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別羯磨

巴利語 vagga-kamma。又稱別羯摩、別眾羯摩、別眾。於同一結界內,僧團中有少數僧侶為因應環境,而脫...

別請

指在家人於僧眾之中,特別指定某僧接受供養。又由僧眾中別請四人以上,稱為別請眾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請待,必須...

別壇曼荼羅

即指密教諸尊各別之壇,乃相對於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之都會壇。其圖式系以一門之尊為中台,而以自部之眷屬分列第二...

別選所求

釋迦佛為韋提希夫人現出諸佛之種種淨土,韋提希夫人於其中特選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而願往生其淨土。[觀無量壽經...

別願

佛、菩薩由各自之意樂所立之誓願,稱為別願。如阿彌陀佛有異於他佛之四十八願,藥師佛亦有十二願。對此,四弘誓願...

區別比較彼與此而使其明瞭。至於使有差別者去其差別觀,則稱為開。故佛經註疏中有科判、判教等名詞。 p2793...

判憑式

憑,指公家所發之憑證。即經由官府之憑驗,而發給僧侶之資格證明書。例如度牒,即由官方頒發給已出家得度僧侶之證...

判釋

判斷經論之旨趣,解釋其義理。判,剖判之義,謂剖判佛陀教化始終之大綱。釋,解釋之義,謂解釋一代聖教之逗機益物...

利他一心

指藉由他力而往生淨土之一念信心。利他,即他力之意,此指阿彌陀佛之本願力。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大二六·二...

利他行

為四攝法之一。即嘉惠他人之行。對行自利之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菩薩乘最主要之特色即在度化多人之利他行。(參閱...

利生

指佛、菩薩之濟度利益眾生。又作利物(以一切眾生為物)。乃利益眾生之略稱。俱舍論實義疏卷一(大二九·三二五中...

利生方便

利,為利益之意;生,為眾生之略稱。利益眾生之種種方便善巧,稱為利生方便。方便有二種,其一,說方便即般若時,...

利行滿足

(一)謂完成自利、利他之菩薩行而證佛果。因二利圓滿成就,故謂滿足。 (二)為天親淨土論解義分十章之一。據此...

利言

唐代僧。西域龜茲國人。名地戰濕羅(意譯真月),字布那羨。東印度沙門法月來游時,師與之相遇,遂從法月修習內外...

利根

(一)梵語 tiksa-indriya。利,速疾之義;根,為根機、根性、根器,有能生之義。指受教修道之素質...

利涉

唐代僧。西域人。生於婆羅門家,幼即聰敏,為宗黨所推崇。後結侶東遊,至金梭嶺遇玄奘三藏,乃隨其出家,以精研群...

利益

梵語 upakāra,巴利語同。又作饒益。略稱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分為自利與利他二種;自...

利普

梵名 Rbhu。印度婆羅門教崇拜的三個神祇之總稱。火神為其兄弟,雷神乃其摯友。此三神之所以成神,係因彼等靈...

利樂

指利益與安樂。按利與樂為一體之異名,或謂後世之益為利,現世之益為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成唯識論...

利養縛

名聞利養,易生貪染,染著既生,難得自在,故稱為縛。[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四之二] p2810...

利蹤

(800~880)唐代僧。南泉普願之法嗣。澶州(位於河北)人,俗姓周。二十歲受具足戒,開成二年(837)至...

利嚴

(870~936)新羅僧。韓國佛教禪門九山須彌山派之祖。雞林人,俗姓金。十二歲,於迦耶岬寺出家,十七歲受具...

刪提嵐國

刪提嵐,梵名 Sandilya。為阿彌陀佛及釋迦佛於過去世發菩提心時之國名。據悲華經卷二載,久遠過去之世界...

刪闍夜毗羅胝子

為古代印度六師外道之一。刪闍夜毗羅胝,梵名 Sajaya-vairatī,巴利名 Sajaya-velat...

梵語 kalpa,巴利語 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

劫比拏王

古代印度國王。據玄應音義卷二十三載,劫比拏王為南憍薩羅國之王,與佛陀之因緣極深廣;佛陀嘗為調伏劫比拏王,而...

劫水

世界壞滅時所起大三災之一。彼時,水由地下水輪湧出,注大洪雨,雨滴甚粗,或如車軸,或如杵,歷多年而不止,第二...

劫火

梵語 kalpāgni,巴利語 kappaggi。又作劫盡火、劫燒(梵 kalpa-dāha)。指壞劫時所...

劫布坦那國

劫布坦那,梵名 Kapotana。西域之古國名。意譯作曹國。唐時,位於颯秣建國(今撒馬爾干)附近,風俗與颯...

劫貝樹

劫貝,梵語 karpāsa,巴利語 kappāsa。又作劫波育樹、劫波娑樹、劫貝娑樹、古貝樹、迦波羅樹。意...

劫波杯

梵語 kapāla。又稱劫波羅、髑髏杯、髑髏器。系密教本初佛(梵 ādi-Buddha)、伊舍那天(梵 ī...

劫波樹

梵語 kalpataru。又稱劫樹。意譯如意樹。為生於帝釋天所居喜林園中之樹名。劫波,即時間之義。關於此樹...

劫空之後

禪林用語。劫空,與「空劫」同義。佛教認為世界之生滅過程分為成、住、壞、空等四劫,其中,空劫係指世界已壞滅殆...

劫初

梵語 kalpāgra。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依俱舍論卷十二載,劫初時,人皆如色界,肢體圓滿...

劫風

指世界壞滅時所起三災之一。壞劫時起大風,稱為僧伽多。此風起時,第三禪天以下皆不能免。(參閱「壞劫」6653...

劫畢羅夜叉

劫畢羅,梵名 Kapila。又作劫比羅夜叉、劫比攞夜叉。意譯黃色夜叉。為密教二十八夜叉中東方四夜叉之一。據...

劫濁

梵語 kalpa-kasāya。為五濁之一。謂時節之濁亂。於減劫中,饑饉、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資具衰...

助化

即輔佐宗師化道俗。如於江湖會(雲水僧所行之結制安居)中,為配合堂頭和尚(住持)之教化工作,多延請「西堂」前...

助木

又稱助支。凡密教修護摩法時,爐中之薪火若熄滅,即像征不祥;則於薪盡火將滅時,再加一,二支檀木,以避不祥,此...

助音

又作助聲、同音。於誦經之際,眾人附隨導師(又稱音頭,先於大眾唱經偈之初句)之聲調而同音唱和。 p2817...

助業

於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正行中,以稱名為正定業,餘四者為助業。稱名乃往生淨土最直接之正因,亦...

助道

四念住、四正斷等三十七種道品,能資助止觀,故稱助道。又能資助果德,及諸行互為資助,故稱助道。天台宗十乘觀法...

努力

即精進不懈之意。乃為完成人格或實現究極之目的而有的具體之意志表現。佛陀覺悟滅除苦惱之道有八,即八正道,其中...

卵生

梵語 anda-ja,巴利語同。為四生之一。指破卵殼而出生者,如鵝、雁、命命鳥等。佛經中載有卵生之人,例如...

卵塔

無縫塔之一。塔身無縫棱級層等而呈現卵形者。即用一碑石造成似鳥卵之橢圓形塔,作為僧侶之墓碑。浙江鄞縣天童寺東...

吞吐不得

禪林用語。又作吞吐不下。不得,即不能。乃用以形容處境之尷尬、難堪;猶如口中含物,既無法吞入,又吐之不出,萬...

呆庵莊禪師語錄

凡八卷。明代敬中普莊撰,慧啟等編。刊於崇禎三年(1630)。又稱敬中和尚語錄。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三冊。敬中普...

吳克己

(1140~1214)宋代浙江錢塘人。字復之,號鎧庵。少讀周官,慨然有濟世之志。後隱於左溪,嘗讀楞嚴及宗鏡...

吳哥

(Angkor)位於高棉北部。又作祿兀。即安哥。為吉蔑族(Khmer)安哥王朝自九世紀至十五世紀之都城,此...

吳都法乘

凡十二卷,或三十卷。明代周永年撰。為關於江蘇省吳地佛教之記事類纂。三十卷本各篇皆收錄諸書記載之事,不論大小...

吳道玄

唐代畫家。開封陽翟(河南禹縣)人。初名道子,後更名道玄。少孤貧,及長,游洛陽,與張旭、賀知章習書法而無成就...

呂向

為中印度金剛智三藏之俗家弟子。唐代人。字子回。籍貫、生卒年均不詳,或謂其為涇水人。氏善草隸,每以一筆環寫百...

君王臂落

為禪宗系譜西天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遇害之故事。師子尊者得法後遊方至北印度罽賓國弘化,將法傳予婆舍斯多。未久遇...

君名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卿名。對入佛門而未得度之兒童,往往取其生父之官職名稱為其稱呼,稱為君名。此一習俗流行於日...

君臣五位

曹洞宗開祖洞山良价禪師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依偏正回互之理,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

告香

學者插香以請師家普說或開示之儀式。對大眾預報告香儀式所懸掛之牌,即稱告香牌;然懸掛告香牌前,應得住持之允許...

吹法螺

法螺即梭尾螺,吹其殼即發高聲,佛之說法廣被於大眾,故比喻佛說法為吹法螺。法華經卷一序品(大九·三下):「今...

吹滅紙燭

禪宗公案名。又作龍潭紙燈、龍潭滅燭、久響龍潭。為唐代德山宣鑒禪師(780~865)契悟之故事。德山,俗姓周...

吹萬禪師語錄

凡二十卷。明代僧吹萬廣真(1582~1639)撰,三山燈來重編。崇禎十六年(1643)刊行。系吹萬說法之廣...

吠舍佉

梵名 Vai?ākha,巴利名 Vesākha。印度梵歷第二月。又作薜舍佉、蘇舍佉。譯作季春、善格。系佛陀...

吠舍釐

梵名Vai?ālī。古代中印度國名。又為都城之稱。系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六大城之一。又作吠舍離、毗耶離、毗...

吠陀

梵名 Veda,巴利名同。又作吠馱、韋陀、圍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意譯智、明、明智、明解、分。...

孝養集

凡三卷。日本真言宗覺鍐撰。內容明示入信之要義,特以平易之日文敘述往生極樂之意趣。收於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上闡...

孚公搖頭

禪宗公案名。孚公,即唐末五代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世稱太原孚上座。五燈會元卷七太原孚上座章(卍續一三八·一三...

完全

指無所欠缺之狀態。就量而言,為總體、全體;就質而言,意即最高。完全,原系印度一般使用之形容詞,又有「完全之...

宋六大頌古

即宋代六大禪師所作「頌古」之總稱。頌古,係將歷來諸師所遺之古則公案以偈頌方式拈評之,於中並宣揚一己之家風或...

宋板大藏經

我國宋代開板(版)之大藏經。略稱宋藏。共有五種,即:(一)蜀板,為敕板。宋太祖開寶四年(971,一說五年)...

宋帝王

為冥界十王之第三。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舉,此王之本地為文殊菩薩,係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

宋真宗

(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九九八年即位後,敬重佛法,興隆三教。嘗應西域譯經僧法賢之請,制繼聖教序,...

宋高僧傳

凡三十卷。又稱大宋高僧傳。宋代讚寧(919~1002)著。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本書於太平興國七年(982)...

宋雲

北魏敦煌人。生卒年不詳。為北魏孝明帝時之使臣。孝明帝神龜元年(518,一說熙平元年或正光二年)十一月,奉胡...

宋濂

(1309~1380)明代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無相居士、龍門子、仙華生、白牛生、南宮散吏、南山樵者...

宋徽宗

(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繼其兄哲宗而立。博通多藝,然善忌而喜近幸佞,以蔡京為相,國政大亂。蔡...

宏成

(1575~1641)明代臨濟宗僧。浙江錢塘人,俗姓黃。世稱一默宏成禪師。年二十三,投真如寺剃髮出家,於雲...

宏船

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暨普陀寺住持。依會泉法師剃度,為轉道和尚之法嗣。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佛教僧伽聯合會主席。創...

宏智三種功勳

即宋代宏智正覺禪師對證悟所揭出之三種境地。即:(一)正位一色,謂既已證悟,則一切無有差別之相,而顯現平等之...

宏智四借

宋代宏智禪師明示學人修行要路之四法:(一)借功明位,以現象界萬物之作用(功),明其本體(位)。(二)借位明...

宏智派

為我國曹洞宗之一派,即宋代丹霞子淳禪師之法嗣宏智正覺(1091~1157)之系統。宏智正覺於建炎三年(11...

局阿曲巴

藏語音譯,意為(正月)十五供奉。俗稱燈節,為西藏佛教大法會「傳大召」中的活動之一。此法會自正月初三至二十四...

局通對

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區分「自性」與「差別」的三種標準之一。局,局限一處之意;通,貫通於他處之意。因明三支...

尿床鬼子

禪林用語。為禪門罵人之詞。本指尿床之餓鬼,或罵尿床之小僧;然於禪林中,多轉用於叱罵年輕一輩之僧徒或小沙彌,...

尾扶

梵名 Vibhū。為佛之別名。大日經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四上):「尾扶是佛之別名,亦是法王義,謂聲便故,...

尾宿

梵名 Mūla。為二十八宿之一。即位於密教北斗曼荼羅外院東方、現圖胎藏曼荼羅外院西方之星宿。又作牟藍、暮羅...

尾覲難得迦明王

尾覲難得迦,梵名 Vighnāntaka,意譯為征伏障礙。為密教諸明王之中,用以對治毗那迦夜(意譯障礙者)...

巫師

指在原始社會被認為具有超自然力,並能藉此力而行巫術者。其職能在早期乃靠幻想之超自然力保護氏族、牲畜、農作物...

巫術

為準宗教現象之一。起源於早期原始社會。乃幻想依靠超自然力或特定之主觀行動,以影響或控制客觀之事物。此一階段...

希世靈彥

(1404~1489)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號村庵。幼能作詩,為後小松天皇所賞識。十七歲出家,師事惟肖得岩...

希多帕達莎

梵名 Hitopade?a 之音譯。為印度古典文學寓言集,以梵文寫成,約成於十至十四世紀間,相傳作者為那羅...

希有

梵語 ā?carya。謂事之甚少、難逢者。尤指如來之示現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稱。金...

希有人

為對念佛行者之美稱。日本淨土教稱之為「五種嘉譽」之一。念佛之人希有難得,故稱希有人。此係根據觀無量壽經所稱...

希有大法王

佛之美稱。謂於一大千世界中,同時不出二佛,如同一國無二王,故稱希有;於法已得大自在,故稱大法王。北本涅槃經...

希法

梵語 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為十二部經之一。此部類之經典,係述說佛及...

希迪

宋代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於杭州一帶宏法,號「武林沙門」。系可堂師會之弟子、善熹之同門。與道亭、觀復、師...

希叟紹曇禪師廣錄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廣錄。宋代僧希叟紹曇撰,侍者法澄等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二冊。收錄慶元府佛隴山進山語、平...

希陵

(1247~1322)元代臨濟宗楊岐派破庵派僧。浙江義烏人,俗姓何。字虛谷。號西白。十九歲投東陽資壽院出家...

希運

(?~850)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姓氏不詳。幼出家於洪州黃檗山,聰慧利達,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相貌殊異...

希辨

(一)(921~997)宋代法眼宗僧。又稱普門希辨。蘇州常熟(位於江蘇)人。幼從延福院啟祥落髮、受具足戒。...

序分

為諸經三分之一。與正宗分、流通分合稱一經三段、三分科經。一部經之內容可分三段,初段敘述該經之由來、因緣,稱...

序引

即經咒開始前之序引文。例如楞嚴會啟請之後,將誦咒前,楞嚴頭舉唱序引,大眾乃從經咒序引之第二句附隨唱和之。楞...

序王

指天台智者大師所製法華經之序。王,起、初之義;以序為眾文之起初,故智者大師題為序王。[法華玄義釋簽卷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