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所行

為「能行」之對稱。廣義而言,泛指所作所為之一切行為、行事、行法;狹義而言,則專指於求證菩提之過程中,一切所...

所行藏

巴利名 Cariyā-pitaka。又譯作若用藏。屬巴利文小部經(Khuddaka-nikāya)之一。內...

所作

(一)為「能作」之對稱。指身、口、意三業之發動造作。身、口、意三業為能作之主體,為彼等所造作者即稱所作。無...

所作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十二。於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以所作性(因緣生)...

所別

因明用語。又作有法(梵 dharmin)、前陳、體、自性。為因明三支作法中,宗支(命題)之主部。通常稱為前...

所別不極成過

因明用語。所別不極成,梵語 aprasiddha-vi?esy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宗(命題)九過之一。所...

所求

於淨土教,以西方淨土為所求之處。唐代善導於觀無量壽佛經疏散善義之十一義門中謂,回向所修之諸功德,願生彌陀佛...

所依

梵語 ā?raya,巴利語 assaya。(一)為「能依」之對稱。含有被依之意。在唯識學中,將諸八識心、心...

所依不成過

因明用語。所依不成,梵語 ā?raya-asiddh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四不成過之一。所依,指...

所知依

為阿賴耶識之異名。唯識宗以所立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為所知法,三性所依止者即阿賴耶識,故稱...

所知障

梵語 jeyāvarana。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礙。為二障之一,「煩惱障」之對...

所流所目攝方便

指華嚴宗於同教一乘之教學中,所說之所流義、所目義與攝方便義。據華嚴二祖智儼之華嚴孔目章卷一載:(一)所流,...

所欲致患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敘述五所欲造成之憂患痛苦。內容敘述諸比丘入舍衛城乞食時,逢諸...

所被

指為佛之教法所覆被之眾生機類。全稱所被機類。又作所被之緣、所被之機、所為。華嚴經疏卷三(大三五·五一七下)...

所造色

略稱所造。指一切色法皆為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造作,故稱所造色;而四大種則是能造。依成實論,四塵為能造,...

所量

因明用語。於因明中,指被認知之對像。又「所量性」則指可被量度之性質。因明正理門論本(大三二·二上):「常、...

所詮

(一)為「能詮」之對稱。指依教法經文之語句,闡釋內容而開顯其意義,故稱經文為能詮,義理為所詮。據四教義卷一...

所違量

因明用語。又稱前量。乃因明論式中,立者(立論者)所立之比量。比量,指經由推論比較所獲得之知識。敵者(問難者...

所緣

梵語 ālambana,巴利語同。為「能緣」之對稱。指認識之對像,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執取者。俱...

所緣有對

對,障礙、拘礙之義。指六識及與其相應之心所被所緣之境所拘礙,於他不得生起。乃三有對之一。蓋六識與心所僅能於...

所緣緣

梵語 ālambana-pratyaya。又作緣緣。即所緣之緣。四緣之一。所謂「所緣」,即指心及心作用之對...

所緣縛

二縛之一。縛,為煩惱之異名,以其能繫縛人,令人不得自在之故。(一)為「相應縛」之對稱。諸煩惱繫縛心、心所法...

所歸

於淨土教,以阿彌陀佛為所歸之體。此說出於唐代善導之觀經散善義上品上生、上品中生等項中。日僧良忠於淨土宗要集...

所薰四義

法相宗立「所薰」之條件有四種,稱為所薰四義。所薰,為「能薰」之對稱,兩者互成薰習之義,惟能薰為主體,所薰為...

承化寺

位於新疆承化。又作丞化寺。系喇嘛教寺院。蒙古名為 Shara Sume,意為黃廟。清同治年間(1862~1...

承天寺

(一)位於湖北江陵。開創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後依會稽僧曇翼之奏請,乃改為承天寺。隋煬帝曾增建...

承琥

(?~1495)沖繩(琉球)臨濟宗之祖。日本京都人。字芥隱。容貌奇異,虎視牛行,為南禪寺之塔頭悟心庵始祖椿...

承皓

(1011~1091)北宋禪僧。眉州(四川)丹棱人,俗姓王。天聖年間(1023~1031)依大力院出家。後...

承遠

(712~802)唐代僧,為淨土宗第三祖。漢州(四川廣漢)人,俗姓謝。始居衡山西南之岩石下,人遺之食則食,...

承遷

宋代僧。為宋真宗(997~1022 在位)時之人。曾住於五台山真容院,為晉水淨源(1101~1188)之師...

承露盤

指塔之「平頭」上重重之輪盤形建築。略稱露盤。又作盤蓋、槃蓋、輪蓋、相輪。露盤中心以竿貫穿,此竿又稱輪竿、心...

拉卜楞寺

西藏名 Bla-brav。位於甘肅夏河縣之喇嘛教格魯派大寺院。bla 為 bla-ma(喇嘛、上人)之略稱...

拉巴堆欽

藏語之音譯,意為天降節。為西藏佛教節日。傳說每年藏曆九月二十二日,乃釋尊在三十三天為生母說法後返回人間之期...

拉姆達斯

(Rām Dās, 1534~1581)印度錫克教第四代祖師。生於拉合爾,原名傑塔(Jetha)。在阿穆利...

拉格巴

(1147~1216)西藏名 Grags-pa rgyal-mtshan。西藏薩迦寺(藏 Sa-skya)...

拉森

(Lassen, Christian; 1800~1876)出生於挪威,為德國研究東方學與印度學之學者,波...

拉欽鞏巴惹浦賽

(892~975)西藏名 Bla-chen Dgovs-pa rab-gsal。西藏僧。又稱思明比丘。本名...

拉讓

藏語之音譯,意為「活佛私邸」。為活佛及其侍從之住處,亦為其私有財產之管理機構。所屬產業由活佛委派專人管理,...

拄杖

僧侶出遊時所使用之杖。略稱杖。又作拄杖子。據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六載,佛於王舍城鷲峰山時,有一老比丘,登山不慎...

拂子

梵語 vyajana, vāla-vyajana,巴利語 vijanī。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

拂塵看淨

謂拂除塵埃、迷霧,以透見本來面目。乃禪宗北宗神秀一系之修行主張。拂塵,指對治世俗煩惱,不受客觀外界之影響;...

明

唐代僧。籍貫、俗姓、生卒年均不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書陳舉富國利民之策,主張裁減寺塔僧尼...

抹香

梵語 cūrna。即呈粉末狀之香。又作末香、粖香。指搗碎沉香、檀香等成為粉末,用以撒布於佛像、塔廟等。大寶...

招杜羅

梵名 Catura。於密教中,乃藥師十二神將之一,為擁護佛法之夜叉神王。又作松杜羅、招住羅、提徒羅、朱杜羅...

招提

梵語 catur-di?a,巴利語 catu-disa。音譯柘斗提舍。又作招斗提舍。意譯四方、四方僧、四方...

招提千歲傳記

凡九卷。日僧義澄撰。收於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一○五。記述日本戒律道場唐招提寺之創建、沿革,並輯錄傳律、明律者之...

招魂法

指為延命並禳除死靈作祟而修之密法。又作招魂作法、延命招魂法、去識還來法。據三十卷本大教王經卷十四載,去識還...

招隱寺

位於江蘇鎮江以南三公里之招隱山中。招隱山原名曾窟山,劉宋時,隱士戴顒居於此,故稱招隱山。戴顒卒後,其女舍宅...

披剃

即剃髮、披僧衣。指初出家為僧尼。依戒律規定,出家修道者須剃去發須,披著僧衣。據禪苑清規卷八誡沙彌條載,未披...

披袒

披,即將袈裟通覆兩肩,亦即通肩,以現福田相;袒,即偏袒右肩,以便做事。據舍利弗問經、釋氏要覽卷上等載,修供...

拔戎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支派之一。亦譯作勃隆迦爾居。十二世紀時達波拉結弟子達爾瑪騰於絳地建立拔戎(勃隆)寺,創立該...

拔苦與樂

指佛菩薩拔除眾生之苦而給與福樂之願力。拔除痛苦稱大悲;給與福樂稱大慈。據北本涅槃經卷十五載,大慈,即為諸眾...

拔傳授

於密教中,真言阿闍梨傳授事相於弟子時,不傳有關修法之全部,僅選擇部分以傳授之。如陀羅尼集經、不空罥索神變真...

拔業因種心

乃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五。全稱拔業因種住心。即由觀十二因緣而至滅除無明種子之緣覺之住心。業,指善、惡二...

拔頭

林邑八樂之一。又作發頭、撥頭、缽頭。此舞樂之由來,據通典卷一四六載,撥頭舞樂出於西域,因胡人被猛獸噬,其子...

拘羅羅吒精舍

梵名 Kuraraghara-papāta-parvata,巴利名 Kuraraghara-papāta-...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稱佛鑒佛果正覺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慶重編,理宗寶祐五年(1257)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九...

拈衣

拈取袈裟著用之意。又作提衣。於禪林中,住持新入院時,從師家手中接受法衣,著於自己身上,此為嗣法時之作法。敕...

拈香

即於諸佛菩薩及祖師像前燒香、上香。又作捻香。開堂之日,拈香祝天子,稱祝聖拈香;初任住持或初次開堂說法時,為...

拈提

謂拈評古則。又作拈古、拈則。禪林說法,拈舉古則公案以開發學人之心地。禪宗本旨原系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經...

拈華微笑

指佛陀拈華示眾,迦葉尊者因了悟而破顏微笑之典故。全稱拈華瞬目破顏微笑。又作拈花微笑。後世引申為默然兩心相通...

抽分錢

僧亡時,將其衣服道具估唱後,除支付必要費用外,將其餘分作十分,由十分之中抽三分以歸常住,稱為抽分錢。[禪林...

抽衣

即脫除袈裟。其法有定製,抽衣時,先將左膀上之衣放開,然後用左手拿住兩衣角,再將右手之袍袖放在衣內,左手拿住...

抽單

指禪僧離寺而赴其他僧堂。又作起單、暫暇。據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載,仁勇禪師於堂儀圓滿之際即抽單,遙向雪竇山...

抽像神

謂不具可見形象之神。主要指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所信奉者。猶太教、回教認為神全無形象,禁止為神造像或跪拜偶像...

抽解

抽身解衣之意。又作抽脫。即自列眾中抽身而出,脫卸袈裟,以便休憩或行大小便之意,故又以抽解一語為如廁之代用語...

押座文

敦煌變文之一。系唐宋時代,以通俗方式對民間弘法時,在宣講佛經前所唱之七言韻文。「押座」二字有鎮壓四座之意,...

押喪

禪林中,居於送葬行列之終,以鎮壓騷擾者,稱為押喪。一般由都寺(維那)任之。敕修百丈清規卷三遷化條(大四八·...

拙火定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類似氣功原理之苦修苦練(練氣、脈、明點等生理作用),以達抗禦飢寒之功用。迦...

拙度

為「巧度」之對稱。指拙鈍之濟度法,用以批判小乘之觀法。摩訶止觀卷三上(大四六·二三下):「此之止觀雖出生死...

拍掌

兩掌拍擊出聲。又稱金剛拍、拍手。乃密教修法之際,為令聖眾歡悅之行事。兩掌齊拍,稱齊指拍掌、平等拍掌;右指擊...

拘尸那揭羅

梵名 Ku?inagara,巴利名 Kusināra。中印度之都城或國名,乃佛陀入滅之地。又作拘尸那伽羅、...

拘吒賒摩利樹

梵語 kūta?ālmali, kūta?ālmalika。意譯為鹿聚。又作居吒奢摩離、究羅睒摩羅。屬絹綿...

拘利太子

梵名 Koliputra。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訶男、摩男拘利、摩訶男拘利。父為拘利族斛飯王,...

拘那含佛

拘那含,梵名 Kanakamuni,巴利名 Konāgamana。乃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賢劫千佛之第二佛。...

拘物頭華

拘物頭,梵語 kumuda,巴利語同。屬睡蓮科。又作俱物頭華、究牟地華、矩母那華、究牟地華、句文羅華。花莖...

拘舍婆提

梵名 Ku?āvatī,巴利名 Kusāvatī。為大善見轉輪王傳說中之都城,亦即釋尊入滅之地拘尸那揭羅(...

拘留孫佛

梵名 Krakucchanda-buddha,巴利名 Kakusandha-buddha。乃過去七佛中之...

拘侖闍鳥

拘侖闍,梵語 krauca,巴利語 koca。為一種鷸鳥。又稱帝釋鷸。或謂屬於鶴種。大威德陀羅尼經卷七之注...

拘睒彌國

拘睒彌,梵名 Kau?āmbī,巴利名 Kosambī。乃位於中印度之古國。又作憍賞彌國、俱睒彌國。意譯作...

拘絺羅

梵名 Kausthi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訶俱絺羅(梵 Mahākausthila,巴 Mahāk...

拘盧舍

梵語 kro?a,巴利語 kosa。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又作俱盧舍、拘摟賒。意譯聲、鳴喚。即大牛之鳴喚或鼓...

拘鞞陀羅樹

梵語 kovidāra, kudāra,巴利語 kovilāra。為黑檀樹之一。又作拘毗陀羅樹、拘鞞羅樹。...

法安

(一)晉代僧。又稱慈欽。投於廬山慧遠門下,博通經典,善持戒行,並修禪業,智觀通達,善於開化愚蒙迷昧之輩。義...

拘蘇摩

梵語 kusuma,巴利語同。又作拘藪摩、俱蘇摩。意譯作花,乃花之總稱。據慧苑音義卷上載,拘蘇摩,有通稱、...

拘蘇摩補羅城

梵名 Kusumapura。又作俱蘇摩補羅城。意譯作華宮、香華宮城。有二處:(一)據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

拘蘭荼華

梵語 kuranta。又作俱蘭吒華。意譯作紅花。屬莧科之植物,學名 Gomphrena globosa. ...

放下

(一)禪林用語。謂拋下手中之物。又作放下著(著,語助詞)。即指離棄一切邪念、妄執,達於解脫自在、了無牽掛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梵 buddha,巴同),全稱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聖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生會

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畜,再放於池沼、山野,稱為放生;行此儀式之法會,稱為放生會。供此放生用之水池,特稱作...

放生器

佛陀規定比丘日常用水須以濾水袋濾之,所濾得之小生物即放置一容器中,藉此容器將彼等送入河川泉池,此器稱為放生...

放光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菩薩入於火遍處定,得神通力,自由放出種種色光,照諸三昧,悉皆明瞭,稱為放光三昧。大智度論卷四...

放光寺

位於雲南大理雞足山。山在賓川、大理、鄧川三縣之間,一頂三趾,故稱雞足。世人遂以之比擬印度之雞足山。放光寺為...

放光般若經

梵名 Pacavij?ati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晉無羅叉...

放參

禪院中,朝參、晚參等為日常行事,若臨時休止,即稱放參,後轉而特指休止晚參為放參。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六坐參載,...

放逸

梵語 pramā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

於教二諦

指「於之二諦」與「教之二諦」。系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所創之說。歷來諸經論與各家所說之真俗二諦,有二種、三種、...

昔圓

為二圓之一。「今圓」之對稱。指法華以前所說之圓教。華嚴、方等,般若等三時所說之圓教即稱昔圓。(參閱「二圓」...

易行

為「難行」之對稱。即得不退轉所修難易二行之中,速得而易行之法。又龍樹以稱名為速得不退而易行之法,且其行必具...

易行水路

比喻易行之教猶如水路行舟。反之,則以陸路步行比喻難行之法。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大二六·四一中):「佛法...