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寺家

指寺院。亦指住於寺院中之僧眾。於寺家任職者,稱為寺家人。此外,依屬僧寺之家戶,亦稱寺家。[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寺格

即寺院之格式。又作寺班。依寺院創立之緣起與營構之大小等區分寺院之格式等級,稱為寺格。印度之「寺格」制度不詳...

寺院

為佛寺之通稱,乃安置佛像並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處所。又稱寺。有各種異稱,如寺剎、僧寺、精舍、道場、佛剎、...

寺塔記

全一卷。唐代段成式(?~863)撰。成書於唐武宗會昌三年(843)至宣宗大中七年(853)間,原收於段成式...

寺塔處

即適於修行之安靜、空閑處,可分三種,即:(一)達磨(梵 dharma),即菩提場。(二)檀陀迦(梵 dan...

寺牒

即寺院所發之公文書信。又寺僧所用之手簡亦稱寺牒。 p2417...

寺號

指佛寺之名號。寺,原為我國古代官署之名稱,佛教東來後,漸用來專指安置佛像,並供僧尼居住、修行之處。東漢明帝...

寺領

指寺院之領地。乃信施為供養寺院之維持及僧眾修道之資糧,所捐獻之田園、山林等,稱為寺領。此寺領之制度,起源於...

寺檀

指護持寺院之檀越。檀越乃梵語 dāna-pati 之音譯,即一般通稱之施主。(參閱「施主」3828) p2...

寺觀庵院

世俗通常稱僧眾之居處為寺,道士之居處為觀,尼眾之居處為庵,女道士之居處為院。於佛教裹,寺之名稱,最初始於後...

年分度者

日本佛教用語。指每年由官府允許一定名額之得度出家者。又稱年料度者、年分學生、年分者、年分。此制之起源不詳,...

年忌

亡者之遺族為追薦亡者,特於每年之祥月(死亡之月份)忌日所舉行追薦修福之佛事。又作年回、年回。 據諸回向清規...

年星

即密教經典所說,由個人之生年,次第推數九曜而得知其人於該年所屬之星。又作當年星。即於一年之中,支配人命運之...

年齋

禪林於元旦時,監院以私財自營齋會,供養大眾,若力所不及,則可請人供養,稱為年齋。[禪苑清規卷三監院] p2...

式叉摩那

梵語 ?iksamānā,巴利語 sikkhamānā。即未受具足戒前學法中之尼眾。為七眾之一,出家五眾之...

式師

即舉行講說法式(法會、儀式)時之導師。亦即讀誦式文者。又法會時之導師亦稱式師。[瑩山清規卷上月中行事條] ...

忙忙六道

謂人於世間奔走鑽營,茫然無定,一旦無常侵逼,則受六道輪回之苦。往生禮讚偈載(大四七·四四○下):「日沒無常...

忙莽雞菩薩

忙莽雞,梵名 Māmakī,意譯金剛母、多母。一切諸佛菩薩之金剛母。即表般若智慧之菩薩。又作忙莫計菩薩、莽...

戌博迦

梵名 Jīvaka。又作戎博迦、瞿波迦、鍋巴嘎。十六羅漢之第九。此聖者與其眷屬九百阿羅漢同住於香醉山中,護...

成吉思汗

(Chinggis Khan, 1167~1227)蒙古帝國始祖。廟號太祖,原名鐵木真(Temyjin)。...

成住壞空

即指成劫、住劫、壞劫、空劫等四劫。此係佛教對於世界生滅變化之基本觀點。有關四劫之記載,詳述於長阿含經卷二十...

成佛

梵語 buddho bhavati,西藏語 htshav-rgya-ba。指菩薩於多劫中滿足因行,完成自利...

求子妊胎法

又作求子妊胎秘法。系為求子女者所修之法。修此法時先如圖設壇,再向東方修之。若依大法之儀法修行時,則以佛眼、...

成佛寺

位於韓國黃海道董州郡州南面之正(政)方山。又稱千聖山、千成山。為韓國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新羅末期,道詵創建...

成劫

梵語 vivarta-kalpa。為四劫之一。據諸經論載,器世間全壞之終,由有情業之增上力故,生微風,成立...

成身會

(一)為密教金剛界九界曼荼羅中央之根本會。又稱金剛界大曼荼羅、羯磨會、根本會、根本成身會。此會圖繪諸尊之威...

成所作智

梵語 krtyānusthāna-jāna。又作作事智。為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

成相

為六相之一。據華嚴五教章卷四所釋,由諸緣而成一緣起之法,是為成相;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參閱「六相」1...

成時

(?~1678)明代僧。徽州歙縣人,俗姓吳。號堅密。幼習儒學。二十八歲出家,初修禪、教二宗,依止智旭法師。...

成唯識論

梵名 Vijaptimātratāsiddhi-?āstra。凡十卷。護法等造,唐代玄奘譯。又稱唯識論、淨...

成唯識論了義燈

凡十三卷,或七卷。唐代慧沼撰。略稱唯識論義燈、唯識了義燈、了義燈、義燈。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三冊。為唯識三疏之...

成唯識論述記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又稱成唯識論疏、唯識論述記、唯識述記、述記。收於大正藏第四...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凡四卷。唐代窺基撰。略稱成唯識論樞要、唯識論樞要、唯識樞要。或單稱樞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三冊。系唯識三種注...

成唯識論義蘊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述。又作成唯識論蘊、成唯識論述記義蘊記、成唯識論述記義蘊、成唯識論疏義蘊、唯識義蘊...

成唯識論演秘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智周撰。略稱唯識演秘、演秘。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三冊。乃註解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之書。...

成唯識論學記

凡八卷。唐代新羅僧太賢集。收於卍續藏第八十冊。系註釋玄奘所譯成唯識論之作。內容包括:(一)顯宗出體門,闡示...

成唯識論隨註

凡十卷。又作成唯識論隨疏。明代高原大師原著。有比丘明善者,受業於高原,於法席之次,啟請隨文疏釋其義,高原允...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二冊。又作唯識心要。為闡釋成唯識論之著作。唐中...

成唯識寶生論

凡五卷。護法撰,唐代義淨譯。又稱二十唯識順釋論、二十唯識頌釋論、唯識導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世親所著...

成尋

(1011~1081)日本天台宗僧。京都人,為藤原佐理之子。從其族兄文慶受內外之學及顯密之法,後專誦持法華...

成就

(一)梵語 samanvāgama,巴利語 samannāgama。為「得」之一種。即已得而現在相續不失之...

成就一切印

為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載密教六種佛眼印之一。又作成就一切明印。其印契為:二手各作不動劍印,左手仰上,右...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略稱法華經觀智儀軌、成就法華儀軌、法華觀智軌、法華儀軌。今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書屬密...

成就法鬘

梵名 Sādhana-mālā。又作成就法集(梵 Sādhana-samuccaya)。編者、編纂年代均不...

成就灌頂

又作悉地灌頂、持明悉地灌頂。為瞿醯經卷下分別護摩品所說四種灌頂之一。密教修法中,行者於第三三昧耶「受明灌頂...

成菩提心

略稱成菩提。即密教用以顯發一切眾生本有之大菩提心,以資自他共成菩提之印明。密教修法之際,結誦召罪、摧罪、除...

成菩提補闕

密教修法中,在 (va)、(a)、(na)、 (na)、(ma)等五字之上各加 (aj,暗點),並於心中作...

成道

成佛得道之略稱。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覺。為八相之一。謂菩薩完成修行,成就佛果。據傳釋...

成實宗

即以成實論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論家、成實學派。為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為中印度之訶梨跋摩(梵 ...

成實論

梵名 Satyasiddhi-?āstra。凡十六卷,或二十卷。又作誠實論。訶梨跋摩(梵 Harivarm...

成論大乘師

指主張鳩摩羅什所譯之成實論為大乘論書之學者,特指南朝梁代成實學派之學者。因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天台智顗等師...

扣冰古佛

(844~928)五代梁僧。又稱扣冰澡(藻)先。福建新豐人,俗姓翁。母嘗夢一比丘,風神炯然,荷錫求宿,人謂...

託子

即茶台、茶托。又稱託子、橐子。為放置杯、碗之檯子。在佛門中,稱高台之茶托為託子。 p2423...

托事顯法生解門

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智」而言。又作托事顯法生解門。謂一切事法皆互為緣起,隨托一事而觀,便顯一切事法...

托事觀

又作托事觀、歷事觀。為天台宗止觀義例所說三種觀心法之一。即假託事義以成修觀。如觀王舍城之王為心王,舍為五陰...

托定寺

西藏名 Tho-liv gser-khav。為西藏西方阿里州(藏 Mvah-ris)迦當派之僧院。建於西元...

托胎

梵語 garbhāvakrānti,巴利語 gabbhāvakkanti。即託生於母胎。又作托胎、託生、托...

托塔天王

梵名 Vai?ravana。音譯作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為佛經中四天王之一。此天王統領羅剎、夜叉,有大威...

有

(1824~1889)朝鮮禪僧。湖南玉果縣(全羅南道寶城郡)人,俗姓李。初名奉聞。號雪竇。自幼聰慧,嫻習儒...

早參

又作朝參。為小參之一種。指禪宗於早晨粥罷後,集眾陞堂而開示教法。祖庭事苑卷八(卍續一一三·一一八下):「禪...

旬單

為禪林書札之一種。即副寺於每月之收支中,以十日作一結算,而記錄於紙張,稱為旬單。[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兩序章副...

曲丁

西藏佛教盛水之供器。即供水杯。有金質、銀質、銅質者,以七個為一套。內盛淨水,供奉於三寶前,每天換一次。此杯...

曲工

西藏佛教之供燈用具。一般為銅質,亦有金質、銀質、石質者。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前陳列之金燈,不僅刻有精緻之...

曲木據位

禪林用語。原指安坐於曲木(僧家所用之椅子)禪床上;後轉為臨住持位,以指導教化大眾之意。祖庭事苑卷三雪竇祖英...

曲法門

指似是而非,令人迷惑之法門。或指不正之教法,不切實際之法門。 p2426...

曲錄

為僧家所用之椅子、坐床。又作曲錄木、曲錄、曲祿、曲[錄*頁]、曲木。蓋我國古代席地而坐,未嘗有椅,至漢末兩...

梵語 bhava,巴利語同。即存在、生存之義。於佛教典籍或各家主張中,「有」之使用範圍極廣,其意義與分類亦...

有上士

指等覺菩薩。為「無上士」之對稱。有上,謂於等覺位之上尚有佛果位之意。大乘菩薩修行階位中,等覺、妙覺為最後之...

有分無滿人

指菩薩修行階位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人。因住此位者始覺智尚未圓滿,僅得分覺而非滿覺,故...

有分禪

有分,巴利語 bhavavgajjhāna。即無意識狀態下之禪定。與「無心定」同義。色界之無想定與無色界之...

有分識

為上座部所立九心輪之一。有,意即有情眾生之迷妄生存,即指涵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之所有迷妄生存,或轉...

有心位

指心識起作用之時。為「無心位」之對稱。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三所舉,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

有手

(一)梵語 hastin。為象之別名。據隋代吉藏之百論疏卷上之下載,像有七肢,以手為殊勝故,遂取名為「有手...

有支習氣

為三種習氣之一。有,指三有;支,為因之義。即三有之因的薰習氣分,能成為招感三界異熟果法之業種。與「業種子」...

有主物

指有一定所有者之財物。為「無主物」之對稱。若為有主物而擅取之,則形成偷,犯盜罪。有主物分為二類:(一)三寶...

有功用

梵語 sābhoga。指假借身、口、意之動作,而修習無相觀。亦即不能任運修習無相觀,尚須藉方便加行者。若不...

有句

於諸經論中,常採用肯定、否定、復肯定、復否定等四句來分類諸法之形式,或解釋各種義理,稱為「四句分別」;而於...

有名無實諦

謂世間之法唯有假名而無實體,然凡夫因癡迷而視其為實有,故依照世間一般之見解,於世法上設立假名,此稱為有名無...

有因論

即主張有實因而生實果之說,為一種偏見之論說。佛教以「無生」之本義,破此有因論。如楞伽經卷四(大一六·五○七...

有有力不待緣

為華嚴宗所立「因六義」之一。系依準唯識宗「種子六義」中之「性決定義」而立。即諸法緣起之「因」,具有引生果之...

有有力待緣

為華嚴宗所立「因六義」之一。系依準唯識宗「種子六義」中之「引自果義」而立。即諸法緣起之「因」,雖具有生果之...

有色天

指色界之諸天;以有清淨微細之色法,故稱有色天。對此而言,無色界之諸天,稱為無色天。 p2431...

有行相

為心、心所之異稱。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稱有行相。行相,謂心、心所法向於色境或聲境等,則色、聲之影像浮...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意為不論佛陀出現世間與否,諸法之性相常住,無有變化、增減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大一二·四九二上):「...

有作無作

為有作與無作之併稱。意指有所造作及無所造作。據中阿含經卷十彌醯經載,佛之境界是無為無作,凡夫之境界則是有為...

有見

(一)梵語 astiva-ni?rita,巴利語 atthitā。指執著於有之偏見。又作常見。即妄執世間萬...

有身見

梵語 satkāya-drsti,巴利語 sakkāya-ditthi。音譯作薩迦耶見、颯迦耶見、薩迦邪見...

有取識

指有煩惱之識。取,煩惱之總名。據俱舍論卷三十載,於命終時,有眾多之引業種子會牽引死者輪回於六道中,而此有取...

有宗

指主張諸法為「有」之宗派。又作有教。與主張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空宗」相對。佛教解釋宇宙萬有之立場,原不偏...

有念

以具體之事物為修觀之對像,稱為有念。反之,體觀真如本性,稱為無念。在淨土門中,以凡夫之散亂心所修之散善,稱...

有性

具有出離解脫之性,稱為有性;而無出離解脫之性,惟樂欲生死,不欣求出離,稱為無性。無性即指「一闡提」,關於「...

有所依

心王、心所之異稱。以心王、心所均有所依,故稱有所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舉出心、心所法之別名有有所緣、相應、...

有所得

梵語 prāpti。為「無所得」之對稱。即無法體悟絕對平等、無二無別之真理,而有所執取;亦即分別有無、一異...

有所緣

為心王、心所之異稱。以心王、心所皆有所緣之境,故稱有所緣。所緣,謂心識攀緣寄託之境界,如眼識緣於色,耳識緣...

有所斷者

為等覺位之異稱。據南本與北本大般涅槃經梵行品所載,等覺位雖鄰近於妙覺位而稱為覺,然仍須斷一品微細之無明及習...

有果

為有為法之別稱。有為法,謂因果生滅相續,必有結果,故稱「有為法」為有果。俱舍論頌疏卷一(大四一·八一九中)...

有法

(一)全稱有體法。為「無法」之對稱。指存在或實有之法。唯識家認為現在十八界之法有體性,故稱有體法;無為法亦...

有法自相相違過

因明用語。又稱有法自相相違因(梵 dharmi-svarūpa-viru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

有法差別相違過

因明用語。又稱有法差別相違因(梵 dharmi-vi?esa-viru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

有法意許

因明用語。於因明論式中,立者(立論者)於宗(命題)之主詞(有法)隱含別種意見,稱為有法意許。如四相違過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