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沙門不敬王者論

全一卷。略稱不敬王者論。東晉慧遠(334~416)撰。論述沙門不須禮敬王侯之理由。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

沙門果經

長阿含經之第二十七經,後秦弘始十四年(412),由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同譯出。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前半系以...

沙界

意謂恆河沙之世界,即指無量無數之佛世界。金剛般若經(大八·七五一中):「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沙畹

(Emanuel E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法國之東方學者。一八八九年住北...

沙摩吠陀

梵名 Sāma-veda,巴利名同。又作三摩吠陀、娑摩薜陀、娑磨吠陀、娑磨毗陀。意譯歌頌明論、作明美言、禮...

沙熱斯婆地

(Dayānanda Sarasvatī, 1824~1883)近代印度教之改革者。生於古加拉特(Guja...

沙彌

梵語 ?rāmaneraka 或 ?rāmanera,巴利語 sāmanera。全稱室羅摩拏洛迦、室羅末尼...

沙彌尼

梵語 ?rāmanerikā,巴利語 sāmanerī。全稱室羅摩拏理迦。意譯勤策女、息慈女。五眾之一,七...

沙彌戒

又作勤策律儀。沙彌受持十戒: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鬘等戒、離歌舞等...

沙彌喝食

略稱沙喝。禪林中,大眾食齋時,立於食堂一側,作就食之呼號與呼報食物之名者,稱為喝食行者;一般以未得度之童子...

沙羅訶

梵名 Saraha。西元七世紀,印度金剛乘最初之行者。東印度拉吉膩(梵 Rājī)人。相傳其父為婆羅門種,...

沙羅樹王佛

沙羅樹王,梵名 ?ālendrarāja。又稱娑羅王。意譯為堅固、寂勝。為法華經中所記載之佛名。據法華經卷...

沙囉巴

(1259~1314)元初譯經僧。又作沙羅巴。相傳為河西人(一說西域積寧人)。幼時從元初帝師八思巴(藏 H...

沈約

(441~513)南朝梁代婺州東陽人。字休文。精於佛理,頗有文才;官至尚書令,甚受武帝倚重。當時中書范縝作...

沉香

梵語 agaru, aguru, kālāguru, krsnāgaru,巴利語 agalu。音譯阿伽嚧、...

沈家楨

(1913~)浙江紹興人。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旋赴德國研究電機工程。氏為旅美航業鉅子,篤信佛法,與張澄...

決定

梵語 ni?caya。意指一定不變。為「不定」之對稱。又作一定。略作定。有決定信、決定業、決定性等語。據大...

決定心

指決斷安定而不動搖之心。綜結諸經論所說,略有如下四義:(一)據大日經卷一住心品之說,安於教命而不動搖之心,...

決定成就真言

即密教用以表示決定成就諸事之真言。通常用於加持妊者。其真言為:唵(oj,歸命)縛日羅野(vajrāya,金...

決定往生集

凡二卷。日本三論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決定往生之義。分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綱。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教文...

決定性

「不定性」、「無性」之對稱。眾生所具五種天性中之菩薩定性、緣覺定性、聲聞定性等三性,決定成佛果、辟支佛果、...

決定業

梵語 vini?cita-karman。受異熟果決定,及受異熟果之時分決定之業。略稱定業。為「不定業」之對...

決定藏論

梵名 Vinirnīta-pitaka-?āstra。凡三卷。陳·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本論唯有心地...

抉擇

梵語 nairvedhika。意謂決斷簡擇。即以無漏聖智決斷諸疑,分別簡擇四諦之相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

沐浴

又作沐澡、澡浴、洗浴。即以水、湯、香水等洗淨身體。自古以來,印度人即認為以恆河之水沐浴,能去除污垢、罪障。...

沐浴作法

密教之修法,為清淨身心,止息災病障難等,而作之澡浴法;即於沐浴之時,須作觀想,及結誦印言以加持之,並唱誦沐...

沐浴節

梵名 Snāna Yātra。為印度教紀念札格納特(梵 Jagannātha)降生下界之節日。札格納特,意...

沒巴鼻

禪林用語。意謂沒有手可抓之處,即無可把持之意。又作無巴鼻、沒可把。巴,同「把」,指把柄、根據之意。巴鼻,指...

沒交涉

禪林用語。又作無交涉。兩事相悖而不相應,猶如問越而答楚。禪錄中多用此語,如「但喜沒交涉」。 p2979...

沒底舡

禪林用語。又作沒底船、無底船。原指無底之船;在禪林中,轉指遠離一切執著而趨於解脫之禪境。從容錄第六十三則(...

沒絃琴

禪林用語。原指無弦無音之琴;禪門中,轉指無聲之靈響,或言外之妙旨。又常用以表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禪家所特...

沒量

禪林用語。即龐大而不可計量之意。又作勿量。量,計量之意。於禪林中,將超越尋常見識氣度而難以一般尺寸度量之大...

沒意智

禪林用語。其義有二:(一)指不存思量分別等作用之智慧,乃上上之人所特有之智慧。而凡夫之人或中上之資,乃至一...

沒蹤跡

禪林用語。又作沒朕跡、斷消息。原意即不留言語和行為之跡象;在禪林中,轉指徹底大悟之人。此等徹悟之人,無論言...

沒檗藍

梵語 mudgara。為密教法器之一,乃屬具有鉤之棓、杵等之武器。又作目竭嵐。據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載,沒...

沃焦

為舊華嚴經卷五十九所載大海底下之廣大吸水石;以此石廣大如山,故又稱沃焦山。其下為阿鼻地獄之火氣所炙,故此石...

汲井輪

梵語 ghatīyantra。又作汲水輪。以汲井輪之輪轉不絕,比喻生死輪回之相續無窮。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汾陽十八問

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將學人對師家之問話分類為十八種,禪林間稱為汾陽十八問。汾陽,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之汾州,...

汾陽十智同真

即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開示學人,身為師家所須具備之十種智。反之,若不具此十智,則難辨認是非、邪正、緇素等...

汾陽三句

即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接引學人時所立之三語句。即:(一)著力句,謂學人之力量須具備可成就宛如嘉州彌勒大石...

汾陽三訣

即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為指導學人所設立之三種機法。據人天眼目卷二載,善昭以頌表示汾陽之三訣,謂即使明瞭佛...

汾陽五門句

為比喻五種佛道修行階段之五句,乃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所施設。五句即:(一)入門句,謂初入佛道,猶如獨在異...

汾陽四句

即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為勘驗學人所設立之四語句。即:(一)接初機句,師家接引初機學者時,不撥弄特殊之機法...

汾陽拄杖

禪宗公案名。為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藉拄杖子對大眾開示之公案。一日,善昭手執拄杖,對大眾謂,禪僧須識得拄杖...

汾陽晚參

晚參,即指於禪林中,學人在晚間蒙受宗師家之指導而參學;蓋晚參系由宋代臨濟宗之汾陽善昭禪師而盛行,故稱為汾陽...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凡三卷。宋代楚圓編。又作汾陽善昭禪師語錄、無德和尚語錄、汾陽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系宋代汾陽善昭(94...

災患

指妨礙向上修道之障。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礙入於色界第四禪,故稱之為八災患。 p29...

牢關

堅牢之關門(課題、試驗)。即不能以思量分別通過到達之向上境地。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大五一·三三一中):「末後...

牡丹草

即繪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緣之牡丹紋樣;因牡丹草原為敷陳食物之用,故畫此草以表曼荼羅外緣為安置供養物之處。此...

狄雍

(J.W.de Jong, 1921~)荷蘭人。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哲學博...

狂犬逐雷聲

禪林用語。原意為瘋狂之犬吠逐雷聲,徒勞而無功;於禪林中,轉指徒勞之努力,或顛倒本性,執著虛無為實有之意。同...

狂亂往生

四種往生之一。十惡、破戒、五逆等罪業深重者,臨終時,見地獄猛火,遂心生狂亂,手握虛空,若得善知識之教,作十...

狂慧

即散亂之智慧。據觀音玄義卷上載,定而無慧者,稱為癡定,譬如盲人騎瞎馬,必定墮坑落塹;慧而無定者,稱為狂慧,...

男根

梵語 purusendriya,巴利語 purisindriya。即男子之生殖器。二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

皂莢

為豆科之落葉喬木。又作皂莢、皂角。生長於亞洲、非洲、南美等地之山野中,台灣亦有栽培。其莖、枝均有刺,夏季開...

私多

梵名 ?ītā。乃印度太古時期阿逾闍國邏摩王(梵 Rāma)之正妃。其父系毗提訶國(梵 Videha)闍那...

私有財產

原始教團中允許個人擁有之私產,一般為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即中衣、上衣、大衣)一缽。另可擁有坐具...

私度

未經官許,私自剃髮為僧、道者。據明律戶律戶役條載,寺觀住持及受業師私度者,與之同罪,並令還俗。(參閱「得度...

私度僧

未得官方頒授度牒之僧眾。如北魏至北齊時代,王公貴族以特權私自認可僧尼剃度出家。此期僧眾數量急劇增加,私度僧...

私聚百因緣集

凡九卷。日僧住信著於正嘉元年(1257)。全書分為印度、中國、日本等三部分,類聚有關佛教之種種因緣事蹟而成...

秀律師

唐代律宗僧。齊安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出家,師事蜀郡之興律師,精通律學。受具足戒後,依南山道宣深造,凡十六年...

禿人

誹謗僧伽之語。又作禿、禿比丘、禿奴、禿婢。乃斥罵外形雖是剃頭之出家眾,實則為破戒不守教制者,或斥出家以圖生...

禿空

斥方廣道人之惡取空者。方廣道人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主張法界萬德一無所具,執著「但空」,故稱彼之惡取空為禿...

究竟

梵語 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郁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前者如佛示現至高無上之...

究竟一乘寶性論

梵名 Ratnagotra-vibhāgo Mahāyānottaratantra-?āstra(分別寶性...

究竟大悲經

凡四卷(現存卷二至卷四)。又作究竟大悲哀戀改換經。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本經乃毗盧遮那佛在自然光炎宮中,對...

究竟即

為天台宗圓教修行之位次。乃「六即」中之第六位。即斷除第四十二品之無明,而究竟諸法實相之行位。此階位即是妙覺...

究竟法身

指無上之佛果;此一佛果亦即已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蓋佛所證顯理智不二之真理,橫遍十方,豎窮三世,至高無上,故...

究竟道

梵語 parāyana。意謂趨向最高目的,或究極之道。又作究竟地、究竟位。此乃大乘五位(五道)之第五位,指...

究竟離

「對治離」之對稱。謂究竟脫離妄執。如此則無所治之妄執與能治之淨法,歸於絕對平等之理。據大乘起信論謂,染法與...

究竟覺

究竟之覺證,即指佛果。又作無上覺、正覺、大覺。乃大乘起信論所說「始覺」四覺之一。為始覺中之究竟位。即菩薩覺...

系南

(1050~1094)宋代臨濟宗僧。汀州(福建長汀)人,俗姓張。幼投金泉寺出家,道業專一,遍參諸方。後參謁...

肖門寺

位於高句麗安市城(朝鮮平安南平壤)。又稱省門寺。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六月,前秦苻堅遣使與僧順道往高...

肘後符

禪林用語。指真如、佛性等。原指護身之符,將符帶在身上以圖安全,因掛於脅之下,故稱為肘後符。又作肘後印、肘後...

肘量

肘,梵語 hasta,為印度古代之長度單位。有舒肘量和拳肘量兩種。舒張手指,從肘之本端至中指末端之長度,稱...

良久

禪林用語。原意為許久之時間;於禪林中,轉指無言無語之狀態。師家接引學人時,學人提出疑問,或呈上自己之見解,...

良忍

(1072~1132)日本天台宗僧。尾張(愛知縣)知多郡人。號光靜房。幼聰敏,十二歲於比叡山出家,修學天台...

良秀

唐代僧。蒲津人,俗姓郭。素以傳講為事,誨人不倦。德宗建中二年(781)應吐蕃王庭之請,與文素入藏講譯佛經。...

良賁

(717~777)唐代僧。河中虞鄉(山西虞鄉)人,俗姓郭。識鑒淵曠,風表峻越,學通內外。天寶八年(749)...

良源

(912~985)日本天台宗僧。近汀(滋賀縣)人。十八歲於比叡山出家,從喜慶、滿賀、覺慧諸師受顯密之業。嘗...

良遂

唐代僧。屬南嶽懷讓法系。生卒年、籍貫、俗姓均不詳。師曾參謁麻谷山寶徹禪師,並嗣其法,於壽州(安徽壽縣北)舉...

梵語 drsti 或 dar?ana。音譯達利瑟致。觀視、推度之義。指由眼所見或推想,而對某事產生一定之見...

見大

七大之一。見大,為眼根之見性。色性週遍於法界,見性與之相同,亦週遍於法界,故稱為見大。[首楞嚴經卷三、大明...

見分

唯識宗所立四種心法(心識之作用)之第二種。又作能取分。即指諸識之能緣作用,為認識事物之主體;亦即能照知所緣...

見孔著楔

禪林用語。即應機說法之意。原謂欲填補孔穴,需以大小與孔穴相若之楔子打入,以期相應而允當;於禪林中,轉指應機...

見目嗅鼻

為傳說中樹立於閻魔王身側之標幟。杖頭有赤白雙童之首,係混合閻魔王經常攜帶之檀荼幢與俱生神(察知人間善惡二業...

見地

梵語 dar?ana-bhūmi。菩薩十地中之第四地。相當於聲聞乘之預流果。菩薩乘者於此位斷盡三界八十八使...

見在佛

又作現在佛。僧侶尊稱帝王之語。據林間錄卷上所引歐陽修之歸田錄載,宋太祖初臨幸相國寺,至佛像前,問可拜否,僧...

見成公案

禪林用語。又作現成公案。為不假造作而現成之公案,即如實公案之意。碧岩錄第九則(大四八·一四九上):「舉僧問...

見至

梵語 drsti-prāpta。又作見到、見得。見,指無漏之智慧。意謂以殊勝之智慧,而達至證見真理。七聖之...

見色聞聲

禪林用語。詳稱為「見色明心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謂徹見自己本具之心性,即藉五官中眼之機緣而透見本性;聞聲悟...

見行

眾生二種根性之一。指不隨他人教語,任由己意而行者。反之,隨順他人教語而行者,稱為愛行。眾生機品雖有萬差之別...

見佛

依觀佛三昧或口稱三昧,得見佛之相好色身。關於所見之佛身,據大乘起信論所載,二乘及凡夫依分別事識,見佛之應身...

見佛觀自在

密教四十觀音之一。又稱青蓮觀音。即千手觀音從持青蓮花之手所化現之菩薩。據千光眼秘密法經載,若欲往生十方淨土...

見兔放鷹

禪林用語。原謂做事時,善能見機行事,靈活運作,猶如遊獵之時,一見兔之蹤跡,即刻放出飛鷹追逐之;在禪林中,轉...

見取見

梵語 drstiparāmar?a。乃執著於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之見。全稱見等取見。略稱見取。系四取之一...

見性

指徹見自心之佛性。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

見性成佛

禪宗基本思想之一。提倡成佛作祖或求生淨土,應不執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即可達到目的之一...

見所斷

梵語 dar?ana-prahātavya。於見道所斷者之意。又作見道所斷、見斷。與修所斷及非所斷,併稱為...

見明

(1206~1289)高麗僧。慶尚北道慶州章山郡人,俗姓金。字晦然,後改名一然。十四歲從陳田大雄出家受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