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有空

為「空有」之對稱。有者,指現象界所羅列之萬物之相;空者,指一切現象存在之實體畢竟空無。有即是空(真空),稱...

有門

為天台宗所立四門之一。即觀諸法為有,以作為入道之法門。亦即觀因緣生滅諸法為有,破除十六知見等,併發起真無漏...

有待

指人之身體。人體每有待於食物、衣服等之資養而生存,故稱有待。摩訶止觀卷四上(大四六·三六上):「有待之身,...

有後生死

為七種生死之一。謂第十法雲地之菩薩,未斷最後一品之無明,故尚有一次之變易生死,稱為有後生死。[翻譯名義集卷...

有流

又作有暴流。為四流之一。有,謂因果不亡;流,謂流而不返。指色界與無色界之一切諸惑,但不包含見惑及無明惑;亦...

有為

梵語 sajskrta,巴利語 savkhata。謂有所作為、造作之意。又稱有為法。泛指由因緣和合所造作之...

有為功德

指世間一切因緣所生之功德善法。對此而言,涅槃第一義諦則稱無為功德。趙州錄卷下十二時歌(卍續一一八·一六七上...

有為生死

又作分段生死。為「無為生死」(變易生死)之對稱。系三界內之生死。六道眾生由於果報之不同,而於身形、壽命上各...

有為果

為「無為果」之對稱。指由因緣和合之有為法所結之果。於五果中之士用、增上、等流、異熟等四果,即為有為果。[俱...

有為空

梵語 sajskrta-?ūnyatā。為十八空之一。蓋一切有為諸法,皆為因緣之假和合而無自性,故稱有為空...

有為涅槃

為「無為涅槃」之對稱。即不具足常、樂、我、淨等四德。反之,若具足此四德,則稱無為涅槃。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舉...

有為無漏

又作無漏有為。即指有為的無漏之法。俱舍宗認為四諦中,苦、集二諦為有為有漏法,滅諦為無為無漏法,道諦則雖為無...

有為解脫

為「無為解脫」之對稱。又作無學支。即無學阿羅漢正見相應之勝解。此勝解為心所有法中十種大地法之一,故稱有為;...

有為轉變

世上一切事物,皆無常住不變之固定實體,一切既由因緣而生,又隨因緣而滅,此種具有生滅變化之現象,稱為有為轉變...

有相

梵語 sākāra。有形相之意。為「無相」之對稱。據大乘起信論、大日經卷七等所舉,有相,係指差別有形之事相...

有相三密

為「無相三密」之對稱。三密,指身密、口密(語密)、意密(心密)。有相三密,即指密教修行者手結印契,口誦真言...

有相劣慧機

為「無相勝慧機」之對稱。密教行者修有相三密(手結印契,口誦真言,心觀本尊)之行,藉以成就「即身成佛」之妙行...

有相安樂行

為「無相安樂行」之對稱。乃天台宗基於普賢觀經之說,及據南嶽慧思之四安樂行偈文而立。即認為理觀為無相安樂行,...

有相執著

有相,指差別有形之事相。若執著種種差別之事相,即稱為有相執。 p2437...

有相教

又作三乘別教。為劉宋之慧觀及南齊之劉所立五時教之一。即謂佛陀成道之後,為三乘之人宣說差別之教門,如宣說阿...

有相無相

為有相與無相之併稱。即有形相者,稱為有相;無形相者,稱為無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與他物區別者。又一般以會...

有相觀

為「無相觀」之對稱。即觀世俗之事相差別。亦即取流轉、還滅、染淨等相,作為所觀之境,稱為有相觀。據成唯識論卷...

有耶無耶

即心馳於有無二邊,而猶豫不定之義。一般多指欲界修所斷之無覆無記之智;然亦有用於形容狐疑之相者。 p2438...

有師智

謂參訪名師,於受教後,依教修行而體悟之智慧。對此而言,無師指導而獨自體悟之智慧,稱為無師智。 p2438...

有根身

梵語 sendriya-kāya。即指人之身體。全稱有色根身。色,乃物質之意,即有形狀之物。根,即眼、耳、...

有根無根

即指有情與非情。根,指身根、眼根等,故凡具有身根、眼根等之有情眾生皆稱為有根。蓋能造之地、水、火、風等四大...

有海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無邊之大海。亦即比喻眾生沉沒於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離;猶如船舶漂泊於大海中...

有記法

為「無記法」之對稱。指善、惡二法。善、惡二法,其相顯明,可記別當來之果相,故稱有記法。亦即指具有可引異熟果...

有財餓鬼

指三種餓鬼中之少財餓鬼與多財餓鬼。據盂蘭盆經疏卷下載,少財餓鬼,得食膿血,可分為三種:(一)針毛鬼,毛利如...

有財釋

梵語 bahu-vrīhi,巴利語 bahu-bīhi。為六合釋之一。又作多財釋。即於梵文中,二語以上之復...

有動定

為「不動定」之對稱。於色界四定中,前三定為有動,第四定為不動。據俱舍論卷二十八載,前三定有八災患,即:尋、...

有執受

梵語 upātta。即有感覺之意。亦即被心、心所法所執持的眾生之身體。反之,則稱無執受、非執受。 俱舍宗認...

有情

梵語 sattva,巴利語 satta。音譯作薩多婆、薩埵嚩、薩埵。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關於「有情」...

有情世間

又作假名世間、眾生世間、眾生世。為三種世間之一。指能居之正報;亦即指五陰所成之一切眾生。據摩訶止觀卷五上載...

有情數

梵語 sattvākhyā。即含攝有情之類者。為「非有情數」之對稱。如六道輪回中之眾生,即為有情數。而山河...

有情緣慈

又作眾生緣慈。為三緣慈悲之一。視一切之有情,如父母眷屬般之親緣而行慈悲對待,即稱為有情緣慈。(參閱「慈悲」...

有教無人

謂唯有教法,而無實際行證之人。與「果頭無人」同義。天台宗之判教中,以三藏教的斷惑之位、通教之八地以上、別教...

有異熟

梵語 sa-vipāka。為「無異熟」之對稱。指能招感當來異熟之果者。據俱舍論卷三載,於二十二根中,憂根為...

有貪

梵語 bhava-rāga,巴利語同。為「欲貪」之對稱。又作有欲。指於色、無色二界所起之貪慾。有,指色、無...

有貪心

據俱舍論卷二十六載,與貪相應及貪所繫屬之心,稱為有貪心;而不與貪相應之餘善心及無覆心,稱為離貪心。 p24...

有部

梵名 Sarvāsti-vādin。全稱聖根本說一切有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譯作薩婆阿私底婆地、薩婆帝婆...

有部律

凡五十卷。唐代義淨譯。全稱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梵 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收...

有頂天

梵語 akanistha,巴利語 akanittha。音譯作阿迦尼吒。又稱色究竟天。乃色界四禪天之第九天,...

有頂惑

指有頂地之惑。又作非想之惑。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有頂地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於此地所起之惑,有見惑、修惑二...

有勝天經

為中阿含經卷十九之第二小經經名。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內容敘述阿那律陀尊者為仙餘財主講說光...

有喜定

巴利語 sappītika-samādhi。禪定之境界分有喜、無喜等多種。於四禪中之初禪、二禪,及五種禪中...

有尋有伺

巴利語 savitakka-savicāra。與尋、伺二心所相應之意。據俱舍論卷二載,十八界之法中,就尋、...

有尋有伺三摩地

梵語 savitarka-savicāra-samādhi,巴利語 savitakka-savicāra-...

有無

梵語 bhava-abhava。為有與無之併稱。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與型...

有無二見

指有見與無見。據法華文句卷四下載,有見為常見,無見為斷見,由此二見可產生六十二種錯誤之見解。此外,若執著有...

有無力待緣

為華嚴宗所立「因六義」之一。系依準唯識家「種子六義」中之「恆隨轉義」而立。蓋緣起之諸法,皆具空、有二義,真...

有無四句

佛教以外諸派學說,有關形上學方面之見解,可分成有、無、亦、非等四句。即:(一)有句,如執著必有我身,此即常...

有無邪見

指有見與無見二者,皆非中道之正見。以其偏狹不正,故稱邪見。(參閱「常見」4526) p2445...

有結

有,生死之果報;結,可招感果報之煩惱。謂貪、瞋、癡等諸煩惱,能束縛人,而使住於生死境界之中,不得出離,故稱...

有量諸相

指有限量且能計算之諸種事相。廣義指迷界之諸法而言,狹義則指迷界之眾生。謂眾生在迷界中,心、身皆有限量而互異...

有想

梵語 sajjin,巴利語 sain。為「無想」之對稱。指具有感覺、認識、意志、思考等意識作用;或指具有此...

有想執著

認為人之感官所感知之事物為實有,而於諸事物固執不舍,稱為有想執著。 p2449...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想,梵語 sajjā,指感受、觀念、概念、意識等心及心所之作用。有想,梵語 sajjin,巴利語 sain...

有想論

系認為眾生於未來死後仍保有感覺、認識、意志、思考等意識作用之見解。於古代印度外道所執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中,屬...

有愛住地

又作無色愛住地。指無色界之思惑。為五住地惑之一。無色界之煩惱中,除無明、見外,舍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稱...

有愧

即有慚愧心之意。亦即對自己之所做所為,產生反省、慚愧之心。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一中):「有愧之人,則有善...

有義無義

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稱宗(命題)之後陳(述詞)為義。義為立(立論者)、敵(問難者)所共同認可者,稱為有義...

有解

為「空解」之對稱。即認為諸法為有而非無之見解。於摩訶止觀卷十下,即有「作此有解」一語。若執著諸法為有之見解...

有對

梵語 sa-pratigha。為「無對」之對稱。對,為礙之意。有對,即法有礙之意。礙有二種,即障礙與拘礙。...

有對觸

為「增語觸」之對稱。於六觸之中,與前五識相應的觸之心所,如眼觸、耳觸等五觸,稱為有對觸;而與第六意識相應之...

有漏

(一)梵語 sāsrava。為「無漏」之對稱。漏,梵語 ā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為煩惱之異名。人類...

有漏四過

有漏,即漏落三界受生死之義。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載,有漏有四種過失,即:(一)不寂靜過失,謂眾生隨逐根塵,...

有漏因

指招感三界果報之業因。如五逆、十惡、五戒、十善等,皆為有漏因。相當於四諦中之集諦。景德傳燈錄卷三菩提達磨章...

有漏行

(一)謂以有漏智(世俗智)行世俗之善惡等行為。亦即以有漏心所修之行法,稱為有漏行。如見道以前之修行,及修道...

有漏定

又作有漏禪、世間禪。世間乃有漏之別名。與有漏心相應之定,稱為有漏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於下地觀粗、苦、障...

有漏果

指由有漏因所招感之果報。如人間、天上乃至地獄等三界六道,皆為有漏之果報。相當於四諦中之苦諦。(參閱「四諦」...

有漏法

為「無漏法」之對稱。指諸漏(煩惱)互相隨增(隨順增長)之法。亦即指四諦中苦、集二諦之法。漏,為漏泄之義,即...

有漏淨土

指凡夫以有漏心修行,由此善業力所招感之淨土。此淨土不離煩惱之過非,故稱有漏;此淨土之相狀清淨,故稱淨土。唯...

有漏智

梵語 sāsrava-jāna。為「無漏智」之對稱。指煩惱未斷盡的世間智慧。又作俗智、世間智、世智、世俗智...

有漏無漏

為有漏與無漏之併稱。漏,為漏泄之義,即指煩惱。有煩惱而輪回生死,稱為有漏;無煩惱而能出離生死,稱為無漏。於...

有漏善

為「無漏善」之對稱。又作有漏善法。謂生起無漏智以前,凡夫所發之善根。如五戒、十善,及見道以前之善根皆是。若...

有漏業

為「無漏業」之對稱。指不離煩惱過非之諸善惡業。在黑白等四業中,以招欲界惡果之黑黑業、招色界善果之白白業及招...

有漏道

梵語 sāsravamārga。又作世間道、世俗道、有漏路。為「無漏道」之對稱。有漏之修道,係能招感人天等...

有漏緣

亦即以有漏法為緣取之對像。為「無漏緣」之對稱。據俱舍論卷十九載,在九十八隨眠中,滅、道二諦所斷之邪見、疑、...

有漏禪

又作有漏定、世間禪。為「無漏禪」之對稱。即有漏凡夫所修之禪定。亦即依欣上厭下有漏之六行觀而修之禪定。如四禪...

有漏斷

為「無漏斷」之對稱。即以有漏道斷除煩惱之意。亦即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以斷除八地七十二品之修惑,稱為有漏斷。...

有漏識

為「無漏識」之對稱。唯識家以佛果之淨識為無漏識,而以因位至第十地之金剛無間道等為有漏識。然第六、第七識,於...

行缽

禪林規定以缽盂吃粥飯,稱為行缽。又公示行缽排位(略稱缽位)之名牌,稱行缽排位榜。 p2564...

有德女

為波羅奈城有德婆羅門之女。此女因見佛之相好,而生起淨信心,向佛請益深法,佛遂宣說諸法實相、空無自性之理,因...

有德女所問經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572~727)譯於長壽二年(693)。又作有德女所問大乘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

有緣

即有因緣關係之意。一般指於佛道有緣者。亦即指有聞法得解脫機緣之眾生。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四上):「有緣...

有諍

梵語 sa-rana,巴利語同。為有漏之異稱。諍,煩惱之別稱。煩惱與善品相牴觸,損害自他之身,故稱諍。有,...

有輪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猶如轉輪。亦即比喻眾生在生死迷界中,受因果業力牽引而輪回不息;猶如車輪之旋轉...

有餘

(一)梵語 sopadhi-?esa。指未究竟至極,尚有餘存之義。乃「無餘」之對稱。大智度論卷二十三(大二...

有餘師

又稱有餘、餘師、有諸師、有人。即指正統派以外之論師,或不列於大家之學匠。在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論部中,主張...

有餘涅槃

梵語 sopadhi-?esa-nirvāna。全稱有餘依涅槃。乃「無餘涅槃」之對稱。依,指依身,即人之身...

有學

梵語 ?aiksa,巴利語 sekha。又稱學人。即指為斷盡一切煩惱,而修學無漏之戒、定、慧,及擇滅之理者...

有隨眠心

梵語 sānu?aya-citta。隨眠,即煩惱。有隨眠心,即指有煩惱之心。據俱舍論卷二十、俱舍論光記卷二...

有職

日本僧官名。又作有職三綱。乃已講(三會之講師)、內供(任職於內道場之法師)、阿闍梨(糾正弟子行為之師)三職...

有覆無記

梵語 nivrtāvyā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為無記之一種。其性染污,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淨,...

有邊

指有之邊際。邊,指偏於一方之極端。計執世間一切諸法,係假眾緣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現諸法之作用,故稱為...

有邊無邊論

又作邊無邊等宗。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依止世間之諸種靜慮,而計執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

有嚴

(1021~1101)宋代天台宗學僧。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胡。號曇武。九歲時,依兄宗本出家,十四歲時受...

有權

(?~1180)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安府昌化(位於浙江)人,俗姓祁。號伊庵(庵),世稱伊庵有權。十四歲出...

有驗

驗,證、效之義。由修法或祈禱等而產生之靈驗現象,稱為有驗。恆常顯示其靈驗者,即稱為有驗者。 p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