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

凡二卷。唐代法崇撰。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陀波利譯)之註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內題為佛頂尊勝陀羅尼教跡...

佛喪花

即指素花。禪林中,於亡僧之靈位前,以素花、香、燈明等供養之。素花即白色之花,象徵釋尊入滅時娑羅雙樹慘然變白...

佛智

梵語 buddha-jāna,巴利語 buddha-āna。佛特有之智慧。為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於一切種智...

佛棒之爭

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後,受到原有棒教之抵制。對西藏佛教頗有建樹之乞[口*栗]雙提讚年幼時,支持棒教之貴族大臣...

佛畫

又稱畫像、繪像。即將佛及菩薩等形像繪於壁面、紙絹上,或刺繡於[疊*毛]布之上。可作為本尊以供養禮拜,或作為...

佛華

即佛花,指供於佛前之花。又稱供花。即以草、花或樹枝插入瓶中供於佛前。亦有以紙、木等作成蓮花、荷葉,再押以金...

佛缽

又作佛缽盂。指佛陀所持用之食缽。佛所持者為石缽,比丘不得蓄之。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載,佛陀初成道時,四天王...

佛缽印

又作如來缽、釋迦大缽、缽印。缽為諸佛、菩薩之寶器,在密教,釋迦如來特以缽為三昧耶形,故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

佛傳典籍

指敘述佛陀一生事蹟之經典,或研究佛陀之事蹟、精神、教說,乃至基於人類思想價值之立場給予分析、評價之論著;此...

佛塔

安置佛舍利之處所。佛國記即有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舍利分八處,各設塔廟以供奉之記載。(參閱「塔」5421) p...

佛慈護印

為密教有關消災除難所結印契之一種。又作如來慈護印、佛大慈護印。若結此印、誦真言,即能增廣諸天之威光,袪除行...

佛會

(一)梵語 parsad-mandala。指佛說法之會座。 (二)指佛、菩薩等聖眾集會之處。即指淨土。善導...

佛殿

安置佛、菩薩像之殿堂,或安置本尊佛而成為伽藍中心之殿堂。又稱佛堂。在我國通稱為大雄寶殿,印度則稱香殿(梵 ...

佛滅

佛陀之涅槃。滅,意為滅度,即滅除煩惱而度脫苦海。涅槃,梵語 nirvāna 之音譯,「滅度」為其意譯。又作...

佛滅日

佛滅,即指佛陀之涅槃、入滅。法華經序品(大九·五上):「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佛滅日,略稱佛滅,又稱大...

佛滅年代

有關佛陀入滅年代之資料,自古採用「眾聖點記」之說。眾聖點記系佛陀入滅後,由傳持律藏之長老僧,於每年安居終了...

佛照光和尚語要

全一卷。宋代臨濟宗僧拙庵德光(1121~1203)撰,理宗嘉熙二年(1238)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九冊續...

佛照禪師語錄

凡二卷。全稱佛照禪師住慧日山東福禪寺語錄。又作白雲慧曉禪師語錄。日僧白雲慧曉(1223~1297)撰,虛室...

佛窟寺

位於江蘇江寧縣南。山號牛頭山,有兩峰對立,因名天闕,劉宋大明年間,設郊壇於此。又有岩穴,世稱辟支佛窟。永初...

佛經

梵語 buddha-vacana。(一)指三藏中之經藏部分,即佛陀所說之經典。包括相傳為釋迦牟尼佛所說而於...

佛道

(一)「道」乃梵語 bodhi(音譯菩提)之意譯,義謂果德圓通。佛道即指佛果之無上菩提。法華經序品(大九·...

佛道人人腳跟下

謂佛道非理想主義,亦非觀念論,乃真實而活生生,為人人日常生活所奉行。學道用心集(大八二·四下):「所謂向道...

佛道之爭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嘗襲用...

佛道無上誓願成

為菩薩四弘誓願之一。即堅心誓願必證得無上佛果。又作無上菩提誓願證。又古敦煌本六祖壇經作「無上佛道誓願成」。...

佛馱跋陀羅

(359~429)梵名 Buddhabhadra。又作佛陀跋陀羅、佛度跋陀羅、佛大跋陀、佛陀跋陀。意譯作覺...

佛像

佛之形像。廣含菩薩、羅漢、明王、諸天等像。其像雖有雕塑像、畫像(繪像)二種,然僅雕塑像稱佛像,畫像則稱圖像...

佛圖戶

即寺戶。北魏寺院所轄之人戶。為沙門統(佛教統制官)曇曜上奏文所立之一種社會事業。與僧祇戶同時設置,為寺院經...

佛圖寺

位於安徽太湖縣。相傳晉代佛圖澄建寺於此,故有此名。寺前有兩巨石對峙,上覆大石以為門,為出入必經之路。寺後有...

佛圖澄

(232~348)天竺人,或謂龜玆人,俗姓帛。具有神通力、咒術、預言等靈異能力。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

佛境界莊嚴三昧

即普賢菩薩之三昧。象徵大日如來圓滿萬行之普賢,以大悲胎藏曇陀羅普現色身,遍滿虛空法界,行菩薩之行,莊嚴種種...

佛壽

其義有二,即:(一)指釋尊一期生命之歲壽。(二)久遠實成之釋尊與後之釋迦牟尼佛之壽量。 p2744...

佛壽四喻

據金光明經卷一載,佛陀之壽命有四種譬喻,即:(一)海滴喻,一切諸水若以滴計,可知其數,而佛陀之壽命不能數之...

佛種

(一)梵語 buddha-vaj?a,巴利語 buddha-vajsa。佛之種族、佛之系統。印度婆羅門教徒...

佛種姓經

巴利名 Buddha-vajsa。凡二十八品。由偈頌合成,闡說過去佛之種姓、經歷,釋尊之因行等。屬小部經(...

佛種族

其義有二,即:(一)指釋迦族。即與佛陀同種族之人。(二)指依從佛陀之教誨,剃髮染衣而出家學道之人;自東晉道...

佛罰

指佛所下之責罰。此語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世間之苦惱及疫難,皆係前世、今世之惡業所招感,亦即由自己所造之罪業而...

末達

禪林用語。又作抹撻、抹搭。有三義,即:(一)睡眼惺忪之狀。(二)變心之意。(三)憨癡、無分曉、狼藉等之意。...

佛語

佛之言說。與佛說、金口等同義。依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載,佛之所說有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之三語。佛語...

佛語法門經

全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譯。又作佛語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系佛陀對龍威德上王菩薩宣說「佛語」之義,謂「非...

佛說

佛以金口自宣說法。為顯金口之法,以別於三乘、天、人之說,諸經卷首多置此二字,藉以證明佛所說法乃真實之教。又...

佛說禪門經

全一卷。唐代所作偽經之一。記載佛陀入涅槃之際,應棄諸蓋菩薩之所問,而教示修觀秘要,以解脫生死苦縛。智升開元...

佛說鐵城泥犁經

全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今收於大正藏第一冊。記佛陀說生、老、病、死、王法、牢獄等五天使及地獄之苦狀。本經相...

佛影窟

梵名 Buddha-chāyā-guhā。又作瞿波羅窟。位於北印度那揭羅曷國,阿那斯山岩之南。系古印度著名...

佛德

梵語 buddha-guna。佛身所具之圓滿功德。其圓德有三:(一)因圓德,包括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

佛慧

(一)梵語 tathāgata-jāna-dar?ana。即佛之智慧。乃最高無上之聖智,指諸佛所證之平等大...

佛緣

謂來世成佛之因緣。又作佛因。如以信佛之因緣,願往生淨土者,必乘佛之願力往生。故後世常有「入佛道之因緣」、「...

佛誕日

又作佛生日。即釋迦佛誕生之日。經論中或云二月八日,或云四月八日。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佛出生,薩婆多論亦同...

佛器

佛事所用之器具。一般多指盛供佛飯之器具,其形如菌類,多以青銅等金屬類制之,罕有陶器,外部雕以蓮花或蔓草花紋...

佛壇

安置佛像之壇。指佛堂內為供奉佛像所築之高基壇而言。 依其材料而有石壇、土壇、木壇等;依其形狀則有方壇、八角...

佛學

即佛法之學。自其探討方向而言,通常側重于思想體系、源流、發展之闡述等;自其內容範圍而言,除佛陀所宣說之教法...

佛樹牙

為密教所說初地淨菩提心之修行位。又稱佛樹王牙。牙,即芽。蓋眾生皆有佛性,故未經修行之前即有菩提心,是為本有...

佛縛法縛

與「佛見法見」同義。指為佛見與法見所束縛而無法解脫。即對佛之教誨執著不舍,未能解脫之意。蓋佛、法原為最高最...

佛錢

寺院中,屬佛、屬法、屬僧之物,不得隨意互用,如佛錢乃專供修繕佛像等所用之錢。 p2756...

佛頭著糞

禪林用語。於佛頭上附著糞便,轉指本質善,而附著不善者。此一用語系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如會禪師(744~823...

佛藏經

凡三卷。鳩摩羅什(344~413)譯於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稱奉入龍華經、選擇諸法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五...

佛跡

又作佛跡、佛跡。指釋尊之遺跡。即釋尊誕生至入滅期間,遺留足跡之場所。據傳,釋尊入滅前有四個聖地,即:(一)...

佛臘日

指陰曆七月十五夏安居圓滿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終為歲末,故七月十五日稱佛臘日。[大宋僧史...

佛覺三昧

即由佛之加被而成為如佛覺力之三昧。三昧,為「禪定」之異稱。據法華文句卷一上載,阿難曾得此三昧。 p2757...

佛護

梵名 Buddhapālita,西藏名 Savs-rgyas bskyavs。印度中觀佛教之論師,為中觀具...

佛魔一如

最善之佛陀與最惡之惡魔,於表相而言,形成兩個極端,然就實體本性言之,則佛中並無佛性,魔中亦無魔性;蓋諸法本...

佛龕

安置佛像,外形如廚櫃之器具,多以石、木材製成。又據雞林志所載,佛寺亦稱佛龕。此外,於岩壁掘室以安置佛像之處...

佛岩山

位於四川成都仁壽縣之東約十四公里之處。又稱佛龕山。山中有石像,石像面岩而造,其背臨虛挺立,故俗稱倒座寺。相...

佛籬祖室

祖,指禪宗之達磨祖師。佛籬,即佛門;祖室,即禪門。佛籬祖室,即泛指佛教、佛道、佛門。[猿蓑集幻住庵記] p...

佛觀五事降生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載,佛陀於兜率天宮,將欲降生,乃先觀五事而後托胎,五事即:(一)觀諸眾生熟與未熟,謂觀...

佛讚

讚唄之一。乃讚歎、歌誦佛寶之偈頌。若於法會之後唱誦,則稱後讚。 p2758...

佛

唐代僧。屬南嶽懷讓法系,為馬祖道一之法嗣。住溫州(浙江永嘉)之佛[山*奧],常以「花奴」一語接化學人,顯現...

何履

梵語 harina。又作阿履那、曷利拏、賀哩拏、何履那。總為麑鹿等之名。大威德陀羅尼經譯為山羊。大威德陀羅...

何充

(292~346)晉代灊縣(安徽霍山)人。字道次。俊逸而能文章,成帝時(337)為宰相。後輔佐幼主,尊王攘...

何似生

禪林用語。(一)又作何似。即「如何」之意。龐居士語錄卷上(卍續一二○·三○上):「士才接茶,林乃抽身退後曰...

何姓

為我國禪宗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之機緣問答語句。據景德傳燈錄卷三「五祖弘忍章」載,弘忍七歲時,在黃梅路遇道信,...

何承天

(370~447)劉宋山東郯城人。性情剛愎。博學強記,通達諸學。武帝時官拜尚書祠部郎,出為衡陽內史。文帝時...

何東蓮覺

(1875~1937)清末民初人。本姓張,廣東新安人。香港何東曉生爵士之夫人。因游南京棲霞山寺,見舍利塔放...

何耶揭唎婆像法

全一卷。譯者佚名。為密教有關馬頭觀音之儀軌。又稱賀耶揭哩婆儀軌。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何耶揭唎婆,為梵語 ...

何晏

(?~249)三國曹魏南陽宛人。字平叔。早年即以才秀出名。曹操納其母為夫人,故與王室關係密切。態度倔傲,好...

佉梨

梵語 khārī 或 khāra,巴利語 khāri。又作佉利、佉梨、佉黎。譯作斛、十斛、石。為物之數量單...

估唱

全稱估衣唱衣。又稱提衣、賣衣。亡故比丘之遺物分與現前眾僧時,須先預估其價,稱為估衣;次於大眾前提示競售,以...

佑順寺

位於熱河朝陽南塔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破土,四十六年落成,後續有增建,佔地萬餘平方公尺。寺中有佑順...

(一)悉曇字 (gha)。為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系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牙聲之第四。又作[口*...

伽陀

(一)梵語 gāthā,巴利語同。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譯諷誦、諷頌、造頌、偈...

伽耶

梵語 gayā 之音譯。意譯作象。翻譯名義集卷二(大五四·一○八八中):「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雲象。」...

伽耶山

伽耶,梵名 Gayā。又作伽種山、誐耶山、羯闍尸利沙山。意譯象頭山。以山頂似象頭,故有此名。有二處,一在菩...

伽耶山頂經

全一卷。有四種譯本,均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一)姚秦鳩摩羅什譯之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又稱伽耶山頂經。(二)元...

伽耶始成

又作伽耶近成。釋迦佛於久遠之過去實已成佛,然為示現教化世人,乃於印度伽耶城菩提樹下開悟成佛,此係一種權假方...

伽耶舍多

(?~13 B.C.)西元前一世紀印度摩提國人。又稱僧佉耶舍。禪宗付法藏第十八祖(景德傳燈錄卷二),或稱第...

伽耶城

伽耶,梵名 Gayā。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Patna)西南九十六公里處之伽耶市,...

伽耶迦葉

梵名 Gayā-kā?yapa。又作誐耶迦葉、迦夷迦葉、竭夷迦葉。(一)為佛陀之弟子。三迦葉之一,即優樓頻...

伽梵達摩

梵名 Bhagavat-dharma。意譯尊法。唐代譯經僧。七世紀西印度人。永徽、顯慶年間來華,譯有千手千...

伽經

指於亡者棺前讀經之儀式。即將死者行湯灌等作法後,並移入棺內,於棺前讀誦經文,稱為伽經。然此種儀式之採用與否...

伽馱棒

為密教胎藏曼荼羅金剛部院之金剛拳菩薩等所持之法器。伽馱,梵語 gadā,為棒之意。在密教經軌中,伽馱棒多指...

伽藍

(一)梵語 sajghārāma 之略譯。全譯為僧伽藍摩。又作僧伽藍。意譯眾園。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眾...

伽藍法

為日本佛教法系傳承製度之一。又稱伽藍相續。在我國禪林,傳承之方法採用嗣法制,即宗派系統皆由師家傳付弟子,而...

伽藍神

又作伽藍十八善神、護伽藍神、守伽藍神、寺神。狹義指伽藍守護神,廣義泛指所有擁護佛法之諸天善神。七佛八菩薩所...

伽藍堂

安置伽藍守護神之堂宇。在宋代之寺院中,伽藍堂與祖師堂分建於法堂左右兩側,伽藍堂內安置伽藍守護神;或謂伽藍堂...

伽藍開基記

凡十卷。日本黃檗宗懷玉道溫著。乃記述日本著名寺院之創立年代、緣起、開山事蹟等。以畿內、四國、京都、鎌倉與諸...

伽羅

(一)梵語 tagara 之略譯。又作多伽羅、伽南、伽藍、奇南香。意譯作香爐木。為香木之一種。或謂與沉香...

伽羅陀

(一)意譯度邊地。為鳩摩羅什譯仁王經卷下所說之菩薩修行階位。此階位位於「無相闍陀波羅位」之後,「須陀洹位」...

君徒缽嘆

梵名 Kundapadhaniyaka。乃護法住世四大聲聞之一。又作軍頭婆漢。其名於經論中少見。據舍利弗問...

梵語 vicāra,巴利語同。心所之名。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舊譯為觀。即細心伺察思惟諸法名義...

(一)梵語 pratibhāsa。顯現之義。[中邊分別論卷上] (二)梵語 ābhāsa。因明用語。系誤謬...

似天

類似天眼、天耳之通力。乃餓鬼、畜生等起勝業所引之眼根、耳根,能見遠色、聞遠聲。[俱舍論卷二十七] p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