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取次語

禪林用語。指草率之語、容易之語。謂宗門之要義,非言談可道盡,故不可以輕率之言語論斷之;而學人亦須腳踏實地,...

取果與果

取果,梵語 phalaj pratigrhnāti;與果,梵語 phalaj dadāti。略稱取與。就現...

取相惑

取相,謂取執於生死、涅槃、二邊之相。故不知空法而妄取諸法相之惑,稱為取相惑。通常指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

取相懺

又稱取相懺悔、觀相懺悔。為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等所載三種懺悔法之一,屬於事懺法。取相一語有二義:一指妄取諸法...

取結

其義有二:(一)為「取」與「結」之併稱。取、結,俱為煩惱之異名。煩惱能取生死、取執所對之境,故稱為取;煩惱...

取著

謂執取所對之法,貪著而不舍離。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視心外之對像為實有,又於己身執著有「我」、「我所」,此皆...

取經

謂我國僧人至外地求取佛法,引進佛典。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印度佛教東傳我國之後,以佛典或篇章不全...

取蘊

梵語 upādāna-skandha。為有漏之異名。有三義:(一)由蘊而生取,(二)由取而生蘊,(三)蘊依...

(一)梵語 vedanā,巴利語同。又譯為痛、覺。可分為二:(一)心所之名,為五蘊之一。俱舍宗以受為一切心...

受十善戒經

全一卷。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內容分為十惡業品,及十施報品兩部分。(一)十惡業品,揭示滅除十惡,...

受五戒八戒文

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一般於受戒之際朗誦本文。內容分為八戒文、五戒文兩部分。(一)...

受日

指比丘於安居中,因事緣而須外出時,行法所得之暇日。依法而行此等請假之法,稱受日法,以七日或十五日為限。安居...

受代人

一般指卸除官職之人。禪林中,特指新舊兩序交接禮中之舊兩序。禪寺僧職分為東序與西序,稱為兩序。兩序任職期滿,...

受生心

西藏語 skye-bar-hgyur-bahi sems。乃大日經所說六十種妄心之一。如種種善惡之業,能感...

受生得

又作生得(梵 upapatti-pratilambhika)。為離染得、修得、加行得之對稱。指不藉功力加行...

受用

禪林用語。一般指享用;禪林中,指靈活運用機法。如達於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隨己意而任運自如,稱為受用如意。又學...

受用三水要行法

全一卷。又稱受用三水要法。唐代義淨(635~713)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揭示僧俗日常所用三種水之...

受用土

指受用身所居之土。亦稱報土、報地。就佛之受用身所居土而言,係自受用法樂與他受用法樂之淨土。據梁譯攝大乘論釋...

受用身

梵語 sajbhoga-kāya。三身之一,四身之一。指圓滿一切功德,住純淨之土,恆受用法樂之身。諸家對受...

受戒

指通過一定之儀式,領受佛所製定之戒法。又作納戒、稟戒。即遵守教團規定(戒、罰則)之行為。戒為無上菩提之本,...

受戒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攝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種法。受戒犍度,指有關白四...

受戒灌頂

即受真言之三昧耶戒,係日本天台宗真盛派之傳戒法。又作重受戒灌頂、戒灌頂。即於道場設壇,對已受圓頓戒之受者,...

受明灌頂

為密教行者受持某尊之印明(印契、真言)的灌頂。亦即大日經秘密漫荼羅品所謂之五種三昧耶之第三,為得弟子位之灌...

受法

謂納受戒法。與「受戒」同義。佛所製定之戒法,有止惡為善之功能,須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據梵網經卷下載,眾...

受持

梵語 udgrahana。指領受於心,憶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無論出家、在家者,一旦領受佛所...

受胎禮

梵語 garbhadāna。印度教禮儀之一。系新婚夫婦為求孕得子所行之祈禱儀式。目的在延續後代,並為死後賴...

受食

(一)一般以僧眾受檀越之施食,稱為受食。[四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一下] (二)禪林中之受食,...

受書

指禪林中收受書信之法。據禪苑清規卷六受書載,受書之法有三:(一)對尊宿之書信,須先薰香迎請,再遙向該尊宿居...

受疏之法

指接受拜請文疏而任住持職位之法。寺院立新住持時,須先以文疏拜請,如甲寺擬請乙寺之住持至甲寺任住持職時,甲寺...

受菩薩戒儀

即通稱講述菩薩戒授受儀規之著作。據天台智顗之菩薩戒義疏卷上載,此類撰述有六種,即: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

受新歲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受歲,指夏安居結束後,比丘新增一戒臘。本經內容即記述安居結束後,比...

受業院

指初出家時所在之寺院。學者出家從師學道,稱為受業;一般多指求受戒法,以得僧尼之資格,故稱初出家之寺院為受業...

受歲

又稱新歲。指比丘修滿九十日之夏安居而增一法臘。比丘受戒後,依夏安居之次數論受戒年歲,而稱法臘幾年,或戒臘幾...

受歲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受歲,指夏安居後,比丘增一戒臘。本經內容即敘述目連尊者為諸比丘說夏...

呵梨陀姜

梵語 haridrā,巴利語 haliddā。意譯黃姜。又作阿利陀姜。屬姜荷科之郁金類。學名 Curcu...

受請陞座

禪林中,指尊宿受拜請而登高座宣說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請,次日昇座。陞座之法式與「上堂」相同,所說之法則與「...

受職灌頂

(一)於密教,對學德俱佳之弟子,令其人傳法灌頂壇,以得阿闍梨位之灌頂。又作傳法灌頂、得阿闍梨位灌頂、傳教灌...

受蘊

梵語 vedanā-skandhāh,巴利語 vedanakkhandha。指苦、樂、舍等「受」及眼觸等所...

受體隨行

乃「受體」與「隨行」之併稱。又作受體隨戒。略稱受隨。於我心受戒持戒體,而決心不破戒者,稱為受體:此後相應其...

梵語 rasa,巴利語同。依感覺器官或感覺機能(即五根),所得知對像(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嘗之味,亦即舌...

味定

梵語 āsvādana-samādhi, āsvādana-samāpatti。又作味等至。味,有執著、耽...

味金剛

梵名 Rasa-vajra。又作金剛味菩薩。相當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之鈴菩薩,居於外院之北門。據不空三...

[口*皿]嚕迦明王

[口*皿]嚕迦,梵名 Heruka,西藏名 Dges-pa rjo-rje。又作[口*皿]嚕歌。於密教中...

指不能以言語說明的特殊靈力之秘密語。乃祈願時所唱誦之秘密章句。又作神咒、禁咒、密咒、真言。咒原作祝,係向神...

咒三首經

全一卷。唐代地婆訶羅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內容列述三項咒文,即:(一)大輪金剛陀羅尼,若誦讀二十一遍,...

咒五首經

全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譯。又稱咒五首、能滅眾罪千轉陀羅尼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僅列出五項...

咒心

心,指精要。咒心,即謂諸咒中之精要。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載,佛陀曾以楞嚴咒為咒心,並告知大眾,十方如來因此...

咒師

即結印契,誦真言,而行加持祈禱之法師。又稱法咒師、咒禁師。一般多指持咒行法之密教修持者。咒,指陀羅尼:禁,...

咒術

即神咒之妙術。誦咒旨在降災於敵或為己除禍;具此殺人或延壽之奇術,稱為咒術。據觀無量壽經載,有惡人能行幻惑咒...

咒詛

以秘密詞句祈求神明降厄難予怨敵之行為。又稱詛祝。古代印度盛行兩種咒法,一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

咒賊經法

為避除盜難而修之秘法,為日本真言宗所重。據闢除賊害咒經載,有鬼神王默利陰利居於北方健陀摩訶術山,王有四姊妹...

咒誓

謂以神佛之名發誓,證明自己所說之話語如實不妄。佛陀制禁比丘行咒誓,據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九載,佛世時,六眾若...

咒藏

四藏之一,五藏之一。又稱禁咒藏、陀羅尼藏。係指於經、律、論三藏之外,另立咒藏,為專門收集佛所說之秘密真言、...

咒願

指沙門於受食等之際,以唱誦或敘述咒語之方式為眾生祈願。又作祝願。據十誦律卷四十一載,古代印度婆羅門於受食畢...

咒願師

日本於供養會時,司掌誦讀咒願文者。為七僧之一。略稱咒師、願師。寺堂建立或整修完成之落成慶典供養法會中,由咒...

呼風嘯指

禪林用語。處事能任運自在,不受阻礙。此語出自後漢名醫趙炳之故事。一日,趙炳欲渡河,乃呼叫船家,竟無人應答,...

和休經

全一卷。又稱太子和休經。譯者不詳,約譯於西晉時代。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本經與太子刷護經、大寶積經卷三十七阿...

和光同塵

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塵」一語,謂與塵俗相合而不自立異。於佛教,指佛菩薩為救度眾生,須隱藏菩提之智慧光,以...

和合性

梵語 sāmagrī。略作和合。唯識宗所說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指形成心、色等諸法之因緣,能彼此...

和合香

指由諸種香料調合所製成之香,多用於密教供養中。俗稱五種香。據蘇悉地經卷上、瞿醯壇跢羅經卷中等載,用於塗香之...

和合僧

梵語 sajgha。指比丘、比丘尼入佛門,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處。又稱和合眾。略稱和僧、和眾。據大乘法苑...

和伎者

為「工伎兒」之對稱。工伎兒,指演藝者,即隨著鼓等樂器之節拍而表演各類動作之人;和伎者,指調弄樂器以配合演藝...

和伽羅那

梵語 vyākarana。略稱和羅那、和伽那、和伽羅。意譯授記、授決、記莂。為十二部經之一。佛陀所說經文,...

和尚

梵語 upādhyāya,巴利語 upajjhā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

和泥合水

禪林用語。謂為行慈悲,完全與塵世眾生和合,以化導眾生行善止惡,達到濟度之目的。乃第二義門之施設,慈悲方便之...

和南

梵語 vandana,巴利語同。系對長上問訊之語,屬禮法之一。又作槃那寐、槃談、煩淡、畔睇、婆南、伴題、伴...

和香丸

和種種香末為一丸,常用以比喻一法中具有無量之佛法。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載,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對堅意菩薩說...

和樣

為日本最古之建築式樣。源自中國,然因傳行日本已久,故有此稱。其特徵,如地板,早期為石敷,至平安時代以後則改...

和輪比丘

為世尊過去世之受業師。據般舟三昧經三卷本至誠佛品載,昔時和輪比丘從至誠佛受持般舟三昧。世尊於其時為剎帝利種...

和讚

日本佛教用語。以「和音」唱頌佛、菩薩、祖師或教法等之讚歌。多以七五調,四句一章為基本,由數章至數十章連續唱...

周利槃特

梵 Cūdapanthaka, Cullapatka, Ksullapanthaka, ?uddhipaj...

周易禪解

凡十卷。明代智旭(1599~1655)譔於崇禎十四年(1641)。智旭以為:「易」乃天地之至理,萬物之根源...

周知冊

系登錄持有度牒之僧尼名冊。明代為杜防偽妄之僧,乃列記受持度牒之僧尼名籍,製成簿冊,頒發天下寺院以備用。又稱...

周理

(1591~1647)明代臨濟宗僧。雲南人,俗姓杜。號徹庸、一徹(舊號徹融)。幼歲出家,資質鈍拙,不善表達...

週遍法界

佛教以法之所在,稱為法界;諸法無量無邊,充塞宇宙,法界亦無邊無際,故週遍法界乃表示無所不至之義。密教中,則...

周夢顏

(1656~1739)清代昆山人。又名思仁,字安土,號懷西居士。博通經藏,虔信淨土法門。感於眾生造罪,多因...

周顒

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詳。汝南安城(河南汝南)人。字彥倫。所學泛攝百家,而長於佛理。適逢劉宋明帝頗好玄理,召之...

周羅發

梵語 cūda,巴利語 cūlā。此乃梵漢並譯之稱,指出家剃髮之際,保留於頭頂之少許頭髮。又作周羅。意譯髻...

周續之

(358~423)東晉雁門人。字道祖。十二歲入豫章太守范寧門下受業,通五經、五緯,人稱十經童子。及長,閉戶...

(一)佛教所說「命根」之意。(參閱「命根」3127) (二)梵語 jīva。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學說。即指靈...

命光

指人之壽命。蓋壽命隨光陰而流轉遷謝,故稱為命光。首楞嚴經卷四(大一九·一二四上):「縱汝形銷,命光遷謝。(...

命如風中燈

比喻人的生命如風中之燈火。佛教謂諸行無常,瞬息幻滅;人之生命亦逃不出此無常之洪流,勢必隨波而逝。據釋門歸敬...

命命鳥

梵語 jīvaj-jīvaka。音譯耆婆耆婆、耆婆耆婆迦、時婆時婆迦。又稱共命鳥、生生鳥。屬於雉之一種,產...

命根

梵語 jīvitendriya。即有情之壽命。俱舍宗、唯識宗以之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亦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

命梵

即命難與梵難。凡關於吾人身命存亡之災難,皆稱為命難;關於觸犯吾人梵行清淨之災厄,則稱梵難。 p3127...

命運

佛教本無命運之詞,而僅有宿業之說法。宿,指過去。業,分為身業(身體之行為)、口業(言詞)、意業(心所想之事...

命濁

梵語 āyu-kasāya。又作壽濁。為五濁之一。謂於末世之際,人的壽命因煩惱、邪見等惡業增長、熾盛,而次...

坦然

(?~1158)高麗僧。俗姓孫。十五歲為明經生。十九歲於京北山安寂寺落髮。後修廣明寺慧照國師之心要,有所領...

夜叉

梵語 yaksa,巴利語 yakkha。八部眾之一。通常與「羅剎」(梵 rāksasa)併稱。又作藥叉、悅...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禪林用語。此語系轉用自禪宗三祖僧璨所譔參同契(大五一·四五九中):「當明中有暗,(中略)當暗中有明」之文。...

夜坐

(一)在禪門修行道場,於日沒時之坐禪。又稱黃昏坐禪、初夜坐禪。 (二)指半夜之坐禪。禪宗寺院之就寢時間,多...

夜柔吠陀

梵名 Yajur-veda,巴利名同。印度古代經典「四吠陀」之一。又作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樹薜陀、耶受毗...

夜塘水

禪林用語。原指暗夜之中,僅有池水而無生物之池塘;於禪林中,轉指空無內容之虛妄言句。蓋虛妄之言句原本缺乏真切...

夜摩天

夜摩,梵名 Yāma,巴利名同。意譯為善時分、善時、善分、妙善、妙時分、妙唱、唱樂等。欲界六天之第三天。又...

奉元寺

位於韓國漢城特別市西大門區延禧洞。為道詵國師於新羅真聖女王三年(890),就延禧宮址所創建,李朝英祖王二十...

奉加

日本佛教用語。即於造立佛像、堂塔之際,奉獻捐助金、物品等。亦即奉加財力於佛法事業之意。又稱御奉加。古稱「知...

奉先寺

(一)位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南端伊水之旁,為龍門石窟之第十九窟。創建於唐咸亨三年(672),竣工於上元二年(6...

奉行

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稱為奉行。經文末尾均有「歡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樣。往生論註卷下(大四○·八四四...

奉法要

全一卷。東晉郗超(336~377)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十三。郗超為大司馬桓溫之參軍,桓溫曾予以...

奉恩寺

位於韓國漢城特別市江南區三成洞。山號為修道山。乃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有關該寺之開創,諸說有異,如:(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