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奉國寺

位於遼寧義縣。俗稱七佛寺、大佛寺。原名感熙寺。開寺事蹟不詳。據元代大德七年(1303)所立之石碑載,此寺為...

奉請

佛教寺院於舉行法會時,首先須請佛、菩薩、諸神等降臨道場,稱為奉請。據善導之淨土法事讚卷上「召請」項載,行法...

奇光如來

又稱光明王如來。為出現於阿含經中唯一之他方世界現在佛。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所載,目連承佛陀之旨,...

奇特佛頂經

凡三卷。又稱奇特經、一字奇特佛頂經。唐代不空(705~774)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一字奇特佛頂...

奇特最勝金輪佛頂念誦儀軌法要

全一卷。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一字頂輪王之修法,其行法次第為:澡浴、佛部心、蓮華部心、金剛...

奇跡

佛教將奇跡稱為神通(梵 abhijā,巴 abhiā)、神變(梵 rddhi,巴 iddhi)。古印度宗教...

奈良大佛

指日本奈良東大寺金堂之毗盧遮那大佛像。又稱東大寺大佛。起鑄於天平十九年(747),至天平勝寶元年(749)...

奈河津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有「三途河」之說,謂罪人死後須經地獄三途河始通往冥土,河有三瀨,即山水瀨、江深淵、有...

依止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又作依止師。比丘新剃度後,依止其他先輩比丘,而受其監督學法,此師即稱依止阿闍梨。據釋氏要覽...

妻肉僧

指食肉娶妻之僧侶。僧侶娶妻食肉(小乘主張淨肉可食,大乘以食肉乃斷大悲種,故禁之)為戒律所禁,然病僧可方便食...

姑臧

位於甘肅省武威縣。姑臧之名或得自姑臧山,或系匈奴所築「蓋藏城」之訛稱。五胡十六國中,前、後、南、北涼均以此...

始士

即菩薩。取其始發心之義。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二(卍續五八·一九六上):「菩提薩埵,(中略)安師翻為開士、始士...

始生天有五種相

據正法念處經卷三十九載,人初生天時有五種相,即:(一)光明覆身相,謂光明覆身而身無衣物,若起羞慚之念,不欲...

始有建立薰

為「無始自然薰」之對稱。又稱始有薰。謂依修行外緣之力,顯現本有之因果,以薰習而起淨法。據釋摩訶衍論卷五載,...

始行人

修習佛道之時日尚淺,稱為初修業;此等初回心懺悔,勤習佛法之修行者,即稱始行人。至於進入佛道日久所積累之修行...

始教

即大乘始教,有大乘初門之意。為華嚴宗所立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判釋中之第二。又作分...

始終心要

全一卷。唐朝荊溪湛然述。收於卍續藏第一○○冊。內容闡論天台宗之教義要旨,如三諦(真諦、俗諦、中諦)、三觀(...

始善忌

指人死後最初七日,其親屬為之行追善供養之忌福。又作初(所)願忌、哭添忌。據優婆塞戒經卷五、盂蘭盆經疏卷上等...

始覺

為「本覺」之對稱。大乘起信論謂阿賴耶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又有始覺、本覺之別。其中,經過後天之修習,漸次斷破...

孟八郎

禪林用語。指不依道理行事者。孟,孟浪;八郎,乃排行之次序。禪林中,常以孟八郎形容強橫暴戾之粗漢。景德傳燈錄...

孟婆神

為我國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中之人物。相傳生於漢代,年壽甚高,終身未嫁。幼讀儒書,及長則勤誦佛經,惟勸世人戒殺...

孟景翼

南齊時代之道士。吳興郡(浙江吳興)人。文宣王蕭子良曾召其禮佛,拒而不赴。著有正一論,旨在倡導佛、道二教之一...

孤山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隅之島嶼。又稱孤嶼、瀛嶼、梅花嶼。相傳唐代曾於此建有孤山寺,宋初改稱廣化寺。宋大中祥符...

孤峰覺明

(1271~1361)日本臨濟宗僧。會津(福島縣)人,俗姓平。初學天台,後從紀伊、出羽等師學禪。應長元年(...

孤起偈

梵語 gāthā,巴利語同。為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又作孤起頌、伽陀、偈陀。略稱偈。偈前無散文(長行)...

孤調解脫

系貶稱習小乘者之解脫。即指僅顧及調度自己身心,以從迷境解脫;與「自了漢」為同類用語。[摩訶止觀卷三上、止觀...

孤獨地獄

梵語 pratyeka-naraka,巴利語 pacceka-niraya。指依各人之罪業所招感,孤散於虛...

季初禮

禪林於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等每季之初,住持巡堂,於坐禪堂觸禮三拜,並繞堂一匝,是為季初禮...

季御讀經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年御讀經。日本宮中每逢春秋(二月、八月)二季,各擇吉日四日,依例召請一百僧人,誦讀大般若...

(1091~1162)宋代曹洞宗僧。和州(安徽和縣)人,俗姓孫。自號大休,世稱大休禪師。十六歲出家,十八歲...

宗九過

因明用語。因明三支作法中,宗支所顯之九種過失。又作似宗九過。(一)現量相違(梵 pratyaksa-vir...

宗元

(1100~1176)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福建建陽人,俗姓連。少時,人譽稱為儒林秀傑。二十八歲,入西峰道聳...

宗本

(1020~1099)北宋僧。常州無錫(江蘇無錫)人,俗姓管。字無喆。十九歲,入蘇州承天永安寺道升禪師門下...

宗印

(1148~1213)南宋僧。杭州鹽官(浙江海寧)人,俗姓陳。字元實。號北峰。師事慧力德鄰。後謁當湖之竹庵...

宗同品

因明用語。於因明論式中與宗(命題)同一義之品類。略稱同品(梵 sapaksa);然同品亦包括「因同品」,惟...

宗旨

指經典與論書等之主要旨趣,與宗、宗趣、宗要、宗體、玄旨、旨歸等語之意義相同。佛教一般於解釋經論時,多稱旨趣...

宗利

(1055~1144)宋代淨土宗僧。會稽人,俗姓高。七歲,受業於天華山。受具足戒後,前往蘇州,投南屏山神悟...

宗依

因明用語。指因明論式中,構成宗體之前陳(主詞)與後陳(賓詞)。如立「聲是無常」之宗(命題),此乃宗之全體,...

宗典

即宗派之聖典。宗者,宗要、宗趣之意;由佛教諸經中,特選所依之經論,定為各派之尊,稱為宗典。又一宗之宗祖,乃...

宗性

(一)因明用語。梵語 paksatā。宗體之異名。即由兩個宗依(主詞與賓詞)聯結成為一完整語意之宗(命題)...

宗泌

(?~1668)明末清初黃檗宗僧。泉州府(福建晉江)人,俗姓黃。字軸玄、迪賢。康熙十五年(1661)渡海至...

宗法

因明用語。於因明論式中,稱宗(命題)之「有法」(主詞)所具之法為宗法。即前陳(主詞)之異稱;與之相對者,「...

宗門

宗,為所崇尚之教旨;門,為通入之義。據宗門十規論自敘載,於無言中勉強顯其言,於無法中勉強存其法。宗門一詞,...

宗門十規論

全一卷。五代僧法眼文益撰。又稱法眼禪師宗門十規論、淨慧法眼禪師宗門十規論。略稱十規論。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冊...

宗門十勝論

全一卷。日僧虎關師煉撰。收於禪學大系批判部。條舉十事以論禪宗之勝於其他諸家者。十勝論如下:(一)竺干正續論...

宗門三印

禪宗用以顯示佛法平等之三項譬喻:(一)印空,表示佛法平等無差別;猶如以印印於無形之「空」中,自然不現任何紋...

宗門正燈錄

凡十二卷。日本臨濟宗東陽英朝撰。為禪宗列祖之傳記,計收南嶽以下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等,與日本大應紹...

宗門玄鑒圖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虛一方覺撰,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二冊。方覺鑒於禪林宗派各...

宗門改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宗門穿鑿。乃檢查所屬宗門之意。日本江戶初期,幕府鑒於切支丹宗(耶穌教)有領土野心,且擾及...

宗門或問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圓澄撰,柳湞、朱嘉謨編。全稱雲門顯聖寺散木禪師宗門或問。又稱湛然禪師宗門或問。收...

宗門拈古彙集

四十五卷。清代僧白岩淨符編。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五冊。編集自佛祖至南嶽下三十三世、青...

宗門武庫

全一卷。南宋道謙編。全稱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略稱大慧宗門武庫、大慧武庫。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附於大慧普...

宗門統要續集

凡二十二卷。宋代宗永集,元代清茂續集。又作續集宗門統要。據馮子振續集宗門統要序,知宗永之宗門統要重刻於紹興...

宗門設難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麥浪明懷撰,許元釗錄。全稱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七冊。神宗萬曆四十八...

宗門無盡燈論

凡二卷。日本臨濟宗僧東嶺圓慈(1721~1792)著。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一冊。圓慈以宗由第一、信修第二、現境...

宗門摭英集

凡三卷。宋景祐五年(1038),越州超化禪院住持惟簡集錄。皇祐年間,於杭州刻印,其後且傳入高麗,並於高宗四...

宗門寶積錄

凡九十三卷。清代僧山曉本晰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七冊。輯錄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等,所未載之宋末、元、明時代八...

宗泐

(1318~1391)明初臨濟宗僧。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號全室。性厭俗榮。八歲,就杭州淨慈...

宗信

元代臨濟宗僧。婺州(浙江)人,俗姓方。號及庵。生卒年不詳。為雪岩祖欽之法嗣。初於建陽(福建)之西峰弘法,其...

法性

梵語 dharmatā,巴利語 dhammatā。指諸法之真實體性。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

宗炳

(375~443)南朝劉宋時之隱士。南陽涅陽(河南南陽鎮平)人。字少文。善於書、琴、繪畫,好遊觀。早年仕宦...

宗致

指宗派根本之主張、歸趣。又作宗趣。為一宗、一派立教說法之元由,及思想、精神等之最高表現。又體得宗旨之修行法...

宗要

即各宗教法之樞要。法華經玄義卷一上(大三三·六八三上)「宗者,要也,所謂佛自行因果以為宗也。云何為要?無量...

宗要白光

凡九卷。日僧惠鎮述。又稱宗要集口筆抄。內容系輯錄日本中古時代天台惠光房流之宗要講談,計分六部門九十三算題,...

宗風

指一宗之各別風貌。又稱風儀、禪風。禪宗特稱宗師家之風儀為宗風,如雲門宗風、德山宗風。又祖師禪風相承,乃該宗...

宗乘

各宗所弘之宗義。景德傳燈錄卷十八玄沙師備條、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嗣法師忌條,及日本道元之普勸坐禪儀中,均謂一宗...

宗唐

(1547~1610)明末臨濟宗僧。溫州(浙江永嘉)人。字盛叔。號閑田。東渡日本後,承嗣先甫宗實之大法。慶...

宗峰妙超

(1282~1337)日本臨濟宗僧。播磨(兵庫縣)人,俗姓紀。號宗峰。十一歲出家,未久入高峰顯日門下。嘉元...

宗師

(一)指體得經、律、論三藏之宗旨,學德兼備,堪為萬人師範之高僧。又稱法師、經師、論師。 (二)專指傳佛心宗...

宗書

(1500~1567)為明代曹洞宗僧。順德府(河北邢台)人,俗姓李。號小山。別號大章,世稱小山宗書禪師、大...

宗祖

指一宗之開祖。亦即開創一宗之祖師,或亦泛指創建一寺一山之祖師。古稱開祖、初祖、始祖、祖師、開山、開基。一宗...

宗堅

清初臨濟宗僧。號不磷。生卒年、籍貫均不詳。為雲南府(雲南昆明)嵩山野竹福慧之法嗣。康熙六年(1667),住...

宗密

(780~841)我國華嚴宗第五祖。唐代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世稱圭峰禪師,圭山大師。謚號定慧禪師。...

宗教

指宗與教。華嚴五教章卷一有「分教開宗」之說,即將宗教二字分開解釋:佛陀為適應教化對像而說之教法,稱為教;教...

宗教律諸家演派

全一卷。清代守一空成重編。又稱宗教律諸宗演派。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內容簡介我國佛教諸宗派之宗旨大要及其傳...

宗淵

(898~980)宋代僧。山東高密人,俗姓宮。出家於東萊北禪院。喜好吟詩,因鐘愛宜陽柏閣山之清幽,遂居之;...

宗異品

因明用語。於因明論式中,與宗(命題)相異之品類。又作異品(梵 vipaksa)。乃論式中之異喻(即由反面來...

宗眼

即正法眼,指某一宗派所具有的代表性觀點;又指透徹了解宗旨奧義之明眼。五代僧法眼文益所著宗門十規論(卍續一一...

宗統編年

凡三十二卷。清代紀蔭編纂。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冊。以編年體記載起自釋尊終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間禪宗之...

宗通說通

於禪宗,通達堂奧之宗旨者稱宗通;能面對大眾自在說法教化者稱說通。又作宗說俱通。此語與自覺覺他、向上向下、行...

宗義

(一)一宗所立之教義。標示該宗之主張及信仰之方向。宗義通常皆以信仰經驗之事實為基礎,而以知性之語加以整理組...

宗義一分為因

因明用語。即取宗(命題)之一部分為因(理由)。為因明規則中所不許。宗義一分為因,可分二種,即:(一)宗中能...

宗壽

南宋臨濟宗大慧派僧。秀岩師瑞之法嗣。生卒年、籍貫均不詳。號無量,世稱無量壽禪師。明州(浙江鄞縣)瑞岩寺之住...

宗范

凡二卷。清代錢伊庵編,道光十五年(1835)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伊庵以禪源、徹參、調習、入聖、利人...

宗論

一宗與他宗之間,因宗義不同而起之論爭,稱為宗論。又作法論。印度之外道與佛教之爭,中國道、儒之衝突,此二種內...

宗學

與宗乘大致同義。惟古來宗乘含有自家之宗、宗義或自宗典籍之意,較著力於經典教義之解釋;現今之宗學則是廣義之宗...

宗曉

(1151~1214)南宋僧。四明(浙江鄞縣)人,俗姓王。字達先。號石芝。十八歲受具足戒,先從具庵強公,次...

宗澤

(1640~1707)明末清初黃檗宗僧。泉州府(福建晉江)人,俗姓張。字東瀾。少時投於非波門下出家,後入開...

宗睿

(809~884)日本真言宗僧。京都人。早年從學於比叡山義真、圓珍,後隨禪林寺之真紹學密教。日本貞觀四年(...

宗謐

(1639~1675)明末黃檗宗僧。泉州府(福建晉江)人。字西意。曾於泉州開元寺參學。清康熙十二年(167...

宗賾慈覺

宋代淨土宗、雲門宗僧。襄陽人,俗姓孫。謚號慈覺大師。生卒年不詳。幼年喪父,由母鞠養。志節高邁,夙修儒業,博...

宗鏡錄

凡一○○卷。又作宗鑒錄、心鏡錄。永明延壽(904~975)著,成書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於大正藏第...

宗寶

元代僧。生卒年、生平皆不詳。曾住韶州(廣東曲江)風幡報恩光孝寺。至元二十八年(1291),校讎三種壇經異本...

宗鑒

宋代僧。少習儒業,善作文章。剃度後修天台三觀之教。住良渚。著有釋門正統八卷,係仿史記、漢書體例,分本紀、世...

宗鑒法林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六冊。廣泛搜錄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計二七二○條。其所...

宗顯

宋代臨濟宗僧。潼川(四川三台)人,俗姓王。號正覺。生卒年不詳。少為進士,頗有聲名。因掬溪水為戲而悟無常,乃...

宗體

(一)即宗與體。宗,即顯示經論等道理之宗旨;體,指以經論等為主體之教。二者合稱為宗體。一般註釋家在解釋經、...

令心專注於一對像,而達於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反之,心散亂不止之狀態,則稱為散,二者合...

定力

梵語 samādhi-bala,巴利語同。止息散亂之心,歸於靜寂之禪定力,稱為定力。即不論遭遇任何境地,均...

定中獨頭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為定中之第六識。意識有明瞭、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瞭意識與眼、耳等五識俱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