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名身

梵語 nāmakāya。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名,指表詮自性之名字、名目等;身,有積聚之義。即積集二名以上者...

名相

為五法之一。名,指事物之名稱,能詮顯事物之本體;相,指事物之相狀。以名能詮顯事物之相狀,故稱名相。蓋一切事...

名假

三假之一。名,為事物之名稱,能詮顯義;假,為虛而不實之意。於諸法和合上施設種種名稱,稱為名假。此乃因「名」...

名欲

五欲之一。指貪求聲名之欲。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四載,名,即世間之聲名。因聲名能顯親榮己,故令人貪求樂著而不...

名義

指名稱與義理。如謂「諸行無常」,則諸行為「名」,無常為「義」。蓋呼召表顯諸法之本體者,稱為名;而諸法本體之...

名號

梵語 nāmadheya,巴利語 nāma-dheyya。又作名字、名。主要指佛、菩薩之稱號而言。此名號因...

名號不思議

名號,指諸佛菩薩之稱號。此處則指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其功德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稱名號不思議。蓋至心稱念南無...

名詮自性

即以名詮顯事物之自性。俱舍論、成唯識論等,以之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並立名身、句身、文身三者。名(梵 nām...

名僧

指有名聲、有德行之僧人。又僧人所穿著之衣服稱衲衣,故亦有稱名僧為名衲者。又僧人受戒之年數稱戒臘,故有名聲之...

名僧傳

凡三十卷。梁代寶唱撰。集錄東漢至齊粱間之高僧、碩德四二五人之事蹟。本書著成後不久,慧皎之高僧傳問世,而世人...

名聞

(一)指名聲廣聞於世間。與「名譽」同義。法華經勸持品(大九·三六下):「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因名聞能...

名聞利養

與「名利」同義。即名聲遠聞與以利養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聲遠聞及貪求財富之利益。菩提心論(大三二·五七三上)...

名德

指有名譽、有德行之人。名德比丘,則系對有名譽、有德行的比丘之尊稱。此外,禪林中選擇有名譽、有德行者任持之職...

名德西堂

名德,指有名譽、有德行之人。名德西堂,為一職稱,乃禪林之西堂中,選擇有名譽、有德行者任持之職位,稱為名德西...

名德首座

於禪林之前堂首座中,選擇有名譽、有德行者任持之職位,稱為名德首座。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請立僧首座條(大四八·一...

名聲

即聲聞名望之意。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阿彌陀佛願其名聲普聞,以廣度眾生。[法華經序品] p2262...

名藍

指有名之寺院。即指著名之伽藍。伽藍,為梵語 sajghārāma 之略譯,即指寺院。(參閱「伽藍」2769...

名體不二

名,為能詮者,能詮表顯明體;體,為所詮者,即事物之本體。蓋「名」系詮表事物之一種方便設施,而非事物之本體,...

(一)梵語 upanaya。因明用語。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第四支。即藉同喻(由正面說明之例證)與異喻(由反面...

合下

禪林用語。指即時、即刻之意。與「直下」同義。碧岩錄第七十九則(大四八·二○五下):「合下做個圈繢子,教投子...

合山

指一叢林之全體。又作全山、闔山。或指一山之全體僧眾。此外,集合於一寺修行之全體僧眾,稱為合山清眾,又作闔山...

合干

禪林用語。干,即有關、關係之意。指參與喪葬法事之有關人員,又稱合干人。[敕修百丈清規卷三住持章遷化條] p...

合中知

根與境二者必須直接而無間隔的接觸,才能產生知覺,稱為合中知。為「離中知」之對稱。五根中,鼻、舌、身三根唯取...

合同船

禪林用語。又作乘合船。即無身份差別而同乘一船之意。藉以比喻無凡聖、貴賤等差別見解之境地。景德傳燈錄卷五南陽...

合字法

為密教文書記載法之一種。即取二字或三字之一部分,合成為一字之方法。如以灌頂二字為例,取灌與頂二字之部首或偏...

合作法

因明用語。為「離作法」之對稱。又作隨伴。略稱合。因明論式中,舉示同喻(由正面說明之例證)之體時,結合宗(命...

合身

指天台宗化法四教中第二通教之佛身。蓋通教之佛身,乃於一佛之身上,顯現勝、劣二種應身,故稱合身。據大智度論卷...

合取口

禪林用語。閉口之意。即不講無意義之語。蓋真實之佛法,非言語所能表詮詳盡,故若執著言語,則易成為修行佛道之障...

合殺

指誦經將結束時,唱誦佛號所用之曲調。關於合殺之意義,有諸多異說。一說殺為梵語 sas 之音譯,意譯為六。合...

合掌

梵語 ajali,巴利語同。又作合十。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本為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佛教沿...

合掌觀音

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據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為度...

合智印

又作閉心戶印、閉心門印、闔心門印、闔智字印、闔智字陀羅尼印、如來堅固拳印、金剛拳三昧耶印、三昧耶金剛拳印、...

合壇

又作即壇。全稱合壇護摩。為「離壇」之對稱。即合他壇而共修之意。亦即移請大壇之諸尊至護摩壇,同一壇而修本尊之...

合爐

密教修護摩法時所用之護摩爐。又作合壇爐。此爐具備修息災、增益、降伏、敬愛等四法時所需之四種爐形,其爐內四方...

地墨

為經典中常用以表示劫數長遠、難以計數之譬喻。如法華經化城喻品載(大九·二二中:「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如...

悉曇字 (ta)。又作吒、哳、絝、侘。悉曇體文五類聲舌聲之第一,四十二字門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吒字就字相而...

吒枳王

又作吒枳明王、吒枳忿怒明王。據瑜伽大教王經卷二、十忿怒明王經所載,亦與降三世明王、金剛王、愛染王、平等王、...

梵語 hetu。(一)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為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

因人

即因位之人。「果人」之對稱。為未到佛果以前之修行者的總稱。(參閱「因位」2276) p2270...

因人重法

謂說教者之學解行證愈深,地位愈高,則所說之法亦愈有份量,愈受世人所尊重。故於佛教之典籍中,多署有作者之名,...

因力

乃萬物生成時直接之力。為「緣力」之對稱。俱舍論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

因十四過

因明用語。指因明三支作法中,由因(理由)之不正確所造成之十四種過失。分為四不成、六不定與四相違等三類,即:...

因三相

梵語 livgasya trairūpyam。因明用語。又作三向。即於因明三支作法中,凡是正確之因(理由)...

因中有果

梵語 sat-kārya。即因中常內具果性之義。乃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中數論學派之主張。認為萬有之生成乃自性之...

因中有果宗

又作因中有果論。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執著諸法之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此外道認為因中常有果性,例如稻以谷為因,...

因中無果

梵語 a-sat-kārya。為「因中有果」之對稱。即因中不一定具有果性之義。為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中勝論學派...

因中說果

梵語 sat-kārya-vāda。即於「因」之中說「果」之意。亦即在原因上假立結果之名。為「果中說因」之...

因六八轉

即因明、六合釋及八轉聲三者之併稱。又作因六八囀。三者之中,因明為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六合釋為解釋梵語文...

因六義

全稱緣起因門六義法。略稱因門六義。謂於諸法緣起上,作為「因」之法具有六義。此說原為華嚴宗二祖智儼所倡,後由...

因分可說

緣起因分之普賢境界,係因人(即因位之修行者)所知所了之分際,故可言說,稱為因分可說。蓋佛陀證悟之性海,乃諸...

因分果分

為因分、果分之併稱。即因之分齊與果之分齊之意。又可稱為「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緣起因分、性海果分」。此...

因同品

因明用語。指因明論式中,與因(理由)具有同一意義之品類,即為與能立法之意義均等之品類。為同喻必備條件之一。...

因地

為「果地」之對稱。地者,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階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證果間之階位。與「因位」同義。可分...

因地佛

由發心至成佛間,修行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等佛因之菩薩,稱為因地佛。為「果上佛」之對稱。 p2275...

因地倒者還因地起

比喻逆緣即順緣之意。大莊嚴經論卷二(大四·二六三中):「如人因地跌,還扶而得起;因佛獲過罪,亦因佛而滅。」...

因字

(一)指 (hūj,吽)字。吽字系光菩薩之種子;乃淨除因業之義,故稱因字。吽字亦為阿如來之種子,表示無垢...

因成假

謂一切有為法皆為因緣所成,故其體為假而非實。為三假之一。就心法而言,對外界之法塵之緣,所生起之能緣之心,是...

因行果

指由因至果之三階段,即:(一)菩提心為因之因,(二)大悲為根之行,(三)方便為究竟之果。此因、行、果三者攝...

因行果德

指因位修行與果上功德。六度、四攝等為因位之修行,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為果上之功德。諸佛之因行果德皆圓...

因位

為「果位」之對稱。與因地同義。指修行佛因之位。亦即未至佛果以前之修行位,稱為因位。(參閱「因地」2275)...

因位萬行

為因位所修萬行之總稱。為「果地萬德」之對稱。欲成佛果,須於因位廣修萬行,積集萬善,由此萬行萬善方得證入佛果...

因事上堂

指因世間之雜事而上法堂說法。為禪林行事之一。禪林中,住持上堂說法有定時與隨時二種,其中,隨時上堂,乃因吉凶...

因明

梵語 hetu-vidyā。音譯作醯都費陀。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因(梵 hetu),指推...

因明七論

六、七世紀間南印度之法稱著。又稱七部量理論。為因明之七部理論,係法稱發展陳那論理學之一套著作。全書包括釋量...

因明七論入門

西藏喇嘛教黃教派開祖宗喀巴著。又作因明七論入門除暗論。為西藏佛教因明著作。本書概述因明七論之內容,故又稱因...

因明七論除暗莊嚴注

克主傑格雷貝桑著。西藏佛教因明著作。本書以辯論之形式論述「釋量論」之內容,為因明論著中之名著,故西藏格魯派...

因明入正理論

梵名 Nyāya-prave?a。全一卷。印度商羯羅主造,唐代玄奘譯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八月。又稱入正...

因明入正理論疏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窺基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論者頗多,所知凡十一家:(一)淨...

因明八門

因明用語。印度新因明論商師羯羅主以八項義門來總攝因明之正理。即: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現量、比量、似...

因明正理門論

全一卷。印度陳那撰,唐代義淨譯。又稱正理門論、理門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乃因明之根本理論書。本書與玄奘...

因明正理門論本

梵名 Nyāya-dvāra-tarka-?āstra。全一卷。印度陳那撰,唐代玄奘譯。又稱正理門論本。收...

因明名義集

西藏因明著作。出自龍多喇嘛全集。分為:(一)仲欽阿旺達傑著。略述因明著作在西藏之傳播,西藏學者發展因明之代...

因明論疏明燈抄

凡十二卷。日僧善珠(724~797)著。又稱因明入正理論疏明燈抄、因明明燈抄。略稱明燈抄。收於大正藏第六十...

因明論疏瑞源記

凡八卷。日本華嚴宗學僧鳳潭(1654~1738)著。又作因明入正理論疏瑞源記。為慈恩大師窺基所著「因明大疏...

因明論纂要

全一卷。唐代慧沼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又稱因明論義纂要、因明纂要。全稱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本書系法相宗...

因果

梵語 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

因果同時

指三法展轉而同時互為因果。為「因果異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為因,能生起現行之果,而此現行亦能為因,復熏...

因果門

乃法相宗用以顯示種子與現行之第八識、七轉識間關係之法門。為「體用門」之對稱。種子與第八識間能持、所持之關係...

因果為宗

指以一乘之因果為法華經之宗旨。為天台宗所立法華五重玄義之第三。法華經以一乘之因果為宗,此因果之宗為修行之中...

因果皆空宗

又作空見論、空見外道。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妄執無因果之理,否認因果之說,而認為世間一切諸法皆空之外道。大乘...

因果異時

為「因果同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之自類相續,乃前念之因生後念之果,前後其時相異,故稱因果異時。即種子生...

因果報應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又作因果應報、因果業報、善惡業報。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善因...

因果歷然

指因果之法則,顯然明白而易見。止觀義例卷上(大四六·四四七下):「存諸教則因果歷然。」[宗鏡錄卷十二] p...

因直

為授戒會時職稱之一。於禪林中掌理有關因緣血脈授與之庶務,屬直壇寮。[曹洞宗行持軌範卷二授戒會作法] p22...

因陀羅

(一)梵名 Indra,巴利名 Inda。又作因陀邏、因達羅、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譯作天主、帝。為最勝...

因陀羅呵悉多

梵語 indrahasta。又作因達羅喝悉哆、因陀羅訶塞多。為藥用植物。即指白皮或人參。白皮乃金光明最勝王...

因陀羅窟

梵名 Indra?ailaguhā。又作帝釋窟、帝釋岩、因陀羅勢羅窶訶、因陀羅世羅求呵、因沙舊、天帝石室、...

因陀羅網

梵語 indra-jāla。(一)又作天帝網、帝網。為帝釋天之寶網,乃莊嚴帝釋天宮殿之網。網之一一結皆附寶...

因陀羅網境界門

又作因陀羅微細境界門。華嚴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喻」而說。因陀羅網即掛在帝釋天宮殿之網,網目皆以明珠嚴飾,...

因相

為阿賴耶識三相之一。謂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種子,為萬法生起之原因,故稱因相。因相之義有二:(一)依持因,...

因風吹火

謂以隨順風向而吹火之便易,比喻教導學人時,應察其根機之所向而用相應之方法。碧岩錄第二十六則(大四八·一六七...

因脈會

指授與因緣血脈之法會。因脈,全稱因緣血脈,指戒法相承之系譜。蓋已受三歸戒者,復由戒師授與因脈之法會,稱為因...

因能變

梵語 hetu-parināma。又作因變。為「果能變」之對稱。唯識家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為因能變與果能變...

因曼陀羅

又作理曼陀羅、東曼陀羅。即指密教之胎藏界曼陀羅。胎藏界者,乃為顯示眾生本有理德之法門,屬於因;而金剛界者,...

因理論

西藏因明著作。本書敘述建立因明論式之各項規律,為學因明之基礎教材。西藏各大寺均自行編印,故有多種不同之版本...

因異品

梵語 vaidharmya-drstānta-hetu。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與因(理由)意義不同之品類。乃...

因揭陀

梵名 Avgada。又作因羯陀、因竭陀。為十六大阿羅漢之第十三。此聖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

因等起

為「剎那等起」之對稱。即由思惟等之心的作用,以引發起業者,稱為因等起。與「動機」同義。亦即指引起表業及無表...

因集生緣

指觀集諦境界時之四種行相。為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即觀一切惑業為引生苦果之因,稱為因;招集苦果而使現起,稱為...

因順餘力

為顯示極樂淨土之人、天、聲聞等差別之語。因,依因之意;順,從順之意;餘方,指廣大所化之世界。謂極樂淨土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