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生善悉檀

悉檀,梵語 siddhānta,意譯作成就、宗、理。又作為人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四悉檀之一。即隨眾生之根機...

生酥殺人

天台宗智顗將釋尊一生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而分別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生飯

於食前為眾生出少許食物而供養之。因散食施予曠野鬼神,故又稱散飯。供養之對像,通常為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

生滅

指生起與滅盡。有生必有滅之義。又作起滅。與「生死」同義。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滅則廣通一切之有情與非情。由...

生滅二觀

指生觀與滅觀。生觀,即依順序觀十二因緣,從觀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乃至緣生生老死等次第生起之相;亦即由因向...

生滅去來

指如來藏。為三論宗所明「八不」中之四者。依中道之正見,即為「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之義;而視諸法有生滅去來者...

生滅去來一異斷常

三論宗立有八不中道,以之為至極之宗旨。所謂八不者,係指「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反之則為...

生滅四諦

為天台宗智顗所立四種四諦之一。此係三藏教之說,主張因緣生滅之實有;認為苦、集、道三諦依因緣而為實有之生滅,...

生滅滅巳

謂遠離生、滅之無常世界,而至無生亦無滅之涅槃寂靜世界。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下(大一·二○四下):「諸行無常,...

生滅觀

析空觀之異名。即觀有為法剎那生滅之理而破除常見。(參閱「析空觀」3315) p2070...

生經

凡五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本生經之一種。系由敘說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緣之小經集輯而成,凡...

生過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十三。即於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對立者(立論者)...

生像

指金與銀。生,梵語 jāta-rūpa,巴利語同,又作生色,謂本來之色,即金之意;像,梵語 rūpya,巴...

生論

梵語 utpāda-vādin。指外道所說種種事物生起之議論。總稱外道一切妄計之論。以彼雖有不生不滅之言說...

生趣

指四生六趣。四生,即卵、胎、濕、化;六趣,即天、人、鬼、畜、地獄、阿修羅。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五上...

生靜慮

靜慮,梵語 dhyāna,巴利語 jhāna,音譯禪、禪那; 即統一精神,靜坐念慮,指色界定之四禪定。生靜...

生蘇經

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之諸經。智顗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

生變

轉變之義。指因能變。為「緣變」之對稱。又作轉。唯識家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為「因能變」與「果能變」二種。因能...

生靈

(一)為「死靈」之對稱。指生者之神識。 (二)據蒙古源流卷一載,從禪天一神變幻降世起,漸漸繁衍,依次而成色...

指作用、功用或目的、理由等。其義頗多歧異,玆歸納為二:(一)梵語 prayojana之意譯。意謂目的、教示...

用大

為體、相、用三大之一。大,即週遍法界、廣大無限等義。據大乘起信論載,用大,係指真如之作用,即能生一切世間、...

用欽

南宋僧。初依靈芝寺元照研習律典,操持恭謹,為眾推許。一日,聞元照之示眾語「生弘毗尼,死歸安養」,遂依此而向...

用滅

為「體滅」之對稱。即指作用之謝滅。俱舍論「三世實有」教義中,主張諸法滅時,其體非滅,體為常住恆有,所滅者僅...

用僧

有二義:(一)禪林中,舉行葬儀法事時臨時僱入以供傳喚之僧侶。(二)指法會中,負責各種實際雜務之僧人,通常多...

用薰習

為「自體相薰習」之對稱。指由諸佛菩薩之外緣薰力而增長眾生之善根。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無明、妄心、妄境界、淨法等...

用識

(一)為九種顯識之一。又作正受識。以「三界唯識」為主旨之顯識論(真諦譯)中特立九識之說,謂三界有二種識,一...

田衣

袈裟之別稱。又作水田衣、田相衣。即將布割截成塊狀,而後加以縫綴,因形狀猶如田畦,故稱田衣。釋氏要覽卷上田相...

田素庵

宋末元初人,屬臨濟宗。又作田素庵。江都(江蘇)人,世為望族,自幼慧絕,補弟子員,屢試不第,遂萌出離之志。後...

由旬

梵語 yojana 之音譯,巴利語同。意譯合、和合、應、限量、一程、驛等。又作逾闍那、 逾繕那、瑜膳那、俞...

甲乙徒弟院

宋初以降,寺院住持示寂或引退之際,順次以上位之弟子繼承其職,一般寺院皆採用此師徒相傳之法。與此繼承法相異者...

甲立

為折成花瓣形之摺紙,通常折挺,安立於盛裝供物之「華足」上部周圍。為日本佛教所用。原稱饗立,係於饗膳之正式場...

甲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公州郡雞龍山西側,故又稱雞龍甲寺。相傳西元四二○年代,高句麗之高僧阿道和尚所創建。於新羅統...

甲念佛

即以高音調唱念佛號,為日本佛教唱念佛號法之一。即於例行作法中,以唐音唱念阿彌陀經之前後,用高音調來唱念佛號...

甲冑印明

為密教印相之一。系修行人生起化導他人之大悲心,遂立下大誓,猶如披著堅固之甲冑,回入生死界,降伏魔界而利益眾...

甲剎

指甲(首位)於諸禪院之剎(寺);又指各州首位之禪剎。即南宋末至元初,官府於五山、十剎之外,所設禪院之寺格。...

甲馬

民間在紙上畫神、佛之像而祭燒之,稱為甲馬。天香樓偶得:「俗於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畢即焚...

申日

意譯為首寂。為王舍城一長者名,其子即月光童子。申日嘗與不蘭迦葉等六師外道共同謀害佛陀,即假意請佛陀來受供養...

申瑟知林

梵名 Yasti-vana,巴利名 Yatthi-vana, Latthi-vana。又作申怒林、申怒波林...

申頭羅

梵語 sindūra 之音譯。意指作飛行空中之幻者。央掘魔羅經卷二之註文(大二·五二二中):「申頭羅者,外...

白二羯磨

梵語 japtidvitiyā-karmavacanā。又作白一羯磨、白二法。為三種眾僧法(單白法、白二法...

白月

梵語 ?ukla-paksa,巴利語 sukka-pakkha。音譯戍迦羅博乞史。正名白半。又作白月分、白...

白水阿彌陀堂

位於日本福島縣內鄉市之真言宗智山派願成寺內。又稱遍照光院。日人平則通之妻為祈求亡夫之冥福,遂於永曆元年(1...

白四羯磨

梵語 j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語 atti-catuttha-kamma。又作白四、...

白白業

一般指色界之善業。又作白白報業、白白異熟業(梵 karmaj ?uklaj ?ukla-vipākaj,巴...

白羊寺

位於韓國全羅南道長城郡白岩山。原稱白岩寺。為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如幻創建於百濟武王三十三年(632,唐太宗...

白色

為五色之一。於密教所說六大之中,白色為「水大」之色。據大日經疏卷六載,潔白乃毗盧遮那之淨法界色,一切眾生之...

白衣

梵語 avadāta-vasana,巴利語 odā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轉稱著白衣者,即指在家...

白衣大悲咒

指白衣觀音之陀羅尼,即大日經普通真言藏品與密印品所舉之真言。亦即:南麼三曼多勃馱喃(namah saman...

白衣拜相

禪林用語。白衣,於佛教中多指在家人,然此處則泛指一般無位無官之在野平民。白衣拜相,謂本無任何地位官職之一介...

白衣派

梵名 ?vetāmbara。印度耆那教派別之一。以其教徒穿著象徵廉潔之白衣,故有此稱。然佛教徒則有稱其為白...

白衣觀音

白衣,梵名 Pāndaravāsinī,西藏名 Gos-dkar-mo,音譯作伴陀羅縛字尼、半拏囉嚩悉寧...

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經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語。或用於疏及回向文之首,乃讚佛之語。敕修百丈清規卷...

白足

劉宋時代之神異僧。關中人,俗姓張。以鳩摩羅什為師。晉孝武太元(376~396)末年,齎經律數十部往遼東宣化...

白身觀自在菩薩

梵名 ?veta-bhagavatī。音譯屍吠多波誐嚩底。又稱濕吠多菩薩、白身菩薩、摩訶濕廢多菩薩、濕廢...

白和

謂白事而和之。白,告白;和,和合。即於寺中行法務時,召集僧眾,告白其事,使眾和之。 p2086...

白居寺

位於西藏江孜縣。十五世紀初由江孜地方饒丹貢桑與喇嘛克主傑共同籌建。原屬西藏佛教薩迦派(花教),後來布敦、格...

白居易

(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陝西下邽(渭南縣東北)人。儒家出身,聰慧過人。貞...

白延

三國曹魏僧。龜玆國人。又稱帛延。資性明敏,善晉、胡兩語,博解群籍,兼綜內外。曹魏廢帝髦(254~260)時...

白拉日珠

即西藏佛教吉祥天女之遊行節日。於藏曆十月十五日舉行,是日僧眾自大昭寺之吉祥天女殿抬出吉祥天女,遊行拉薩。相...

白拂

廣義而言,即指一切白色獸毛製成之拂子;狹義言之,則指白牦牛尾長毛所製之拂子,又作牦牛拂、白牦拂。白牦牛(梵...

白拈賊

禪林用語。略稱白拈。白,空、無之義;拈,以指取物。即手不持刃物而以指尖盜拈,更不留盜之形跡,稱為白拈賊,指...

白法

(一)指清淨之善法。與「黑法(邪惡雜染之法)」相對。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於我滅後五...

白芥子

指白色芥子。芥子,原系芥菜之種子,以其性辛堅,具有降伏之德用,密教視為降伏之相應物。 自古有龍猛(龍樹) ...

白夏

謂於夏安居之中,日日向大眾告白而勸精進之意。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四(大四○·二三九下):「於小食上,維那...

白真

指讚歎祖師真儀之意。又作嘆真。真,指祖師或佛菩薩之圖像。即祖師忌之時,於回向文之首,唱儷語或偈文,乃表白於...

白馬

(一)即白色之馬。佛教有關白馬之記事,較著稱者有二:(一)據梁高僧傳卷一所記載,昔時天竺有一伽藍,名為「招...

白馬入蘆花

禪林用語。指超越彼此分別思量之境界。蓋白馬與蘆花皆為白色,故白馬入於蘆花叢中,於視覺上即無有分別,白馬與蘆...

白馬寺

(一)位於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東漢明帝時興建,或謂建於明帝永平十八年(75)。相傳為我國最古之僧寺...

白馬法身

禪宗公案名。白馬,指唐末曹洞宗之白馬遁儒禪師。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七載,某日,一禪僧問(大五一·三三八下):「...

白骨觀

梵語 asthi-sajjā。又作想相生、骨想、枯骨想。為觀法之一;即九想觀(略稱九想)中之骨想。觀(梵 ...

白衲

指白色僧衣。又作白袈裟。據四分律卷十六、十誦律卷十五、五分律卷九等所載,佛制袈裟之色,係以青、黑、木蘭(茜...

白毫之賜

意指僧人受用之物。白毫,指世尊兩眉間之白毛;此相稱白毫相,為如來諸相中之最勝者。白毫之賜,謂如來滅度後,由...

白毫相

梵語 ūrna-laksana,巴利語 unna-lakkhana。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間白毫相、白...

白蛇印

乃密教中,通用於一切諸龍之印相,故又稱諸龍印、一切龍印。通常用於水天之法。其印相兩手五指舒散,二拇指相叉,...

白傘蓋佛頂

梵名 Sitātapatrosnīsa, Sitātapatra。音譯悉怛多缽怛羅。意譯白傘蓋、白傘、白...

白傘蓋神咒

指佛頂尊所說之陀羅尼。又稱佛頂咒。白傘蓋(梵 Sitātapatra),音譯悉怛多缽怛羅。為佛頂尊之名,...

白報

指白業(善業)所感之清淨果報。系「黑報」之對稱。白業所感白報,即可意之報;黑業(惡業)所感黑報,即不可意之...

白象

指全身純白之象。以像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故菩薩入母胎時,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薩性善柔和而有大勢...

白陽教

清代民間宗教。起於道光年間(1821~1850),教主王法中,曾從河南涉縣之申老敘學習教理,申老敘唱「南無...

白雲

(一)禪林用語。以白雲之自在去來轉喻人之了無執著與自由無礙;又一般喻指隱者。景德傳燈錄卷十四(大五一·三○...

白雲山廟

位於陝西葭縣城東白雲山上。因山頂常有白雲繚繞,依山建廟,故名白雲山廟。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清...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

凡四卷。又作白雲守端和尚廣錄。宋代僧白雲守端(1025~1072)撰,處凝等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本書...

白雲宗

又稱雲宗。為華嚴宗之一派。宋代以後流行於江南一帶。北宋徽宗大觀(1107~1110)年間,西京(今洛陽)寶...

白飯王

白飯,梵名 ?uklodana,巴利名 Sukkodana,音譯為輸拘盧那。又稱設淨王。師子頰王(梵 Si...

白黑布薩

指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十四日或第十五日,即晦日)兩度之布薩。於該二日宣說戒經而令僧眾...

白黑論

又稱均善論、均聖論。治城沙門慧琳撰。為南北朝時引發佛教界有關「神滅不滅」論爭之主要論文。作者慧琳乃劉宋高僧...

白塔寺

(一)位於秣陵(江蘇江寧)三井里。劉宋升明二年(478)齊高帝創建。相傳東晉陞平年間(357~361)有鳳...

白業黑業

為白業與黑業之併稱。性善之業,稱為白業;性不善之業,稱為黑業、黑暗業。白業所感者稱白報,即可意之報、善報;...

白聖

(1904~1989)湖北應城人,俗姓胡。字潔人。年十八於安徽九華山祇園寺依龍岩出家,未久即受具足戒。曾於...

白鼠喻

又稱二鼠嚙藤喻、七喻。或單稱白黑二鼠。鼠,梵語 mūsika 以白、黑二鼠譬喻一月中之白月、黑月,或譬喻一...

白槌

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係於一般律院告大眾靜肅時敲打之器具。白椎之人,稱為白椎師,多以知法之尊...

白蓋

即指以白色絲絹所制,張懸於佛頂之天蓋。意謂以白淨之慈悲,遍覆法界眾生,猶如以傘被覆於人之頂上。於密教,灌頂...

白膠香

梵語 sarja-rasa,西藏語 sra-rtsi-phog。 即娑羅樹之膠乳。乃密教修孔雀經法時,所燒...

白蓮寺

位於江蘇清浦縣西、昆山縣南,淀山湖、淀山之側。湖本名薜淀湖,山原在湖中,四出如鰲,現因淤塞,故漸與岸合。寺...

白蓮宗

為我國佛教淨土宗之一派。南宋高宗紹興初年茅子元創立。子元,又稱慈照子元,初師事吳郡延祥寺淨梵,學天台教義,...

白蓮社

為念佛修行之結社。全稱白蓮華社。略稱蓮社。源於東晉慧遠所創之結社念佛,今為此類結社之通稱。東晉太元九年(3...

白蓮社七祖

指廬山慧遠等七人。 即宋代四明(浙江) 石芝宗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之高德而立為蓮社七祖:始祖晉代廬山慧遠、...

白蓮社十八賢

東晉慧遠所創白蓮社中,緇素之翹楚有十八人,稱為十八賢。即東林慧遠、西林慧永、慧持、道生、曇順、僧睿、曇恆、...

白蓮華

梵語 pundarīka。音譯作分陀利華。即白蓮花。略稱白蓮。原產於印度,為蓮之一種。與另外一種稱拘物頭華...

白學黑學

指儒學與佛學。語出南朝劉宋時代之治城沙門慧琳所著之白黑論一文,文中以「白學」喻指儒學;以「黑學」喻指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