞戒經卷三受戒品第十四載,不應將財物寄附之人有四類,即:老人、惡人、遠處者、大力者。因老人漸近死期之...

四不護

梵語 catvāri-āraksyāni,巴利語 cattāri tathāgatassārakkheyy...

四中

三論宗為闡說中道而假立之四種中道名稱。所謂中,即不偏不倚之意。據三論玄義卷下載,四中即:(一)對偏中,即針...

四分

(一)為法相宗之教義。法相宗認為構成吾人認識作用之心識有四個分位,亦即心、心所法之認識作用共有四種分類。即...

四分位點

指密教大日如來四方之點。乃密教中,為標示大日如來之功德,以大日如來為中心作為滿位,在其四方書寫發心點、修行...

四分律

梵名 Dharmagupta-vinaya。凡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於長安(410~412)。原...

四分律比丘尼鈔

凡三卷,或六卷。唐代道宣撰,書成於貞觀十九年(645)。收於卍續藏第六十四冊。又稱比丘尼鈔。系研核四分律中...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

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稱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業疏、業疏。收於卍續藏第六十四冊。本疏乃作者廣釋其自著之四分律...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凡十二卷(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各有四卷)。唐代道宣撰。略稱行事鈔、六卷鈔、四分律行事鈔。收於大正藏第四...

四分律含注戒本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稱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含注戒本。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系依廣律對四分律戒本加以註解...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

凡四卷(或八卷)。唐代道宣撰。又稱四分含注戒本疏、四分戒本疏、戒疏、戒本疏、南山戒本疏。收於卍續藏第六十二...

四分律戒本疏

凡二卷。唐代定賓著。又稱四分比丘戒本疏、四分戒本疏、戒疏。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冊。為註釋四分律比丘戒本之書。定...

四分律宗

依四分律而立其宗旨之律宗宗派。以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之祖曇無德為開祖,唐代南山之道宣律師大成之;一般所稱之...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

凡六卷。唐代道宣譔於貞觀元年(627)。又作拾毗尼要義鈔、拾毗尼義鈔、集義鈔、要義鈔。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

四分律疏

(一)凡四卷。北魏慧光撰。與法礪、智首之四分律疏合稱三要疏,對法礪、智首之四分律疏言,本書又稱略疏。今已散...

四分律開宗記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東塔寺懷素撰。又稱四分律疏。收於卍續藏第六十六、第六十七冊。為解釋四分律之書。懷素原從...

四分家

指唯識家。在唯識教理中,對於心之認識作用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其代表者,有唯識十大論師中之...

四分義私記

凡二卷。日本法相宗僧忠算撰。全稱為四分義極略私記。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一冊。系依據日本法相宗學僧善珠之「份量決...

四分僧戒本

梵名 Dharmaguptaka-bhiksu-prātimoksa-sūtra。全一卷。後秦佛陀耶舍譯。...

四天上下

指四王天與四洲。上,即四王天,為欲界六天之最初天;下,即勝身洲(東)、贍部洲(南)、牛貨洲(西)、俱盧洲(...

四天王法

系以四天王為本尊之修法,乃禳除災厄、祈求福德之修法。又作四天王合行、釋迦四天王法、四天法。四天王為守護佛法...

四天王經

全一卷。宋代智嚴、寶雲共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內容記述持國、增長等四天王於每月六齋日,奉帝釋天之命,從七...

四心

(一)指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堅實心等四種心。此說初見於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其後子璇之起信論疏...

四方

指東南西北等四個方位。於密教中,其四方有一定之次第,即東南西北,並以東方為因陀羅方,南方為焰魔羅方,西方為...

四方七步

據佛本行集經卷八載,悉達多太子於無憂樹下降生時,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為世上無與倫比之勝者。大般泥洹經卷三...

四方大將

指布於四方守護佛法之四大善神。即:北方之散脂大將、東方之樂欲大將、南方之檀帝大將、西方之善現大將。四將各有...

四方四佛

即指位於東南西北四方不同世界之四佛。顯密教經典皆有此類說法,其中顯教所說較為一致,即東方香積世界有阿閦佛,...

四方結

又作金剛牆(梵 vajra-prakāra)。為密教修法用以結界之具,即連接三鈷金剛杵以作為四方之欄柵。於...

四方雷光法

為密教用以避免雷電之修法。又稱四方電光法。據金光明經卷七如意寶珠品所載,若書寫四方雷電王之名,並將之安置於...

四方僧物

一切屬於僧團之物資可分為二種,一稱現前僧物,一稱四方僧物。四方僧物指來自他方所供養,而屬於一切比丘所共用之...

四日

為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喻稱。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朅盤陀國條載,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即龍樹),北有童...

四月八日

即釋迦牟尼誕生之日。相傳佛陀誕生之時,有龍王以香水灌太子之頂,故後世佛教徒於每年農曆四日八日行浴佛之禮,稱...

四比丘

(一)為十誦律卷一所列舉之四種比丘分類,即:名字比丘、自言比丘、為乞比丘、破煩惱比丘。(參閱「四種僧」18...

四王天

梵名 Caturmahārājika-deva。系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處之最初。又稱四大王眾天、四天王天、...

四世

諸經論中每將教法住世之變遷,分為正法(正,證之意)、像法(像,相似之意)、末法(雖有教法,然未能修行證果)...

四主

指閻浮提洲之地分封之象主(梵 gaja-pati)、寶主(梵 ratna-pati)、馬主(梵 a?va-...

四仙避死

據出曜經卷二載,昔有四位梵志兄弟,各皆證得五神通,自知七日後必當命終,遂共相商議,以神通力避之,於是四人各...

四出偈

指「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一偈,此偈出於南本涅槃經之卷九、卷十五、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等四...

四句分別

即以肯定、否定、復肯定、復否定等四句來分類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語 cātuskotika。即由...

四句成道

指阿羅漢成道時,依無生智而誦出之四句偈,較常見者有「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或雜阿含經最...

四句百非

乃為泯除眾生有、無對待等迷執邪見而說明真空無相不可得之理時的常用語。三論宗與禪宗均常用此一用語或概念以接引...

四句念佛

日本真宗本願寺派於太子講作法中所用之念佛句。即「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

四句執

即以「四句法」之形式來分類印度古代之外道對「常」與「無常」所執著之見解。(一)常句,即墮於「常見」之見解,...

四句推撿

系中論卷一所用以推證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他因、共因、無因等四句推撿有為法,以證諸法之不生不可得...

四句偈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頌。佛書所載偈頌,由四句組成者,字數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故經中雲,以...

四弘誓願

一切菩薩於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廣大之願,故又稱總願。又作四弘願、四弘行願、四弘願行、四弘誓、四弘。有關四弘...

四本止觀

為天台大師智顗所著談論止觀之四本書。止,即止息諸妄想;觀,觀照對像之意。止與觀為修習佛道之重要法門,與「戒...

四未曾有法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於泰始二年至建興元年(266~313)頃。又作四未曾有經、四未有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

四正見

指苦、空、無常、無我等四種正見。正見(梵 samyag-drsti),即指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

四正勤

梵語 catvāri prahānāni,巴利語 cattāri sammappadhānāni。又作四正...

四生

(一)梵語 catasro-yonayah,巴利語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產生之四種...

四生百劫

謂緣覺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時間。斷三界煩惱,證辟支佛之果,極速者以四生之加行即可得道果,極遲者以百劫之加行始...

四生苦輪

一切眾生均由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而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輪回轉生,故稱四生苦輪。(參閱「四生」1...

四忉利交形

四,指四王天;忉利,指忉利天。謂四王天與忉利天之男女天眾以交形成淫。於三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

四光喻智

為法華文句卷五、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八所舉,以日、月、星、螢等四光,依次比喻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乘之智慧。...

四印

(一)梵語 caturmudrā,西藏語 phyag-rgva bshi。即大印(梵 mahā-mudrā...

四印會

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之第五會。系以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四佛之四智攝收一切諸尊之曼陀羅。此第五會...

四向四果

為四向、四果之併稱。又作四向四得、四雙八輩、四果向,或稱八補特迦羅(巴 attha-puggalā dak...

四如實智

梵語 catvāri yathā-bhūta-parijānāni。為「四尋思觀」之對稱。指唯識宗於其加行...

四安樂行

安樂,梵語 sukha-vihāra。指四種可令獲得安樂之行法。據法華經卷四安樂行品及法華文句卷八下等載,...

四有

梵語 catvāro bhavāh。有情眾生之輪回轉生,一般可分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

四百四病

即人類所有疾病之總稱。據修行本起經卷下、佛醫經等記載,在構成人類身體之地水火風四要素(四大)中,由於風大之...

四百由旬

為比喻修行佛道各種過程之用語。即意謂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行人即漸次近於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過百由旬、...

四百論

梵名 Catuh?ataka。三世紀之提婆菩薩(梵 āryadeva,又作聖天)造。計有十六品四百頌。漢譯...

四自侵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旨在闡論夙夜不學、老不止淫、得財不施、不受佛言等四種惡法能侵...

四行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四隅四菩薩所代表之四行,即:(一)東南之普賢菩薩,表示淨菩提心。(二)西...

四行相

指苦、空、無常、無我等有漏果報之四種行相。乃四諦十六行相中「苦諦」之四種行相。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

四行期

婆羅門教規定教徒修行與生活之四重歷程。即:(一)梵行期(梵 brahmacārin),又稱學生期。兒童成長...

四行菩薩

指分別住於密教胎藏界中台八葉院四隅之四位菩薩。於胎藏界曼荼羅中央,有八葉之蓮花,與大日如來所住之花台合為中...

四住

(一)為大智度論卷三所說之四種住處,即:(一)天住,即佈施、持戒、善心等三事;此三事為六欲天所住,故稱天住...

四佛

(一)指賢劫之初所出現之四佛,即:俱留孫佛(梵 Krakucchanda)、拘那含佛(梵 Kanakam...

四佛加持

即真言行者受阿閦、寶生、彌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加持時所結誦之印明。為密教傳法灌頂時,於正覺壇所結誦之印明。即...

四佛知見

即指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者。法華經方便品闡示「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一語,謂佛系為使一切...

四兵

梵語 catur-avga-bala 或 catur-avgin, catur-avginī,巴利語 ca...

四別

即佛宣說淨土之觀無量壽經及聖道之諸經時,有處(說處)別、時(說時)別、對機(根機)別、利益別等四種差別。語...

四利須食

據釋氏要覽卷上載,修行者必須飲食之理由及其利益有四,即:(一)資身為道,謂修行之人若無飲食,則身疲力倦,難...

四劫

於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

四吠陀

梵語 catur-veda。又作四韋陀、四圍陀。為古印度傳統之正統思想,亦為婆羅門教之根本聖典。吠陀,又...

四忍

指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之四忍法品所載之四種忍。忍,即菩薩之智於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義,亦即菩薩修行時,面對他人...

四戒

即四種防非止惡之律儀。有數種說法:(一)指比丘之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戒。(參閱「波羅夷」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